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分析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分析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分析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与收益分析

前言

作为一个大三的本科学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择。近年来,考研人数年年都在攀升,不断有大学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考研,作为定向我们人生轨迹的有一大选择,不得不为我们深深思考。考研所面临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无一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但考研之后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经济收入的增加,择业竞争优势的增强,也深深吸引着广大毕业生前赴后继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与不值,下面将从经济角度分析考研成本与收益,利用统计学方法与知识,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录

一、基本假设

二、大学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毕业后收益分析

四、结论

一、基本假设

1经济学基本假设。由于我们是从经济学角度讨论考研的成本与收益,经济学基本假设在此适用,具体内容有:

a.理性人假设。人总是理性的,人是趋利避害的,人们总是想用最小的代价去得到最大的利益,体现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时会朝最利于自己的方向选择,包括专业,学校等,不存在选择的不适宜以导致的损失。

b.完全信息假设。假设本科毕业生在考研与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谓的搜寻成本。

c.资源的稀缺性假设。这里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学的研究生,以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2时间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计。考研往往面临着除经济支出的其他成本,这些成本往往难以核算,这里为便于研究,忽略这些成本与收益。

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专业计算。现实中,考研不仅单指本专业考研,还面临跨专

业考研,当然跨专业考研成本更高,但这里只考虑本专业考研,忽略跨专业考研的情况。

4.假设考研需要准备时间为一年,学制3年。且不考虑公费读研,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情况。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

首先,从经济成本看。按经济学观点,预算成本有两种意义: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预测成本收益。因此讲,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谈经济成本,必须与经济收益结合起来,抛开机会收益单单谈机会成本毫无意义。因为成本大小是相对收益来讲的。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经济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备考研的费用,报名费,学费,生活费等其他必要费用。和读研究生所导致的机会收益的减少,与机会成本的增加。

1.根据一般考研同学的情况,预计准备考研时间为一年,假设本科生准备考研基本费用如下:资料书籍500左右,

辅导班500左右;

生活费,一个月600(平均),一年准备下来;7200;

交通费500/年

合计:。8900

2.读研究生的直接成本

关于研究生收费情况,目前,国家规定如下: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学费全部由国家和学校提供;计划外研究生,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为委托培养和自筹资金两类。委托培养研究生,其经费由委托培养单位负担,数额由各招生院校根据国家有关条款自行规定,如清华大学的硕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该类毕业生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自筹资金研究生,其经费自筹,不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等。

从收费表可以看出,国内高校的普遍收费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热门专业普遍收费较冷门专业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们也看到收费并没有因为学校的牌子好坏而高低,如清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业大学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费并没有因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地处华东地区的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收费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等几所高校收费都在8000元以上。同时,收费也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对所有生源一视同仁。

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人们还是比较习惯“免费的午餐”。有2328人参加的调查中,45%的人认为研究生的培养费用应该由国家来负担;8%的人把皮球踢给学校,认为高校和院系应该自筹经费;只有11%的人同意学生负担学费。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认为助学贷款是最好的选择,看来贷款读书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有关商业银行应在研究生贷款上学的项目开发上多投点精力了。(引自百度知道)

全国部分高校研究生学费情况(单位:人民币,来源:)

西安交大 190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2000

中山大学 18000(三年)

南航 15000

北航 27000

哈工大 6000

东南 15000

西北工大 18000

华南理工 36000(三年)

武汉大学 30000(三年)

北理一年 8000

浙大 9000(一年)

上海交大 25000三年

东北大学热门专业三年20000元,冷门的有的是8000元,北航 15000(3年)

天大 3000,4000不等(3年)

武汉理工 15000

中央民族大学 24000

复旦大学 9000

大连理工一般专业15000,热门专业20000

北邮7000

西南交大 18000

北邮 21000

外经贸 36000

同济一年9800

电子科大 8000

西北工业大学 12000(三年)

北京科技大学 18000

东南 8000人民币/年

湖南大学交预录费1。5万

哈尔滨理工大学 18000元/3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 3000元/年,

武大 10000

华东师大 30000

苏州大学 27000

浙江大学 25000

北邮计算机 8000

南京化工大学 5000(三年)

中国地质大学 4000元/年.

哈尔滨医科大学 27000/三年,

人大 33000

电子科技大学 21000

武大商学院 30000

中国药科大学 3500

中国地质大学 12000(3年)

吉林大学 6000元/年

东南 20000(两年半)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30000(三年)

上海财大三年25000元

武汉大学 3万元

四川大学 24000.(三年)

厦门大学 1万/年

东南大学两年半共20000

苏州大学计算机每年5000

山西大学9000/年

根据我们前面的假设,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假定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读研究生的学费平均是12000元/年,

住宿费1200/年,

生活费600/月,7200/年

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0400元/年

折算成现值

第一年20400元

第二年19890元

第三年元

直接成本合计元

3.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当我的投资可以在别处获得更大收益时,我就会认为我的投资不仅存在正常耗费的成本,而且还存在失去这更大收益的所谓“机会成本”。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考研与工作的抉择,估算一下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或许会对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选择有所帮助。我们考虑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

这里我们研究的机会成本就是所谓的隐性成本,包括投资收益和就业成本。

(1)投资收益

如果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不用于教育投资,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收益构成机会成本的一部分。若根据以上计算,以一名应届毕业生三年的学费36000作为主要资本进行投资,其投资收益的计算要靠行业而定,并且存在一定风险,这里我们只考虑储蓄的情况。我们可以简单计算将36000元学费存入银行扣除利息税后所获得的利益收入(假设存款利率20%):

P=【3600(1+2%)3-36000】*(1-2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投资于教育资本相对较小,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较大收益,为方便计算,我们暂时把这部分机会成本忽略不计。

(2)就业收益

根据中央党校研究室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每月为1700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薪酬持续一路走低。尽管这样,我们知道应届的度研者大多数是重点大学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若直接就业,其月收入应高于1700元的水平。这样看来我们如果把这些读研者的应届生月收入定为2000元也不为过。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约25200元,那么应届生在这三年里的收益为46800元左右。这项收益构成了应届生读研时的隐性成本。

以上可以计算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也即个人经济上的总机会成本在8万-10万元之间。这个数字也只能近似表明应届读研机会成本的货币表现。由此可见,一名应届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至少也要8万。对于一些紧俏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如果直接读研的机会成本只会更高。

(参考文献: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分析)

4.时间成本

虽然在本文研究中忽略考研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不计,但仍不可否认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

一部分是时间与心理成本,这里简单分析一下。

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并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23——26岁这个年龄段读研,可谓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时期。读研期间是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还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综合竞争力上超越了自己和众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职业发展方面已经落后于他人如果选择考研,可能会丧失很多在社会上的好的机遇,三年研究生读下来,可能三年前年轻人的拼搏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没有那么强烈了,这些都属于研究生时间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实是一种既定方针的实施和延续——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来升级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结束后,目标没有达到或者与原预期有缩水,就成为了一种“沉淀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后必须继续付出才能达到收益效果的相关成本,这种也应该列在研究生的时间成本范畴内。

此外,工作经验成本也不可忽略。三年的工作经验和三年的硕士学历哪个更重要三年前毕业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是某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炉的大学生。最尴尬的情形要数同届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后来是自己的面试官,或者进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级。而这种情况在某些技术型企业尤其平常,这些企业都是靠熟练程度和经验来划分职业层级。能够获得教育的途径很多,在职研究生、合作办学、MBA等方式都可以让工作精英手握许多教育机构选择。不过工作经验的取得却只有正式工作之后。对于银行金融类、商业咨询类等公司,工作经验是录取员工的硬性标准之一,一般都会要求求职者拥有三到五年相关工作经验。这是我们的研究生就是学历比别人高,也只能望尘莫及了。因此许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再来考研目的性更明确,比如工程管理、会计学等专业,有了工作经验就知道未来必须要准备哪些东西,以期待在学校的两年能够尽快弥补,然后重新回到职场以获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点平台。

5.心理成本

年纪大,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女生需要问的,男生同样重要。试想如果有同学提前上学,21岁大学毕业,硕士读两年,工作第一年23岁,五年后做到中层经理为28岁;有同学本科复读,23岁大学毕业,硕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岁,五年后为31岁。年龄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重,压力也越大。父母的赡养,婚姻家庭的维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年时间看似转瞬,象牙塔再轻松美好,我们终究要面对社会。对于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较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甚乐观的同学,这种压力会更大。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学生还要面临生育压力,单位歧视育龄女性的压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成本往往大于男性,这其实是个无奈的现实。

三、研究生收益分析

各行业薪酬统计表(数据来源:)

(学术、科研)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教育、培训)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医药)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

/年)

(卫生、医疗)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贸易)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纺织、轻工)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建筑、设计)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交通、运输)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化工、能源、环保)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机械、加工、制造、工业自动化)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电子

(计算机)行业单位毕业生见习期薪酬统计(单位:万元/年)

从以上数据看出,研究生毕业见习期间普遍年薪在3万到五万之间,是本科生的倍到倍,而这一数字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还会增加,在高技术领域以及学术性强的科研机构等行业,这种变化愈加明显。

四、结论

分析考研的成本与收益,并不是想单纯的确定考研到底值与不值,不同的人情况不同,本文分析是假设了很多条件,但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所以研究生到底考不考,还要跟据个人情况而定,在这里仅论述一些通过以上分析所得的启示。

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

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应届生把考研当成逃避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的一条途径,而并不是处于对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是盲目跟风。面对考研与工作的抉择,我们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后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最终还是要进入社会,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避免过高预期落空。

2.提高研究生成本意识,珍惜读书机会

从前文中我们了解到,读研成本确实很高,不论是金钱,时间,心理等各方面成本,都不可忽略,我们付出成本就是想取得收益,所以广大考生要紧紧抓住读研究生这一提升我们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机会,充分利用高校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最少的机会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从而在毕业后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

3.加强教育投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增加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开发智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从长远看,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教育的投资。

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教育要因材施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途径之一。

5.合理扩招,提高学历文凭的含金量

2009年考研国家线大幅跳水,除个别专业有小幅涨分,大部分专业降分幅度10到25分不等。此外,今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规模达到%,并且增加了5万的专业硕士招生计划,使得总招生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万人。

这种形势下,有部分同学认为考研已经失去了精英教育意义:研究生数量增加,必将导致今后就业压力增大,与其今后面临更大压力,不如现在就放弃考研直接工作。也有部分同学更加坚定要继续考研,既然扩招,说明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就更大,尤其是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就更高。

研究生扩招会使教育资源普及,但过分扩招会使学历膨胀,使研究生就业压力更大。当务之急是合理制定扩招计划,统筹扩招工作。

就业还是考研,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怎样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怎样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为了躲避就业大潮中的浪头而盲目考研,只会在未来面对更加汹涌的大浪时无所适从。

是否考研的经济学利弊分析

考研与否:经济学思维角度的分析 --pb11009072 何启明导读: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出现的考研热,本文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当前考研“百万雄狮过大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深入探讨考研利与弊。 首先声明一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为了规避当前就业压力,希望在学校获取更高文凭之后相对轻松地寻找高薪工作的学生;另一类是在家长或旁人的压力下盲目跟风考研,认为没有研究生学历就无法在当前社会立足的本科生。本文并不指代励志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投身学术的学生。 一、考研的机会成本 排除读研的精神享受,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考研绝对是一项投资,且不论这项投资有无相应的回报,考研所消耗的人力财力是不能被忽略的。而投资就伴随着机会成本,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这项投资对要被放弃的机会赋予的价值。而对于投资行为而言,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会产生利润,我们将对此进行数据化的研究。 首先看资金投入。由于地域学校专业等差异,读研的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出入,故在这里只能用平均水平大致估算一下。 考研成本:买专业课书籍和公共课书籍资料费用在1000元左右;英语与政治辅导班花费在1000元;去学校听专业课花费

1000元左右;在校外租房半年,房租等按每月250计,半年共1500元,报名费,材料费等计200元,差旅费计500元。在不包括巨大的心里压力成本和大量时间成本的基础上,考研已经存在5200元的经济成本。 读研成本:每年学费6000元(公费与自费平均而计,自费学生比例较大),每年住宿费1200元,每月生活费1000元,出去寒暑假一年10个月计,三年下来共计花费36600元。(如果想了解具体不同学校的学费情况,请登录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49590895.html,/t2497005p1查询) 凡事都有替代品,用三年时间读研意味着放弃工作机会与这期间产生的工作收益,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读研就没有机会用自己的劳动以某种途径创造价值,而是选择了其替代品,以牺牲预期收益获取其他的收益。 假设本科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按照现在本科生的平均待遇,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估计值),第二年涨工资为月薪2500元,第三年涨为3500元,那这三年共收入93600元。读研就是以放弃这部分期望收益而做出其他选择。 综上而言,考研读研的成本可以记为130000元。 此外,由于学历与就业面成反比,一般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由于专业化愈发加强,就存在对其他专业选择机会的放弃,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带来更大收益的专业。这也是一项不能被忽略的机会成本。

计量经济学论文-考研人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学业而不是直接就业。尤其是近几年的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就业前景不被看好,所以有很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业,逃避就业。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会使很多经济允许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我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它的影响因素。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increases every year, more and more students choose to continue after graduation academic studies rather than direct employment. In particular, the arrival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recent years, so that employment prospects are not good, so there are a lot of graduates choose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to evade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 growth will also allow students to choose many economies continue their studies. There are many other factors that also affect post-graduate master's degree graduates, I'll check it out today to analyze factors. 关键字:报名人数 GDP 招生人数去年录取人数高校数量 Keywords: enrollment GDP enrollment Last year enrollments the number of college admissions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其中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来源,所以历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做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科学预测对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有针对性地组织招生考试等相关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由于考研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所以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基于QPSO—BP的研究生报考人数预测》一文中很好的体现了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中国教育在线也在《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中给出了近几年报考研究生的一个总体趋势。2013年全国研究生数据调查报告对研究生考试报名趋势、录取趋势等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在《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8期中“关于考研人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章也有做详细阐述。 三、模型的设定 1.理论的综述 对于考研人数的因素分析,根据社会现状及许多学者的讨论,可以得知有很多影响因素,有学者认为“就业情况”、“保研人数”、“重点高校数量”、“失业率”、“国家经济状况”、“上一年的招生状况”等众多因素可以影响到本年的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选取几个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但是否这些因素都会同时对其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模型进行检验和分

上大学的经济学分析

上大学的经济学分析 学院:孙越崎学院09级2班学号:03091185 姓名:任玉树一、为什么要上大学 如果把上大学比作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学生和学校分别是这件产品的供给双方,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增长个人的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寻求更高等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为了满足这种逐渐增长的需求,各种大学孕育而生。 同样的,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大学也开设了各种课程。这就为消费者,也就是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有着丰富的商家和成本,以及与之对应的消费群体,于是消费就产生了。 二、消费的选择 随着教育部对大学扩招的通知,越来越多的学校具备了招生资格。有的中专提升为大专,有的大专学院被提升为本科类学校。商品多了,难免就会有一些虚假的成分,就为消费的选择增加了困难。对于普通商品,或者是一些服务项目,如果感觉不和心意,还有机会要求退货。但对于上大学而言,由于它的特殊性,当发现自己所选的学校或专业不合心意时,想要后悔却已经晚了。这就使得消费具有一定风险性,上或者不上就成为一种难以做出的抉择。 三、上大学的成本分析 既然上大学具有一定风险性,那么如何抉择就成为当务之急。在这里我先对上大学的成本做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析。以前,我们经常会听到考上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的例子,那时候,上大学是一种消费不起的梦想。但自从大学扩招、各种补助政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学已经不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更多的是面向草根的教育。 虽然绝大多数人已经能支付得起大学不再高昂的费用,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上大学仍然是一种负担。以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如果家庭中有一位在读大学生,那么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大概是6000元,而三本由于没有国家补助政策,则需要11000到12000不等;以每年在校学习9个月,每个月的生活费为500元,那么每年的生活费就为4500元,再加上书本费400元,资料费用,上网费用,报名各种考试的费用,以及班级活动的费用,上大学的实际成本大致在每年15000到20000左右,甚至更高。这些钱对于高收入家庭可能很容易挣到,也就是他们一、两个月的工资,但对于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农村而言,这笔钱或许需要他们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辛勤劳动来获得。而对于他们而言,大多数家里不止一位孩子。也就是说,这种消费给他们带来了很大负担。 那么为什么还要消费呢?因为他们相信这种投资是合理的,也就是说,上大学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仅仅是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这里面还不算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加起来所需就业的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社会人才缺口,每年也就300万左右,而剩下的工作,虽然也有,但平均工资都在1000至2000元,这些工资在一些大城市连生活都应付不了,只够基本生存。试想一下,一个大学毕业生拿着每月2000元的工资,那么每月除去住宿费,水电费,伙食费以及各种应酬的费用,真正能够赚到的也就500多元左右,这还是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那么要多久才能收回投资的6万乃至更高的成本呢?就算加上以后工资增长的部分,那么也得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这样就相当于6万多的成本在七年内没有增加,只是在市场与投资者之间做了一个循环。这明显是不值当的,也是与当初的意愿相违背的。如果一名高中毕业生没有上大学,而是直接进入社会,那么在开始的一两年,他的收入可能仅仅够平时的开销,但在生产技能逐渐提高和本人的素质不断增长下,工资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如果在工作之余还能参加一些技能培训,那么要不了三年,工资待遇就能有个质的飞跃,三四千是很有可能,四五千也不是幻想,那么再过四年,当上大学的刚刚收回成本时,他们已经进账至少四五万了。不用对比,也能知道孰优孰

考研热及成本收益分析

考研热及成本收益分析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已经结束,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报名人数将达到145万,比上年增长14.17%。 来看一组数据 表一 根据表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至2006年,考研报名人数成递增的趋势,应届本科生占报考总人数的比率也呈递增的趋势。有人认为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出现过热现象,并且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本科生就业难出现的。就该问题,我想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我不认为考研报名人数的增加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的。 近几年高校的就业率是有所下降,1999至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9.3%. 82.0%, 90.1%, 80%,70%,73%。由于2003年是1999年第一批扩招学生毕业,并且受到非典影响,就业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此后的几年,并没有听说毕业生就业率有显著下降情况的发生。 也许大家都认为这种就业率的下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而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是这个原因。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国家不施行扩招政策,会不会出现就业难的现象?当然也会,因为即使不扩招,这些人到了工作年龄依然要去就业,一样也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如果大学不扩招,大家都在高中后就去就业,就业压力会比现在还要大。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扩招其实并非增加了就业困难,恰恰相反,扩招会带来分流的效果,使一部分人高中毕业就就业,一部分人大学毕业才就业,因此扩招其实是减缓了就业压力。 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即有就业机会而不愿意去就业。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约新增就业机会为700万到800万个,而每年的大生毕业人数是300万-400万左右。就业机会完全可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不能就业,一部分人不能就业是因为自己的期望过高,脱离实际,一旦他们降低自己的期望,马上就能实现就业。 既然根本就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由于就业难而引发的应届生报名人数增加的问题。虽然应届本科考研报考人数占总报考人数的比例在增加,但是别忘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人数每年也都在增加。 来看一组数据:

经济学考研:各专业介绍

经济学考研:各专业详细介绍 产业经济学 1、就业前景 产业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2、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还可进一步报考相关学科门类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求学深造。 ?国民经济学 1、就业前景 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和经济规划领域,不过也可能进入职业教育规划、地区和组织规划领域,会计和财政领域,统计部门,或者执行其他的管理职能。除了大型工商业企业外,国民经济学毕业生通常也可以进入国家和国际性的政府机构和协会工作。当然进入银行及联邦和各州政府机构工作也不无可能。 2、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在政府有关业务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监管工作;在大中型企业、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政治经济学 1、就业前景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这种领先地位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点的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重要刊物上每年都有论文发表,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5项成果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本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工作者,许多成为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骨干、领导者。多年来主要流向国家政策研究部门、政府部门、重点科研院所。近几年来,毕业生也进入新闻、金融、出版等部门。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逃课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逃课成本 在什么都飞速发达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注意成本与收益,很多关于切身利益的问题都从对于大学生,常常接触的即是上课,老师,学习。 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逃课成了现在大学中常见的现象。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那么现在就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大学生逃课的成本。 (1)逃课成本的分析。 ①所谓逃课成本指学生没有履行请假手续,有课不上时所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以下: 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闻学专业一年的学费是14000元,那么一个学期的学费即是7000元。经过统计,本学期的课程安排是475节,那么由学费7000/475=14.7(四舍五入)。逃课实际成本的积淀即为14.7元,即逃一节课付出的成本没有回报。 ④在逃课后,仍希望自己能通过考试,课后通过自学加以弥补,则其在逃课时比不逃课时课后 ⑤所额外付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⑥因逃课过多,没能通过考试,重修时所另外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损失; ⑦因逃课过多,导致不能正常毕业,从而对未来就业乃至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2)另一角度的逃课成本。 ①如果这个老师的课我喜欢听,听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时间,不打瞌睡不开小差,那么这节课就值得上面说的14.7.如果我听这个老师的课感到无聊之极,万分痛苦,那么这个老师的课还值14.7吗? ②逃课如果是做喜欢的事情,那么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心情愉悦,利益双收。如果逃课去兼职,那么既获得了金钱和社会经验,又得到了人脉的积累,这样的高收益,远远低过实际成本14.7. (3)逃课的原因分析。(截取图示) 逃课与点名呈负相关。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弹性(elasticity ) 答:弹性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弹性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的大小由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系数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弹性系数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 f X =,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Y Y X Y E X X Y X ??==??? 其中,E 为弹性系数;X ?、Y ?分别为变量X 、Y 的变动量。 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需求价格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 答: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的经济含义可表示为“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可能会有百分之几的变化”。这一概念是由马歇尔在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提出的。需求价格弹性按照其大小可分为五种:①若0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②若0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③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此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相等;④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相当富有弹性。大多数奢侈品的需求弹性便是如此;⑤若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

罗斯《公司理财》名校考研(含复试)真题详解(风险、资本成本和资本预算)【圣才出品】

第13章风险、资本成本和资本预算 一、单选题 CAPM中,β的计算公式是()。(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证券的贝塔系数是证券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协方差。对于证券i,贝塔的计算公式是: 二、概念题 1.财务杠杆(南京大学2004研;厦门大学1998研) 答:财务杠杆,即由于债务存在而导致普通股股东权益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衡量普通股股东的获利能力一般是用普通股的每股利润。由于债务利息的存在,普通

股每股利润的变动会超过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幅度,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当息税前利润增长时,股东(或所有者)每一元收益所负担的固定成本就会越少,从而使股东(或所有者)的收益增长的更快;反之,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就会使股东(或所有者)的收益下降的更快。财务杠杆的计量:每股收益随息税前利润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常用DFL表示: 2.资本成本(中央财大2003研;华中科大2001研,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 答:资本成本也称资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企业通过各种筹资渠道,采用各种筹资方式获得资本往往是有偿的,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广义上讲,企业筹集和使用任何资金,不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要付出代价。狭义的资本成本仅指企业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包括自有资金、股权资本和长期债权资本)的成本。资本成本从绝对量的构成来看,包括用资费用和筹集费用两部分。①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中因使用资本而承付的费用。②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活动中为获得资本而付出的费用。 资本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成本,具有一般商品成本的基本属性,又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成本的某些属性。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本成本是企业的一种耗费,需由企业的收益来补偿,但它是为获得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通常不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且在计算中只要求计算预测数和估计数。 资本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首先,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其次,资本成本是资本项目(或本企业)的机会成本。对于企业筹资来说,资本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企业力求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对于企业投资来说,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

最新考研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11.根据粘性工资理论,如果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则( )。 a.实际工资率小于均衡的实际工资率,就业减少; b.实际工资率高于均衡的实际工资率,就业减少; c.实际工资率小于均衡的实际工资率,就业增加; d.实际工资率高于均衡的实际工资率,就业增加。 12.运用紧缩政策就可以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情况是( )。 a.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赤字; b.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 c.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 d.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 13.假定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每美元兑换120日元变为130日元,那么( )。 a.日元对美元升值; b.美元对日元贬值; c.日元对美元贬值,美元对日元升值;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4.如果在某一年,政府赤字增加了4%,通货膨胀率为9%,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际赤字增加了5%;

b.实际赤字增加了4%; c.实际赤字增加了9%; d.有实际盈余。 15.在衰退期间自发地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的总支出是( )。 a.消费支出; b.净出口; c.政府购买; d.投资支出。 二、名词解释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菲利普斯曲线; 3.收入效应; 4.奥肯定理。 三、辨析题 1.厂商生产某种产品要用X和Y两种要素,如果这两种要素的价格相同,则该生产者要实现利润就要用相同数量的要素投入。 2.吉芬商品(Giffen goods)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3.如果收入水平上升,则消费水平也会以相同的比率上升。 4.所谓的充分就业,就是指不存在任何失业的情况。 四、问答题 1.生产一个蛋糕需要5个鸡蛋,此时你有4个鸡蛋,那么当你有第5个鸡蛋时,第5个鸡蛋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第4个鸡蛋的边际效用,这是否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逃课的经济学分析

逃课的经济学分析 “逃课”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行为,即在非特定条件下(因病或客观性紧急事务)学生作出的逃避课程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选修课达60%。 总的来说,逃课行为的预期效用函数可以表达如下:EU=E(aR-pC-C’) 其中,EU为逃课的预期效用,a为逃课时所面临的外部机会,R为从事某项外部活动所带来的收益,aR表示逃课时从事外部活动的可能收益;p为逃课遭受处罚的概率,C为处罚严重程度,pC为逃课的处罚成本,C’为逃课的机会成本(引起的心中的担忧和愧疚,丧失的听课内容、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的机会等)。如果效用函数是线形函数,则可以简单的表示如下: EU= aR-pC-C’ 下面就外部机会、某些外部活动的收益,遭受处罚的可能性及处罚严重程度等约束因素对逃课行为的影响作更深的分析。 外部机会(上课的替代品)的增加,拓展了个人的选择可行集合,使得个人的选择空间增大,从而使上课的机会成本增加,也使逃课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因而大大增加了逃课的可能性。当一个人面对的可打发时间的活动只是休息、运动和读书时,他选择逃课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时的逃课可能性。现在的生活,网络的兴起、影视的发达、赚取额外收入机会的增加、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都极大地提高了逃课的诱惑力,使学生越来越难以安心于课堂,埋首于功课,专注于学业。外部机会的增加会引发学生增加逃课,而同时逃课所带来的收益的不同,也会引发学生的不同选择。外部机会提供的收益给理性的潜在逃课者带来的收益很大时,无疑会使大多数理性的潜在逃课者选择逃课。所以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发达,对于逃课现象是一种正外部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行动机会的增加、可供娱乐和消遣的东西的增多,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当一个人面对的可打发时间的活动只是休息、运动和读书时,他选择逃课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其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时的逃课可能性,当今社会,网络的兴起、影视的发达、赚取额外收入机会的增加、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大大的提高了逃课的诱惑力,使得学生越来越难以安心于课堂,埋首于功课,专注于学业。同样的分析可应用于劳动力市场、经理市场等,当雇员或经理面临的外部机会(更容易的再就业、更多的提升机会、更可观的收入、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岗位)时,理性的雇员或经理更可能偷懒或跳槽,因为那样对他来说并不损失什么,选择跳槽可以很容易的再就业。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考研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考研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导言 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学历的与能力要求的越来越高,大学生考研成为了一种风气且考研大军不断地发展壮大。有些同学大学伊始便立志考研,有些同学观形势也最终踏上考研之路;一些同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实力而考研,一些同学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而考研。究竟考研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与不值,下面将从经济角度分析考研成本与收益,一定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考研利弊。 关键词:考研机会成本收益 一、考研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上升,大学生的就业显得愈加艰难,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如缓解就业压力、考名校、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础等,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打算考研。除了应届毕业生,不少往届毕业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多数是第一次因为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之后也没有打算找工作,而是在家专心复习二次考研。现在的好工作十分难找,多数大中型企业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据有关学校的调查显示,中文、法学等就业难度较大的专业恰恰是考研率较高的专业,很多考生都希望用3年研究生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都认为,如果考上研究生以后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其实,研究生找工作并不比本科生容易,他们的月薪也不一定比本科生高,因为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对学历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本科毕业生。考研并不适合每个人,若是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考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考研并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根本保障。若只是为了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考研,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只会推迟找工作的时间,以后同样也要面对找工作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考研,考研之前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衡量是否考研,而不能盲目跟风。 据统计,全国报考2012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65.6万人,较2011年增加9.6%。2012年研究生录取51.7万人,但多数学生希望考名优学校的研究生,考研的竞争将十分激烈,所以考研成功的几率并不比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大。而且,考研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会浪费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不是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在 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只是为了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抱着不确定的心态考研,那么不妨从

经济学考研专业分析

经济学考研专业分析 经济学考研专业众多,最多可分为将近20个二级学科,那么大家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呢,小编为大家一一解释,经济学都有哪些专业,专业对应权威院校,供考生参考。 经济学类的硕士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下面对经济学的所有二级学科进行一下介绍。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值得推荐。 西方经济学 热门分析:很多学科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生长、繁衍、裂变而来,学习西方经济学能整体把握经济学知识的框架结构。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西方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独立承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如果有志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这一专业能够提供很好的学术背景。如果想到经济领域的部门从事工作,这个专业没有完全对口的部门,但是该学科的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如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经济咨询单位和商业贸易部门。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经济学 热门分析: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研读《资本论》的热潮。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观的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颇具中国特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都预示这个学科在中国的美好前景。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人员、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高级管理人员。可分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劳动理论与收入分配、政府规制与公共选择、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等研究方向。 就业方向:和西方经济学就业方向比较类似,比较常见的是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考公务员也十分合适,进银行或国际企业做实务也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 理论经济学中其他几个学科在性质上同上述两个学科比较类似,只是研究的理论内容更细致,抽象性更强。如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这些专业中,除世界经济外,大多属于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一些院校基本只招收个别研究生,有时还需通过调剂完成招生名额。由于录取名额太少,一些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类重点学校会由于报考扎堆而录取线异常高。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就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相对来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招生人数多,考研难度不大,各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总额基本稳定在300人。复试专业课内容较为简单,对于跨专业考生是极为有利的。 据凯程从中国人民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90%以上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本科经济学学专业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那么深,此对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你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就业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各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均需要大量的经济学人才加盟。 就业方向: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银行、会计事务所、金融部门、中外大中型企业、外资公司等。 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1政治经济学 02西方经济学 03国民经济学 04经济史 05 经济思想史 06 世界经济学 07 国际贸易 08企业经济学 09网络经济学 10数量经济学 11国防经济学 12 区域经济学 13城市经济学 14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

14224考研数学三经济学应用考点分析190402

考研数学三经济学应用考点分析 对于全国硕士研究生数学三的考试来说,经济学应用是一个高频考点,在历年的数学三真题中经常出现,如:2001年第一(1)题,2004年第18题,2007年第5题,2009年第12题,2010年第11题,2013年第18题,2014年第9题,2015年第17题,这些经济学应用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边际概念,一个是弹性概念,下面文都网校的数学蔡老师对这两个概念及2016年的相关真题做些分析说明,供各位考研的同学和朋友参考。 一、边际概念和弹性概念 1、边际概念:边际指经济变量的变化率(导数)。若经济变量()y f x =,则称()f x '为边际函数;如:边际成本()C x '、边际收入()R x '和边际利润()L x '(x 为产量),分别表示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收入和利润,其中(),(),()C x R x L x 分别为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收入和利润。 2、弹性概念:弹性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动1%时会使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变量y 对x 的弹性为y x y x y y E x y x x ∧??==???,令0x ?→,得()y x x dy x E y x y dx y '=?=.需求弹性:Q p p dQ E Q dp =-?,p 为产品价格,()Q p 为市场需求量。收入弹性:R p p dR E R dp = ?,()R p 为收入(()R pQ p =).二、真题分析设某商品的最大需求量为1200件,该商品的需求函数()Q Q p =,需求弹性为(0)120p p ηη=>-,p 为单价(万元)。(Ⅰ)求需求函数的表达式; (Ⅱ)求100p =万元时的边际收益,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注:这是2016年考研数学(三)第(16)题(本题满分10分)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境10-2学号:10014030228学生:林灿豪 指导教师:杨少文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一提起经济学,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感觉到枯燥无味呢?可能会觉得自己不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也没什么必要学什么经济学。世界上即使没有发明经济学,地球也一样会转。但身处现代会,却必须要懂点经济学,因为现实生活中它已无处不在。平时去买菜买衣服都是经济学的现象。 其实宏观经济学也可以引人入胜,一些精彩的寓言和生动的故事同样蕴含着经济学的哲理。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很轻易地用生动的事实来感受到身边的经济学。经济学家的著述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用亲身经历去体会当中的经济学原理,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事情。在一个属于智者和经济学家的年代,我们不了解宏观经济的游戏规则欠就无法成为自己财富的真正主人。 一、优秀男人找不到漂亮老婆 1、投资分析 (1)优秀的男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潜力股,资产是逐渐递增的;漂亮的女人发现不了这个。 (2)漂亮的女人拥有漂亮的资本,但是会加速折旧,不断贬值,所以会在年轻的时候充分利用她们的资本(漂亮)投资,故出现傍大款等现象,以期能在短期内获得大的回报。她们只会做短线投资,不会搞长线投资,因为她们投资不起!(比起那些不漂亮的女人,她们有漂亮这一比较优势) (3)优秀男人看中漂亮之外的品质和聪明——这些才不会像相貌那样随着岁月贬值,事实上,他们可能根本不缺少漂亮女人——但不会当老婆~同样,在结婚时,一个聪明但普通的女人比一个漂亮但平庸的女人更有眼光发现这些“潜力股”,并且她们有更低的“成本”去投资 2、博弈论分析(信息不对称) 如果看到过美丽心灵,你就知道,男女两者之间的博弈。当时纳什得出结论:一方要主动。不过这是在双方信息都完全的情况下,而现实中,选择对象却一件信息是不完全的事情。 美女和优秀的男人都有自傲的资本,各自认为自己不会缺少追求者,从而等待别人的主动,由于双方的博弈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所以等到时机错失,各自只能退而求其次,也就是我们通常看见的美女配野兽,帅男配丑女! 3、风险分析 我们选择对象的标准只能根据目前的标准(概率)进行,因此很多美女选择傍大款(确定的结果)是很正常的。而对于所说的潜力股,只是他们成功的概率,现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 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但计划和市场只 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 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 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 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 ●合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 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 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 成结构平衡。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量平 衡。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 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 现。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 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 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 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 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 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 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 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 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 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 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 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 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 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 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见 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在科学技术 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 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只是改 变了劳动的形态。没有改变本质 ●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比重明显大 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 改变其劳动的性质。一是劳动和劳动主体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分析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与收益分析 前言 作为一个大三的本科学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择。近年来,考研人数年年都在攀升,不断有大学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考研,作为定向我们人生轨迹的有一大选择,不得不为我们深深思考。考研所面临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无一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但考研之后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经济收入的增加,择业竞争优势的增强,也深深吸引着广大毕业生前赴后继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与不值,下面将从经济角度分析考研成本与收益,利用统计学方法与知识,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录 一、基本假设 二、大学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毕业后收益分析 四、结论 一、基本假设 1经济学基本假设。由于我们是从经济学角度讨论考研的成本与收益,经济学基本假设在此适用,具体内容有:

a.理性人假设。人总是理性的,人是趋利避害的,人们总是想用最小的代价去得到最大的利益,体现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时会朝最利于自己的方向选择,包括专业,学校等,不存在选择的不适宜以导致的损失。 b.完全信息假设。假设本科毕业生在考研与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谓的搜寻成本。 c.资源的稀缺性假设。这里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学的研究生,以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2时间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计。考研往往面临着除经济支出的其他成本,这些成本往往难以核算,这里为便于研究,忽略这些成本与收益。 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专业计算。现实中,考研不仅单指本专业考研,还面临跨专业考研,当然跨专业考研成本更高,但这里只考虑本专业考研,忽略跨专业考研的情况。 4.假设考研需要准备时间为一年,学制3年。且不考虑公费读研,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情况。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 首先,从经济成本看。按经济学观点,预算成本有两种意义: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预测成本收益。因此讲,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谈经济成本,必须与经济收益结合起来,抛开机会收益单单谈机会成本毫无意义。因为成本大小是相对收益来讲的。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经济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备考研的费用,报名费,学费,生活费等其他必要费用。和读研究生所导致的机会收益的减少,与机会成本的增加。 1.根据一般考研同学的情况,预计准备考研时间为一年,假设本科生准备考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