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及基本内涵

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及基本内涵
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及基本内涵

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及基本内涵

摘要: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胡适是一位非常值得探讨的人物,其自由主义观念尤为著名。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主要有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实验主义和美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根据这些来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胡适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胡适;自由主义;基本内涵

1929年,胡适针对国民党政府发布的“保障人权”的命令,发表了《人权与约法》一文。随后众多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发动了影响深远的人权运动,向国民政府要人权和自由。人权运动虽然参与人数不多,并且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但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政治思想不仅对当时中国许多的知识分子,并且对后来资产阶级右翼的政治主张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适是这场人权运动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之一,他虽然没有像罗隆基那样在人权理论方面作细致深入的研究,但是他的一些著作以及平常的言论中折射了诸多的人权思想,尤其是其人权主义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深远。

一、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

每个思想家思想体系的建立都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民族传统息息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环境固然对胡适人权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但是胡适的留学经历,更是对其人权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余英时先生曾经提及:胡适留学美国的七年是他思想体系定型的关键时期。

1.易卜生个人主义思想对胡适自由主义的影响

胡适的评析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 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 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和赫胥黎,但是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 种手法而已”。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 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 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 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 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

胡适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 ——谈新文学运动前后胡适文学思想发生发展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新文学发生过程里,胡适的作用毋庸置疑,他高举白话文学的大旗,他所提倡的文学八事,都可以看做他的自由主义主张在文学领域里的体现。实际上胡适在诸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见解,所以考察他的文学主张也就不能仅仅就文学谈文学,本篇就是基于此种见解,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上观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内真实的思想状况和他的文学主张的内在思想基础,从给新文化运动的解读提供一个更为坚实广阔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自由主义白话文新诗革命价值重估 “近来所关心之问题,如下所列: (一)泰西之考据学, (二)致用哲学, (三)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皆得其皮毛而止,真可谓肤浅矣。”①曹伯言223 这是胡适在他1913年1月25日的日记里所记他关心的问题,颇似提纲,总的说来,这是他在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初学农后又转入文科后不久对于自己将来学习方向的一个大致的思考:从泰西考据学中,他似乎看到了他一直倾心的雄踞有清一代学术主导地位的训诂考证之学在现代西方文明环境下生存下去的有力理由。而所谓致用的哲学反映于他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就是他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与普及,反映在文体革新上,则是他对于新诗的衷爱,而他对于赋人权学说的关注,直接引发主导他一生的自由主义思想。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

的观点著述其思想基质都是自由主义的主张。因此,从一个不仅限于文学的视角再来审视胡适学术历程就十分的必要了。 一.胡适的学术背景 人们对于新文学运动中胡适角色的认识,似乎是把他定位在一个离经叛道者的位置,好像他就是致力于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普及,而对于传统文学甚而传统文化好像他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实际上,胡适自身的学术背景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与传统彻底断裂而彻底西化。只要知道他幼年时代所阅读的书目便可略知一二:《学为人诗》、《原学》(系他父亲胡传自己所编)、《律诗六抄》、《孝敬》、《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由朱熹编注)②,此外还包括他人注释的《书经》、《礼记》等,皆不出儒家十三经的范围。这不仅限于胡适,整个那个时代的学人的国学根底都非常深厚,因为他们不得不从传统中走来,他们今后无论浸染怎样的西学知识,也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治学的基础总是脱不去国学的底色,胡适如此,王国维如此,陈寅恪如此,钱穆如此,闻一多朱自清亦如此。当然,后来胡适经过在上海梅溪、澄衷、中国公学等处接受了七年不中不西的新学堂教育,然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又受到了西方现代学术的训练。其中在美的七年留学生涯,又为他学业成长的关键阶段。正是在这七年,胡适不仅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学术训练,亲身接触了、体验了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传统而且自觉地深入专研本国的传统典籍,思考中国文化革新的路径,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而奠定了其一生志业坚实的基础。后来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拿欧洲文艺复兴来做比附,实际上他实实在在的认为现代是接续上宋代民间文学的白话文传统的时候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经济及其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学术潮流艰难继承、转向、发展、融合并最终独立构建自身体系的过程在知识分子学术研究历程上的清晰反映。从他童年以及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来看,胡适既不能彻底同传统文化决裂而一味提倡西方文化,也不会泥古不化而不知革新,他所要做的与其说是“文学革命”,到不如说是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接续,这种接续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儒家本位的经典阐释,而是要寻找清中叶以降大行其道的乾嘉考据学派朴学的严谨细密的考证功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证据、

自由主义-胡适

自由主义 胡适(1948年9月4日胡适在北平电台的广播词,原 载于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孙中山先生曾引一句外国成语:“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其实“自由主义”也可以有种种说法,人人都可以说他的说法是真的,今天我说的“自由主义”,当然只是我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现在有些人否认自由的价值,同时又自称是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里没有自由,那就好像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总有点叫不顺口吧。据我的拙见,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就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由做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做主”。在中国古代思想里,“自由”就是“由于自己”,都有不由于外力拘束的意思,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自然”二字可以完全等同“自由”一样。王安石的诗:“风吹瓦落屋,正打破我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这就是说,这片瓦的行动是被风吹的,不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中国古人太看重“自由”、“自然”的“自”字,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约束力量,也许是故意看不起外面的压迫,故意回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安慰,求自由。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有几种方式:一是隐遁的生活――逃避外力的压力,一种是梦想神仙的生活――行动自由,变化自由――正如庄子说,列

子御风而行,还是“有待”,“有待”不是真自由,最高的生活是事人无待于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西天净土,都含有由自己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约束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面就是思想自由,在著作出版方面,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的奋斗努力争取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的大运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宗教信仰自由只是解除某个宗教权威的束缚,思想自由只是解除某派正统思想威权的束缚。在这些方面――信仰与思想方面,东方历史上也有很大胆的批评者和反抗者,从墨翟、杨朱到桓谭、王充,从范缜、傅奕、韩愈到李贽、颜元、李塨,都可以说是为信仰思想自由奋斗的东方豪杰之士,很可以同他们的许多西方同志齐名比美。我们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抬出“争自由”的大旗子来做宗教运动,思想运动,或政治运动,但中国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说含有争取自由和某种解放的意义。 我们的思想史的第一个开山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争取思想自由的意义。 古代第一位大师老子,就是一位大胆批评政府的人。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胡适容忍与自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胡适《容忍与自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 2、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 3、学习胡适《容忍与自由》,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 4、学习掌握《容忍与自由》论证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 2、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 2、“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 3、胡适的生平及思想简况; 4、《容忍与自由》主旨及论述方法; 5、如何看待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观点。 主要教学内容: “和为贵”(《论语》)、“致中和”(《礼记》)、“中庸之道”(《小戴礼记》)、“中和之美”(《中庸》)、“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调耳”(《国语》),我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变奏出一支“和而不同”哲理的交响曲,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宝贵结晶。 关于“和而不同”,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三无私,和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认为“和是合为一体”的意思是不妥当的。“和”不是“同一”,不是“一体”,“和”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胡适与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 4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兴盛的原因 自由主义在40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达到全盛,有着独特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国际上,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树立起现代自由主义的旗帜,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各国进步势力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等都采用了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的、带有“温和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政策。在理论上,1941年1月,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四大自由”的主张,认为人类应有4项基本自由,即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个人以不同形式崇拜上帝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不虞恐惧的自由。1944年提出的国情咨文中仍然体现了这种基本的价值观。美国著名自由主义者华莱士在《新共和》杂志发刊词《和平、自由和充分就业》表示要继承罗斯福传统。他们的言论为中国各种进步势力反复征引。1947年,英法比等爱国自由的人士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了一次国际自由主义大会,发表了自由主义宣言,直接鼓励了中国自由主义者。使他们深信: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路线之外,确有完善合理的道路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国际性已经形成。 在国内,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战后应建立怎样一种社会文化秩序立刻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主题。抗日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使中国自由主义重新复苏。要求自由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自由主义者喊出:我们需要什么?第一,是自由!第二,是自由!第三,仍是自由! 抗战胜利后,外患不再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政府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各种限制亦陆续取消,这些都为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创造了条件。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各项决议,不仅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甚至被马歇尔将军视为可赋予中国和平复兴基础之自由主义而高瞻远瞩之宪章,他们满怀希望坚持政协会议决议,争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成了中国自由主义者当然的时代。然而内战爆发,自由之梦无望,要求自由的呼声更加强烈。但国共两党都忙于军事,在这一夹缝中,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发展成为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影响的较大的报纸为上海的《观察》《时与文》,南京的《世纪评论》北京的《新自由》。当时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杂志也以争自由为号召。国民党中的一些开明分子也大力利用和直接助长着自由主义运动的开展。 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思潮和三十年代相比,影响更大,范围更广。受美国的直接推动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1946年双十节的致词和1947年1月7日马歇尔返国前夕发表的个人声明都希望中国向着自由主义发展。其次,文化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相互交织,而以政治自由主义更为突出。单纯从文化的角度主张自由主义的,只有张东荪等少数人,大部分自由主义者和自由主义刊物往往是文化与政治兼论。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对共产党缺乏深入了解而无所适从。再次,此时的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最大,但也急剧分化。内战的进步,逼迫着自由主义者在国共两党中做出抉择。随之也走向衰落。 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即对自由主义的理解): (一)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 大都把自由主义视为一种政治哲学和根本的人生态度。表现之一即为提倡个人主义。尊重个人价值,在文化上养成个人的责任心和自尊心,在政治上意味着保持独立的立场和个人发言权。当时

胡适的内心世界

胡适的内心世界 读《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有感 11历史2班110305242 朱仁仲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学识疏浅,很少听说罗志田先生的大名,以至于甚少拜读他的名作,后来在郭老师的推荐下,开始了一场文化之旅,罗先生为我开启了一扇文化之门。自我感觉他对文化的研究甚是透彻。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写作方法,用比较深刻专业的语言写着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同时他有留学经历,经常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从深一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许他的文章比较难以读懂,只是因为高度概括的语言,另一个视野的升华,多读几遍或是明白了解。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从以前的泱泱大国到后来让列强任意宰割的传统落后国家,其中有无数的酸楚。当近代人士洒热血,攻破重重困难,找寻一条富强、文明之路的时候,我们泪眼盈眶,只是因为,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痛并努力着。近代中国是如年幼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受到欺负与打击,但是这小孩又有着不屈的意志与反抗的精神。受的欺负愈多,打击越深,才得以更加坚强。因此,不断努力锻炼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自己。但是,从少年到成年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汲取经验和教训,等自己终于长大的那天,有着无穷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广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那个动乱的世界。

近代中国在列强坚船厉炮的打击下,传统思想开始了双重的觉醒。一方面是自己的清醒,知道那些三纲五常,旧的伦理道德已经无法撑起即将倒下的旧中国。另一方面是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催醒,不断影响着中国有识之士。那些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学习技术,器物。再到康梁等人的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中国开始逐渐走上一条近代化道路,终点在前方,需要的是努力坚持,遗憾的是未能到达终点就已经倒下了。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伦理纲常的传统深入人心,刻入骨髓。想要一下消除旧思想,接受新思想,难于上青天。因此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开启文明时代。 罗先生的《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重于再造文明,从一个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胡适,探索胡适别样的内心,从胡适的作品去了解胡适的时代,然后从胡适的身上找出那时代文人的影子,甚至的反映整个时代的文化走迹。此书难得可贵之处,在于不只是讲述胡适的经历,而是用大篇幅的分析和议论来说明胡适背后的时代,文明的重启。 罗志田在写胡适之前,写了当时近代中国的大背景,西学东渐的盛行,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激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界开始了内斗,保守派和新兴派的长期论战,不断促进着双方去了解西方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同时又找出西方文化不适应中国的方面,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摘要: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曾对早期新文化运动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胡适及其改良主义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介绍“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五四”时期胡适改良主义 一、引言 纵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胡适以改良主义者著称,其主张点滴改良,反对“根本解决”,主张人类社会逐渐演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胡适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1910年,胡适考上官费生的名额赶赴美国求学。在这里他受到美国基督教会组织人士和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对《圣经》的学习中发现其与中国老子不平道义的相同之处,并从中吸收和容纳了其不抵抗的教义来坚定自己年幼时树立的不抵抗信仰,这表明了他反对暴力。 1909年,英国著名思想家诺曼﹒安吉尔出版了《大幻觉》一书,它是新和平主义的代表作,并对胡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以前认为不抵抗主义是在强与弱的对决中,弱因无力与强对抗,为了生存就得不抵抗。而新和平主义都认为不论对立双方的强与弱,只要发生冲突甚至暴力都会削弱各自的实力,这对于双方都没有益处,倒不如双方联合起来去对付共同的敌人。同时新和平主义还主张反对暴力,战争更具有“现代化”和“科学性”,这与胡适主张有吻合之处。 在学习安吉尔著作的同时,胡适开始对当时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文章感兴趣。实用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唯心主义,但胡适对杜威的实验主义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的。胡适常说:“实验主义注重具体事实与问题”1,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他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进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实验主义哲学原理使胡适在既反对暴力革命又希望落后的中国能够富强起来的矛盾中找到新的出路,即用温和点滴的改良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同时,胡适对新和平主义和实验主义的信仰和接受也是他改良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 三、胡适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根本解决” 这是胡适改良主义的核心思想。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读些“主义”吧!》一文中提出了对社会问题反对“根本解决”的主张。同年12月,他又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一点一滴的改造口号。 1《胡适哲学思想资料汇编》上册,第217页。

王小波自由主义新论

王小波自由主义新论 [摘要]自由主义一直是王小波研究中的热议话题,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体制的抗拒、对个人尊严与价值的强调让学界肯定王小波师承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事实上,王小波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不乏相通之处,其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进一步的诠释、扬弃、补充和延伸,为我们昭示了现代社会新一种自由主义的可能性。 [关键词]王小波自由主义消极自由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这一席话将王小波自己与中国传统完全割裂开来,当代文坛上恐怕再没有人可以如此决绝。然而,作为一个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与中国自由主义传统依然摆脱不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积极自由”所主张的是个人尽力挖掘潜力、释放能量并且力所能及的把自由思想浇灌在他人心田。相对于“积极自由”的志存高远,“消极自由”所提倡的宽容式的处世态度则显得卑微而从容,其基石是“众生平等”的观念。王小波的自由主义便是以宽容为核心的消极自由主义。他对别人的尊重和容忍,不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情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仅仅是因为他们也是一个人,有着与自己同样的自由权利,包括选择信仰、判断是非和如何生活的权利。相比起王小波的消极,中国大陆的早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明显倾向于“积极自由”,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已经与西方自由主义的要旨渐行渐远。 “积极自由”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另一种文化心理,即自古以来形成的齐家、冶国、平天下的“济世”思想。对此,王小波给于这样的评价,“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的确,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精神很强,勇于干预现实,一旦革命成功,又进入了统一其他意识形态,泯灭个人自由声音的恶性循环。因此说,积极自由的倾向使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很难用一种理性的清醒的目光来面对中国的自由主义事业,他们容易立场摇摆或陷入狂热躁动。中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主义崎岖道路上,自由主义阵营不断分化,尤其是在解放后的思想改造和反右派斗争等政治运动中,几乎所有自由主义者都清除了自由主义信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场清洗非常彻底,不仅改变了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立场,而且改变了他们的文化思想和学

自由主义的书单

王怡的读书单:自由主义 作者:王怡 -------------------------------------------------------------------------------- 思哲和其他一些朋友请我开列一个关于自由主义的比较系统的书单。本人才疏学浅,阅读有限,但为着与大家交流,以及为了对更年轻的朋友有所裨益。根据我自己的阅读和藏书情况,大致列出国内从80年代至今比较重要的关于自由主义的出版物。至于是否收录在我这个书单上的标准,自然带着我个人对于自由主义的偏好和理解。尤其强调一点,因为我的阅读和学科视野所限,我的开列除开比较狭义上的自由主义著作外,比较偏向于民主宪政制度,即政治学和法学的著作,而偏向经济学的著作较少。并且为了不使书单开得过长,作为自由主义更广阔背景的思想史、历史和社会学的著作我基本上予以了舍弃。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跟贴添加,使这个书单可以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关于自由主义的较系统的介绍。 我的开列大致以我阅读和购买的时间为序,但为便于大家查找,属于一种丛书的、或者一个作者的则尽量放在一起。 [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丛书]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和贡当斯是法国思想家中难得的两个在思想气质上偏向英美思想的人,这本书是整个近代文明中基础性的学术著作。 2、卢梭《社会契约论》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尽管卢梭的思想近来多被指责为法国激进主义的源头,但正如有人指出,我们与欧陆思想之间的差距,其实远远大于欧陆与英美之间的思想差距。这两本书无论如何也是基础性的。 4、洛克《政府论》 5、洛克《论宗教宽容》:作为英式启蒙的代表人物,现在洛克比卢梭自然更受关注。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间路数的差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差异。 6、梅因《古代法》:在这本书中梅因提出了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著名公式:从身份到契约。这是从法律角度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最佳诠释。 7、霍布斯《利维坦》:一个非自由主义的国家,就是一只巨大的怪兽。 8、密尔《代议制政府》 9、密尔《论自由》:绝对的经典著作。 10、《拿破仑法典》:即1804年法国民法典。民法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就是自由主义的法律体现。拿破仑法典是一个辉煌的起点。 11、亚当斯密《国富论》 12、亚当斯密《论法律、警察、军事、岁入》:经济自由主义的鼻祖。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美国民主和法国革命的经典论述。 15、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最早的完整表述。 16、边沁《政府片论》: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早期大师 17、《联邦党人文集》:非看不可的自由主义政治实践文献。 18、《潘恩选集》:我对潘恩的了解最初来源于朱学勤先生的文集《风声、雨声、读书声》。 19、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20、边沁《道德与立法理论导论》2000年 2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版、四川人民版:不用说了。

竹林七贤的自由主义

獮汉语言文学四班周小霞20050101408 魏晋之际,三国割据,司马争权,门阀当道,贤士无名。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脆弱的文人们值此乱世,处境十分艰难,身似浮萍无处依,命如残烛吹可灭。 “竹林七贤”便是这一文学大军中的主力军,而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和“正始文学”的灿烂双璧,以其惊世骇俗的言行以及具有浓烈个性色彩的论文名噪一时,在魏晋这个“文学自觉时代”写下了绚烂的一笔。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含义。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并且最终在儒家文化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道家的自由主义色彩最为鲜明,其“取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得以逍遥终生,优哉游哉。深受老庄哲学影响的陶渊明在《饮酒》中写下的诗句就是一种对自由的赞美,冯友兰说,这是一种自动远离约束的自由观。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培养自由主义精神的“土壤”,我们是可以从他们的言行著作中窥见自由主义之光的。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就曾说老子打开了自由思想的风气,并认为在中国古代思想里“自由”就等于“自然”。而庄子的“自由”不是“政治上”的,而是对“个人精神”所作的阐释。深受其影响的“竹林七贤”与

庄子的关系自然更加紧密,向秀就曾为《庄子》作注,吕安看后惊叹为“庄周不死”,而嵇阮二人在“真”上与庄子并无二致。庄子所代表的这种“漫游式”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中国传统向现代政治自由主义之路的迈进,但它毕竟促进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解放,使其独立性较之以往增强不少,其个性也得以觉醒。 那么,在这种自由主义精神中滋润成长起来的阮籍和嵇康的自由主义精神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不妨从其著作中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阮籍。刘勰曾说“阮旨遥深”,“阮籍的诗文虽然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是隐而不显的。”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尤其隐晦之至。在阮籍看来,现实犹如一张大网,使人无处可逃,在第三十三首咏怀诗中,他对人生作了一个总的描绘: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首诗所暗示的是:人生受到两种力量的压迫,一是人所生存的社会,社会充满矛盾,充满危险,一切都不可预测,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应付,因而人的一生焦虑重重,如怀汤火。即使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躲过了人世的一切危险,另一种力量也必将使你毁灭,那就是死亡。从中可以看出,阮籍向往着无忧无虑,长生不死的神仙般的生活,以求得心灵上的自由超脱,所以他写了很多游仙诗,但诗中的自由

近现代自由主义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的认识及评价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 一、近现代自由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改良派所主张的变法维新思想是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社会新兴势力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主张。中国改良派自由主义思想家大都是封建官吏,直接与封建统治体系和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思想的根本原则就是在不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用和缓渐进的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以改变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腐朽落后的面貌,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和侵略。 1、康有为开启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先声 康有为是这一时期改良派的核心人物。他在政治方面提出开国会,改立宪,定法律制度,地方设民政分局,允许人民上书谈论政事,反对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等思想主张。他特别看重通过制定资本主义法律来改革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康有为从历

史进化到婚姻自主,从立宪民主到个人自由,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变法维新主张,来为其改良派的现实政治活动服务。他对尊卑贵贱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尖锐批判,对使人不得自由的君主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充分肯定,开启了西方近代自由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先声。 2、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首次较为全面地将英国传统的经验论自由主义介绍到中国,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输入自由主义的第一人。1903年,严复的译作《群己权界论》出版,他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翻译介绍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现实对其进行了改造、发挥、损益,从而形成了严复本人的独具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严复的自由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思想在近代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深刻认识。严复的突出贡献不仅仅表现在他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学说,更重要的是从思想根基上突破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利于备受封建奴役和愚弄的中国民众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增长,有利于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和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争取国家自由和政治自由。 3、梁启超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贡献 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梁启超作为自由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代表人物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梁启超的自由思想既承袭了阳明学派尊重自我主体的传统,又吸收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和

胡适《容忍与自由》

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2、胡适的三嫂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曹声,比胡适的年龄约小十岁。1923年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胡适到杭州疗养,住在烟霞洞,而曹声当时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一个是使君有妇”,一个是“罗敷有夫”,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边,两人相逢,已是恨不相逢未嫁娶之时了。于是,曹声向自己的丈夫提出离婚,并很快办妥了离婚手续,在这种情况下,胡适面临着一个难题。他的妻子江冬秀不是个普通的旧式女子,也不是软弱可欺的妇女,她为此事常同胡适吵闹,有一次竟拿起裁纸刀向胡适脸上掷去,幸未掷中。当时的胡适已是很有名气的了,名气与爱情两者不可兼得。他的恋爱,只有几个至亲好友知道,流传不广。如果事情一闹大,全国皆知,胡适的“圣人”的称号就完结了。最终胡适还是舍爱求名。这样一来,曹声身受的打击可不轻,但她仍在情场失意的情况下发愤读书,后留学美国。胡适与曹声恋爱期间,常凭鱼雁传情。胡适还为曹作了首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二、作者简介

自由主义到底是什么

自由主义到底是什么? 讨论西方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之时,必须先对“自由主义”作一简单的界定。本文所讨论的自由主义意指英美式的自由民主思想,其核心理念在英国学者弥尔的著作中有精要的表述,而被称为弥尔式、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传统。它不仅是一种国家学说,或有关人类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涉及行动和制度的安排。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具有固定本质的概念,它曾经历多次变迁,且并未定型。此一理念虽有希腊、罗马与中世纪的思想渊源,然大约从十七世纪英国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开始提倡,直至十九世纪的三○、四○年代,“liberal”或是“liberalism”,才变成今日英文通行的字眼,并成为大致上众所认同的一个现代的政治理念。 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所建立的“现代性”,有学者甚至认为“人权、自由、公正、平等这些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今日成为人们评价一个社会是否理想的标准……自由主义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它为现代社会及国家的正当性提供基础。”其内涵包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普遍主义、人道主义、进步观念等。在西方,公认的自由主义者有洛克、弥尔、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海耶克(F. A. Hayak, 1899-1992)、波普(Karl R. Popper, 1902-1994)、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等人。 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虽有些分歧,却也有其共识,大致而言有四点。一是政治性的:强调以民主、分权与自由结社来保障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并以渐进改良,而非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达到此一目的。二是经济性的:强调私有财产,并以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而设计出政治模型,此一体制肯定市场竞争,缩减国家干预(诚如上述,在这方面有些争论,亦有自由主义者主张较多的国家干预)。三是社会性的:十九世纪以后,自由主义也关注社会问题,注意到社会正义,特别是弱势族群(如少数民族、妇女、同性恋者等)生存、平等的问题。四是哲学上的:肯定个人主义(知识论的个人主义,并以个人为出发点来构组整个政治、社会秩序)、思想自由、强调容忍异己等。 不过,此一西方概念传入中国之时,因思想、文化上的差距,经过了很艰辛的历程。在讨论二十世纪中国自由主义之内涵与进程之前,首先应厘清的是有关中文之中“自由主义”一词的使用及其界定的问题。 在汉语语境中,日人最早使用自由主义一词,早在1882年(明治15年)东京即有《自由主义各党政谈演说神髄》一书的出版。明治时代“自由主义”一词已为人们所普遍使用。梁启超赴日之后受日人影响,在1899年《清议报》中的《俾士麦与格兰斯顿》一文中,首度以“自由主义”一词,来描写格兰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1898)“倡议爱尔兰自治”的看法,并将之与先前之“守旧主义”相对照。至1903年《新民丛报》中有一则关于“俄国之自由主义”的政界时评(上海的《大陆报》也有类似的报导),认为俄皇“对于各宗派宣发上谕,许其宗教信仰之自由,且谋扩张自治制度”,将此举称为在“专制

胡适政治思想研究述评

胡适政治思想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三代思想启蒙者之一,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的政治思想经过了几次转折,逐渐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也有其局限性,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其本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关键字] 胡适自由主义留美时期新月时期 胡适生活在中华民族新旧交替、风云激变的年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形成了胡适的政治思想。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里加以考察。胡适的政治思想反映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在中国现实困境中的悲剧命运,有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取得的成就。 纵观胡适一生,其政治思想经过了几次比较重要的转折,主要体现在胡适发表政论文章的阵地不同。胡适的政治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留美时期,《新月》杂志刊行时期和晚年时期。 一、胡适留美期间的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引发了胡适研究民主政治的兴趣。胡适留学美国期间,在美国各项文化中最令胡适倾倒和推崇的就是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精神。可以说:胡适的政治思想萌芽于上海求学时期, 定型于美国留学之时。 1910年,胡适赴美,幻想寻找救国真理, 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来自传统而沉闷的中国社会的胡适,对美国这个大洋彼岸的世界充满了浓郁的兴趣,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生活。 赴美后,胡适潜心于政治与哲学,在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学哲学。191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当时,胡适所在康乃尔大学的政治系新聘了一位叫山姆·奥兹的教授,讲授美国政治。奥兹教授在引导胡适了解美国民主政治上担当了启蒙教师的角色。 而此时美国的政治氛围则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厌战情绪,“和平主义

胡适与自由主义

胡适与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有两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一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二是晚清民国的诸子。 或许社会的动荡更容易激起思想的碰撞,在外在的艰辛中反而更容易寻到内心的寄托与信念。我的思想穿过还不算遥远的历史,去看可与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民国,也因此见到了“我的朋友胡适之”。 之前对胡适的印象,只是浅薄地停留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领导人。近日因文题细读胡适,不禁被胡适风度所折服。正如他人所说,世间若有君子,那便是胡适。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有如此厚德君子之风。” 我并不想细细诉说胡适大师“世间真君子”的风雅,而是因为这位大师用一生坚守的自由主义,已然将这种风范展露无遗。 胡适受易卜生的很大影响,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核心是健全的个人主义。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思想,与个人要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负完全的责任。也因为如此,胡适承担了所有的艰难,用他的一生坚守自由主义。 文化上的自由,自然是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胡适曾言:“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他是真正的大师,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让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目瞪口呆,让整个社会为之沸腾,这是文学自由;他办《新月杂志》、《独立评论》杂志,

说的酣畅淋漓,喊得毫无顾忌,这是思想自由。 政治上的自由,是民主、宪政、理性的实现。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意在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点改变这个社会,结束军阀混战政府腐败的局面。他们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近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式。 但很显然,这种理想式的举动并未取得成功,“好人政府”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遗迹。在种种艰难人情事变中慢慢成长,后期胡适的自由主义便更侧重于容忍。就如一块璞玉,经过岁月与坎坷的打磨,变得温润动人。 胡适说:“宁愿不自由,也有自由了。”他把容忍当作是人最难得的雅量,戏说那些‘卫道‘的正人君子,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诚哉斯言!每一次想到文化大革命的暴行,多少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一切对异端、宗教自由、思想言论的压迫残害禁止,都源于此。”而这些,胡适看的清明。 如果胡适成就了自由主义,那么自由主义也成就了他。 当年鲁迅发表文章,痛骂胡适是日本人的军师,胡适淡然一笑,不做反驳,任你所有力气,全打在棉花上,实在是可爱,可敬。到鲁迅去世,胡适未曾发出一句恶声。且不论两人所为何事,只看这份度量,便已是让世人钦佩。 很多人都会把鲁迅拿来与胡适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往往是一方夸到天上,另一方便贬到地底。鲁迅直接率真,言语犀利,“横眉冷对”以笔为刃的革命斗士;胡适温厚敦和,言辞委婉,风度翩翩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