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知识讲解 环境保护

33知识讲解 环境保护
33知识讲解 环境保护

高考总复习:环境保护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环境与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管理

复习建议

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治理对策;

认识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的根源,掌握生态破坏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理解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类型、危害,并掌握各种主要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了解环境问题在治理过程中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

知识清单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和________的。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四个发展阶段。

(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及其原因

a.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淡水资源总量________,空间分布________;水资源的不合理________,世界________增长很快。

b.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地区分布________,时间分配不均,________用水量急剧增长。

(2)耕地日渐减少的原因

a.世界: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________的问题。

b.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耕地比重不大,人均耕地________;耕地的________很不均匀;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耕地质量下降。

(3)矿产资源(主要是能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煤、石油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科学开采,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耕地,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实行________改革。

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a.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和________。

b.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Ⅰ.开发________;Ⅱ.重视节约用水,提高水的________,

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利用,注重水在________建设中的作用。

(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a.我国耕地的合理利用、保护措施:实行耕地总量______的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______等。

b.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________措施、工程措施和农牧业措施。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减少、土地________化、水土流失。

(2)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危害。

(3)草地退化及防治。

(4)湿地减少的原因、危害及其保护。

a.湿地的生态功能:涵养________、蓄洪防旱、降低污染、调节________、补充地下水,控制________等。

b.湿地减少的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引水灌溉和河道________、围湖围海造田、环境污染等。

c.保护措施:签署《________》,恢复和重建湿地。

(5)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________破坏生物生存环境;________入侵。

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在________,局部在改善;巨大的人口压力和________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四、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碳氢化合物及其他有害物质。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a.调整能源战略: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________技术,开发________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_______污染以及工业污染;b.植树造林,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施清洁生产等。

2.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体污染物的来源:________、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2)主要污染类型:________、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治理

(1)主要污染物:工农业固体废弃物、城市________固体废弃物。

(2)危害:污染大气、________和土壤。

(3)治理措施:填埋、________和焚烧。

五、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按管理范围分:资源环境管理、________、部门环境管理。

(2)按职能性质分: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________、行政、经济、________、宣传教育手段。

3.实施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________和共同性。

(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________。 4.公众参与。

参考答案

一、相互制约

二、有限不均开发与管理总需求量极不平衡工农业和生活耕地资源不足少地理分布能源结构节流水源利用率生态不减少质量生物

三、荒漠水源气候土壤侵蚀截流改向湿地公约环境污染外来物种恶化资源不合理利用

四、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洁净煤新机动车工业废水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水体堆肥

五、区域环境管理污染源环境质量法律技术普遍性利益冲突

考点聚焦

考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使产品消耗、转化,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的物质能量输出给环境。

③人类通过自己的发展活动(生产、消费)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

④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

⑤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⑥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⑦环境问题的产生:

A、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B、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产生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表现和分布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导致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将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

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城市或发达国家主

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

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

地震、海水入侵

乡村或发展中国家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

深入探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的原因

①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典型例题】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代表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丙、丁所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2)扼要回答乙类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3)简述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措施。(1)根据环境问题分布的省区判断环境问题。甲类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云南,应该是森林减少;乙类环境问题出现在山西,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丙类环境问题在新疆最典型,为土地荒漠化;丁类环境问题分布在广东省,主要为酸雨危害。(2)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3)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解决酸雨的主要措施是减少酸性氧化物的排放。

答案:(1)甲:森林锐减;乙:水土流失;丙:土地荒漠化;丁:酸雨危害。(2)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任答三点即可)(3)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等。(任答三点即可)

考点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类型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

生产、生活污水含有

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大量进入水体,引起

水质恶化

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

变为沼泽

预防:农业生

产中合理施

用化肥、农

药,发展生态

农业,加强氮

磷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

工业污水中含有的各

类重金属(汞、镉、铅、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

害人体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1)大气污染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有毒有害物质增加,大气质量恶化;二是影响了原有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

(2)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防治

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10μm以下的固体颗粒,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防治大气污染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调整能源战略。主要途径:调整能源战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

【典型例题】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核水质的主要措施。(3分)

解析:本题考查水污染及其防治。(1)读图分析,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逐年下降,说明苏州河的水质在不断好转。根据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可知,该时期工业用地减少,居住用地、城市绿地和道路用地增加。工业用地减少,减少了污染源;减少了污染源;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措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好转。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化,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考点三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自然原因可利用的有效淡水

资源少;水资源空

间分布不均匀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

粮食产量,对生态环

境产生不良影响,损

害人们身体健康,引

开源节流

修筑水库、开渠

引水、合理开发

①农业:改进灌溉

技术,降低灌水定

土地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土地资源问题:①世界耕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土地的不合理开发;③过度放牧;④植被破坏;⑤土地污染;⑥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占用耕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危机

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和人均量减少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等,使土地

非可再生资源(以化石燃料为例)的分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煤分布不均,主要

分布于北半球

破坏生态,占用

土地资源,产生

污染

造成交通

线沿线粉

尘污染

大气污染;大量排

放CO2,硫氧化合

物,加剧全球变暖

科学开

采、环保

并行,保

护土地,

调整能源

结构,大

力发展绿

色能源

石油分布不均,主要

分布于中东、东

南亚、中亚和俄

罗斯

会造成生态破

坏与原油泄漏

海洋污染

大气污染;大量排

放CO2,加剧全球变

天然气与石油分布较

一致

破坏生态

存在安全

隐患

排放CO2,加剧全球

变暖

【典型例题】

例题1 图13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6分)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4分)解析:(1)图中水库附近有居民地、农田,入库河流上游为森林。为保护水库的水质,既要保护库区生态,又要防止水污染。因此,既要保护山地森林植被,又要退耕还林、还草,还要注意生产、生活对水质的影响。(2)C处山坡有森林分布,在这里开山采石,势必破坏植被,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开山采石总成山体结构破坏——地表疏松,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例题2(2015年·新课标I卷)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

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清楚,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

考点四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有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被破坏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问题的产生: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主要

生态

系统

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破坏原因

破坏后的危

保护措施

森林破坏森林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吸收CO2,释放O2,净

化空气,调节气候,涵

养水源,吸收噪声,提

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毁林开荒,过度

砍伐

生态失调,

环境恶化,

洪水频发,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河道淤塞,

温室效应,

物种灭绝,

牧场退化,

载畜力下

降,土地沙

漠化,沙尘

大力控制人口

增长,改善经

济结构,退耕

还林

草地退化草地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吸收CO2,释放O2,净

化空气,调节气候,涵

养水源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虫害和鼠

实行禁牧、轮

牧制度,建立

饲草料基地

湿地减少湿地

调节气候、调蓄水源、

净化水体、释放O2、美

化环境等

围湖、围海造

田,大量引水灌

溉和河流的截

流改向

遵守《湿地公

约》,恢复和重

建受损湿地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分布、防治措施生态

环境问题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

生物多样性

减少

土壤侵蚀荒漠化

主要分布东北、西南、

华南林区

内蒙古、青

海、宁夏、

三江低

地、湖滨、

林区、草原、

近海海域

黄土高

原、东南

荒漠化西

北、华北半

地区

新疆海滨丘陵干旱区

主要防治措施封山育林、计

划砍伐、采育

结合、退耕还

林、改变林区

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

封育草场、

舍饲养畜

建立湿地

自然保护

区、停止

围垦、退

田还湖

扩大自然保

护区、建立生

态走廊、采育

结合、实行休

渔期制度

退耕还

林、植树

种草,改

坡为梯

解决当地群

众生活用能

问题,严禁

砍伐

例题1 某区域内湿地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km2)湿地比率(%)

1976 2251 888393 42.99

1986 3721 39639 19.17

2005 1973 19230 9.30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数据分别分析湿地斑块数目的变化、湿地面积的变化。该变化分两个时期,一是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目增多,但是湿地总面积减少较多,说明湿地相对破碎;二是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目减少,湿地总面积进一步减少。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湿地面积的减少必然导致湿地生态作用减弱,由此可以分析该区域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例题2(2015年·江苏高考卷)

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________,针对我国同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________等措施。

答案:(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2)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任答2点)

解析:(1)由图中折线变化可看出,总体呈下降趋势。

(2)注意图中20世纪30年代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则生态环境脆弱、多沙土是“黑风暴”产生的物质基础:“黑风暴”必然有大风作为动力条件。

(3)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草地资源,草地资源得到保护,必然会缓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4)材料中提及“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从而对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我国也应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角度入手,再结合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来保护草场资源。

考点五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

①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环境行为。

②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③政府: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①主要手段:立法和行政干预。

②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实施国际合作的必要性:①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②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③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NG0的活动;环境伦理道德;青年环保运动。

(2)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典型例题】

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下列措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

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改变生产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

D.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

解析:共同保护地球是人类的目标,但是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各国承担同等责任都是不科学的。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答案: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