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教师备课笔记

执教教师上课时间主备人王素华课题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准备PPT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 你知道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它的来源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说说看。

◎动画提示:大家说说

2、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啊,成语是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的现成话,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如“闭门羹”“人贵有自知之明”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书本记载,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等。二是来源于民间口语,如“不三不四”“七手八脚”等。

※——课件(文字):成语来源

一是书本记载: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

二是民间口语

板块(二)初读了解

※——课件(文字):8 成语故事

1、你读读第八课的三则成语,是其中的哪一类?

◎动画提示:自己读读

2、大家都发现了吧,这三则成语都属于古代寓言。

3、你知道寓言是怎样构成的吗?

寓言一般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有的故事直接说出寓意,有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中。

4、你猜猜看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动画提示:一起讨论

其实,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读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

板块(三)深入理解

1、我们先来学习《自相矛盾》

※——课件(文字+插图):自相矛盾+插图

(1)故事中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课件(文字)矛 máo 盾dùn 楚chǔ锐ruì

戳 chuō

第一行是三会字,要求会认、会读、会写。第二行是二会字,要求会认、会读。注意要把翘舌音读准确!

◎动画提示:读准字音

大家一起来读。(师读)

(2)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轻声自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想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动画提示:读通课文

(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它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课件(文字)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4)请特别注意文中这个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

※——课件(文字)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在这两句话中,蓝色字告诉我们什么?

◎动画提示:读懂句子

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色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

请你把这两句句子读读,同学们,现在明白寓意了吗?

◎动画提示:说说寓意

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什么呢?

※——课件(文字)《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5)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动画提示:联系生活说一说

板书设计《成语故事》成语来源

自相矛盾

第( 2 )课时内容:

教学过程

2、刚才学习《自相矛盾》,我们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意。现在,再用这种方法,我们一起来读懂《滥竽充数》

(1)有个同学这样写的,你看对不对?

※——课件(文字)滥竿充数

同学们善于观察,一下子就发现“竽”写错了,他写成了竹竿的“竿”,正确的书写应该是

※——课件(文字)滥竽充数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半部分“于”正是这个字的读音,这样记忆就不会写错了;滥,失实的意思;滥竽,指吹不成调的竽。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动画提示:读故事想意思

读了课文,你就知道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吧,课文指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蒙混在吹竽的行家队伍里充数。

(2)这个成语蕴含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齐宣王在位和齐湣王在位,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别是怎样的?找到文中关键句子。

◎动画提示:默读思考

同学们找到了吗,齐宣王在世时……

A※——课件(文字)1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这里使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依靠装腔作势,蒙混骗人,根本不该获得劳动的报酬。)

B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了……)

※——课件(文字)2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是事情的结果,“只好”二字绝妙地反映出南郭先生的无奈、沮丧,黔驴技穷的窘相,还能怎样呢?请看现在的南郭先生……)

※——课件(插图)课文插图

请同学看看插图,加以合理的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时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动画提示:看图想象

(3)现在你一定明白《滥竽充数》的寓意了吧?

※——课件(文字)《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货,终究有一天会原形毕露。

3、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在故事中读懂寓意,你能自己来读懂《画龙点睛》吗?试试看。

◎动画提示:自学寓言体会寓意

你归纳的寓意准确吗?用“成语字典”来查一查。

※——课件(文字)《画龙点睛》这则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板块(四)拓展练习

1、古文赏读

A《自相矛盾》是一篇现代白话文,同学们一看就懂。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呢?出自《韩非子﹒难一》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用古文写出了这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课件(文字)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自曰(yu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鬻(yù):出卖。

誉之:誉,称赞;之,它,这里指矛和盾。

陷:破,本文有“刺穿”的意思。

于物:对于物体。本句中指盾。

或曰:有人说。

(2)大家轻声读一读。古文虽然意思难懂,读来拗口,但如果对照着刚才学的白话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理解。自己再读读看!

(3)把你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试着把古文读好。

B 再试着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古文,对照课文,和同学交流。

◎动画提示:古文赏读

※——课件(文字):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chù)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hào)一一听之,处士逃。

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当官的人,这里有嘲讽的意思。

廪(lǐn)食:供给薪俸。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óu)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yú),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现在。

武帝:梁武王萧衍。

诞:荒唐的,不合情理。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2、同学们,成语故事奥妙无穷啊,再请大家一同走进“成语乐园”。

※——课件(文字)成语乐园

※——课件(图片)三幅成语故事图(课文插图)

请同学们看图,能给每幅图说一个成语吗?

※——课件(文字)

成语对对碰:

妙手回春、手舞足蹈、爱不释手、握手言和、情同手足

形容极为兴奋

形容医术高明

形容重归于好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

形容十分喜爱:

板书设计《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教学得失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成语故事读后感8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一):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成语故事读后感(二):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 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 变换了手法。

8、成语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案

8、成语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感受人物的自尊和气节。 3.正确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的寓意。 2.准确规范地书写15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成语故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人,揭示主题。 同学们,能说你知道的皮语故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关于自尊和骨气的成语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圈画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将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并标出每个成语故事的自然段。 (3)同桌互读两则成语故事,正音。

三、指生接读两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结合文下注释,思考回答:这两则成语故事分别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板书:陶渊明、饿汉) 四、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不为五斗米折腰 (1)生默读全文4个自然段,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在哪里?梳理清楚故事层次。 (2)指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概括故事的起因:做县令的陶渊明不得不拜见粗俗傲慢的督邮。读中理解“权势”“说好说 歹”。 (3)指生画出第1自然段中直接描写陶渊明的句子,这句话告诉我们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一读,体会“蔑视”“趋炎附势”的含义。(板书: 蔑视权贵) (4)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中县吏和陶渊明的对话,思考“文章”在句中的含义。学生练习读,读中体会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5)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4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两湖明蔑视权贵的做气和骨气。(板书:有傲气、有骨气) 不食嗟来之食 (1)生自由读全文,结合导学提示自主学习成语。 ①这个放夹共有儿句话可以分为儿层意思?怎公划分。 ②在黔放和俄议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饿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汇报学习体会,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板书:拒绝施舍、有尊爬了5.总结故事,提升理解。饿汉不食嗟来之食,拒绝财主侮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8课 剪出成语故事|沪教版

课题《剪剪成语故事》 教材: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上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第三课的学习内容.在前两课《剪出来的动物》和《剪出来的人物》的基础上,本课主要根据成语故事构思画面,要能体现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学习造型简洁、夸张的剪纸艺术表现特点并注意景物间的自然连接.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根据成语故事设计主体人物动态的学习,借助参考资源、剪一剪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降低了凭空想象创作的难度,使学生经历美术创作的过程,也为学生能够完成成语故事的剪纸作品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继续创作剪纸艺术作品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剪纸人物动态造型简洁夸张的方法,学习剪剪成语故事,学习剪纸的“连”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分析及交流过程中,剪剪人物动态,并用剪纸的方法剪出成语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快乐,增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教学重点:剪纸成语故事中人物动态的创作. 教学难点:主体形象的简洁夸张. 教学准备: 教具: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铅笔等. 学具:铅笔、彩纸、剪刀等. 学习资源:课堂示范教具、成语故事剪纸范例、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参考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欣赏与导入一、欣赏剪纸成语微视频并互相交流. 1、媒体出示剪纸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的微视频. 2、揭示课题《剪剪成语故事》 1、观看剪纸成语 故事《守株待兔》 的微视频. 2、说说成语故事 的名字. 3、说说印象深刻 的一幅画面. 通过欣赏 与交流,引导 学生感受在进 行成语故事的 创作表现时要 凸显主体形 象. 夸张与表现一、学习凸显主体形象的方法. 1、根据成语分析“主体物” 出示板书“主体物”. 以“揠苗助长”“闻鸡起舞”为例. 2、根据故事内容引出主体人物. 二、学习主体形象夸张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交流成语故事内容,演一演、 摆一摆主体人物的动态. 2、对学生的人物动态进行反馈,明确学习 重点——人物动作要夸张. 三、教师示范夸张的主体形象. 1、解释“成语”,总结古代人特征. 2、根据学生摆放的活动小人,用剪影的方 式画出古代人物的外轮廓线. 3、夸张人物的表情. 4、出示板书: 1、根据成语故事, 分析主体物. 2、同桌交流自己 要表现的成语故 事,并演一演、利 用小人偶摆一摆 成语故事的主体 人物动态. 3、学习动态夸张 的方法. 通过说一 说成语故事、 看一看人物动 作、摆一摆人 物动态等教学 环节,引导学生 进一步体验人 物动态夸张的 教学难点,明确 学习重点,展开 对核心目标的 学习与研究. 在学习重

8 成语故事 教学设计2.doc

8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2. 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师生交流。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二)学习生字新词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矛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戳穿 腮帮僧人唬人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学生读生字新词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5.学生练读(三)学习第一篇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2)再请一位平时表

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4)师生交流(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 起读。齐读之。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戳得穿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卖盾戳不穿有问题吗?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师生交流3.现在你们知道 “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345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文案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

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 导读:本文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们。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们,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们一壶酒。人们多酒少,不够喝。有人们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们先画好了,看别人们还在画,他

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们也画好了,那人们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Chinese ancient idiom stor y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结晶。以下是小泰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中华古代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成语故事说课稿

成语故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 一、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异彩纷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感受张僧繇(you)绘画技艺的高超。《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学习的内容还是满紧凑的!

说学法:从“三则”故事入手,请学生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了第一则《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三、说教学过程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5、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三、精读《滥竿充数》

《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

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小学信息技术_成语故事巧存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周村区正阳路小学课时教案

成语故事巧存储》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虽然他们在生活会用到各 种智能信息工具如手机、电脑、平板等,但他们对信息大多只是被动接收,对信息的筛选、获取还是需要学习,相关的信息安全意识也需要渗透。 《成语故事桥存储》效果分析 1.整个课堂的设计基于教- 学-评一致的理念展开, 学习目标达成 如针对目标1“能够在浏览器中收藏网页” ,设计的评价任务是“1. 收藏3-5 个关于成语的网页”;开展的活动是“网页收藏很方便” ,学生收藏后展示收藏的成果;目标2“学会从网页上保存文字和图片” ,设计的评价任务2“保存1-2 个喜欢的成语故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到自己的文件夹”;开展的活动是“文字图片巧保存” ,学生保存后展示保存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目标3“通过活动,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设计的评价任务为“根据给定情境,说一说用哪种方式保存信息更好”,通过两种情境的对比,真正体会到两种保存方式的不同,在以后的生活中选用合适的保存方法。 2.信息课堂绽放合作之花,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收获。上课的班级 共分为8 个小组,每组6 人。当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能主动离开座位去帮助本组同学,全部同学都完成探究内容,小组得到两颗苹果。

从苹果树上的苹果能看出,本堂课小组合作开展的很顺利,学生大部分都能达成目标。自主、合作、灵动、探究的课堂也正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土。 3.测评练习,梳理本堂内容,为下堂课做好前测,更利于掌握学情。 测评练习是本学期开始的新尝试,通过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引导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将所学内容内化到学生心里。同时,测评问卷的有效使用,为下堂课做好前测,知道学生到了哪里,更能针对性的确定学习目标。 《成语故事巧存储》教材分析 《成语故事巧存储》是泰山2019 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 2 课,第一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本堂课是上堂课的延续,通过学习复制粘贴和收藏网页两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搜索到的信息保存起来。 《成语故事巧保存》测评问卷 学习完《成语故事巧保存》,来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要将网络上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上,可以用四步来完成,按照顺序,分别是()题] * [单选○选中、复制、粘贴、保存

成语故事的教案

成语故事的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教案,欢迎来参考!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盾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安排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安排作业。 誊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安排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8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方案】 活动一:成语大转盘 1. 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自( )( )( ) 2. 成语接龙。(1组1 活动二:读课文,学生字 1. 2.小组检查自学情况。 ②每组抽三名同学读课文,小组正音。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理解: 夸口 戳穿 腮帮 俸禄) 3. 汇报交流,质疑完善。 活动三:读课文,知内容 1. 默读课文1-2遍,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的简洁哟!) 2. 3. 【检测反馈】 1.用“\”划去下面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腮. (s āi sh āi) 帮 戳.(chu ō cu ō) 穿 张牙舞爪. (zh ǎo zhu ǎ) 神 韵. (y ùn y ù) 唬.(h ǔ h ǒng)人 滥竽. (y ú y ǔ)充数 2.用“ ”画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内。 自相茅盾 ( ) 惊叹不以 ( ) 张口洁舌 ( ) 烂竽充数 ( ) 画龙点晴 ( ) 章牙舞爪 ( )

8 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 2.借助成语词典或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意思。 【活动方案】 1.轻声读课文 ①练习读好卖矛、盾人与围观人的对话。 ② 2.组内交流展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 3.交流展示,补充完善。 活动二: 学习《滥竽充数》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为什么南郭先生在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有不同的结果? ②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组内交流以上问题,并朗读好相关语句。 3. 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检测反馈】 1.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他不要 ..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许多人一齐吹,而要 2.“自相矛盾”常用来比喻。 “滥竽充数”常用来比喻。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成语故事并感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VCD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头脑里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3、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实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

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5、“则”是什么意思?(量词,相当于“篇”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 1、初读课文,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5)这三个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学习质疑)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

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教案 第8课 展示成语故事

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 第8课展示成语故事 一、本课说明 前面将作品内容和动画效果都制作好了,为了使作品更精彩,还需要添加背景音乐,这样的电子作品才是完美无缺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插入声音的方法和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的方法。 本课要用的幻灯片都是前面制作好的,如“刻舟求剑.ppt”、“生日快乐.ppt”、“两只老虎.ppt”和“教师节贺卡.ppt”,需要将这些文件以及一些背景音乐复制到学生机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及能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能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制作电子作品“刻舟求剑”的最后一课,在前面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最后的完善,之后播放展示作品。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打开上一课制作好的“刻舟求剑.ppt”演示文稿,根据故事内容选择一首背景音乐插入到作品中,最后,再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本课安排的知识点与教学流程如图3.2.49所示。 图3.2.49知识点与教学流程 1.教学重点 (1)为演示文稿添加背景音乐,并设置背景音乐的播放方式。

第 单元 制作成语故事 习,最主要的内容是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教师在上课时,可先介绍“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的打开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尝试,设置不同的切换效果,最后,教师可作总结性的演示。 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从幻灯片浏览视图中选择要设置的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放映”中的“幻灯片切换”命令;方法二是右击要设置的幻灯片,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幻灯片切换”命令。 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有几十种,幻灯片切换时可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切换速度。有了切换效果以后还可以为整张幻灯片配上一段音乐,音乐可以循环播放,直到下一个声音开始播放为止。如果不希望通过单击鼠标来切换幻灯片,可以输入时间,设置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换页,这样的设置比较适合自动演示。 五、补充练习 1.选择题 (1)在PowerPoint 中,插入声音文件后的图标是( )。 A . B . C . D . (2)在播放演示文稿时,图3.2.50所示的切换效果是( )。 图3.2.50 切换效果图 A .百页窗 B .飞入 C .溶解 D .旋转 2.判断题 (1)利用“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幻灯片切换”命令,可以为幻灯片添加声音效果。 ( ) (2)插入声音时,如果选择了“自动”按钮,则播放幻灯片时会自动播放声音。( ) 六、练习指导 1.习题1 打开第2课制作的电子贺卡“生日快乐.ppt ”,为该贺卡添加背景音乐“生日快乐.mp3”。 运行PowerPoint 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话框。 按图3.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