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实验7 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实验7 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实验7 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地测量校园内外的无线电信号场强值,掌握室内外电波传播的规律。

2.熟练并掌握无线电中的传输损耗,路径损耗,穿透损耗,衰落等概念。

3.熟练使用无线电场强仪测试空间电场强的方法。

4.学会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相关传播模型。

二、实验原理

1、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当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无线信道中信号衰减

无线信道中的信号衰减分为衰落,路径损耗,建筑物穿透损耗。此外还有多径传播的影响。

(1)移动环境下电波的衰落包括快衰落和慢衰落(又叫阴影衰落),快衰落的典型分布为Rayleigh分布或Rician 分布;阴影衰落的典型分布为正态分布,即高斯分布。快衰落和慢衰落两者构成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信号不稳定因素。

(2)路径损耗: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收功率(Pr)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

()[]()()

=+

010log/0

PL d dB PL d n d d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

d dBm Pt dBm PL d n d d d dBm n d d

=--=-

Pr010log/0Pr010log/0

其中,定义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 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人们根据不同放入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下边介绍几种常用的描述大尺度衰落的模型。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

1)自由空间模型

我们所说的自由空间一是指真空,二是指发射天线与接收台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电波传播的物体,电波是以直射线的方式到达移动台的。自由空间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是:

其中d 是以公里为单位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f 是以MHz 为单位的移动工作频点或工作频段的频率。 2)布灵顿模型

布灵顿模型假设发射天线和移动台之间的地面是理想平面大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d 远大于发射天线的高度ht ,或移动台的高度hr ,此时的路径损耗计算公式为:

3)EgLi 模型

EgLi 公式是从大量实测结果中归纳出来的中值预测公式,属于经验模型,其计算式为:

其中G 为地形修正因子(单位:dB )。G 反应了地形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EgLi 模型认为路径损耗同接收点的地形起伏程度Δh 有关,地形起伏越大,则路径损耗也越大。当Δh 用米来测量时,可按下式近似的估计地形的影响:

4)Hata-Okumura 模型

Hata-Okumura 模型也是根据实测数据建立的模型。当移动台的高度为典型值hr=1.5m 时,按Hata-Okumura 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为: 市区:

开阔地:

一般情况下,开阔地的路径损耗都比市区小。 (3)建筑物的穿透损耗

定义:建筑物外测量的信号的中值电场强度和同一位置室内测量的信号中值电场场强之差(dB )。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大小同建筑物的材料、结构、高度、室内陈设、工作频率等多种因素有关。室外至室内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定义为:室外测量的信号平均场强减去同一位置室内测量的信号平均场强。用公式表示为:

()()

11

11N M

outside inside i j

i j P P P

N M

==?=-

∑∑

ΔP 是穿透损耗,单位是dB ;

j

P 是在室内所测的每一点的功率,单位是dB v μ,共M 个点;

i P 是在室外所测的每一点的功率,单位是dB v μ,共N 个点。

三、实验内容

(1)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各种环境条件下可能采用的各种电波传输模型;在数据测试前,先用理论模型在理论上对待测区域进行一下分析;

(2)观测波段的确定,实验地点的确定;

(3)数据的测量;第一组数据在空间开放区域,地点自行选择。每半个波长测量一个数据,每个地点的数据应该在50-100个;

(4)第二组数据可以选在室内。例如,楼道或房间,仍以半个波长为单位记录数据;

(5)第三组数据在建筑物的遮挡下,观察“阴影衰落”;总结衰落服从的分布规律;

(6)第四组数据可以找个地点,以反映建筑物外和建筑物内之间的场强差异。对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用室外平均信号场强减去同一位置室内的所测信号的平均场强,得到建筑物穿透损耗;

(7)数据处理:数据录入可以用excel表格等工具,表格设计要清晰,数据电平值的分布和处理可以利用matlab等工具,得到不同区域下信号电平分布情况;得到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得到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标准差,进行误差分析;

(8)根据不同区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不同环境下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9)模型分析:根据自己所测试的数据,分析下不同地带的测试结果,所适用的理论模型。

四、数据测量及初步分析

本次实验总共测量了四组数据,每组各52个数据(频率为106MHz),分别为空间开放区域(操场)、室内(教二楼内)、建筑物遮挡下(教二楼阴影)、建筑物外墙的两侧(教二

*第四组的数据前26个为建筑物内,后26个为建筑物外

首先,使用excel表格进行初步处理,作出一些折线图:

开放区域与室内数据的折线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初步看出以下结论:

1.单条曲线的的分布没有直观的规律,因为空间中的实际电磁环境非常复杂,所以测得电

平值与空间距离之间并没有看出直接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2.总体来说,开放区域的电平值要大于室内的电平值,可以粗略看出室内环境下电磁强度

的衰减相对更强一些。

遮挡下的折线图:

建筑物内外的对比图: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建筑物内外的场强差异,建筑物内的场强衰减十分明显。

五、数据处理

以上只是直观的初步分析,接下来将使用matlab对数据进行更深一步的处理和分析通过matlab处理的内容为:

1、用histfit函数作出各组数据的概率分布直方图,观察其数据分布特点,同时在同一图形上作出理想的高斯分布的曲线进行对比;

2、用cdfplot函数作出累积概率分布图;

3、用surf函数作出电平分布图。

matlab源代码如下:

clear all

%导入数据%

tab1=[63.6 ,57.2 ,69.1 ,65.3 ,68.2 ,70.3 ,67.7 ,62.1 ,64.4 ,60.9 ,71.3 ,69.2 ,66.3 ,67.1 ,54.3 ,57.1 ,6 3.9 ,64.2 ,64.6 ,66.8 ,61.3 ,65.5 ,62.1 ,63.3 ,57.1 ,63.7 ,58.0 ,66.4 ,55.2 ,57.1 ,59.6 ,60.2 ,53.8 ,60.9 ,66.4 ,64.3 ,61.3 ,63.7 ,66.7 ,63.9 ,58.7 ,61.2 ,58.1 ,69.2 ,68.1 ,61.9 ,64.3 ,66.6 ,58.2 ,66.1 ,66.4 ,6 3.7];

tab2=[45.4 ,48.8 ,54.0 ,49.2 ,57.0 ,48.0 ,54.0 ,55.0 ,52.3 ,56.2 ,53.5 ,51.2 ,61.7 ,59.3 ,53.8 ,55.9 ,4 9.6 ,49.5 ,54.6 ,48.4 ,57.2 ,52.6 ,55.8 ,52.6 ,54.4 ,53.8 ,49.7 ,57.6 ,60.1 ,61.2 ,52.9 ,42.9 ,57.6 ,50.8 ,54.3 ,56.6 ,50.9 ,52.1 ,50.6 ,52.7 ,54.3 ,55.2 ,51.5 ,50.6 ,45.8 ,39.9 ,42.8 ,45.9 ,43.3 ,47.8 ,53.3 ,5 6.7];

tab3=[61.3 ,61.0 ,60.9 ,62.7 ,59.0 ,63.2 ,63.0 ,67.5 ,69.5 ,63.7 ,62.5 ,68.6 ,63.9 ,66.7 ,60.8 ,64.5 ,6 5.7 ,67.3 ,69.6 ,53.8 ,69.1 ,64.3 ,55.8 ,69.2 ,68.2 ,68.2 ,67.6 ,58.3 ,59.1 ,67.3 ,72.1 ,71.0 ,70.6 ,65.7 ,64.6 ,73.3 ,71.8 ,70.7 ,71.5 ,63.3 ,71.0 ,68.3 ,72.9 ,73.6 ,71.7 ,74.4 ,69.1 ,66.3 ,60.8 ,69.5 ,56.3 ,6 2.4];

%第四组分为内外两组数据%

tab4=[45.6 ,54.0 ,48.9 ,49.3 ,56.9 ,48.6 ,54.2 ,55.6 ,51.9 ,56.3 ,53.4 ,51.7 ,61.3 ,59.2 ,53.1 ,55.3 ,4

9.2 ,49.7 ,54.2 ,48.3 ,57.1 ,57.2 ,55.3 ,52.5 ,54.1 ,53.5 ]

tab5=[67.1 ,58.2 ,64.5 ,67.3 ,71.0 ,65.7 ,69.1 ,55.8 ,68.2 ,70.7 ,73.6 ,71.2 ,60.8 ,62.4 ,56.3 ,66.3 ,6 3.0 ,63.2 ,62.7 ,63.7 ,68.6 ,60.8 ,67.3 ,64.6 ,58.3 ,68.2]

%第一组,空间开放区域%

figure(11)

subplot(1,2,1);

histfit(tab1)%画样本数目直方图

axis([52,72,0,20]);

grid on

str={'空间开放区域';'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目(个)');

legend('实际样本分布','理想高斯分布');

subplot(1,2,2);

min1=min(tab1);%最小值

max1=max(tab1);%最大值

mean1=mean(tab1);%均值

median1=median(tab1);%中值

std1=std(tab1);%标准差

[h1,s1]=cdfplot(tab1)%累积概率分布图

axis([52,72,0,1])

hold on

grid on

text(65,0.5,['最大值= ',num2str(max1)]);%在图中标明最值

text(65,0.4,['最小值= ',num2str(min1)]);

text(65,0.3,['平均值= ',num2str(mean1,'%.2f\n')]);

text(65,0.2,['中值= ',num2str(median1,'%.2f\n')]);

text(65,0.1,['标准差= ',num2str(std1,'%.2f\n')]);

str={'开放';'累积概率分布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累积概率p(x)');

tab12=[tab1,zeros(1,52),(1:52)];%转换矩阵

tab12=reshape(tab12,52,3);

figure(12)

surf(tab12');%画surf图,表示统计分布

title('空间开放区域信号电平分布');

xlabel('开放');

axis([1,52,1,2]);

caxis([52,72]);

colorbar('horiz');

%第二组,室内%

figure(21)

subplot(1,2,1);

histfit(tab2)%画样本数目直方图

axis([38,62,0,20]);

grid on

str={'室内';'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目(个)');

legend('实际样本分布','理想高斯分布');

subplot(1,2,2);

min1=min(tab2);%最小值

max1=max(tab2);%最大值

mean1=mean(tab2);%均值

median1=median(tab2);%中值

std1=std(tab2);%标准差

[h1,s1]=cdfplot(tab2)%累积概率分布图

axis([38,62,0,1])

hold on

grid on

text(54,0.5,['最大值= ',num2str(max1)]);%在图中标明最值text(54,0.4,['最小值= ',num2str(min1)]);

text(54,0.3,['平均值= ',num2str(mean1,'%.2f\n')]);

text(54,0.2,['中值= ',num2str(median1,'%.2f\n')]);

text(54,0.1,['标准差= ',num2str(std1,'%.2f\n')]);

str={'室内';'累积概率分布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累积概率p(x)');

tab22=[tab2,zeros(1,52),(1:52)];%转换矩阵

tab22=reshape(tab22,52,3);

figure(22)

surf(tab22');%画surf图,表示统计分布

title('室内信号电平分布');

xlabel('室内');

axis([1,52,1,2]);

caxis([38,62]);

colorbar('horiz');

%第三组,建筑物遮挡下%

figure(31)

subplot(1,2,1);

histfit(tab3)%画样本数目直方图

axis([52,75,0,20]);

grid on

str={'遮挡下';'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目(个)');

legend('实际样本分布','理想高斯分布');

subplot(1,2,2);

min1=min(tab3);%最小值

max1=max(tab3);%最大值

mean1=mean(tab3);%均值

median1=median(tab3);%中值

std1=std(tab3);%标准差

[h1,s1]=cdfplot(tab3)%累积概率分布图

axis([52,75,0,1])

hold on

grid on

text(68,0.5,['最大值= ',num2str(max1)]);%在图中标明最值text(68,0.4,['最小值= ',num2str(min1)]);

text(68,0.3,['平均值= ',num2str(mean1,'%.2f\n')]);

text(68,0.2,['中值= ',num2str(median1,'%.2f\n')]);

text(68,0.1,['标准差= ',num2str(std1,'%.2f\n')]);

str={'遮挡下';'累积概率分布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累积概率p(x)');

tab32=[tab3,zeros(1,52),(1:52)];%转换矩阵

tab32=reshape(tab32,52,3);

figure(32)

surf(tab32');%画surf图,表示统计分布

title('遮挡下信号电平分布');

xlabel('遮挡下');

axis([1,52,1,2]);

caxis([52,75]);

colorbar('horiz');

%第四组,内外侧对比%

figure(61)

subplot(2,1,1);

histfit(tab4)%画样本数目直方图

axis([45,75,0,10]);

grid on

str={'内侧';'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目(个)');

legend('实际样本分布','理想高斯分布');

hold on

subplot(2,1,2);

histfit(tab5)%画样本数目直方图

axis([45,75,0,10]);

grid on

str={'外侧';'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目(个)');

legend('实际样本分布','理想高斯分布');

figure(62)

min1=min(tab4);%最小值

max1=max(tab4);%最大值

mean1=mean(tab4);%均值

median1=median(tab4);%中值

std1=std(tab4);%标准差

[h1,s1]=cdfplot(tab4)%累积概率分布图

axis([45,75,0,1]);

hold on

text(45,0.9,['最大值= ',num2str(max1)]);%在图中标明最值text(45,0.8,['最小值= ',num2str(min1)]);

text(45,0.7,['平均值= ',num2str(mean1,'%.2f\n')]);

text(45,0.6,['中值= ',num2str(median1,'%.2f\n')]);

text(45,0.5,['标准差= ',num2str(std1,'%.2f\n')]);

hold on

min1=min(tab5);%最小值

max1=max(tab5);%最大值

mean1=mean(tab5);%均值

median1=median(tab5);%中值

std1=std(tab5);%标准差

[h1,s1]=cdfplot(tab5)%累积概率分布图

axis([45,75,0,1]);

hold on

text(68,0.5,['最大值= ',num2str(max1)]);%在图中标明最值text(68,0.4,['最小值= ',num2str(min1)]);

text(68,0.3,['平均值= ',num2str(mean1,'%.2f\n')]);

text(68,0.2,['中值= ',num2str(median1,'%.2f\n')]);

text(68,0.1,['标准差= ',num2str(std1,'%.2f\n')]);

str={'累积概率分布图'};

title(str);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累积概率p(x)');

figure(63)

tab42=[tab4,zeros(1,26),(1:26)];%转换矩阵

tab42=reshape(tab42,26,3);

subplot(2,1,1)

surf(tab42');%画surf图,表示统计分布

title('内侧信号电平分布');

axis([1,26,1,2]);

caxis([45,75]);

tab52=[tab5,zeros(1,26),(1:26)];%转换矩阵

tab52=reshape(tab52,26,3);

subplot(2,1,2)

surf(tab52');%画surf图,表示统计分布

title('外侧信号电平分布');

axis([1,26,1,2]);

caxis([45,75]);

colorbar('horiz');

colorbar('horiz');

六、处理结果

第一组,空间开放区域

这一组的曲线与正态分布较为接近,从累积概率分布图中也可以看出,平均值附近的上升斜率最大,与阴影衰落最为接近,测量的地点为操场,虽然是空旷地点,但是附近的电磁波发射源分布较复杂,多种因素的混合作用使得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第二组,室内

这一组的处理结果同样接近正态分布,测量地点为教二楼的走廊,楼内的各种信号干扰情况十分复杂,其最后形成的结果较接近理想正态分布,但也可以看出一些没有规律的分布特征,这些很可能是因为楼内复杂的空间电磁场分布造成的。

第三组,建筑物遮挡下

这一组的结果相对比较混乱,与正态分布相差较大,其原因与测量地点有很大关系。测量地点在教二楼的阴影下,树木较多,地形也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因为离教二楼很近,所以可能也会受到楼内的一些干扰,基于其实际情况,无法与某种确定的模型进行拟合。

第四组,内外侧对比

这一组中,内外两组都比较接近正态分布,缺点是这一组的数据一分为二导致每组的数据样本较少。从上面的几组图的对比中,都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建筑物墙壁对电磁波场强的明显的衰减作用。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穿透损耗ΔP=64.95-53.32=11.63(dB)。

七、误差分析

1、测量数据样本偏少,特别是第四组,虽然测量的时候觉得已经足够,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数据多一些处理结果会更加可靠;

2、仪器测量时显示的电平值有时会非常不稳定,读数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

3、实际空间的电磁波分布情况十分复杂,再加上不知道发射源的位置和测量时行走方向与实际发射源之间的角度,最后导致没有办法用更加精确的模型对场强分布进行分析。

八、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数据测量过程。组员们首先一起研究了测量仪器的使用手册,学会了仪器的使用方法,然后在实地进行测量。虽然顺利完成了数据测量,但是在处理数据时还是发现了当时的一些问题,比如每组数据如果更多一些分析结果会更加准确,另外有些地点的选择不够好。

第二个阶段为数据处理阶段。这次的数据处理相对以往而言难度很大,使用matlab写语言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耗费了很多时间才得以解决,不过通过这一阶段的数据处理过程,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对excel软件和matlab软件更加的熟练,尤其是学习了很多matlab的函数语句,也掌握了使用matlab绘制各类图表的技能,同时也巩固了很多统计学和电磁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上的能力。

北邮2016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班级学号序号

目录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2) 三、实验原理 (5) 四、实验步骤 (5) 1、实验对象选取 (5) 2、数据采集 (5) 五、实验数据 (2) 1、原始数据录入 (7) 2、数据处理流程 (7)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8) 1、主楼周边电磁场信号强度分析 8 2、主楼室内不同楼层楼道信号强度分析 11 七、问题分析与解决 (15) 1、Matlab 仿真问题研究与解决 (23) 2、场强分布的研究 (23)

3、模型拟合........................................................ . (24) 八、分工安排及心得体会 (25) 附录I:原始数据 (26) 附录II:源代码 (3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 的概念; 2.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3.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4.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二.实验内容 利用DS1131场强仪和拉杆天线,实地测量信号场强。

1.研究具体现实环境下阴影衰落分布规律,以及具体的分布参数 如何; 2.研究在校园内电波传播规律与现有模型的吻合程度,测试值与 模型预测值的预测误差如何; 3.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覆盖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 【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是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受到地形起伏、高达建筑物群的阻挡,在这些障碍物后面会产生电磁场的阴影,造成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信号衰减。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物的分布、高度有关。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对电波的遮挡。在测量过程中,不同测量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3211124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 一实验内容 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 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 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 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 1 实验思路 使用MA 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程序界面 3流程图 4主要的函数 符号规定如下: b(Blocking):阻塞率; a(BHT):到达呼叫量;

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 B s,a= a?B s?1,a s+a?B(s?1,a) 代码如下: function b = ErlangB_b(a,s) b =1; for i =1:s b = a * b /(i + a * b); end end 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 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s = ErlangB_s(a,b) s =1; Bs = ErlangB_b(a,s); err = abs(b-Bs); err_s = err; while(err_s <= err) err = err_s; s = s +1; Bs = ErlangB_b(a,s); err_s = abs(b - Bs); end s = s -1; end 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 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a的值(步长为s/2),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结束循环,得到a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a = ErlangB_a(b,s)

北邮通电实验报告

实验3 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电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6211112班 苏晓玥杨宇宁 2016210349 2016210350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MC1496来实现AM和DSB的方法,并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载波之间的关系。3.掌握用示波器测量调幅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准备 1.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1)幅度调制 (2)用模拟乘法器实现幅度调制 (3)MC1496四象限模拟相乘器 2.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1)③号实验板《调幅与功率放大器电路》 (2)示波器 (3)万用表 (4)直流稳压电源 (5)高频信号源 三.实验内容 1.模拟相乘调幅器的输入失调电压调节。 2.用示波器观察正常调幅波(AM)波形,并测量其调幅系数。 3.用示波器观察平衡调幅波(抑制载波的双边带波形DSB)波形。 四.实验波形记录、说明 1.DSB信号波形观察

2.DSB信号反相点观察 3.DSB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比较 结论: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

4.AM正常波形观测 5.过调制时的AM波形观察(1)调制度为100%

(2)调制度大于100% (3)调制度为30% A=260.0mv B=140.0mv

五.实验结论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是:调幅调制就是用低频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振荡(载波)的幅度,使其成为带有低频信息的调幅波。目前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模拟相乘器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实验采用价格较低廉的MC1496集成模拟相乘器来实现调幅之功能。 DSB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关系是: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 通过实验了解到了调制度的计算方法 六.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并掌握了实现AM和DSB的方法,学会计算调制度,具体见实验结论。我们对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电路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对通信电子电路的兴趣。 和模电实验的单独进行,通电实验增强了团队配合的能力,两个人的有效分工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减少了一个人的独自苦恼。

北邮2015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试题,感谢电子院17级fx学长

北京邮电大学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 (10分,每空1分) 填空题 1. 设J 为电流密度矢量,则(',',')x y z ??=J 。 2. 描述了电磁场的变化规律,以及场与源的关系。 3.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变电场 旋 散,电场线可以闭合,也可以不闭合;时变磁场 旋 散,磁感线总是闭合的。(注:可选择填写“有”或者“无”) 4. 分离变量法可应用于直角坐标、圆柱坐标、球坐标等坐标系下。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坐标系里求解会导致一般解的形式不同,但其解是 。 5. 在相对介电常数为4,相对磁导率为1的理想介质中,电磁波的波阻抗为 。 6. 平面波()() sin 2cos z m y m E t kx E t kx ωω=-+-E e e v v v 的传播方向为: ;其极化形式为: 。 答案: 1. 0; 2. 麦克斯韦方程组; 3. 有,有,有,无; 4. 唯一的; 5. 60π 377/2Ω或者 6. x 方向传播,右旋椭圆极化波; 二、(14分)如图1所示,一半径为R 的导体球上带有电量为Q 的电荷,在距离球心D (D > R )处有一点电荷q ,求: (1)导体球外空间的电位分布; (2)导体球对点电荷q 的力。 q (,) p r θ A

图1 题二图 解:(1)导体电位不为零,球外任一点P (到球心O 距离为r )的电位?可分解为一个电位为V 的导体产生的电位?1,以及电位为零的导体的感应电荷q ′与点电荷q 共同产生的电位?2。? = ?1+?2。q ′与可用镜像电荷代替,电位?1由放在球心的-q ′与Q 产生。 利用球面镜像得 2 ',R R q q d D D =-=…………………………3分 1200102 00102 ,4π4π4π4π4π4πQ q q q r r r Q q q q r r r ??εεε?εεε''-==+ ''-=++ ……………………5分 因此,导体球外任一点的电位为 42 221/2 2 1/2 021(4π(2cos )(2cos )DQ Rq qR q R R Dr r D rD D r r D D ?εθθ+= -+ +-+- …………………………8分 导体球的电位为 004πDQ Rq RD ?ε+= ……… …………………10分 (2)点电荷q 所受到的力为'Q q -和'q 对点电荷q 的力,即 ''322222222 00(2) [][]4π()4π()Q q q q q R q R D f Q D D d D D D R εε--=+=+-- …………………………14分 三、(14分)相对磁导率为r 1μ=的理想介质中传播电场瞬时值为 :8(,)30)cos[3π10π()]x z r t t x =+?-E e V/m 。试求:

北邮通信原理实验 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 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班级:2013211124 专业:信息工程 姓名:曹爽 成绩:

目录 实验一:抽样定理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要求 (3)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3) 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9) 实验二: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10) 一、实验目的 (10) 二、实验要求 (10) 三、实验原理 (10)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10) 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19) 实验三:16QAM的调制与解调 (20) 一、实验目的 (20) 二、实验要求 (20) 三、实验原理 (20)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21) 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33) 心得体会和实验建议 (34)

实验一:抽样定理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抽样定理。 2. 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 实验要求 改变抽样速率观察信号波形的变化。 三、 实验原理 一个频率限制在0f 的时间连续信号()m t ,如果以0 12S T f 的间隔进行等间隔均匀抽样,则()m t 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还原确定。 四、 实验步骤和结果 1. 按照图1.4.1所示连接电路,其中三个信号源设置频率值分别为10Hz 、15Hz 、20Hz ,如图1.4.2所示。 图1.4.1 连接框图

图1.4.2 信号源设置,其余两个频率值设置分别为15和20 2.由于三个信号源最高频率为20Hz,根据奈奎斯特抽样定理,最低抽样频率应 为40Hz,才能恢复出原信号,所以设置抽样脉冲为40Hz,如图1.4.3。 图1.4.3 抽样脉冲设置 3.之后设置低通滤波器,设置数字低通滤波器为巴特沃斯滤波器(其他类型的 低通滤波器也可以,影响不大),截止频率设置为信号源最高频率值20Hz,如图1.4.4。

北邮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 特性研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日期: 北京邮电大学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有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域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限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波、同频干扰。 无线 信道 发射接收 发射机接收机 2.1大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收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使用。对于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

()[]()10l g (/) o o PL d dB PL d n d d =+ (n 依赖于具体的传输环境)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0000()[][]()10lg(/)()[]10lg(/)r t r P d dBm P dBm PL d n d d P d dBm n d d =--=- 其中,n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 为 发射机与接收机(T-R )之间的距离。公式中的横岗表示给定值d 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表示为斜率10ndB/10倍程的直线。n 值依赖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 为2,当有阻挡物时,n 比2大。 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测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输模型。下边介绍几种常用的描述大尺度衰落的模型。 2.2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 2.2.1自由空间模型 自由空间模型假定发射天线和接收台都处在自由空间。我们所说的自由空间一是指真空,二是指发射天线与接收台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电波传播的物体,电波是以直射线的方式到达移动台的。 自由空间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是: ()10lg /32.420lg 20lg p t r L P P d f ==++ 其中p L 是以B d 为单位的路径损耗,d 是以公里为单位的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距离,f 是以MHz 为单位的移动工作频点或工作频段的频率。 空气的特性近似为真空,因此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距离地面都比较高时,可以近似使用自由空间模型来估计路径损耗。 2.2.2布灵顿模型 布灵顿模型假设发射天线和移动台之间是理想平面大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d 远大于发射天线的高度ht 或移动台的高度hr 。 布灵顿模型的出发角度是接收信号来自于电波的直射和一次反射,也被叫做“平面大地模型”。 该模型的路径损耗公式为: 12040lg 20lg 20lg p t r L d h h =+-- 单位: d (km ) ht (m )hr (m )Lp (dB )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整理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波实验报告 班级:20112111xx 姓名:xxx 学号:20112103xx 指导老师:徐林娟 2014年6月

目录 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 (1) 实验目的 (1) 实验原理 (1) 实验内容 (1) 实验步骤 (1) 单支节 (2) 双支节 (7) 实验三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 (12)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2) 实验内容 (13) 实验步骤 (13) 纯电阻负载 (14) 复数负载 (19) 实验四功分器 (23) 实验目的 (23) 实验原理 (23) 实验内容 (24) 实验步骤 (24) 公分比为1.5 (25) 公分比为1(等功分器) (29) 心得体会 (32)

201121111x 班-xx 号-xx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 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jB 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个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微带线是有介质εr (εr >1)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εr ,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 εe ,介于1和εr 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有关。 实验内容 已知:输入阻抗Z 75in ,负载阻抗Z (6435)l j ,特性阻抗0Z 75 ,介质基片 2.55r ,1H mm 。 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114d ,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21 8 d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 至2.2GHz 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 圆上。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 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此处应该注意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 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 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 。 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7.同理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重复上面的步骤。

北邮2020春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试题

北京邮电大学2019-202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电磁场与电磁波试题(开卷,A ) 已知:-12091= =8.8510(/)3610 F m επ??,70=410(/)H m μπ-? 一、(15分) 相距无穷远的不带电孤立导体球壳A 与孤立导体球B ,其中球壳A 的内径为b ,外径为a ,内外径之间为理想导体,r b <及r a >处为真空;导体球B 半径为与球壳A 的外径相同。在球壳A 中,距离中心c (c b <)处存在一电量为Q 的点电荷。将导体球B 从无穷远处移动到球壳A 处,并与球壳A 充分接触后再移动到无穷远处,试求:在整个移动导体球B 的过程中外力所作的功。(提示:可考虑功能原理) 二(10分)、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效率为30%,一个2.5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供一个1000瓦的灯泡照明,假设太阳光是线偏振的单色平面波,试估计太阳光的电场与磁场的振幅。 三(15分)、设一平行大地的双导体传输线, 距地面高度为h, 导体半径为a, 二轴线间的距离为d (a<

四(15分)、一个长方形导体盒,各边尺寸分别是a ,b ,c ,各周界之间相互绝缘,每个面的电位函数如题四图所示,试求导体盒内部的电位函数。。 题四图 五(10分)、证明:对于良导体导体内单位宽度断面的表面电流:J s =H 0,期中H 0为导体表面的切向磁场强度。 六、(15分)一右旋圆极化波垂直入射到位于z=0的理想导体板上,其电场强度的复数表示式为0()j z x y i E E e j e e β→→ -=- 求:(1) 确定反射波的极化方式,说明原因; (2) 求导体板上的感应电流; (3) 求总电场的瞬时表达式。 七(10分)、设在波导中沿z 轴传播的电磁波的形式为: 022c c πππcos sin e j z z x E m m n E E x y k x k a a b βγγ-?-??????==- ? ? ???????? 试以此分析并说明相移常数β和波数k 之间的关系。 八、(10分)为什么说电偶极子的近区场为准静态场?是不是在近区场绝对没有能量的辐射?电偶极子的辐射效率如何?

北邮—电磁场实验之校园场强

电磁场实验 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内序号:

、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熟练使用DS1131场强仪实地测试信号场强的方法; 4、学会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 1、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影响电波在空间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机制为反射、绕射、散射。当电磁波传 播遇到比其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会发生绕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比如树叶、街道标志和灯柱等都会引发散射。 2、阴影衰落 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对电波的遮挡。 在测量过程中,不同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因此接收功率也不同,这样就会观察到衰落现象,这就叫“阴影效应”或“阴影衰落”。在阴影衰落的情况下收到的信号是各种绕射,反射,散射波的合成。所以,在距基站距离相同的地方,由于阴影效应的不同,它们收到的信号功率有可能相差很大,理论和测试表明,对任意的d值,特定位置的接受功率为随机对数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描述了在传播路径上,具有相同T-R距离时,不同的随机阴影 效应。这样利用高斯分布可以方便地分析阴影的随机效应。正态分布,也叫高斯 分布,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 (??- ??)2 ???? = 2?? 应用于阴影衰落时,上式中的?表示某一次测量得到的接收功率,??表示以dB表示的接收功率的均值或中值,(表示接收功率的标准差,单位是dB。阴影 衰落的标准差同地形,建筑物类型,建筑物密度等有关,在市区的150MHz频段其典型值是5dB

北邮2013年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试卷

北京邮电大学2012—2013学年第 2 学期 《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考试试题(A 卷) 试题中需要用到的介质常数:0913610 επ=?F/m,70410μπ-=?H/m 一 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10分) (1) 截面为矩形(a ×b )的无限长金属槽, 各面的电位如图所示,使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电位 (,)()()x y X x Y y φ=所满足的拉普拉斯方程,X (x )的通 解为 函数,Y (y )的通解为 函数。(无需写 出具体的解函数,仅指出函数类型即可) (2) 时变电磁场磁场强度的切向边界条件为 ,电场强度的切向边界条件为 。 (3)平行极化波从空气中斜入射到理想导体的表面,合成波在分界面法线方向上属于 波,在平行于分界面方向上属于 波。 (4) 极化波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会发生全折射现象,当平面波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入射到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当入射角 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现象。 (5)在电偶极子激发的电磁场中,近区场为 场,远区场为 场。 二 在接地的导体平面上有一半径为a 的半球凸部,半球的球心在导体平面上,若在半球对称轴上离球心h (h>a )处放一点电荷q , (1)确定镜像电荷的个数、大小与位置(10分); (2)求导体外任一点P 处的电位(5分)。 x

三 给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物质的本构方程(辅助方程)及用复数表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10分) 四 真空中一均匀平面电磁波的磁场强度矢量为 63110()cos[()](/)22 x y z H a a a t x y z A m ωπ-=+++--r r r r ,求 (1) 波的传播方向的单位矢量,波长与频率(5分); (2) 电场强度矢量的瞬时值表达式(5分); (3) 波印廷矢量的平均值(5分)。 五 频率100MHz 的平面波在金属铜中传播,已知铜的电导率为75.810(/)S m σ=?,相对介电常数1r ε=,相对磁导率1r μ=,某处磁场强度的幅度为00.1(/)y H A m =,求 (1) 铜内平面波传播的衰减常数、相移常数及相速度(5分); (2) 波阻抗ηe 及磁场对应处的电场幅度E x 0(5分)。 (注意:解题过程可能会用到需要以下公式,大家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111,281,2e e j σασβαβωεσηηωε???≈≈+≈≈? ??????= +=?? ) 六 均匀平面波(电场在x 方向,磁场在y 方向,向z 方向传播)由空气垂直入射到位于z=0处理想介质平面,已知入射波电场强度的幅度30 1.510(/)E V m +-=?,初相位?=0,介质的相对电导率4r ε=,相对磁导率1r μ=,8310(/)rad s ω=?,求 (1) 电场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5分); (2) 反射波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复数表达式(5分); (3) 透射波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复数表达式(5分)。 七 证明题 (1) 证明任一线极化波总可以分解为两个振幅相等旋向相反的圆极化波的叠 加(5分);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2012211110 学号: 2012210299 姓名:未可知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通信人”警醒了我,尽管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大三,身边的同学忙着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似乎大家都为了分数在不懈奋斗。作为一个北邮通信工程的大三学生,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找寻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通信这个行业如此之大,我到底适合什么。本学期,现代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也让我对“通信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通信知识的储备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页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所谓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它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因此,我们通信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等形式来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在传输过程中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具体来讲,要实现信息传递,通信网是必需的通信体系,其中通信网分层的结构形式需要不同的支撑技术,包括业务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网络;介入与传送网技术,实现信息由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或一些点的功能。对此,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一步步打下基础,建立起知识储备。 知识树如下: 如知识树所述,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一下6类基础:

数学基础: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电路; 场与波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与天线; 计算机应用能力:C 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时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通信类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从大一开始学习的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数学基础,物理基础,计算机能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细化课程,方向逐渐明朗详细。同时,课程中加入了各种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二、通信知识的小小应用 实验课上老师说过,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可以制作简单通信的手机的草图了,我对此跃跃欲试。经过思考和调研,以下是我对于简单手机设计的原理框图和思考结果。 一部手机的结构包括接收机、发射机、中央控制模块、电源和人机界面部分,如下图 手机结构设计图 电路部分包括射频和逻辑音频电路部分,射频电路包括从天线到接收机的解调输出,与发射的I/O 调制到功率放大器输出的电路。其中,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滤波、信号放大、解调等功能;射频发射电路完成语音基带信号的调制、变频、功率放大等功能。要用到的超外差接收机、混频器、鉴相器等在《通信电子电路》书本中的知识。逻辑音频包括从接收解调到接收音频输出、送话器电路到发射I/O 调制器及逻辑电路部分的中央处理单元、数字语音处理及各种存储器电路。由核心控制模块CPU 、EEPROM 、 FLASH 、SRAM 等部分组成,一个基本 天线 接收机 发射机 频率合成 电源 逻 辑 音 频 人 机 交 互

北邮场强仪实验报告

北邮场强仪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电磁 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姓名: 学号: 时间:2015年5月3日 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 (1) 大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尺度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收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地采 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式为: PL(d )[dB] PL(d )10n lg(d / d ) (5-1)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P (d )dBm PdBm PL(d )10n log(d / d ) P (d )dBm10n log(d / d ) (5-2) 其中,n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 0为近地参考距离;d 为发射机与接收机(T-R)之间的距离。公式(5-1)和(5-2)中的横杠表示给定值 d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表示为斜率 10ndB/10 倍程的直线。n 值取决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 为 2,当有阻挡物时,n 比 2 大。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测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常见的电波传播模型有: 1) 自由空间模型 自由空间模型假定发射天线和接收台都处在自由空间。自由空间一是指真空,二是指发射天线与接收台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电波传播的物体,电波是以直射线的方式到达移动台的。自由空间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是: Lp 20Lgd 20Lgf (5-3) 其中 Lp 是以 dB 为单位的路径损耗,d 是以公里为单位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f 是以 MHz 为单位的移动工作频点或工作频段的频率。 空气的特性可近似为真空,因此当发射天线与移动台距离地面都较高时,可以近似使用自由空间模型来估计路径损耗。 2) 布灵顿模型 布灵顿模型假设发射天线和移动台之间的地面时理想平面大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 d 远大于发射天线的高度 ht 或移动台的高度 hr,此时的路径损耗计算公式为:Lp 120 40Lgd 20Lgt 20Lghr (5-4) 其中距离 d 的单位是公里,天线高度 ht 及 hr 的单位是米,路径损耗 Lp 的单位是dB。系统设计时一般把接收机高度按典型值 hr= 处理,这时的路径损耗计算公式为:Lp 40Lgd 20Lght (5-5) 按自由空间模型计算时,距离增加一倍时对应的路劲损耗增加 6dB;按布灵顿模型计算时,距离增加一倍时对应的路径损耗要增加 12dB。 3) EgLi 模型 前述的自由空间模型及布灵顿模型都是基于理论分析得出的计算公式。EgLi模型则是从大量实测结果中归纳出来的中值预测公式,属于经验模型,其计算式为:Lp 88 40Lgd 20Lght 20Lghr 20Lgf G (5-6) 其中路径损耗 Lp 的单位是 dB,距离 d 的单位是公里,天线高度 ht 及 hr 的单位是米,工作频率 f 的单位是 MHz,地形修正因子 G 的单位是 dB。G 反应了地形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EgLi 模型认为路径损耗同接收点的地形起伏程度h 有关,地形起伏越大,则路径损耗也越大。当h 用来测量时,可按下式近似的估计地形的影响: 若将移动台的典型高度值 hr= 代入 EgLi 模型,则有: Lp 40Lgd 20Lght 20Lgf G (5-8) 4) Hata- Okumu ra 模 型 H ata- Okumu

北邮arduino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 基于 Arduino 的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内序号:

实验 基于Arduino 的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 一. 摘要 Arduino是一个基于开放原始码的软硬件平台,可用来开发独立运作、并具互动性的电子产品,也可以开发与PC 相连的周边装置,同时能在运行时与PC 上的软件进行交互。为了测量正弦波电压有效值,首先我们设计了单电源供电的半波整流电路,并进行整流滤波输出,然后选择了通过Arduino设计了读取电压有效值的程序,并实现使用此最小系统来测量和显示电压有效值。在频率和直流电压幅度限定在小范围的情况下,最小系统的示数基本和毫伏表测量的值相同。根据交流电压有效值的定义,运用集成运放和设计的Arduino最小系统的结合,实现了运用少量元器件对交流电压有效值的测量。 关键字:半波整流整流滤波 Arduino最小系统读取电压有效值 二. 实验目的 1、熟悉Arduino 最小系统的构建和使用方法; 2、掌握峰值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3、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形式和元器件参数; 4、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标准化,电路图规范化); 5、熟悉计算机仿真方法; 6、熟悉Arduino 系统编程方法。 三. 实验任务及设计要求 设计实现 Arduino 最小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实现对正弦波电压有效值的测量和显示。 1、基本要求 (1)实现Arduino 最小系统,并能下载完成Blink 测试程序,驱动Arduino 数字13 口LED 闪烁; (2)电源部分稳定输出5V 工作电压,用于系统供电; (3)设计峰值半波整流电路,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演示实验

频谱特性测量演示实验 1.ESPI 测试接收机所测频率范围为: 9KHz—3GHz 2.ESPI 测试接收机的RF输入端口 最大射频信号: +30dbm,最大直流:50v 3.是否直观的观测到电磁波的存在?(回答是/否) 否 4.演示实验可以测到的空间信号有哪些,频段分别为: 广播:531K~1602KHz GSM900:上行:890~915 MHz 下行:935~960 MHz GSM1800:上行:1710~1755 MHz 下行:1805~1850 MHz WCDMA:上行:1920~1980MHz 下行:2110~2170MHz CDMA2000:上行:1920~1980MHz 下行:2110~2170MHz TD-SCDMA:2010~2025MHz 5.课堂演示的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频谱图:如何判断是模拟还是数字电视? 模拟信号以残留边带调幅方式频分复用传输,有明确的载波频率,不同频道的图像有不同的载波频率。模拟信号频谱为:每8MHz带宽即一个频道内,能量集中分布在图像载频上,在该载频附近有一个跳动的峰,为彩色副载波所在,再远一点(在8MHz内)还有一个峰,为伴音副载波的峰。 数字信号:一个数字频道的已调信号像一个抬高了的噪声平台, 均匀地平铺于整个带宽之内, 它的能量是均匀分布在整个限定带宽内的。 6.课堂演示GSM900上下行频谱图,CDMA下行频谱图,3G下行频谱图: GSM900上行:

GSM900下行:

CDMA下行: 3G下行:

7.该频谱仪能检测的频谱范围,是否能观察到WIFI、电磁炉、蓝牙等频谱?(请 分别说明,并指出其频率) 可以 该频谱仪能检测的频谱范围为9KHz—3GHz 所以,能够观察到:WIFI:2.4G 电磁炉:20KHz—30KHz 蓝牙:2.4G 网络参量测量演示实验 1矢量网络分析仪所测频段:300KHz—3GHz 2端口最大射频信号: 10DBM 3矢量网络分析仪为何要校准: 首先,仪器的硬件电路需要校正,即消除仪器分析的系统误差;其次,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很大程度上受分析仪外部附件的影响,测试的组成部分如连接电缆和适配器幅度和相位的变化会掩盖被测件的真实响应,必须通过用户校准去除这些附件的影响。 4默认校准和用户校准的区别: 默认校准通过网络分析仪的套包的一系列校准标准来完成,对系统误差进行校准;用户校准时校准标准由用户制定,由用户定义的标准来完成,用于对参考面等进行精确校准。 5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注意事项: 1、检查电源: 分析仪加电前,必须确认供电电源插座的保护地线已经可靠接地; 2、供电电源要求: 为防止或减少由于多台设备通过电源产生的相互干扰,特别是大功率设备产生的尖峰脉冲干扰可能造成分析仪硬件的毁坏,最好用220V交流稳压电源为分析仪供电; 3、电源线的选择: 使用随机携带的电源线,更换电源线时,最好使用同类型的电源线;

北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 姓名: 姓名:

实验一: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 )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SB-SC AM 信号的产生以及相干解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了解DSB-SC AM 信号波形以及振幅频谱特点,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了解在发送DSB-SC AM 信号加导频分量的条件下,收端用锁相环提取载波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4、掌握锁相环的同步带和捕捉带的测量方法,掌握锁相环提取载波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DSB 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 ()()cos DSB c s t m t t ω= 频域表达式为 1 ()[()()]2 DSB c c S M M ωωωωω=-++ 其波形和频谱如下图所示 DSB-SC AM 信号的产生及相干解调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将均值为零的模拟基带信号m(t)与正弦载波c(t)相乘得到DSB—SC AM信号,其频谱不包含离散的载波分量。 DSB—SC AM信号的解调只能采用相干解调。为了能在接收端获取载波,一种方法是在发送端加导频,如上图所示。收端可用锁相环来提取导频信号作为恢复载波。此锁相环必须是窄带锁相,仅用来跟踪导频信号。 在锁相环锁定时,VCO输出信号sin2πf c t+φ与输入的导频信号cos2πf c t 的频率相同,但二者的相位差为φ+90°,其中很小。锁相环中乘法器的两个 输入信号分别为发来的信号s(t)(已调信号加导频)与锁相环中VCO的输出信号,二者相乘得到 A C m t cos2πf c t+A p cos2πf c t?sin2πf c t+φ =A c 2 m t sinφ+sin4πf c t+φ+ A p 2 sinφ+sin4πf c t+φ 在锁相环中的LPF带宽窄,能通过A p 2 sinφ分量,滤除m(t)的频率分量及四倍频载频分量,因为很小,所以约等于。LPF的输出以负反馈的方式控制VCO,使其保持在锁相状态。锁定后的VCO输出信号sin2πf c t+φ经90度移相后,以cos2πf c t+φ作为相干解调的恢复载波,它与输入的导频信号cos2πf c t 同频,几乎同相。 相干解调是将发来的信号s(t)与恢复载波相乘,再经过低通滤波后输出模拟基带信号 A C m t cos2πf c t+A p cos2πf c t?cos2πf c t+φ =A c 2 m t cosφ+cos4πf c t+φ+ A p 2 cosφ+cos4πf c t+φ 经过低通滤波可以滤除四倍载频分量,而A p 2 cosφ是直流分量,可以通过隔直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班级学号序号薛钦予2011210496 20112104962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量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受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受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等。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当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 ()[]()() =+(式1) 010log/0 PL d dB PL d n d d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 =--=- Pr010log/0Pr010log/0 d dBm Pt dBm PL d n d d d dBm n d d (式2)其中,定义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公式中的横杠表示给定值d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以表示为斜率10ndB /10 倍程的直线。n依赖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为2;当有阻挡物时,n比2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