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 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讲的是氧气的性质。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掌握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生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模式是老师引导之一。其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明白学是为了用,而不是为考,这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本节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活动四实验探究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它物质燃烧?[电子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使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电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亠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

冃疋,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

序。

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辅助学

生完成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

实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

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

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

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

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

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观

察实验的程序,并掌握实验

探究的方法步骤。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气体无味1.429g/L -218 C -183 C 不易溶于水

>空气 1.293g/L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课题2?氧气的第一部分。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作业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 氧气能支持燃烧

D. 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2、下列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供登山运动员呼吸

B、液氧用于宇航飞行器发动机的燃料

C、氧气用于气焊、气割时气体燃料的助燃剂 D 、氧气可用于炼钢工业

3 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C、在—183 C时变成无色液体

D、在—218C时变成白色固体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A.磷

B.硫粉

C.铁

D.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关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铁——火星四射

B. 硫——黄色火焰

C. 磷——黑色固体

D. 镁——蓝色火焰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7、下列各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前者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后者有白烟生成的是

A.硫粉、红磷 B .镁带、红磷 C .蜡烛、木炭D .纸张、铁丝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

初三化学<<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及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本课题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具体气体物质的制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制取气体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气体的性质,学生会从中得到相关信息,确定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 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第一课时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在初中阶段将要学习几种重要的气体,氧气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种。在上节课里我们已经利用氧气做了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所用的氧气从何而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推进新课 [思考]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回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下面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获取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初三化学粗盐提纯教案

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新乡市第二十一中学白玉敏2016.4 教学设计 一、实验活动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固体物品的称量和液体量取的正确操作方法 2、复习过滤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一贴二低三靠”的注意事项 3、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和学习蒸发操作技能 4、掌握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 5、了解混合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 不溶性固体与可溶性固体分离采取溶解、过滤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技能 2、知道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步骤 3、能设计出简单可溶性杂质除去的方案 四、教学难点 1、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 2、课堂时间的调控 五、实验用品的准备(分6组): 粗盐、托盘天平、砝码、漏斗、药匙、小烧杯、大烧杯、玻璃棒、滤纸若干(4张/组)、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10ml量筒、胶头滴管、蒸馏水。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喝豆浆时,想把豆浆中的豆渣除去,怎么办?在化学上有时也想获得更纯净的物质。应该说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就“实验活动8”的学习来掌握几种重要的提纯方法。 一、温故知新:你会更出色的完成实验:(2分钟) 1、托盘天平的调平方法:调平时,游码应放在()处。若指针向右偏转,平衡螺母应向()调;若指针向左偏转,平衡螺母应向()调。 2、粗盐是干燥无腐蚀性的药品,在称量时应该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置()。 3、称量时不用砝码行不行?(所需药品为5.0g)

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教案完整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两部分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氧气的制取所采取的收集方法,介绍并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铁丝和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化学实验和小组讨论,学习了氧化反应及氧化物的概念。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铁、蜡烛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理解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氧化物在日常生活中见得也挺多,但其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却比较陌生。化学性质尽管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水的分解与合成中接触过,但也只是认识到氢气的可燃性和氧气的助燃性,其他的化学性质学生并不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复习

绪言 一、化学发展进程 1、近代化学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化学研究 化学式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人们的生活。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收集方法 1、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2、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略大)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气体集 满了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液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二)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加热氯化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 (2)装置:固—固加热型 (3)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连续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②装药品。 ③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④收集: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⑤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⑥结束: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4)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住导气管或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三)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3、表示:AB → A + B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并基本学会学习物质的方法。 教具准备 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讨论】:假如你去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用品?为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课题。 【追问】:健康的人长时间地吸入纯氧对身体是否有益? 【板书】氧气 讲授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首先学习他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物理性质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物理性质包括色、态、味、密度、溶解度,请学生描述。 无色无味(闻周围空气)气体,不易溶于水,但能还是少量溶于水,不然鱼儿怎么生存?密度比空气略大。 这是通常情况,改变条件,在低温时,存在三态变化,淡蓝色的液体,淡蓝色的固体,工业上把氧气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思考】如何证明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呢? 【生】带火星的木条能否复燃 【实验2-2】 【过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这体现的是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问】但是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呢? 【生】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实验2-3】燃烧匙放少量的硫,黄色粉末,点燃硫之前先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试一试,以便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条件的作用。加热,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伸进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讲解】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不应燃放爆竹、烟花。 【过渡】大家都有过烧烤的经历吧,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镊子夹住木炭,能否燃烧?不能,要点燃,点燃后请同学观察现象,缓慢伸入到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观察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红热,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讨论】: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主要是由于浓度的影响。 【表达式书写】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燃二氧化硫 实验2-4 【提问】 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粗盐提纯教学设计

粗盐提纯教学设计 内容和学情分析: 教材将《粗盐提纯》这节实验课放在溶解度、海水晒盐、蒸发结晶之后来讲解,利用过滤的方法来除去食盐水中难溶性杂质,通过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晶体,使学生即加深了对溶解度、海水晒盐、蒸发结晶等知识的理解,又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2)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对物质分离及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与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学会在 设计实验时如何把握实验的难点、注意点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亲自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趣味,感受化学学习的快 乐,从而乐意学习化学。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过滤与蒸发的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细节(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药品:粗盐,水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火柴、剪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粗盐)大家看,这就是从海水晒出的盐,(拿出精盐)这是精盐,你认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过渡)既然大家都知道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一过程啊? <方案设计> 那么如何去除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呢?请大家小组合作,设计出可行的方案。 一、溶解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过程。 1.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 2.称取 3.0克粗盐,加入水中。 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 温馨提示:请大家动手实验,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二、过滤 回顾:过滤器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张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把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过滤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交流讨 论,然后回答。 杂质种类:不溶性杂质、可 溶性杂质 组织全班同学,对各个小组 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并选 出方案。 即:溶解过滤蒸发 的总体思路。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教 师巡回指导。 填写实验报告。 本节课知识是对 前一节知识的延 伸和拓展。把新 知识建立在已有 知识基础之上。 设问,激发学生 兴趣,同时告诉 学生本节课学习 内容。 通过讨论及方案 评价,学习不溶 性杂质去除的基 本方法。 回顾、练习量筒、 托盘天平的使用 技能。 通过填空的形 式,引导学生回 顾过滤操作的注 意事项,为动手 实验做准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雅思实验学校化学组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课的引入及知识的铺垫与方案一相同,对于主体实验,我是这么处理的:[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5-P46,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此 “ “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 2MnO 4+MnO 2+O 2 ↑ (a ) 2KClO 3 = MnO 2 /加热=2KCl+3 O 2 ↑ (b ) 2H 202 =MnO 2=2H 20+2O 2 ↑ (c ) ②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③收集方法及检验、验满、存放 a.气体的收集方法是跟气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该气体的 水溶性、密度以及该气体是否具有毒性,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等。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法收集的 气体较为纯净,但含有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 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 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 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 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 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 的氧气比较纯净,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b.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c.验满和存放: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 集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表明气 体已收集满。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用玻璃片盖住并正放在桌面上。 ④实验步骤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 “点”、“收”、“离”、“熄”个字,可用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为:

初三化学粗盐提纯(要点)

知识梳理 1、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如:空气、河水、矿泉水等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 2、粗盐提纯具体操作步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粗盐,水 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三、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 2.过滤 按照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所述方法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五、实验总结 过滤操作中的问题探析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和固体的实验操作. (一)、怎样选择漏斗和滤纸?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 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在中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常用于定性实验,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

制取氧气 一、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原因探究。 1. 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4)将纯净的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并加热,同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文字表达式: 。 2.催化剂: (1)催化剂:叫做催化剂。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要点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 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还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表达式:。 知识要点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叫分解反应。 知识要点四: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查、 装、 定、 点、 收、 移、

灭、 知识要点五:收集气体的方法 [例] 指出下图中三种气体收集方法的名称并简叙其适用范围。 A、名称,适用范围。 B、名称,适用范围。 C、名称,适用范围。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 1.(6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①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3)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并据此选择上图中 (填字母)组装一套制取于燥氧气的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 2. (6分)结合以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问题: (1). (5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 ,收集装置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1分)能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化学《粗盐的提纯》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粗盐的提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过滤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并理解过滤法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提纯方法。 (2)借助微观示意图,理解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实质就是除去某些杂质离子,培养对微观离子的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加深对物质分离及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3)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解性表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掌握除杂的原则和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趣味,感受化学学习的快乐,从而乐意学习化学。 (2)利用化学转化法可以提高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生产,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杂过程中试剂的选择以及试剂的添加顺序 难点:除杂过程中试剂的添加顺序

教法学法:多媒体演示、讲解分析、实 验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一瓶粗盐、一瓶精盐,在物质分类上粗盐属于混合物,精盐属于纯净物。这节课我们就把粗盐提纯为精盐,就把这个过程叫做粗盐的提纯。 出示生活中的食盐 分析杂质的种类: 思考如何除去不溶性杂质? 将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产品是纯净的NaCl 吗? 学生交流讨论:不是,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CaCl2 、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讲解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 除去杂质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酸碱盐的有关知识) 思考:应加入什么试剂? 资料: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1.试剂的选择 ①去除SO42- 加入过量BaCl2 Na2SO4+BaCl2=BaSO4↓+2NaCl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粗盐提存

《粗盐提纯》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粗盐提纯 课型:实验课课时:1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蒸发的操作; 2、练习溶解、过滤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了解提取氯化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蒸发操作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除去粗盐固体中的不溶性杂质,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操作依次是:①; ②;③。在以上各操作中均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依次是:①; ②;③。 2.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时,应先把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指针偏向右边,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边旋转或将左边的平衡螺母向边旋转,使天平平衡。称量时为了不使药品污染和损坏天平,应注意: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然后再把药品;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里称量。 3.过滤器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张次,打开成圆锥形,把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过滤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应紧贴;滤纸边缘应低于,滤液液面应低于;滤液应靠引流,应靠在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应紧靠。 4、蒸发操作时,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师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以上内容。

『实验用品』 药品:粗盐,水 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实验步骤』 1.溶解: 用量筒量取约10 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约4 g粗盐。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的粗盐。 2.过滤: 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如图1所示)。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图1)(图2) 3.蒸发: 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如图2所示)。

初中化学九年级《氧气》优秀详细教案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对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氧气的知识,有前面空气知识的学习作为铺垫,把学生熟悉的氧气的学习作为系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的起始点,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可以更好的理解氧气的用途,对以后学习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部分通过总结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时介绍了缓慢氧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情分析 1,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2、学生虽然在生物、物理课上做过实验,但是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步骤及方法还没有掌握,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3、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也就是看热闹,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和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4、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并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

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实验步骤

中考化学制取氧气及解题方略 一、基本考点 考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①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②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C;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E。 ③验满方法:a.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内已收集满氧气;b.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④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 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 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 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 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a. 试管口微向下倾斜;b. 药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f.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略出胶塞即可; g. 用外焰对准药品处加热。 考点2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1)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时,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①“一变”是指它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把“改变”理解为“加快”或“减慢”;②“两不变”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其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能进行,只是速度较慢。(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考点3 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的区别与判断(学科内综合考点)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通过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加深对反应类型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为今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一个样式和范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2、采用自主体验(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3、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化学知识社会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