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1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 A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

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

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PCA泵的使用观察及PCA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感谢聆听

六、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七、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感,护理操作中严

格“三查八对”。

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

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

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

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感谢聆听

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

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

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

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麻醉前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健康。醉风险评估指标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

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表 1 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评估项目指数1病史

⑴年龄>70岁 5

⑵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10

2、体检

⑴有主动脉瓣狭窄 3

⑵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静脉充血11

3、EKG

⑴有非窦性心律失常7

⑵室性早搏>5次/min 7

4、血气分析与生化检查

⑴Pao2<60mmHg(8.0KPa) 或 3 Paco2>50mmHg(6.6KPa)

⑵血钾<3.0mmol/L或HCO3 -<20mmol/L

⑶BUN>17.85mmol/L或Cr>265.2mmol/L

⑷ALT异常,有慢性肝病

5、手术种类

⑴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

⑵急症手术 4 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

三、呼吸系统疾病㈠呼吸困难程度分级0级: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症状。1级:能按需行走,但易疲劳。2级:行走距离有限,行走一定距离后需停步休息。3级:短距离行走即出现呼吸困难。4级;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㈡术后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指标1.3、4级呼吸困难。2.肺功能严重减退,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小于预计值6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小于0.5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小于60%。3.血气分析:Pao2低于65mmHg, Paco2高于45mmHg。㈢麻醉前准备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者,术后极易发生肺不张和肺炎,择期手术必须在完全治愈后1~2周安排。2.术前1~2周禁烟。3.肺心病病人应用药物改善心功能,使之处于最佳状态。4.术前3~5天用抗生素。5.麻醉前用药应减量,禁用吗啡类药物。6.哮喘病人术前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治疗。7.高危病人术后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术前应与家属说明,术后需使用机械通气。

四、内分泌疾病㈠甲状腺疾病1.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应治疗控制。

⑴心率应小于90次/min。

⑵血压和基础代谢(BMR)正常。

⑶蛋白结合碘4小时小于25%,24小时小于60%。

⑷甲亢症状基本控制。2.甲状腺肿瘤较大者,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气管压迫症状;有无气管移位。应常规做颈部正侧位摄片。如有气管压迫,移位,应清醒气管插管。术毕拔管时应注意有无可能发生气管软化,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㈡糖尿病1.要求术前基本控制尿糖阴性或弱阳性,尿酮体必须为阴性,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2.术中监测血糖,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并注意维持血清钾正常。3.急症手术,首先应查血糖,血清钾,钠,氯,PH及尿糖,尿酮体。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治疗。待尿酮体转为阴性、电解质正常后,方考虑麻醉与手术。㈢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加大激素剂量,术中用氢化可的松100mg~300mg或地塞米松10mg~20mg。㈣嗜铬细胞瘤术前用α-受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及心率,并使血细胞比容低于40%。

五、肾脏疾病㈠肾功能损害估计(见表2)表 2 肾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项目损伤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肌酐(umol/L)176 353 707 53~140 尿素氮(mmol/L) 7.5~14.3 14.3~25 25~35.7 2.5~7.5 ㈡术前准备1.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2.纠正贫血,必要时行透析治疗。3.控制感染。4.避免使用经肾排泄及损害肾功能药物。5.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以避免导致肾血流锐减,加重肾损害。

六、肝脏疾病㈠肝功能损害评估(见表3)表 3 肝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项目损伤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血清胆红素(umol/L)18 18~27 >27 0~ 4 血清白蛋白(gl/L) >3.5 3.0~ 3.5 <3.0 3.5~ 5.5 腹水无

易控制不易控制无

凝血酶原时间(S)延长1~ 4 延长4~ 6 延长4~6以上营养状态好

尚可差,消瘦黄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障碍者,手术或麻醉风险增加,术后死亡率也升高。㈡麻醉前准备1.术前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蛋白饮食和内科保肝治疗。2.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输新鲜血及白蛋白),血小板记数<5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输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3.给予大量维生素C,B和K。4.控制腹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七、血液病麻醉前准备:1.纠正贫血,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2.血小板要求在60×109/L以上低于60×109/L慎用硬膜外阻滞。3.其他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应由血液科做特殊术前准备。

八、其他疾病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1.较长时间不能进食及用脱水利尿剂的病人,术前应该依化验检查及体检予以输液纠正,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2.血清钾、钠、酸碱状态,应纠正到正常范围。㈡急诊病人,应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必要术前准备,适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补充血容量。急性大出血病人,应边输血输液边抢救,立即麻醉和手术。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

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

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

同进步。

...... 感谢聆听 ......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医人员责任感,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

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医院麻醉科管理规范标准流程管理及流程图

麻醉科管理规范标准流程管理及流程图 目录 1、ⅩⅩ立医院麻醉工作程序流程图 (3) 2、ⅩⅩ立医院日间手术麻醉工作流程图 (4)

3、动脉穿刺置管测压 (5) 4、深静脉穿刺置管测压 (10) 5、心肺复苏(CPR) (15) 6、高血压病人麻醉标准流程 (28) 7、冠心病病人麻醉标准流程 (36) 8、糖尿病病人麻醉标准流程 (45) 9、臂丛神经阻滞标准流程 (52) 10、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标准流程 (61) 11、无痛人流标准流程 (67) 12、无痛胃镜麻醉标准流程 (72) 13、硬膜外麻醉的标准流程 (77) 14、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标准流程 (82) 15、腰硬联合麻醉标准流程 (87) 16、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标准流程 (90) 17、气管插管全麻标准流程 (101) 18、喉罩全麻标准流程 (121) 19、支气管插管全麻标准流程 (127) 20、困难气道全麻标准流程 (134) 21、麻醉复苏室工作流程 (146) ⅩⅩ立医院麻醉工作程序流程图

ⅩⅩ立医院日间手术麻醉工作流程图

一、适用对象: (1)无法间接测压者;如四肢大面积烧伤

(2)需要动态监测血压者;如急危重病人治疗、术中控制性降压等。 二、适应证: (1)严重创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人的手术;(2)大量出血病人手术; (3)各类休克病人的手术,严重高血压,危重病人手术; (4)术中需要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的病人; (5)低温麻醉的病人; (6)需反复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检查的病人; (7) 颅脑、心血管手术麻醉; (8)脏器移植手术麻醉。 三、禁忌证: (1)侧支循环试验(如Allen's试验)阴性者,该部位禁穿;(2)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者为相对禁忌。 四、术前准备: (一)穿刺前访视: (1)复习病史和相关穿刺部位体检; (2)病情评估并拟定穿刺测压方案及应急预案; (3)与法定代理人或患者沟通,并签署《特殊治疗同意书》。 (二)准备: (1)聚四氯乙烯动脉用套管针(成人选18-20G,小儿选22-24G);(2)固定用的托手架及垫子;

镇痛治疗规范标准

宜川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镇痛治疗规 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容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 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 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执行。对尚不完全了解掌握使用方法的病人及家属再次讲解镇痛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 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专职护士将访视及处理结果详细填入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 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 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

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 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与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

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 (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

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 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 out 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 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镇静评分(具体方法见操作常规)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3、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方法,新观点。 4、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 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 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5、做好宣教工作:术前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 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 取得病人的配合。PCA 泵的使用观察及 PCA 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 设。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

回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

最新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5、消毒范围应是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锥(胸段上至后发际线,下至肋弓下缘),两侧至腋后线,消毒次数应大于3次。消毒后铺无菌孔巾。 6、消毒后用注射器接过滤器抽吸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分别放置穿刺盘不同格内。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 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术后疼 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 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 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 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

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 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 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 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 -2(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5-1%罗哌 卡因。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 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 一、镇静镇痛目的和意义 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 (一)、消除或减轻病人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二)、帮助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消除病人对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三)、减轻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阻止病人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生命安全。 (四)、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五)、减少各种应激对组织器官系统损害。 二、镇静镇痛的原则 镇静镇痛不仅仅是用药,还要遵循Master原则! M 经常观察用药反应 A 考虑可供选择的药物 S 用药谨慎、缓慢(剂量方面) T 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E 要有受过培训的医生护士 R 评价脏器功能和用药方案 三、镇静镇痛治疗的指征 (一)、疼痛 疼痛是因损伤刺激致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觉。 诱因: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睡眠不足代谢改变等应激反应,全身肌肉僵直痉挛等致功能障碍。 (二)、焦虑 焦虑是强烈的忧郁。不确定或恐惧状态是其主要特征,有躯体症状紧张感。 诱因:环境的光、音、温刺激,本身疾病,高强度医源刺激,各种疼痛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等等。 (三)、躁动

躁动是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 诱因:疼痛、失眠、各种有创操作、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等。 (四)、谵妄 谵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的状态,短时间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改变。是其主要特征。 诱因:焦虑、麻醉、缺氧、代谢异常、循环不稳定、神经系统病变。 (五)、睡眠障碍 失眠:睡眠质量或者数量达不到正常需要的主观感觉体验。 诱因:光刺激、医用设备的使用、医源性刺激等。 四、镇静镇痛疗效观察与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着重强调“适度”,忌“过度”或“不足”,需对疼痛及意识状态镇静镇痛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价,病人的自述是观察评价的可靠指标。 (一)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特点、加重及减轻因素和强度,最可靠有效的评估指标是患者的自我描述。使用各种评分方法来评估疼痛程度和治疗反应,应该定期进行、完整记录。常用评分方法有: 1.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按从疼痛最轻到最重的顺序以0分(不痛)至10分(疼痛难忍)的分值来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由患者自己选择不同分值来量化疼痛程度。 2.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一条100mm的水平直线,两端分别定为不痛和最痛。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画垂线标记,以此量化其疼痛强度。VAS已被证实是一种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和可靠方法(图l)。 图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NRS是一个从0~10的点状标就,0代表不痛,10代表疼痛难忍,由患者从上面选一个数字描述疼痛(图2)。其在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上已获得证实。 图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什么是术后镇痛

一种解决手术后疼痛的好方法 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最难捱的问题之一。若是出血、发炎,患者一般都会很爽快的接受医生的意见使用药物治疗。但是当医生建议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时,往往表现的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术后的疼痛难忍。 医生怎么知道我疼不疼? 在医院里,一般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来给术后疼痛分级。医生会给患者一个标有0-10数字的尺子,0为无痛状态,10位极度疼痛状态。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将尺子拉到不同的数字处,医生根据疼痛评分对该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一个大体评估。 一般来说,心胸外科、骨科手术疼痛最为强烈,好多患者的疼痛评分在5分以上,甚至10分。而耳鼻喉科、眼科等手术疼痛程度就比较轻。 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往往疼痛程度较轻,因为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快结束时给予一定量的长效镇痛药,既能保证患者苏醒,又可以减少醒来之后的疼痛不适;但往往当天晚上患者会感觉特别剧烈的疼痛,随后再逐渐好转。解决术后疼痛的好方法就是使用镇痛泵。 镇痛泵是什么 镇痛泵是一个可以控制速度输注药物小设备,一端接在麻醉医生为患者配制的一定量的镇痛药物上,另一端接在患者的身上,可能是在手上或者背上出来的一条小细管。 正常情况下镇痛泵里的药物会慢慢地持续输注给患者,保证一个比较小剂量的基础镇痛,有的镇痛泵上还会有一个手柄,当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按压手柄上的按钮,镇痛泵会在加量输注镇痛药物,以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当然,镇痛泵也有一些特殊的设计来防止患者反复多次按压,过量输入镇痛药物。 根据手术后恢复情况,一般使用镇痛泵的时间为3天。 镇痛泵是利大于弊的 镇痛泵会不会影响我的/我孩子的智商? 答案是:不会 镇痛泵会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答案是:不会 会不会因为镇痛泵的使用而产生药物依赖啊? 答案是:非常罕见,几乎为零 术后镇痛泵的好处多 1.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减轻了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减轻了,患者心情也会变好,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嘛嘛香。 2.术后镇痛泵减轻疼痛的同时,患者自然敢于早起下床活动,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了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骨科患者可以尽进行功能锻炼。 3.因为疼痛的减轻,患者敢用力咳嗽咳痰,减少了术后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4.急性疼痛若不及时控制会转化为慢性疼痛。术后及时镇痛会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5.术后镇痛还能够促进肠道排气,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等。 当然,事情肯定有利有弊的。客观地说几点镇痛泵的副作用。 镇痛本里含有的药物多为阿片类镇痛药和一些辅助镇痛药,如曲马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副作用也多为这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但是,恶心呕吐本身就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反应,跟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腹部手术、吸入麻醉等:还有患者本身的因素,如女性、非吸烟者、容易晕车晕船的人等。但是不能说术后一旦发生恶心呕吐就是术后镇痛泵造成的。因此,恶心、呕吐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遇到。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医生会使用有效措施消除这些不适的。

镇痛治疗规范

宜川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镇痛治疗规范 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1目的:针对不同患者个性化镇痛,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不良反应,避免并发症发生。 2应用范围:住院手术患者,住院非手术患者。 3使用人员:麻醉科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术后镇痛的相关规程及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经过科主任考核认可。 4实施步骤: 4.1术前评估:麻醉前一日,根据住院总医师安排,由麻醉医师访视患者,术前除常规评估外应注重与术后镇痛有关的评估: 4.1.1患者体质的强弱,是否为敏感体质; 4.1.2 心肺功能情况; 4.1.3有无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凝血系统疾病等; 4.1.4既往用药史、手术史、疼痛史; 4.1.5医生应仔细分析具体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利弊,有无禁忌征,术后自控镇痛禁忌征为: 4.1. 5.1. 6岁以下患儿; 4.1. 5.2.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4.1. 5.3. 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 4.1. 5.4. 循环功能不稳定者; 4.1.6应仔细评价具体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利弊;硬膜外自控镇痛禁忌证为: 4.1.6.1. 凝血障碍; 4.1.6.2. 糖尿病控制不佳; 4.1.6.3.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4.1.6.4. 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4.1.6. 5. 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1.7估算术后镇痛药剂量的主要参考因素: 4.1.7.1. 年龄:年龄与所需镇痛药量之间呈负相关; 4.1.7.2. 麻醉药史:麻醉药成瘾使患者术后所需阿片类药量增加;

4.1.7.3. 其他中枢作用药物:酚噻嗪、MAO卬制剂、抗抑郁药、苯二氮罩类和抗组胺药增强并延长阿片类的中枢抑制作用; 4.1.74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如焦虑、处事方式以及控制力; 4.1.8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术前评估情况,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 4.1.9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可选择的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 4.1.9.1. 静脉自控镇痛(PCIA); 4.1.9.2.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4.1.10对患者简单介绍自控镇痛泵使用方法; 4.1.11如实告之可能面临的情况及并发症; 4.1.11.1. 与穿刺及导管有关的如:硬膜外血肿、感染、导管迁移、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在椎管内的位置不当、穿刺部位疼痛等; 4.1.11.2. 与药物有关的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神经毒性、运动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 4.1.12在获取患者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术后镇痛; 4.2术后镇痛治疗用药原则: 4.2.1. 轻微疼痛:由非阿片类至弱阿片类至强阿片类; 4.2.2. 中度疼痛:由弱阿片类至非阿片类至强阿片类; 4.2.3. 重度疼痛:由强阿片类至非阿片类; 4.3预先镇痛或初始镇痛剂量: 4.3.1药物:曲马多 4.3.2 剂量:2-3mg/Kg 4.3.3用药方法:关胸时或麻醉结束前30分钟前缓慢静脉推注 4.4术后自控镇痛方案 4.4.1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及患者要求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和用药量: 4.4.1.1. 静脉自控镇痛(PCIA) 4.4.1.2.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4.4.2 静脉自控镇痛(PCIA)

【VIP专享】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1 目的:针对不同患者个性化镇痛,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不良反应,避免并发症发生。 2 应用范围:住院手术患者,住院非手术患者。 3 使用人员:麻醉科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术后镇痛的相关规程及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经过科主任考核认可。 4 实施步骤: 4.1 术前评估:麻醉前一日,根据住院总医师安排,由麻醉医师访视患者,术前除常规评估外应注重与术后镇痛有关的评估: 4.1.1患者体质的强弱,是否为敏感体质; 4.1.2 心肺功能情况; 4.1.3 有无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凝血系统疾病等; 4.1.4 既往用药史、手术史、疼痛史; 4.1.5 医生应仔细分析具体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利弊,有无禁忌征,术后自控镇痛禁忌征为: 4.1. 5.1.6岁以下患儿; 4.1. 5.2.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4.1. 5.3.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 4.1. 5.4.循环功能不稳定者; 4.1.6 应仔细评价具体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利弊;硬膜外自控镇痛禁忌证为: 4.1.6.1.凝血障碍; 4.1.6.2.糖尿病控制不佳; 4.1.6.3.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4.1.6.4.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4.1.6. 5.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1.7 估算术后镇痛药剂量的主要参考因素: 4.1.7.1.年龄:年龄与所需镇痛药量之间呈负相关; 4.1.7.2.麻醉药史:麻醉药成瘾使患者术后所需阿片类药量增加; 4.1.7.3.其他中枢作用药物:酚噻嗪、MAO抑制剂、抗抑郁药、苯二氮罩类和抗组胺药

增强并延长阿片类的中枢抑制作用; 4.1.7.4.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如焦虑、处事方式以及控制力; 4.1.8 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术前评估情况,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 4.1.9 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可选择的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 4.1.9.1.静脉自控镇痛(PCIA); 4.1.9.2.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4.1.10 对患者简单介绍自控镇痛泵使用方法; 4.1.11 如实告之可能面临的情况及并发症; 4.1.11.1.与穿刺及导管有关的如:硬膜外血肿、感染、导管迁移、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在椎管内的位置不当、穿刺部位疼痛等; 4.1.11.2.与药物有关的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神经毒性、运动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 4.1.12 在获取患者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术后镇痛; 4.2 术后镇痛治疗用药原则: 4.2.1.轻微疼痛:由非阿片类至弱阿片类至强阿片类; 4.2.2.中度疼痛:由弱阿片类至非阿片类至强阿片类; 4.2.3.重度疼痛:由强阿片类至非阿片类; 4.3预先镇痛或初始镇痛剂量: 4.3.1药物:曲马多 4.3.2剂量:2-3mg/Kg 4.3.3用药方法:关胸时或麻醉结束前30分钟前缓慢静脉推注 4.4术后自控镇痛方案 4.4.1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及患者要求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和用药量: 4.4.1.1.静脉自控镇痛(PCIA) 4.4.1.2.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4.4.2静脉自控镇痛(PCIA) 方案之一: 芬太尼1.0—1.25mg(10—12.5μg/ml)(年老体弱用10μg/ml) 氟哌利多5mg 总量100 ml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工作人员: 1、学历:麻醉医生需医学院(校)专科或以上,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麻醉护士需护理中专或以上,获上岗证。 2、科主任:由高年主治医师或以上麻醉医生担任。 3、编制:手术科室床位数与手术台数比例为25:1,手术台数与麻醉医生比例为1:1.5,开展疼痛门诊,编制不少于3人,手术台数与麻醉护士比例为3:1。与麻醉技术人员数之比为10:1。 科室用房: 1、医生办公室(配办公桌,大小根据人员数定); 2、医生男女值班室、更衣室; 3、麻醉准备室(面积15m2以上); 4、麻醉物品间(面积20m2以上,存放麻醉常用药品及器具); 5、储藏室(面积15m2以上,存放麻醉备用物品或放置麻醉科档案); 6、疼痛门诊及诊疗室(面积20m2以上); 7、图书资料档案室(面积15m2以上)。 基本设备: 1、多功能麻醉机: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0.8:1; 2、监护仪: ①多功能监护仪(含有ECG、无创Bp、P、SpO2、T等功能):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为1:1;

②至少有一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③至少有一台带有PETCO2功能的多功能监测仪或单独的PETCO2功能监测仪; ④至少有一台肌松监测仪; ⑤至少有一台麻醉深度监测仪; 3、至少有一台心电除颤仪; 4、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 5、微量注射泵及微量输液泵: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1:2; 6、疼痛门诊配有:办公台一个,诊疗台一个,X片阅片机一台,袖带式血压计、听诊器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吸氧装置、吸引器等)等诊疗设备一套; 7、药品橱、物品橱、档案橱(若干); 8、办公桌、更衣橱(每人一个); 9、配置微机1台。 开展项目 ①腰麻、骶麻、硬膜外及神经阻滞麻醉; ②静脉复合麻醉; ③心、肺、脑复苏; ④一般胸科手术麻醉; ⑤常见小儿手术麻醉;硬膜外手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0.2%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2.5mg,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可

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out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0.1%~0.2%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