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在《修炼的轨迹》中对南师的描述

彼得圣吉在《修炼的轨迹》中对南师的描述
彼得圣吉在《修炼的轨迹》中对南师的描述

彼得圣吉在《修炼的轨迹》中对南师的描述

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在新著《修炼的轨迹》中对南师的描述——

《修练的轨迹》目录

·导读

·序

·第1章安魂曲情境

·第2章看清所见

·第3章从整体内观

·第4章用心去看

·第5章创造性的时刻

·第6章涌现的领悟:U型理论

·第7章骆驼穿过针眼:放下与接纳

·第8章婚礼

·第9章梦的走廊

·第10章伟大的意志

·第11章与宇宙对话

·第12章实现与体制化的方法

·第13章领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14章用智慧之心推动的科学

·第15章自然流现

·结语人类消失了以后,大猩猩还有希

第13章领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001年12月几个星期之后,我们在十二月的一个落雪天见面。我们一直在思考,第二回合的“感知”访谈里,那些参与者所说的话。

“我们正在经历领导危机,这或许不是什么新想法,但是我听到人们从新的角度谈论它。”贝蒂苏说:“我们若处于一个时代的尽头,显然我们也需要新的领导方式。”“新的现实要求对领导产生新的思考方式,过去就有过这种先例。”彼得说:“有个古老的领导观念是,‘有权力的必须要有智慧’。这个观念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与希腊正在形成大型城邦时期。随着大型组织拥有的制度性权力增加,人们慢慢体认到,他们必须面对组织权力带来的危机。柏拉图(Plato)在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中记述与格劳孔(Glaucon)的哲学家皇帝对谈,管仲与稍后的孔子为中国哲学在领导方面的思想打下基础,此两者相距不到一百年,我认为这不是偶然。就许多方面而言,这两套思想具有惊人的类似性。两者皆详细阐释道德发展的哲学,好让新的组织权力不致遭到滥用。“这不禁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处于非常类似的时期。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肆重塑社会。但是,过去奉行的古老观念已彻底消失:过去认为,握有组织权力的在位者,必须致力于修身与提升道德。我怀疑,今

天有几个在位者会去思考修身养性的意义,谁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先苦后甘的耐力、预见行动的长期效果的眼光以及达到静心的能力。古代的希腊人与中国人相信,修身需要一生的努力,加上师父的指导。”“但是许多人认为,这种古老观念不适合科技化的现代世界。”贝蒂苏说:“我们的领导人多是专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专注于取得并运用权力、推动变革、影响人民,以及维持外观上的控制。”“对,古老观念不受欢迎,”彼得说:“在过去一到两代之间,‘老’(old)这个字变成了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字眼。如今它成为无用和过时的同义字。‘新’(new)则意味着改良与优越。如果是讨论机器,这种看法没有问题。但是用来看待生命系统,会带来悲惨的后果。“几年前,我的好友、知名的领导书籍作家查特杰,在麻省理工学院带领一个研讨会,他在研讨会开始时指出:‘在我的工作中,有一个观念曾引导我,那就是,比较古老的通常也是比较好的。一个观念若存在了几千年,它必定已经经过许多考验。这是个很好的指标,证明它具备真正的优点。如今,我们只看到新事物,这种态度往往会误导我们,让我们重视新奇甚于本质。’”“由于古老事物失去了价值,老年人从我们中间消失。”约瑟夫说:“专业科技技能取代了智慧,老化被视为活力与青春大幅消融,走入衰老与颓败。”他皱起眉头:“这些转变让人类福祉与社会稳定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古代的希腊人与中国人的

关联,让我感到惊讶。”奥图说:“我做过的访谈中,最有意思的一次就是在香港访问南怀瑾大师。彼得介绍我们认识,但我回来后还没和彼得谈及那次访谈内容。我们对U型线路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有类似的看法,只是今日人们已不再重视它的意义。尽管南大师在中国以外的地区鲜为人知,在今日的中国,却有不少人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佛学或禅学大师。他同时精研道家思想,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最杰出的儒家学者。他写过四十多本书。他的书在中国卖了几千万册,不过大多是在黑市销售,直到最近才解禁。他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中医专家,对于古诗、风水的学养深厚,他也深谙军事策略,还得过中国武术比赛冠军。”奥图停下来,彼得微笑道:“南大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美国国务院驻中国的一名高阶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先生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我一点也不惊讶,”贝蒂苏笑了:“我们现代的文化不鼓励走这条路。但是,奥图,你的意思是不是,南大师已经认识到U型理论?”“对,还不止于此。一开始,我们谈到他当时在写的书,一本重新诠释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书。《大学》在两千四百年前流传下来,自此成为中华文化的支柱。为我翻译的赵教授说:‘每位皇帝都以《大学》为尊,因为它谈到如何成为一位领袖。’但

是,今日大家虽然觉得对它很熟悉,它的深层意义却已经流失。另一位翻译彭先生说,从清代以来,对《大学》就有一种‘教条式的诠释’,最后‘导致清朝覆亡’。南大师补充说,儒家领导学说的核心观念是,‘想做个领导者,你必须是个真正的人。你必须先认识生命真正的意义,才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你必须先了解自己。’”约瑟夫点点头。“欧布莱恩说过,‘变革是否能成功,端赖变革者的内在状态。’内在状态远比变革的技术或策略来得重要。”“有道理,”奥图说:“这么说来,有修行的自我,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具。在古代中国与印度文化的传统思想中,这是领导观念的基石。“这种传统观点在今日不受重视的一个原因是,它太难达成了。这是个一生的旅程。一度引导人们在这段旅程前行的修炼方法,已在今日社会成为末流,即使是仍然保留古代思想元素的中国社会也是一样。南大师重新诠释《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点出修持领导能力的详细理论。“想当个伟大的领袖,”他说:“就须进入七个修身阶段,分别为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件事看起来像是同一回事,实际上却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彭先生解释,前两个阶段(也就是‘知’与‘止’——教条式的诠释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觉知自己的位置,不能逾矩。‘皇帝会说,你必须知所止,必须一切听我的,必须服从我。’南大师对《大学》中‘止’的诠释非常不同。他说,它的意思是‘停止思想之流’

(stopping the flow of thought)。”“赵教授说,这一点对领导者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达到这种状态的人,会受到贪恋、恐惧、愤怒与焦虑等各种情绪的阻碍,这些情绪让他们无法获得‘正见’,也就是正确的判断。“南大师说了一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位名宰相的儿子在邻国遭到逮捕,即将处决。宰相想派么儿前去营救被囚的儿子,但是他的长子反对弟弟去,并对父亲说道:‘请派我去吧!派小弟去显示您认为我没有这个能力。’“宰相便应允长子的要求,让他去救被囚的儿子。长子前往当地,找到与该国国王关系良好的一位大臣,请求对方帮忙,并承诺对方,只要他的兄弟能从牢里放出来,就付给对方一大笔钱。不久,该国宣布大赦,释放所有囚犯。听到这个消息,长子心想:‘太好了,宣布大赦后,我就不用给钱了。’但是,国王之所以大赦,正是这位大臣的劝说。大臣对国王说,这么做能显示国王的宽宏大量,提升国王的名声,造福整个国家。大臣稍后发觉,长子不准备付钱,便回去跟国王说,只有一个人不该放,就是这位被囚的宰相之子。不久,被囚的宰相之子就被处决了。“最后,长子带者弟弟的尸体回到家中。宰相之前不愿派长子去的顾虑,果然成真。宰相为何不派长子去呢?因为他知道,长子为了金钱努力工作,会舍不得花钱,么儿却不像长兄对钱这么执着。“‘执着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领悟力。’赵教授对我说:‘这就是不知如何止。’”“‘佛教认为,’彭先生

说:‘思想就像瀑布。你看着瀑布,只见水滔滔流下。它就像水的帘幕。但是每个人都知道,瀑布是由水滴组成的.思绪也是同一个道理.我们的心念迅速运行,我们感知到的心念如同瀑布.但是你若能做到知,做到止,你就会了解,心念只是许多小水滴。’“南大师说:‘心念一个又一个地流逝。大多数人看不到心念与心念间的缝隙。但是修行深的人能看到,心念在每个瞬间变换。我们总是被自己的心念欺骗’,并把自己的心念当成真实。”“若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心念,‘止’就出现了。‘一旦做到知,你就已经做到止。’彭先生对我说,‘做到了止,本质的问题才会出现。在做到止之前,我们的目标比较像过去的倒影,而不是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事物。’”约瑟夫身体前倾,兴奋地说:“儒家理论与U型理论相互呼应,实在令人惊叹。借着停止思绪之流,而觉知到自身,这就像瓦瑞拉说的‘悬挂,脱离思考的积习之流。’”“的确如此。”奥图说:“南大师说明接下来的五个阶段时,这种呼应仍然存在。他简洁地说道:‘一旦真正做到了止,就会走上第三个阶段:“三昧”,或是“定”的阶段。达到真正的“定”以后,就能达到真正的“静”。如此,你便会处于一种“安”的状态,让你能做到“虑”。当你能真正地思考,你就能达到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七种领导的修身阶段基本上包含两种运动。第一种运动可以称为‘内行’,就是从常态的觉知走想真正静默之境,也就

是我们所说的U型路线的底部。第二种运动是‘归返’,即带着新的觉知,回到较常态的活动中,而不会失去最深那一点自然流现时的定静之心。这就是我们致力理解的整个运动,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七个阶段与U型理论相互呼应的程度,令人赞叹不已。例如,南先生说,当心真正定下来,就会进入三昧的初期阶段,你开始看清‘生命正在运行的过程’。这种观点听起来很像我们说的转向,把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导向隐藏在眼前事物背后的生命运行过程。”“总结起来,前三个阶段——知、止与定,强调深刻的连结,让自己与目前的真实情况、感知的本质、以及沿着U型路线下探的历程,合为一体。”约瑟夫说。“对,”奥图说:“我问到,能否把这三个阶段视为,对事物本质进行更深刻的观省时,彭先生说:‘这是看清目前真实情况的唯一方法’”“南先生还提到,我们的自我觉知会产生转变。如今我们知道,这就是U型路线底部发生的变化的一部分。我们稳定的思想之流所展现的,是我们惯用的思考模式,这些思考模式塑造我们最基本的经验与信念,包括我们对自我的既定观念。我们把对自我的观念当成真实。但是南先生说:‘你的心念不是你。心念随时在变。’根据《大学》的说法,当我们穿透日常思绪,进入更深的体验,我们就能达到静与安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后,南先生说:‘你会摆脱对于自我的惯常观点。’”“这就是瓦瑞拉说的,发现‘虚幻的自我’,还有大

桥所说的‘不同的自我’。”约瑟夫说。“对。南先生稍后说:我们常用‘我们’泛指我们这些人。事实上,这只是一个代表符号,代表是另一个东西。究竟而言,根本没有‘人’这种东西。它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大桥所说的,‘无’让我得以存在。’”彼得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觉知到的自我,它的空幻面是西方人很难掌握的观念,但它却是传统东方思想的基础。据说中国哲人吴为悟(Wu Wei Wu)写过一首诗:何必闷闷不乐?你所想的及你所做的一切,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为了你的自我,但“自我”并不存在。“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是,现象的本质是空幻的。这种观点与物理学有直接的关系。物理学认为,一切显现的现象都在不停流动,包括我们的身体与生理上的自我。我们透过思想,让这些东西具体化,思想创造出我们对物质所觉知的表象,但是这种表象是虚幻的。一般而言,东方哲学的关键观念是,还有另一种非表象的实质面向,它具有真实和不变的特性。当我们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就能感知到事物本质。这就是物理学家波姆为何花费十年时间,与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观念相互呼应之处。这也说明了,我们访谈的许多科学家,为何现在都认真修持东方的修炼。”“修身十分重要,”奥图说:“儒家学说关心个人长期的修身或发展。南先生虽未提到这个修身的过程确切要花多少时间,但他谈到,‘进入这些阶段’是培养领导能力一种‘极为漫长的过程’,用东

方的词汇来说,可能要经历许多世才能做到。这么说来,儒家思想补充了U型理论的不足。在我们努力了解U型运动所需潜在能力的同时,佛家、道家与其他的传统早就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与方法,让我们培养出这些能力。但是,我们若不下定决心修持,这些方法没有一点用处。“当时我没有看出,U型运动与南先生所言的关系。我对南大师说:‘首先,放慢下来,深入观察自己与世界,直到想要涌现的东西自然流现。然后再回到日常世界里,带着独特的能力,采取行动,创造新局。这好像就是《大学》篇教导的,培养领导能力的过程。是这样吗?’“他表示同意,并说,这种看法正确地诠释了他的观点,不过这不是唯一的说法。他说:‘也许,在你往后的生命中,你也会得到其他的诠释。’”“当我们追索一个问题,最后来到一个智者们已抵达的地方,‘初次领悟’,这种感觉实在非常神奇。”贝蒂苏说:“但是我觉得另一件事也很重要,就是培养领导能力虽然是过去智慧传统的重点,但是领导在未来会非常不同。未来的领导不是由个人担任,而是由团体、机构、社区与网络担当。“目前团体要往前迈进的一个阻碍是,他们觉得必须等到领袖出现,才要采取行动;他们在等待一个能指明未来道路的人。但是我认为,我们从U型理论学到,未来可以体现于团体之内,而不必依靠某个‘英雄’或传统的‘领袖’来体现。这就是往前迈进的关键,我们必须培养不依赖杰出个人的新领导形

式。”“我非常同意。但是对个人修身,它的意义是什么?”“它对个人的重要性将是历来所未见,”贝蒂苏说:“对更多人来说是如此。其次,修身将在大型群体内与群体间发生。我们必须学习能帮助修持团体与大型社会系统智慧的修炼。”“在我们这个时代,这就是领导的最大特质,”彼得说:“全球化机构网络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的议题,是阶层式领导制度根本不敷因应的。我们的世界与孔子、柏拉图两千五百年前谈论领导观念时的背景,两者间的重大差异便在于此。“我们跟全球化企业的执行长们讨论时,不断看到这些问题。局外人很容易高估这些执行长拥有的权力。我记得有个执行长曾半开玩笑地说,他总是想着,当他爬到公司顶层后,他的办公桌下面会有许多控制杆,只要拉拉它们,就能让事情成真。他说,当他终于爬到顶层,却发现桌子底下什么也没有,那种感受有如大梦初醒。我想,国家元首的情况也差不多。阶层顶端存在的权力,往往会偏离轨道,成为一股毁灭的力量,而不是建设的力量。只要几周,一位执行长就能毁掉信任,以及多年才能建立的普及知识。发动战争的毁灭性权力远比斡旋和平来得威力强大。”“领导模式从有顶层领导者的组织阶层,走向共享的分散网络时,很多事物都要改变,”贝蒂苏说:“若要这些网络秉持真正的觉知运作,就需要许多人致力培养能力,为正在涌现的未来服务。“因此我认为,修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这个时

代最重要的领导议题,过去没有一个时代,像今日这般地需要这种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但却蕴藏了走向‘全球民主’(global democracy)新时代的锁钥。”

转载自:【实修驿站】原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2322803.html,/nanshi/liaojie/qt/281.html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 期末测试卷 带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共20分,其中第1题、第2题各2分,其它每空1分) 1、31 2 吨=(3)吨(500 )千克 70分=(7/6 )小时。 2、(4 )∶(5)=40 ( )50=80%=(32 )÷40 3、(10 )吨是30吨的1 3 ,50米比40米多(25)%。 4、六(1)班今天出勤48人,有2人因病请假,今天六(1)班学生的出勤率是(96% )。 5、0.8:0.2的比值是( 4 ),最简整数比是(4:1 ) 6、某班学生人数在40人到50人之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这个班有男生(20)人,女生(24 )人。 7、从甲城到乙城,货车要行5小时,客车要行6小时,货车的速度与客车的速度的最简比是( 6:5 )。 8、A、B两数的比是2∶5,A是B的(40 )%。 9、小红1 5 小时行 3 8 千米,她每小时行(15/8)千米,行1千 米要用(8/15 )小时。 10、用一根长12.56米的绳子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直径是(4米),面积是(12.56平方米)。 11、在一块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板上,最多能截取(10 )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形铁板。 12、请你根据图形对称轴的条数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图形名称。圆、(正方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 二、判断(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7米的1 8 与8米的 1 7 一样长。…………………………………………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3、1 100 和1%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它们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

【强烈推荐】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18分) 1. 18×6 5 表示18个 ,积是( )。 2. 3里面有( )个51; ( )个9 4 是4。 3. 5÷52=5×( ); 10 3 千米的8倍是( )米。 4. 在括号内填上“﹥”、“﹤”或“﹦”。 107÷125( )107 98×41( )41 2516×83( )2516÷2516 1817-98( )31÷6 5. 一袋糖重 5 2 千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袋糖重的()(),每份糖重( )千克。 6 2/5的倒数是( ),( )没有倒数 7. 3/5米=( )厘米,5/6时=( )分,7/20千克=( )克 8. 一根绳子剪去它的51,正好是5 4 米,这根绳子原来长( )米 二、判断题。(对的请在括号内打“√”,错的打“×”。)(4分) 1. 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倍,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4 1 。…( ) 2. 除0以外的自然数的倒数一定小于1。……………………………………( ) 3. 一个数除以101 ,相当于把这个数扩大10倍。……………………………( ) 4. 1吨的87和700克的8 1 同样重。……………………………………………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5分) 1. 因为 76×67 =1,所以( )。 A 、76是倒数 B 、76和67是倒数 C 、76和6 7 互为倒数 2. 一个数的92是51 ,这个数是多少?正确算式是( )。 A 、92×51 B 、92÷51 C 、51×9 2 D 、51÷92 3. 在3.14,314%,π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 A 、3.14 B 、314% C 、π 4. 100克糖水中含糖10克,则水与糖的比是( ) A 、10︰1 B 、11︰1 C 、9︰1 5.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 ,可以用数对(5,6)表示,如果把这个三角形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3格,这时点A 用数对( )表示。 A 、(9,9) B 、(8,10) C 、(2,10) D 、(3,10) 四、计算(29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3÷31= 85×52= 1-94= 51 ÷5= 76÷76= 0×411= 109÷51= 6+83= 21×34= 98÷32= 163×154= 1913÷3839= 3.用简便方法计算。(4分) 24×72×725×21 17×2311+17÷12 23 4.解方程。(4分)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Team Learning )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Systems Thinking ) 五项修炼的整合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五项修炼实际上是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五项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是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的。这五项修炼是: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过程。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通“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于艺术一样,全心投入、锲而不舍,并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有了这种精神动力,个人的学习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永无尽头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而组织学习根植于个人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也会不断学习。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 “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是把镜子转向自己,发掘自己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并客观地审视,借以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学习。壳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并成长为全球首强,主要得益于学习如何显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 2500年前,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就讲到“五事七计”首要的因素就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

超越自我,勇攀高峰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是管理学领域内的经典著作。我在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此书,书中许多经典的理论对个人,对企业,甚至对一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是管理学著作,更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灵鸡汤。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书籍。在十几年前,该书阐述的理论在当时都显得很激进。然而,经过时间的锤炼后,但这些理论的许多应用方法,后来已经被融入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也被整合到人们的管理实践中,并将继续指导人们的行为。 《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新型的、扩展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大家不断在学习如何开创自己真心向往的成就。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第五种修炼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同其他四种方式割裂开来。我们必须将这五种修炼方式整合起来,才会发挥最大效用。 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太多,我不能一一论述我的感想,只能挑其一二感触颇深的道来。 一、自我超越与结构性冲突 在《自我超越》这一章节,彼得·圣吉提出我们在自我超越过程中要不断理清“愿景”与现状。我把它理解为我们要清晰地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超越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不断理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二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当我们将“愿景”与“现状”同时在脑海中显现时,我们心中便会形成一种“创造性张力”,即把“愿景”与现状合二为一的力量。而自我超越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如何产生和延续这种“创造性张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书的始终。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从来不停止学习,学习是我们达成目标的源动力。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愿景”与现状的差距,通过不断学习来缩小差距,弥补不足。 然而,我们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结构性冲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我们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我们不够资格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彼得·圣吉形象巧妙地把“结构性冲突”比作两根橡皮筋,一根象征创造性张力,另一根象征我们心中的无力感和不够格。当我们越达成愿景时,这种无力感和不够格的想法也越大,最终阻碍我们迈向成功。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当我着手达成一个目标时,刚开始我总是踌躇满志,然而随着事情的进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就会不断怀疑自己:“我会成功吗?我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等问题。 因此,彼得·圣吉要求我们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克服“结构性冲突”,那就是诚实地面对真相。我们要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冷静地看待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要从自身分析问题的根源,而不应归咎于外部原因。 二、心智模式 彼得·圣吉从哲学角度讨论了心智模式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大作用。从中国的《列子》中的小故事“智者疑邻”说起,我们脑子所装的是一些对事物的印象和假设。心智模式没有对与错,但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良好的心智模式可能让人走向成功,而不合时宜的心智模式甚至会导致失败。我们仍然要通过不断学习,用新的技巧来推动自身发展,把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寻出来。我们还要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探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走向成功!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10分) (1)一根电线长120m ,截取1/3后,还剩()m 。 A.359/3 B. 40 C.80 (2)一件上衣的价格是100元,先提价1/10在降价1/10 ,现在的价格()。 A. 比原价低 B. 比原价高 C. 等于原价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5:6:7,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4)钢笔每支12元,圆珠笔每支7元,共买了6支,用了52元,钢笔买了()支。 A. 2 B. 4 C. 3 (5)右图是“百姓热线电话”一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情况统计图,其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70个,本周“百姓热线电话”共接热线电话()个。 A. 180 二、判断题(5分) 1. 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7:8,男生占全班人数的7/15。() 2. 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3. 甲比乙多 15 米,也就是乙比甲少 15 米。() 4. 一批试制产品,合格的有120件,不合格的有30件,合格率是80% () 5. 所有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都相等。() 三、填空题(20分)

1、45分=( )小时 450千克=( )吨。 2、25%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这样的计数单位,再加上 (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等于1。 3、225:4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在一个长10cm 宽8cm 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cm ,面积是( )cm2 。 5、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 )米,每段占全长的( )%。 6、( )千克的25%是12千克,比4.5米长三分之一的是( )米。 7、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大圆与小圆的周长比是( ), 大圆与小圆的面积比是( )。 8、某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那么男生是女生的( )%,女生比男生多( )%。 9、在一个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片上切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白兔有20只,黑兔是白兔的3/5,白兔和黑兔共有( )只。 四、计算题(共35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34 ÷56 = 13 ÷3= 67 ÷2= 6×512 = 85-41= 7÷97= 43+21= 65÷6= 212×7= 710÷21 5= 2.解方程(6分) X -27 X=114 X ÷14 =45 X ÷18 =15×23

彼得圣吉地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对我们有何启示?P354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描述组织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塑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他说“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 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 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它是学习如何扩展个人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营造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组织应强化个人对于组织是真正有益的观念并提供支持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组织与成员之间应建立“和谐、优美与均衡”的“盟约”关系。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二、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 所谓心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理解和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形成的,是以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基础的。心智模式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而通常人们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因此,“学习如何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动作的认知。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三、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共同愿景,即共同愿望的景象,是能感召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并激发组织成员形成不断向前超越的力量。它要求正式组织领导和员工拥有共同的使命感,组织领导必须愿意同员工交流个人观点,鼓励员工对未来作出卓越贡献,从而取代员工对改革的抱怨,以及对领导个人愿景的被动服从。 四、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 圣吉认为,现代组织的基本单位就是工作团队,学习的基本单位也由个人变成团队。只有会学习的团队,才有可能发展出善学习的组织。团队学习是建立“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修炼之上的。但是在一个组织中,只有共同愿景和有才能的组织成员还不够,还需要团队学习来转换对话模式及集体思考的技巧,从而促使产生一种“完善的协调和一体的感觉”,使群体的能力远远超过个人才能的总和。 五、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 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和基础。其意义在于心灵的转换:从看部分转为看整体;从把人们看作无助的反应者转为把他们看作改变现实的参与者;从对现状只作反应转为创造未来。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形成整体动态搭配的能力和思维模式,运用系统的观念看待组织的发展,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 五项修炼对班组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1、通过学习和攻关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 2、加强团体学习,形成班组技术技能的持续提升 3、改进目标管理模式,变目标为班组“共同愿景”。 4、系统思考与班组工作的整合。 5、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班组发展的途径。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方式方法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个企业总是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拟定规

读彼得.德鲁克心得

最近拜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德鲁克日志》、《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这两本著作。其中《德鲁克日志》是汇集了德鲁克先生几十年来从事管理学工作所获心得的一本书,包含了德鲁克先生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思想。全书以日期相串联而《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又是以德鲁克先生和日本企编辑。 业家中内功先生之间书信交流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所以内容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些。故而所读所悟都是些德 鲁克先生零碎的思想,所幸自己也是个间或会有想法的人,所以便拜领了德鲁克先生的大智慧并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这样一篇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我打算分三层内容来讲述,依次为: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商业企业运作理论、个人发展探索。当然,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极为有限以及篇幅限制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可能平庸乏味、漏洞百出或与读者的原有思想观念相悖,还望读者不吝指教多多评点哈。 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 社会中的主流组织大体可以分作这样三类: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企业。各个组织有着各自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这三类组织受自身固有性质的制约,在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处理方式。这样的一种性质导致了三类组织在处理不同事物时必将面对高效、低效和无效三种境况。因而,为了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资源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对三类组织的功能、任务作科学合理的划分界定。 财政学告诉我们那些外部效益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该由政府承担。在这个领域里,由于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的存在难以从提供的产品中有效的归置成本与收益而商业企业由于其自身固有的营利性自当知趣的离开。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外部效益似乎并不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那么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功能任务当如何划分和界定呢?让我们回到这两个组织自身的性质上来考虑。非营利组织大多被人们与志愿者之类的字眼相联系,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上的捐助而它提供的服务通常也是无偿的。而政府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税收以及国有产业的收益可谓资金实力雄厚。资金的来源很明显的决定了两个组织在提供产品、服务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别。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便在于它在人们眼中是与高尚和奉献相联系的,更多的具备一些超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知道,人类发展的极致并非止于物质人类极乐在于精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能力范围之类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政府也更得群众所爱。同时,要指出的是,有承担某个任务的能力只意味着可能有效更并非意味着高效。政府是最大的一个机制,而一个机制超出了一定的规模便会变得低效显得臃肿,用经济学上的规模报酬递减来描述倒也显得合适哦。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主张政府可以更多的放钱,扩充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途径增强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当然,一个新的问题必将显现,那就是如何保持非营利组织的纯洁性,包括它的非官方非官僚性、高尚奉献性、热情高效性&& 在可估算成本和收益的领域里,政府应当承担那些投资回报期限长、成本资金巨大但却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因为这样的领域私营企业往往不大乐意涉足或无力涉足。但随着私有资本的快速集聚,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些以前无力涉足的领域便会重新获得它们的青睐。这个时候政府便应当考虑退居二线规范市场服务新贤了。 哈哈,似乎一直都在企图弱化政府的职能,其实这确实是出于效率考虑的需要。一方面政府由于机构庞大,低效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可以轻易影响规则的组织,让这样的组织登台竞技必然要将精彩破坏的无影无踪了。那么政府的职责何在呢?关于价值创造有两个环节,一是生产二是分配。资本主义验证了经济自利动机的有效性,但自由市场只能实现经济公平却没办法造就社会公平。这个无情的家伙无法完成的事情恰恰是政府的长处所在。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维

对“系统”的敬畏 身处系统化的环境中,要想了解环境的真相并有效解决问题,就必须对这个系统有充分的意识和敬畏,并以相应的规则和技能来思考问题,对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案(“症状解”)保持警醒,而是寻找事半功倍的解决方案(“杠杆解”或“根本解”)。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2007 作者:吴伯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人类为实现飞行的梦想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莱特兄弟能终结这场漫长的失败史,首先是由于他们破除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对于“翅膀”的迷思。 要飞就必须有翅膀,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让人们把“如何飞起来”的问题归结为“如何造一对强有力的翅膀”。鸟在飞行的时候抖动翅膀的事实,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翅膀的功能相当于是船在行驶时划动的双桨或人在游泳时划动的双臂,飞行的动力来自翅膀舞动时受到的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想尽办法造出能快速舞动的翅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没有让人怀疑这个对于翅膀功能的基本假定,而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翅膀还不足够大,舞动起来还不足够有力、足够快。 直到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才有人对关于翅膀功能的假设产生质疑,从新的角度寻找飞行的动力。莱特兄弟意识到,飞机不能通过抖动翅膀飞上天,而只能通过空气的压力差被自下而上的压力“顶”上天,或者说被来自上面的力量“吸”上天。飞机翅膀的功能不同于“桨”,而是相当于“帆”。鸟的身体构造和机能决定了鸟的翅膀同时担当了上下压力差的制造者、压力的承受者和水平移动的推动者三种角色。但飞机的翅膀很难同时担当这三个角色(尤其是第一种角色)。有了这种认识,人们才想到用飞机发动机和机翼来承担不同的功能,而不是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机翼上,不遗余力地让机翼去完成不可能的使命。 在飞机的翅膀相当于帆而不是桨这种认识出现之前,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制造飞机方面不可谓不勤,但殚精竭虑的努力都归于徒劳,原因就在于人类被一个“不言而喻”的假设套牢了。 神话和童话故事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王子或公主被某个邪恶的巫师施了魔咒,承受着痛苦的煎熬,直到某个人来为他或她解除魔咒。事实上,个人、组织、甚至某个行业,都有可能遭遇“魔咒”。不过,就像我们上面看到的,这种魔咒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人的内

彼得德鲁克著作年表

彼得"F"德鲁克著作年表 1. 《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 )- 1939 2. 《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1942 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1946 4. 《新社会》(The New Society)- 1950 5. 《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 6. 《美国的下一个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1957 7. 《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 1957 8. 《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 1964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1966 10. 《断层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1968 11. 《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Society)- 1970 12. 《人、思想与社会》(Men,Ideas and Politics)- 1971 13.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1973 14. 《看不见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1976 (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 《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 1977 16. 《管理导论》(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1977 17. 《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1978 (autobiography) 18. 《毛笔之歌:日本绘画》(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1979 19. 《动荡时代中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1980 20. 《迈向经济新纪元及其他论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1981 21. 《变动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1982 22. 《最后可能出现的世界》(小说,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1982 23. 《行善的诱惑》(小说,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 1984 24.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1985 25. 《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 1986 26. 《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企业、社会与世界》(The New Realities: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 1989 27.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1990 28. 《管理未来》(Managing for the Future)- 1992 29. 《生态远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1993 30. 《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1993

《第五项修炼》心得体会

《第五项修炼》心得体会 《第五项修炼》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管理学著作,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20世纪屈指可数的几本管理经典、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并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 本书主要阐述了“学习型组织”这样一个概念,作者彼得·圣吉所说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突破自己的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的,前瞻性的开阔的思维方式,共同努力实现抱负并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并指出,学习型组织应具备的五项修炼是:一、自我超越,二、改善心智模式,三、共同愿景,四、团体学习,五、系统思考。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对每一项修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一项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就是不断理清并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的观察现实。从此书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诚实地面对真相”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但是作为一个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停滞不前。对于能够自我超越的人,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就好

像雕刻家一样,全心投入,不断的创新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我认为这是走向成功的警告讯号,勇往直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达到最高的愿望而不懈努力。诚实地面对真实的情况,充满一颗挑战自我的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逆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项是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在团队中,改善心智模式是保证团队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总之,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打开成功之门。 第三项是建立共同理想。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而这种共同的理想就是团队中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的乒乓球事业,由于乒乓球属于国球,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很喜欢这项运动,从中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优秀的选手。同时国家也大力支持这项运动,人人都希望把这项运动办好,这种凝聚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人 教 版 数 学 六 年 级 上 学 期 期 末 测 试 卷 一、选择题(10分) (1)一根电线长120m ,截取1/3后,还剩( )m 。 A.359/3 B. 40 C.80 (2)一件上衣的价格是100元,先提价1/10在降价1/10 ,现在的价格( )。 A. 比原价低 B. 比原价高 C. 等于原价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5:6:7,这个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4) 钢笔每支12元,圆珠笔每支7元,共买了6支,用了52元,钢笔买了( )支。 A. 2 B. 4 C. 3 (5)右图是“百姓热线电话”一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情况统计图,其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70个,本周“百姓热线电话”共接热线电话( )个。 A. 180 B. 190 C. 200 二、判断题(5分) (1)、4∶5的后项扩大3倍,要使比值不变,前项也应扩大3倍。 ( ) (2)、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如果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那么女生人数就比男生人数少.( ) (4)、一批布用去了40%,还剩60%米。 ( ) (5)、李家民做50道口算题,每题都正确,正确率就是50%。 ( ) 环境保护35%奇闻15%建筑15%投诉15%交通20%

三、填空题(20分) 1、3千克的30%是( )千克;6 5米是5米的( );比4米多25%的是( )米;4米比( )米少5 1。 2、把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 米。 3、甲数是0.25,乙数是4,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4、5吨40千克=( )吨;56 小时=( )分钟。 5、 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它的直径是( )厘米。 6、81×( )=131÷( )=( )+218=4 29-( )=1 7、甲数的75%与乙数的40%相等,如果乙数是150,甲数是( )。 8、一件工作,甲先单独完成32用了5 1小时,如果全完成,要用( )小时。 9、李明买了2000元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 可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 )元。 10、A 与A B 之和的比是3:8,则A 与B 的比是( )。 11、在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 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彼得德鲁克

管理理论发展: 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系统理论、权变理论、以人为本、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古典、现代、当代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 (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19分。) 1. “六(1)班人数是六(2)班人数的76 “是把( )看做单位”1”,( )占( )的67 。如果六(2)班有42人,那么,两个班一共有( )人。 2. 3:8=( )÷24=24÷( )=( )%。 3.我们要知道一个具体位置,通常需要确定( )和( )就可以了。 4.一本书有240页,小明读了这本书的20%,还剩( )页没读。 5.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要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6.直径为10dm 的半圆,面积是( )dm 2。 7. 80%的倒数是( ),3 21的倒数是( )。 8.在100克水中加入25克盐,那么盐水的含盐率是( )。 9. 8 5:0.125的比值是(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10.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是两个长方体表面积总和的( )。 二、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1. 4: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增加8。 ( ) 12.在 3 2 、0.67、66.7%中最大的数是66.7%。 ( ) 1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商一定比原来的数大。 ( ) 14.观测病人体温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 ) 15.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少的是(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17. 双”十一”活动中,某商店把一台电视先提价10%后,再降价10%,现价与原价比较,( )。 A.原价>现价 B.原价<现价 C.原价=现价 D . 无法确定 18.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比是2:3:5,则最大的角为( )。 A.30° B.50° C.90° D.100° 19.一个数的倒数与这个数的和是2,则这个数是( )。 A. 2 B. 1 C. 2 1 D. 0 20.两个圆的直径比是3:4,那么它们的面积比是( )。 A.4:3 B.6:8 C.9:16 D.无法计算 四、计算。(共31分。) 2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0.5分,共4分。) (1) 5 4 ×2= (2)0× 5 6 = (3)12÷43= (4)72 ÷1413= (5)1-75%= (6)0.25÷65= (7)6-54= (8)92+9 7 = 2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1)72÷3725÷2537 (2)32×(41-81) (3)36×35 1 (4)1.2×93%+1.2×7% 23.求未知数x 。(每小题3分,共9分。) (1)x 32÷41=12 (2) 21 6195=+x )( (3)x +25%x =12.5 24.列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6分。)

第五项修炼

《第五项修炼》的阅读与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的描述了自己阅读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的所得与所想,并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与深刻感悟提炼出许多有待实践检验的想法与原则,相信这些心得必将对自己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学以致用 Fifth disciplines Reading and Thinking 【Abstract】This system describes his reading of Peter Senge's " fifth disciplines " income with the thought, and through their own consideration and profound insights to extract many remains to be proven ideas and principles, believe that these experiences will of their fu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Key words】Learning organization ;Mental model;System thinking;Learn in order to practise; 据《春秋》记载,在修建长城时的计划不仅计算了城墙的土石方量,还对所需的人力、材料,以及从何处征集劳力,他们往返的路程、所需口粮、各地应担负的任务也都明确分配;宋真宗年间昭君宫被烧毁,大臣丁渭全权负责修复时的系统方案一举三得,高效率地解决了烧砖瓦、运材料、修复原来街道三个问题。《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领导艺术、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的思想。 管理日益成为当下社会的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或者说作为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个行当:一个要求诸多能力汇聚于一身的行当。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The father of the learning type organization theory) 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并于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弗瑞恩特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圣吉留在斯隆,继续致力于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

彼得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简介 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世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彼得·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彼得·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 德鲁克先生在《旁观者》一书中曾深情回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们。“伟大的心灵必然遭遇不凡的际遇。”早年的德鲁克就与熊彼得、弗洛伊德等精英知识分子多有交往,并对他以后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他一生经历了一战、二战,从事过的职业包括记者、金融分析师、作家、咨询顾问和大学教授。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领袖,令他在世界管理学界拥有不可超越的崇高地位。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1.《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 2.《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2 3.《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 4.《新社会》(The New Society)-1950 5.《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 6.《美国的下一个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1957 7.《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1957 8.《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1964 9.《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10.《断层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1968 11.《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Society)-1970 12.《人、思想与社会》(Men,Ideas and Politics)-1971

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

2014年秋季六年级期末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电话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六(1)班人数是六(2)班人数的7 6” 是把( )看作单位“1”,( )占( )的6 7。如果六(2)班有42人,那两个班一共有( )人。 2、 (()) =( )∶( )=140%=35÷( )=( )。(填最简结果) 3、把4 3米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 )米,每一份占全长的( )。 4、一件玩具熊如果售价60元,利润率是20%,则这只玩具熊的成本是( )元。 5、某餐厅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该餐厅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 )元。 6、直径为8分米的半圆,周长是( )分米。 7、60%的倒数是( ),432的倒数是( )。 8、在75克水中加入25克盐,那么盐水的含盐率是( )。 9、12 5∶0.625的比值是(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10、有一列分数:31,21,95,127,53,18 11…这列分数中,第12个分数是( )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两根同样长且都不满1米绳子,第一根用去41,第二根用去4 1米,哪一根剩下的 长一些?( ) A 、第一根 B 、第二根 C 、同样长 D 、无法判断 2、小东的钱比小明少6 1,只要小明给小东( ),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 A 、61 B 、51 C 、101 D 、12 1

3、如果甲数×31=乙数÷4 1(甲、乙都不为0),那么乙数与甲数最简比是( )。 A 、3:4 B 、4:3 C 、12:1 D 、1:12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5:8,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D 、等腰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面积扩大( )倍。 A 、4 B 、8 C 、16 D 、 ∏ 三、计算题。(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8分) 74÷47= 31×3= 6×121= 71+7 6×7= 100÷10%= 95÷1= 73÷7= 31×9×3 2= 2、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45 ÷[(13 + 25 )×411] 27 ×89 +57 ×89 ( 21-83)÷43 94÷[65—(6 1 +31)] 3、求未知数x 。(6分) 32x +61x =15 43x ∶52=1615∶89 四、综合实践。(7分) 1、 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大长方形的16 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