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明对象;理顺序;筛信息;理解物候和物候学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竺可桢看来,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那么大自然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文章,一起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由他倡导并组织起统一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物候学》是他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检查课前预习

字词积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连翘.qiáo

农谚.yàn

草长莺

..飞zhǎng yīng

悄.然无声qiǎo

次第:一个接一个的。

翩.然(piān):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怀胎生育,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

..(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nì):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隐藏。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秋天枯草连续不断、连成一片的景象。

风雪载.途(zài):形容一路风雪弥漫。载:充满

二、通读全文,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在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事物说明文,从本课开始学习事理说明文。不管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即这篇文章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答。

1、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四种:

①物候②物候学③物候和物候学④大自然的语言

到底哪一个答案正确呢?

或许有的同学会根据注释①中的那句话“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做出判断。

教师先不要明确结论,引导学生思考物候与物候学二者区别与联系,到课文相关句子中找依据。

先要理清这两个名词的概念。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在文章找一找,说一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与物候学是同一个概念吗?

物候是自然现象

..,何谓科学?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而物候学是一门科学

是现象背后本质

..的东西。因此,二者关系紧密但又有区别。

4、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说明对象呢?

方法点拨:

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在第三单元已经学过,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理。

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

..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

间内在联系

....一类问题及事物的成.因、功能、关系

...等等进行解说,使读者知其然,知其

.......、原理

所以然。

事物说明文重在写“是什么”,事理说明文重在写“为什么”

....。

5、从写作意图上说,文章发表于1963年,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很落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6、基于此,本文的说明对象应该为:物候学。

注意:判定说明对象,可借助标题分析,说明文的标题具有较强的提示性。有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而有的则不一定是,如本文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隐蔽性就很强。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然后从作者写作思路方面分析,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方法点拨: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

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上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对象及意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因此,从整体上说,文章的说明顺序是:现象——本质(即逻辑顺序)

刚才从整体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从局部上看,说明顺序又是怎样的呢?

3.局部探究:请大家快速阅读6—10段“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方法点拨:注意: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标志性词语。先介绍的当然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因素,接下来的介绍程度依次递减。这种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1、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

...............列.,纬度的影响程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因此,这种说明顺序是:主——次(即逻辑顺序)

2、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

.........。

.....,第三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

因此,这三者都是空间顺序。

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此外,作者在第一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

这种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4、小结:

整体上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从局部上看,不仅运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还运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

跳读课文,根据下面提出的问题,筛选信息,完成问题。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方法点拨:信息筛选,方法一般采用:一,抓关键词。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最后”“另外”“也”“除此之外”等提示性词语;二,抓关键句。所谓关键句就是过渡句、

段首句、文末点题句、中心句、文体前后句等,它们往往给我们提供集中而有效的信息。明确:

(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2)、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3)、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注:说明文的信息筛选既包括概括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也包括提炼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因此,刚才讲过的“明对象”也是信息筛选的重要内容。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小结

1、请同学说一说本节课我们所学得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物候学研究,让我们的乡村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七、布置作业

1、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2、阅读范志红的《不吃早餐到底有多伤身》,完成信息提炼练习。

(1)、通读全文,说说不吃早餐对身体的伤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解决早上没有食欲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附:《不吃早餐到底有多伤身》

不吃早餐到底有多伤身

范志红

①说到吃早餐,很多人都会用“没时间”来搪塞,也有人会说“食欲不好,吃不下”。无论说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原因——早餐不重要。

②俗话说“早餐如进补”,无论中外,营养学家都提倡好好吃早餐。人们早就知道,不吃早餐可能增加胆结石的危险,容易患上胃肠疾病,容易发生低血糖等问题。在小学生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一些儿童学习能力较差,与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有关。这可能是因为到了三、四节课时,孩子血糖水平下降,引起大脑思考能力和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③国外也有很多调查研究证明,不吃早餐会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风险。一项2012年发表的研究对29206名没有糖尿病的健康男性跟踪调查16年发现,和每天规律吃三餐的人相比,每天不吃早餐而只吃1~2餐的男性患糖尿病风险会升高25%。另一项2013年发表的研究则对26902名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和每天规律吃早餐的男性相比,不吃早餐的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会上升27%。

④还有一项对3598人跟踪调查18年的研究发现,每周吃不到三次早餐的人,和每周吃三次以上早餐的人相比,平均体重要高1.9千克。每天规律吃早餐者,腹部肥胖的危险下降22%,体重超标风险下降20%,患糖尿病风险下降19%,患代谢综合征风险下降18%,高血压风险下降16%。

⑤这些研究证明,不吃早饭的人,会更容易患上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

⑥既然早餐如此重要,可是,如果早上实在没有什么食欲,又该怎么办呢?

⑦首先,一般来说,如果睡眠不足,早上非常困倦,身体还没有醒来,是不太可能产生正常食欲的。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要熬夜,提前上床,让早上精力更加充沛,同时早起半小时。这样,胃肠自然就会进食的动力。

⑧其次,如果你早上长期不吃早饭,胃肠没有在这个时间分泌消化液的习惯。这时不必强迫吃下大量食物,而应当循序渐进。先从喝水、吃流食开始,比如喝一小碗粥,吃一小碗汤面,喝点酸奶、豆浆等,慢慢培养胃肠早晨对食物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胃肠就能逐渐养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习惯,食欲也就逐渐旺盛了,可以增加食量直到正常状态。

⑨另外,早餐的质量也很重要。有淀粉类主食,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蔬菜水果,吃起来感觉舒服,这就是完整健康的早餐了。想在早餐时吃到优质蛋白质其实很简单,鸡蛋、豆浆、牛奶、熟肉、豆腐、等都可以。早餐吃蔬菜也不难,比如吃个茴香鸡蛋馅的包子,吃碗加了一把青菜的汤面。

⑩吃到丰富又舒服的早餐,不仅能让人整个上午都精力充足,而且会让人感觉一整天都舒心、幸福,还能远离糖尿病和冠心病,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找方法;品语言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研习说明方法

1、提问: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2、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认真思考:下面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5)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方法点拨:掌握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规范

举例子: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事物或者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有: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

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公式为:

说明方法的作用=本身作用+文本作用

明确:

(1)下定义准确概括地揭示了逆温层的特征

(注意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

(2) 打比方, 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 举列子、列数字、作比较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结:文章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三、品析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的先决条件。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的特点。

启发点拨:所谓准确,就是按照事物的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表现在几点:

①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刚才已经讲过);②在副词、形容词、数词(确数和概数)、连词等的正确使用;③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正确使用。

第三点主要表现在数量、程度、范围等方面用词准确。

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接下来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1、确数

就是说,春季提前九天。

数词“九”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2、概数

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句中“约”能否去掉?

方法点拨:解答能否去掉或调换(颠倒)类题目使用的公式:表态(不能)+解释词语+带词解句+去(换)词解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明确:(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题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本文的语言还具有生动性的特点。

1、文题的生动性

认真思考: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本文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既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试比较:如果将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有什么不好?)

2、朗读课文前两段,感悟语言的生动性

先自由朗读课文,后全班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这两段,其余同学闭眼倾听,让学生说一说听读时在头脑中呈现的画面及由这些画面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情景预设:

生: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生机盎然、百花争艳的景象,想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联想画面,联系所学课文)

生:我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画面。(联想画面)

生:“翩然”“次第”“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优美词语的妙用,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推敲优美词句)

生:引用农谚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起来。(引用的作用)

生:我想到一首奇丽的小诗:

胡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一个秋天

……

(联想到一首优美的诗歌)

小结:生动的语言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3、通过比较,鉴赏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分组讨论:

下面每组句子改句与原句意思相近,体会他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方法点拨:主要从用词、修辞等方面并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

(1)改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改句: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原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3).改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原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4).改句: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原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再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各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答案预设:

(1). 原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2). 原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3). 原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4). 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本文却把它介绍得通俗易懂、兴味盎然。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讨论后小结:

作者写作此文时,充分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六、小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品析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但我们不要忘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伙伴,我们要热爱自然,善待自然,自觉遵守自然发展规律,永远做一名大自然的忠诚卫士。

愿大自然永远与人类和谐共处!

七、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范志红的《不吃早餐有多危害》,完成下面练习

(1)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搜集不少于5个农谚,并把他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写出来。

3、以“我的另一个家”为题介绍自己的学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明文。要求: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要准确、生动。

第二课时结束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谢谢!

大自然的语言 (2)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l.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2.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走进自然”,解题激趣。 (一)同学们,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你能读懂吗?出示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二)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一)自读提示: 1.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小组内互读正音。 3.讨论交流自己对生字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内自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三、感知文本,整体把握。 1.讨论: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出示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 白云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 蚂蚁搬家,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 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 2.全体交流

大自然的语言 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

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篇).doc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篇)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1)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钩钩云, 明天准下雨。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忙着结网, 出门要带太阳伞。 金鱼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红色的颜料。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烽火小学三年级:徐龙毓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摇曳着的柳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柳枝冒出柳芽儿,春天来到人间。 蝴蝶在翩翩起舞,不就像给蓝天绣上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大自然在天空写着,夏天就在眼前。 枯叶争先恐后地从树上飘落,为大地织起了金黄的地毯。这是在告诉人们,秋天伴随着那叶子降落。 你看那一片一片雪花,这是大自然的信使。大自然要告诉人们,寒冬已经来临。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西安市雁塔区航天小学三年级:吴奕漩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1)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钩钩云, 明天准下雨。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忙着结网, 出门要带太阳伞。 金鱼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红色的颜料。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烽火小学三年级:徐龙毓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摇曳着的柳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柳枝冒出柳芽儿,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5.大自然的语言(一)

5、大自然的语言(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简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 2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八中叶青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尤其是科技作品阅读的相关内容,确定了本课时要着力落实的课程目标,即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着重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概括段落要点的能力。进而读懂文章第三部分说明的物候学知识,深刻领会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㈠教学内容的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第三部分( 6-10 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具体鲜明地说明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㈡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第 1 课时的计时默读,筛选、整合、概括要点训练,学生已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由于本文的科普性质,作者的说明并非直接着眼于地理气候学、物候学等知识,而是紧密联系读者生活经验,寓说明于物候观测实例中,力求说明的具体鲜明、深入浅出;同时也挑战了学生透过经验和现象,从本质读懂知识的能力。 ㈢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精读文本,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材料所蕴含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学思路是:明确段落的说明对象;联系段落中的阐释性语句,适当激活学生已有的地理、气候、物理等相关背景知识;以文中所举的物候实例为依据,帮助学生读懂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方面的差异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精读文本,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从而读懂文章第三部分说明的物候学知识。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成为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流。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说明文阅读方法之一,抓关键词、关键句

什么是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这样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还,也,此外等连词,这、这些等代词”。 关键句一般是段落中概括总结性的句子,或是能体现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一般在段落开头或结尾,根据关键词能够准确定位关键句。 下面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找关键词、关键句,并且根据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介绍有关物候哪些方面的知识?概括好了就在旁边做标注。你找到的关键句是?好,通过这个关键句你能概括这是在讲关于物候哪方面的知识?那这个关键句是否能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你找到的关键句是?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这是有关物候什么知识?什么是物候?那什么是物候这句话需要结合上下文,我们先把它放一放。 2、关键句是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你通过这句话能了解物候的什么知识?什么是物候、物候的定义。这些自然现象是哪些?往哪里找? 3、你的关键句是?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是有关物候的什么知识?物候学的定义。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物候观测的数据……,这是什么知识?物候观测数据,这段主要是想说明物候观测数据吗?作者写物候观测数据主要是想说明什么?关键句是“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从关键句中概括有关物候的什么知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 性。关键句并不一定是段落开头第一句话,重要的是能概括段落 主要内容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通过这个关键句你能概括出这部分

是在说明有关物候哪方面的知识?找同学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是什么?注意关键词,这里 5、你的关键句是?物候现象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所以这部分就在 讲物候现象决定因素,哪些因素?纬度、经度、,可不可以把这几个决定因素调换顺序?首先是咼下,其次 ........ 为什么不行?首先是第一,第一个因素就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决定物候现象的这几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由主到次写作顺序。这部分的关键词是…… 所以理清关键词还能帮助我们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 6、还有关键句吗?物候学这门学科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通过 这个关键句你能概括出本段的主要内容吗?不是所有的关键句都在 开头,你要找能帮助你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哪一句? 你的关键句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从中可概括这部分阐述物候的什么知识?物候学的意义,你说一下有哪些意义?这部分的关键词有“首先,还,也”,这些关键词分清主次,说明这几句是围绕一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关键句找的差不多了,你能不能完整的说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 (提 示:哪几段写了什么?) 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四个问题,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这是第三自

初中语文仿写训练真题:主题“大自然的语言”(中考作文素材)

初中语文仿写训练真题:主题“大自然的语言”(中考作文 素材) 4月13日仿写试题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齐声高歌的蛙鸣中,我们读出了夏日的脚步,从蜻蜓的盘旋飞舞中,我们读出了天气的转变,从蚂蚁的搬迁中,我们读出了团体的力量。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春雨的滋润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温柔;从梅花的绽放中,我们读出了自然的清高;从小草的生长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坚韧。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归来的大雁中,我们读出了团队的力量;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悟出了坚持的永恒。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从蜂蜜的飞舞中,我读出了劳动的甜美;从低头的稻穗中,我读出了丰收的浓香;从河流的奔腾中,我读出了奋斗的力量。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大雁的迁徙中,我们读出了团队的力量;从小草的萌发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旺盛。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滴水穿石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寒梅的绽放中,我读出了坚强的毅力;从古树的年轮中,我读出了生命的苍劲。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

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怪石的嶙峋中,我们读出了自然的奇巧;从蚂蚁的队伍中,我们读出了团结的力量~;从鲜花的盛开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绚烂。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绵绵的秋雨中,我们读出了秋日的温柔;从纷纷的风雪中,我们读出了新年的丰收;从树桩的年轮中,我们读出了时间的沧桑。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树枝的发芽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到来;从大雁的迁徙中,我们读出了团队的力量;从莲花的开落中,我们读出了高洁的情怀;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燕子的低飞中,我们读出了天气的变换;从百花齐放中,我们读出春天的来到;从百年的树木中,我们读出时间的悠远。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露珠的晶莹中,我们读出了大自然的纯洁。从泉水的叮咚作响中,我们听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从大海的浩瀚无边里,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广阔胸襟。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刚发芽的嫩芽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从红花的凋零中,我们感悟出了时光的匆匆。从古树的年轮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苍劲。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穿石的水滴,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盛开的玫瑰,我们读出了美丽的真谛;从傲雪的梅花,我们读出了坚强的信念。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中,我们读出了洁身自好;从挺立的雪松中,我们读出了顽强不屈;从储食过冬的蚂蚁,我们读出了未雨绸缪。大自然的语言丰

大自然的语言_2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〇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〇课时安排?2课时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 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竺可桢(zhúzhēn) 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 zài (载重)(载人) 翘qiáo(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大自然的语言(4)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逐步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逐步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表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逐步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7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A、总分B、并列 C、解说D、补叙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 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 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 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 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 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 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 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 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 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 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 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 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 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 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图说四季导入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一年中哪一季节。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并作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利用实物投影,结合自己讲解展示成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1、2节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1节主要表达方式是:[ ],这样写好在哪里? 5、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6、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用“||”将第2节分为三层,概括层意。 8、第2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二)阅读7节 1、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2、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用“||”将本节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A、总分B、并列C、解说D、补叙4、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三)阅读8节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2、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A 2、时间顺序;举例子 3、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4、描写;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5、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6、荣枯去来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人才有语言,可是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自己的语言,只要有心,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3、齐读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留意过,美丽的大自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在这些改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不信,请看! 4、出示课件(1):春天到,桃红柳绿;夏天到,知了鸣叫;秋天到,大雁南飞;冬天到,雪花纷扬…… 5、交流:你看懂了什么? 过渡:虽然这些动植物没有说话,但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知识,这些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5.齐读课题。 那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课件2)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诗读流畅。 (2)认识“雁、庐、鉴、筝”四个生字。 (3)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交流 (1)检查生字:雁、庐、鉴、筝(出示课件3)

齐读、指名读、男女分别读、再齐读读得真好! (2)了解“雁”与“燕”是两种不同的鸟。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只雁、燕一样吗?谁来谁一说?(出示课件3) 3、出示课堂小练习 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同学们生字会读了,相信同学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接下来我将请同学们快速度的恶魔读诗歌,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4) (1)边读边想:课文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提问、交流(出示课件5) 第(2)—(9)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10)---(14)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请同学们自由读2---9小节,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学习第二小节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指名2个学生回答并读。请你想象一下“白云飘得高高是什么感觉”(轻轻)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准是”可以换成哪个词?(这句话带着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看来啊,换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办法。) 小结:看到白云飘得高高,我们就知道什么? 3、学习第三小节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小蚂蚁,你为什么要搬家?心情怎样?(请你把自己当做蚂蚁,用蚂蚁的心情读一读。)

精 《大自然的语言》课外阅读2(含答案)

课外阅读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做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下,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