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学习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知道加权平均数的权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按百分制计算。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

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

甲80 95 95

乙95 80 95

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确定出哪名选手更优秀?

二、探究新知

1、某商店现有A、B两种糖果,其中A种糖果60元/千克,B种糖果40元/千克。

求:(1)A种糖果2千克和B种糖果2千克混合后的平均售价是多少?

(2)A种糖果1千克和B种糖果3千克混合后的平均售价是多少?

(3)A种糖果3千克和B种糖果1千克混合后的平均售价是多少?

猜想:A种糖果100千克和B种糖果300千克混合后的平均售价会是多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语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 78 85 73

乙73 80 82 83

①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综合能力较强

......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单号学生计算甲的成绩,双号学生计算乙的成绩,后面相同)

②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读写能力较强

......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③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听说能力较强

......的翻译,按照听占30%,说占30%,读点20%,写占20%确定应试者成绩,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3、解决问题: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按百分制计算。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

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

甲80 95 95

乙95 80 95 请你设计你一个方案,并通过你设计的方案计算两人的平均成绩,确定出两人的名次。

4、小结:一般的,若n个数

2

1

,x

x,…,

n

x的权分别是,则f1,f2,……,f n,则x(读作x拔)=

叫做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三、实践运用

1、某公司预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

应试者面试笔试

甲86 90

乙92 83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成绩应该比笔试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让它们6和4的权,分别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成绩,谁将被录取?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满分为100,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依次是95,90,85.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四、小小设计师。

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具准备: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

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帮着乐乐思考一下,也来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继续拿出圆片摆一摆吧。” 生1:把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这样的话学生说不出时,教师直接问。) 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用圆形磁铁摆出:○○○○○○) 每份几个?(2个)分出了几份?(3份)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是) 观察每个盘子里的桃个数怎么样?(同样多)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 生2:把6个桃子每个盘放1个,可以放6盘。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是平均分吗?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 请小朋友们把圆片收好,放一边。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 师:你能想办法让胡萝卜也平均分吗? 生:第一份拿走一个或者第二份添一个。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 王亚玲 教学目标: 1.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预测。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5×3= 19×3= 11×3= 12×3= 18×3= 16×3= 17×3= 14×3= 13×3= 二、回顾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板题明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统计图的选择》,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59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 2.第一部分内容。 3.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5-8分钟后,比比谁能做对类似题。 58 3232?÷58 3216÷÷4 1 212341?+?

(二)学生自主学习 四、后教 (一)检测 完成课本60页练一练第1题。 (二)展示交流 1、展示、核对学生作业 2、讲解 3、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表示出各项目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反应出项目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出了总体与部分的关系。 五、当堂训练。 5、花卉开花期统计表 植物园为举办国庆花卉展览,对一部分花卉的开花期做了调查: 若清楚反映花卉开花

时间,宜选用图。 六、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反思 三窑完小王亚玲学生已经学过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怎样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数据本身的特点及统计图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收集数据、选择决策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可谓教学相长。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但是仍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虽说有时也给予了肯定,如“回答得很好,某某同学对这些数据观察得很仔细”,“很不错”等等。但是,鼓励的语言还不够“丰富多彩”,有时还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肯定,甚至忘了请学生坐下。这种失误,同我平时的“教态”不严谨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与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随意”,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往往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 虽然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其中的不足之处令我难忘,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希望自己今后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公开课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2017.04 开课班级:四(1) 执教老师:邓晶晶指导老师:李淑萍、付玉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与统计编排在一处,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怎么分,两人的钱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提问: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 (3)揭示课题。(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方法一:移多补少 求出小红等四位同学收集的平均个数 课件演示并板书:移多补少同样多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1)“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13表示每个人都收集13个吗?那它表示什么? (3)猜测:如果小明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4)猜测:如果小明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与反思 2007-4-10 教学目标: 1、理解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制作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制作。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和关系,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回答问题或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计算和读表练习 教学难点:合计的百分数如何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复式统计图,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复式统计图的知识?表名、单位、日期;表头的设计;合计和总计等。 出示小黑板: 拖拉机厂去年生产拖拉机情况统计表 2005年1月 让学生结合昨天学习的知识,说图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义?

对于上面出现的总计,到底要不要?学生呈现一种是要,而且是如:4100,而有部分是要,但不是4100,而直接是2100,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论,理解为什么不要总计:因为这里的总计没有切实的意义。 二、新知学习 (一)问题解决 现在大家能不能算一算每个季度完成的百分率? 学生的整体问题不是很大,很快的就能计算出。 ÷= ÷=24102000120.5% 21002000105% ÷=31803000106% ÷=2850300095% 填入上表得: 到现在为止,表格完成了吗?还没有!还有一个合计的百分率没添?学生探讨该如何填写?思考汇报! 方法一、1054010000105.4% ÷= 方法二、105%106%95%120.5%426.5% +++= 方法三、(105%106%95%120.5%)4106.625% +++÷= 针对学生出现的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到底该使用哪种方法?从该处的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出发:表示去年实际生产的台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理解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二)问题延伸 你能计算增产的百分率吗?计算并绘制统计表。 (三)读表练习 三、巩固练习 空调厂第一季度声场拖拉机情况,有部分数据已经记载在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平均分教案 冀教版

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设备: 小松鼠摘松果的课件,小棒,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采过松果吗?我们的小伙伴松鼠甜甜和乐乐一起去山上采松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伴着优美的音乐,两只小松鼠在快乐的采着松果。最后,他们采了10个松果。小松鼠说:“我们两个分,可能有几种结果呢?”小松鼠发愁了。 二、探究与体验 1.任意分。 两只小松鼠要分10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得到几个松果呢?你们赶快帮帮小松鼠,好吗? 生先自己思考,再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不会的可用学具试着分一下。 全班交流。 可能:一只分1个,另一只分9个。 一只分2个,另一只分8个。 一只分3个,另一只分7个。 一只分4个,另一只分6个。 一只分5个,另一只也分5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平均分。 你们很聪明,有这么多种分的结果。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几种分法中,有一种比较特

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说自己的发现。并说出为什么不一样。(5和5这种分法和其他的不一样。因为它俩分的一样多。 师:如果有12个松果,3只松鼠分得同样多,到底怎样分呢?你们每人都有学具,实际分一分,并且要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拿学具在桌上分,分完后和小组说一说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 (1)先每只松鼠1个,再每只松鼠1个,就这样分下去,直到分完。 (2)先每只松鼠2个,再每只松鼠2个,正好每只分4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分法,但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松鼠分得同样多的松果,都是4个。 教师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等,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把12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得4个松果。 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时要注意每份要分的同样多。 第二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除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2. 经历把平均分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设备: 苹果图片或其它学具。 教学过程: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 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 怎么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 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 操场的长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 米 生1:用8 厘米表示80 米,用6 厘米表示60 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 上的距离(8 厘米和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

平均数(二)教学设计 (优质)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二)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许盈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 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例题结合学生的显示生活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第1、2题都提供了数据,安排学生填表、计算,并对统计表进行分析,其中练习二十第1题还安排须生调查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挂图、统计图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听了同学们的发言,那现在你们能小组分工合作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统计到这些统计表里吗?(能)填表时有两个提醒:你们怎样才能做到填表快,填的数据准确。(分工,四人分别统计一个兴趣小组,相互核对数据) 学生小组合作填写统计表,教师巡视。(评价小组合作效果) 汇报:指名填好的同学上黑板填表。(让学生结合自己组内统计表对学生填表进行评价) 看了这样的统计表你知道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举手比较慢同学回答)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 一、创新整合点 童话故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给小动物分食物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设计由实物图到摆圆片的直观过渡,再由学生自主在答题纸上摆一摆,分一分,以直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将抽象的生活情景抽象为点子图进行直观演示,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将抽象思维演变为形象思维。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平均分情景中,使学生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仔细读题并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问题;对于加法已经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了。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而借助秋天收获果实,分享食物这一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五、教学环境与准备 学生每人20个小圆片,一张小猴答题纸,一张松果答题纸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谈话: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收获了很多的食物,你们想看一看吗? 出示课件情境图 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果 谈话: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看着这6个竹笋,馋的直流口水,你知道它们在想什么吗? 出示熊猫和竹笋的图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放松一下心情好吗( 大屏幕播放视频)这是今年阅兵的镜头,你有什么感受?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平均身高188厘米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你先说,谁还想说。 生:有的叔叔是188厘米,有的叔叔比188厘米高点,有的叔叔比188厘米矮点。 师:奥,也就是说有的叔叔正好是188厘米,有的高于188厘米,有的低于188厘米。 师:可是,他们看起来一样高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谁来猜猜 生:增高鞋跟,让个子矮的高一点。降低鞋跟,让个子高的变得矮一点。师:是呀,教官就是用增高或者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位叔叔都达到188

厘米,我们这才领略到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飒爽英姿的风采。孩子们,对于平均身高你们有点感觉了么?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生了解增高或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一个人的身高都达到188厘米,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情境导入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11个瓶子,小明收集了15个瓶子。 生2: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小明收集的瓶子最多。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瓶子? 生:小明收集的瓶子比小亮收集的瓶子多几个?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自己看探究要求。(动画出示探究一要求)要求明白了吗?完成在自主学习单上,开始吧。 好,都完成了,下面自主交流请看要求(你来,读一下) 自主交流:1、小组内按照1-2-3-4的顺序说一说你的方法。

小学数学_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复式统计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三.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 四.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早安问好!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3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unit5_let's_eat公开课教案设计和反思.doc

Unit 5 Let's eat 教案背景 1、而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三年级上册Unit 5 Lefs eat part A Lefs learn & Lefs do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PEP 教学课题 Unit 5 Let's eat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学材分析: 本课时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5 Part B中的Lefs learn部分,主要围绕“food” 这一话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喜爱的食物以及为别人提供或请别人吃东西时的表达语,尤其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会用Here you are. Have some ...和别人交流沟通。另外,Lefs play部分是在实物展示和识别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复说出I like删掉hot dogs 改为(some juice). I like 删掉hamburgers 改为(egg& eggs)原因用新PEP 教材.I like some milk. Hike bread.等以达到巩固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比较重要,和Lefs talk部分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主体。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bread, milk, juice,做到发音清晰、语音语调正确。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Part A Lefs learn和Lefs do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初步掌握了egg, milk, juice, bread的听、说、读、写以及初步了解了复数形式eggs,不可数名词juice milk bread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I like some juice ...”是单词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我采取课前调查的方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情况]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我, 乐于表达。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内容感兴趣,喜欢参与游戏、竞赛等趣味活动。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发现: 学生对于西方食物非常喜爱,对于本节课操练单词的句型I like???..,已经有75%的学生掌握,而Here you are的答语,己经有80%的学生掌握。 因此,I like...和Here you are,不能成为本节课的难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egg, milk, bread和juice四个单词的发音;初步了解可数名词复数形式:eggs. 学习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食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milk, bread 和juice

平均数【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6.1 平均数 1.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 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 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 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 =1 n (x 1+x 2+…+x n )计算即可. 解:x =1 10 ×(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 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 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 A .0.9吨 B .10吨 C .1.2吨 D .1.8吨 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 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 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 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例1侧重于1格表示1个单位;例2则过渡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体会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整个单元的知识属 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 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 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数量需要进行统计并直观地表示出来,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的起点。 2.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1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课时 2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课时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乘法知识中“几个几”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旨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学会根据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磁性实物图片。 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展示课题,同时播放歌曲《排排坐吃果果》,让学生在歌声中初步感知平均分。 2、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刚刚结束的跑步比赛,正在进行颁奖仪式。老虎跑得最快得了第一名,兔子第二,小猴子第三。现在有6个桃子要奖励给他们,你猜它们各分到了几个? (课件展示分法3-2-1) 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分法吗?(同意) 名次越高,得到的奖励越多,虽然分到的桃子不一样,但大家都心服口服,非常开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可以分的不一样多。通过和后面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3、揭示课题: 猴妈妈在森林中也采到了6个桃子,她要分给三个孩子,应该怎样分呢? 你们看!她这样分公平吗?(课件展示(4-1-1) (不公平) 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对了!他们分到的桃子,有的多,有的少,不一样。只有每个人分的一样多,才是公平的!现在这样分,公平吗?(课件展示(2-2-2) (公平) 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边说,将课题补充完整。板书课题: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思考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1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3、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

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师:使用平均数可以确定儿童乘车免费标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新课学习 1、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平均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数 选手1 92 94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指名汇报。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8(分) 选手3:(90+98+87+85+90)÷5=90(分) (3)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选手1:(98+94+96)÷3=96(分) 选手2:(97+99+95)÷3=97(分) 选手3:(90+87+90)÷3=8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