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精品

最新高中生物-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精品
最新高中生物-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精品

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出生物入侵,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

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

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污染措施。

【学习过程】

课外资料:水葫芦的危害:疯狂蔓延使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

1.什么是生态入侵?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2. 造成生态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生物脱离原产地失去和当地物种之间的制约关系。

2.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特点,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

长。数量难以控制。

请大家阅读教材P95 “资料分析”一栏中三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并讨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环境污染类型?

答案:实例1、赤潮---生物性污染

实例2、伦敦烟雾事件---化学性污染

实例3、电磁辐射---物理性污染

3.什么是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

4.生物性污染分类如何?

答案:1.动物污染:如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2.植物污染:如杂草、某些树种和某些藻类等3.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5. 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答案:1.预测性难2.潜伏期长3.破坏性大

6. 造成生物性污染的原因?

答案:自然因素:自然状态下由于生物或天气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生物迁移。如外来种的自然入侵

人为因素(较多):人力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赤潮和水华

7.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答案:1、赤潮和水华类生物性污染: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时进行处理。

2、生物入侵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小结:

随堂练习:

1、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在当地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2、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将()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3、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超滤出水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Biostability of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Xuezheng Meng, Jing Zhang, Kun Xiang, Yanling Yang, Xing Li and Xiangsheng Cao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cao0531@https://www.360docs.net/doc/e513881917.html,) Abstract—Based on lab scale experiments,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biofilm and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influencing biostability of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ll results showed that a small amount of bacteria existed in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Within the water temperature 5-22℃,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was, the higher of TTC dehydrogenation activity was for these bacteria and the higher heterotrophic plate count bacteria was found. In water distribution pipes, bacteria could left biofilm which attached to pipes wall and suspended in bulk water in favorable conditions. Thus, bio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decreased. In the absence of disinfectants, the biostability of water treated by ultrafiltration with the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13μg /l was ideal and acceptable. Keywords—UF, bacteria regrowth, temperature, biofilm, AOC 超滤出水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孟雪征张静相坤杨艳玲李星曹相生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中国 摘要通过配水试验对影响生物稳定性的温度、生物膜和AOC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滤出水中仍有少量细菌存在,这些细菌能够在超滤出水的水质条件下增殖。温度越高,水中细菌活性越高,生长速率越快,数量越多;生物膜上的细菌可能转为悬浮菌而增加水中悬浮菌的数量,降低管网末端供水安全性;在不加消毒剂的情况下,AOC<13μg/l的超滤出水生物稳定性良好,大肠杆菌不易生长繁殖。 关键词超滤,细菌再生长,温度,生物膜,AOC 1.引言 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即使给水管网水中保持一定的余氯,异养菌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仍然会生长,由此引起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1]。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是指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支持异养细菌生长的潜力,生物稳定性高,则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2.超滤及其组合工艺 常规给水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水中溶解性有机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2008ZX07421-002,2008ZX07422-005),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资助(No. 2008B11)物和氨氮的去除率较低,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于是以超滤(UF)为核心的第三代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超滤可通过物理截留作用有效地去除水中绝大部分的颗粒物、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能有效的控制“两虫”、细菌等微生物,是保证水的微生物安全性的有效技术[2]。通过试验发现当直接采用材质为PVDF孔径为0.01μm的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超滤出水的浊度均在0.1NTU以下,大肠菌群均未检出,普通营养琼脂计得的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可达99%,R2A培养基计得的异养菌总数的去除率也至少能达到98%。天津杨柳青水厂5000 m3/d膜处理示范工程,采用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滦河水,其出水浊度始终低于0.1NTU,有机物处理效果好于常规处理[3]。有研究表明,将PAC的吸附作用与UF的截留作用相结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978-1-4244-9158-2/10/$26.00 ?2010 IEEE CMBB2010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学案:第4章 第1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Word版含解析

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课程目标]·导航 1.举例说出生物入侵,并能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 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 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性污染的措施。 知识点1识别生物性污染 [知识梳理] 1.生物入侵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2.生物性污染的种类 (1)动物污染:主要是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 (2)植物污染:主要是杂草、某些树种和藻类等。 (3)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3.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1)预测难; (2)潜伏期长; (3)破坏性大。

[思维激活]外来物种入侵有什么危害? 提示: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可能会造成本地的濒危物种被淘汰而破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生物防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防治的制剂产品稳定性很高,应用技术简单 B.生物防治对生态环境也有副作用 C.生物防治可以全部代替农药 D.治理生物性污染,生物防治是唯一途径 解析生物防治要充分遵循生态学原理,应用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引进的天敌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产生巨大的副作用。生物防治不能全部替代农药,生物性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生物防治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答案 B 2.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全球1 00种最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生物入侵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②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③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生物入侵后往往由于被入侵地区气候等环境因素适宜,又无天敌,入侵物种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从而破环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B 误区警示(1)外来物种并不—定会造成本地生态环境的破坏。(2)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不可随意引入其天敌。 [归纳总结]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 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 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由于长期少量摄入。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4、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几方面? 影响食品的感官 急性食物中毒 对机体的慢性中毒 致畸作用 致突变5、食品杂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①食品在生产时的污染; ②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③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④意外污染; ⑤食品的掺杂掺假。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 学号:M130110244 姓名:吴利红 班级:2013级3班专业:水生生物学 摘要: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各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危害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健康生活。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减轻其危害和影响,是当今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特点及成因,产生的主要危害,并详细介绍了防止策略。 关键字:大气污染;现状;成因;危害;防止 前言 大气污染由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类构成,但往往能够真正引起危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的主要来源是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和燃料的燃烧。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0%以上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过程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排放出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流量迅猛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城市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我国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 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 1.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

磷含量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 2002,22(6):534~536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磷含量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桑军强,余国忠,王占生*(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通过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析,研究了水中磷对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作用.试验水样为原水和经过净水工艺处理后的出水.结果表明,原水磷含量较低,经过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后,磷的含量又大大降低.在原水和出水水样中添加50μg/L的PO43--P(NaH2PO4)后,原水水样的AOC变化不大,而出水水样的AOC增加了44%~60%.这表明在出水水样中磷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由此推断,磷成为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限制因子的情况在国内存在.试验结果说明,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磷可以作为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磷;可同化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2)06-0534-03  Relation between phosphorus content and drinking water biological stability. SANG Jun-qiang, YU Guo-zhong, WANG Zhan-she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2,22(6):534~536 Abstract:Through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alysis, the limiting effect of phosphorus on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water was studied. The tested samples were raw water and the effluent water treated with purific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ous content of raw water was rather low and it was 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w ater was treated by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fter PO43--P(NaH2PO4) of 50μg/L was added to the raw and treated water samples, AOC of the raw water sample did not change while AOC of the treated water increased 44%~60%. This showed that phosphorus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of bacteria growth in the treated water, from which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phosphorus as limiting factor of bacteria regrowth in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existe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ffective removal of phosphorous in water could be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Key words:drinking water;biological stability;phosphorus;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饮用水中的有机物,特别是可同化有机碳(AOC)含量的高低,被普遍认为是控制给水管网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素[1,2].对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其他可能限制因素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6年, Miettinen等[3]指出,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质条件下,磷会取代有机物成为引起管网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因子.近年来,欧洲、日本等地[4,5]分别进行了磷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水厂出水中磷含量极低,成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 磷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报道.国内一般认定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AOC或BDOC)是引起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关键因素[1,2].考虑到我国水源水质的较大差别以及水源受有机物污染的现状,水源水中有机物含量往往较高,如果磷浓度相对很低,对于某些水厂的出水,磷有可能成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对此作者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探讨. 1 试验工艺与分析方法 1.1 净水试验工艺 试验过程采用的净水工艺流程为原水→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砂滤→出水,试验工艺为小试规模.其中生物预处理采用生物陶粒滤池工艺,滤层高2m,运行滤速为6m/h,气水比为0.5:1.混凝沉淀单元采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砂滤滤速为10m/h.   收稿日期:2002-04-30 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9550610400-05-03) * 通讯联系人

第二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二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 )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C pH D 温度 E 渗透压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 摘要:饮用水的水质污染,尤其是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水中的有机物。本文主要基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展开论述,论述了有机物的危害性,以及生物稳定性的若干概念。进而针对饮用水细菌生长的机制,并由此引出:“生物稳定性,是保证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条件”的结论。于此,阐述了几种常见净水工艺,其中注重阐述了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两种净水效果良好的工艺。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净水工艺有机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随之产生的水资源问题,也越发突出。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类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江河之中,造成城市水质下降,饮用水净水难度加剧,水质质量标准的下降,引发了比较突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于饮用水而言,其净水工艺的效果,在于水质有机物的稳定性和工艺本身的技术两个方面。于是,在实际的水质净化过程中,要基于这两个方面,进行水质的净化工作,以实现高质量的水质净化。同时,现阶段的净化工艺,在于有机物的除去,以破坏水中细菌生长的条件,进而达到净水的效果。 1、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综述 饮用水的有机物大致分为天然有机物和人工结成有机物两种。天然有机物是自然下的代谢物,主要包括动植物的废弃物、微生物、动植物组织分解物等。而人工合成有机物是饮用水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其中的工业废水、农药、生活废弃物等,都造成大量的有机物产生。于是,饮用水的水质状况越发复杂,这就加大了净水工作的难度,尤其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机物,是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 1.1 有机物的危害性 饮用水对于水质的各项指标要求严格,尤其是对于水质中的有机物控制,是衡量水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实际的研究发现,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增加了人类患癌症等病症的可能性。 (1)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比较复杂,部分工业废弃物下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其分泌的有机化合物可能引发人类癌症病的产生,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2)饮用水在消毒的过程中,部分消毒物质与水质中的某些有机物进行化合,进而形成具有毒性的有机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常见的氯消毒过程中,其与部分有机物形成的氯化物对人体具有较大的伤害。 (3)饮用水中的部分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其降解过程形成的有害有机物,对于水管网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也是目前饮用水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1.2 关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1.2.1 生物稳定性的概念提出 在净水处理工艺中,经过消毒剂的消毒处理,输水管道内残留的氯化合物,可以对管道的细菌生长进行控制。而从实际的处理效果看,大肠杆菌等细菌在消毒剂的处理后,可以在管道内重新生长繁殖。并且,管道的有机物的营养越丰富,部分细菌的繁杂越迅速。因此,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可降解有机物,是细菌重新生长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对于净水处理的有效性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水厂在净水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水质中可降解有机物的除去。 1.2.2 生物稳定性概念

大气污染与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大气污染与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生活完美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大气污染。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对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并经过大量资料调查,吸收国内外空气检测方面和防治对策的有益经验,找到符合我国解决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策的有效方法。 正文 室外是现代人类的主要生存场所之一。提高室外空气质量,对于缓解大气污染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国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传统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型污染共存的复合型特征。颗粒物(PM)仍为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但是我国部分地区霾和光化学烟雾频繁,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污染问题愈加明显。 随着工业化、机动化步伐的加快,上海、北京等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来自本地排放和区域输送的双重影响,工业活动中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致使大气污染物含量增加以至大气能见度显著降低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中的非水溶性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脂肪酸等;水溶性有机成分,如二元羧酸中的草酸;硝酸盐、铵盐等含氮营养盐及相关物质以及典型的大气污染气体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是大气中的典型人为污染物。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展得较少,尤其缺乏对多个城市同时开展研究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难以反映我国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特征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有:2012年开始实施的火电厂污染排放新标准大幅下调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针对重点地区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特别排放限值,增设了汞的排放限值。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促进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现阶段,治理大气污染应构建包括目标协同、政策协同、主体协同、区域协同、技术协同在内的五大协同机制。从具体策略来看,要调整大气污染物控制战略,完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政策体系;完善大气污染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大气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惩罚和监督力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创新大气污染治理的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 当前粒物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且成为城市环境质量达标的关键指标,而目前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体制和政策不能有效地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因此,必须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以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削减一次颗粒物排放量为主线,以控制PM10、PM2.5以及其他污染物为重点,以科学的环境政策和产业与能源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信息、行政、技术等综合措施,尽快制定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管理办法》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构建全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政策措施体系。 结论

大气污染及治理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大气质量的优劣,对人体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人类又通过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大气环境,使其质量恶化,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因此,大气污染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和控制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大气污染概述 一、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 覆盖于地球表面随地球引力而旋转的空气层叫大气圈。它的厚度一般认为有1400km,超出这一高度就成为空气极其稀薄的宇宙空间了。由于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其质量的50%集中在离地球表面5~6km以下,99%集中在30km以下,且离地球表面愈近密度愈大。 (一)大气圈的结构 根据大气的成分、密度、温度等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成5个层次。 1.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随纬度和季节而不同,低纬度为16~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8~9km。对流层相对于整个大气圈来说是很薄的,但它的质量却占整个大气圈的3/4,并几乎占去了全部的水汽。其特点是: (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 (2)在该层中有大规模的垂直对流和水平对流运动,湍流混合强烈,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3)该层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大气污染现象主要发生在这里,特别是近地面1~2km范围内。 2.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至50~55km左右为平流层,其特点是: (1)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这是因为臭氧层强烈吸收紫外线的结果。 (2)该层无垂直对流运动,多为平流运动,因此气流平稳。 (3)该层空气干燥、清洁、尘埃少,无天气变化,大气透明度好,是超音速飞机理想的飞行场所。

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4)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可以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食品污染大致可分为: (1)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有害物; (2)环境污染物; (3)滥用食品添加剂; (4)食品加工、贮存、运输及烹调过程中产生物质或工具、用具中的污染物。 食品污染的种类 食品污染分为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三类。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食品污染

氯胺消毒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第37卷第11期 2011年11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Vol.37No.11Nov.2011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氯胺消毒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1杨艳玲,徐2华,相111坤,郭利霞,苏欢欢 (1.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2. 延吉市水利局,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以可同化有机碳(AOC 和生物可利用磷(MAP 作为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静态试验考察氯 氯胺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均对出水AOC 及MAP 产生影胺投量和反应时间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响,水样中ρAOC 及ρMAP 变化范围较小,反应速率慢,ρAOC 及ρMAP 的增减与氯胺投量不成正相关,氯胺消毒对MAP 的影响相对AOC 较小,但鉴于微生物对碳、磷的需求特点,氯胺消毒对MAP 的影响不能忽略. 关键词:氯胺消毒; 可同化有机碳(AOC ; 生物可利用磷(MAP ; 生物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U 991. 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4-0037(2011 11-1733-04 有机碳被认为是控制饮用水中异氧细菌繁殖的最主要营养物质,可同化有机碳(AOC 含量的高低被 [1-3][4],AOC 在管网中逐渐下普遍认为是控制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因素调查实际给水系统发现,

AOC 下降最多时,降,细菌计数也最多.因此,在现阶段的研究中,主要采用AOC 这一指标来评价水的生 [5-6].物稳定性.然而,对于某些水质无机营养物质磷也对微生物的代谢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饮用水中加入消毒剂目的是控制细菌生长,但是消毒剂又会把水中的一些有机物氧化成AOC ,从而降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液氯消毒时会生成大量的消毒副产物,氯胺消毒持续效果好、能大大降低消 [7][8]使得应用氯胺消毒的水厂越来越多.本文以AOC 毒副产物的生产量以及对生物膜特异的杀灭作用, AOC 和MAP 随反和MAP 作为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不同氯胺投放量情况下, 应时间的变化,综合评价氯胺消毒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1 1. 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水样 Pl7为主,AOC-NOX 含试验水样取某水厂出厂水,试验期间水中的ρAOC 一般在200μg /L,并以AOC- 量较少,ρMAP 为17. 5 34μg /L,平均为25. 2μg /L. 1. 2试验方法 把棕色磨口玻璃瓶用无磷洗涤剂清洗,放入5%的稀盐酸中浸泡24h ,取出后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和超纯水冲洗干净,高压蒸汽灭菌,装入待反应水样(水厂的进水,根据试验设定的消毒剂剂量先后向水样中加入氯化铵和次氯酸钠(氯?氨=3? 1 .根据事先确定的取样时间取样,取样后立即测定余氯,同时加入适量的硫

4.1《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

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一、选择题 1、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经常泛滥成灾,采取下列哪项措施会既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 A、人工捕杀 B、使用化学药品毒杀 C、适量引进病毒等病原体 D、大量引进狼、狐等肉食动物 2、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在当地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3、下列描述不属于环境污染类型的是( ) A、生物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物理性污染 D、水域性污染 4、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不会发生的是()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5、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6、如果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不适当地引入一个物种,如澳大利亚引入了欧洲的一种野兔,将会带来的后果最可能的是() A、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 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绝对没有什么影响 7、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A、动物污染 B、植物污染 C、微生物污染 D、有机磷污染 8、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特点是()

A、预测性难 B、范围广 C、潜伏期长 D、破坏性大 9、水华是很多水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的现象,下列关于水华叙述正确的是() A、水华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B、微生物大部分是动物 C、石油泄漏可以导致水华 D、水华危害不大,可以不用担心 10、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下列叙述关于生物入侵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脱离原产地失去和当地物种之间的制约关系 B、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特点 C、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D、美国白蛾可以直接引入天敌灭绝 二、非选择题 11、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水葫芦、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急剧增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各界的关注。请根据生态学原理回答: (1)外来物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 和。 (2)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是。 12、赤潮和水华类生物性污染:避免水体,尽量减少的产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时进行处理。生物入侵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的措施。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13、水葫芦的危害:疯狂蔓延使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 请回答:(1)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对迁入地区的和生态系统的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 (2)生物性污染:。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包括、 、 (3)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能逐步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

饮用水标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论文

饮用水标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论文 [摘要]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容易引起水质污染,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饮用水生 物稳定性是关系到有机物滋生的内在因素,净水工艺是通过水厂处理的外在途径达到消除 有机物的目的,两者构成去除有机物的两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有机物水质污染生物稳定性净水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 人类所面临的第二大危机。目前在我国,随着工业,特别是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 农药、杀虫剂及除草剂等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化合物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各种 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就直接进入水体,水源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然而,现有条件下的水厂广泛使用的传统制水工艺已很难达到日益提高的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 水的安全性因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就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去除和控制而言,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衡量和影响它的两个重 要因素。试图以饮用水中的有机物为研究对象,从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两个角度,对有 机物的衡量指标、去除机制及规律展开论述。 一、有机物的来源、危害与生物稳定性的提出 从来源来看,水源水中的有机物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有机物,是自然环 境的代谢产物,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植物组织及动物的废弃物等。另一类 是人工合成有机物,包括农药、工业废弃物等。 研究结果显示,饮用水中有机物具有众多的危害作用: (1)部分有机物为高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或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致癌性、生 殖毒性、性等危害,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威胁; (2)部分有机物为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在加氯消毒过程中可形成具有毒性的卤 代有机化合物,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3)饮用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将对给水管网和管网水质产生危害。这其中的第 三类危害已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对欧洲的277起水生疾病的调查表明,由于管网系统微生物 再生长而导致的水生疾病占43%,我国对供水量占全国42.44%的36个城市调查结果表明:出厂水中细菌总数仅为6.6个/L,而在管网水中已上升到29.2个/L。 常规净水工艺中,一般采用加氯消毒并保持管网内一定的余氛含量来控制细菌生长, 但现有研究表明部分细菌或大肠杆菌在经过氯消毒过程后,能在管网中修复、重新生长; 并且当出厂水中营养物质浓度足够高时,即使加大投氯量,也很难抑制细菌的生长。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