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5知识点归纳(最完整版)

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小时候吹下的牛逼——标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归纳资料

第一章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性质:

①.A+B+C=,sin( A B)sin C , cos( A B)cosC

A B

2C sin

A

2

B cos

C

222

②.在ABC中 , a b >c ,a b < c ; A> B sin A > sin B ,

A> B cosA < cosB, a >b A>B

③.若ABC为锐角,则 A B>,B+C>,A+C > ;

222

a2b2> c2, b2c2> a2, a2+ c2> b2

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a b c

2R (2R为 ABC 外接圆的直径)

①.正弦定理:

sin B sin C

sin A

a 2 R s i nA、 b2R sin B 、 c2R sin C(边化角)

sin A a

、 sin B b、 sin C c(角化边)2R2R2R

面积公式: S ABC 1

ab sin C

1

bc sin A

1

ac sin B 222

②.余弦定理: a2b2c22 c b o c、s b2A a2c22ac cos B 、c2a2b22ab cosC

cos A b2c2a2、 cos B a2c2b2、 cosC a2b2c2(角化边)

2bc2ac2ab

补充: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 cos cos cos sin sin;⑵ cos cos cos sin sin;

⑶ sin sin cos cos sin;⑷ sin sin cos cos sin;

⑸ tan

tan tan

( tan tantan1tan tan);

1 tan tan

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小时候吹下的牛逼——标

⑹ tan

tan tan

( tan

tan

tan

1 tan tan

).

1 tan tan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 sin 2 2sin

cos . 1 sin 2

sin 2 cos 2

2 sin cos

(sin

cos ) 2

⑵ cos2

cos 2

sin 2

2cos 2

1

1 2sin 2

升幂公式 1 cos

2 cos 2

,1 cos 2 sin 2

2

2

降幂公式 cos

2

cos 2

1

, sin 2

1 cos

2 .

2

2

3、常见的解题方法:(边化角或者角化边)

第二章 数列

1、数列的定义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①.

a n

( ) ,数列是定义域为 N 的函数 f (n) ,当

n 依次取,, 时的一列函

f n 1 2

数值

②. a n 的求法:

i. 归纳法

ii.

a

S 1 , n 1

若 S 0 0 ,则 a n 不分段;若 S 0

0 ,则 a n 分段

n

S n S n 1, n 2

iii. 若 a n 1 pa n q ,则可设 a n 1 m p(a n

m) 解得 m,得等比数列 a n m

iv. 若 S n

f ( a n )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 :

S n

f ( a n ) 得到关于 a n 1 和 a n 的递推

S

n 1

f ( a n 1 )

关系式

例如: 2

1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 S n

2a n 1

(下减上) a

n 1

2a n 1 2a n

S n a n S

n 1

2a n 1

1

2. 等差数列:

① 定义: a n 1 a n = d (常数) , 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重要工具。

② 通项 : a n a 1 (n 1)d , d 0 时, a n 为关于 n 的一次函数;

d >0 时, a n 为单调递增数列; d <0 时, a n 为单调递减数列。

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小时候吹下的牛逼——标

③前 n 项和:S n n(a1 a n )na1n(n 1) d,

22

d0 时,S n是关于n的不含常数项的一元二次函数,反之也成立。

④性质: i.

a m a n a p a q ()m+n=p+q

ii.若 a n为等差数列,则 a m, a m k, a m 2k,, 仍为等差数列。

iii.若 a n为等差数列,则 S n, S2n S n, S3 n S2n, , 仍为等差数列。

iv若 A 为 a,b 的等差中项,则有A a b 。

2

3.等比数列:

①定义:a

n 1 q (常数),是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重要工具。 a n

②通项 : a n a1q n 1 (q=1时为常数列 ) 。

na1 , q 1

③. 前 n 项和 ,S n a 1q n a q, 需特别注意 , 公比为字母时要讨论 .

1a

1

1n, q 1 q1q

④. 性质:

i. a m a n a p a q m n p q 。

ii. a n为等比数列 , 则a m , a m k , a m 2k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 k。

iii.a n为等比数列 , 则S n , S2n S n , S3n S2n , K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q n。iv.G 为 a,b 的等比中项 , G ab

4.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

①. 公式法 : 如 a n 2n3, a n3n 1

②. 分组求和法 : 如 a n3n2n 12n 5 ,可分别求出3n, 2n 1和 2n 5 的和,然后把三部分加起来即可。

1 n

③. 错位相减法 : 如 a n

3n

2

, 2

5

1

2

3

n 1

n

S n

7 1

9 1

(3n

1) 1

3n 2

1

2

2

2

2

2

1

2

3

1 4

1 n

1 n

1

5 1

7 1

9

, + 3n 1

3n 2

2

S

n

2 2 2

2

2

两式相减得:

1

2

3

n

n 1

S n

5 1 2 1 2 1 2

1 3n 2

1 ,以下略。

2 2

2

2

2

2

④. 裂项相消法 : 如 a n

1

1

1 1 ; a n n 1

n

n

1

n ,

n n n

n 1 1

a n

1

1 1

1

等。

2n

1 2n 1

2 2n

1 2n

1

⑤. 倒序相加法 . 例:在 1 与 2 之间插入 n 个数 a 1, a 2, a 3, , a n ,使这 n+2 个数成等差数 列,

求: S n

a 1 a 2

a n ,(答案: S n 3 n )

2

第三章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性质 :

① 不等式的 传递性 : a b,b c a c

② 不等式的 可加性 : a

b, c R

a c b

c, 推论 :

a

b

a c

b d

c d

③ 不等式的 可乘性 :

a

b a

c bc; a

b

ac bc;

a

b 0

ac bd

c

c 0

c

d 0

④ 不等式的 可乘方性 : a b 0

a n

b n

0; a

b 0

n

a

n

b

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

①. ax 2 bx c

0,ax 2 bx c 0, f x ax 2

bx c 注重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 ax 2 bx c > 0 的解为: <x < , 则 ax 2 bx c = 0 的解为 x 1

, x 2

函数 f

x

ax 2

对于函数 f x

ax 2 bx c ,一看开口方向 ,二看对称轴,从而确定其单调区间等。

②.注意二次函数根的分布及其应用 .

如:若方程 x 2

2ax 8 0 的一个根在( 0,1)上,另一个根在( 4,5)上,则有

f (0) >0 且 f (1) <0 且 f (4) <0 且 f (5) >0

3.不等式的应用:

①基本不等式:

a 0,

b 0,

a b

ab ,

a

2

b

2

2ab,

2 a

2

b

2

2

a b

2

当 a > 0,b > 0 且 ab 是定值时, a+b 有最小值; 当 a > 0,b > 0 且 a+b 为定值时, ab 有最大值。②简单的线性规划 :

Ax By C 0 A 0 表示直线 Ax By C 0 的右方区域 . Ax By C

0 A

0 表示直线 Ax By C

0 的左方区域

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找出所有的线性约束条件。 ②.确立目标函数。

.画可行域,找最优点,得最优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标函数中, x 的系数的符号,

当 A >0 时,越向右移,函数值越大,当 A <0 时,越向左移,函数值越大。

⑷常见的目标函数的类型:

①“截距”型: z Ax By;

②“斜率”型: z

y

或 z

y b ;

x

x a

③“距离”型: z x 2 y 2 或 z

x 2

y 2 ;

z ( x a)2 ( y b) 2 或 z

( x a) 2 ( y b)2 .

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直线l0 : Ax By 0 ,平移直线 l0(据可行域,将直线l0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x, y) ;第四步,将最优解( x, y) 代入目标函数 z Ax By 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A x z,z为直线的纵截距.

利用 z 的几何意义:y

B B B

①若 B 0, 则使目标函数 z Ax By 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 取得最大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 取得最小值;

②若 B 0, 则使目标函数z Ax By 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 取得最小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 取得最大值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