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的意义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概率的意义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概率的意义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概率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设计

天津耀华中学周越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3):

当“正面向上”的频率逐渐稳定到0.5时,

“反面向上”的频率呈现什么规律?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试验次数多么大,我

们都无法保证事件

的频率值充分地接

近事件的概率值.事

实上,频率值“远

离”概率值的可能

性永远存在,但这种

可能性随试验次数

增大,确实会越来越

小.频率由量变到达

质变成为概率,反映

了量变与质变的对

立统一.

对于问题(3),

同学们不难理解.问

题(3)的设置,为

后面的学习做好铺

垫.

[活动3]

给出事件A的概率的定义.

问题

(1)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是多少?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是多少?当A是随机事件时,P(A)是多少

教师给出事件A的概率定义.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1)一般地,频率是随着试验者,试验

次数的改变而变化的.

(2)概率是一个客观常数,

(3)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概率是频率的

稳定值.它是频率的科学抽象.当试验次数越

来越多时,频率围绕概率摆动的平均幅度越来

越小,即频率靠近概率.

教师应指出: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

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

可以用概率来描述.其中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随机事件的概率大于

0而小于1.

概率对于学生

是一个较难理解的

概念.教师应帮助学

生从不同方面,不同

角度,不同层次去理

解概率的意义.例

如:通过比较频率与

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通过充分

交流,讨论,探究,

深化了对事件A的概

率定义的理解,发展

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事件和不可能

事件可以看作是随

机事件的两种极端

情形.

[活动4]

问题

2007-12-21

第一课时《四季的脚步》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季的脚步》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季的脚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联系课文理解本悄悄、欢乐、欢快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难点: 理解悄悄、欢乐、欢快 板书: 18、四季的脚步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溪水唱金蝉叫落叶飘北风吹 小草绿雪花舞 鲜花开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贴图:桃花、荷花、菊花、梅花)你们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 2、揭示课题: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优美的诗歌。(板书:四季的脚步) 3、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丽的花朵,还带来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呢?我们一块儿伴随着司机的脚步去看看吧。 二、认定目标:(1分钟) 三、导学达标:(26分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听(教师配乐朗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大自然多美啊!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读准。 3、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或:你把春天叫什么?) 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节。 1、现在,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注意听: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们听到了谁的脚步声了?它是怎样走来的?(悄悄地、笑着) 指导朗读:春姑娘轻轻地向我们走来,读的时候就要把悄悄地读慢些,笑着走来它多高兴啊。会读吗?谁来试一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D卷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5分) 1. (4分)化简下面各比.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2. (1分)甲、乙的比值是0.6,甲、乙两个数的比是________. 3. (2分)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 ________ (2) ________ 4. (4分)________∶15=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5. (2分)果园里有苹果树420棵,梨树350棵,梨树和苹果树棵数的比是________∶________. 6. (2分) 20千克:0.5吨的比值是________;被减数与减数的比是7:4,差与减数的比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7. (2分)正方形的周长同它的边长的比是4:1。()

8. (2分) (2019六上·西湖期中) “10克:11克”的比值是克.() 9. (2分)把一根木料锯成10段,每段所用时间与锯完整根木料所用时间的比是1:9。 10. (2分) (2020六上·衡阳期中) 把10g盐溶于100g水中,则盐与盐水的比是1:10。()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20六上·江城期中) 直接写出得数 × =×0.36=×1× =-= +=16÷ = 0.8: =:=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2. (5分)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1.2 : 24:44 0.375: 600米:0.7千米 13. (5分)(2020·烟台) 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这学期转入3名女生,这样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为8:7。现在有女生多少人? 14. (5分) (2018六上·山东月考) 脱式计算: 简算: 解比例: 15. (5分) (2020六上·官渡期末) 学校购进图书2000本,其中文学类图书占80%,将这些文学书按2:3全部分给中、高年级,高年级可以分得多少本?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九一学校赵翠梅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四季》教案78514

《四季》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授课时间:主备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 个字 教学难点:认识11个生字。 教法:讲解、启发、引导 学法:读、认、背、练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 1 ?教师引言: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2?教师引问: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 ?教师引学: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用圆形画出会写的字,用三角形画出会认的字。 2 ?教师引导:同桌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

3.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教师引导学生汇报生字认读情况。 (1) 做游戏识字。多媒体课件出示能够明显体现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 柳树、荷叶、菊花、梅花、雪人、草芽、谷穗、桃花、橘子、麦苗、杨梅等) ,让认识的学生上来说说这些事物是属于哪个季节的。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3) 学习多音字“地”。 (4) 开小火车:每个同学和每个生字打个招呼,先开小火车读,适当给予评价, (5) 扩词。 (6) 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 5.自由读文。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7.合作探究,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8.学生质疑,在读中感悟。预设: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 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 “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弯弯的呢? 三、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1.指导学生书写“四、是、天” 。 (1) 引导学生发现“四、我、是、天”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 学生观察字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比的意义 同步测试(I)卷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7分) 1. (4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________.在6∶2=3中,6叫做比的________,2叫做比的________,3叫做________. 2. (4分)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55:132=________ 0.125:12.5=________ : =________ 0.4时:12分=________ 3. (2分)表示两个数相除叫做________,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________. 4. (3分)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分)化简下面各比. (1)0.2∶2=________ (2) =________ 6. (2分) (2020六上·绍兴期末) 把:0.7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________,比值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7. (2分)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 8. (2分)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9. (2分)既可以看成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一个比。()

10. (2分) (2020六上·衡阳期中) 把10g盐溶于100g水中,则盐与盐水的比是1:10。()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六上·信阳期中) 直接写得数 ① × = ② - = ③ ×6=④1: = ⑤(× )×8= ⑥ ÷4=⑦ ÷ = ⑧4.6×1.5=⑨16:64= ⑩ ×11- =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5分) 12. (5分)(2019·嵊州模拟) 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乙队单独修要9天,现在甲队先修了若干天后乙队接着修,共用10天完成,甲队修了多少天? 13. (5分)用边长 4 分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 250 块,如果改用边长 5 分米的方砖,要用多少块?(比例解) 14. (5分)如果x和y成正比例关系,当x=16时,y=0.8;当x=10时,y是多少?如果x和y成反比例关系,当x=16时,y=0.8;当x=10时,y是多少? 15. (10分)一种什锦糖是由水果糖、奶糖、软糖按5:3:2混合而成的。 (1)如果先称20千克的水果糖,奶糖与软糖各需多少千克? (2)如果先称出15千克的奶糖,水果糖与软糖各需多少?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2页 【课程标准摘录】 1.进一步认识分数。 2.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图1和图2,认识到分数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法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学生对折)和练习法 【评价方案】 1.通过评价样题和练习十第二题第三题完成目标2、3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4 【教学流程】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

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淌ψ橹??嘟涣鳌#ɡ?纾鹤髡咂炔患按?乜春苫ā⒆髡呓蚪蛴形兜乜春苫ā???br>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

《四季》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四季》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四季》是一首童趣浓厚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抓住“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这条研读主线,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说,说中议;从读中习得语感,发展语言,启迪智慧,让他们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同时,又以生字教学为重点,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能读准字音,感情朗读。 (3)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特征。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言语,启迪智慧,让他们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实验)器材: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扶放法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揭示目标 1、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小朋友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板书:四季)。但是,我们现在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这4个字不但要会说,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 (2)有一位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呀,他在每个季节当中选了几样东西,编成了一首很美很美的诗歌,你们想读吗? 2、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 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3、自学检查 ①出示生字,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练一练,连一连: Yuanshiduijiushouxiayexuedongduqiu 对说是叶圆夏秋雪肚就冬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4个字。认识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磁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今天老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请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请看,他们来了。(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景色) 相机出示图片,教师根据图片描述来创设情境: 春天:春天到了,柳树绿了,小草从地底下钻了出来,瞧,桃花笑红了脸,迎春花正在向小朋友们招手呢!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到。这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出示卡片:春天。指名认读。) 夏天:夏天的清晨,只要一到荷花池,远远地就能闻到一阵清香,那是满池的荷花开了,碧绿的荷叶象一个个大圆盘似的,上面还有小露珠呢!真可爱!瓜地里的西瓜也成熟了,相信里面的果肉一定是甜滋滋的。向日葵也面朝太阳,开得多热闹啊!这就是生机勃勃的夏天。(出示卡片:夏天。指名认读。) 秋天:这是黄叶飘飘的秋天,北京的香山公园一到秋天,就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真是一片火红。农民伯伯正忙着大丰收呢。(出示卡片:秋天。指名认读。)冬天:这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山上、树上全都是白茫茫一片,北方的小朋友还可以滑雪、堆雪人,非常好玩。这就是银装素裹的冬天。(出示卡片:冬天。指名认读。)师:这就是四季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四季)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为进入新课学习储备必需的情感因素。)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文,去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四季。师:好听吗?想不想读读。(一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三、初读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4单元《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4单元《比》 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修订后的教科书把比单独设为单元。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的教学是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例子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科书联系学生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科书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分数的乘、除法后面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教学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相关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与比相关的现象已不陌生。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按比分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科书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同时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1/4 (师板书:1/4) 1/4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师板书)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 (1) 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 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 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 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 (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 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 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 (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 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我们把看成的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叫它单位“1”。(板书:单位“1”) 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 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分数的定义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砾、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宇宙空间,我们想研究谁就把谁看成单位“1”。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就是平均分单位“1”得到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融安县实验小学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 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四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本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学习朗读课文,在课文中识字。 学情分析: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六、七岁的孩子,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儿歌中所涉及到的谷穗弯弯不太容易理解,最好结合实物进行教学,直观明了;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动作,与表演相

结合,既有趣有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各种景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以连环形式出现春、夏、秋、冬四幅图画,最后定格。) 师:这四幅图画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说一说!(学生发言,师适时点评)

师:那么春、夏、秋、冬就构成了我们一年的四季。(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有各的景色,都很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四季的美景吧!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1页,边看课文边听老师朗读,小耳朵认真听!(师朗读课文) 师:你们想读吗? 生:想!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

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最新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 《四季》 优质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四季》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乚、乙”和“口、禾、雨、月”四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每个季节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乚、乙”和“口、禾、雨、月”四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每个季节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新课。 1、教师引言: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秋天的景色图片。 2、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漫山遍野都充满了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瞧,那鲜红的山楂是多么可爱。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3、教师引学: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4、教师引问: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

5、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教师引学: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用圆形画出会写字,用三角形画出会认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教师引导:同桌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教师引导学生汇报生字认读情况。 5、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引言:同学们对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 6、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7、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8、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引言: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启发、指导把课文读美。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9、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送的吗?(大自然) 10、学生质疑,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三、认识笔画,指导书写。 教师引言: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背得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乚”和“乙”,你看它们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能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单位”1”.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堂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课堂中教师力求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圆形纸,正方形纸、练习纸、小木棒等多种学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位“1” 1、谈话交流引入 教师板书“1”,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几?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1”来开始展开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演示: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体,深入理解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加深对整体单位“1”的理解。 比较:现在的“1”和以前的“1”还是一样的意思吗?(现在的“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堆物体、一群物体等等。) 结论: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在数学中我们通常 把这个广义的“1”叫做单位“1”。 2、深入理解单位“1” 课件出示:三个西瓜你会用几来表示?如果我想用单位“1”来表示应该怎么办?(用集合圈把它圈起来)。六个西瓜还能用一来表示吗?那应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12个西瓜呢?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四 圈也就是4个“1”) 总结:原来我们发现有一个单位“1”就可以用1来表示。有几 个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的整数,可要是不足单位“1”那 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那你会想到什么数?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四分之一,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回答,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1、理解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圆片、正方形纸、和练习册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 可引导学生想想:你是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的?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一?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夏秋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夏秋冬》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部编版 一年级语下册《春夏秋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1.春夏秋冬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课通过四幅分别表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某一个气 象特点的扇面画,引出了四个季节的气象词语和词串;再通过一幅春天大地的图画,引出了图中的事物词语,以及表现春季欣欣向荣的物象词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形象、感性的识字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2.课是识字课,因此更要突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在教学时间、精力等分配上,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从这一课开始,会写字的学习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从这一课开始,在写字指导环节中,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词语、词串)。 2.图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词串的意思,感受了解四季各自的气象特点和春季的某些物象。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词语、词串)。 2.能正确认读“霜”等8个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图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词串的意思,感受 了解四季各自的气象特点和春季的某些物象。 学情分析: 1.学生度过了入学后的第一个寒假,较长时间的放松,可能会造成一些知能的遗忘。因此,在进入新的学习前,有必要对新知学习的原有基础进行诊断测试(复习),了解学生状况,进行调整。 2.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 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加上较长的假期,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一定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

《四季》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季》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四季》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四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谷穗 和冬天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来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将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基于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活泼好动,爱做游戏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教学《四季》这一课时,没有让学生重复的读,而是采用多种方法识字、读文、写字。例如:摘苹果识字,随文识字,让学生多次和生字见面。我从一开始就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表演读文,做动作读文,提醒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写字让学生观察,用眼睛“量字”,展示学生的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会认、会写了生字,又会背了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尖、说、春、青、蛙、夏、弯、地、就、冬”十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讠、虫、夂”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美丽。3会

写“天、四”两个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音乐《致爱丽丝》,春、夏、秋、冬四季图。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简单了解四季有哪些美景?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认识四季 1.师:大自然有四个美丽的女儿:春、夏、秋、冬。拿出你们的小手一起说春、夏、秋、冬。把这四个季节放在一起,就是四季。 2.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四季》这首儿歌。一起读(师板书课题)生再读课题。 3.师:孩子们拿出你的右手跟老师写“四”这个字。“四”的第二笔是横折,第四笔是“竖弯”,“弯”要写在横中线上。咱们的眼睛是一把尺子,用眼睛量一量:田字格的上下左右都有空,差不多是三个点的空。“四”这个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宽下窄。 二、初读课文,读中认字 师强调:言字旁。 1.师:拿出绳子,你能想到哪个字? 生说:弯。你读,你读,一起读。 2.师:如果把字宝宝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咱们来摘苹果游戏,如果能把词语读对了,苹果就会掉到筐里。(生读词:尖尖说话春天青蛙夏天弯弯就是冬天顽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