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清单

气象数据清单
气象数据清单

2.2.2气象数据

(1)地面站气象数据

各地面监测站小时时间序列观测数据,主要包括:风速、风向、气温、云量、云底高度、地面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

(2)常规探空气象资料

研究区至少需要一个探空站,每天4次(2时、8时、14时和20时)的探空数据,主要包括:1000hpa,925hpa,850hpa,700hpa,500hpa 各高度层上的位势高度,温度,露点,风向,风速。

(3)降雨数据(PRECIP.DAT)

可以通过PXTRACT和PMERGE预处理程序重新格式化NWS降水数据生成可被CALMET 模型接受的TD-3240格式。文件中包含:开始年、序列天、时;结束年、序列天、时;时区、站数、站ID号及数据块(年、序列天和降水量)。

具体PRECIP.DAT的格式如下所示:

第一行:起始时间:年日时、终止时间:年日时、时区、台站数量

第二行:台站编码

第三行:年、日、时、降雨量(mm/hr)

(4)数据时段: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气象大数据资料

1 引言 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但是,不能将气象预报产品的社会化推广简单地认为就是“气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混杂数据,气象大数据应该是指气象行业所拥有的以及锁接触到的全体数据,包括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对外服务提供的影视音频资料、网页资料、预报文本以及地理位置相关数据、社会经济共享数据等等。 传统的”气象数据“,地面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四类数据占数据总量的90%以上,基本的气象数据直接用途是气象业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气象服务。“大数据应用”与目前的气象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气象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增值应用”,后者是既定业务数据加工产品的社会推广应用。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的名言。天气和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人们常说的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在几周后引发北美的一场暴风雪这一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气象科学的复杂性。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气象科学界否决了——也就是说,目前经典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现在,气象行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向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决策信息怎么来依赖于我们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气象大数据应该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2 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2.1 概述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SaaS),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PaaS)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IaaS)。 大数据可通过许多方式来存储、获取、处理和分析。每个大数据来源都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数据的频率、量、速度、类型和真实性。处理并存储大数据时,会涉及到更多维度,比如治理、安全性和策略。选择一种架构并构建合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极具挑战,因为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 气象行业的数据情况则更为复杂,除了“机器生成”(可以理解为遥测、传感设备产生的观测数据,大量参与气象服务和共享的信息都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符合“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 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 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

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1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的时空分布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从古到今我国人民既受益于天气,也受害于天气,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气象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因此在传统调查、规划、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技术,将更有助于加快信息的获取、更新,促进气象行业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信息既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又包括大量与空间密不可分的气象属性信息。气象数据本质上也是地理信息,因为气象中的风速、温度、气压等都是相对于具体的空间域和时间域而言,没有地理位置的气象要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GIS技术优势在于可以海量管理和查询气象信息,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数值模型计算相结合,还可以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表达模型计算结果;GIS空间分析能力还可以与气象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并采用一定模型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气象领域中引入GIS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觉限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发布,它辐射到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从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到功能的实现与应用,能够与气象业务充分结合,为整个气象信息化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GI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针对气象领域的特点,提供数据组织策略、强大的GIS功能集成、丰富的Web展现、三维渲染和遥感处理等功能。 2 基于GIS的数据组织 GIS平台数据管理机制能够克服异构和分布式带来的气象数据使用障碍,建立一个理想的应用环境,既可以保留数据异构和分布性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为更多资源共享、处理协同与任务合作方面的用户提供一致化的服务接口和方式。 2.1 分布式数据管理 基于GIS的气象数据可以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采取“纵向多级、横向网格”的组网方案。分布式数据的存取操作、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均采用面向“服务”方式进行,充分体现“面向服务”的最新设计思想。通过面向“服务”设计思想和面向“地理实体”的数据模型相结合,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使网络节点之间、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因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平台、不同数据大小而产生的“异构数据库”可实现增量更新与同步。 图2-1 气象GIS平台分布式数据管理原理图

《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自然地理学》杨达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化学02(2)班生物02(2)班 任课教师:XXX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 教学时数:48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件演示;学生上网检索、观察记载当地天象物候;讨论。 绪论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 1_____4 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复习思考题:1、建立天象、物候观测记载本;2、你对学习好本门课程有何建议?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系统第一章地球系统是开放系统 教学要点: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难点: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内容:P 5——20、P 35----46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岁差、章动和极移。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复习思考题:详见P 20、P 38 “关键词”、“思考题”。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点

〖教学目标〗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相关情况 2.部分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部分重要省份的轮廓 本章知识框架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确定这个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即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大体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也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基本吻合,这个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大体是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2、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及京、津二市的全部或大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2、地理位置:位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大致位于北纬33度以北 3、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4、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5、气候: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旱,夏季高温多雨) 6、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 7、地形:地跨我国第二、三阶梯,以平原、高原为主,有我国的“北大仓”之称 8、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教学大纲 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 教学大纲撰写人:贾英来撰写时间: 2008 年 3 月15 日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推荐使用教材:数值天气预报编者:沈桐立,田永祥,葛孝贞,陆维松,陈德辉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15 , ISBN:7502919724/P.0751, 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1.5 含上机学时:17学 分:0.5 周学时: 2 学期安排:三年级第二学期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是否双语教学): 教学目标:掌握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σ垂直坐标系以及地图投影坐标系下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几种常用的地图投影(麦卡托、兰勃脱、极射赤面投影);数值差分方法;时间积分方案;采用差分近似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线性计算不稳定,有限网格下的误差,非线性计算不稳定等;以及减小计算误差和克服计算不稳定常用的方法—平滑和过滤。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数值天气预报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根据大气运动微分方程组构建数值预报方程的能力,能够对所建立的差分方程组进行稳定性及误差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计算误差,提高稳定性。 基本要求:汉语教学 考试形式:考试(其中理论课成绩占50%,编程实践课成绩占35%,课堂表现占15%)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模式学时 绪 论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发展及现状多媒体教学 1 第三章数值计算方案 §1 差分方法 §2 时间积分方案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2 §3 线性计算稳定性 讨论+多媒体教学 4 §4 三层格式的计算解 §5 有限网格下的误差 §6非线性计算不稳定 §7平滑和过滤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1 2 2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 旋转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2 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3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4 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5 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6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的简化 §7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及其简化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1 第二章 地图投影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 §1 地图投影 §2 普遍的正交曲线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3普遍的地图投影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4 上机实习1编写计算兰勃脱地图投影放大系数和科氏参 数的FORTRAN程序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2编写计算mecartor地图投影放大系数的 FORTRAN程序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3:用欧拉后差和中央差方法求解一维线性平 流方程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4对给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场进行平滑并绘图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5编程把σ坐标系下的数据转换到p坐标下上机实习 2

中国地理区域、中国气候类型

中国地理分区 华东六省:山东(鲁),江苏(苏),浙江(浙),上海(沪),安徽(皖),福建(闽)华南:广东(粤),广西(桂),海南(琼) 华中:湖南(湘),湖北(鄂),河南(豫),江西(赣) 华北:北京(京),天津(津),河北(冀),山西(晋),内蒙古(内蒙古) 西北:宁夏(宁),新疆(新),青海(青),甘肃(甘或陇),陕西(陕或秦) 西南:四川(川或蜀),云南(云或滇),西藏(藏),重庆(渝),贵洲(贵或黔) 东北: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 其他地区:香港(港),澳门(澳),台湾(台) 中国的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大. 高山高原气候,特点:气温要低于同纬度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陆地生态气象数据库表说明、数据编码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生态气象数据库表说明 A.1 区域级参数表 表A.1规定了区域级参数表的表名及内容。 表名:T_TEMO_REG_PAR。 表A.1 区域级参数表 A.2 区域级多媒体生态场景数据表 表A.2规定了区域级多媒体生态场景数据表的表名及内容。表名:T_TEMO_REG_M01。 表A.2 区域级多媒体生态场景数据表

A.3 区域级生态特征数据表 表A.3规定了区域级生态特征数据表的表名及内容。 表名:T_TEMO_REG_F01。 表A.3 区域级生态特征数据表

注:一般情况下,林木蓄积量无需观测,但当发生间阀、砍阀时有一定意义。 A.4 区域级生态气象灾害与天象、异常生态事件数据表 表A.4规定了区域级生态气象灾害与天象、物候、异常生态事件(仅限野生、散放动物、天灾等)数据表的表名及内容。 表名:T_TEMO_REG_E01。 表A.4 区域级生态气象灾害与天象、物候、异常生态事件(仅限野生、散放动物、天灾等) 数据表 A.5 区域级生态活动事件数据表 表A.5规定了区域级生态活动事件数据表的表名及内容。 表名:T_TEMO_REG_E02。 表A.5 区域级生态活动事件数据表 A.6 区域级大气层气象要素分钟数据表 表A.6规定了区域级大气层气象要素分钟数据表的表名及内容。 表名:T_TEMO_REG_D00_MIN。 表A.6 区域级大气层气象要素分钟数据表

A.7 区域级辐射分钟数据表 表A.7规定了区域级辐射分钟数据表的表名及内容。 表名:T_TEMO_REG_D01_MIN。 表A.7 区域级辐射分钟数据表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下载 1.1.登录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2.注册用户 1.3.选择地面气象资料 1.4.选择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日值数据 选择所需数据点击预览(本次气象数据为:降水量、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湿度、辐射度、积雪厚度等;地区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 下载数据并同时下载文档说明

1.5.网站数据粘贴并保存为TXT文档 2.建立属性库 2.1.存储后的TXT文档用Excel打开并将第一列按逗号分列 2.2.站点数据处理 2.2.1.由于站点数据为经纬度数据 为方便插值数据设置分辨率(1公里)减少投影变换次数,先将站点坐标转为大地坐标 并添加X、Y列存储大地坐标值后将各项数据按照站点字段年月日合成总数据库(注意:数据库存储为DBF3格式,个字段均为数值型坐标需设置小数位数) 为填补插值后北部和东部数据的空缺采用最邻近法将漠河北部、富锦东部补齐2点数据。 2.2.2.利用VBA程序 Sub we() i = 6 For j = 1 To 30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Field:=5, Criteria1:=i

Field:=6, Criteria1:=j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Windows("book" + CStr(j)).Activate Range("A1:n100").Select Range("I14").Activate ChDir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 Filename:="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6\" & InputBox("输入保存名", Title = "保存名字", "20070" + CStr(i) + "0" + CStr(j)), _ FileFormat:=xlDBF4, CreateBackup:=False SaveChanges:=True Next j End Sub 将数据库按照日期分为365个文件 3.建立回归模型增加点密度 由于现有的日辐射值数据不能覆盖东三省(如图),需要对现有数据建模分析,以增加气象数据各点密度。 已有数据10个太阳辐射站点,为了实现回归模型更好拟合效果,将10个样本全部作为回归参数。利用SPSS软件建模步骤:

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

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 Ver 1.00 Date 2006.11.16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据国家气象局估算,全国风能密度为100W/㎡,风能资源总储量约1.6×105M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中国气象学界根据全国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以及大于等于3m/s和6m/s 风速的全年累积小时数,将我国风能资源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W/㎡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W/㎡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大于等于8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大于等于6m/s的风速也有4,000h左右。但从这一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大冷空气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km时风速便减少到68%。所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在不到100km的地带,风能密度降至50W/㎡以下,反为全国风能最小区。但在福建的台山、平潭和浙江的南麂、大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大。其中台山风能密度为534.4W/㎡,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90%,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出现7,905h。换言之,平均每天大于等于3m/s的风速有21.3h,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2、内蒙古和甘肃北部,为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风能密度为200~300W/㎡,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70%左右,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有5,000h以上,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在2,000h以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但不象东南沿海梯度那么大。风能资源最大的虎勒盖地区,大于等于3m/s和大于等于6m/s的风速的累积时数,分别可达7,659h和4,095h。这一地区的风能密度,虽较东南沿海为小,但其分布范围较广,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 3、黑龙江和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沿海,风能也较大 风能密度在200W/㎡以上,大于等于3m/s和6m/s的风速全年累积时数分别为5,000~7,000h和3,000h。 4、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的北部和沿海,为风能较大区 这个地区(除去上述范围),风能密度在150~200W/㎡之间,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为4,000~5,000h,大于等于6m/s风速全年累积为3,000h以上。青藏高原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可达6,500h,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较小,所

气 象 地 理 区 划

气象地理区划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 一级区划中,将我国划分为十一个大区,分别为: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 华北地区:山西、河北二省,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北地区; 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黄淮地区:黄河至淮河间所含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地区; 江淮地区:淮河至长江间所含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地区; 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江汉地区:江淮、黄淮以西的河南、湖北其余地区;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四省(区)和福建南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区、市); 西藏地区:西藏自治区。 国道 国道,就是国家干线公路的简称,目前我国共有70条国道,并根据其地理走向分为3类。第一类是以北京为中心,作扇面辐射的公路,共12条,约1.4万公里;第二类是中国版图之内南北走向的公路,共28条,约3.9万公里;第三类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共30条,约 5.3万公里。 为区分这3类国道,每条公路干线常采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作为编号来表示。编号3位数中的第一位数字表国道类别:1××代表第一类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性国道;2××代表第二类南北走向的国道;3××代表第三类东西走向的国道。编号3位数中的第二、三位数字表示国道的排列顺序,“1××”的“××”就是第一类国道自北向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序数。 身份证号码编排规则 (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也有的说是个人信息码,一般是随计算机的随机产生,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身份证符合国家标准。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项目编号:RJ20150020 气象数据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设计方案 2016年1月 南京助事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背景与预期 (3) 1.2建设内容 (4) 2设计方案 (5) 2.1系统架构 (5) 2.1.1.平台总体架构图 (5) 2.1.2.数据流概览 (6) 2.2分布式解析引擎 (6) 2.2.1.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 (6) 2.2.2.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 (7) 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2) 2.3.1.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 (12) 2.3.2.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架构 (15) 2.4气象资料云服务引擎 (17) 2.4.1.应用授权机制 (17) 2.4.2.授权认证机制 (17) 2.4.3.服务请求基础参数体系建立 (17) 2.5服务版本管理体系建立 (18) 2.5.1.版本管理设计 (18) 2.5.2.建立服务API帮助文档 (18)

1概述 1.1背景与预期 针对以往基础数据库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按照“系统集成,数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思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依托江苏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数据服务能力,为本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中心在全省气象信息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几十项标准或规范,为一体化体系提供标准支撑,完善了我省气象信息的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时效性可靠性提升显著,省内区域自动站可实现60秒内、雷达数据8分钟之内、省际共享上海市区域自动站100秒内到达预报员桌面;通过“软CAST”同步机制,省市间数据实现了秒级流转;完成了自动站、土壤水份、精细化等50多类数据的解析入库,数据解析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充,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架设全省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达到资源集约化、应用多样化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气象数据服务能力,科学准确的做好数据服务工作,结合前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使用和市县推广应用情况,在气象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方面,提出诸多改进措施和方案,旨在不断的提高气象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

气象资料数据接口需求

1、规范设计实时业务数据表格,规范化设置表格字段命名,并形成数据表格设计技术文档。规划各种数据表格(实时数据表、配置管理表、元数据表、工作日志表)在数据库空间的分配和保存时效等。 2、数据的定时删除,数据维护,数据归档,表空间的规划、维护方案,数据备份、恢复方案。 3、采用模块化设计数据接收和数据解码进库软件,具备可扩展能力强等特点,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数据种类处理要求。设计的数据接收和处理软件具备性能调优和多进程并发运行能力,能满足大数据量的迅速处理进库性能要求。 4、规划各种实时数据接收入口组织,适应不同种类信息通信方式的数据接收方式,支持文件级和GPRS通信的TCP数据报文等数据接收;实现全省数据快速接收处理进库技术。 5、安装部署J2EE技术规范的数据库应用服务器(IBM WEBSPHERE SERVER、WEBLOGICSERVER软件),合理设置数据库数据检索用户访问角色和系统管理角色,开发数据库数据检索接口软件,进行数据检索接口软件编程。 6、进行基于微软技术的多层数据库应用服务器软件设计,满足全省台站MICAPS系统对实时数据库的数据检索应用。 7、采用探测要素极值设置、站点区域范围内要素值均方差等技术方法进行探测要素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形成报警显示功能。 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远程管理软件的技术开发,满足数据库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控、工作日志监视、运行参数配置以及进程启动或停止和系统资源等管理工作要求。 8、在用户调用Web Service方法获取气象数据时,进行方法调用的安全验证,通过密钥和数字证书技术,保护数据共享方法的安全。 9、将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气象科学数据封装为结构化气象数据格式。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2

气象数据集元数据 数据集标识信息 数据集名称: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 数据集代码:SURF_CLI_CHN_MUL_MON 摘要:本数据集由各省上报的全国地面月报信息化文件根据《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及《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有关规定,进行整编统计而得。数据集为中国752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1951年以来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本数据集内容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等要素的历年月值数据,文件类型为ASCII码文件。 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描述: (1)中国地面月报信息化文件经过较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 (2)将中国722个站点,1971--2000出版项目的统计结果经过极值检验和时间一致性检验人工抽查,数据无误。 审核中发现:1)江西省吉安站(57799)1971年1-8月40cm地温资料,由于观测时仪器出问题,40cm地温比气候平均值普遍偏高,故1-8月40cm地温记录可疑仅供参考。 2)对于极大风速原始数据中大于50m/s的记录,在统计时都作为超刻度处理,但实际上有可能是真实观测记录。3)四川省阿坝站(56171)1954年5月,降水量记录比历年值普遍偏高,记录有误,仅供参考。由于56171站从1954年8月开始有报表,则该值对、错无法判断。 数据处理过程:根据《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读取原始文件中的定时值数据,先进行日值统计,再统计月平均值和总量值。 2.数据来源:各省、市、自治区气候资料处理部门逐月上报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的信息化资料。 数据集分类:地面气象资料 更新频率:不定期 关键词 学科分类关键词: 地面气象资料 气压 气温 相对湿度 风 降水 日照 地理范围关键词:中国 层次关键词:地面 3.4.3.空间分辨率:全国752个站点。 参考系:无 时间标识 制作时间:20050726 制作类型:生产 地理覆盖范围 地理范围描述:中国 最西经度:73.66E 最东经度:135.08E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Meteonorm7.3气象数据查询入门

Meteonorm7.3气象数据查询入门 以meteonorm7.3.3版本介绍基本的查询方法。 以中国北京为例,查询北京1990-2010年的典型气象年的水平面总辐射量,输出格式为PVsyst。 1)Locations selection form: 打开软件,在“Available locations”找到“Locations”按钮,这里面主要是数据库中默认的站点,大部分都是气象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北京的拼音“Beijing”,出来2个结果,第一个是默认的气象站的位置,第二个是通过某特定年份插值计算得到的,这个我们后面会介绍。选中第一个。点击右上角的绿色“+”,将其添加到左侧的选择框,最多支持100个站点。点击下一步。 图1站点搜索 图2站点添加 2)Modifications&data import form: 如图3,设置方位角(Azimuth)和倾角(Inclination),因为是水平面,因此都默认即可。如果是想查询光伏斜面45°倾角的总辐射量,那将Inclination设置为45。点击下一步。

图3倾角方位角设置 3)Calculation settings form(计算模式设置): 可设置数据是否使用“Use Meteonorm7climate data”(默认为1991-2010年份),或者“Use imported data”(导入的数据)。辐射时间段“Period radiation”为1991-2010 或1981-1990,一般选择前者默认,温度时间段默认为“2000-2009”。 图4时段选择 4)Output formats form(输出格式): 选择输出格式:目前有标准格式、建筑能耗、光伏、光热等4大类。可根据需要选 择,对于PVsyst格式,可在“PV”大类选择。鼠标在每一种输出格式上悬停,会自动弹 出输出的数据类型,如PVsyst,主要是输出水平面总辐射G_Gh、水平面散射辐射G_Dh、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1. 南方地区:终年温和湿润.成因:位于低纬度地区,全年的温度较高,且沿海,多降水.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2. 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成因:位于中纬度地区,因此冬季的气温较低又因为大部分在内陆再加上干燥而寒冷的冬季风.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3. 西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含水汽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再加上周围有高大的山脉的阻隔,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4. 青藏地区:四季如冬.成因:海拔太高,因此气温太低,再加上山脉对夏季风的阻碍作用.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各有什么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措施. 北方地区: 1.东北平原——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和重工业基地,在发挥其土地和资源的同时,应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集中分布,旱涝,盐碱,风沙严重 旱灾(春):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径流小,植物蓄水量大 涝灾(夏):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盐碱(春):不合理灌溉,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 风沙(春):土质疏松,气温回升快,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解决办法·····综合治理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形崎岖,过度垦植和放牧,不合理采矿 解决办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固沟,护坡,保原) 西北地区 (两大问题) 1.干旱——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 2.土地沙漠化严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多大风天气 解决办法····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中河治理 南方地区 问题: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肥力下降,平原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贫瘠 原因:低山丘陵广布(横断山脉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温多雨 治理:植树造林,发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 青藏高原 问题:土地荒漠化,湖泊变小 原因:过度放牧,湖水蒸发旺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