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谱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解析

光纤光谱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解析
光纤光谱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解析

光纤光谱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赵友全王锦范世福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300072

本文介绍了一项国外最新研制的纤维束成像压缩技术(FIC),应用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光学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成像。吸收光谱成像像实验测定了染色的百合茎部切片的光学吸收分布情况,荧光光谱成像实验测定了红宝石荧光边界的移动,分析了夹挤在两金刚石界面间的微晶红宝石粉的压力分布状况。

关键词: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光谱成像;光学纤维;显微镜。

1.引言

带电耦合器件(CCD)和红外聚焦平面阵列(FPA)探测器的发明推动了光谱和化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一般而言,这个过程包括了三维数据空间的光谱成像数据的采集,包括定义对象图像的两个空间轴和一个用化学方法测定图像每点处材料的一维光谱尺度。过去获取这些光谱成像立方体的方法是运用液态晶体可调谐的滤波器(LCTFS)或声-光学可调滤波器(AOTFS)去扫描光谱尺度,或者运用结合线形照度的机械移位扫描。这些方法需要通过3D 数据立方体系对一系列切片的图像连续采集,故不能同时采集一整幅光谱图像。相反,最新研发的光纤束成像压缩方法(FIC)允许在CCD 探测器的一次扫描中进行整幅光谱图像数据晶系的同时采集。FIC技术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技术一样,在近期还应用于拉曼成像、红外线成像和原子发射成像[1]。

2.FIC技术原理与结构

FIC 光谱成像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在显微镜工作平台的基础上,配置有透射照明光源(汞灯)和落射式荧光激光光光源。FIC为一有着特殊构造的光纤束,来自样品发射的光成像到光纤束的搜集端,搜集端光纤束是圆形阵列光纤束,光纤束

的另一端(探测端)的光纤按照一定顺序被排列成一条线,它被用作摄谱仪的入缝。

图1、荧光光谱成像装置结构示意图

(Ar+激光,L1-显微镜焦面扩束透镜,HBS-全息分光片,HNF-全息槽形滤光片,L2-成像透镜,圆形集光端面,线性排列光纤末端,摄谱仪CCD)

光纤的收集端和探测端中每根光纤一一对应,这种排列使图像的两个空间维压缩成为一个。样品发射的光因此而产生光谱色散并被CCD 探测器一次读取成像。也就是说,CCD上的每个像素(或区域)包含了三维(X/Y/λ)的位置信息,在CCD 获取的一帧图像中包含了来自样本的完整的光谱成像。3D数据立方体重建要求简单地将光纤在线性排列中的位置映射到圆形接收端的位置,之后具体的图像处理可采用任何图像处理软件即可。

FIC 方法的相对于可调滤波器(TF)和线形扫描(LS)成像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不需要为构建一幅光谱图像而重复扫描。此外,不同于TF 成像方法的是,FIC一次提供了视野区域样本所有点的一个完整的光谱,而不是特定某个波长的光谱。FIC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取决于显微放大后成像到FIC 光纤束端面的图像,即系统的光学衍射限制,这与TF 和LS 方法一致。另外,FIC方法在图像分辨率上还有严格的限制,即参与成像的像元数限制,这是由光纤束中所有单根的光纤数量决定的。这种约束依次为CCD 探测器的高度和光谱图像的分辨率指定,因为CCD 接收面必须对所有FIC 光纤束端面的光纤全部成像。

3.FIC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

吸收光谱成像是通过对百合花茎部切片样本的测量来进行的,照明光源来自奥林巴斯BH2显微镜底部的100w 的汞灯。为防止在1S 内使CCD 探测器达到饱和,照明光源的强度由被置于显微镜镜台的中性滤光片衰减。样本透射光为40×光学无穷远修正的显微物镜所接收,物镜焦距为4.5mm,数值孔径为0.75(奥林巴斯模型UMPlanF1。样品透过率测量的方法是通过记录穿过植物切片不同区域的光谱

图像以及在没有切片的情况下得到的图像相除而得到的。因此这样所得的光谱明显地描述了植物切片图像上每个位置处的光的透射情况。也就是说,因样品内部散射引起的任何图像上的变化与通过显微镜目镜所看到的一样。用于本实验测量的高品质植物切片如图2所示,它是由置于显微镜顶端的CCD 成的样本透射光的灰度图,显示了由安置在显微镜上的头顶CCD 摄像机所获得的通过样品的光束的无色差图像。图2也包含了用于获取样本光谱图像的61根光纤的FIC

光纤的投影图。

图2 透射照明得到的百合茎切片图像

红宝石荧光实验利用了514.5nm 的氩激光(光谱物理,型号2060-10s)激发样品产生荧光,带通

滤光片(514.5,T-BOA, Intor INC.来滤除激光器上的等离子体线。利用一个标准的光学系统将激光导入显微镜并且经过全息分束器DIC(HBS,Kaiser Optical

System, Inc.)直接射向样本,保证有90%以上激光被反射而且90%以上信号透射。激光聚焦到样本上,物镜20×,无穷远光学校正,焦距9mm,工作距离

11mm,数值孔径为0.4(奥林巴司,型号100155),样品曝光时间为5秒。后向散射的荧光信号被同一物镜收集并通过一个有全息凹槽的滤光片(HNF:Kaiser光学系统移除进入的入射激光。在样品上激光被一个置于外部的透镜散焦成一个

200um 大小的斑点,如前面图1所示。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全部成像面的样本产生荧光同时保证样本位于焦面不动。

光纤束的直线排列末端被用作一个成像摄谱仪(定制的250mm 焦距的双透镜摄谱仪的入缝。摄谱仪的入缝宽度100um,因为单根光纤芯径为100,在吸收研究中,摄谱仪装配有150线/mm的光栅(Milton Roy),分辨率为3nm@600nm;在荧光性研究中,闪耀波长为750nm,600线/mm的光栅,分辨率为1nm@690nm (Instruments SA)。色散光谱接收使用液氮冷却分光CCD 照相机(Princeton Instruments Corp, 普林斯顿仪器公司,配置ST-135控制器的CCD,LN/1024EHRB探测获取,象素为1024×256(每个象素大小为27平方微米)。在成像过程中,CCD 芯片不在仪器内部(the ccd chip was not binned during image collection)。

可分辨的图像像元的大小由光纤直径与投影到FIC 光纤束端面的样品放大率共同决定。红宝石样品的总的放大率为5倍,视场直径为200um 的区域(一根光纤的有限的分辨率为20um),显微物镜20×。对百合植物切片,总放大率为10倍,显微物镜40×,视场直径为100um 的(分辨率为10um)。为了对中光纤束端面与样本图像平面,采用手持式670nm 二极管激光器对光纤束线性端面照明,然后观察圆形光纤端面与样本图像的重叠情况即可完成每个光纤与样本的对中。

4.结果与讨论

光学吸收测量需要对穿透样品的光强I 与无样品吸收的光强I0的比值的测定来完成。得出的样品透光率T=I/I0与样品A 的吸光度有关。作为FIC 技术应用的示例,我们采集了百合茎部染色切片(Edmund 显微镜载波片号59-5280/6)的光学吸收图像。图2显示了这个样品的白光传输图像和每个FIC 光纤采光的位置

(如前所述)。图3a 和3b 显示了无样品时由FIC 光纤束中的某单根光纤测得的

I0的光谱分布。图3a 中的光谱是在光路中没有任何吸收介质的状况下测得的,显示的是卤灯光谱。图3b 显示了在载物台样本位置上放置了一个标定为0.1(光学距离为1,10%的透射率)的中性滤光片所得的光谱曲线。光纤1中所测得的吸光率的任何微小偏差(一些可能由衰减片本身的制造误差所致)都显示了仪器吸光不确定度的最差的测量状况。特别地,在545到845nm 之间所测0.95±0.1的衰减,误差小于2%(假定衰减片真实的衰减率为10%)。图3b 所示在光谱远红区和蓝区有明显的噪声,是由于这些区域的汞灯的光强很弱造成的,这也因此限制了测量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同时避免了测试时在光谱范围内探测器达过饱和)。

图3. (a )汞灯的透射光谱,(b )中性衰减片的吸收光谱OD=1,(c )单根光纤的光谱,吸收峰约为525nm (来自植物切片的深红色区域),(d )另一根光纤的吸收光谱(样本蓝色区)

图3c 和3d 显示了两个不同光纤获得的百合染色切片的吸收光谱。为了区分两个吸收最大值,通过目镜观察的样品的这两个区域标有明显不同的颜色(在图2所示区域中从粉红色变到蓝色)。图3c 对应粉红色的区域,图3d 对应样品的蓝色区域。

图4显示了在一个大气压下红宝石晶体与处于高压下的红宝石粉末的荧光光谱。显然高压情况下的峰比一个大气压下的峰阈值要宽得多,而且后者的2峰和1峰之间出现凹陷。我们认为这种峰的加宽是由每个FIC 光纤(红宝石粉样品内一个20um 的区域)成像区域的光谱的平均的变化所造成的。而且,因为光纤束超聚焦地采集光信号,样本不同深度处发射的光谱也被平均掉。因此,观测到的光谱很可能

会被认定为非均匀地展宽。

图4. 叠加在仪器的荧光光谱曲线(一个大气压-虚线,高压-实线)

最大峰的漂移可以测量受压的红宝石粉末在每一个区域位置的平均局部压力。因为存在荧光峰值漂移被用作0.1GPa 到10GPa 压力范围内的一个标准测量,故我们利用不同光纤红宝石荧光性极大值的漂移作为红宝石粉末样品内每点处平均压力的测量。特别地,每个FIC 光纤记录的光谱最大峰值位置(峰值位置由荧光性最大值附近利用一个高斯公式算出)用来代表每个光纤位置处的平均压力。荧光光谱峰移可以由高压下的光谱曲线的峰值减去值减去一个大气压下R1峰的峰值。该波长处峰移的压力计算可利用下面的标准压力定标公式:

P(GPa=2.74×Δλ(?. (1

图5显示了局部压力变化的多项式插值结果(如上所述由所测压力值的样条插值获得)。结果会被作为局部压力变化值的3D 界面绘图。压力值以kilobars 为单位(1kbar=0.1GPa)。压力值纵断面的投影等高线图如下图显示在XY 平面上。

图5 插值后的曲面表明红宝石晶体粉末的平均压力变化

XY 平面上为等压力线(间距1.25Kilobars ),每个水平轴的长度代表样本200um 的距离。

5.结束语

实验利用FIC 技术同时采集完整的光学吸收和荧光光谱图像,FIC 技术在测量因样品内局部光学参数改变或不同区域相对强度不同而引起的光谱成像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光谱的所有阵列被一组光纤同时采集,故FIC 方法可比TF 成像法更高效地用于提取类似于光谱漂移之类的信息,因为TF 方法需要对研究对象光谱在每个波长处的独立图像做连续的采集。故FIC 方法实质上更适合应用在快速的光谱成像中(低或中等的空间分辨率)。

FIC 方法的光谱范围主要是受样本光学透射特性影响而不是光纤(在200nm 到2000nm 内有90%以上的透明度)。这一特性又与基于可调滤波的LCTF 方法形成明显对照,尽管使用者可购买不同光谱范围的可调滤波器,但LCTF 方法所适用的光谱范围还是很有限。此外,LCTF滤波器最多只有30%的透过率,而FIC 方法的通光量仅受光纤束和摄谱仪的限制,这完全比得上LCTF。

第 1 期~第 3 期光谱仪器与分析 45 FIC 方法与 LS 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用一个单个的 CCD 探测器的读出器采集全部光谱的所有阵列. 但 LS 方法一次只能记录两个空间维度,其中第二个维度是通过对样品的机械扫描完成的.在 FIC 和 LS 方法中,一个单个 CCD 读出器所采集的分辨率元素的最大数目受到 CCD 上纵向象素数目的限制(假定 FIC 光纤直径和 CCD 象素尺寸的大小相同故 FIC 和 LS 方法的主要区别仅在于每个 CCD 读出器上采集 . 数据的区域的形态不同.正由于这一区别,FIC 方法更适用于对被测对象小区域高分辨率成像前进行的大区域的高速,低分辨率的测量.特别地,寻找被测对象含有某种化学物质的区域时可用一个低功率显微物镜进行大范围的测量. 一旦含有某种光谱特性的区域被确认, 一个具有更高放大率的物镜将会将那个区域进一步放大.用 FIC 方法来进行这种测量和图像的电子放大显然比用 LS 方法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Brian L . Mcclain , JiaY Ma et al. , Optical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l Imaging Using Fiber Bundle Image

Compression,Appl. Spectrosc. , 53(9, 1999:1118~1122; 2.H. Matsuoka et al. Single-cell viability assessment with a novel spectro-imaging system,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 94, 2002: 299–308

光纤通信原理及应用

光纤通信原理及应用 摘要: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半导体激光器等光电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并使其在光纤中快速、安全地传输的一门新兴技术。光纤是一种理想的传输媒体,它具有传输时延低、高通信质量、高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光纤在高速以太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论文主要分析了光电信号的转换、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光纤在通信领域中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光纤通信;光电转换;全反射 1. 引言 光纤是用光透射率高的电介质构成的光通路,它是一种介质圆柱光波导,它是用非常透明的石英玻璃拉成细丝,主要由纤芯和包层构成双层通信圆柱体。光纤通信就是在发送端利用半导体激光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并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光波通过纤芯以全反射的方式进行传导,有光脉冲相当于1,没有光脉冲相当于0。同时,接收端利用光电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器做成光检测器,检测到光脉冲时将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在由于可见光的频率非 常高,约为8 10MHz的量级,因此一能做到使用一根光个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远远大于其它的传输媒体的带宽。同时利用光的频分复用技术,就纤来同时传输多个频率很接近的光载波信号,使得光纤的传输能力成倍地提高。 2.理论模型 在光纤通信系统的发送端使用光电信号检测电路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并使得光信号以大于某一角度入射到光通道,此时光信号在光纤以全反射的方式不断向前传输,并在接收端再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2.1 光电信号检测电路的基本原理 光电检测电路主要由光电器件、输入电路和前置放大器组成。其中,光电检测器件是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器件,它把被测光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输入电路为光电器件正常的工作条件,进行电参量的变换并完成前置放大器的电路匹配;前置放大器能够放大光电器件输出的微弱电信号,并匹配后置处理电路与检测器件之间的阻抗。 2.1.1 光电信号输入电路的静态计算 图解计算法是利用包含非线性元件的串联电路的图解法对恒流源器件的输入电路进行计算。反射偏置电压作用下的光电二极管的基本输入电路如下:

光谱成像技术的分类

光谱成像技术的分类 光谱成像技术,有时又称成像光谱技术,融合了光谱技术和成像技术,交叉涵盖了光谱学、光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等多种学科,能够同时获得目标的两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 光谱成像技术发展到今天,出现的光谱成像仪的种类和数量己经具有较大规模,因而可以从光谱分辨率、信息获取方式(扫描方式)、分光原理和重构理论等不同的视角对光谱成像技术进行分类。 1基于光谱分辨率分类 光谱成像技术针对光谱分辨能力的不同,可分为多光谱(Multi-spectral),高光谱(Hyper- spectral)以及超光谱(Ultra-spectral)。多光谱的谱段数一般只有几十个,高光谱的谱段数可达到几百个,而超光谱一般指谱段数上千个。它们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多、高、超光谱的比较 分类分辨 率 通道数光谱典型例子 多光谱(Multi-spectral)10-1λ 量级 5—30ETM+ ASTER 高光谱(Hyper-spectral)10-2λ 量级 100— 200 AVIRIS 超光谱(Ultra-spectral)10-3λ 量级 1000— 10000 GIFTS

2 基于信息获取方式分类 光谱成像仪需要对三维“数据立方”进行探测,而现今的探测器最多能进行二维探测。要想获得完整的三维数据,理论上至少需增加一维的空间扫描或光谱扫描。光谱成像技术获取图谱信息的主要方式有:挥扫式(Whiskbroom )、推扫式(Pushbroom)、凝视式(Staring)以及快照式(Snapshot)。 挥扫式成像光谱仪的光谱成像系统只对空间中某点进行光谱探测,通过沿轨和穿轨两个方向扫描获取完整的二维空间信息,其信息获取方式如图1a所示。AVIRIS就是通过挥扫成像[1]。 推扫式光谱成像系统探测空间中一维线视场(图1b中的X方向)的光谱,通过沿轨方向(Y方向)扫描实现二维空间信息的获取,芬兰国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研制的AISA就是典型的推扫式成像光谱仪[2]。 凝视式光谱成像系统可对固定窗口目标成像,采用滤光的方式分离并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信息,再将不同波段的图像堆叠成“数据立方”。如图1c中所示,该类成像光谱仪实际上是采用光谱维扫描的方式实现图谱“数据立方”的获取。 图1 典型的光谱成像过程:a挥扫式;b推扫式;c凝视式;d快照式 快照式是一种新兴的图谱信息获取方式,它不需扫描便可获取三维图谱信息。快照式光谱成像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视场分割三维成像的方式,利用玻璃堆进视场分割,再利用分光器件将三维信息展开到二维平面进行面探测

高光谱图像分类

《机器学习》课程项目报告 高光谱图像分类 ——基于CNN和ELM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号 35 学生姓名曹发贤 同组学生陈惠明、陈涛 硕士导师杨志景 2016 年 11 月

一、项目意义与价值 高光谱遥感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 80年代初,是在多光谱遥感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1]。高光谱遥感能够通过成像光谱仪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红外等电磁波谱范围获取近似连续的光谱曲线,将表征地物几何位置关系的空间信息与表征地物属性特征的光谱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使得提取地物的细节信息成为可能。随着新型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的提高,人们对相关地物的光谱属性特征的了解也不断深入,许多隐藏在狭窄光谱范围内的地物特性逐渐被人们所发现,这些因素大大加速了遥感技术的发展,使高光谱遥感成为 21 世纪遥感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将高光谱数据应用于各领域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方法包括:数据降维、目标检测、变化检测等。其中,分类是遥感数据处理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分类结果不但直接提取了影像数据有效信息,可以直接运用于实际需求中,同时也是实现各种应用的前提,为后续应用提供有用的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如为目标检测提供先验信息、为解混合提供端元信息等。 相对于多光谱遥感而言,由于高光谱遥感的波谱覆盖范围较宽,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的波段来突显地物特征,从而能够精确地处理地物的光谱信[2]。目前,许多国家开展大量的科研项目对高光谱遥感进行研究,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成像光谱仪。高光谱遥感正逐步从地面遥感发展到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并在地图绘制、资源勘探、农作物监测、精细农业、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

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 一、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简介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其最突出的应用是遥感探测领域,并在越来越多的民用领域有着更大的应用前景。它集中了光学、光电子学、电子学、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是传统的二维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技术。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定义是在多光谱成像的基础上,在从紫外到近红外(200-2500nm)的光谱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在光谱覆盖范围内的数十或数百条光谱波段对目标物体连续成像。在获得物体空间特征成像的同时,也获得了被测物体的光谱信息。 高光谱成像技术具有超多波段(上百个波段)、高的光谱分辨率(几个nm)、波段窄(≤10-2λ)、光谱范围广(200-2500nm)和图谱合一等特点。优势在于采集到的图像信息量丰富,识别度较高和数据描述模型多。由于物体的反射光谱具有“指纹”效应,不同物不同谱,同物一定同谱的原理来分辨不同的物质信息。 二、高光谱成像系统的组成和成像原理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硬件组成主要包括光源、光谱相机(成像光谱仪+CCD)、装备有图像采集卡的计算机。光谱范围覆盖了200-400nm、400-1000nm、900-1700 nm、1000-2500 nm。 CCD 光源光栅光谱仪成像镜头

光谱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准直镜、光栅光谱仪、聚焦透镜、面阵CCD。 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过程:面阵CCD探测器在光学焦面的垂直方向上做横向排列完成横向扫描(X方向),横向排列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到透射光栅上时,形成光栅光谱。这是一列像元经过高光谱成像仪在CCD上得到的数据。它的横向是X方向上的像素点,即扫描的一列像元;它的纵向是各像元所对应的光谱信息。 同时,在检测系统输送带前进的过程中,排列的探测器扫出一条带状轨迹从而完成纵向扫描(Y方向)。

光纤传输的特点优势及传输原理

光纤传输的特点优势及传输原理 优点 光缆传输的实现与发展形成了它的几个优点。相对于铜线每秒1.54MHZ的速率 光纤网络的运行速率达到了每秒2.5GB。从带宽看,很大的优势是:光纤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这意味着能够使用尺寸很小的电缆,将来就不用更新或增强传输光缆中信号。光纤电缆对诸如无线电、电机或其他相邻电缆的电磁噪声具有较大的阻抗,使其免于受电噪声的干扰。从长远维护角度来看,光缆最终的维护成本会非常低。光纤使用光脉冲沿光线路传输信息,以替代使用电脉冲沿电缆传输信息。在系统的一端是发射机,是信息到光纤线路的起始点。发射机接收到的已编码电子脉冲信息来自于铜线电缆,然后将信息处理并转换成等效的编码光脉冲。使用发光二极管或注入式激光器产生光脉冲,同时采用透镜,将光脉冲集中到光纤介质,使光脉冲沿线路在光纤介质中传输。由内部全反射原理可知,光脉冲很容易眼光纤线路运动,光纤内部全反射原理说明了当入射角超过临界值时,光就不能从玻璃中溢出;相反,光纤会反射回玻璃内。应用这一原理制作光纤的多芯电缆,使得与光脉冲形式沿光线路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光纤传输具有衰减小、频带宽、抗干扰性强、安全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所以在长距离传输和特殊环境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传输介质是决定传输损耗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传输信号所需中继的距离,光纤作为光信号的传输介质具有低损耗的特点,光纤的频带可达到1.0GHz以上,一般图像的带宽只有8MHz,一个通道的图象用一芯光纤传输绰绰有余,在传输语音、控制信号或接点信号方面更为优势t光纤传输中的载波是光波,光波是频率极高的电磁波,远远比电波通讯中所使用的频率高,所以不受干扰。且光纤采用的玻璃材质,不导电,不会因断路、雷击等原因产生火花,因此安全性强,在易燃,易爆等场合特别适用。 组成部分 光源(又称光发送机),传输介质、检测器(又称光接收机)。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光纤传输中,光源和检测器的工作一般都是用光纤收发器完成的,光纤收发器简单的来说就是实现双绞线与光纤连接的设备,其作用是将双绞线所传输的信号转换成能够通过光纤传输的信号(光信号)。当然也是双向的,同样能将光纤传输的信号转换能够在双绞线中传输的信号,实现网络间的数据传输。在普通的视、音频、数据等传输过程中,光源和检测器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光端机完成的,光端机就是将多个E1信号变成光信号并传输的设备,所谓E1是一种中继线路数据传输标准,我国和欧洲的标准速率为2.048Mbps,光端机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电一光、光一电的转换。由其转换信号分为模拟式光端机和数字式光端机。因此,光纤传输系统按传输信号可分为数字传输系统和模拟传输系统。模拟传输系统是把光强进行模拟调制,将输入信号变为传输信号的振幅(频率或相位)的连续变化。数字传输系统是把输入的信号变换成“1”,“O”脉冲信号,并以其作为传输信号,在接受端再还原成原来的信号。当然,随着光纤传输信号的不同所需要的设备有所不同。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是光纤传输系统的重要因素。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照传输模式来划分:光线只沿光纤的内芯进行传输,只传输主模我们称之为单模光纤(Single—Mode)。有多个模式在光纤中传输,我们称这种光纤为多模光纤(Multi-Mode)。 按照纤芯直径来划分:缓变型多模光纤、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纤和缓变型单模光纤按照光纤芯的折射率分布来划分:阶跃型光纤(Step index fiber),简称SIF;梯度型光纤(Graded index f iber),简称GIF;环形光纤(r iv er f iber);W 型光纤。 光缆:点对点光纤传输系统之间的连接通过光缆。光缆含1根光纤(称单纤),有2根光纤(称双纤),或者更多。 单、多模光纤传输设备的原理 光纤传输设备传输方式可简单的分成:多模光纤传输设备和单模光纤传输设备。

多光谱相机原理及组成

多光谱相机原理及组成 多光谱成像技术自从面世以来,便被应用于空间遥感领域。而随着搭载平台的小型化和野外应用的需求,光谱成像仪在农业、林业、军事、医药、科研等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在此之前成像技术并没有那么高,只能对特定的单一的谱段进行成像。虽然分辨率高但是数据量大难以进行分析、存储、检索,而多光谱成像是将所有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二维空间信息,同时也把光谱的辐射信息也包含在内,从而在更宽的谱段范围内成像。 多光谱相机的基本构成 1.光学系统 可以在各个谱段内范围内成像,可以很好的的控制杂散光,是多光谱相机最重要的部分,对工作谱段范围和分辨能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还可以设定工作焦距视场角大小等 2.控制和信息处理器 控制监督多光谱相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并收集图像数据,并进行储存。 3.热控装置 由温度控制器、隔热材料、散热器、热控涂层等组成 4.其他结构 物镜、电路系统、探测器及其他零配件 多光谱相机的工作谱段范围 人眼所能能识别的光谱区间为可见光区间,波长从400nm到700nm;普通数码相机的光谱响应区间与人眼识别的光谱区间相同,包含蓝、绿、红、三个波段;而多光谱相机的工作谱段范围在其基础上,可以分可见光、近红外光、紫外光等每台多光谱相机的分辨率不同,所应用的领域也不同 就比如说我们在做植被调查的时候,植被的可见光波段对绿色比较敏感对红色和蓝色反射较弱。相对于可见光波段,植被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多数植被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差异很小。而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差异更大,光谱差异越明显越有利于分类。 光谱特性 我们知道像素运用复杂的大气准则来,复原反射光谱和辐射光谱所的到的数据分析,得到不同物质的反射率不同,称之为光谱特征。如果有足够的光谱特证,可用于识别场景中的专用材质,其中包括光谱范围、宽度、分辨率。范围是指相机获取图像来自的光谱段,谱段的宽度反映了谱段设置的要求、通过努力衡量大气中物质的光谱特性还有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就要考虑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多光谱相机的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是指由透镜、反射镜、棱镜和光阑等多种光学元件按一定次序组合成的系统。通常用来成像或做光学信息处理。曲率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折射(或反射)球面组成的光学系统称为共轴球面系统,曲率中心所在的那条直线称为光轴。其中参数包括焦距、视场角、相对孔径等。 多光谱相机的反射光学系统 如果光学系统中的光学镜片为反射镜,则此系统称之为反射系统,反射式光学系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光谱范围很大,对各个谱段都适用,并且不需要矫正二级光谱,但是因选用的是非球面镜片,会使系统的加工和装配变得十分困难,增加制作工艺难度

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水果轻微损伤

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苹果轻微损伤 摘要 传统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和可见光图像技术应用于水果品质无损检测 中存在的检测区域小、检测时间长、仅能检测表面情况等局限性。提出了 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水果轻微损伤的方法。试验以苹果为研究对象, 利 用 500~ 900nm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数据,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 547nm 波长 下的特征图像, 然后设计不均匀二次差分消除了苹果图像亮度分布不均匀 的影响, 最后通过合适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提取苹果的轻微损伤。 关键词: 无损检测苹果高光谱图像检测轻微损伤 引言 水果在采摘或运输过程中, 因外力的作用使其表皮受到机械损伤, 损伤处 表皮未破损, 伤面有轻微,色稍变暗, 肉眼难于觉察。受水果色泽的影响, 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不能对轻微损伤加以检测。但是轻微损伤是水果在线检测的主要指标之一, 随着时间的延长, 轻微损伤部位逐渐褐变, 最终导致整个果实腐 烂并影响其他果实。因此, 水果轻微损伤的快速有效检测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虽然轻微损伤和正常区域在外部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但是损伤区域的内部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特定波长下的光谱表现出来。 当前, 一种能集成光谱检测和图像检测优点的新技术。高光谱图像技术正好能满足水果表面轻微损伤检测的需要。高光谱图像技术是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在最低层面上的融合技术, 可以对研究对象的内外部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国内, 高光谱图像技术在农畜产品品质检测的应用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 在国外, 近几年来有部分学者将该技术应用于肉类和果蔬类的品质检测上。 本文采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对水果表面轻微损伤检测进行研究, 并通过合适 的数据处理方法寻找到最能准确辨别水果表面损伤的特征波长下的图像, 为实 现高光谱图像技术对水果轻微损伤的在线检测提供依据。 1 高光谱图像基本原理 高光谱图像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由一系列波长处的光学图像组成的三维图 像块。图 1 为苹果的高光谱图像三维数据块示意图。图中, x 和y 表示二维平面坐标轴, K表示波长信息坐标轴。可以看出,高光谱图像既具有某个特定波长 下的图像信息,并且针对 xy 平面内某个特定像素又具有不同波长下的光谱n

各种光谱原理解读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

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简介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 其最突出的应用是遥感探测领域, 并在越来越多的民用领域有着更大的应用前景。 它集中了光学、光电子学、电子学、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先进传统的二维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技术。 技术,是高光谱成像 技术的定义是在多光谱成像的基础上,在从紫外到近红外(200-2500nm 的光谱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在光谱覆盖范围内的数十或数百条光谱波段对目标物体连续成 像。在获得物体空间特征成像的同时, 也获得了被测物体的光谱信息。 高光谱成像技术具有超多波段(上百个波段、高的光谱分辨率(几个nm 、波 段窄(<1-2入光谱范围广(200-2500nm和图谱合一等特点。优势在于采集到的图像信息量丰富, 识别度较高和数据描述模型多。由于物体的反射光谱具有“指纹” 效应, 不同物不同谱, 同物一定同谱的原理来分辨不同的物质信息。、高光谱成像系统的组成和成像原理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硬件组成主要包括光源、光谱相机(成像光谱仪+CCD 、装备有图像采集 卡的计算机。光谱范围覆盖了200-400nm 、400-1000nm 、900-1700 nm 、1000-2500 nm。

CC D 朮源「一光栅壯谱以 —a I \、 「维电移台 . 样品 A CCD。 光谱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准直镜、光栅光谱仪、聚焦透镜、面阵

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过程:面阵CCD探测器在光学焦面的垂直方向上做横向排列完成横向扫描(X方向,横向排列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到透射光栅上时,形成光栅光谱。这是一列像元经过高光谱成像仪在CCD上得到的数据。它的横向是X方 向上的像素点,即扫描的一列像元;它的纵向是各像元所对应的光谱信息。 同时,在检测系统输送带前进的过程中,排列的探测器扫出一条带状轨迹从而完成纵向扫描(丫方向。 1\ 综合横纵扫描信息就可以得到样品的三维高光谱图像数据。

光纤传输原理

光纤传输原理 光纤传输设备传输方式可简单的分成:多模光纤传输设备和单模光纤传输设备。光纤,不仅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而且满足视频传输的需求。其数据传输率能达几千Mbps。如果在不使用中继器的情况下,传输范围能达到6-8km。 综观国内外配线系统的发展,我们可看出这样三个阶段: 1、双绞线阶段。在这个阶段语音同大规模数据通信不能混用也适应这样的数据通信。 2、同轴电缆 +双绞线阶段。 3、光纤阶段。 射线光学理论是用光射线去代替光能量传输路线的方法,这种理论对于光波长远远小于光波到尺寸的多模光纤是容易得到简单而直观的分析结果的,但对于复杂问题,射线光学只能给出比较粗糙的概念。 多模光纤传输设备所采用的光器件是LED,通常按波长可分为850nm和1300nm两个波长,按输出功率可分为普通LED和增强 LED--ELED。多模光纤传输所用的光纤,有62.5mm和50mm两种。 在多模光纤上传输决定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光纤的带宽和LED 的工作波长,例如,如果采用工作波长1300nm的LED和50微米的光纤,其传输带宽是 400 MHz .km,链路衰减为0.7dB/km,如果基带传输频率F为150MHz,对于出纤功率为-18dBm,接收灵敏度为-25 dBm 的光纤传输系统,其最大链路损耗为7 dB,则可计算:

ST连接器损耗: 2dB(两个ST连接器) 光学损耗裕量:2 则理论传输距离: L=(7 dB-2 dB-2 dB)/0.7dB/km=4.2 km L为传输距离,而根据光纤的带宽计算: L=B/F=400 MHz .km/150MHz=2.6km 其中 B为光纤带宽,F为基带传输频率,那么实际传输测试时,L£2.6km,由此可见,决定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多模光纤的带宽。 9.1单模传输设备 图1 单模光纤传输光纤传输应用 单模传输设备所采用的光器件是LD,通常按波长可分为850nm 和1300nm两个波长,按输出功率可分为普通LD、高功率LD、DFB-LD(分布反馈光器件)。单模光纤传输所用的光纤最普遍的是G.652,其线径为9微米。 1310nm波长的光在G.652光纤上传输时,决定其传输距离限制的是衰减因数;因为在1310nm波长下,光纤的材料色散与结构色散相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介绍及应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介绍及应用在20世纪,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实现了太空对地观测,即可以从空中和太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非接触传感器的遥感进行观测。最近几十年,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与遥感密切相关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正在进入一个以高光谱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时代。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特点、发展状况及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1 高光谱遥感简介 1.1高光谱遥感概念 所谓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通常<10nm)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宽光谱遥感,通常>100nm,且波段并不连续。高光谱图像是由成像光谱仪获取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个像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中能被探测。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遥感技术,它是集探测器技术、精密光学机械、微弱信号检测、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在成像过程中,它利用成像光谱仪以纳米级的光谱分辨率,以几十或几百个波段同时对地表地物像,能够获得地物的连续光谱信息,实现了地物空间信息、辐射信息、光谱信息的同步获取,因而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2高光谱遥感数据的特点 同其他常用的遥感手段相比,成像光谱仪获得的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1)、多波段、波段宽度窄、光谱分辨率高。波段宽度< 10 nm ,波段数较多光谱遥感(由几个离散的波段组成)大大增多,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可达几十到几百个。如A VIRIS在0. 4~214 波段范围内提供了224 个波段。研究表明许多地物的吸收特征在吸收峰深度一半处的宽度为20~40 nm。这是传统的多光谱等

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光谱仪的工作原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元素的原子在激发光源的作用下发射谱线,谱线经光栅分光后形成光谱,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谱线的强度可以代表试样中元素的含量,用光电检测器将谱线的辐射能转换成电能。检测输出的信号,经加工处理,在读出装置上显示出来。然后根据相应的标准物质制作的分析曲线,得出分析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表面轮廓仪介绍 表面轮廓仪 - 简介 表面轮廓仪LK-200M型表面轮廓仪采用广精精密最新的基于windows版本的测量软件,具有强大卓越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测量时,零件装夹位置即使任意放置,也能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即使需要测量长度为220mm的工件,测量软件也能保证其1μm的采样步长。 LK-200H型表面轮廓仪采用耐用可靠的16位A/D功能板,其极高的分辨率量程比(1/65536),用户即使需要大量程测量,仍能保持极高的测量精度。 LK-200M型表面轮廓仪采用工控计算机处理测量数据及仪器控制操作。其高质量、高可靠性及突出的防尘、防振、防油、防静电能力使广精精密用户将使用维护成本降至最低。 表面轮廓仪 - 原理 表面轮廓仪LK-200M型表面轮廓仪采用直角坐标法,传感器移动式。直线运动导轨采用高精度气浮导轨,作为测量基准; 电器部分由高级计算机组成;测量软件采用基于中文版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系统测量软件,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及测量数据管理等工作。 表面轮廓仪 - 功能 角度处理:两直线夹角、直线与Y轴夹角、直线与X轴夹角 点线处理:两直线交点、交点到直线距离、交点到交点距离、交点到圆心距离、交点到点距离 圆处理:圆心距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交点到圆心的距离、直线到切点的距离线处理:直线度、凸度、LG凸度、对数曲线 表面轮廓仪 - 技术规格 表面轮廓仪测量长度:≤200mm

光谱仪的原理、功能以及分类【详尽版】

光谱仪的原理光谱仪的主要功能以及具体的分类 内容来源网络,由SIMM深圳机械展整理 更多相关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光谱仪器是进行光谱研究和物质结构分析,利用光学色散原理及现代先进电子技术设计的光电仪器,光谱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它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怎么对其进行分类的,本文将详细的为大家介绍。 光谱仪的主要功能 它的基本作用是测量被研究光(所研究物质反射、吸收、散射或受激发的荧光等)的光谱特性,包括波长、强度等谱线特征。因此,光谱仪器应具有以下功能: (1)分光:把被研究光按一定波长或波数的发布规律在一定空间内分开。 (2)感光:将光信号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相应测量出各波长光的强度,得到光能量按波长的发布规律。 (3)绘谱线图:把分开的光波及其强度按波长或波数的发布规律记录保存或显示对应光谱图。 要具备上述功能,一般光谱仪器都可分成四部分组成:光源和照明系统,分光系统,探测接收系统和传输存储显示系统。 主要分类 根据光谱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空间色散和干涉分光的光谱仪;另一类是基于调制原理分光的新型光谱仪。本设计是一套利用光栅分光的光谱仪,其基本结构如

图。 光源和照明系统可以是研究的对象,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工具照射被研究的物质。一般来说,在研究物质的发射光谱如气体火焰、交直流电弧以及电火花等激发试样时,光源就是研究的对象;而在研究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或荧光光谱时,光源则作为照明工具(如汞灯、红外干燥灯、乌灯、氙灯、LED、激光器等等)。为了尽可能多地会聚光源照射的光强度,并传递给后面的分光系统,就需要设计照明系统。 分光系统是任何光谱仪的核心部分,它一般是由准直系统、色散系统、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作用是将照射来的光在一定空间内按照一定波长规律分开。如图2-1所示,准直系统一般由入射狭缝和准直物镜组成,入射狭缝位于准直物镜的焦平面上。光源和照明系统发出的光通过狭缝照射到准直物镜,变成平行光束投射到色散系统上。色散系统的作用是将入射的单束复合光分解为多束单色光。多束单色光经过成像物镜按照波长的顺序成像在透镜焦平面上;这样,单束的复合光经过分光系统后变成了多束单色光的像。目前主要的色散系统主要有物质色散(如棱镜)、多缝衍射(如光栅)和多光束干涉(如干涉仪)。 探测接收系统的作用是将成像系统焦平面上接收的光谱能量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并测

光纤传输原理

三、光纤传输原理 分析光波在光纤中的传输可应用两种理论:射线理论和波动理论。前者是一个近似的分析方法,但简单直观,对定性理解光的传播现象很有效,而且对光纤半径远大于光波长的多模光纤能提供很好的近似,但在应用上有它的局限性。后者是严密的解析方法,为了全面分析光纤中光的传播、信号失真、功率损耗,特别是分析单模光纤和得出全面的定量结果,就必须采用波动理论方法,即求解麦克斯韦方程并满足光波导的边界条件。光纤传播原理的理论分析是复杂的,这里只是粗糙地进行概念性描述,并引出与光纤传输特性有关的参量。 1. 光学中的反射、折射原理 光波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因此可采用光波长λ→0时的几何光学进行分析。于是一条很细很细的光束,它的轴线就是光射线,简称射线,它代表光能量传输的方向。光在同一媒质中传播时是直线前进,在不同媒质传播时,在媒质交界面处要发生反射和折射。 如图3-12,媒质Ⅰ和Ⅱ的折射率分别是n1和n2,当光射线从媒质Ⅰ入射到界面上时,则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另一部分能量进入媒质Ⅱ发生折射,由于光波本质上是电磁波,这时可利用平面电磁波的电磁场方程式和无穷大平面交界面边界条件,求得光波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这里仅考虑传播方向的),即

式中θ1和θ1′分别是射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二者相等;θ2是射线的折射角;v1、v2和n1、n2分别为媒质Ⅰ、媒质Ⅱ中的光速及其折射率,二者关系为n=,c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媒质的折射率(v)越大,在其中的光速(v)就愈低。 根据式(3-2),假设n1>n2,则sinθ2>sinθ1,必有θ2>θ1。现在逐渐增大入射角θ1,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θ2就变为90°,光不能进入媒质Ⅱ,此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θc(θ1=θc),这时 (3-3) 下面考虑折射与反射的两种情况: ①在假设的n1>n2条件下,当θ1≥θc时,能量全部被反射,不发生折射,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由此可见,当光波从光密(n值大的)媒质入射到光疏(n值小的)媒质时,光射线的入射角θ1≥θc时,将发生全反射。

光纤传输原理

光纤,不仅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而且

: 综合布线系统中使用的光纤为玻璃多模850nm波长的 其纤芯和包层由两种光学性能不同的介质构成。内部的介质对光的折射率比环绕它的介质的折射率高。由物理学可知,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当光从折射率高的一侧射入折射率高的一侧时,只要入射角度大于一个临界值,就会发生反射现象,能量将不受损失。这时包在外围的覆盖层就象不透明的物质一样,防止了光线在穿插过程中从表面逸出。只有那些初始入射角偏小的光线才有折射发生,并且在很短距离内就被外层物质吸收干净。

4、光纤传输的特点优势及传输原理 光缆传输的实现与发展形成了它的几个优点。相对于铜线每秒1.54MHZ的速率 光纤网络的运行速率达到了每秒2.5GB。从带宽看,很大的优势是:光纤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这意味着能够使用尺寸很小的电缆,将来就不用更新或增强传输光缆中信号。光纤电缆对诸如无线电、电机或其他相邻电缆的电磁噪声具有较大的阻抗,使其免于受电噪声的干扰。从长远维护角度来看,光缆最终的维护成本会非常低。光纤使用光脉冲沿光线路传输信息,以替代使用电脉冲沿电缆传输信息。在系统的一端是发射机,是信息到光纤线路的起始点。发射机接收到的已编码电子脉冲信息来自于铜线电缆,然后将信息处理并转换成等效的编码光脉冲。使用发光二极管或注入式激光器产生光脉冲,同时采用透镜,将光脉冲集中到光纤介质,使光脉冲沿线路在光纤介质中传输。由内部全反射原理可知,光脉冲很容易眼光纤线路运动,光纤内部全反射原理说明了当入射角超过临界值时,光就不能从玻璃中溢出;相反,光纤会反射回玻璃内。应用这一原理制作光纤的多芯电缆,使得与光脉冲形式沿光线路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光纤传输具有衰减小、频带宽、抗干扰性强、安全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所以在长距离传输和特殊环境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传输介质是决定传输损耗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传输信号所需中继的距离,光纤作为光信号的传输介质具有低损耗的特点,光纤的频带可达到1.0GHz以上,一般图像的带宽只有8MHz,一个通道的图象用一芯光纤传输绰绰有余,在传输语音、控制信号或接点信号方面更为优势t光纤传输中的载波是光波,光波是频率极高的电磁波,远远比电波通讯中所使用的频率高,所以不受干扰。且光纤采用的玻璃材质,不导电,不会因断路、雷击等原因产生火花,因此安全性强,在易燃,易爆等场合特别适用。

高光谱成像国内外研究与应用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感官得到了延伸,认识事物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其中光谱成像和雷达成像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高谱和图像使人们能够在大千世界更好的认识到事物。高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项优点显著,实用的成像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高光谱遥感是当前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它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得有关数据,它包含了丰富的空间、辐射和光谱三重信息。高光谱遥感的出现是遥感界的一场革命,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其中最突出的应用是在遥感探测领域,并在民用领域有着更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分析介绍高光谱图像的成像原理,探讨了高光谱图像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1.高光谱图像成像原理及特点 1.1高光谱遥感基本概念 高光谱遥感是通过高光谱传感器探测物体反射的电磁波而获得地物目标的空间和频谱数据,成立于20世纪初期的测谱学就是它的基础。高光谱遥感的出现使得许多使用宽波段无法探查到的物体,更加容易被探测到,所以高光谱遥感的出现时成功的是革命性的。 1.2高光谱图像成像原理 光源相机(成像光谱仪+ccd)装备有图像采集卡的计算机是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硬件组成,其光谱的覆盖范围为200-400nm,400-1000nm,900-1700nm,1000-2500nm。其中光谱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准直镜,光栅光谱仪,聚焦透镜以及面阵ccd。 其扫描过程是当ccd探测器在光学焦面的垂直方向上做横向扫描(x),当横向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到投身光栅是就形成了光栅光谱,这是象元经过高光谱仪在ccd上得出的数据,它的横向式x方向上的像素点也就是扫描的象元,它的总想是各象元对应的信息。在检测系统输送前进是排列的他测器完成纵向扫面(y)。综合扫描信息即可得到物体的三围高光谱数据。 1.3高光谱遥感的特点 (1)波段多且宽度窄能够使得高光谱遥感探测到别的宽波段无法探测到的物体。 (2)光谱响应范围更广和光谱分辨率高使得它能够更加精细的发硬出被探测物的微小特征。 (3)它可以提供空间域和光谱域信息也就是“谱像合一”。 (4)数据量大和信息冗余多,由于高光谱数据的波段多,其数据量大,而且和相邻波段的相关性比较高就使得信息冗余度增加很多。 (5)高光谱遥感的数据描述模型多能够分析的更灵活。经常使用的3种模型有:图像,光谱和特征模型。 1.4高光谱的优势 随着高光谱成像的光谱分辨率的提高,其探测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与全色和多光谱成像相比较,高光谱成像有以下显著优著: (1)有着近似连续的地物光谱信息。高光谱影像在经过光谱反射率重建后,能获取与被探测物近似的连续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与它的实测值相匹配,将实验室中被探测物光谱分析模型应用到成像过程中。 (2)对于地表覆盖的探测和识别能力极大提高。高光谱数据能够探测具有诊断性光谱

光纤光缆原理与应用

光纤光缆原理与应用发布时 间:10-09-0 1 来 源: 点击 量: 26160 字段选 择:大中 小 前言 光纤光缆原理与应用(历史) 1976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采用了西方电气公司制造的含有144根光纤的光缆。1980年,由多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开始在市内局间中继线和少数长途线路上采用。单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于1983年开始在长途线路上采用。1988年,连接美国与英法之

间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海底光缆敷设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缆。中国于1978年自行研制出通信光缆,采用的是多模光纤,缆心结构为层绞式。曾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开展了现场试验。后不久便在市内电话网内作为局间中继线 试用,1984年以后,逐渐用于长途线路,并开始采用单模光纤。通信光缆比铜线电缆具有更大的传输容量,中继段距离长、体积小,重量轻,无电磁干扰,自1976年以后已发展成长途干线、市内中继、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局域网、专用网等的有线传输线路骨干,并开始向市内用户环路配线网的领域发展,为光纤到户、宽代综合业务数字网提供传输线路。 光纤光缆原理与应用光缆是信息高速路的 基石)

光缆是当今信息社会各种信息网的主 要传输工具。如果把互联网称作信息高速路的话,那么,光缆网就是信息高速路的基石---光缆网是互联网的物理路由。一旦某条光缆遭受破坏而阻断,该方向的“信息高速公路”即告破坏。通过光缆传输的信息,除了通常的电话、电报、传真以外,现在大量传输的还有电视信号,银行汇款、股市行情等一刻也不能中断的信息。目前,长途通信光缆的传输方式已由PDH向SDH发展,传输 速率已由当初的140MB/S发展到2.5GB/S、4×2.5GB/S、16×2.5GB/S甚至更高,也就是说,一对纤芯可开通3万条、12万条、48 万条甚至向更多话路发展。如此大的传输容量,光缆一旦阻断不但给电信部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由于通信不畅,会给广大群众造

高光谱在遥感技术的应用

高光谱在遥感技术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作为当前遥感的前沿技术,高光谱遥感在光谱分辨率上具有巨大的优势。,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本文主要阐述高光谱遥感的特点和主要应用。 1 高光谱遥感 孙钊在《高光谱遥感的应用》中提到,高光谱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1]高光谱遥感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通常达到10~2λ数量级。[2] 1.1 高光谱遥感特点 综合多篇关于高光谱的期刊文章,总结高光谱具有如下特点: (1)波段多,波段宽度窄。成像光谱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内有数十甚至数百个波段。[3]与传统的遥感相比,高光谱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一个成像象元提供很窄的(一般<10nm) 成像波段,波段数与多光谱遥感相比大大增多,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可达几十到几百个,且在某个光谱区间是连续分布的,这不只是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有关地物光谱空间信息量的增加。[4] (2)光谱响应范围广,光谱分辨率高。成像光谱仪响应的电磁波长从可见光延伸到近红外,甚至到中红外。[5]成像光谱仪采样的间隔小,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一般为10nm 左右。精细的光谱分辨率反映了地物光谱的细微特征。 (3)可提供空间域信息和光谱域信息,即“谱像合一”,并且由成像光谱仪得到的光谱曲线可以与地面实测的同类地物光谱曲线相类比。在成像高光谱遥感中,以波长为横轴,灰度值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可以使高光谱图像中的每一个像元在各通道的灰度值都能产生1 条完整、连续的光谱曲线,即所谓的“谱像合一”。 (4)数据量大,信息冗余多。高光谱数据的波段众多,其数据量巨大,而且由于相邻波段的相关性高,信息冗余度增加。 (5)数据描述模型多,分析更加灵活。高光谱影像通常有三种描述模型:图像模型、光谱模型与特征模型。 1.2 高光谱遥感的优势 高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的提高,使地物目标的属性信息探测能力有所增强。因此,较之全色和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有以下显著优势:

光谱图像与高光谱图像的区别介绍

光谱图像与高光谱图像的区别介绍 光谱分辨率在10l数量级范围内的光谱图像称为高光谱图像(Hyperspectral Image)。遥感技术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应用上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高光谱图像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无疑是这种变化中十分突出的一个方面。通过搭载在不同空间平台上的高光谱传感器,即成像光谱仪,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以数十至数百个连续且细分的光谱波段对目标区域同时成像。在获得地表图像信息的同时,也获得其光谱信息,第一次真正做到了光谱与图像的结合。与多光谱遥感影像相比,高光谱影像不仅在信息丰富程度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处理技术上,对该类光谱数据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分析处理提供了可能。因而,高光谱图像技术所具有的影响及发展潜力,是以往技术的各个发展阶段所不可比拟的,不仅引起了遥感界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其它领域(如医学、农学等)的极大兴趣。 高光谱图像:是指一系列包含一些列可见/近红外光谱,一般有400-1000 nm,已经包含了可见光(400-780 nm)和近红外(780-1000nm)。 多光谱图像简介多光谱图像是指包含很多带的图像,有时只有3个带(彩色图像就是一个例子)但有时要多得多,甚至上百个。每个带是一幅灰度图像,它表示根据用来产生该带的传感器的敏感度得到的场景亮度。在这样一幅图像中,每个像素都与一个由像素在不同带的数值串,即一个矢量相关。这个数串就被称为像素的光谱标记。 1.用不相关或独立的其他带替换当前带;这个问题特别与遥感应用有关,但在一般的图像处理中,如果要从多光谱图像生成一幅单带灰度图像也与此有关。 2.使用一个像素的光谱标记来识别该像素所表示的目标种类。这是一个模式识别问题,它取决于下列图像处理问题的解:消除一个像素的光谱标记对图像采集所用光谱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光谱恒常性问题。 3.处理多光谱图像的特定子集,它包括在电磁谱里仅光学部分的3个带,它需要以或者替换或者模仿人类感知颜色的形式来进行处理。 4.在特定应用中使用多光谱图像,并对它们进行常规的操作。这里的一个问题是,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