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骑兵。“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清角,指发音凄凉的号角。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着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高潮。

下阕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指杜牧。姜夔认为他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这几句衬托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上引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以初春枝头的豆蔻花比喻美丽的少女。杜牧的另一首《遣怀》诗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馆。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他在扬州的荒唐生活的。现在有些词学家指出,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对这时复杂的情感,自己认为已经不能表达了,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创钜痛深的。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也见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桥名。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吹箫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本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简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说明】

本篇是姜夔二十一岁路经扬州有感而作。

扬州是唐代的名城,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扬一益二"、"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都是指其繁华兴盛而言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许多歌咏扬州的诗篇,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宋代早期也基本保留其固有面貌。但宋室南渡以后,由于女真贵族统治集团多次南侵,扬州屡遭兵燹,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宋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反映扬州盛衰变化的,如赵希迈的《八声甘州·竹西怀古》、李好古《八声甘州·扬州》和刘克庄《沁园春·维扬作》等。它们虽也写出了扬州的今昔变化与残败凋零,但却都不如姜夔这首词写得深沉悲怆,情韵绵进,令人百读不厌。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破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怀。这首词是姜夔词中思想内容比较充实的名篇。

上片写扬州残破凋零的乱后景色。起首三句以"名都"、"住处"点明在往昔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反映出作者对扬州的深情向往。但是,当作者解鞍驻马之后,映人眼底的现实却与作者原来的想象完全不同了,词笔因之也陡然逆转,终于写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种概括性与形象性很强的诗句。在词人的脑海里,原来的印象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然而,当作者亲临其地、亲临其境之后,这美好的"珠帘"、"市井"早已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野草丛生,荠麦弥望,直如杜甫《春望》"城春草木深"的境界。对此,作者又怎能不油然而生"黍离之悲"呢!"自胡马窥江"三句承此,点明这灾难性的后果,完全是金兵南侵所造成的。敌人的侵略,不仅使城池颓圮堙塞,房屋荡然无存,而且在人们的心灵上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对金兵入侵的痛恨,也包含对南来王朝儒怯无能表示不满。'渐黄昏"两句,通过角声,进一步烘托扬州城的荒凉落寞,与开篇两句形成强烈对照。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以上五句说:"

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下片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换头承上启下,连用杜牧诗意。"俊赏"直承开篇二句,是作者对扬州之所以怀有美好印象的主要根据。这里,本是申写作者今昔之感:却推给"社郎",并且通过料想之中的杜牧的感受来表现。这就使"重到须惊"与上片"过春风"诸句相呼应,词意由此翻过一层。"纵豆蔻"三句继此再翻进一层。昔日之风流繁华,今日之荒凉残败,尽在此数句之中。"二十四桥"两句,转作景语,景中寓情。虽然二十四桥得以幸存,但只有桥下的碧波荡漾着天上的冷月。"玉人"已不知去向,萧声呵,再难以听闻了。这两句,是词中的名句,它字斟句酌,荡动全篇。没有这两句则不仅下片会索然无味,甚至全篇也要为之减色。面对桥下波中的冷月,诗人不由得要联想到扬州著名的芍药花,于是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感慨;红色的芍药花,你每年都按时开放,到底为谁露出笑容呢?物是人非,伤国忧时的悲痛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刻而又有力。

这首词善于抓住扬州城的特点,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作者凭吊国家残破的思想感情。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扬州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他用杜牧的诗句上。姜派词人是很善于从唐诗,从前人的创作中提炼书面语言的,本篇大量运用杜牧的诗句就是这种创作思想的具体反映。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姜夔在这首词里,并不是一般地提炼前人的诗句,而是在全词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方面,巧妙地运用了杜牧的经历以及他所写下的诗句,充分表现出姜夔创作上的独创性。因为,第一、它不是化用杜牧的个别诗句,而是把杜牧的经历和杜牧的诗句作为结构全篇的主要线索。这正是本篇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扬州慢》与赵希迈等人《八声甘州》根本区别之所在。杜牧在扬州生活达十年之久,他歌咏扬州的诗篇为数甚多,流传很广,凡是到过扬州的人,只要读过杜牧的诗,便免不了要联想到他的诗句。作者用杜牧诗中的意境来对比扬州的昔盛今衰,并作为结构全词的线索,这在构思上,就高人一筹。第二、化用杜牧诗句,发扬江西派"点铁成金"的手法,创造新的意境。如杜牧原诗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把它化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个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一个是冷月浸在"至日"的水里,无声的寂静,统治一切,何等冷清。扬州城的衰败残破,俱在"无声"之中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作者只是从唐诗中提炼好字面。不仅"冷月"的"冷"字用得好,"荡"字,"清"字,"吹"字也都准确、生动,有助于意境的深化,这也不是只注意涂饰字面所能做到的。

姜夔善"自度曲",发挥了他精通音律的特长,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韵调。他的"自度曲",有的近似乐府的"即事名篇",例如这首《扬州慢》,就可以从词调上看出其作品的思想倾向。有时,标题无法全面反映词的思想内容时,他还善于在词前冠以小序。古人认为他"

小序甚可观,苦与词复"(见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这种评语是就他全部作品而言的。他的某些小序写得比词本身更有诗意,更加优美自然,原因是他的部分词作过分讲究格律,结果反而损害了词的内容和形象。但本篇的小序却与词的内容配合得很好,有助于加深对词的理解。

扬州慢 (姜夔)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扬州慢教学设计课题(省教育学会获奖)

《慢》教学设计 省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

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李军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

书 愤 岳麓实验中学 李军 一、教学目的 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书愤》的思想内容。 2.归纳总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了解南宋诗歌的时代特色,把握陆游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风格。 4.学习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书愤》的思想内容。 2.了解南宋诗歌的时代特色,把握陆游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风格。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检查《蜀相》的背诵情况。 二、鉴赏《书愤》

1.朗读诗歌。 指名朗读,评点。 2.品味情感。 (1)结合注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书写了哪些“愤”? (2)小组讨论。 (3)交流订正。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 知人: 陆游出生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因谈论国耻以致痛哭流涕,饭也不吃。陆游的老师也是有骨气的人。陆游从小饱受战乱苦难,出生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论世: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4)小结诗歌。 全诗紧扣一个“愤”字,前四句概括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后四句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光虚度的悲愤之情。尾联以诸葛亮自勉,悲中有壮,雄浑豪放。 三、拓展延伸 1、南宋诗歌。 (1)南宋诗歌特色 以抗金复国为基调,写出了许多感时忧国的诗篇,成为南宋诗坛的主旋律。 (2)练习:《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杨万里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2、陆游诗歌。 (1)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

中华诗词吟诵大赛主持人串词

中华诗词吟诵大赛主持人串词 1、《五老峰》 在我国的众多山峰中,有一座叫五老峰的山峰,酷似五位老人.五 老峰的外形奇特,山势险峻挺拔,深得古往今来众多游人的喜爱.下面 让我们沿着徐志摩的诗行,一同去倾听那个不朽的"崛强的疑问",请欣赏…… 2,《雨巷》 那一把油纸伞,已经撑过了无数个诗意盎然的春夏秋冬,那一抹清秀的身影,令多少有情的人们如此心驰神往.梦一般的江南,梦一般的 小巷,梦一般的丁香花,在戴望舒百折千转的诗行里,那有着丁香一样 惆怅,吐着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她撑着油纸伞,在这夏夜清朗的月色 里向我们走来…… 请欣赏…… 3,《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我们最美最亲的祖国,它有悠久历史,它有灿烂文化.炎黄子孙,华夏民族,做一个中国的公民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我 们荣幸,我们降生在这样一个美丽壮阔的国度,我们骄傲,因为——我 们是中国人!! 请欣赏,中文系0603班为我们带来的合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4,《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 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梦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 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韵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色不 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 虚拟的场景,沉醉在这春江花月夜中.

5,《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80年代的朦胧诗犹如蒙蒙春雨,给读者一种另类的审美愉悦.舒 婷的诗作《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这些作品之一,作者以一片 赤子之心,深邃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的爱恋和热 烈的希望.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舒婷,走进我们亲爱的祖国,倾听我们共同 的心声.请欣赏中文系0604班徐文带来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6,《雨霖玲》 宋词在浩瀚的诗词中如同一盘满月,碧海冰轮,清辉四溢.在宋词 中词人们津津乐道的离情别景,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能把别 离之情写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要数婉约派的柳永,且看那长亭外浅酌低唱,古道边,红袖添酒,兰舟催发,良辰美景倾刻便作游子怨妇泪千行, 怎不由人不哀叹! 请欣赏……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人俞文豹曾这样说过:柳学士之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东坡之词,则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写下了这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举杯邀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魂,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之中,何 尝不暗暗透着一份苍凉. 8,《柳宗元诗词组诵》 一千多年前,奇异的永州之野造就了柳宗元辉煌的文学成就,千百年来柳宗元的永州奇文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是这座城 市最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让我们追随……去品味柳子诗文,感受古 朴民风,畅游潇湘美景. 9,《地球万岁》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可是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如今

扬州慢 (2)

《扬州慢》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词作,分析意象。 2.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对比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一.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 扬州: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二.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诵读诗词,通晓大意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的扬州城。

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执教者寇永升观察者高家风、刘祥 《祝福》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是哪里人写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文中写的那个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浙江绍兴作家写的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祥林嫂…… 教师:同学们是什么地方人 学生:浙江人。 教师:同学们都是浙江人,又是小说所写的人物的同乡,从这两个方面看你们都是主人啊!看高一(5)班同学的啦! 二、研读文本 从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开始,问题预设与讨论、交流、概括生成: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学生1:祥林嫂的年龄是二十六七岁,外貌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红的。叫她祥林嫂,说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学生2:安分耐劳。 学生3:不很爱说话,人家问了才回答。 学生4:坚持不懈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包揽了,而她反而满足,脸上有了笑影……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5:“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刚才那位怎么读的 学生集体:雇着(zháo)了。 教师:什么意思 学生6: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7: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8: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7: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扬州慢教学设计(省教育学会获奖)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

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精品】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 改!) 导入:齐读《菩萨蛮》 江南人美、物美、风光美。所以“人人都道江南好”。扬州地处江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但在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词人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扬州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注释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学生看注释,诵读诗歌,感受诗情。学生谈能否感受到黍离之悲。 昔盛: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今衰: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学生看示例,然后任选一句鉴赏。 1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满城的“废池乔木”都不愿再回忆昔日的惨烈的战祸。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目击了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空荡荡的城中寒意弥漫。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扬州慢》 姜夔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 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扬州慢》教学设计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 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 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 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 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 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 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_3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想象,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即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的哀思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词中“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对“《黍离》之悲”的解读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扬州的诗句,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扬州一直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朝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把扬州的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扬州的繁华和富庶曾经牵动许多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游兴。 但是好景不长,盛筵难再,辛弃疾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道出了他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风表南归时,那想象之中春风十里、歌吹喧天的“扬州路”,确是沉没在一片“烽火”之中。15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2.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是我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其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慢词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指导》蒋春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文本,理解作者复杂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心亭看雪》雪景图。这样一幅图景,让我想起明代散文家张岱的一篇散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把我们带到一个意境空明、情致幽远的冰雪世界。这样的冷天,最好的应该像白居易那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却偏有这样的痴人,相约湖上,踏雪赏景,这景便有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凉了。而这样的痴人,不仅出现在《湖心亭看雪》,张岱在整本《陶庵梦忆中》多次写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的总纲——《陶庵梦忆序》,来解一解这位痴人的这份痴情。二、文本解读(一)活动一:走近陶庵齐读课文 1|、文中找出介绍陶庵生活变化的句子。曾经现状概括繁华靡丽惨淡凄凉具体穿、戴、吃、住、行 2、作者提到哪些“痴梦”?身世如梦故国如梦写作如梦资料拓展: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穑。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婢仆数十人,殷

勤伺我侧。举案进饔飧,庖人望颜色。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舂米诗》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自为墓志铭》余当兵火余,自分死沟洫。不料有此生,贫窘遂已极。上无片瓦存,下无一锥立。流徙未能安,饥馑又相值。家口ニ十三,何所取衣食? |山厨长断炊,一日两接淅。秋来无寸丝,空房叫促织。老妾甚尪羸,短衣不蔽膝。如此年复年,萧萧徒四壁。《仲儿分爨》这样巨大的身世变化让他产生浓厚的伤感情绪,产生一种身世如梦的幻灭感。作者把这种繁华成空的梦魇变化归结为什么原因呢?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而我们知道,张岱的富足生活是来源于家族的显贵,皇帝的荣宠;张岱的悲惨生活来自于满清的入侵,明朝的破灭。他说他要向佛前忏悔,可是一介文人对于国家的破亡,为什么需要忏悔呢,需要忏悔什么呢?(二)活动二:黍离之悲资料拓展:遗民选择:降清:吴梅村钱谦益龚鼎孳殉国:李天植刘永锡不殉节也不降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张岱遗民心态:赞赏忠孝节义:自挽诗引决强调不死的必要:以区区一死,遂可以塞责乎?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内疚忏悔:侯方域:壮悔

《原始狩猎图》教案1

《原始狩猎图》教案 教材分析: 1、作品分析: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人们在夜幕中狩猎的画面,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2、作者简介:钱兆熹先生是浙江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1936年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加入文工团任双簧管演奏员,1958年至1970年任浙江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同时师从著名作曲家黄源洛学习作曲,后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陈铭志教授等进修作曲。他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扬州慢”、“原始狩猎图”、“西湖寻梦”、“双声恨”等多件作品相继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获奖,并经常有国内、国外的民族乐团演出,获得了很高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欣赏音乐《原始狩猎图》,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感受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情景体验远古人集体的劳动方式——狩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哨、骨笛、埙、编钟等。 2、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花山岩画、舞蹈纹彩陶盆等,拓展艺术知识,丰富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 在音乐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访远古、艺术再现 1、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本,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这涉及避讳问题,什么是避讳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二)研习过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包括文化地理、立法乐律、典章制度、文化典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但这却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所必备的文化素质,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可以为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带来方便,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1 天文地理 欧洲人将天上繁星分为十二个星座,如金牛座、山羊座等,而我国古人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一)二十八宿 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恒星。古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北方玄武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东方苍龙之象 (二)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练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扬州慢》

《扬州慢》 姜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姜夔及本词的大意和特点。 【能力目标】:1.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达技巧; 2.体会“知人论世”等品味诗词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黍离之悲”的含义; 2.体会、鉴赏诗词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鉴赏诗词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以游览扬州不同心情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多才多艺,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与诵读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请学生读一遍。) 朗读时要注意: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播放音频) 四、具体研读 (一)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什么,听到的又是什么?哪个词最能体现当时扬州城的特点呢? (二)词人在所见、所闻之后又想到了什么?

(三)哪个词最能表达词人当时心里的感受?他人如何评价这种感受的呢? (五)为什么会产生“黍离之悲”呢?——介绍写作背景 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兵频繁发动大规模南侵,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于1176年路过,初到扬州时所作。已过十五年,映入作者视野的是经强敌侵凌后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扬州城。故有“黍离之悲”! (六)哪些句子体现了“黍离之悲”?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七)词人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黍离之悲”?(学生讨论,师适当点评补充)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昔盛今衰的感伤 2.化用诗句——表崇拜之情;形象鲜明,增加文采;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沉郁,丰厚,有力地表达昔盛今衰的感伤。 3.“清角吹寒” 通感——(触觉写听觉)“寒”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4.“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用了拟人修辞。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5.“冷月无声” 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萧条、寂寥、冷清、落寞的意境。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采用了虚拟之法:红药徒生,徒增感伤而已。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类似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 五、小结: 综观全词,作者通过自己路过扬州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以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化用前人名句等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巧妙而又淋漓尽致地抒发

扬州慢教案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扬州慢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视觉、听觉充分理解词中清冷之景, 体味感伤情感,在抓具体景物同时创设“空城”整体感受。由本词展开去,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风格,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两大词风的认识 教学理念: 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启发式 教学步骤: 导语: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老师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我们一起学习姜夔的《扬州慢》一词。 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作者介绍: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下面请大家听录音朗读。 同学一起齐读体味文中情感。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