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24、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

A 经济人

B 社会人

C 复杂人

D 能力人

2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B )。

A 家长制

B 古典管理理论

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 当代管理理论

26、()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状况有关的。

A 家长制

B 科层制

C 泰罗制

D 流水作业制

27、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 费孝通

B 吴文藻

C 严复

D 康有为

28、农村社区成员是以()关系为主要纽带的。

A 业缘

B 地缘

C 血缘

D 趣缘

29、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D )。

A 城乡对立

B 缩小城乡差别

C 农村发展为城市

D 城乡协调发展

30、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A 过度城市化

B 逆城市化

C 郊区化

D 城乡融合

3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 A )提出的。

A 芝加哥学派

B 纽约学派

C 华盛顿学派

D 哈佛大学学派

3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 )。

A 帕森斯

B 斯宾塞

C 库利

D 丁伯根

3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 C )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 吴文藻

34、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

A 肉体上消灭

B 财产全部没收

C 让其自生自灭

D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35、整合作用是指( C )。

A 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 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合在一起

C 社会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 一个社会的稳定

36、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C )。

A 制度化优先

B 制度化冲突

C 制度化逃避

D 制度化建设

37、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 D )和象征性设备。

A 规则性设备

B 组织性设备

C 概念性系统

D 实用性设备

38、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 C )。

A 罗斯

B 默顿

C 迪尔凯姆

D 韦伯

39、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 C )。

A 逃避行为

B 形式主义

C 创新

D 反叛

4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 B )。

A 逃避行为

B 形式主义

C 创新

D 反叛

41、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 )。

A 社会失范论

B 标签论

C 亚文化群体论

D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42、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C )。

A消极的控制 B 外在控制 C 积极的控制 D 非正式控制

43、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C )。

A 社会制度

B 法律

C 社会行为规范

D 政府

44、什么问题正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C )

A 人口问题

B 失业问题

C 环境问题

D 贫穷问题

45、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

A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 计划生育

C 缩小城乡差别

D 扶贫

46、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 A )不相适应。

A 物质资料再生产

B 自然环境

C 生产资料

D 社会发展

4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D )。

A 就业

B 失业

C 显性失业

D 不充分就业

48、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 经济学定义

B 政治学定义

C 社会文化的定义

D 环境学定义

49、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 B )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A 社会保险基金

B 国民收入

C 社会自筹资金

D 福利基金

50、社会保险是( B )。

A 社会救助

B 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 社会福利

D 人身人寿保险

51、社会工作是指( A )。

A 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 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C 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 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52、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

A 生物有机体说

B 社会进化论

C 社会均衡论

D 文化类型说

5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 A )的观点。

A 社会进化论

B 历史循环论

C 社会均衡论

D 历史三阶段说

54、“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 A )

A 文化类型说

B 生物有机体说

C 历史三阶段说

D 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55、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D )。

A 个人流动

B 代内流动

C 向上流动

D 水平流动

56、《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B )。

A 丁伯根

B 托夫勒

C 佩切伊

D 贝尔

57、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

( C )的观点。

A 信息社会论

B 社会趋同论

C 依附理论

D 后工业社会论

5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 B )

A 弗兰克

B 丁伯根

C 普雷毕什

D 沃勒斯坦

59、“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 A )

A 贝尔

B 弗兰克

C 奈斯比特

D 达伦道夫

60、通常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

A 经常性调查

B 一次性调查

C 抽样调查

D 问卷调查

二、填空题

1、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

生产。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 19世纪30 年代。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_,在 1891 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

是结构的总和。

5、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6、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分,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社会综合性三类。

7、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8、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___》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需要层次论。

9、马克思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

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1、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___正式的_和____非正式的的渠道。

12、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13、冲突的根源是______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

14、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_血缘关系、业缘关系_、地缘关系_。

15、集体行为的特征是:非组织性_______、____突发性_________、___反常性_。

16、集体行为的类型是:骚动_、传闻__、__社会动荡不安____、____社会运动_。

17、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18、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_自然环境______和____社会环境________。

19、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人有语言的能力。。

20、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21、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_。

22、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23、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24、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三种形式。

25、家庭的发展经历了___血缘家庭________、___普那路亚家庭_____、__对偶家庭_______、___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段。

26、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分为___血缘家庭________、___普那路亚家庭_____、__对偶家庭、___一夫一妻制家庭。

27、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___核心家庭___、_主干家庭____、___联合家庭______、___其它家庭等。

28、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9、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关系。

30、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31、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__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____、____行政因素干预管理___、____重人性____、__轻规则_____。

32、“社区”一词由德国的社会学家____滕尼斯_________最先使用的。

33、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表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3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___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5、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36、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7、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__、___手工业___、_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8、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权力。

39、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_、___农民阶级__、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层。

40、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普遍性_____、___变异性、___相对稳定性、__阶级性。

41、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4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_______、___规则系统______、___组织系统__________、___设备系统。

43、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44、道德是靠人们的___内心信念_________、___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45、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6、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47、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具体时间、具体地点________、__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

48、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_______、_建立健全法律体系__。

49、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为___人口数量庞大_______、___人口素质低;其成因

是____政治原因__________、____人口惯性___________、___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50、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同___物质资料再生产不能合理配置。

51、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我国面临就业问

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52、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

53、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54、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主要采取了就业保障和价值补贴制度。

55、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制度、扶贫。

56、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利

用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57、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

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代内流动。58、1963__年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

学技术现代化。

59、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__________的需要。

60、社会调查方法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名词解释

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属于结合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生产和匮乏感,而其要求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其特点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

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文化_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状态。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活动。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群体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活动方式。

社会角色——当一个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行为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出现左右为难的现象。

社会地位——简称“地位”。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它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

角色扮演——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

社会组织目标——简称组织目标,它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集体行为——也称群众行为,指人们在群众中的行为有时完全失去他们原来的个性,他们被感情所支配,或者放弃了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的重要约束

时尚——又称流行,是对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崇尚方式。其特征是新奇性、相互追随仿效及流行的短暂性。社会成员对所崇尚事物的追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

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会组织——一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共同体,包括家庭、家庭、工厂、机关和学校等;二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组合方式。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最主要的,起作用的分化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分化.

社会分层——是指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

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社会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于1901年提出来的。

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作用。

就业——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集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反应遵守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扩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失业——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或虽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社会流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及论述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3)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功能:第一,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第二,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第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论点:第一、“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暂短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他的位置;当着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

需要层次论分为5个等级: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社会交往的意义是什么?

(1)人类离不开交往。

(2)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3)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能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4)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5、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第二,态度的类似性

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

第四,交往频率

6、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意了。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其流行的特点一般是: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其功能表现为: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7、社会化的涵义及实质。

社会化的涵义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传授生活技能

(1)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

(2)基本生活技能是社会交往的技能

(3)人们要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知识技能

第二,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第三,指点生活目标、人生观:是使人们如何观察、看待人生、理解人生,也即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问题。

第四,提供角色人选

9、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

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

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0、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是: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防在首位。

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功能: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11、家庭的结构类型及及其功能。

家庭的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家庭。

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12、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的功能。

13、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

14、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固定。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标就简单明了。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15、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例对于一家工厂来说原料供给者、合作者、竞争者、产品消费者、工商管理机构乃至社会政策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适应环境的关系。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的部门或增或减,或加强或削弱,这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任何社会组织的变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16、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与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

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

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

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

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17、科层制的涵义及其功能分析。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功能:

正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所起的积极作用。

负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和实现目标所陈胜的跗面影响。

18、社区的构成要素。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9、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农民以农为主,自给自足是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农村社区组织结构简单,家庭是其基本的活动单位和组织形式。城市社区居民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农业社区血缘关系是维持农村运行的主要纽带,乡土观念浓重,安土重迁。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因为居民之间缺少血缘和地缘关系,人际关系感情色彩淡薄。农业社区生活水平低,生活方式简单,城市社区生活水平高,生活方式多样化。农业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小,密度低,土地占有是农业阶级、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城市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大,密度高,这点巳成为人们划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一个标准。

20、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步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

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21、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系列。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财富、声望、权力是社会分层的标准。

2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

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区别。

划分阶级的依据是人们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而阶层划分是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和其它社会因素。因此,阶层划分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分层。

24、社会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这一的历史和实现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构成社会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25、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6、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维护社会秩序。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或社会利益代表对某些不能实践行为规范的人们实行控制。

第二,维护正常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生活,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有序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社会控制,正常的秩序无法保证,人们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实现。

第三,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二:一种是急剧变化,通过暴力来打破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另一种是在正常秩序下逐步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时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不可避免地他人发生矛盾,因而社会控制就会把这种矛盾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此外,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因为严厉的社会控制会激化矛盾。

27、道德、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后果三部分构成。一个人的道德感、道德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或群体价值在他身上的内化。如果一个人有道德感,那么当他做了不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之后就会内心焦虑不安,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做了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内心就舒畅。道德就是靠这种机制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的。道德基本上属于内在控制方式,即通过人们的良心发现起作用。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在于一个人要有道德意识、道德感。

所谓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

此事件的是非曲直之评价。它有现实性强的特点,是集体的产物,经大众传播。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压力。但对于哪些一意孤行者来说,舆论则不起作用。社会舆论的作用有两个方向:当舆论代表正义时,其作用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28、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29、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30、犯罪行为及其治理。(教材P.289-291)

犯罪是指触犯了国家法律,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犯罪的原因是:第一,犯罪者个体原因。第二,犯罪者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第三,价值多样化与法律约束无力。

犯罪的预防与治理:1.犯罪的预防一靠教育,二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2.犯罪的治理:综合治理,即依靠法律、教育力量,依托家庭、机关团体、单位和社区组成的体系治理犯罪。

31、社会问题的成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32、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人口问题的成因:第一,政治原因。人口在我国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系。片面宣传人多力量大,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进行不公正的批判,使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有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仍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人口问题的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3、我国人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人口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

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加强管理;

二、是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三、是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

3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

劳动就业问题简称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这样,就业包括了以下内容:第一,它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者的活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试题第04章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201304单选]12.“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被称为(B)4-95 A.正向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201304单选]13.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B)4-97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201307单选]12.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B)4-104 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01404单选]11.再社会化也称(D)4-96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201404单选]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B)4-97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201404单选]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C)4-105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201307多选]3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ABCDE)4-95 A.生活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价值观念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角色社会化三、名词解释题 [201307名词解释]37.社会化4-94 答: 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四、简答题 [201304简答]42.简述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4-102 答: (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分)(2)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1分) (3)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1分)二是角色扮演;(1分)三是知识积累。(1分) 五、论述题 [201307论述]46.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4-108 答: (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1分)(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1分)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1分)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1分)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分) (3)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1分)具体阐述。(2分)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1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分)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国开《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题库汇总

答案+我名字 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其中包括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秩序等功能。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艾兹奥尼将社会组织分成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性组织等三类。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业缘群体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群体形式之一。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这种交往是暂时性的。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不是一种社会规。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社会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多样性 B. 综合性 C. 复杂性 D. 变动性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根据越轨行为的特征,越轨行为分为正向越轨和负向越轨行为。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是() A. 失理论 B. 手段-目标论 C. 亚文化群体论 D. 标签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9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是()。 A. 社会分化 B. 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 C. 垂直分化 D. 水平分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10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A. 特殊社会化 B. 重新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11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家长制会极促进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主不应把人看作被动的,而应该努力启发人的积极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