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文解字》540

——关于《说文解字》540
——关于《说文解字》540

汉字结构的分析和归类

——关于《说文解字》540部以及相关重要字书基本字符的测查

洪凌雯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上海 200062)

摘要:按部首归并聚合汉字是《说文解字》的首创,这是一种充分体现汉字特征的有序化方法,直至今日,仍是中文工具书中对汉字进行有序化处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历代字书的编纂无一不参考许慎的立部统字原则,然而,由于文字材料的限制及个人的疏漏缺失,540部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运用较为科学的构形理论,参照唐代字书《万象名义》、现代常用字书《汉语大字典》及《标准汉语字典》,测查《说文解字》保存的小篆系统,分析基本字符,力求归纳出基本类型和原则,以供整理研究楷书文字系统参考。

关键词:《说文解字》;结构;类型;构件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基本观点

汉代许慎首次以540部(也就是540个基本字符)来统摄当时所能见到的历史汉字,分析出汉字系统具有结构类型特征,对汉字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后字书的编纂纷纷仿效,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540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类,力求设部科学,呈现方式简明条理。然而,翻阅现今重要的几部字书,发现功能不同,设立的部首亦不尽相同:《辞海》250部⑴,《辞源》214部⑵,《新华字典》(修订本)189部⑶,《汉语大字典》200部⑷,《标准汉语字典》201部⑸,可见到目前为止,对如何调整《说文》部首还没达成共识,尚未研制出为汉语文字工具书所采纳的部首分类标准。本文选取历史汉字中具有代表性的《玉篇》作为参照资料,测查《说文》所保留的小篆系统,尽可能归并出较为合理的部首。《说文》是汉字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字义的字书,是进入古文字的阶梯,《玉篇》则是连接《说文》与现代字书的桥梁。但原本《玉篇》所存很少,因此我们这里选择写成于唐代而体制全仿《玉篇》的《万象名义》对照分析。为了反映从《说文》至今,字书部首设定的分合演变情况,本文兼及现代标准字书《汉语大字典》和《标准汉语字典》。

汉字系统是由有限的构件组合成的成千上万个单字的集合。单字基本偏旁部首的分析和归并,应该基于“结构”的原则。换言之,各个层次上所拆分出来的偏旁部首单位的表意表音功能,是整个汉字结构所赋予的,离开了单字整体结构,所谓的表意表音功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这里的分析,都是对应于汉字结构而言的。许慎以“六书”结构理论为指导确立540部,然而“六书”理论的不完善,以及在缺失古文字资料情况下个人的主观臆测,导致540部存在不少缺陷。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讲座》一书(下文简称《讲座》),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将汉字分成11种构形模式(此外包括记号构件参与构形的部分存义字、部分存音字以及无构意字,前两者又统称构意半存字)⑹,在避免“六书”局限的同时,涵盖了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体现了“六书”的基本原理。这11种构形模式基本涵盖了自甲骨文以来的各类字形,操作性更强。因此,本文主要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分析《说文》小篆系统,个别地方用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的“新三书系统”⑺和詹鄞鑫先生《汉字说略》中的“新六书说”⑻加以补充。

基于整体结构的分析,应该兼顾各个层面上的种种关系。在不造成信息资源浪费的前提下,必须充分满足汉字结构特点。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拆分过于零碎或者过分笼统,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这里不赞成设置汉字部首时,将汉字结构拆分到笔画或与整体结

构特点不能直接对应的部件。

《说文》按部首归字存在不少问题,但并非毫无可取之处。譬如,用“重文”的形式收录与小篆字头相对应的古文、籀文以及异体字,显示了单字间的历时传承关系及共时相关关系,这一做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本文除了运用现有的文字理论进行测查外,适当借鉴《说文》中可行的处理方法,分析和归并部首。

(二)操作原则

在上述基本观点的指导下,本文分析和归类主要按照以下几条原则:

一、 沿用“重文”体例,统一古文部首字为对应的小篆。

“先篆后古”是《说文》的正例,然而,由于单字归部需要及受“以形系联”各部首原则的限制,《说文》中出现了古文部首字。如:“く”部,“く”,篆文为“畎”,“从田,犬声”,此部仅有“く”一字,我们推测许慎安排它自成一部,盖因紧接其后的是形体相近的“巜”、“巛”两部。

精简部首所需,我们不得不在个别地方舍弃“以形系联”的原则,在所统字有理据归并的前提下,尽可能统一各部首字为小篆,将古文附于其下为“重文”,对于仍从古文的单字,则注明“从古文”字样。譬如:“丄”部,“丄”为“上”的小篆,许慎误为古文,它统摄的“帝”、“旁”篆文都从“丄”的古文“二”,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集中放在该部的末尾,并注明“从丄古文”。这种处理方法在《说文》中有迹可寻:“艸”部“芥”到“菿”53个字对应的大篆都从“茻”,因此许慎在“芥”之前标注“左文五十三,重二大篆从茻”。据此,我们可以将“儿”部和“亣”部分别归入“人”部和“大”部:把“儿”附于“人”下为重文,注明“儿,古文奇字人也”,把“亣”附于“大”下为重文,注明“籀文大”;“儿”所统的字和“亣”所统的字都统一列在从小篆“人”和从小篆“大”的字后面,分别注上“从儿,儿,古文奇字人”,“从亣,亣,籀文大”。但如果会给所统字的归部带来麻烦,我们仍保留古文部首字,如“厹”部,“厹”,篆文为“蹂”,“从足,柔声”,但我们不主张将“厹”附于“蹂”下归入“足”部,仍然独立“厹”为一部。

二、 以“重文”的方式合并异体字,精简部首。

这里说的异体字包括《说文》出现的以及未提及的。前者如“凵(qu4)”部,“凵”,“或从竹,去声”,此部仅这一字,将“凵”作为重文归入“竹”部。再如“A”部(因字库限制,个别通用计算机系统无法显示的字在正文中先用字母代替,具体参见正文末尾的注释),“A”,“或从艸,从夸”,可归入“艸”部,所统摄的“韡”意义信息凝固在表义构件“B”上,将其归入“B”部,没有影响到字的整体结构。《说文》中未提及的异体字,如“C ”部和“辛”部,“辛”只比“C”多了一画,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一种纯粹的文字外形上的繁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是书写习惯上的一种变化,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目的。⑼两者是同一语词的不同记录符号,表示一种凿具。相比之下,“辛”在文献中更常出现,所以将“C”附于“辛”下为重文,原本由它统摄的字随之归入“辛”,必须注上“从辛异体”。类似的有“帇”和“聿”,它们的金文均象手持笔形,记录同一语词,同样把使用频率较高的“聿”作为部首字头。

三、 利用变体字关系精简部首。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将表意字分为六类,变体字是其中之一。“这类字用改变某一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表意,为数不多。改变字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增减笔画(一般是减笔画)和改变方向。”⑽前者如:“巜”,可以看成是减少“巛”的笔画形成的;“孓”、“孑”,可看成是减少“子”的笔画形成的变体字,当然,也可看成是增加“了”的笔画形成的。因此,测查中将“巜”部字归入“巛”部。“了”,“从子,无臂”,也是“子”的变体字,把“了”、“孑”及“孓”并入“子”部。裘先生认为改变方向的情况包括左右反写和上

下倒写,如“爿”大概是反写“片”而成的;“今”本义是闭口不作声,由倒写“曰”而成,“曰”表示开口说话,两者形义均有联系。根据较早的古文字字形,裘先生指出《说文》中部分通过改变某字方向而产生的字实际上不是变体字,如“帀”,“从反之”,但是“之”与“帀”的甲骨文字形没有关系。因本文测查的对象是《说文》小篆系统,所以对这种情况仍采用许慎的观点。在考查许慎归部原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变体字所由产生的字——原字作为部首存在,且不存在以此变体字为表意构件的单字,多数情况是用原字来引领变体字。如:“止”部的“D”,“从反止”;“彳”部的“亍”,“从反彳”;“丮”部的“E”,“从反丮”;“予”部的“幻”,“从反予”等等。既有此先例,如果某部首是变体字,并且它所从出的原字独立成一部,就把此变体字部首及归属于它的字合并入原字所在的部首,如“F”,“从反廾”,将“F”部归入“廾”部,统一标明“从反廾”;“旡”,“从反欠”,将“旡”部字归入“欠”部,统一标明“从反欠”;“県”,“倒首也”,将“県”归入“首”部,所统“縣”可以移至“糸”部。裘先生还提到一种现象:有人认为“甩”也是变体字,“把‘用’字中间一竖引长向右拐一个大弯”,就成“甩”字,表示把没有用的东西甩掉。“甩”与“用”的形义联系解说略显牵强,所以裘先生不承认这是变体字的一种,但通过测查,我们将改变笔画的方法也视为产生变体字的方法(对于“甩”与“用”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形义联系本文暂不讨论)。如:“廴”,“从彳引之”(小篆字形联系明显些),将“廴”部字归入“彳”部;“夂”,“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构形造意通过改变意义相近的“夊”的笔画“丶”来体现,将“夂”部字归入“夊”部;“G”,“木之曲头,止不能上也”,把“木”中间一竖向右折曲,用树梢弯曲之形,表示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将“G”部字归入“木”部。有的“新六书说”也设立“变体字”⑾一类,范围比裘先生定义的“变体字”广,并分为三类:取形变体字、取义变体字、取音变体字,后两类的形、义与原字的形、义没有多大联系。本文处理时,力求形、义、音全面考虑,尤其是不忽视形义的联系,所以处理过程中,“变体字”只取裘先生的观点和笔者个人的补充。

四、 利用母字与分化字、分化字与分化字间的关系⑿精简部首。

由于语义引申、文字假借而兼有多职的字(一字多义),为了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准确性而分化为多字。分化后的字为分化字,分化字所从出的字为母字。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首来自同一个母字,或者相互间具有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并且意义相关,字形相近,在保证不给所统字归部与查检带来麻烦的前提下,合并部首。如:“疋”部和“足”部。“疋,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两者的造字本义都与脚有关,《说文》的解释可信。尽管许慎将象形结构误析为会意,我们仍可发现它们形体极为相似。“疋”与“足”原本表示同一语词——与脚有关,因常假借他用:“古文以为诗大疋字,亦以为足字,或曰胥字”,故分化开来。在小篆系统中将它们合并,不影响各自构意的体现。再如:“鬲”部和“H”部。“H”,“古文亦鬲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文简称《段注》):“鬲、H本一字”。“鬲”,象器形,“H”在“鬲”旁添加修饰性符号,两者无区别,后因“烹饪”一义也用“鬲”来表示,为减轻“鬲”的负担,分化出“H”表示此义。“鬲”承担了“H”的意义信息,将“H”部字归入“鬲”部。

五、 粘合式的全功能零⒀合成字自成一部。

小篆之前的古文字由多个构件组合而成,但小篆字形变异,构件粘合无法再分析,成为全功能零合成字,为避免无理据解构,扭曲构形造意,将其独立为一部。如:“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象古文革之形。”“古文革。从卅,卅年为一世,而道更也。I声。”《说文》分析错误,古文“革”由兽形与两手相结合,会成剥兽皮之义,是会意字,非形声字。小篆字形已全然丧失构意,不必强为之解构。对于这类字可通过溯源,借助古文构形说明其造字本义。

六、 传承式的全功能零合成字⒁自成一部。

这里包括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小篆传承古文为独体象形字,《说文》分析正确,独立一部,如:“玉”部,“牛”部,“口”部,“水”部。第二种是小篆传承古文为独体象形字,《说文》独立一部,但分析错误,如:“王”部,“王”甲骨文象斧形,用主刑杀的斧钺象征王者的权威,小篆与甲骨文仅是形制上的不同,理据不变。然而,许慎对其做了无理拆分——“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三通之者,王也”,判定它为指事字。再如:“舌”部,“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为会意兼声字。但只要看看相应的甲骨文,许慎的错误就暴露无疑,小篆明显继承了甲骨文的构形理据,象舌从口中伸出之形,是象形字。对这种情况,尽可能借助可靠的古文字考释材料纠正《说文》的错误,依旧把它们独立一部。第三种是小篆传承古文为独体象形字,本应独立一部,但《说文》把它们按笔画归并,破坏了单字的整体结构,违背了汉字的表意特征。如“丿(yi4)”部“弋”,小篆传承甲骨文的理据,为象形字。“丿,抴也,明也。象抴引之形”,将“弋”归入“丿”,是仅从形体出发的无理归并。此外,还有“乁”部的“也”,“也,女阴也。象形”,与释为“流也”的“乁”形义毫无关系,同样必须独立成部。最后一种情况是有记号构件⒂参与构形的单字,主要是记数符号和记录天干地支语词的文字符号。它们所代表的具体数字及干支多是假借义,由于假借义的使用频率高于造字本义,加之保存它们古文字材料的缺失,许慎在解析这些字构形与造意之间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陷入了望文生训的泥潭。尽管迄今个别字的构意及为何用来表示数字与干支尚不明确,但尽量根据较为可信的考证资料分析,即使部分字很少充当表义构件参与构形,也不强为之归部。但有一种情况应排除在外,如果全功能零合成字在文献中很少做单字独立使用,更多的是作为构件参与构形,并且由它承担部分造意的字可归入其他部首,那么这种全功能零合成字不需独立一部,它本身的构形造意可在以它为构件的字下加以说明。如:“丩”部和“J”部。“丩”所统的字可分别归入“艸”部和“糸”部,据《汉语大字典》,虽然“丩”为《说文》、《六书故》等字书收录,但极少用于记录语词。因此,将“丩”部取消,可在“糸”部“糾”下附加说明“丩”的构形理据。“J”部所统字“畢”可归“田”部,“糞”、“棄”可归“廾”部。

第七、八、九、十条原则是针对构形模式为标形合成字、标义合成字、会形合成字、会义合成字、形义合成字、无音综合合成字、形音合成字、义音合成字、有音综合合成字的部首字:

七、 若仅有的体现意义信息的构件为非成字构件,那么该字独立为一部。如“齒”部,“齒”的表形构件不成字,所以“齒”单独统摄一部。

八、 如果归入表形构件或表义构件,会破坏字所从属的义类,给理解单字意义造成麻烦,就仍将此字独立为一部。如“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结构类型为会意。但事实上,小篆传承甲骨文、金文构形——用一横表示口中含有甜美的食物,为指事字,标形合成字。甜美是食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并不因人或动物的品尝而发生变化。“甘甜”是抽象的概念,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构形传递意义信息,是早期汉字象形程度高这一特点的必然产物。因此不把“甘”归入“口”部。再如“血”部,“血”由表形构件“皿”和标示构件组合而成。“血”与“皿”的外延和内涵无任何干系,只因当时的祭祀活动所需,器皿用于盛放牲畜的鲜血,由于这种礼仪风俗深入人心,利用它来造字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机械地将“血”归入“皿”部是不可取的。

九、 尽管表形构件或表义构件依然能体现单字的意义信息,但归入表形构件或表义构件,会破坏单字的整体结构,不便于检索由它参与构形的汉字,因此不对它进行拆分归并,如“走”部。“走”,“从夭,止”,“止”是“走”的表义构件,“止”部字与“走”部字的意义多是与脚有关的运动。“走”统摄了八十五个字,若归入“止”部,会出现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将“走”部独立。类似的如“艸”部,尽管“艸”与“屮”形义皆有联系,但不把“艸”部字归入“屮”部。

十、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这几种构形模式的字大体上都能归入自成一部的表形构件或表义构件,如“蓐”部字归“艸”部,“艸”作为表义构件,凝固了意义信息。再如“半”部,归属于它的“叛”可入“又”部,“胖”可入“肉”部。“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所以将“半”归入“八”部。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组成的字,如果各个构件均可独立做部首字,那么在为合体字归部时,应尽量选择意义与合体字的造字本义有更直接联系的构件,如“半”归入“八”部,而不归“牛”部。如果各构件的构形意义与合体字的造字本义的密切程度差不多,则依据书写顺序来归部,如“K”,“物落上下相付也。从爪,从又”,将“K”部字归入“爪”部,尽管归入“又”部不会影响意义理解,不会破坏整体结构。少数地方允许略做调整。

十一、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部分需要独立的部首收字很少,有的不收字,为精简部首,可斟酌将它们归入与之构形造意有关联的部首,但不能只考虑形,而忽略音义,依字形归并,破坏理据。如“三”部,“三”是记数符号,为独体字,小篆理据传承,和“一”在字形和意义上皆有联系,因此,将“三”并入“一”部。再如“率”部,“率”造字本义为网鸟的长柄工具,“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丝线形是构件的一部分,可将“率”归入“糸”部。在《说文》中也存在类似的处理方法,譬如“乌”部收了“乌”、“舄”“焉”三字,《段注》:“乌、舄、焉皆象形,惟首各异也,故合为一部。”“乌”,“孝鸟也”;“舄”,“L也”,(“L,从隹,昔。”“隹,鸟之短尾总名也。”);“焉”,“焉鸟也”,三者都属于鸟类。既如此,“乌”部字也可以归“鸟”部。《段注》“乌”下:“鸟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仅因毛色黑,眼睛不易为人觉察而将其独立一部,与把“首各异”的“乌”、“舄”、“焉”合并为一部相比,似乎有轻重不分之嫌。

(三)呈现方式

这一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察的结果,前面自定的11条原则是概括的表述,一些具体情况会在“具体说明”栏中予以指出,“理据”栏中通过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纠正《说文》的错误分析或加以补充。(参见所附表1《〈说文〉及其他重要字书基本符号分析与归类一览表》)

附表显示,调整后的部首总数是以下275部:

一、丄、示、王、玉、气、士、丨、屮、艸、小、八、釆、牛、口、走、止、日、辵(辶)、彳、齒(齿)、牙、足、龠、册、舌、干、十、言、音、辛、丵、廾、異、I、辰、火(灬)、革、鬲、爪、丮、鬥、又、聿、田、隶、臣、殳、寸、皮、北、攴、卜、用、爻、目、盾、自、羽、隹、羊、鸟、冓、幺、予、歺(歹)、骨、肉、竹、刀、丯、耒、角、丌、工、甘、曰、M、丂、豆、鼓、虎、皿、去、血、丶、井、青、皀、鬯、食、入、缶、矢、高、冂、篆文亯、畐、N、來、麥、夊、舛、韋、弟、木、才、出、生、乇、垂、束、囗、貝(贝)、邑(阝)、O、月、有、多、P、齊、片、鼎、克、录、禾、米、臼、凶、汖、麻、耑、韭、瓜、宀、疒、冖、冃、网、襾、巾、白、黹、人、匕、丘、身、衣、老、毛、尸、舟、方、頁(页)、見(见)、欠、水、面、丏、彡、文、髟、卮、卩、色、勹、鬼、厶、山、广、厂、丸、危、石、長(长)、冄、而、豕、彑(彐)、豸、象、馬(马)、鹿、兔、萈、犬、鼠、能、黑、穴、赤、大、壷(壶)、亢、立、囟、心、巛(川)、泉、谷、仌、雨、魚(鱼)、燕、龍(龙)、飛(飞)、非、不、至、西、鹵(卤)、户、門(门)、耳、手、女、民、丿(pie3)、丿(yi4)、氏、戈、亅、珡、匸(xi4)、亡、匚(fang1)、曲、甾、瓦、弓、糸、虫、風(风)、它、黽(黾)、卵、土、黄、力、金(钅)、几、且、斤、斗、矛、車(车)、阜(阝)、四、宁、叕、亞、五、六、七、九、厹、甲、乙、丙、丁、己、巴、庚、壬、癸、子、寅、卯、巳、午、申、酉、亥、弋、也。

这样的设定,基本上能使各个单字所属的部首是单字的表形构件或表义构件,但并不

排除单字所属部首是单字表音构件的情况,如:将“斄”归入“來”部,“弑”归入“弋”部(“弋”是“弑”的表音构件“式”的表音构件)。“斄”和“弑”都是省形字,由于构形布局的需要,承担意义信息的构件“牛”和“殳”均被省去。不论将它们分别归入“牛”部和“殳”部,还是采用《说文》的方法,专门设立“斄”部和“殺”部,从识字和方便检索的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把它们归入“來”部和“弋”部的同时,应对构形理据加以说明。类似的还有:“盬”归入“皿”部,“巸”归入“巳”部。这种归并是极个别的,汉字系统的表意属性不会因此受到破坏。

楷书系统是在小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小篆系统不尽相同。原因在于:一方面,从小篆到楷书,笔画形制发生了变化,一小部分字的构形属性也改变了⒇;另一方面,小篆系统中的一些单字如今已经完全丧失生命力,成为死亡字,而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促使新语词、文字的产生。所以这里归并的275部不能硬套到楷书系统上,应根据楷书文字系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由于笔画形制的变化,原本归属于不同部的“凶”和“函”在楷书系统中具有相同构件“凵”,甲骨文“凵”表示坎穴。“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与坎穴有关;“函”,造字本义是装箭矢的容器,与坎穴一样有可容物的特征,加上《说文》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凵”为构件构形的字,如“凼”,水坑义;“凿”,“鑿”的简体,穿木为“鑿”,穿地为“凵”,两者亦有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把部首“凶”修改为“凵”。自始至终,我们都不主张将单字拆分成笔画归并,《汉语大字典》与《标准汉语字典》将“乌”归入“丿”(笔画撇),显然是不合理的。

注释

〈一〉 正文中字母的对应说明:

左右结构的单字用“+”连接构件,上下结构的用“/”连接,“*”表示是用形似字代替,个别字描述说明。

A:“蕐”省“艹”。 I: “臼*”,即两手相向。

B:“蕐”省“艹”、“亏”。J:“畢”省“田”。

C:“辛”省去底下一横。K:“爪”/“又”。

D:反“止”。L:“昔”+“隹”。

E:反“丮”。M:“乃”少一撇。

F:双手相背。N:“稟”省“禾”。

G:木曲头,与“禾”形近。O:“方”+“人”。

H:“弓*”+“鬲”+“弓*”。P:“甬”省“用”。

〈二〉正文中数字标注的出处及部分说明: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及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 [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M].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5)张书岩.标准汉语字典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6)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9-68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0-204.

(8)詹鄞鑫.汉字说略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69-217.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9.

(1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9-142.

(11)詹鄞鑫.汉字说略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15-217.

(1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3.

(13)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9.

(1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8.

(15)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6.

(16)为使分析清晰,对于“变体字”,“构形模式”栏也标注结构类型为“变体”。

(17)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2.

(18)李孝定《甲骨文集释》:“古文頁首*首当为一字,頁象头及身,首*但象头,首象头及其上发小异耳”,参见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811.

(19)[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7-91.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校定) [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李玲璞.说字素 [J].语文研究,1993,(1):12-15.

[4]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 [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日]空海.篆隶万象名义 [M].北京:中华书局,1995.

Th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Examine 540 Radicals in Shuo Wen Jie Zi and Basic Symbols in

Some Important Dictionaries

HONG ling- wen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first arranged by radicals in Shuo Wen Jie Zi .So far, radicals indexing system is still one of the means to organize Characters in Chinese dictionaries, because it can reflect the fe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Xu Shen formulated some principles to arrang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very dictionary in history was complied on the base of i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540 radical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author’s self-negligence. This paper uses more scientific structur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examine Xiaozhuan System in Shuo Wen Jie Zi, and analyze fundamental symbols to conclude basic types and principles, consulting Wan Xiang Ming Yi of Tang Dynasty and modern dictionaries: Hanyu Da Zidian and Biaozhun Hanyu Zidian. This paper can be referred to when arrange and research Kaishu System.

Key words: Shuo Wen Jie Zi; structure; type; symbol

收稿日期:2003-5-28

作者简介:洪凌雯(1982-),女(汉族),福建省晋江市人。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教于澳门教业中学,从事中学语文教育。

《说文解字》部首排列

《说文解字》部首排列 摘要:《说文解字叙》中“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这段话是理解《说文》540部首排列系联方式的重要钤键。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排列的表层规则,而在540部首的排列次序的深层结构中意联起主导作用;同时,部首的排列次序还体现了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说文》中每部之字排列的体例主要是按照意义来排列和按照类属来排列。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部首;每部之字;排列 一、《说文》部首排列体例 (一)杂而不越,据形系联 后世学者多认为5说文6部首主要是“据形系联”,但很多部首排列又无规律可循。现代者周祖谟先生认 为“主要是据形系联,也有按意义系联的”,但同时认为,《说文》的有些部次排列并非完善[2]。许慎《说文》540部首的“据形系联”中有两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一个部首系联一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这后一个部首又系联一个和它自己箱体相似的部首,这样一直往下系联。比如说:《说文》第一篇 “士”部系联的脉络是 第二种方式是,一个部首以它为中心,同时系联几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例如:以“口”部为中心,同时系联了12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 。 540部首就是以这两种方式为基础,综合交叉在一起的。

许慎《说文解字》“据形系联”对于“形”的表针有一下几种情况: 1、后一个部首是前一个部首笔形中的一部分。例如: 2、后一个部首包含了前一个部首的全部或部分笔形。例如: 3、后一个部首是前一个部首的倒体或反形。例如: 4、后一个部首的顾问和前一个部首的笔形相似。 故系于后。 5、后一个部首和前一个部首部分笔形相似。例如:第四篇 之后。 (二)同条相属,共理相贯:部首排列次序深层结构的意联主导 同条相属,共理相贯,指同一枝条的牵连在一块,共一义理的联接在一起。 段注云:“同条共理,谓五百四十部相联缀也。”540部首在排列次序中所反映出 来的表层现象是“据形系联”,而深层机理中“同条共理”则起着主导作用。我 们不妨简称为“意联”。 一般情况下,据形系联的同时,意联暗贯其中,形联所形成的部首群也往往是相关意义部首群。同时,意联还是形联的补充,当形联收到局限是,意联的原 则就凸现出来,甚至有时是意联起作用。 第一,形联的部首中,大都意义相连。上述五种形似部首系联中,前四种方式基本上都是有意义的联系,这是因为540部首皆为象形、指示、会意字,它们的形体都含 有一定意义,形联是一环套一环,因此,形联的同时往往就是一个意义群。比如, 口部的并列式系联中,意义都和“口”有关,只有第五种情况,只是笔形的相同 或相似,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第二,一个部首又几个相似部首可系联是,以意联为准则。也就是说一个部首往往有多个和它类似的别部首,那么,就是在形联的基础上贯之以意联。比如,第六篇 部首,和“口”部首形体相似,但是它没有系联于“口”后,而是系联在“束”后,虽然和“口”相似,但意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

《说文解字》部首歌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第一〕 001一(yī) 002丄(shàng) 003示(shì) 004三(sān) 005王(w áng) 006玉(yù) 007玨(jué) 008气(qì) 009士(shì) 010丨(gǔn) 011屮(chè) 012艸(cǎo) 013蓐(rù) 014茻(mǎng) 〔第二〕 015小(xiǎo) 016八(bā) 017釆(biàn) 018半(bàn) 019牛(ni ú) 020犛(lí) 021告(gào) 022口(kǒu) 023凵(kǎn) 024吅(xuān) 025哭(kū) 026走(zǒu) 027止(zhǐ) 028癶(bō) 029步(bù) 030此(cǐ) 031正(zhèng) 032是(shì) 033辵(chuò) 034彳(chì) 035廴(yǐn) 036?(chān) 037行(xíng) 038齒(chǐ) 039牙(yá) 040足(zú) 041疋(shū) 042品(pǐn) 043龠(yuè) 044冊(cè) 〔第三〕 045?(jí) 046舌(shé) 047干(gān) 048 〔第四〕 098ì) 107習(xí) 108羽(yǔ) 109隹(zhuī) 110奞(suī) 111雈(huán) 112歹(è) 132死(sǐ) 133冎(guǎ) 134骨(gǔ) 135肉(ròu) 136筋(jīn) 137刀(dāo) 138刃(rèn) 139?(qià) 140丯(jiè) 141耒(lěi) 142角(jiǎo) 〔第五〕 143竹(zhú) 144箕(jī) 145丌(jī) 146左(zuǒ) 147工(gōng)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540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 說文解字弟一 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11.晝屮,che4。12.梯艸,cao3。 13.焚蓐,ru4。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 15.犀小。16.猴八。17.琨釆,bian4。18.痞半。19.發牛。20.腕犛,li2。21.腎告。22.腆口。23.幹凵,kan3。24.廉吅,xuan1。25.慈哭。26.想 ( 走)。27.溪止。28.煆(撥)[ ](癶),bo1。29.牒步( )。30.獅此。31.瑚正。32.瑁是(昰)。33.當辵(辶),chuo4。34.跳彳,chi4。35.鉅廴,yin3。36.閘?,chan1。37.隔行。 38.預齒。39.嘟牙。40.圖足。41.氳疋,shu1。42.滾品。43.漩龠,yue4。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 45.漣?,ji2。46.滲舌。47.熙干,gan1。48.熄 ,jue2。49.獄只,zhi3。50.瑤?,ne4。51.疑 句,gou1。52.瘉丩( ),jiu1。53.監古。54.睿十。55.福 (卅),sa4。56.種言。57.敵誩,jing4。58.暴音。 59.標?,qian1。60.樊丵,zhuo2。61.歐菐,pu2。62.毆廾( ),gong3。63.潟( ),pan1。64.熨共。65.獎異( ),yi4。66.瑾舁( ),yu2。67.瘦 ,ju1。68.皚?(晨),chen2。69.瞌爨,cuan4。70.磅革。71.蝌鬲,li4。72.諉 (?),li4。73.趣爪,zhao3。74.踩 (丮),ji2。75.輦鬥,dou4。76.鄱又。77.駙 ,zuo3。 78.髮史。79.魅支。80.魯 (帇),nie4。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83.劑隶,dai4。84.噫臤,qian1。 85.噪臣。86.噯殳,shu1。87.憾(殺)。88.擁 ,shu1。 89.撼寸。90.擒皮。91.曄?,ruan3。92.樺攴(攵),

说文部首讲解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 万 献 初 汉字数量巨大,今天能搜集到的汉字字形在十万以上,《汉语大字典》收56000多字,清代《康熙字典》收47035字,宋代《集韵》收53525字除去异体实收32381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16917字。《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 不管汉字总量什么时候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乛五种笔画形态了。《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 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况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许慎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汉字构形分析上,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大意是:“文”是按事物形貌勾画线条而成的,“字”是由两个以上的文组合再生出来的;“文”即六书中不可拆分的独体“象形、指事”之文,“字”即六书中含两个以上构字部件(文)的“会意、形声”类合体字。《说文》部首原则上用“文”不用“字”,章太炎《文始》从中提取出近五百个“初文、准初文”用以“孳乳、变易”出众多的“字”,日语的假名、民国初的注音字母都选用《说文》部首为注音符号。所以说,《说文》部首就是生成数以万计汉字的字根,要想读懂《说文》并学好汉字,首先必须熟悉、掌握、运用这500来个字根,会写,会读音,明了其构形意图,掌握其合成新字的取向与规则。“部首”是《说文》学的基础,需要逐一讲解清楚。 许慎《说文·叙》明谓“分别部居,不相襍厕”,是自觉地作系统性安排。如“九”为至尊,故收字只在“九千”之数;“一”为万物之始,“亥”为地支之末暗喻万物之终,故全书部首、列字“始一终亥”,等等。部首的排列顺序,许慎也是精心着意地“据形系联”,即根据部首字形笔画的关联性来安排。以第一篇30个部首为例:一为部首之始,重一画为二(丄),二下加三垂为示。三承一加二画,王用丨贯三,玉在王上加笔画,玨从二玉。气承三的三画来,士是二横一竖的三画。丨由一的横转变为竖,屮在丨上加笔画,艸从二屮,蓐由艸派生,茻从二艸。小在丨两旁加点,八承小的两旁点,釆在十上下加八,半的上部为倒八。牛承半形来,犛由牛派生,告在牛下加口。口承告下之口,凵为口上缺一笔,吅从二口,哭从吅从奔走之人(犬)。走从奔人(夭)从止,止承走下之止,癶是二止相背,步是二止向前,此是人止停于本处。转入第二篇:正是止向目标前进,……。 部首应该是构字部件的独体文,即初文。许慎虽为古文经学家,也会受到东汉流行的易学谶纬观念的某些影响。如《易》卦中,六为阴数之极,九为阳数之终,十为全数,六九五十四,乘以十为五百四十,许慎因此着意“始一终亥”,凑成540部首,以应阴阳之数,暗含包罗万象之意。于是,一些不是初文的合体字也进入部首之列。如果说重玉为玨、重艸为茻、重口为吅、重止为步等进入部首,是因为“玨、茻、吅、步”要作其下一代合体字“班、莽、哭、涉”的构成部件,还情有可原;而蓐从艸、犛从牛、哭从吅等,有的不再构成下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 “病” 、“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 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 〔第一〕 001一(yī) 002丄(shàng) 003示(shì) 004三(sān) 005王(wáng) 006玉(yù) 007玨(jué) 008气(qì) 009士(shì) 010丨(gǔn) 011屮(chè) 012艸(cǎo) 013蓐(rù) 014茻(mǎng) 〔第二〕 015小(xiǎo) 016八(bā) 017釆(biàn) 018半(bàn) 019牛(niú) 020犛(lí) 021告(gào) 022口(kǒu) 023凵(kǎn) 024吅(xuān) 025哭(kū) 026走(zǒu) 027止(zhǐ) 028癶(bō) 029步(bù) 030此(cǐ) 031正(zhèng) 032是(shì) 033辵(chu ò) 034彳(chì) 035廴(yǐn) 036?(chān) 037行(xíng) 038齒(chǐ) 039牙(yá) 040足(zú) 041疋(shū) 042品(pǐn) 043龠(yuè) 044冊(cè) 〔第三〕 045?(jí) 046舌(shé) 047干(gān) 048 〔第四〕 098ì) 107習(xí) 108羽(yǔ) 109隹(zhuī) 110奞(suī) 111雈(huán) 112歹(è) 132死(sǐ) 133冎(guǎ) 134骨(gǔ) 135肉(ròu) 136筋(jīn) 137刀(dāo) 138刃(rèn) 139?(qià) 140丯(jiè) 141耒(lěi) 142角(jiǎo) 〔第五〕

143竹(zhú) 144箕(jī) 145丌(jī) 146左(zuǒ) 147工(g ōng) 148?(zhǎn) 149巫(wū) 150甘(gān) 151旨(zhǐ) 152曰(yuē) 153乃(nǎi) 154丂(kǎo) 155可(kě) 156兮(xī) 157号(hào) 158亏(yú) 159喜(xǐ) 160壴(zhù) 161鼓(gǔ) 162豈(qǐ) 163豆(dòu) 164豊(lǐ) 165豐(fēng) 166?(xī) 167虍(hū) 168虎(hǔ) 169虤(yán) 170皿(mǐn) 171 〔第六〕 206木(mù) 207東(dōng) 208林(lín) 209才(cái) 210叒(ruò) 211之(zhī) 212帀(zā) 213出(chū) 214 〔第七〕 231日(rì) 232旦(dàn) 233倝(gàn) 234?(yǎn) 235冥(míng) 236晶(jīng) 237月(yuè) 238有(yǒu) 239朙(míng) 240囧(jiǒng) 241夕(xī) 242多(duō) 243毌(guàn) 244 〔第八〕 287人(rén) 288 〔第九〕 324頁(xié) 325 〔第十〕 370馬(mǎ) 371 〔第十一〕 410水(shuǐ) 411沝(zhuǐ) 412瀕(bīn) 413 〔第十二〕

说文解字

作者生平、书名由来及撰写背景[编辑]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人。师事贾逵,受古文经学,为马融所推崇,时人誉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举孝廉,历任校长、太尉阁祭酒。所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说文解字》始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前后经历二十余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许慎卧病在床,才由其子许慎进上;而《五经异义》已佚,清人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许慎于《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由于古人没有文字,只用结绳等方法来记事,以致“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及至仓颉造字,才使“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然而,随着文字的演变,而时人又“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加上假借字的普遍,使许多字已失去了本义,或者出现误用的情况。为了“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许慎遂作《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体制[编辑] 东汉许慎撰著的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它首立部首排列法,以六书理论解释字形、字义、字音及其互相关系的汉语字典,开创后世字典编排、查检的先河﹔保存了上古丰富的文字资料﹔阐发了前人的六书说,并首先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因形说义,因声求源,是人们认识、掌握上古音、词汇和读通先秦两汉古籍的重要工具书。此外,《说文解字》释字时往往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总括而言,《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内容编排[编辑] 关于《说文解字》的编排,《说文解字序》说﹕“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由此可见,本书分为十四篇,另加序一篇,共十五篇。篇下开列部首,如第一篇有部首十四个。部首统摄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之下加解说,包括意思,读音等,解说时又附以古文、籀文、俗字、奇字等异体字,称重文,合计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在北宋时期,徐铉等人作了校订。其中在校订中对原书的编排作了一些改动和补充。包括: 把原书十四篇各分上下增加反切增加注释增加了一些见于古代典籍的文字——新附字。那么如此众多的被解释字是怎样有系统地组织在一起的呢?作者的编排原则是什么?这里牵涉两个编排的原则。第一是关于部首之间的排列次序﹔第二是每部首之下统摄之字的排列方法。这在《说文解字序》里也有说明﹕“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又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系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段玉裁 说﹕“凡部首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全书十五篇,正文十四篇,共收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许慎按照不同的表意或表声偏旁(多数为表意偏旁),把这些篆体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例如从木(以木为偏旁)的字,如楷、梫、桂、棠、杜、槢、椫等,都放在木部。从水的字(以水为偏旁),“河、泑、涷、涪、潼、江、沱”等,都放在水部。如此等等,这就是“分别部居”。评价及贡献[编辑]历代不少学者都曾研究《说文解字》,当中尤以清朝 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说文对于文字贡献,在于网罗当时许多的小篆籀文古文等古代文字,着眼于本形本义,保存当时的文字说解,不仅为第一部文字学钜著,事实上两千多年来的文字学便是说文之学。

确定部首的规律

确定部首的规律 1、独体字查自己,不是部首查起笔。 2、形声字查形旁 3、特殊字(册查一,半查丨,坐查土,巫查工,兆查儿,夷查大等) 什么是部首汉语字典里根据不同偏旁划分的部目。 东汉许慎首创。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如木、杜、李等字都属木部,木就是部首。自许慎创立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以后,这种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纂字书的人所采用,只是分部的多寡有所不同。如《说文解字》分为540部,《康熙字典》分为214部,《新华字典》分为189部。 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部首是给同一偏旁的汉字所立的类目。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首:一种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它严格依照六书体系,只有同一意符的字才可隶属同一部首。另一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它按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其相同部位称部首。如“甥”,“舅”二字,《说文解字》根据六书体系,都归“男”部;《康熙字典》则依检字法原则,以“甥”入“生”部,“舅”入“臼”部。 ☆☆本条目含有Uni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新版字体。如果你的电脑不支援,有关字元会显示错误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看Unicode扩展汉字。☆☆ 部首是将汉字里共通可见的相同偏旁,拿为作为分类汉字的基准。所有汉字势必分类在某个部首中。部首的概念由东汉许慎所著之《说文解字》(纪元100年/永元12年)所创,从此字书使用部首作为汉字的检字方式成为一般的习惯。部首分类的诞生历史第一个采用部首作为汉字分类的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将小篆的汉字分类在540个部首里,并将这些汉字的造字原理归类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的原理加以说明。 《说文解字》的部首分类最大原则是部首必须对此汉字之结构有所意义,因此,「杀」与「放」等形声字也被订定成部首。另外,「一」到「十」的数字、「甲」到「癸」的天干、「子」到「亥」的地支都被选择作为部首。虽然部首排列法强调部首应与文字有所关联,但又受到阴阳五行理念的影响,以「一」部开始,并以地支末尾的「亥」部结束,故作为分类方式,并不容易查询到自己想要查的文字。 之后、许多字书模仿《说文解字》,以部首来分类汉字。如《玉篇》(542部首)、《类篇》(540部首)等,这些字书采用的字体已经是楷书,内容也不是解说文字的来源,而是说明字义为主。但使用的部首几乎与《说文解字》相同,不易检索的缺点仍在。 在中国,长时间由于为了容易检字,相较于采用部首别的方式整理汉字,采用韵目排列汉字的字书更风行。这样分类有助于填诗、检字方便。例如宋代时也有人出版了改以韵目顺序排列的说文解字。 接著,辽代的僧侣行均之《龙龛手鉴》(242部首)、金代的韩孝彦、韩道昭的《五音篇海》(444部首)等字书,开始尝试调整部首数量,追求更高的检字方便性。尤其《五音篇海》中,首度将同一部首内的汉字(部分)采用笔画数排列。但这些字书的部首本身仍不是采用笔画数排列。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一、汉字数量 汉字数量有多少呢?一般人认2500个就可以看书看报发短信了,好的高中生认3500字,能教古文的高中语文老师认5000字。《新华字典》收11000字。 东汉《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字,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据清人《十三经集字》统计,先秦“十三经”所用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16917字。宋代《集韵》收53525字除去异体实收32381字。清代《康熙字典》收47035字,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参与编撰的《汉语大字典》收56000多字,而今天电脑内能搜集到的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形在10万以上。 二、《说文解字》与基础汉字(字根) 不管汉字总量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乛”五种笔画形态了。 《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 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括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540部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许慎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九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鼻、蓐、殺”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只有470来个。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5000汉字—10万汉字,都是是由这470个基础汉字组合出来的。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0%以上。

说文解字540部首口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口诀 001一(yī) 002丄(shàng) 003示(shì) 004三(sān) 005王(wáng) 006玉(yù) 007玨(jué) 008气(qì) 009士(shì) 010丨(gǔn) 011屮(chè) 012艸(cǎo) 013蓐(rù) 014茻(mǎng) 015小(xiǎo) 016八(bā) 017釆(biàn)018半(bàn)019牛(niú)020犛(lí)021告(gào) 022口(kǒu) 023凵(kǎn) 024吅(xuān) 025哭(kū)026走(zǒu) 027止(zhǐ) 028癶(bō) 029步(bù)030此(cǐ) 031正(zhèng)032是(shì)033辵(chuò)034彳(chì)035廴(yǐn) 036 ?(chān)037行(xíng)038齒(chǐ) 039牙(yá)040足(zú) 041疋(shū) 042品(pǐn) 043龠(yuè) 044冊(cè) 045?(jí)046舌(shé)047干(gān)048 (jué)049只(zhǐ) 050?(nè)051句(gōu)052丩(jiū)053古(gǔ) 054十(shí)055 (sà)056言(yán)

057誩(jìng)058音(yīn)059?(qiān)060丵(zhuó)061菐(pú)062廾(gǒng) 063 (pān) 064共(gòng)065異(yì)066舁(yú)067 (jú)068?(chén)069爨(cuàn)070革(gé) 071鬲(lì)072?(lì)073爪(zhǎo) 074丮(jǐ) 075鬥(dòu)076又(yòu)077 (zuǒ) 078史(shǐ) 079支(zhī)080 (niè)081聿(yù)082畫(huà)083隶(dài)084臤(qiān) 085臣(chén)086殳(shū)087殺(shā)088 (shū)089寸(cùn)090皮(pí)091?(ruǎn) 092攴(pū)093教(jiāo)094卜(bǔ) 095用(yòng)096爻(yáo)097?(lǐ) 098 (xuè) 099目(mù)100?(jù)101眉(méi)102盾(dùn)103自(zì)104白(zì)105鼻(bí) 106皕(bì)107習(xí)108羽(yǔ) 109隹(zhuī)110奞(suī)111雈(huán)112 (guǎi) 113 (mò)114羊(yáng)115羴(shān)116瞿(jù)117雔(chóu)118雥(zá)119鳥(niǎo)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小篆体带拼音 可编辑

说文540部首歌诀 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u犛lí告gào 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步bù此cǐ正zhèng是shì辵chuò彳chì廴yǐn ?chān行xíng齒chǐ牙yá足zúshū品pǐn 龠yuè冊cè?jí舌shé干gān juézhǐ ?nè句gōu丩jiū古gǔ十shí sà言yán 誩jìng音yīn?qiān丵zhuó菐pú gǒng pān 共gòng異yì舁yú jú?chén爨cuàn革gé鬲lì?lì爪zhǎo丮jǐ鬥dòu又yòu zuǒ史shǐ支zhī niè聿yù畫huà隶dài臤qiān 臣chén殳shū殺shā shū寸cùn皮pí?ruǎn

攴pū教jiāo卜bǔ用yòng爻yáo?lǐ xuè目mù?jù眉méi 盾dùn自zì白zì鼻bí皕bì習xí羽yǔ隹zhuī奞suī雈huán guǎi mò羊yáng羴shān瞿jù雔chóu雥zá鳥niǎo 烏wū pān冓gòu幺yāo yōu叀zhuān玄xuán 予yǔ放fàng piǎo cán 歹è死sǐ冎guǎ骨gǔ肉ròu筋jīn dāo刃rèn ?qià丯jiè耒lěi角jiǎo竹zhú箕jī丌jī左zuǒ工gōng ?zhǎn巫wū甘gān旨zhǐ曰yuē乃nǎi丂kǎo 可kě兮xī号hào 亏yú喜xǐ壴zhù鼓gǔ豈qǐ豆dòu 豊lǐ豐fēng ?xī虍hū虎hǔ虤yán皿mǐn qū去qù血xuè丶zhǔ丹dān 青qīng井jǐng皀bī鬯chàng食shí181亼jí會huì183倉cāng 184入rù185缶fǒu 186矢shǐ187高gāo 188冂jiōng 189??gu ō190京jīng 191亯xi462;ng 192??hòu 193畗fú194?lǐn 195嗇sè196來lái 197麥mài 198夊suī199舛chuǎn 200舜shùn 201韋wéi 202弟dì203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 一,yī,“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丄,shàng,“高也。” 示,shì,“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三,sān,“天地人之道也。” 王,wáng,“天下所歸往也。” 玉,yù,“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玨,jué,“二玉相合爲一玨。” 气,qì,“雲气也。” 士,shì,“事也。” 丨,gǔn,“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 屮,chè,“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 艸,cǎo,“百芔也。” 蓐,rù,“陳艸復生也。一曰:蔟也。” 茻,mǎng,“衆艸也。” 小,xiǎo,“物之微也。” 八,bā,“别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釆,biàn,“辨别也。象獸指爪分别也。” 半,bàn,“物中分也。” 牛,niú,“大牲也。” 犛,lí,“西南夷長髦牛也。” 告,ɡào,“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

口,kǒu,“人所以言食也。” 凵,kǎn,“張口也。” 吅,xuān,“驚呼也。” 哭,kū,“哀聲也。” 走,zǒu,“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 止,zhǐ,“下基也。” 癶,bō,“足剌癶也。” 步,bù,“行也。从止相背。” 此,cǐ,“止也。” 正,zhènɡ,“是也。” 是,shì,“直也。” 辵,chuò,“乍行乍止也。” 彳,chì,“小步也。” 廴,yǐn,“長行也。” ?,chān,“安歩??也。” 行,xínɡ,hánɡ,“人之步趨也。” 齒,chǐ,“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 牙,yá,“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足,zú,“人之足也。在下。” 疋,shū,“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 品,pǐn,“眾庶也。从三口。人三爲眾。故從三口。” 龠,yuè,“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 冊,cè,“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说文解字》与易学

《说文解字》与易学 一 西汉初隶书就已盛行,当时许多古书也都以隶书书写,国家设立的“五经博士”大多也只能释读隶书典籍,故谓之今文博士。武帝时发现孔壁古文《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孝经》等用先秦文字书写的经典,儒家经典从此有了今古文之分,也有了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直至东汉末郑玄的出现,打通今古文的藩篱,才使这一斗争告一段落。今古文斗争的一个问题就是字体,今文经用当时的通行字隶书书写,古文经用先秦古文字(主要是战国文字)书写。今文经学家不承认古文字,认为所谓古文字,只是古文学家的伪托,研究古文字也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今文学家因而只推崇隶书,认为隶书古来如此,他们解释经典文义也只依靠隶书,这就有许多解释是靠不住的。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 诸生竟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猬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曲中也。廷尉说律竟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怡。又见《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针对今文学家以隶书解字释经造成的曲解经意以及对社会上的用字及文字分析的恶劣影响,本着纠正对文字的误解,本着寻求经意正解的目的,许慎编纂了以小篆为基本文字规范的《说文解字》一书。许慎的解说文字本着研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研究中注意古今字形的对比,注意文献证据。如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怡。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虽汉时隶书已盛行,但许慎以小篆为正体,主要是为了便于通过分析形体以讲解文字的本义。为了正本清源,《说文解字》注意理清文字以小篆为轴心的基本的形体系统以及大概的古今演变情况,因此,在说解中很注意古今对比研究,注意罗列籀文、古文以及当时的异体字,注意引证可信的古文经典,诸如《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等,博引通人之说。这样,《说文解字》实际上成为一本可信的、指导人们正确 地理解经典意义的工具书。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哲学著作,其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文献实际看,许慎撰作《说文》,从文字的整体编排、文字性质的总结到具体文字的训释,都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周易》的整体观也使《说文》的释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只有以这种整体的观照、把握来研究《说文》,才能真正理 解《说文》的文化价值。

说文解字部首整理

《说文解字》部首 1、yī(一)(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 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 “元”(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天”(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shàng()《说文解字解字注?部》:“,此古文上。”

《说文解字注》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故帝下?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 得不改篆文之上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之字皆無所 統。示次於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 “上”: 从该部的字: 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註詳一部二畫。(shàng) (shàng)(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下)《说文》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古文二)(下)二(上)。《说文解字注》篆 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下”字

说文解字—540部首 经韵楼藏版

————许慎著经韵楼藏版 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价值 1、确立了六书理论 六书是汉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是在古人总结归纳汉字造字规律之后提出的。“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中虽然提到了“六书”这一名称,但未对“六书”的含义作任何解释,其内容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到了汉代,班固作《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著《说文》时都涉及到了六书的具体内容。但是三家所列六书的名称及排列顺序各不尽相同。清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此三家之中以班固的排列顺序为优,而以许慎的名称为长,故以后称说六书顺序时依照班固,名称则取自许慎。今将三家的名称及排序对比如下: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班、郑二家只是列举了这些名称,而未就每一名称进行说明。许慎不仅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而且对每一名称下了定义,举了例字。他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叙》) 许慎对六书所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特别是对《说文》中九千多个汉字结构所作的具体分析,使六书理论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在以后的汉字研究中,这一理论一直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凡是有关汉字的著述,没有不涉及六书的,可见其影响之大。尽管六书的理论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它基本上适合于汉字的结构。今天我们研究汉字,仍然离不开六书的理论。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甲、金文的出土,一些文字学家对汉字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论,这对于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是应该指出,这些理论都是在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也很难完全摆脱六书的说法。 2、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 根据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许慎首次从大量汉字中归纳出了540个部首,然后将书中所收9353个汉字据形分别统属于这540个部首之下。这是他研究汉字的一大创举。这一编排体例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清张玉书等人的《康熙字典》等都无不遵循这一体例。即使是我们今人所编的字典也常常使用了部首编排法或附有部首检字索引,前者如《金文编》、《金文诂林》、《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