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备考】2017年10月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分析重点题:色谱法

【冲刺备考】2017年10月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分析重点题:色谱法
【冲刺备考】2017年10月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分析重点题:色谱法

【冲刺备考】2017年10月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分析重点题:色谱法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时间在10月14日-15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药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1.高效液相色谱仪最常用的检测器是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红外检测器

D.热导检测器

E.紫外检测器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器种类。

2.反相HPLC法常用的流动相是

A.丙酮

B.环己烷

C.乙醇一水

D.三氯甲烷

E.甲醇一水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反相色谱法常用流动相。

3.《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用TLC高低浓度对照法检查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其方法是:取本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mg

的供试液;精密量取供试液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对照液。按规定方法各点样10μl进行检查,供试液中所显斑点与对照液主斑点比

较,不得更深。其限量是

A.0.1%

B.0.01%

C.1%

D.0.001%

E.0.0001%

正确答案:C

4.同时含有黏合剂(煅石膏)和荧光剂(在254nm波长下呈强烈黄绿色荧光背景)的硅胶,表示符号为

A.硅胶GF

B.硅胶H

C.硅胶G

D.硅胶HF

E.硅胶G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对薄层色谱法常用固定相英文缩写含义的理解掌握。

5.色谱法分离不同组分的先决条件是

A.不同组分分配系数差异

B.不同组分容量因子差异

C.不同组分的极性差异

D.不同组分的溶解度差异

E.不同组分的化学结构差异

正确答案:B

6.《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GC法采用的检测器一般是

A.热导检测器

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氮磷检测器

D.电子捕获检测器

E.火焰光度检测器

正确答案:B

7.HPLC速率理论数学表达式为

A.H=A+B/ +C

B.H=A+C

C.H=B/+C

D.H=A+B/

E.H=A+B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HPLC速率理论的数学表达式即Van Deemter方程。

8.色谱系统的分离度定量分析时应为

A.大于1.5

B.小于1.5

C.大于1.0

D.小于2.0

E.大于2.0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色谱定量分析时对分离度的要求。

9.GC或HPLC法中校正因子∽计算公式为

A.

B.

C.

D.

E.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色谱法内标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

10.用HPLC法测得某药保留时间为11.52min,半峰宽为3.0mm(纸速为5mm/min),其柱效为

A.2042

B.2402

C.735

D.265

E.106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色谱柱理论塔板数计算公式的灵活应用。计算如下:

11.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于进行鉴别的参数是

A.保留值

B.峰高

C.峰宽

D.理论塔板数

E.分离度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色谱法定性参数。

12.硅胶的吸附能力取决于

A.多孔性

B.交联结构

C.硅醇基

D.含水量

E.颗粒大小

正确答案:C

13.HPLC法测得某组分的保留时间为1.5min,半高峰宽为0.20cm,记录纸速度为

2.0cm/min,则柱效为

A.2492

B.623

C.1800

D.1246

E.3600

正确答案:D

14.在薄层色谱法中,R 值的最佳范围是

A.0.2~0.8

B.0.3~0.8

C.0.2~0.3

D.0.3~0.5

E.0.5~0.8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薄层色谱法比移值的使用范围。

15.毛细管电泳法的驱动力是

A.高压泵

B.高压离子流

C.高压直流电场

D.高速缓冲液

E.高压磁场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为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机制。

16.HPLC法分离度的计算公式是

A.R=

B.R=

C.n=

D.H=L/n

E.T=

正确答案:B

17.色谱学中的容量因子用数学式表示为

A.C /C

B.W /W

C.W /W

D.C /C

E.t /t

正确答案:B

18.依据速率理论,HPLC中的范氏方程何项可忽略

A.流动相流速项

B.塔板高度项

C.涡流扩散项

D.纵向扩散项

E.传质阻抗项

正确答案:D

19.色谱峰的拖尾因子在什么范围内符合要求

A.0.85~1.15

B.0.90~1.10

C.0.95~1.05

D.0.99~1.01

E.0.80~1.20

正确答案:C

20.色谱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

A.色谱曲线

B.色谱图

C.图谱

D.色谱峰

E.分布曲线

正确答案:B

(21-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

B.

C.

D.k=K(V /V )

E.T=W /2d

21.色谱内标法定量用公式为

22.色谱峰拖尾因子的计算式是

23.容量因子计算用

24.塔板理论方程式

正确答案:21.B,22.E,23.D,24.C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是对色谱法术语公式的掌握。

(25-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B.Gas Chromatography

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Infrared Spectrometry

E.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25.高效液相色谱法

26.薄层色谱法

27.气相色谱法

28.红外分光光度法

正确答案:25.C,26.A,27.B,28.D

(29-32题共用备选答案)

A.0.95~1.05

B.1.5

C.0.3~0.5

D.10 以上

E.2.3550

29.拖尾因子

30.流出曲线趋于正态分布曲线时的n值

31.分离度

32.R 值的最佳范围

正确答案:29.A,30.D,31.B,32.C

(33-3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反相离子对色谱

B.反相色谱

C.正相色谱

D.离子交换色谱

E.离子抑制色谱

33.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

34.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

35.调整流动相pH,抑制被测组分的解离

36.在极性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与被测物离子形成中性离子对

正确答案:33.C,34.B,35.E,36.A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是对各种色谱法定义的理解掌握。(37-40题共用备选答案)

A.t

B.t′

C.r

D.W

E.W

37.调整保留时间

38.相对保留值(选择性因子)

39.半高峰宽(半峰宽)

40.保留时间

正确答案:37.B,38.C,39.D,40.A (41-44题共用备选答案)

A.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

C.TLC法

D.电泳法

E.纸色谱法

41.范氏方程为H=A+Cu

42.用于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43.以气体为流动相

44.R 值的测定

正确答案:41.B,42.D,43.A,44.C (45-4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塔板高度与流动相流速关系式

B.流动相需要高压泵才能输送

C.电场强度增大,分离趋于完全

D.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

E.甲基硅橡胶SE-30或OV-1

45.高效液相色谱法固定相

46.影响电泳分离的条件之一

47.Van Deemter方程

48.GC法固定液

正确答案:45.D,46.C,47.A,48.E

(49-51题共用备选答案)

A.保留值

B.峰面积

C.电泳淌度

D.电渗

E.比移值

49.GC鉴别药物的参数是

50.在电场作用下,带正电的缓冲液整体向负极移动,称为

51.TLC的定性参数是

正确答案:49.A,50.D,51.E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是对GC法的应用、电泳法中术语及薄层色谱法定性参数的掌握。

(完整版)药物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2008至2009学年第一学期 一、选择题(请将应选字母填在每题的括号内,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5分,共45分) EDCCC BCCAA CDBDB ACBCA EBABA ADCBD 1. 中国药典主要内容包括( ) A. 正文、含量测定、索引 B. 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C.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D. 凡例、制剂、原料 2. 下列各类品种中收载在中国药典二部的是( ) A. 生物制品 B. 生化药物 C. 中药制剂 D. 抗生素 3. 薄层色谱法中,用于药物鉴别的参数是( ) A. 斑点大小 B. 比移值 C. 样品斑点迁移距离 D. 展开剂迁移距离 4. 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药物鉴别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比较吸收峰、谷等光谱参数或处理后反应产物的光谱特性 B. 一定波长吸收度比值与规定值比较 C. 与纯品的吸收系数(或文献值)比较 D. A+B+C 5. 药物的纯度合格是指( ) A. 符合分析纯试剂的标准规定 B. 绝对不存在杂质 C. 杂质不超过标准中杂质限量的规定 D. 对病人无害 6. 在用古蔡法检查砷盐时,导气管塞入醋酸铅棉花的目的是( ) A. 除去H2S B. 除去Br2 C. 除去AsH3 D. 除去SbH3 7. 重金属检查中,加入硫代乙酰胺时溶液控制最佳的pH值是( ) A. 1.5 B. 3.5 C. 7.5 D. 11.5 8. 差热分析法的英文简称是( ) A. TGA B. DTA C. DSC D. TA 9. 可区别硫代巴比妥类和巴比妥类药物的重金属离子反应是( ) A. 与钴盐反应 B. 与铅盐反应 C. 与汞盐反应 D. 与钴盐反应 10. 司可巴比妥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 A. 碘量法 B. 溴量法 C. 高锰酸钾法 D. 硝酸法 11. 下列药物中不能直接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的是( ) A.水杨酸 B.苯甲酸 C.丙磺舒 D.阿司匹林 12. 苯甲酸钠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 直接滴定法 B.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 C. 双相滴定法 D. 两步滴定法 13. 阿司匹林用中和法测定时,用中性醇溶解供试品的目的是为了( )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2016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各科重点总结--药理学(必背)

第一部药理学 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1、酸性药物过量中毒,为加速排泄,可以(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 2、药物进入经胸最常见的方式(脂深性跨膜扩散)。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一、毛果芸香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 作用:直接作用于受体。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用途:治疗青光眼。 二、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药) 作用:影响递质的代谢。 兴奋骨骼肌、胃肠、膀胱平滑肌;减慢心室率;对抗筒箭毒碱和阿托品的作用。用途:重症肌无力。尿潴留。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阿托品+AchE复活剂 2、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产生M样症状的原因(胆碱能神经递质破坏减少)。第四单元抗胆碱药 一、阿托品 作用:1、对眼睛:散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 2、解除平滑肌痉挛 3、抑制腺体分泌 4、解除迷走神对心脏的抑制。 5、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6、提起抗诉乙酰胆碱 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用途:1、虹膜捷状体炎 2、内脏绞痛 3、全身麻醉前给药;胃、十二指肠溃疡 4、缓慢型心律失常 5、感染性休克 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禁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 二、山莨菪碱 三、东莨菪碱――中枢性抗胆碱药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一、a和b受体激动药

(一)肾上腺素 用途:心跳骤停; 抗休克; 支气管哮喘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局麻、制止鼻粘膜出血和牙龈出血。 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室颤 (二)麻黄碱 用于腰麻术中所致的血压下降 二、a受体激动药 (一)去甲肾上腺素 用途:休克和低血压,用于药物中毒致低血压 上消化道出血 延长局麻药的局麻作用。 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用酚妥拉明) 急性肾衰。 (二)间羟胺 三、b受体激动药 (一)异丙肾上腺素 用途:心室自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衰竭 II、III房室传导阻滞 支气管哮喘 休克 (二)多巴酚丁胺 用途: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 四、a、b、DA受体激动药 多巴胺 用途:用于血容量已补足但有心收缩力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 充血性心衰:用强心甙、利尿药无效的难治性心衰 急性肾衰常合用利尿药。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一、a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苄胺唑啉) 用途: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 休克(感染性、出血性) 充血性心衰和急性心梗 防治手术时发生高血压危象 二、b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用途: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 急性心梗早期 甲亢(辅助用药) 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 偏头痛 禁忌证: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我不是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

(2020年编辑)药物分析习题集 附答案

药物分析习题 第一章绪论(药典概况) 一、填空题 1.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组成。 2.目前公认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法规有GLP 、GMP 、 GSP 、GCP 。 3.“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 4.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知的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所以,药物分析是一门的方法性学科。 5.判断一个药物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全面考虑__鉴别____、_检查_____、含量测定______三者的检验结果。 6.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是检验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__安全___、_合理____、有效____的重要方面 二、选择题 1、良好药品生产规范可用() A、USP表示 B、GLP表示 C、BP表示 D、GMP表示 E、GCP表示 2、药物分析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 A、六类典型药物为例进行分析 B、八类典型药物为例进行分析 C、九类典型药物为例进行分析 D、七类典型药物为例进行分析 E、十类典型药物为例进行分析 3、良好药品实验研究规范可用()

A、GMP表示 B、GSP表示 C、GLP表示 D、TLC表示 E、GCP表示 4、美国药典1995年版为() A、第20版 B、第23版 C、第21版 D、第19版 E、第22版 5、英国药典的缩写符号为() A、GMP B、BP C、GLP D、RP-HPLC E、TLC 6、美国国家处方集的缩写符号为() A、WHO B、GMP C、INN( D、NF E、USP 7、GMP是指 A、良好药品实验研究规范 B、良好药品生产规范 C、良好药品供应规范 D、良好药品临床实验规范 E、分析质量管理 8、根据药品质量标准规定,评价一个药品的质量采用() A、鉴别,检查,质量测定 B、生物利用度 C、物理性质 D、药理作用 三、问答题 1.药品的概念?对药品的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2.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3.常见的药品标准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4.中国药典(2005年版)是怎样编排的? 5.什么叫恒重,什么叫空白试验,什么叫标准品、对照品? 6.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有哪些? 7.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8.中国药典和国外常用药典的现行版本及英文缩写分别是什么? 9.药典的内容分哪几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出版了几版药典? 10.简述药物分析的性质? 四、配伍题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产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也能产生类似效应。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总论名词解释及题解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 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 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 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反应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药物依赖性:是指连续使用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 求现象。可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体内药物分析

第二章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 1.体内药分的对象:人体和动物体液、组织、器官、排泄物 2.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样品量少,不易重新获得;样品复杂,干扰杂质多;供临床用药监护的检测分析方法要求简便、快速、准确,以便迅速为临床提供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及中毒解救措施;实验室拥有多种仪器设备,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需相关学科参与。 3.体内药物分析样品的种类:最常用且易获得的分析样品有:血样、尿样、唾液和粪便。 特殊情况下:乳汁、泪液、脊髓液、胆汁、羊水、各种组织 4.血清:血清是由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的影响引起血液凝结而析出的澄清黄色液体,约为全血的30%~50% 5.尿液:尿液的主要成分:水、含氮化合物、盐类;体内药物清除主要通过尿液排出,药物以其原型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等形式排出;尿药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尿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率的研究,并可推断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 6.生物样品分析的前处理:是指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时,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浓集,必要时对待测组分进行衍生化,为测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7.为何进行前处理? 1)药物进入体内除原药外还有多种形式存在 2)生物样品的介质组成比较复杂,尤其蛋白质严重影响分离效果,必须进行前处理 3)除去介质中含有的大量内源性物质等杂质,提取出低浓度的被测药物,同时浓集药物或代谢物的浓度,使其在所用分析技术的检测范围内。 8.生物样品处理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待测药物的理化性质;待测药物测定的目的与浓度范围。9.去除蛋白质的方法:加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中性盐;加入强酸;加入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酶解法。 10.生物样品的分析由两步组成:样品的前处理(分离、纯化与浓集)和对提取物的仪器分析;提取法是应用最多的分离、纯化方法;提取的目的:从大量共存物中分离出所需要的微量组分药物及其代谢物,并通过溶剂的蒸发使样品得到浓集,以供测定;提取法分为液-液提取法和液-固提取法。11.提取溶剂的选择:对被测组分的溶解度大,沸点低,易于浓集、挥散,与水不相混溶,无毒、化学稳定、不易乳化;最常用的溶剂是乙醚和氯仿。 12.被测组分的浓集:样品在提取过程中被测组分得到纯化但因微量的组分分布在较大体积的提取溶剂中,由于进样量的限制,被测组分量可能达不到检测灵敏度,故需将被测组分浓集后再测定;两种浓集方法:末次提取时加入提取液尽量少;挥去提取溶剂法。 13.分离前将药物进行衍生化的目的:使药物变成具有能分离的性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对光学异构体分离的能力;GC 中的化学衍生化和HPLC中的化学衍生化。

药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及记忆口诀

药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及记忆口诀 药理学重点总结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小编知道大家通过药理学重点总结这篇文章已经对药理学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药理学归纳总结各章节名词解释汇总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表现。 5、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以上内容是对药理学名词解释的重点总结,接下来我们看看怎么记忆药理学知识,口诀是什么? 你必须要要掌握的药理学记忆口诀抑制胃酸分泌药: ①、胃酸分泌机制:内源性组织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与胃粘膜壁细胞组织胺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能受体结合后能刺激胃酸分泌; ②、壁细胞分泌H+,是通过H+-K+-ATP酶将细胞内H+泵出细胞外。 ③、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与组织胺H2受体结合,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阻断胆碱能M1 受体,H+泵抑制药(奥美拉唑)抑制壁细胞H+-K+-ATP酶,皆能抑制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

药物分析试题及答案

药物分析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含绪论) 一、填空题 1.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由凡例、_正文、附录、引索四部分组成。 2.目前公认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法规有 GLP、GMP、GSP、GCP。 3.“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 4.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知的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所以,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性学科。 5.判断一个药物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全面考虑三者_鉴别、检查、含量测定_的检验结果。 6.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是检验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_ 合理、有效、安全_、的重要方面。 二、选择题 1.《中国药典》从哪年的版本开始分为三部,第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 (A)1990版 (B)1995版 (C)2000版(D)2005版 (E)2010版 2. 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E(药品有效性的技术要求) (B)M(药品的综合技术要求) (C)P (D)Q (E)S (药品安全性的技术要求) 3.《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可用()表示。 (A)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C)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D)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E)GCP 4.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最新版为() (A)2000年版 (B)2003年版(C)2010年版 (D)2007年版 (E)2009年版 5.英国药典的缩写符号为()。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中药药理学总结(考试重点)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6)镇静作用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药物分析第七版习题及部分答案(1)

第一章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 (一)基本概念 药物( drugs) 药品( medicinal products) 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药品特性是 (二)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和国家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的内涵包括: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品质要求三个方面,药品在这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决定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凡例( general notices)、正文( monograph。)、附录(appendices) (三)药品标准制定与稳定性试验 药品稳定性试验的目的,稳定性试验包括 (四)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五)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使药品质量控制和保证要求从质量设计(Quality by Design)、过程控制( Quality by Process)和终端检验(Quality by Test)三方面来实施,保障用药安全。 (六)注册审批制度与ICH ICH协调的内容包括药品质量(Quality,以代码Q标识)、安全性(Safety,以代码S 标识)、有效性(Efficacy,以代码E标识)和综合要求(Multidisciplinary,以代码M 标识)四方面的技术要求。 三、习题与解答 (一)最佳选择题 D 1.ICH有关药品质量昀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E B.M C.P D.Q E.S B 2.药品标准中鉴别试验的意义在于 A.检查已知药物的纯度 B.验证已知药物与名称的一致性 C.确定已知药物的含量 D.考察已知药物的稳定性 E.确证未知药物的结构

A 3.盐酸溶液(9→1000)系指 A.盐酸加水使成l000ml的溶液 B.盐酸1. 0ml加甲醇使成l000ml的溶液 C.盐酸1. 0g加水使成l000ml的溶液 D.盐酸1. 0g加水l000ml制成的溶液 E.盐酸1. 0ml加水l000ml制成的溶液 D4.中国药典凡例规定:称取“2. 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A. ~ B. 1. 6 ~2. 4g C. 1. 45~2. 45g D. 1. 95 ~2. 05g E. 1. 96 - 2. 04g D 5.中国药典规定: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 A. 6.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疏松原料药在开口容器中摊成薄层的厚度应 A. >20cm B.≤20cm C.≤l0cm D. ≤5cm E.≤l0mm E 7.下列内容中,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的是 A.术语与符号 B.计量单位 C.标准品与时照品 D.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 E.通用检测方法 E 8.下列关于欧洲药典(E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EP在欧盟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B.EP不收载制剂标准 C.EP的制剂通则中各制剂项下包含:定义(Definition)、生产(Production)和检查( Test) D.EP制剂通则项下的规定为指导性原则 E.EP由WHO起草和出版 (二)配伍选择题 A. SFDA 下列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 D 9.荮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E 10.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1—13J A.溶质lg( ml)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B.溶质lg( ml)能在溶剂1-不到l0ml中溶解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完整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8、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20、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1、毒性作用:是有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22、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后作为抗原而引起的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免疫反应,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23、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24、药物的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5、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称半数致死量。 26、ED50:对50%个体有效的药物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8、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或95%有效量~5%致死量 29、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30、受体的功能:与配体结合、传递信息。 31、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32、受体的调节:增敏调节和脱敏调节 33、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效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定量作用定律;药

药理学考点大全-重点总结-试题总结-期末考试必备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药效学: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4.首关消除: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10.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12.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时间。 13.半衰期: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4.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16.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17.耐药性: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与药物反复作用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有染色体介导。 二、填空题 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效动力学。二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称为药代动力学 4.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_ 副作用_,_毒性反应_,_变态反应,_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类型。。 8.氯丙嗪可与_度冷丁(哌替啶)、_异丙嗪_配合组成冬眠合剂。 9.阿托品在眼科的应用①_治疗虹膜睫状体炎;②扩瞳作眼底检查。对眼的影响有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11.毛果芸香碱用于虹膜炎的目的是防止_虹膜与晶状体粘连_ 。对眼的影响有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③调节痉挛 13.阿司匹林的解热阵痛抗炎主要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15.硝酸甘油抗急性心绞痛的给药途径为:口腔黏膜吸收和皮肤吸收;作用特点:1.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16.舒张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3.重新分配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内膜血液供应、4.保护心肌细胞,减轻缺血的损伤。 23.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特点为:增加心肌收缩效能、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衰竭心脏的输出量。 31.麻醉前给药东莨菪碱优于阿托品因为①_镇静;②_兴奋呼吸中枢 _③_抑制腺体分泌__。 37.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的增大依次可出现镇静__、_催眠_、抗惊厥和_麻醉_等作用。 40.普萘洛尔的主要适应症是_抗高血压_、_抗心绞痛_和_抗心律失常__。 44.阿司匹林具有解热_、镇痛_、抗炎抗风湿等作用,这些机制均与抑制PG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45.硝酸甘油可用于治疗_各型心绞痛_ 和_急慢性心衰_。硝苯地平不宜用于劳累_型心绞痛。 51.四环素对_绿脓__杆菌、_伤寒杆菌、_结核__杆菌无效。 三、简答题: 1.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⑴对眼的影响: 1 缩瞳:兴奋瞳孔括约肌。 2 降低眼内压:虹膜拉向中心,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易于房水进入巩膜静脉窦循环。 3调节痉挛: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增厚,屈光度增加,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二)临床应用: ①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充血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单纯性青光眼) ②治疗虹膜睫状体炎: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使用。 ③口腔干燥(口服)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