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张和组织形式以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3. 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辛亥革命的演变过程;

2. 孙中山及其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以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讲解(35分钟)

1. 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

3. 讲解孙中山的思想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3. 活动(20分钟)

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主要参与人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对该历史事件

的认识和理解。

4. 小结(5分钟)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

布置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撰写一份500字左右的研究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较为严谨,内容详尽,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实施时,活动设计可以更精彩多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下一次上课需要再注重这一点。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 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孙中山 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数万军队进行镇压,起义军失败,刘道一等遇难。 2、安庆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与清军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叛徒告密,被捕遇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 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历史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就会变得枯槁干瘪,历史故事就会因为无根无源而云里雾里,所以《辛亥革命》这节课我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幕碧血丹心说英雄,第二幕丧钟敲响震九州,第三篇:千年帝厦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难点: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2,回答: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9《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

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孙中山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但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不过这时的中国,各地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一起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呈现)本课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出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9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第 9 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 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 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 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 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❷教学过程➷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 山等人制订的《中 国同盟会革 命 方 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 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 9 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展示课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 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 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1904 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 年曾领导广州起义。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教师展示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 年4 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 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

《第9课 辛亥革命》新课标教案设计

9、辛亥革命 一、导入新课。 走进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了解那时的帝国主义,耀武扬威地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野蛮的掠夺着我们的财富,而当时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正处于频临灭种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那是什么革命推翻的呢?她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辛亥革命,重温那辛亥精神(板书9..辛亥革命)先看看学习目标,出示PPT图片(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革命先烈的奋斗 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和革命志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那到底有哪些起义呢?现在请大家把书打开阅读教材42页至43页内容,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示PPT图片。师:好,整理好了吗?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你整理的答案。(生回答时板书四个起义。) 师:总结分别讲解四个起义,着重讲解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讲解: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奋斗一个月后还是失败了。刘道一遇害,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与清军激战四个小时,最终失败,徐麒麟次日遇害,而秋瑾准备在浙江绍兴与之策应而因歹徒告密而失败,秋瑾慷慨就义。我们来了解一下徐锡麟,秋瑾出示PPT图片。 广西起义:1907年由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广西起义为袭取镇南关,因此又称镇南关起义,与清军激战七昼夜,终因弹药缺失而失败。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起义。1911年4月27日,由黄兴率领的120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众悬殊最终失败。其中72名烈士的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党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一张熊秉坤和溥仪的老照片引发的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42——43页的内容,归纳总结表格中的信息。 过渡: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浴血奋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屡战屡败的情形下,仍然坚持着屡败屡战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 展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黄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谈话式的讲解和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革命党人身上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革命党人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用材料突出“黄花岗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过渡:早期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这些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述的景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直观地再现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播放视频。引出打响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为后面做个铺垫。 再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44—45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归纳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 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概念和武昌起义的地位,并补充这次革命的结果之一: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自然引出导入新课时的老照片,让学生探讨。 过渡: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但是对它的探究一直延续着,有人认为它成功了,也有人认为它失败了,那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解决本课的难点。 感悟辛亥革命。由材料引入、升华情感。让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弘扬革命先辈的高尚品

人教版初中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精品教学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 了湖北军 政府。由 革命党 人、立宪 派人士及 旧军官组 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展示课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 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1904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曾领导广州起义。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教师展示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其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表格归纳、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极大的牺牲。本课我们讲学习 第9课 辛亥革命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加入华兴 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1、萍浏醴起义 2、安庆起义: 1907年7月 6 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 秋瑾在浙江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牺牲。 3、广西起义: 1907年12月2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亲赴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但要缺乏,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赛课教学设计_0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本节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些却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二历史的上册的一节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够对史料进行基本的阅读和总结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史实。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搜集资料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教学重点: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孙中山的图片。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并简要进行评价。继续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的浮雕。教师导入: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讲授新课 1、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提问: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产生了什么 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及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 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3.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革命志士的奋斗 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含答案〕

2021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革命志士奋斗的具体事例,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和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翻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学习难点】 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稳固根底: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根底稳固题。〔7'〕 针对根底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萍浏醴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意义?2〕、黄花岗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意义?3〕、武昌起义的时间、主要力量? 4〕、湖北军政府成立的时间、都督? 5〕、辛亥革命的意义?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0'〕 1.列举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奋斗的具体事例? 2.武昌起义能够得到各省迅速响应的原因? 〔1〕清政府统治已失去人心。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斗争,赢得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支持。 〔3〕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4〕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增加,为革命的迅速开展奠定了阶级根底。 3.如何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五、〔课堂小结〕:〔2'〕 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以下问题。〔8'〕 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武装起义是〔〕 A.安庆起义B.广西起义 C.萍浏醴起义D.黄花岗起义 2.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 A.它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B.它是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 C.革命党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开展的进程 3.孙中山和黄兴一同为革命并肩作战有九年,同盟会的成立和中华 民国建立,他们二人功绩最大,所以当时被人们并称“孙黄〞。以下起义是孙中山和黄兴共同领导参加的是( ) ①萍浏醴起义②皖浙起义③镇南关起义④黄花岗起义⑤武昌起义 A.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③④⑤ 4.武昌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A.中国同盟会B.湖北文学社 C.湖北新军D.湖北共进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