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内燃机的实际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四个过程组成,它是周期性地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往复过程。

基本原理:内燃机通过进气过程向气缸内吸入新鲜空气或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气,通过活塞的压缩行程,将新鲜充量的温度、压力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然后燃料以点燃或压燃的方式开始燃烧释放出热能,气缸内气体工质被加热,温度和压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实现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最后通过排气过程排除已燃废气。

理论循环提出的假设:(1)以空气作为循环工质,视其为理想气体,物理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工质比热容为常数;(2)循环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3)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等容或等压的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4)将工质的压缩和膨胀过程看成等熵过程,工质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

三种形式的理论循环:(1)定容加热循环,如汽油机(2)定压加热循环,如高增压和低速

大型柴油机(3)混合加热循环,如高速柴油机

理论循环的评价指标:

(1)循环热效率t η:工质所做循环功W 与循环加热量1Q 之比,用来评价循环的经济性,

即 12t 11

Q Q W Q Q η-== 影响t η的因素有:①压缩比ε(随着ε增大,三种循环的热效率都提高,提高压缩比可以

提高循环平均加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②绝热指数k (随着k 值增大,

t η将提 高);③压力升高比λ(定压加热循环与定容循环的t η均与λ无关,对于混合加热循环,当 1Q 与ε不变时,λ增大则ρ减小,膨胀过程增加,2Q 减少,t η提高);④预胀比ρ(ρ值 增加,t η下降)

(2)循环平均压力t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来评价循环的做功能力,

即 t ()S

W p kPa V = 对于定压和定容加热循环,循环平均压力t p 随压缩起点压力a p 、压缩比ε、压力升高比λ 预胀比ρ、绝热指数K 和热效率t η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混合加热循环,若1Q 不变,增加ρ 就是减少λ,t η下降,t p 也降低

继续膨胀循环:(1)脉冲涡轮增压(2)定压涡轮增压

四行程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进气压力终点a p 一般小于环境大气压力0p ,压力差用于克服进气阻力,

进气终点的温度a T 高于环境大气温度0T

(2)压缩过程:复杂多变过程,压缩终了的压力1n c a p p ε=,温度11n c a T T ε-=,其中,多 变指数1n 主要受工质与缸壁的热交换及工质泄露情况的影响,当转速提高时,热交换时间 缩短,缸壁的传热和气缸泄漏气量减少,1n 会增大,当负荷增加时,气缸壁温度升高,传 热量减少,1n 增大,而当漏气量增加或缸壁温度降低时,1n 减小。

(3)燃烧与膨胀过程:实际的加热量小于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完全燃烧所能放出的热量,柴油机膨胀比大,转化为有用功的热量多,热效率高,故膨胀终了的压力和温度比汽油机小。

(4)排气过程:排气终了压力p r 大于环境大气压力0p ,压力差用来克服排气系统的阻力。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工质的比热容增大,存在传热损失、换气损失、燃烧损失、工质 泄露损失。

内燃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1)平均指示压力p mi :内燃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指示功,即 p /mi i s W V = (MPa), 其中 2

6104s D V S π-=?

p mi 值越高,表明同样大小的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指示功越多,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程度 越好,p mi 是衡量实际循环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指示功率i P :内燃机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即 26030mi s i i p V ni n P W i ττ

== (kW) 其中,τ——行程数,四冲程τ=4,二冲程τ=2 n ——曲轴转速,r/min

(3)指示热效率i η:发动机实际循环的指示功W 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1Q 的比值,

即 1/i i W Q η= 或 33.610i i u

P BH η?= 其中,u H ——燃料的低热值,KJ/kg B ——每小时耗油量,kg/h

(4)指示燃料消耗率i b :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即 310/

i i b B P =? [g/(kW h)] i b 与i η成反比,i b 值越小,内燃机的经济型越好

有效性能指标:

(1)有效功率e P :曲轴上所能输出的功率,即指示功率减去机械损失功率

kW e i m P P P =- () 或 k )9550tq e T n

P W = (

机械效率m η: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1/m e i m i

P P P P η==- (2)平均有效压力me P :内燃机工作循环中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即

kW 30me s e P V in P τ= () 3m 10MPa tq e s

T P iV πτ-=? () me P 值越高,表明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对外输出的功越多,发动机的动力性越好

(3)升功率L P :在标定工况下,内燃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即 kW /3030eb meb s b meb b L s s P p iV n p n P L iV V i ττ

=== () 其中,eb P ——内燃机的标定功率,kW meb p ——在标定工况下的平均有效压力,MPa L P 值越大,则内燃机强化程度越高,输出一定有效功率的内燃机气缸尺寸越小

(4)有效热效率e η:内燃机实际循环发出的有效功e W 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1Q 的比值 即 11e i m e i m W W Q Q ηηηη=== 或 33.610e e u

P BH η=? (5)有效燃料消耗率e b :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即310/e e b B P =? [g/(kW h)]

e b 与e η成反比,e b 值越小,内燃机的经济型越好

(6)排放性能:包括有害气体(CO HC 、、

X NO )和微粒PM (粒径大于0.002m μ) (7)噪声:轿车车外加速噪声不得大于82 dB

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1)倒拖法(2)示功图法(3)灭缸法(4)油耗线法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1)转速n :转速n 提高,机械损失功率m P 增加,机械效率m η下降。在转速相同的情况 下,柴油机的摩擦损失大于汽油机。

(2)负荷:转速一定,负荷减少时,平均指示压力mi p 下降,机械效率下降(1/m mm mi P P η=-)

(3)机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当内燃机强化程度高,轴承负荷大时,应选用黏度较大的机 油;当转速高,配合间隙小时,需要机油的流动性好,宜选用黏度较小的机油;提高水温, 对性能有益,受水的沸点影响,水温多在85

95C

提高内燃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途径:

(1)提高平均指示压力mi p (采用增压技术、提高循环指示效率i η、改善换气过程、提高 空气利用率);(2)提高内燃机的转速;(3)提高机械效率;(4)采用二行程来提高升功率 燃料在气缸中燃烧发出的热量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转化为指示功的热量、排气带走的热量、冷却损失的热量 第二章 内燃机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过程,其基本任务是将本循环的燃烧产物 排出气缸并为气缸充入下一循环的新鲜充量。

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的四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排气门一般在下止点前的点b'处提前开启,利用缸内和排气管内的压 差排气。转速越高的内燃机,排气门就越应提前打开。

(2)强制排气阶段:排气门一般在上止点后的点r'关闭,依靠活塞强制推挤将燃气排出缸 内。

(3)进气阶段:进气门一般在上止点前某一角度的点r 提前开启,在下止点后的点g 关闭, 活塞下行,将充量吸入气缸。

(4)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阶段:活塞在上止点附近时,进、排气门同时开启,进气管与 排气管之间的压力差使新鲜充量进入气缸把缸内燃气驱除出去。气门重叠角应取较小值。 扫气系数s ?:每循环流经气缸总的空气质量k m 与进气过程结束时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 质量L m 之比,即/s k L m m ?=。用来衡量扫气过程中新鲜空气的利用程度。

内燃机扫气所消耗的空气质量:p k L m m m =-, 故 1/s p L m m ?=+

换气损失:包括自由排气损失w 、强制排气损失x 、进气损失y

泵损失:进气过程气体对活塞做的功和排气过程气体对活塞做的功的代数和,x+y-u

影响换气损失和泵损失的因素:转速,进、排气系统流通阻力

残余废气系数r φ: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的残余燃气质量r m 与气缸内的新鲜充量质量L m 之比,即 /r r L m m φ=

充气效率:进气过程结束时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质量L m 与在进气状态s p 、s T 下能充 满气缸工作容积s V 的新鲜充量质量s m 之比,即 s L L v L s s s s RT m V m m p V V η=

== 气缸的理论充气体积流量v q (3/m h ):600.031002s v s V in q inV =?=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111a v s r ρε

ηξερφ=-+ (1)进气终了的工质密度a ρ:提高进气终了压力a p 和降低进气终了温度a T ,有利于提高 充气效率。

(2)残余废气系数r φ和压缩比ε:r φ越大,残余废气对进气阻碍及加热影响越严重,v η越 低,提高压缩比ε,可以降低r φ,有利于提高v η。

(3)配气定时:当进气迟闭角一定时,ξ为常数;若进气迟闭角小于该最佳迟闭角时,a ξρ

减小;若进气迟闭角过大,a ξρ也减小,充气效率降低

(4)进气状态:当大气温度高而压力低时,气体密度s ρ也低,v η有所提高,但输出转矩 反而下降,内燃机动力性下降

进气终了温度a T 高于进气温度s T ,引起温升的原因是:

新鲜工质进入内燃机与高温零件接触而被加热,新鲜工质与缸内高温废气混合而被加热。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增加a p ;(2)降低排气系统阻力 损失,以降低r φ;(3)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过程中对新鲜充量的加热以降低a T ,提高a ρ;

(4)合理利用换气过程的动态效应,提高a ξρ

二行程内燃机的换气型式:

(1)横流扫气:结构简单

(2)回流扫气:扫气效果比横流扫气好,适用于高速内燃机

(3)直流扫气:扫气效果好,结构复杂

二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分三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2)扫气与强制排气阶段(3)过后排气或过后充气阶段

二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的评价指标:

(1)扫气系数s φ:换气过程结束后,留在缸内的新鲜空气质量与缸内全部混合气质量的比 值。 s φ越大,扫气与四行程效果越好。

(2)给气比:每循环流经气缸总的充量质量与扫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充量质量之 比,即表示扫气总量占进气量的比值。

二行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1)换气时间短,换气质量较差(2)进、排气过程同时进行,新鲜充量与废气易于掺混(3) 扫气消耗功大,燃烧消耗率较高(4)二行程其汽油机的HC 排放高

内燃机增压的基本目的:在空气进入气缸之前对其压缩使其密度增大,使同样的气缸工作容 积可以容纳更多的新鲜充量,可以多供给燃料,得到更多的输出功率。

内燃机的增压:利用某种能量驱动一压气机对进气进行压缩,提高进气压力,增加单位体积的进气量,即增加进气密度,以增加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

增压方式:

(1)机械增压:内燃机曲轴直接或通过齿轮来驱动压气机,低速增压效果好,结构紧凑,与发动机容易匹配,但燃料消耗率比非增压内燃机略高。

(2)废气涡轮增压: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之间没有机械连接,而是靠气路相通,废气经过涡轮膨胀做功后再排往大气,压气机靠涡轮发出的功率驱动。能有效回收利用排气能量,内燃机经济性好,但低速运行工况差

(3)气波增压:根据压气波的气动原理,利用排气压力波使空气受到压缩,以提高进气压力,结构较简单,适应工况变动范围较大,加速性和低速扭矩特性较好,工作温度不高,但噪声高,效率低,难于良好匹配。

(4)复合增压:不同增压器和两个相同增压器的组合,主要用于大排量柴油机

内燃机增压技术的优点:

(1)提高了进气密度,有效提高了内燃机的升功率,降低了比质量,降低了单位功率的造价,改善了经济性

(2)排气能量得到了回收利用,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排气噪声

(3)缸内压力和温度水平得到提高,滞燃期短,有利于降低压力升高和燃烧噪声

(4)有利于降低HC、CO和碳烟排放

(5)有利于内燃机在高原空气稀薄条件下恢复功率

(6)技术适应性广

内燃机增压存在的缺点:

(1)工作压力和温度提高,机械负荷与热负荷加大,影响内燃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2)对于废气涡轮增压,低速时排气能量不足,压气机增压效果不好,内燃机的低速转矩受到影响

(3)内燃机的加速响应特性不如非增压机型

(4)发动机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受到增压器和中冷器的限制

废气涡轮增压器:由离心式压气机和涡轮机构成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新鲜充量沿截面收缩的轴向进气道进入工作轮、气流速度略有增加,之后,气流进入工作轮叶片组成的气流通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新鲜充量得到压缩,压力、温度和气流速度均有较大的提高,压力提高了的气体沿工作轮径向流出,进入通道截面渐扩的扩压器和出气蜗壳气体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压力进一步升高,气流速度相应下降绝热效率:压气机的等熵压缩功与实际消耗的压缩功之比,用来衡量机械能转换为压力能效率的指标

压气机的流量特性(增压器特性):在压气机转速不变时,增压比和绝热效率随压气机流量的变化关系。

气流进入压气机时,产生两种损失:摩擦损失、撞击损失

压气机的喘振:由于流量过小,在叶片扩压器和工作轮进口处气流与壁面出现分离,产生气流涡旋,撞击损失开始增大,当流量小于某一数值后,气流的分离现象会扩展到整个扩压器和工作通面,使气流产生强烈振荡和倒流

压气机的堵塞:通过压气机的气体流量随增压比的降低而增加,达到马赫数后增压比继续降低,气体流速也不再增加,即出现堵塞。

径流式涡轮机的工作原理:排气经蜗壳引导后均匀进入涡轮,当气流流过喷管时,部分压力能转变为动能,气体得到加速而压力、温度降低之后,均匀地流入工作叶轮,气体在渐缩的通道中继续膨胀,当气流流过工作叶轮时,气流转弯,在离心力作用下,叶轮的凹面上压力

增大,在凸面上压力降低,合力产生了转矩,从而驱动叶轮旋转。

涡轮机效率:排气在涡轮机中的实际膨胀功与绝热膨胀功之比

涡轮增压器的总效率:压气机绝热效率、涡轮机效率及增压器机械效率的乘积

涡轮增压系统分为:定压涡轮增压和脉冲涡轮增压

定压涡轮增压:把内燃机所有气缸的排气通过一个体积较大的排气管收集在一起,再引向涡轮的喷管,由于稳压作用,排气总管内的压力振荡较小,进入涡轮的压力基本不变。

脉冲涡轮增压:当某一气缸开始排气后不久,排气管内的压力迅速的升高并接近与汽缸内的压力,排气流入涡轮后,排气管压力迅速下降,之后,其他气缸重复此过程,排气管内的压力形成了周期性脉动,使得涡轮机在进口压力有较大波动下工作。

定压增压与脉冲增压的比较:

(1)脉冲涡轮增压气流的流动阻力小,排气能量损失比定压增压系统要小

(2)脉冲涡轮增压系统可以保证气缸有良好的扫气,而定压增压系统则不能

(3)在低速时脉冲增压系统的可用能与定压增压系统大,内燃机加速性能较好

(4)脉冲增压系统涡轮的效率较低,定压涡轮全周进气,效率较高

(5)脉冲增压系统结构复杂,尺寸较大

实施增压存在的问题:(1)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升高,易爆燃(2)燃烧温度高,热负荷高(3)汽油机与增压器的匹配困难

解决方法:(1)降低压缩比(2)采用增压中冷(3)结构上采用抗爆燃结构(4)加大气门叠开角,用扫气进行冷却

改善废气涡轮增压器过渡响应特性的主要措施:

(1)合理布置进、排气系统的管长和直径

(2)在满足高速性能的要求下,尽可能选择较小的涡轮截面积

(3)减小节气门到进气门之间的进气系统容积。

燃料的炼制:原油在常压下、温度在30200C范围内通过蒸馏可获得汽油;常压下蒸馏至270C左右得到航空煤油,在270360C蒸馏出来的是柴油,重油是蒸馏的残质。

辛烷值:表示发动机燃料的抗爆性能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汽油的辛烷值越高,抗爆性就越好,发动机就可以用更高的压缩比。

汽油标号:实际汽油抗爆性与标准汽油的抗爆性的比值。标号越高,抗爆性能就越强。所谓90号、93号、97号无铅汽油,是指它们分别含有90%、93%、97%的抗爆震能力强的“异辛烷”,也就是说分别含有10%、7%、3%的抗爆震能力差的正庚烷。

评定车用汽油的抗爆性可采用的实验工况:马达法、研究法

评价蒸发性的重要指标:馏程和蒸汽压

馏程:汽油馏出温度的范围

为了评价汽油的挥发性,常用馏出10%、50%、90%时的温度为代表。

(1)馏出10%时的温度:标志着汽油的启动性。10%馏出温度越低,汽油机冷启动性越好,但温度过低,在管路输送时受发动机温度较高部位加热,易变成蒸汽在管路中形成“气阻”

现象(小于70C即可)

(2)馏出50%时的温度:标志着汽油的平均蒸发性,影响着发动机的瞬车时间、加速性和

工作稳定性,温度越低,说明这种汽油的平均挥发性较好(小于120C)

(3)馏出90%时的温度:标志燃料中含有难于挥发的重质成分的数量,温度越低,重质成

分越少,越能够完全挥发,有利于燃烧;温度过高,易在汽缸壁形成积碳(小于190C)

柴油:轻柴油用于高速柴油机,重柴油用于中、低速柴油机。

轻柴油的牌号:按凝点不同分为10号、0号、-10号、-20号、-35号,表示其凝点分别不高于10C、0C、-10C、-20C、-35C

柴油选用原则:按最低环境温度高出凝点5C以上,即-20号柴油适用于最低环境温度为-15C的场合。

柴油的使用性能指标:

(1)十六烷值:评定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十六烷值越高,柴油的自燃性越好,有利于缩短着火延时即改善冷启动,但燃料分子量加大,蒸发性变差,黏度增加,将导致碳烟排放增多及燃料经济性下降。

(40——55之间合适)

(2)馏程:表示柴油的蒸发性。50%馏出温度低,表明燃料轻馏分多,蒸发快,有利于混合气形成,主要影响柴油机的暖机性能、加速性、工作稳定性。90%和95%馏出温度标志柴油中所含难于蒸发的重馏分的数量,直接影响燃料能否及时完全燃烧

(3)黏度:表征柴油流动性的尺度,表示抵抗分子间相对运动的能力,影响柴油的喷雾质量,黏度低,有利于燃料和空气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气,但黏度过低会造成润滑状况变坏,

2.58.0mm/s)

磨损增加(20C时在2

汽油、柴油性能差异对内燃机工作的影响:

(1)混合气形成于负荷调节方式的不同:

汽油在较低温度下以充裕时间在气缸外部的进气管中形成均匀混合气,而柴油黏度比较好,适宜用喷油嘴向气缸内喷油,使柴油强制雾化形成混合气;汽油采用“量调节”,即通过控制混合气的数量调节汽油机的功率输出,而柴油采用“质调节”,即靠调节喷油量来调节柴油机的功率输出,而吸入的空气量基本不变

(2)着火与燃烧上的差异:

汽油的自燃温度较高,但汽油蒸汽在外部引火情况下的点燃温度很低,适宜外源点火,压缩比不能高;柴油易自燃,采用压缩自燃的方式,压缩比不能过低。

代用燃料及其特性:

(1)气体燃料:燃烧产生的CO排放量少,未燃HC成分引起的光化学反应低,燃料中几乎

NO生成;低温启动性及不含硫的成分;辛烷值高于汽油,内燃机可采用高压缩比;降低

x

MP,低温运转性能良好,不完全燃烧成分少;储运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储气压力一般打20

a 使燃料容器加重;热值低,功率会下降10%左右。

(2)醇类燃料:所需的理论空气量比汽油少,动力性不降低;汽化潜热时汽油的三倍,增加了进气量,冷启动困难,需要进气预热;辛烷值高,抗爆性能好,对提高压缩比有力;沸点低,产生气阻的倾向比汽油大;有一定的毒性,甲醇对金属也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CO排放;十六烷值较高,润滑(3)生物柴油:含硫量低、不含芳香烃,不增加大气中的

2

性能好;闪点高,可溶解,污染小;可再生;可与柴油以任何比例相溶。

过量空气系数α:燃烧1Kg 燃料实际提供的空气量L 与理论上所需要的空气量0L 之比。 过量空气系数定量表述了混合气的浓度,当1α=时称为理论混合气;当1α>时称为稀混合气;当1α<时则为浓混合气。α与内燃机的类型、混合气形成方式、内燃机工况、功率的调节方法有关。

空燃比:气缸内燃烧时的空气量与燃料量的比值,即A/F

燃料的热值:1Kg 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高热值:水凝结以后计入水的汽化潜热的热值

低热值:在高温下不计水汽化潜热的热值

混合气热值:单位质量(体积)可燃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Kg 理论混合气热值:当α=1时,燃料与空气所形成的可燃混合气热值

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出现的氧化产物分子数。

温度超过或等于1T ,没有热量累计,不能引起自燃

链锁反应:活性中心(即中间产物)再生的反应方式,主要包括链引发、链传播、链中断 链引发:反应物分子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分解成为自由原子或自由基的过程

链传播:已经生成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与反应物作用,又生成新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的过程 链中断:具有反应能力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与容器壁或惰性气体分子碰撞,反应能力消失,不再引起反应。

链锁反应的特点:(1)有一段活性中心形成并积累的过程(2)即使反应物处于低温下,只要某种原因能够激发出活性中心,便能引起连锁反应(3)反应是自动加速的(4)加入惰性气体,反应速度会降低,加入某些添加剂可使反应加速。

内燃机中的燃烧方式:

(1)预混合燃烧:①层流火焰传播:在预混合气体为精止或流速很低时,混合气被电火花点燃着火后,火焰向四周传播形成一球状的燃烧层,即火焰前锋面。②紊流火焰传播:紊流是气流中不同尺度涡旋的不断形成、发展、分解与消失的不稳定流动过程。

紊流尺度:涡旋翻滚一个周期所作用的空间范围

紊流强度:用脉动速度的均方根表示紊流能量的物理量,主要影响紊流火焰传播速度。

(2)扩散燃烧:柴油机主要燃烧方式

(3)爆炸燃烧(4)HCCI 燃烧:高效低污染燃烧方式气缸压力升高

燃烧三阶段:(1)滞燃期(着火延迟期),指电火花跳火到形成火焰中心的阶段(对汽油机工作的影响不大)(2)急燃期(明显燃烧期),指火焰由火焰中心以火焰传播形式烧遍整个燃烧室的阶段(3)后燃期,急燃期终点至可燃混合气基本上完全燃烧点为止

质量燃烧速度:单位时间或单位曲轴转角所燃烧的可燃混合气质量。

通过控制质量燃烧速度能够控制急燃期的长短及相对的曲轴转角位置。

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

发动机原理((English)

第一章 发动机性能及其参数 [1] 三种理想循环 1)otto cycle : 2)diedel cycle : 3)dual cycle;(the efficiency lies between ~) isentropic compression ;addition of heat ;isentropic expansion ;rejection of heat; [2]评价理论循环的参数 Cycle fuel conversion efficiency ηt 和Mean effective pressure Pt ηt : The cycle fuel conversion efficiency η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ycle economy , which is defined as: (η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mpression ratio ε, pressure ratio λ, isentropic exponent K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expan sion ratio ρ.) Pt : Pt is cycle work done by unit cylinder volume.I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power capability of a cylinder : (P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f pa 、ε 、λ、ρ、 k and ηt .) [3]real cycle 实际循环 1、intake(induct) stroke 2、compression stroke 3、power(combustion) stroke 4、exhaust stroke [4] Which losses existed in real cycle compared with ideal cycle? explain every loss and the forming reason. (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相比,存在的损失及其形成原因。) 1) Heat transfer. Heat transfer from unburned mixture to the cylinder walls. The pressure at the end of combustion in the real cycle will be lower. 2) Finite combustion time. Finite time required to burn the charge. The peak 1 2 121101Q Q Q Q Q Q W t -=-==ηS t V W p =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运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本科教学用 ) 前言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远古 - 公元前 21 世纪)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教学内容】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夏 - 春秋公元前 22 世纪 - 公元前 476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l) 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 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 介绍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2. 简介医学理论的萌芽 (1) 介绍当时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战国 - 三国公元前 475 - 公元 265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简介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工程热力学及内燃机原理》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及内燃机原理》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 课程代号: 学分:4 总学时:64 H 课程类别:限选考核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车辆工程专业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内燃机基本原理,能对内燃机的性能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具备一定的热力学过程和内燃机主要参数的计算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机械方面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内燃机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了解各种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能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结合工质的热力性质,分析计算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各种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了解提高热效率的正确途径和措施。了解内燃机排污、噪声、振动的知识,掌握内燃机台架试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应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机械原理”、“汽车构造”等课程。只有在学好上述课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本课程。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工程热力学部分 绪论

(一)热能及其利用 (二)热力学发展简史 (三)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基本概念(一)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二)热力系统 (三)工质的热力学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四)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五)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六)过程功和热量 (七)热力循环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二)热力学能和总能 (三)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四)焓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六)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式 (七)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一)理想气体的概念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三)理想气体比热容 (四)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

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①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②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临床实习:每学生发印历一本,记载治疗经过和疗效。每年比较一次,分上中下三等级。 2.《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由政府编撰的大型方书(100卷,16834方),翰林医官王怀隐主编。书中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先以《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再论述各种病证,体现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3.《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撰的一部大规模方书(200卷,20000余首方),宋徽宗作序。特点: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强调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运气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特点: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最早提出“内消”与“托里”的治则。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代表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书载药1748种,新增药物600种。图文并茂——药物图谱和药物理论相汇聚,方剂和方论相结合,古今验方附例在每药之后。 6.《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了食谱、食疗、食物本草。制定了一般的饮食卫生法则,论述了各种点心、菜肴的配制成分及烹调方法、食物中毒的防治法、妊娠妇女及乳母的饮食禁忌。 7.《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张仲景“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和瘟疫之气;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的,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 8.《察病指南》:宋·施发,除对脉象进行论述外,创有脉图33种,为现存最早的以图示脉的专著。 9.《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彩色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0.王惟一: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三卷(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1.《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主要成就:1.全书详细讨论了二百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种疾病;2.特别注意压痛点和患者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3.首次记载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穴位;4.对足三里、魄户、大椎、正骨等穴位进行考辨,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5.提倡“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6.辑集了宋以前的灸法,提出“针灸需药”。 12.《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2卷。专病专著。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做了讨论,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13.《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肺痨专书,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润肺膏等10首具有止血、止咳、润肺、扶正的良方,为后世治痨提供可以遵循的法则。 14.《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专篇“正骨兼金镞科”、“六出臼、四折骨”篇。主要成就:1.提出各种整复手法(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强调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5.《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宋·陈自明。1.内容提纲契领且丰富全面,分八门论述;2.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改变了以往偏于就正列方的做法。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强调肝脾冲任在妇科的重要作用。 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其弟子阎孝忠整理。1.理论上: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诊断上: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5.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6.善化裁古方,创制了儿科专用方剂(泻肺散、导赤散、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①强调脉诊②外治手法多样③注重外科护理。强调脏腑、气血失调对痈疽发生的关系,在治疗上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学说妄用寒凉攻伐之剂,主张“宣热解毒”、“助胃气”、“扶正固本”等治则。 18.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1.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2.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治疗善用寒凉药,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19.张从正与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1.创“攻邪论”,基本论点“病由邪生,攻邪已病”;2.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治疗当“速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立攻邪三法——汗、吐、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3.不废补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食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20.李杲与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晚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1.创“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A.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B.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作用中的枢纽作用;C.“阴火为元气之贼”。2.治疗“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21.朱丹溪与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被后人称为丹溪翁,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1.创“相火论”;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3.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大补阴丸,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滋阴派”的代表人物; 4.注重养生。相火论:1.相火是事物运动的基础;2.相火的常与变:相火之常为生理,“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元气之贼”;3.相火妄动的原因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王好古:阴证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24.《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25.《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概括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察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26.《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 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7.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脉诊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外治手法多样。注重外科护理。 28.杨康候《十产论》记述十种难产情况及处理方法。最早记载转胎手法。 29.五官科:《儒门事亲》内窥镜;《梦溪笔谈》嗓叫子;《洞天清录》“叆叇”。 第七章、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载药1815种。每药之下 分24则论述,以功效主治为核心。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本草纲目》。主要内容与成就:1.集明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5.批驳了违背科学的见解;6.综合了大量 其他学科的资料;7.辑录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收集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对其作者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反映了明以前的本草学发展历史;8.医学造诣很深。 3.《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明·朱棣主编。全书收载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往本草书中未收载 的。特点:1.把植物分为六部十五类;2.大量载录人们日常不食用的食物;3.每种植物除记载名称、生产 环境、形态、性味外,另辟“救饥”一栏,说明该植物可供采集的部分,加工、消除毒性、异味以及调 制食用方法;4.图文并茂,是一本植物学图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 著书。 4.《滇南本草》——地方本草:明初·兰茂撰,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特点:1.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 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和治疗经验;2.明确记载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注意点;3.记载了当地丰 富的食疗经验;4.所载方剂一般在四、五味以内,但疗效较好。 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载方61739 首,插图239幅。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 最大的一部方书。本书除了论述临床各科病证外,每种病证有论有方。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的治疗方法, 并保存了大量医学古代文献。 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家,于1642年编撰《瘟疫论》,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 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 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主要成就:1.疫病是有戾气引起的;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 4.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致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人体的抵抗力; 5.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性和散发性的不同表现; 6.戾气致病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不同; 7.戾气的种类 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8.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9.首次提出外壳的化脓感染是由戾气所致;10.攻下逐邪是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11.提出了科学的假设。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 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 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 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 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8.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全书共载病案21类, 209例。强调脾肾,主张温补。 9.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 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 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临证喜用“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 10.《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1.提出治虚有“三本二统”;2.“三本”即指脾、肺、肾,治 法为清肺、调脾、补肾;3.“治虚二统”——治虚劳的阴虚、阳虚分别统之于肺、脾。 11.《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正宗派”的代表。1.把痈疽的发病归结于水火动静失常,实际上是指 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2.治法上,主张内外并治,“消、托、补”三法相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法相结合; 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3.记载了许多手术、鼻息肉摘除术、咽喉食道内异物钳取术及截 肢术;4.记载恶性肿瘤病主要有乳岩、瘿瘤、失荣、唇茧四病。失荣——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的详细记载。 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总结了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与自己的心得, 论述了麻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染性预防法、防治麻风病的方药。 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最早论述梅毒病的专书。主要内容与特点:阐述了梅毒病除了有接触传 染外,还有遗传与间接传染;详细记载了梅毒各期的症状;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主要成就与特点:1.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2.着重指出针灸的特殊效 果;3.发展了透穴针治法;4.创造了发展了多种针治法;5.头部不宜多灸;6.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 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15.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6.《修龄要旨》:撰者冷谦。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著,以歌诀的形式论述了四时调 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养生、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等。 17.《医方考》——方论专著:明:吴崑。收方700余首,按病证分为72门。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实 现了方书以病证为核心向以方论为核心的转化。 18.明代推拿的特点:1.文献上开始用推拿名称代替“按摩”;2.推拿被广泛运用于儿科疾病;3.出现了许 多推拿专著;4.推拿作为独立一科继续存在于太医院中。 19.《小儿推拿秘旨》:明·龚廷贤撰,又名《小儿推拿活樱全书》等。特点:1.主要以歌诀的形式写成, 易懂、易记、易于运用;2.阐述小儿病证、病机以及推拿治法具体简明;3.既是一部较早较丰富的推拿专 书,也是儿科医籍。 20.《针灸节要聚英》:明·高武。《针灸节要》:摘录了《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重要论述编撰而成。 《针灸聚英》:汇集了十六世纪以前的针灸文献与治疗经验,加上作者自己的见解;设计铸造了男、女、 儿童三具针灸铜人。 第八章、清 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 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主要成就:①补充订正了《本草纲目》的有关 内容:增加药物品种,订正了药物分类。②以生物进化论观点认识了药物的变化和发展。(该书的主要创 见在于较早地提出生物进化观点) 2.《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著。是我国19世纪一步科学价值颇高的植物学著作。为我国古代本草向 近代植物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所绘的植物形态图也比较精细而近与现实。主要成就:①比《本草 纲目》收载的药物增加了500余种,其中记述云南、贵州的植物颇丰②较广泛地搜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 识,纠正以往某些本草著作的错误。 3.《串雅》:撰者赵学敏。是一部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分内编、外编,各4卷。①清·赵 学敏和赵柏云合撰②是民间走方医的经验汇编③把走方医的经验归结为贱、验、便④提倡截、顶、串三 大法⑤丰富的治疗方法。 4.《理瀹骈文》:清·吴师机著,为一外治法专著。主要内容:⑴认为内外治法,理同法异⑵治法以敷膏 为主⑶辩证以三焦分治为提纲,上用涕、中用填、下用坐。 5.温病四大家: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 的贡献。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 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 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 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瑭,字 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 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 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 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6.《吴医汇讲》:清·唐大烈,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特点:⑴收集文稿范围广泛,新的 见解观点均可发表,人云亦云者不用⑵文章前登载作者的小传,以使读者有所了解⑶选编文章,按来稿 时间定次序⑷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可同时采用,以引起争鸣⑸反对抄袭,允许引用前人文献⑹对各篇文 章的文体不强求统一。 7.王清任:有名全任。撰著了《医林改错》。主要成就:⑴强调解剖的重要性⑵书中出现许多解剖学的新 发现,明确肯定了大脑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⑶纠正了古人在解剖学上的错误⑷在方剂学上颇有建树。 8.《傅青女主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而成,以培补 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9.《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10.《医宗金鉴》:主编吴谦。内容涉及伤寒、金匮、方论、诊法、运气、杂病、妇科、幼科、等。对后世 产生重大影响。 11.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 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 12.朱沛文:字少廉,是中西医汇通派的开朗医家。著有《华洋脏象约纂》,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 13.恽铁樵:字树珏,著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 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 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 14.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 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西医治其标,中医治其本;“衷中”不泥古,“参西”不盲从。 15.西方医学传入的形式:建立诊所和医院,创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 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16.《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简要介绍了咽喉部的解剖生理。着重论述了白喉、烂喉痧等 急性疫喉的诊治与预后。运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完整版)内燃机原理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 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⑸优化燃烧室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meCm. 6.总结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基本途径。 ①增大气缸直径,增加气缸数②增压技术③合理组织燃烧过程④提高充量系数⑤提高转速⑥提高机械效率⑦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 7.什么是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油耗率、有效热效率?各有什么意 义? 平均有效压力是指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有效功。平均有效压力是从最终发动机实际输出转矩的角度来评定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率,是衡量发动机动力性能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有效燃油消耗率是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通常以每千瓦小时有效功消耗的燃料量来表示。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值。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是衡量发动机经济性的重要指标。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复习进程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 (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 (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3.简述周代医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P27)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对应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在宫廷医生的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医师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并据诊疗病人疗效的优劣,来评价并制定其俸禄等级。 促进了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P35-40)《内经》历经魏晋隋唐医家的补充发挥,宋金医家的整理校正,也经历了两千年历史的反复验证,证明它确实能够反映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发动机原理》习题分析

《发动机原理》习题 绪论 [1] 简述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答:以性能指标为研究对象;任务: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找出规律,研究提高性能指标的措施与途径。 [2] 发动机的冲程和热力过程各是什么? 答:发动机的冲程四个:吸气、压缩、做工、排气; 发动机的热力过程五个:吸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 燃烧至膨胀为能量转换过程。 [3] 发动机性能指标分为哪几类?各包括哪些参数? 答:动力性指标:功率、扭矩、转速; 经济性指标:燃油消耗率(量),润滑油消耗率(量); 运转性指标:冷起动性、噪声、排气品质; 此外,还应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加工容易,操作维修方便等。 [4] 发动机按用途分为哪些种类?(了解) 答: 1 按用途分 (1)灌溉(抽水)用 (2)电站用n = const. 线工况固定式柴油机或机组 (3)船舶用Ne = k n3(螺旋桨曲线)线工况大型、低速柴油机 (4)汽车、拖拉机用变工况-面工况中小型、高速柴油机 (5)发动机车大型高速柴油机组

(6)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筑、石油钻探)多变型 (7)坦克V型、多缸机 (8)飞机星型(径向式)已基本不用 2 按燃油种类分类 汽油机,柴油机 3 按点火方式分类 自行着火(压燃式),外源点火(点燃式) 4 按工作循环分类 四冲程,二冲程 5 按冷却方式分类 水冷,风冷 6 按汽缸排列分类 直列式,卧式,V型,星型(径向式) 7 按汽缸数目分类 单缸机,多缸机(2,3,4,5,6,8,10,12,14,16缸…)[5] 发动机的代用燃料有哪些? 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 甲醇,乙醇,二甲醚,植物油, 电瓶,太阳能 [6] 简述发动机的优缺点。 答:(一)优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新选.

绪论 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 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 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 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 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 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 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 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 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内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 冬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 “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 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中国医学史重点

.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 .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 .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工程热力学及内燃机原理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内燃机原理复习资料 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一、“理想循环”假定? 答:理想循环讨论中所采取的简化假定是:1.工质是一种理想的完全气体,在整个循环中保持物理及化学性质不变;2.不考虑实际存在的工质更换以及漏气损失,工质数量保持不变,循环是在定量工质下进行的;3.把汽缸内工质的压缩和膨胀看成是完全理想的绝热过程,工质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4.用假想的定容放热和定容或定压加热来代替实际的换气和燃烧过程。 二、内燃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区别 答:1、工质不同;2、气体流动阻力;3、传热损失;4、燃烧不及时、后燃及不完全燃烧损失;5、漏气损失。 三、压缩过程的作用? 1、压缩过程扩大了工作循环的温度范围; 2、压缩过程使循环的工质得到更大的膨胀比,对活塞做更多的功; 3、压缩过程提高的工质的温度和压力,为冷机启动及着火燃烧创造了条件。 四、四冲程工作原理 1、进气行程:排气门关闭,随着活塞下行汽缸内产生低压,重进气门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柴油机中吸入的是新鲜空气。 2、压缩行程:进、排气门关闭,活塞上行压缩汽缸内的气体,在柴油机中,把空气压缩到燃料自然温度以上。 3、做功行程:当活塞快到上止点时,用火花塞点燃混合气使之燃烧,在柴油机中,此时燃料以雾化状态喷射到汽缸内,和高温空气接触而自行着火燃烧,燃烧所产生的高压气体,把活塞往下推而做功。 4、排气行程:当活塞到下止点稍前一些时,排气门开启,排气溢出,汽缸内压力下降,活塞上行把膨胀完了的燃气排除汽缸外。 五、示功图:把内燃机在1个工作循环中气缸内工质状态的变化,表示为压力与容积的关系,即压力与活塞行程的关系的图形。 六、标定转速:指在标定工况下,发出标定功率时内燃机相应的曲轴转速。 七、油耗率:在标定工况下,发出标定功率时内燃机所具有的有效油耗率。 八、升功率N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内燃机所具有的标定功率。 九、活塞功率N :单位活塞总面积上内燃机所具有的标定功率。 十、指示效率:是评价内燃机工作循环的一个经济性参数,也是衡量气缸内燃料燃烧所应释放出的热能有效转换成指示功的程度的一个尺度。 十一、机械损失功率由以下组成:摩擦损失功率、泵气损失功率、压力机或扫气泵损失功率、辅助机械损失功率。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 导论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 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 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至今仍有其优越性 无毒副作用 无抗药性 强调辩证综合治疗 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 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 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 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 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 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 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

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 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卫生保健 居处: 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 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 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 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 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 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 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 食同源”的说法。 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石,砭石(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砭,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砭石来自东方(山东)灸:从“火”,与火有关。从北方来。灸,灼也。即以“火”(温热)治病。 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于骨伤外 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 第四节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1、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 病,为药学之始祖。 2、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传说其其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始有医药。《黄帝内经》乃托名之作,书中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岐黄之术”称谓 中医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医药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 2、名词解释:(1)神农(2)黄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