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方案说明

隧道方案说明
隧道方案说明

隧道方案比选报告隧道方案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和自然条件

1.1 工程概况

“重庆曼哈顿城”位于重庆市巴南区花溪镇李家沱,北临李九路,南临红光大道,东邻渝南大道,西接李家沱正街。有规划中的轻轨3号线、8号线经过本项目,交通十分便捷。本项目,由C-13/02,C-15-1/02,C-10/02,C-7-1/02,C-8/02,C-14-1/02六个地块组成。拟建为大型,高档商住社区。

在本工程的一期实施范围内,由松林路将地块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松林路在C-13/02和C-15-1/02地块之间路段,原规划为挖方区道路,设置道路边坡为高切坡(边坡高度30m)。根据《重庆曼哈顿城修建性详规及方案设计》中对C-13/02和C-15-1/02之间引入“绿桥”的建议,我院进行了现场踏勘、反复研究,最终决定该段道路采用隧道的方案。采用本方案有如下原因:

1)保护环境,不形成高切坡,不进行大的挖方;

2)保留了连接C-13/02和C-15-1/02地块的山体,形成了“绿桥”;

3)有利于保护道路南侧的110KV高压铁塔;

4)实施过程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5)连接了两大地块,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开发;

1.2自然条件

工程地点属中亚热带风季气候,总的气象特征是:空气湿润、冬暖夏热、春秋多雨、四季多雾,最大风速为27.9m/s(高地10m),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北风。地区小时最大降雨量63mm,并平均降雨量为1068.4mm。年平均气温19.8℃。年极高气温42℃,年极低气温-1.8℃。年平均相对湿度78%。

2设计依据和采用规范

2.1设计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重庆曼哈顿城修建性详规及方案设计》;

2)建设方提供的工程区地形图(1:500);

3)建设方提供的规划红线图;

2.2采用规范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7)《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 隧道工程设计

3. 1 隧道设计原则

隧道方案比选报告

隧道设计总原则是在满足技术规范的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及环境的基础上,力求经济适用,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洞内设施规划布置力求简洁,方便施工,但又具备良好的防排水、消防和通风卫生等性能。

3. 2 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II级;

2)设计行车速度:40km/h;

3)设计荷载:公路-I级;

4)设计抗震标准:地震基本烈度为6°(构造设防);

5)限界:净高H=5.00m,净宽B=10.25m(两车道);

6)行车方向:双洞单向行驶;

7)行车道宽度:8m;

8)隧道内卫生标准:

a.一氧化碳允许浓度:

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150ppm(人车混行);交通阻滞时,短时间(20min)以内,阻滞长度不大于1km,为300ppm;

b.烟尘允许浓度:

隧道烟尘允许浓度K 表1

交通阻滞时为0.0090m-1;养护维修时为0.0035m-1;交通管制时为0.0120m-1;

c.稀释空气中异味:

根据本工程交通量和隧道规模的特点,隧道空间不间断换气频率,按每小时5次取值,并保证隧道内换气风速Vr≥2.5m/s。

d.城市隧道交通工程类别:四类

仅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

3.3 隧道总体设计

3.3.1基本设计概况

隧道入口桩号K0+377.77,出口桩号K0+476.92。隧道为双连拱隧道,全长99.15m。遵循了“早进晚出”的原则,对自然环境保护较好。

3.3.2 推荐方案设计

1)基本设计概况

采用暗挖施工隧道,由于隧道较短,无法将双洞分离,采用双连拱隧道形式。

2)内轮廓设计

净空标准按两车道布置,行车道宽8m。根据受力情况优劣及经济性出发,对隧道内轮廓采用曲墙三心圆断面形式。借鉴国内公路隧道的施工设计经验,并着重考虑到市政管网较多,经方案比较,从经济性出发,最终选择在隧道左侧设置检修道宽0.75m。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25m,净高5.00m,其隧道内轮廓线净空面积为64.82m2。

3)紧急停车带和横通道设计

根据规范规定本隧道由于长度较短,可不设置紧急停车带和横通道。

3.3.3比较方案设计

1)基本设计概况

由于隧道属于浅埋隧道,采用明挖的施工方案实施。即对山体开挖临时基坑,

隧道方案比选报告

对于距离构筑物较近的基坑开挖应采用逆作法,并进行临时支护。施工完隧道后进行回填。回填后便于园区地块之间进行相应的景观处理。

2)横断面设计

净空标准按两车道布置,行车道宽8m。根据受力情况优劣及经济性出发,对隧道内轮廓采用直墙圆弧拱断面形式。借鉴国内公路隧道的施工设计经验,并着重考虑到市政管网较多,经方案比较,从经济性出发,最终选择在隧道左侧设置检修道宽0.75m。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25m,净高5.00m,其隧道内轮廓线净空面积为64.82m2。此方案受力上由于拱脚处于岩石上,主拱受力合理,实施起来比较经济;同时具有更多的内空间进行内饰和安装设备。

3.3.4方案比选

推荐方案较比较方案有如下优势:

1)保护环境,不形成高切坡;

2)无需对铁塔进行改造或拆迁;

3)开挖放炮规模小,容易控制,对周边影响小;

4)另一方面,对明挖隧道来说,埋深较深,造价不经济。

综上所述,采用暗挖方案为推荐方案。

3. 4 洞口设计

1)洞门设计推荐方案

进出洞口的位置均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并考虑了经济性及美观性,洞门仰坡采用与山体自然坡度近似的坡度,并绿化;洞门端墙面坡采用近似于自然坡的坡度设置,可对洞口边坡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隧道建成后,洞口景观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洞口边坡保持了自然边坡,未大的挖方切坡,洞门形式类似于削竹状,既美观又保护了环境。

2)洞门设计比较方案

进出洞口的位置均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并考虑了经济性,洞门仰坡采用与山体自然坡度近似的坡度,并绿化;洞门端墙面坡采用近乎直立的设置,并进行人为的装饰,将墙顶做成城墙状,隧道建成后,洞口存在一定的挖方切坡,洞门形式类似古城墙,总体上不如推荐方案美观、环保。

3. 5 衬砌设计

根据隧道穿过Ⅴ、Ⅳ、Ⅲ级围岩地区的不同和隧道结构形式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隧道设计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在遵守交通部颁发《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同时,以工程类比法为主进行设计。

1)初期支护

双连拱隧道初期支护构造基本同分离式隧道,但支护参数较分离式略大。小净距隧道根据计算Ⅲ级和Ⅳ级围岩可采用同分离式隧道的支护参数,Ⅴ级围岩支护参数同双连拱隧道。

2)二次衬砌

根据围岩级别可按下表选择支护参数:

双连拱支护参数表表3

双连拱隧道段中隔墙厚度根据有限元计算确定,现根据工程类比法取2.19m。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