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拔尖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

谈拔尖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
谈拔尖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

突破发展瓶颈共育创新人才

——谈拔尖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

湖南师大附中朱修龙

正如陶西平所言:“正确解答‘钱学森之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探讨拔尖学生的培养,具有特别的意义,非常有价值。拔尖学生的超群性和相对性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拔尖学生的成长除了其具备的先天条件,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塑造,学校和老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应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成功引路导航。

一、介绍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及成果——以湖南师大附中为例

1.数学奥赛成果;

2.丘成桐数学奖;

3.自主招生培训通过率.

二、拔尖学生培养需要在宏观上的调控与规划

优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应从宏观上考虑,在培养优生上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选好班主任及成立专门理科实验班的课任教师队伍,从高一开始做好长期的培养计划,高中三年一盘棋。

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办法是培养尖子生的前提

成立科技创新处,科技创新处主任兼校长助理,科技创新处会组织理科实验班学生的招生,选拨、奥赛分组、过程评价等。

2.选拔好“苗子”是培养尖子生的必要条。

建立教育集团初中联考、初中学科竞赛和拔尖学生的早期培训机制,把好入口关.

3.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尖子生的关键

组建一组经验丰富的理科实验班团队和奥赛教练队伍,启动集团名师工作室建设,成立集团备课组进行教学及研究.

4.抓实过程管理是培养尖子生的重要保障。

每个人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尤其是尖子生,他们的个性比普通的学生更加突出,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为尖子生进一步补短扬长,巩固基础,发展特长,成为他们超越常人的有力的保障。

5.尖子集中教育是培养尖子生的重要途径

(1)竞争淘汰组班制

(2)培养方式多样化

(3)知识拓展把握度

三、高中数学教育怎样为未来的钱学森们引路导航

1.构建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平台,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

“人与人是天生要合作的,如同手足唇齿”—营造尖子学生群体共生合作的自由天地观察自然界.

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潜能.

“难于到达,但不等于不能达到”—创设尖子学生群体成功越障的经历和体验

3.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尖子生工作中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环节.

“说你行,你能行;你说不行,我助你行”—善于发现学生群体中具有尖子生特质的个体.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尖子生的潜能.

“我们的学习,我们做主”—构建尖子学生群体发展特长的教学新模式.

5.高度重视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授之以鱼,孰若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运用“微课程”进行合理补充与提升,满足不同需求.

“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开拓尖子生的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方式.

7.请进来,走出去拓宽尖子学生的眼界与胸怀.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高度”—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青年才俊.

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崭露头角显山露水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求。这是艰难的一步,但只有迈出这一步,才能涌现出未来的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

[第1范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下面是小编准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化课堂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道路漫长、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学已逐渐转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更注重“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俗话所“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大课堂,强调“学生参与,

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

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

兰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兰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办法》(教高司函〔2012〕2号)的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为汇聚国内外高水平教师队伍,促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及职责兰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教师包括授课教师、科研导师、学业导师、讲座教授四个类别,面向校内外进行聘任。 (一)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按照培养方案,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聘任,按课程组或方向组成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共同组成。负责课程教学、实习、答疑和相应课程的科研训练,以及选定教材、推荐参考书目等。 (二)科研导师。科研导师按照学科专业方向成立导师小组,每个导师小组由2?4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副教授组成,每2?4名学生组成一个学生小组,每个学生小组配备一个导师小组。导师小组负责学生的学术引导、兴趣培养、科研训练,推荐参加学术会议、出国交流等。文科可采取较为灵活的“导师+学生”制度。 (三)学业导师(班主任)。学业导师一般按班级聘任。主要负责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指导学生课外能力建设(每周2 课时),指导学生班级日常工作,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向学院提出学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建议等。 (四)讲座教授。讲座教授根据需要,围绕学科和主题邀请,负责开展学术讲座或座谈交流,为学生的学科导读、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出国留学等提供帮助。 二、聘任条件 (一)授课教师团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讲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专业课主讲教师必须是知名教授或学者,承担过该课程的系统讲授工作,能够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传授知识与智慧于学生。 (二)科研导师组成员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

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仙源镇中学穆鲲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打算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阻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依照《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刻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行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躯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制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要紧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闻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

浅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的学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学什么,收获和领悟什么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灵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对于学生应该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有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等。只有掌握这些,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和诱发。 二、由浅层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化 深度学习是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面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比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桃花,描述桃花的形态颜色,然后在两朵桃花上分别滴加醋和苏打溶液,观察花朵发生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而引出花青素,说明花有不同颜色的原因是由于花青素引起。 三、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4194401.html,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8年第11期 教高〔2018〕8号(2018年9月1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财政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科协,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我就核心素养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当前,“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得不回答的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关键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即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学生核心素养跃升为基础教育界新热点话题,那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养成呢? 一.养成前提:遵守三大原则 核心素养集中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围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两大主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首先是针对人这一主体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发展着的不全面的人,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面都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其次是注重层次原则。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变化过程,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守层次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任何学科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指标,十八个基本点如何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哪些是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全体体现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词,即:创新意识、模型思想、数据分析意识、应用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当核心素养与我们的《课程标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线的教师才有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 接下来,我们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注重课程开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都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本着渗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能开发出保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课程。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抓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任何教育理念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抓好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词的内涵。二是分析教材,了解到各册教材内容有哪些,甚至每册教材中的哪个知识点中渗透了什么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向指导。三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探寻一种适应自己、适应学生,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有思维含量的,有生长点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多元评价,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某种角度讲,评价是行为的指挥棒。评价的指向直接会影响行为的改变。目前,我国高考制度发生了变化,随之我们的义务教育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方式就不可忽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教育形式。那么,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关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而是要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客观、科学、激励性的评价。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指向结果,还应该重视其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等。评价的方式必须是多元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家长评、自己评、小组评、老师评,多方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落实。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的倾心、热心、尽心和责任心!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 级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从2009 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现就相关招生办法通知如下: 一、项目背景: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同时为了大力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在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施“拔尖计划”,我校是首批11所高校之一。二、项目目标: 在基础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努力使受“拔尖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三、培养方式: 1.班级形式 不单独开班,学生插班进入各学科方向09基地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首届“计算机科学基地班”。详细情况见附件六。 2.课程体系 依托基地班培养方案。(非基地班学生进入该“拔尖计划”,需补修基地班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 3.特色培养 入选“拔尖计划”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可自主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还可优先享受海外学习、境外实践、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机会。 4. 导师配备 “拔尖计划”班在本科四年内实行“双导师制”,按照5:1的生师比配备学术导师,30:1的生师比配备生涯导师,确保“拔尖计划”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5. 学生考核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文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淀人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文章,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

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信息收集、知识整理和总结归纳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自觉抵触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要求学生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自我发展。我们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培训学生的自救自护技能。我们还建议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孩子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看孩子自己能否处理,能否合理地借助周边的力量等,这些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课题组认为,走出校外、走进自然、走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定位与目标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从2011年开始实施“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为保证该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培养方案。“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办学宗旨是因材施教,强化精英意识,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激励学生努力向上,为具有良好潜力的优秀学生提供特殊的学习和成长条件,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学生接触化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和参与化学前沿研究搭建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化学专业的领军人才。 二、基本要求 入选本培养计划的学生,应对化学学科和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愿望强烈、心理素质良好、培养潜能突出,有望成长为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通过个性化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科学研究项目训练,培养科研兴趣,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开阔的视野、毕业后跻身国际一流科学领域科研队伍,并成长为化学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三、培养方式 新生进校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选拔。聘请学术造诣深厚、

具有国际视野的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选拔小组成员。 由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牵头,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等组成专业指导小组和课程教学小组,负责学生的培养工作。 “化学学科拔尖学生”的学制、学分、学时和培养措施: 1.学制一般为四年,学生完成培养计划后可申请提前毕业,最短不少于3年。 2.总学分不少于149.5学分,其中科研创新实践5学分,总学时不少于3015学时。 3.培养措施 (1)配备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从入学开始确定导师小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培养等进行指导;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为学生确定专业导师。专业导师需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优先配备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导师,每位专业导师指导同一届学生1–2名。专业导师每周至少应就学业及科学研究与学生讨论交流一次。如有必要,学校将为入选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制定、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培养体系并提供条件支持。 (2)开设专业研讨班由专业导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通过研讨班开展学科专题研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专业导师每个月至少安排两次研讨活动,专题研讨内容应为化学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国际化教育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每位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聘请国际著名学者举办“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讲座;每学期至少邀请6–10名院士或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四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少于2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学生能与著名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国际化学研究前沿领域及热点问题。 (4)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开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