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物品的选择机制,研究如何改进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如何提高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因此,要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就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由许多人消费的服务和产品,其成本和效用通常不因消费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国防、治安、气象预报,交通秩序、道路桥梁等等。公共物品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一旦生产了出来,则不论某人是否为它的生产付出了费用,都无法排除他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或者说要排除他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是代价过于高昂的。例如路灯便是一例,不论某个路人是否为路灯的照明付费,他都能得到路灯的照明服务。而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它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排他件,如一个苹果被张三吃了就不能再给李四吃。界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是俱乐部物品,它可以同时被—定数量以内的人共同消费而不降低其效用,也不提高其生产成本,但超过一定的人数.它的消费便会产生排他性,如面积固定的游泳池.超过一定的人数之后,为了保持其效用,就有必要排除其他人来享用。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它往往是私人所不愿意生产或提供的,往往需要由政府来供给,这就引起了公共选择问题。私人物品的选择通常是个人的私事(以不存在外部不经济为前提),而公共物品的选择则必须由集体作出,或由某些(个)人代表集体作出。当代西方的公共选择理论着重研究的是民主制度下的集体选择行为。

集体选择是指各有关者依据某种协商规则,通过相互协商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在民主制度下,协商规则便是通常所说的投票规则。集体选择与个人选择是不同的两种选择机制,个人选择适用于私人物品,表现了个人在商品市场中用货币“选票”进行的购买;集体选择适用于公共物品,表现为公众在政治活动中用选票进行的表决。

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可以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一致同意。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致公共物品的生产方案,只有当所有当事人都同意,或至少没有任何一个当事人表示反对(可以弃权),才能得以批准进行。而只要有一个当事人表示反对,该方案就不能被通过。一致同意规则的优点是它不会导致对任何一个当事人的损害。在每个当个人都能正确地判定白己的利益的假定产,一致通过的方案必定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致同意规则的另一优点是任何当事人不论其人数是多少,比重有多大,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拥有否决权。一致同意规则的缺点是决策成本太大,决策时间太长,为了选择一个所有当事人都满意(起码是不反对)的方案,往往需要所有当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协商与讨价还价。一致同意规则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排除个别参与者利用其否决权进行敲榨活动,结果使得一致通过的方案虽然不会给任何当事人造成损害,但却给进行敲榨者带来格外多的收益。

民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第二种方式是多数同意或多数票制。多数票制是指—项公共物品的生产方案,必须由所有当事人中越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之上的某一比例(如三分之二、等)的同意方可实施。这里所谓的同意是指赞成或不反对。

多数票制的特点之一是所通过的方案往往只能改善多数人的福利,可能会损害反对该方案的少数人的福利。因此,多数票制具有强制性,多数派成员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少数派成员,迫使他们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方案。

多数票制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无形中助长了当事人忽视投票权的行为。由于单个当事人的选择不像在一致同意规则下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当事人可能不愿意去进行选择或不愿意去进行认真的选择。单个人进行投票往往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记为C,投票结果符合他的意愿会给他带来收益,记为Y,出现此种结果的概率为P(0

票表决的冷漠态度。这种冷漠态度使得特殊利益集团往往会通过支付一定的小代价,收买那些原先不重视投票权的选民,使他们赞成对本集体有利的方案。因此,多数票制所通过的方案,有可能并不是真正有利于多数的方案,而是有利于特殊利益集团的方案,而该集团的人数可能低于全体当事人的半数。这就是说,多数票制有可能导致只反映少数人利益的方案被通过。

多数票制的第三个特点是有可能出现投票悖论。即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可能出现下述现象:投票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甚至全部供选方案都有可能当选,或者说选择的结果不具有唯一性。例如三个人甲乙丙,面临三种方案ABC。三个人的偏好有如下顺序:

甲:A优于B,B优于C。

乙:B优干C,C优于A。

丙:C优于A,A优于B。

若从ABC三个方案中先任选两个,按简单多数进行选择,中选方案再与余下的第三方案进行比较,同样按简单多数进行选择。最后的中选方案将取决于首先比较的方案是哪两个。若先比较AB方案,则最终的中选方案将是C,若先比较AC,则最终的中选方案将是B,若先比较BC,则最终的中选方案将是A。这种现象就是投票悖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偏好出现多峰现象。若每个当事人的偏好排列呈现单峰现象,则不会出现投票结论。这时,若当事人总人数为单数,则简单多数规则可以导致唯一的选择方案,且该方案正好与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民的偏好相同。

所谓单峰状态,是指单个当事人的偏好排列像—座只有一个峰顶的高山,只能有最多—个上坡面和最多—个下坡面,而不能像群山那样上下起伏。如果同时有上坡又有又坡,也只能是先上坡后下坡,不能呈盆地状先下后上。下图10.1表明A、B、C三个当事人对X、Y、Z三种方案的单峰排行。在这种排行状态下,X、Y、Z三种方案中无论首先挑出哪两个来进行比较选择,最终的中选方案一定是Y方案,最终的集体选择结果与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民C的选择一致。

所谓多峰状态,是指单个当事人的偏好排序像群山一样起伏不断,或出现盆地状态。图10.2表明前述甲、乙、丙三人对于A、B、C三种状态的排序。由图可知,丙的偏好排序不

属于单峰状态,呈现盆地状,这就是甲、乙、丙三个当事人的集体选择出现悖论的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出现投票悖论的充分条件是有些当事人的偏好排序呈现非单峰状态。而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与当事人的人数及可供选择的方案的个数成正比。

在对多数票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还提出了最优多数的概念。多数票制往往使少数人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可称之为外在成本,它是一个方案获得批准所需要的最低多数的数值的递减函数,显然三分之二多数规则比简单多数规则具有较少的外在成本,而一致通过规则则比三分之二多数规则具有更少的外在成本。但另一方面,为使一个方案获得批准所需的最低多数的数值越大,通过一个方案所需要的协商谈判就越复杂,所需的时间便越长,这可以称作集体选择的时间成本。图10.3中的曲线C是外在成本函数,曲线D是时间成本,曲线C十D为公共选择成本函数,它是外在成本与时间成本之和。图中纵轴代表成本,横轴代表通过一个方案所需的最低人数,ON为总人数。在图10.3中、公共选择成本函数的最低点是K点,它也正好是D曲线与C曲线的交点。K点所对应的人数便是最优多数,K/N 便是多数票制度下最佳的比例。它表明,若规定任何一个方案必须由K/N多数通过,则该比例将导致最低的公共选择成本。

除了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之外,民主制度下公共选择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如加权投票规则,股份公司内部众股东的选择规则便是加权投票规则。否决投票规则,即在面临若干供选方案时,每个当事人都首先排除自己最不喜欢的方案,然后把凡是有人否决的方案都排除出可供选择的方案集合;若剩下的方案还有不止一个,就再次重复上述程序,直至只剩下唯一的方案时为止。还有其他一些方式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它把私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线索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或者collective choice)发端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Arrom)的经典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 alue, K.A.Arrow,1951)。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间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假如大家没有对自己的偏好进行分门别类地设定共同的标准,又假如有两个以上的投票人和两个以上的选择,则人们就不可能制定出达到一致的集体选择的投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一项合理的共同的决定只能来自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力。这时,政府就不单是负责代表个人潜在的共同偏好的估价人了,因为所谓共同偏好是非常含糊不清的,有时又极不协调一致,所以,政府在集中和协调它们时拥有很大的主动行动余地。 以上就是称为“阿罗悖论”的思想。这个结果证明:真正的民主政体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阿罗不可能定律之所以被引入公共财政学,就是由于它促使人们对于国家干预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国家干预是否可能产生更有效或更好的结果?而所谓“更有效”和“更好”,究竟指什么?后一个问题属于对国家干预的规范的考察,前一个问题属于对国家干预的实证的考察。因此,后人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上继续阿罗纳工作,其中一条路线偏重于逻辑的、数字的分析,属于规范的、形式的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森(Sen);另一条路线侧重于对国家干预的实证的、行为的分析,这就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所做的工作。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政治市场”学说,把国家的预算决策过程看成是类似市场的由公共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这个学说的中心是对投票制度的分析,其中特别是对“中间投票人”等定理作了论述。“中间投票人”定理的发现者邓肯·布莱克(D.Black)在1948年指出,多数选举制度最终会使人们选择的政策成为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政策。该定理表明,对社会来说,该选举制度远远不是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从理论上讲,可行的选举中最好的选举法是一致通过法(Lidahl均衡就贯穿了该法),而由于寻求一致,会要求人们付出极高的“交易费”,所以该法是很难实行的。1962年出版的布坎南与塔洛克(G.Tullock)合著的《一致的计算》(《Calculation of Consents》)就是论证这一论点的。公共选择学派的另一个研究成果是对财政制度中官僚主义行为的分析。塔洛克发现,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不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于规定他们追求个人目标时的自治程度的行为法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中要比在政府部门中严格得多。由此产生了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公共选择理论所关心的主题始终是:在国家或社会中的个别成员的偏好与政府作出的公共选择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在个人与政府机构的公共选择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许多种可能性:(1)习惯或宗教法典,即依靠共同接受的习惯或宗教法典作出有关共同事务的决定,我们可以在原始部落中发现这种集体选择的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作者:杜晓中国政治学 2003-10-13 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是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一学派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 1.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浪费等后果,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放任。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在这股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应运而生。 2.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转向对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研究。在这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注重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使经济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实际。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经济学者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方法论,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对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与自己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 在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的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

公共选择理论

一、布坎南的生平 布坎南,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芝大期间,布坎南受教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经济学家F.H奈特,奈特属于自由派经济学家,布坎南受其影响很深,并曾为之撰写传记。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55-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政治决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意大利回国后,1956-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并于1958-1969年担任杰斐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68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9-1983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公共选择中心主任。1983年后到乔治·梅森大学任教。布坎南一生多次获得荣誉奖,并在多个重要机构任咨询职务。1962年创立公共选择学会,并于同年任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1967-196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执行委员,1972年任该学会副主席。1977年获迈阿密大学法学经济学中心颁发的法学经济学奖。1980-1981年当选蒙特·佩策林学会执行委员。1982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副主席。布坎南的著作甚丰,主要有:《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1960年);《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著,1962年);《民主进程中的财政》(1966年);《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968年);《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R.托尼逊合著,1972年);《自由的限度》(1975年);《赤字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与查理德·瓦格纳合著,1977年);《凯恩斯先生的结论:对于把经济理论滥用于政治投机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宪法纪律的建议》(1978年);《自由、市场和国家: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1986年)。 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经济是现实的产物,经济理论也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乃是因为它符合了它所处时代的要求;同时,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背景。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综述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39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综述 曹 菁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一直从事教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工作,对发展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与法制基础的研究将近40个春秋,被誉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本文就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于布坎南思想进行综述,并且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作者简介:曹菁(1988.3-),女,汉,陕西西安人,党员。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基层民主自治和地方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239-2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提出背景 詹姆斯?布坎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布莱克斯堡弗吉大学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的教授和总负责人。作为一个不信任政府的个人理性主义者,1986年因把经济方法运用与政治过程的研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填补经济学领域的空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佛迈尼曾指出:“布坎南的理论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例证的。” 看来在了解布坎南的个人经历包括他的出身、服役经历、农场生活以及家庭史等方面都表明:布坎南的理论形成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危机,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长期信奉的斯密学说,在经历了罗斯福新政改革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重新又回归到干预市场经济的角色上来。基于对新政的思考和总结,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书中相关理论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后来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相对疲软的状况下,政府应放下“守夜人”的角色,通过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以追求充分的就业,即经济中没有非自愿性失业;而在经济体系中,就业量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点来决定,而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值或者产值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实际上产生的就业量往往取决于与总供给相均衡的社会有效需求的大小。而依据供给需求曲线,假定总供给恒定不变,收入与就业水平完全由总需求来确定,即:社会总需求越高,收入与就业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因此政府提高就业水平的根本方法在于:提高社会总需求。基于这种思想,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自身需求衰弱的情况下,通过强有力的财政刺激计划,加大公共工程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的放大,从而起到推动需求的快速的上升和就业的迅速增加。这种由国家财政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刺激计划,必然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长期的国家主导刺激计划造成大量的财政亏空,使得经济学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定位问题,其中,詹姆斯?布坎南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布坎南把经济学的研究推广到政治领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发展,以他为首创立的公共选择学说在公共行政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典皇家科学院对布坎南的评价是:“布坎南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治决策领域”。公共选择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关注宪法问题。在看待凯恩斯的思想方面,布坎南认为:凯恩斯的三大政治遗产不是补偿财政原则而是连年巨额的财政赤字。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凯恩斯主义冲破了古典盈余财政的道德约束;而是现实中没有凯恩斯是潜在假设的政治环境,即政客“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一味迎合公众偏好。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公共选择理论,按他的表述,所谓公共选择就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进行投票表决加以决定的。布坎南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决策的基础,他对“经济和政治决策理论的契约与法制基础的开拓”,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与方法。公共选择理论努力将“政治决策和法规设计结合进行经济分析”,以便能“考虑政治结构的经济涵义”长期的政府主导、大量的公共工程刺激计划,致使政府一方面通过扩大自身的财政预算生产出公众消费不了的公共物品,一方面随着公共产品的生产规模突破商品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使得成本增加。最后,国家经济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了,而公众所能享受的实际福利却减少了。而这些财政预算又是以大众公民中的特权阶层及其代表来制定的,鉴于“经济人” 假设,这些特权阶层都有着自身的偏好,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决策和刺激计划。因此布坎南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困难,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破产,而只标志着政治制度的失败。代议制民主政体发展至今,已包含着一种根本的内在不平衡性,及“公共行动利益分配的集中性和其费用分配的分散性”,从而使“国家的成长和发展智能有利于公民中的特权阶层”,而损害市场和公民社会。因此他呼唤一种“新的技术和表现民主的新方式”,他们“既能消除现行制度的不平衡性,还可以组织行政官僚主义延续发展”这种对从罗马时期以来形成的代议制民主制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鉴于此,他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即一国的全体公民或者他们的自由代表进行决策的制定与选举则更有可靠性。 布坎南的经济思想主旨是最大限度的限制政府活动, 以形成一个他理想中的自由、繁荣、和谐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为此他著述颇丰。但由于他的学术观点被占正统地位的两大学术集团所珍视的学术观念所反对,从而招致了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55136787.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70.html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19世纪英国数学家和小说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也曾对委员会制度作过实证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一度湮没无闻,直到邓肯〃布莱克在用类似方法研究同样问题时,才重新发现和介绍了他们。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G〃塔洛克将邓肯〃布莱克奉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山祖师(Founding Father)。这无疑是一种公允的评价。 继布莱克之后,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安东尼·道恩斯(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奥尔森(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布坎南(Buchanan)和塔洛克(Tullock)在《同意的计算》(1962)中分别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稍后,人们发现,在公

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学巨匠: 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詹姆斯·布坎南(1919-)美国经济学家 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布坎南1919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被聘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1957年和1968年组织创建托马斯·杰弗逊政治经济学社会哲学研究中心和公共选择学会,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由于六十年代正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他们与主流理论相悖的研究成果被校方批评为"强硬地坚持一种片面的观点",这种观点是"19世纪的保守主义"。1968年布坎南被迫离开弗吉尼亚大学,两个学会都自动解散。此后10年,公共选择理论逐渐受到重视,1983年,布坎南来到弗吉尼亚的乔治。梅森大学继续宣讲公共选择理论,现在,该大学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大本营。1983年布坎南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资深会员。 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分支之一,它又被叫做"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确切地说,它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用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主题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在"经济人"假定的前

提之下,公共选择理论重点分析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探讨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 公共选择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政治问题。它所使用的经济学方法,按照布坎南的说法,可以归结为三种,即方法论个人主义,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和经济人假说。 在这一基础上,布坎南将政府的模式归纳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慈善的专制者"、"拥有独立利益的巨物"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西方民主政府模式。 "慈善的专制者"专指那种以社会利益为自己利益,并把全民最大福利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的政府,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假设模式。 被布坎南比喻为"拥有独立利益的巨物"的政府则恰恰相反,指的是那种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满定官员的生活和权力需求的政府。布坎南认为这是政府权力膨胀的一种极端形式,它存在于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政权组织中。 布坎南推崇的是西方的民主政府模式。这是介于民主模式和巨物模式之间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全体社会成员都通过选票的形式参与政治决策,而政府的决策取向直接受制于公共选择这一一决定性的因素。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大多采用这种模式。

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 1986年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布坎南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穆尔弗里鲍尔。他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并在田纳西大学完成了一年的研究生课程,194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6年以前,他在田纳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国剑桥大 学、伦敦经济学院等校任教。现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55年至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 的影响,使他进一步坚定了关于政府不是一种理想的制度的观念。 从意大利回国后,1956年至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 他与W.纳特建立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并于1958年至1969年担任该中心主任,在些期间逐步奠定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 1962年,他发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著作——《赞同的计算》(与戈登?塔洛克合著),并 与塔洛克一起创建了公共选择学会和出版了名为《公共选择》的杂志。 1968年至1969年,布坎南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教。1969年以后,布坎南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任教,与塔洛克一起创建和领导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1982年他随该研究中心迁到弗吉尼亚的乔治?梅森大学,任该校经济学教授。

布坎南是该中心主任并冠有霍尔伯特?L?哈里斯大学教授称号。布坎南曾获得两个荣誉博 士头衔,一个是梅森大学于1982年授予的,另一个是泽里奇大学1984年授予的。自1976年以来,他还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名誉学者和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1983年,他成为美国经济协会的有突出贡献会员。1983——1984年担任了美国北部经济协会的会长,1984——1986年,担任了M.T.皮莱林协会的会长。他在1971年还担任过美国经济协会副会长的职务。 布坎南著述甚多,总共撰写过20多部著作、300多篇文章,几乎涉及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每一 个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价格、收入与公共政策》(与艾伦?克拉克?李等人合著,1954年)《个人投票选择和市场》(1954年)、《公债的公共原则》(1958年)、《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学》(1960年)、《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著,1962年)、《民主进程中的财政》(1966年)、《俱乐部经济理论》(1965年)、《〈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应〉(1968年)、《成本与选择:一个经济理论的探讨》(1969年)、《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 R.托尼逊合著,1972年)、《自由的限度》(1975年)、《宪法契约中的自由》(1977年)、《赤字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与理查德?瓦格纳合著,1977年)、《宪法民主中的财政责任》(与理查德?瓦格纳合著,1978年)、《凯恩斯先生的结论:对于把经济理论滥用于政治投机活 动的分析以及对宪法纪律的建议》(1978年)、《财政学》(与玛里琳?弗劳尔斯合著,1980年版)、《赋税的权力》(与G.布伦南合著,1980年)、《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1986年版)。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本章介绍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s)。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因而也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体决策的过程和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其研究重点是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开创性地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研究政治个体、政府和国家的行为,从而使人们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者从而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论点。 本章第一节简单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第二节讨论投票理论,包括投票的规则、投票的中间人定理、阿罗投票悖论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公共产品需求理论的基础;第三节介绍公共产品的需求理论,我们将分别讨论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决定问题;然后简要介绍有关利益集团和寻租的问题;最后讨论政府失灵的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属于比较年轻而且影响不是很大的流派,但是由于其在理论方面的独到创见,使其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共选择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推翻了以往认为政治家都拥有优良的品质、政府自然“为公”的传统政治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邓肯?布莱克(D. Black)发表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在这篇文献里,作者分析了投票程序对于公共选择的影响。然而,使公共选择理论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学流派、并且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则是“公共选择”之父布坎南(J?M?Buchanan)。 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Knight)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办“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其宗旨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但是,其宗旨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示了无比的信任,认为政府是天然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官员也都是道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谦谦君子”。因此,该中心备受校方的排挤。到1968年,布坎南和公共选择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塔洛克(G ?Tuock)不得不转往其他大学谋求发展。 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来到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创办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并创办《公共选择》杂志。布坎南在1972年所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书中,明确指明这个组织的目标:“……我们将把40年来人们用来研究市场失灵的所有方法,原封不动地用来研究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这种“政府失灵”的思想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深受“滞胀”之苦,人们开始质疑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但是,这个研究中心也是命运多舛,1982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做出决定,居然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单位(包括教员、职员、设施和学生)全部移交给了乔

浅析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浅析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作者:刘宏艳 院系:经济贸易系 专业:金融学 年级:2007级金融(2)班 学号:071702082

浅析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内容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其创新价值主要是方法论的移植和创新。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创新包括:将经济学范畴的“经济人”假设移植到政治领域的研究之中,采用了演绎方法和数学模型推理方法,将政府决策或公共决策的分析建立在个人决策的基础上等方面。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个人决策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经济是现实的产物 ,经济理论也是为现实服务的 ,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 ,乃是因为它符合了它所处时代的要求 ;同时 ,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背景。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中二次世界大战后 ,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 ,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 ,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也不断扩大 ,其结果是政府机构不断膨胀 ,政府资源浪费 ,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政府失灵以及政府行为分析时的“经济人”假说 ,并以此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提倡新自由主义。 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egill Buehanan),1919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6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布坎南相继任教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讲授经济学。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期间,他和沃伦.特纳于1957年创建了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杰斐逊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心,开始致力于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1963年和戈登·图洛克一起创立并领导公共选择研究协会,1969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成为全美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地。布坎南还先后担任过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西部经济学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职务,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学者。 布坎南的著述十分丰富。30多年来,围绕公共选择这一领域布坎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其代表有:《赞同的计算》(1962年,与图洛克合著),《公共选择理论》(1972年,与托利森合著),《赤字中的民主》(197了年,与瓦格纳合著),《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政治应用》(1984年,与托利森合编),《自由、市场和国家》(1986年)等。在公共选择这寸崭新的研究领域中,布坎南进行了深入、系统、多方面的探讨,他的开创性研究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布坎南被称作“公共选择学派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创造性工作的产物,但布坎南的创造性工作并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在操入发掘与大量吸收前人经济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和一些基本命题,直接来白一些被布坎南视为先驱者的早期经济学家,布坎南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思想渊源。 (1)斯密的经济理论。斯密关于市场自发秩序的原理及由此得出的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义的论断,对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启发很大。布坎南认为,经济自发秩序的原理是政治经济学唯一确切的原理,对于市场运行过程的理解是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充要条件。如果这些基本原理被忽视,那么,永葆个人自由的社会就不可能维持下去。在他看来,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基本原理已被人们遗忘了一百多年之久,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就是要回到声典经济学家的立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对此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政治经济学」,但应该注意这不可和马克思主义对这词的定义混为一谈)。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研究对效用最大化的局限、博弈论、或决策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式很大一部分是根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上(「这是什么」);但却是将此作为研究规范(「这应该是什么」)的工具,以探索问题的所在点、并研究如何在宪政体制内改善这些问题。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另一个研究目标不同、但却有相同研究公式的学科则是实证政治理论(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而社会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 theory)也是一个相关联的研究领域。 一、起源和公式 现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开始于政治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他在1948年提出了一套后来会成为中位选民理论(median voter theory)的概念,他也写下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1958)一书。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将他称为是「公共选择理论之父」(1987, p. 1040)。

自由_市场与国家_评布坎南_公共选择_理论

3收稿日期:2001203228 作者简介:肖 力,男(1978-),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总第25期 JOURNAL OF SICHUAN COMMERCIAL COLL EGE 2001年9月自由、市场与国家 ———评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肖 力 摘 要 本文对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进行了评述,指出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公共选择 经济人 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335(2001)03—0008—03 对于从事当前国情研究的学者而言,目前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区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个既有关系,又有所差别的两大“科学”之间那种微妙和难以把握的差别。其实,要弄清这两大科学的差别,只要仔细读读公共选择理论的创使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M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论》就可明白二者的区别到底何在。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分歧极大的观点:一种观点深信政府可以纠正市场缺陷,这一观点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已因国家债务失控,各种政府调节手段最终使经济 窒息而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另一批经济学家则始终对政府纠正市场缺陷的能力表示深刻的怀疑。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M ?布坎南和其他几位开拓者,以他们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革新了经济学分析政府行为的工具。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奠定在一个十分简单但却很有争议的根本思想之上,即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其行为可通过分析这些公职担任者在其任期内面临的各种诱因而得到理解。布坎南指出,在作为“预测科学的经济学和旨在设计合适的法律和宪法限制而塑造相互作用的模式的政治经济学科学中,只有把私人看作 8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公共选择理论读后感 我用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读完了《公共选择理论》,有的地方深奥难懂,即使翻回去再看一次也还是有许多理解不全面的地方,总之读完这本书,收获还是很大的。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二战后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社会福利函数性质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争论。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人类社会有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人。它主要研究初级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社会处在霍布斯自然状态下,人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饿了就寻找吃的,困了就睡觉,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社会要摆脱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公共物品的提供不当还会导致逃票乘车问题。公共物品存在外在性,两个对彼此有不利影响的企业选址在相近的位置就会有消极的外在性产生。科斯认为,外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确。既然产权安排可以影响效率,那么,谁来界定和明晰产权呢?担负这种职能的往往是政府或某个自发形成的组织。政府确立的产权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物品。这些组织的形成和决策的制定,也是一种集体选择行为。在实施产权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纠纷和矛盾冲突,因而就需要有协调机构或仲裁机构,这些机构的形成与决策也是集体选择的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中,作者将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进行比较,认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是同一个活动人,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经济市场企业家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政治市场上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可以当选领导者进行选举。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政治活动中的经纪人范式将人的动机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被公共选择理论各流派所接受。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范式的完善解读意义凸显。经纪人范式一定会导致政府失灵,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便是将市场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政治市场中,以避免政府干预政策的落实消耗过大成本。 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显然提倡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公共选择理论不适用于我国,它虽产生于西方,但对我国政府仍有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行政机构及其内部的公务人员统称为官僚。官僚的职责是接受政治家的指令,贯彻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但官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官僚对公共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的参与者,同经济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是理性的“经济人”,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政治活动中他们也会遵循这一目标。西方官僚理论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垄断官僚理论和竞争官僚理论。从西方学者研究的官僚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管理低效、资源的浪费问题是困扰全世界的普遍问题,不是我国特有的。但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从没建立起像发达国家那样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及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在目前还影响很深。现在我国政府运行中暴露出来的公共部门管理低效、资源的浪费问题更突出,产生的后果更严重,改革面临的困难更大。但归根结底,官僚理论加深了我们对政府缺陷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理解,对我国现阶段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政府经济学课件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公共学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政府规模自我膨胀的原因,寻租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能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相关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共决策的状况。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寻租理论官僚理论政府规模自我膨胀的原因 所需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案例引入: 案例一: 目前,山东潍坊市婚纱摄影协会联通该市16家婚纱摄影公司向市民们发放婚纱摄影消费券。此次发放消费券的金额达50万元,吸引了许多即将结婚的年轻人 案例二: 3月9日上午,杭州世纪联华庆春店一开门,收银台就排起长队,很多顾客都拿着消费券翘首以待。年初以来,杭州市发放了两亿多消费券,持券购物成该市一道风景线。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蔡奇表示,消费券产生的放大效应约为1-5倍,效果很好,接下来杭州还会发放6亿元消费券。 评论:消费券的限时消费特征,能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在短期内“变现”,是促进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成都向37.91万低保对象等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左军认为,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可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形成就业、増税收良性循环。

案例三: 采访中心记者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发放消费券只能是一种政府送温暖行为,促销费仅凭消费券很难实现,中国天涯网调查显示券能代替工资吗?能天天发吗?能覆盖所有消费领域吗?不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真正拉动居民消费区需求,重点还应放在建立完善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社保制度。 案例四: 继杭州、南京等地先后发放各种消费券后,很多企业也推出“消费券”:北京、天津老百姓大药房3月上旬向市民发放三类不同面值的消费券,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享受优惠;武汉某报业集团也向订阅2009年报纸的读者发放每份5230元的购房券 评论:无论是“健康券”还是“购房券”,细一看,都仅仅是作为消费中一定比例来使用,同真正的消费券不一样。消费券必须可以单独使用才能真正让利于民,否则,无论冠以何种名目,都不过是变相促销,领取、使用都有诸多限制,最多只能算是优惠券。 不可否认,优惠券也能让群众得到好处,激发消费热情,但这不能算消费券,如果商品价格本来就虚高,优惠券只能让消费者承受更多负担,不利于市场有序运行。 (思考:企业发放的消费券与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有何异同?)案例五: 消费券究竟该向特定群体发放还是面向全体公民?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认为,消费券就是要发给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阶层群众,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必锦上添花 但是如果只向部分群体发放消费券,对其他纳税人是否意味着不公平?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消费券的发放一定要注重公平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不过如何界定“真正需要”的群体还需斟酌。 案例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理论 吴早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以公共选择理论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 在简要介绍布坎南生平的基础上,对他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核心内容做了 分析,并简要说明了该理论原理对我国廉政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布坎南;公共选择;政府失灵 1986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由于对“政治决策与公共经济学理论所做的贡献”而获得了该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布坎南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跨学科的角度建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弥补了传统经济学所缺乏的政治决策理论的不足,由此完成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一次亲密接触。 一、布坎南的生平 布坎南, 1919年10 月2 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 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4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芝大期间,布坎南受教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经济学家F. H奈特,奈特属于自由派经济学家,布坎南受其影响很深,并曾为之撰写传记。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55 - 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政治决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意大利回国后, 1956 - 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并于1958 - 1969年担任杰斐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68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1969 - 1983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公共选择中心主任。1983年后到乔治·梅森大学任教。布坎南一生多次获得荣誉奖,并在多个重要机构任咨询职务。1962年创立公共选择学会,并于同年任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1967 - 196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执行委员, 1972年任该学会副主席。1977年获迈阿密大学法学经济学中心颁发的法学经济学奖。1980 - 1981年当选蒙特·佩策林学会执行委员。1982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副主席。布坎南的著作甚丰,主要有:《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1960年) ;《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著, 1962年) ;《民主进程中的财政》(1966年) ;《公共 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968年) ;《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R. 托尼逊合著, 1972年) ;《自由的限度》( 1975 年) ;《赤字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与查理德·瓦格纳合著, 1977年) ;《凯恩斯先生的结论:对于把经济理论滥用于政治投机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宪法纪律的建议》(1978年) ;《自由、市场和国家: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1986年) 。 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经济是现实的产物,经济理论也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乃是因为它符合了它所处时代的要求;同时,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背景。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中。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