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清单

钟瑞华

1、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只有南北之分,而无东西之分;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

时刻相同;所有经线都是半圆且长度相同(20000公里);所有经线均在极点交汇;在北极点上,四面朝南,南极点上四面朝北;国际上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零度经线向东有180经度(东经度),向西有180度经度(西经度),所以全球最大经度是180°,由西往东经度递增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东西经相对的两条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即此两条经线经度和等于180°);所有经线圈均把地球平分,其截面中心一定过地心,故所有经线圈均为地球大圆;

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往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西经20°往西到达东经160°为西半球;180°经线大体成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以西为东十二区,日期早一天,该线以东为西十二区,日期迟一天。东西十二区各占半个时区。0°经线是中时区(零时区)的中央经线,每个时区跨经度15°,所以任何全区时的中央经线均为15°的倍数;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区时使用的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当地时间或标准时间是指当地规定统一使用的某时区的区时;伦敦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间=0度经线的地方时=零时区的区时=国际标准时间。

2、纬线:在地球仪上,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为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纬线上的各点只有东西之

分,没有南北之分(极点除外),所有纬线自成圆圈(极点除外)且相互平行,赤道纬线圈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度纬线圈的周长只相当于赤道周长的一半;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大纬度为90°,0°到30°为低纬度,30°到60°为中纬度,60°到90°为高纬度,在北半球,当地纬度就是其观测北极星时的仰角,所以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就意味着当地位于北半球且纬度就是其北极星的仰角;南半球各地看不到北极星,其纬度的确定是以赤道为轴对称确定的;在所有纬线圈中只有赤道是地球大圆;同一纬线圈上的各点在同一日期昼夜长短相同,日出地方时、日落地方时相同;

南北半球的对称纬度上,此半球的昼长等于彼半球的夜长,反之亦然。

3、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纬线垂直交织构成经纬网;以经纬网定位叫做绝对定位,其他为相对定位;

采用经纬网定位法,应遵循劣弧原则,即以其弧度小于180°的一段为标准;在经纬网图上找地心对称点即找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赤道上除外),同一经线圈上经度互补的点;找轴对称点即找纬度相同,经度互补的点;找赤道对称点即找经线相同纬度与赤道对称的点

一、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绕假想轴(地轴)运动即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方向,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所以如果已知某图是以北极为中心,则其自转方向应画为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以南极为中心,则其自转方向应画为顺时针方向,从而快速的确定谁为晨线或昏线;或者已知其自转方向,即已知其半球位置;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转过角度(即经度)360°,叫一个恒星日,而人类日常使用的周期为太阳日,即24小时,自转经度360°59′;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一个恒星日将长于一个太阳日,金星就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恒星日长于太阳日的行星;地球自转时,除两极外,其余各地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转过角度15度,但线速度不同,赤道最大,两极为零,南北纬60°线速度约等于赤道的一半;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偏向力,偏向力由赤道向两极递增,方向是北右南左,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一面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大小任何时刻都相等,昼夜半球的界线叫做晨昏线,依据自转方向,由昼入夜为昏线,由夜入昼为晨线;赤道是晨昏线的平分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其日出地方时为6:00,日落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终年在0°--23.5°--0°之间摆动,夹角为0时,太阳直射赤道,季节为两分日,夹角为23.5°时,太阳直射回归线,季节为两至日,已知这个夹角度数,即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晨昏线最高纬度处就是该纬线与晨昏

线(圈)的切点,过该切点的那条经线一定是昼夜半球的平分线,其地方时为12:00(正午)或0:00(子夜);所有晨昏圈均为地球的大圆。

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旋转,即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

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时,其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相交成

23.5°的夹角(黄赤交角),所以太阳在地球上能够直射的最北最南界限为23.5°S\N,太阳直射点在

地球上移动的周期叫做回归年,所花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假如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缩小,寒带缩小,温带扩大;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扩大,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上的各地一个回归年中有且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回归线之间的各地有且只有两次直射现象;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的最低纬度互余;直射点纬度等于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极点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或直射点纬度的两倍;任何地方,当太阳直射时,其太阳高度为90°,地方时为12:00,日影长度为0;处于直射点北侧日影朝北(极点除外),影长由直射点向北渐长;处于直射点南侧,日影朝南(极点除外),影长由直射点向南渐长;太阳任何时刻均照亮半个地球,故由直射点向四周太阳高度递减,太阳高度为零的各点的连线就是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在同一平面上垂直相交;由于纬线圈大小不一,故只有赤道上1度经度的距离等于1度纬度的距离(111km/1°),其余纬度上1度经度的距离小于1度纬度的距离,也因此,不在赤道上的同一纬线上的各地,其相同太阳高度所跨越的水平距离要大于相同经度所跨越的水平距离,越往两极越明显,如:当太阳直射20°N时,同纬度上太阳高度为60°的地方其地方时应大于14:00或小于10:00;

两地的太阳高度差相当于两地的纬度差。

二、天气与气候

1、天气:天气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降水、风向风力等;常见天气系

统有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锋面(锋面气旋)系统;低压高压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是静态分布,气旋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是动态分布,气压中高周低为高压系统,中低周高为低压系统,水平面上的气压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明显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海洋热容大,所以增温降温慢,陆地热容小,增温降温快,南半球海洋面积大,下垫面物理性质较均一,等压线比较平直,呈带状分布明显,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广阔,下垫面物理性质较复杂,所以等压线较弯曲且高低气压相间成块状分布明显;北半球夏季,高压中心存在于海洋,北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此时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叫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北大西洋为亚速尔高压(北美大陆为低压),冬季,高压中心存在于大陆,亚欧大陆为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美大陆为高压,低压存在于海洋,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为冰岛低压,所以北半球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明显(尤其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偏右,风向与等压线保持较小交角,越往北交角越小,南半球近地面风向偏左,越往南交角越小;比例尺相同的条件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越快;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位于风向的反方向;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慢,反之越快;高空水平方向上,摩擦力可忽略不计,故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近地面顺风而立,高压位于其右后方,低压位于其左前方;高空高压位于其右侧,低压位于其左侧;低压(气旋)系统往往表示阴雨天气;高压(反气旋)系统往往代表晴朗天气;冷暖气团交汇的界面叫做锋面,锋面是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它向冷气团方向倾斜,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别很大,所以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过境时,不一定都带来降水,是否降水还要看暖气团水汽含量的多少和锋面移动的速度;锋面往往形成于气旋的槽部,故称锋面气旋;气旋的东半部往往形成暖锋,西半部形成冷锋;其旋转方向是北逆南顺;暖锋锋面大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快行冷锋往往形成大风降温天气,干燥区域还有沙尘沙暴天气;慢行冷锋大多形成连续性降水、降温天气;

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等均是是冷锋天气系统造成的;华南地区的春暖多晴、春寒起雨、“一场春雨一场暖”均是暖锋活动的结果;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则是由准静止锋造成;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台

风是由热带气旋造成;长江流域7、8月的伏旱、冬季的寒潮、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则是高压(反气旋)系统造成。

2、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况。

影响气候的因素(形成因子)主要包括:①太阳辐射(纬度)---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④人类活动。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分析其气温和降水两大指标,就气温而言,不同纬度地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纬度地带,季节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性质不同则气温不同;就降水而言,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附近地区,受副高(热高压)控制,常年干旱(季风气候区除外);副极地地区,极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极地地区,冷高压势力强大,空气冷重下沉,降水稀少,所以全球按纬度位置,大体存在三个多雨中心,四个少雨中心;

从赤道向两极,按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大陆东岸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也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布典型,南半球不明显;受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受地形影响,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受海陆位置与风向相互关系影响,迎岸风一侧多雨,离岸风一侧少雨;

:①季风气候---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5°~25°;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区别;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15°以上,年降水量15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15°以下,年降水量800mm以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以下,冬季寒冷,年降水量800mm以下。成因:共同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盛行海洋风,冬季盛行大陆风。区别:南亚、中南半岛季风,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但这种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习性,所以水稻种植业主要集中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因为水旱灾害频繁,也因为水稻生产的需水量大,所以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是确保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和途径。②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冬雨型;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增产,也利于糖分积累;弊,高温少雨,容易造成植株脱水,影响产量,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量;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作物:地中海式农业---种植园农业,葡萄、油橄榄。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典型分布区,欧洲西部;特征:终年温和多雨,匀

雨型,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气温年较差小,一般在20°以内;成因,终年受来自西部海洋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同时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山草甸草场条件好,因而利于发展畜牧业(乳畜业);弊—阴雨天较多,光照不足,热量较少,不利于谷物生产。

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分析:①热带雨林气候,从地带性分布来看,应分布在赤道低气压带常年控制区,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及附近岛屿的东侧都有这种气候分布,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其名称、特征相同,但成因确实完全不同的,上述区域均是处于信风(东南、东北)的迎岸风带,信风来自热带海洋,水汽丰富,登陆后受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同时受沿岸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所以形成了同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一样的气候特征。②热带草原气候,地带性的热带草原气候应分布在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其特征是雨热同期,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但东非高原赤道附近却不是雨林气候,而是草原气候,其成因是受地形地势影响,气温较低,空气垂直对流作用减弱所致。

刘中元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⑴.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⑵.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⑶.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⑴.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⑵.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⑶.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⑷.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

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⑵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四)、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⑴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⑵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⑶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⑷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⑴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⑵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⑶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⑷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⑸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⑹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⑺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⑴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⑵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⑶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⑴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⑵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⑶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⑷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⑸政策条件:

(六)、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⑴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⑵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⑶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⑷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铁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⑴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⑵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彭石林

(七)、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

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

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供不应求),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供大于求)。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所产生的影响

案例一:南水北调P62—P66

1.线路和特点

调水路线东线中线西线

起讫点扬州—京杭运河—济宁—京津三峡、丹江口—郑州—石家庄

—京津

金沙江、雅砻江—黄河上游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

可调水质较差较好最好

地形的影响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

黄河以北可自流输水地势南高北低,基本可自流引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配套设施好京杭大运河三峡、丹江口水库较差

2.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1)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吸收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缓解地区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

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扩大趋势,控制地面下沉;

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环境问题:

长江——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

不利于净化长江下游排放的污水,降低下游水质;

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沿线地区——水位上升:对江淮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水源——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南水北调的水质。

☆解决北方水资源不足的措施除“南水北调”外还有:

1)修建水库;

2)节约用水;

3)发展节水农业;

4)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

5)海水淡化;

6)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冷却水重新利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7)提高水价;

8)保护生态环境。

案例二:西气东输

(新疆轮南油气田—→长江三角洲)

1.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

向东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

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供

不应求)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供

过于求)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案例三:西电东送

1.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了解)

⑴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⑵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⑶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2.西电东送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经济:西部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天

然气(或水电)的综合利用,

拉动相关产业。

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促进

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

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生态:西部地区: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压力。

东部地区: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体验收获:

1.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两广地区

2.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完成3-4题。

3.箭头B1、B2、B3的运输方式中具有的共性是 ( )

A.管道运输 B.水陆运输 C.高压输电 D.航空运输

4.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于利用的意义是 ( )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D.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的改善

2005年1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南水北调治污现场会上强调:坚持“三先三后”原则,加强水污染及沿线水污染防治力度,回答5-6题

5.该工程启动时,水源区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盐碱化 C.水质污染 D.河道淤塞

6.下列工厂中,最不适合在受水区新建的厂是()

A.服装厂 B.电子装配厂 C.火电厂 D.钢铁厂

7.读“我国的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四大工程的名称:

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工程和工程,属于交通建设的是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

工程,所经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

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

相济,资源共享。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

异:;能源供需的东西差

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

(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是,。

(八)区域可持续发展

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什么是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狭义荒漠化:仅指沙漠化

广义荒漠化:包括沙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我国西北荒漠化

主要涉及地区: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和甘肃省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风蚀强烈;多松散沉积物,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渡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危害与防治:

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家具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防治措施:防止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营造防护林(如我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合理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什么是湿地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田、鱼塘等。

作用: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级矿产、能源等。

4、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

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

营。

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经

济效益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经

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

外,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先进的科技、发达的

工业、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等,都是影响美国农

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追求最大的经

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分布生产条件

乳畜带五大湖及东北部工业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能长牧草;土地较贫瘠,

不宜种植粮食,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集中,

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九)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狭义珠江三角洲:指广东中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珠江三角洲:狭义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

泛珠江三角洲:简称9+2 :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和香港、澳门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由城乡一体化向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四个表现:一、城镇人口比重大;二、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三、城镇经济实力较强;四、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

“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征之一。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其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其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其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目前珠江三角洲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解决办法: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会扩大其经济腹地,有利于区域经济综合市里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

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 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 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 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学不断被出新的意义与内涵。今天在这给大家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1、气温:大气距离地面1.5处的温度。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数据:低纬地区12度,中纬地区8-9度,高纬地区3-4度。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统计学数据:赤道1度,中纬地区20度,高纬地区30度。 4、气温垂直递减率:递减率为每100米0.6度,干热递减率为每100米1度。 5、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取决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6、大气湿度:最高值在日出前,最低值在午后。

7、地形雨:一般来讲湿空气迎风坡多降水。但背风坡会出现比迎风坡降水多的情况。原因是罗斯贝波和重力波影响在背风坡形成气旋状结构。 8、气压:单位面积上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9、两个影响巨大的气压系统:暖性高压(副高)冷性低压(副极地低压)均为深厚系统 10、地转偏向力:2Vx(物体速度)xW(自转角速度)xSINφ(地理纬度). 11、近地面:地面以上1.5-2千米高度 12、海风:最大风速5-6米每秒,最大厚度700米。深入陆地在热带最大,100千米。最强14-15点 13、陆风:最大风速2-3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深入海洋最远30千米。最强2-3点 14、谷风:最大风速10米每秒,最大厚度1000米。

15、山风:最大风速4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 16、焚风:每100米1度 17、狭管:风速可增大3倍左右 18、冷盆:比迎风坡降温快近乎2倍 19、喇叭:最大降雨效应结构 20、大湖:降水概率增加6倍 21、冷锋:第一型冷锋在槽中,第二型冷锋在高压前端。(第二型冷锋为急性冷锋) 22、暖锋: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多见 23、锢囚锋:东北多冷式,华北多暖式 24、等压线:以每2.5HPA为间距绘制 25、气旋:中心极端低值887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