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3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 P7~9 页,例 1、例 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 1~4 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 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 老师要把 6 个糖果分给 3 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 1 / 7

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课件展示)(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 1 1 4 分法二: 1 2 3 分法三: 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 6 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 份,每 2 个是一份。 (2)、(课件展示)同学们再找一找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学生交流、汇报。 (4)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 8 页做一做的第 1 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 8 页做一做的第 2 小题。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三)

平均分(三) 教学内容: 教材P1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2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

说说分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 1、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个果冻,有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2、合作探索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1、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小题。 摆一摆,填一填。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份。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份。 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练习题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35 ()×6=24 8×()=32 20÷5= 36÷9= 18÷2= 28÷7= 32÷4= 18÷6= 45÷9= 18÷6= 32÷8= 20÷5= 15÷5= 30÷6= 16÷4= 21÷3= 15÷3= 二、填一填。 1、在算式20÷5=4中,被除数是(),5是(),4是() 2、被除数是35,除数是5,商是()。算式: 三、列算式。 1、一共有12个西瓜 (1)每只小猴子搬2个西瓜,需要()只小猴子。 算式: (2)有6只小猴子来搬西瓜,每只小猴子搬()个。 算式: 2、16个珠子。 (1)分成2串,每串有()个珠子。 算式: (2)如果把这些珠子每8个串成一串,可以串()串。 算式: 3、有12根小棒。 (1)平均分成3捆,每捆()根。算式: (2)每2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3)每6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4、有24只,如果每3只小猪住一间房,一共需要()间房。 算式: 5、一共有36个土豆,小老鼠每次运9个土豆,要运()次才能运完。 算式: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35 ()×6=24 8×()=32 20÷5= 36÷9= 18÷2= 28÷7= 32÷4= 18÷6= 45÷9= 18÷6= 32÷8= 20÷5= 15÷5= 30÷6= 16÷4= 21÷3= 15÷3= 二、填一填。 1、在算式20÷5=4中,被除数是(),5是(),4是() 2、被除数是35,除数是5,商是()。算式: 三、列算式。 1、一共有12个西瓜 (1)每只小猴子搬2个西瓜,需要()只小猴子。 算式: (2)有6只小猴子来搬西瓜,每只小猴子搬()个。 算式: 2、16个珠子。 (1)分成2串,每串有()个珠子。 算式: (2)如果把这些珠子每8个串成一串,可以串()串。 算式: 3、有12根小棒。 (1)平均分成3捆,每捆()根。算式: (2)每2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3)每6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4、有24只,如果每3只小猪住一间房,一共需要()间房。 算式: 5、一共有36个土豆,小老鼠每次运9个土豆,要运()次才能运完。 算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教案

平均分(二) 授课日期:审核人: 教学内容: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页例2及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引思 1.回顾:怎样才算平均分? 生答: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把8个帽子平均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生操作后汇报。 (1)每份1个,可分8份; (2)每份2个,可分4份; (3)每份4个,可分2份。 3.师综述: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平均分一些物品,分的份数不同,每份的数量也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按照指定的份数来进行平均分。 二、互动生成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操作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

个?分一分。 (1)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橘子,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结果: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3根。所以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也是3个。 2.认真听师总结。 (2)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有哪些分法? (2)小组讨论,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先放2个,再放1个;每份放3个 2.师:(1)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把一些物品等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三、学以致用 1.有10个芒果,每次可以拿()个,这样拿()次正好拿完。 2、平均分,画一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平均分

《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问题解决: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发现数学的魅力,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同伴之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 4.数学思考:渗透迁移。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插图、ppt课件、投影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森林,参加小动物们的欢乐聚会吧!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说说 生:…… 师:真棒!还有吗 生:…… 师:你回答的真详细!还有谁也找到了信息呢 生:…… 师:不错,同学们都找的很仔细,那我们把这些水果分给这些小动物,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生:愿意! 二、讲授 师:我们先来帮帮熊猫兄弟俩吧!看!他们来了!(教师贴图)一共有六根竹笋,要全部分给他们俩,可以怎么分呢 生:每只熊猫三个!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 师:老师是这样分的,熊猫哥哥分一个,熊猫弟弟分5个。那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以生活常见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之后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 习方式逐步体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亲切感。 二、单元总体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1、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 题。 难点:除法的意义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7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均分(二) 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 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把一些物品 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学生在观察例题图后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教学 时引导好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准备一幅教科书12页情境图。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情境图)【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暢所欲言.为 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干过家务吗?都干那些家务? 生:干过,如:扫地,洗碗,洗衣服...... 师:你们真能干啊.今天大兔和小兔也在帮妈妈干了家务,咱们一起瞧瞧去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小兔们都帮妈妈干了些什么?生观察图后自由回答(种萝卜)。 二、学习新知 1.分萝卜 师:兔妈妈为了奖励小兔们,要把10个萝卜分给大兔和小兔,该怎样分呢? 这就需要大家帮兔妈妈想想办法。(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儿有10个萝卜,要分给两只兔子,这是大兔(贴大兔),这是小兔(贴小兔),该怎样分呢?

师:老师想这样分,哥哥1个,弟弟9个,并把这种分法记录起来。(在黑板上举例作出示范)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师:现在,每组同学就以小棒代替竹笋,把10个竹笋任意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注意:别忘了在白纸上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默契,哪一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物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任意分”。)生:同桌合作,探究分法: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小棒。 师: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指导。 师: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种分法,谁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我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大兔()个,小兔()个……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6 7 8 9 熊猫弟弟 9 8 7 6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先自己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 师:那你们认为哪种分法公平呢? 生:同样多…… 师:在数学中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找几个学生多说几遍什么是平均分,然后师生一起说。教师板书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师:小兔们最喜欢平均分这种分法,现在,同学们能把这10个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小兔吗? 学生:动手分10根小棒。 师:现在,每只兔子分到了几个萝卜?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例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组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4)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5)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2、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平均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例2及练习二T1、T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组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4)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5)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2、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丛书《冰冰镇来了位陌生人》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2.能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荆棘”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想象画面。【教学难点】 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简介雷锋事迹,导入新课。 (二)教师板书“雷锋叔叔”,指导书写“锋”字。

1.强调“锋”左窄右宽,提醒右下部分“丰”的三横不要写错。 2.联系形近字“峰、蜂”,区别偏旁,比较识记。 3.用“锋”说词语,如“刀锋、锋利、先锋”。 (三)初步了解雷锋。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的雷锋。教师补充资料介绍雷锋事迹。 2.小结:雷锋叔叔不但乐于助人,还特别关心小学生的成长。在抚顺市的一所小学里,二年级的同学都特别自豪,因为他们有一位校外辅导员是一位解放军叔叔,这位解放军叔叔就是雷锋,雷锋叔叔经常到学校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他们都特别喜欢雷锋叔叔。可是突然有一天,雷锋叔叔因公牺牲,年仅22岁,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 (四)指导读好课题。示范朗读,指导读“哪里”:带着呼唤的口吻,读好寻找的语气。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思考:雷锋叔叔出现在了哪里?划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2.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感动。 3.汇报交流。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例2(8-9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 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 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 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 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 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 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 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节课以二(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 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 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