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

黑死病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
黑死病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

黑死病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

1348年开始,一场大瘟疫——黑死病开始肆虐整个欧洲。黑死病,又称瘟疫或鼠疫,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

对于黑死病,大多数书籍都描写它的破快之处。黑死病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现代医学家、社会学家认为它影响于人类相当于核武器的毁灭力量。它造成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经济紊乱、社会动荡、物价上涨和风俗败坏。根据英国历史学家H*G*韦斯特在《世界史纲》中记载,当时欧洲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相当于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种流行病。要知道,历时六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只消灭了欧洲人口的5%。不少当时经历过此灾难的人,给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惨状,如薄伽丘的《十月谈》。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要求我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对于黑死病也一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亚敏、黎杨全写的《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的复兴》一文中写道: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某种意义上,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扎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洲文化转化的一个诱因。它与发生在此后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同样是人类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

在宗教方面,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经过这次死亡大灾难的洗礼,充分暴露出教会的无能,人们不但看到平素道貌岸然的牧师等神职人员在灾难中争先恐后地逃离了自己的团体,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清楚地洞悉了号称万能、救世的宗教与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从而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生了很深的怀疑与动摇。人们开始迷信,后来在欧洲长期流行的巫术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人们开始对宗教重新思考和追求,从这一点来说,黑死病对宗教改革也有促进作用。

孕育了及时行乐的现实主义。随着黑死病的日益猖獗,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包括沉湎酒色在内的各种寻欢作乐的生活也在欧洲蔓延开来,主教、传教士和僧侣也都以不光彩的方式卷入这一狂潮。在罗马、巴黎、科隆等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舞会、宴会、赛马彻夜不停,人们狂欢、纵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是在亲人的死尸堆上跳舞,他们似乎要在人类末日来临之前消耗尽世界上的一切财富。当时一些敏锐的思想家主张冲破教会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和人生享乐。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诗人彼特拉克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来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的幸福。”反应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催生人文主义,对文艺复兴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受黑死病对科技和医学也有推动作用。黑死病夺取了很多工人的生命,导致手工工厂倒闭。欧洲城镇的手工业几乎消亡,这也是后来文艺复兴强劲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人民开始寻求先进的技术弥补减少的工人的产量,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出现。在黑死病爆发前,欧洲的医学相当不发达。由于病人的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医院,一些医生开始寻求治疗患者的方案。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比如在公共场合消毒,多通风;在食物选择上,尽量多吃干肉和新鲜水果......使医学向前进了一小步。

也许黑死病是偶然的,按历史规律发展,就算没有黑死病,黑暗的中世纪也会过去。对黑死病的推动作用不能太夸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黑死病在某个时期起到契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当年的那次黑死病扫荡欧洲,人类何时才能告别中世纪和铁器时代,现代文明又何由诞生?一个没有外部威胁,不懂得恐惧的物种,是否就将接近它的末日?这样看来,一时塞翁失马的我们,又焉知非福?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3 约有 2500万人死亡。 一些亲历过这场灾难的作家再现 是 ,为什么那些作为上帝使者的教士也无法幸免 ?所有这 船舱里的货物一样。” 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 ,诗人彼特 人已不计其数 ;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 , 矣”! 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 ,给人类留下了惨 时零零落落地 ,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 ;可是到了上述那一 中 中的 的 中 ,有 的 [ 2 , [ 4 动 众多罪恶的惩罚。”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 ,人们必须不断 的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981 ( 2010 ) 03 - 0104 - 03 14世纪中叶 ,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B lack 什么行为引起了上帝的愤怒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会无区别地 Death)的大瘟疫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 H ?G ?韦尔斯在《世界大量死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犯罪而受到应有的代价 ,为什 史纲》的记载 ,当时牛津大学学生近 2 /3死亡 ,整个欧洲大么无辜的孩子也要承受死亡的惩罚 ?尤其不能自圆其说的 [ 1 ]550 了瘟疫的惨状 ,在写于 1350~1353年间的西方文学经典《十些 ,教会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宣称 日谈》 ,薄伽丘开篇就描述了佛罗伦萨“丧钟乱鸣 ,尸体纵“神谴说”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不久也染病 ,成为英格 横 ,十室九空 ,人心惶惶”恐怖气氛 :“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兰最早的受害者之一。对宗教的虔诚信念开始松动 ,我们在 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 ,教堂的坟地再也薄伽丘的《十日谈》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 :“不知 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 ,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 ,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 阔的深坑 ,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 ,就像堆积在端的人类的惩罚 ;它最初发生在东方 ,不到几年工夫 ,死去的 [ 2 ]15 - 16 拉克祈祷“子孙后世不复受此深重之难”若如此 ,“实大幸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 [ 3 ]134 痛的记忆 ,被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 3 ]131。年的初春 ,奇特而可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 ,灾难的状况立刻 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 ,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 ,严重起来。” ]10书中写道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 ,但“奇特而可 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 ,当我们回过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这些表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上帝 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 ,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的失望 ,因为上帝并没有出面阻止瘟疫的发生。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一片死寂与黑暗中 ,欧洲黑死病在显示世界的残酷面目与荒诞本质的同时 ,促使 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个思考与质疑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人们对教会体制产生怀疑 :“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 在这个意义上 ,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脱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这种怀疑论 洲文化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愈演愈烈 ,以至在后来的新教改革中达到顶点。” ]50既然上 一、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黑死病爆发期间 ,陷帝对遍布人间的苦难保持沉默 ,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 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 ,黑死病是怎样发生这些苦难做出解释。于是 ,种种关于病因的新的也许同样荒 的 ?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 ?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诞的解释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不断上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原罪———赎罪———审判”信仰体系 ,给出了“神谴说”的 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 , 如当时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在给教士的信 中说 :“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更加变本加厉 ,这 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 [ 4 ] 45 忏悔 ,并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 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 ,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 ,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 ,尽管人们 不断祈祷 ,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 ,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 ,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 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异端的出现导致了基督教世 界的分裂 ,成为 150年后宗教大变革的先声。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 ,人们对教会中有些教士的表现也感 到失望。由于黑死病极为可怕的传染性 ,教士的死亡率很 高。面对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些品行好的教士能坚持职责 , 但也有不少教士选择了临阵脱逃 ,他们不前去听垂死者的忏 悔 ,甚至从患者身边逃走 ,或者“因惧死”,“连俸禄也顾不得 要了。”[ 3 ]132教士死的死 ,逃的逃 ,这造成了神职人员的短缺 , 而新招纳的教士文化素质低下 ,他们更加不能严格地履行自 己的救助职责 ,而是乘机中饱私囊 ,接受死者大量的捐赠 ,从 而大发横财。[ 3 ]132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教士的憎恨 ,也在 作者简介 :胡亚敏 ( 1954 - ) ,女 ,湖北当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黎杨全 ( 1977 - ) ,男 ,重庆万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104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解析一体化的动力

欧洲一体化动因分析 一、欧洲一体化的渊源 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在库登霍夫—卡勒基泛欧思想和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欧洲联盟”的计划,1930年5月,他向欧洲各国政府发出了一份名为《关于组织欧洲联盟体系》的备忘录,即白里安计划,陈述了组建欧洲联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欧洲第一个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官方文件。各国的反应冷淡,特别是英国间接拒绝了白里安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运动中,欧洲国家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想: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欧洲未来需要强调超越国界的精神,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真正的欧洲共同体。这一思想的两大代表人物:阿尔蒂罗·斯皮内利和恩斯托·罗西。1941年8月,他们起草了《文托特内宣言》,鼓励人们将抵抗运动与创造自由统一的欧洲联邦结合起来,永远消除欧洲的分裂和战争。 发展进程 纵观欧洲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即欧洲的一体化必将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在各领域的相互配合下,欧洲全方位的一体化指日可待。从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进程来看,欧盟各成员国一体化是循序渐进的。欧洲一体化是从很不敏感的经济领域开始的。而经济一体化又是从较易为各方所接受的煤钢经营管理权让渡开始的。在煤钢共同体获得成功之后,1957 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此后,欧共体逐渐将活动扩展到更多相关的政策领域,诸如农业、关税和贸易领域等。随着关税一体化的进行以及成员国贸易量的增多,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成员国货币政策的限制。从而,各国又开始货币领域的一体化。而这一系列领域的一体化出最终导致了一体化“溢出”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当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欧洲政治合作乃至欧洲政治一体化又开始发生。20 世纪70 年代欧共体政治合作表现为成员国外交部长定期会晤,之后《欧洲单一文件》中正式提出欧洲政治合作,经过《欧洲联盟条约》的提升,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 产生。1992 年欧盟签署通过的《马斯特里赫条约》明确了“欧洲公民”的法律概念。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又决定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建立欧洲共同防务,2000年的《尼斯条约》到2004年的《欧盟宪法条约》2009年12月里斯本条约的实施更标志着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的实质性飞跃。因此足以见得,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成员国有一个领域的一体化外溢到其他领域的一体化的过程。 发展动因 推动欧盟一体化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成员国大的共同利益需要,利益驱动是欧盟阿战的基本动力,同样,当成员国间利益发生冲突,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就出现徘徊。 二战之后,摆在西欧国家面前的问题,一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二是改变两极体系中自身的国际地位,抵御所谓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反对美国的控制。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实现民族和解,放下仇恨,为了避免战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联合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战后新的国际形势,迫使西欧国家必须优先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所以实现民族和解是必要的,联合是必须的,是符合西欧国家根本利益的。 走向联合是消除敌对的必要措施,法德是欧洲共同体的主要领导国家,就法德而言,法国可以因此防止德国重新走上战争的道路,并确立在联合中的领导地位,德国则可以借此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增进相互间的共识和协作,又可以有机会摆脱战败国的尴尬地位,而成为共同体内的平等伙伴。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市场等的需要。

欧洲一体化进程

xx一体化进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最大的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 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xx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1、欧共体成立前的准备孕育阶段(1946年~1967年) 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欧洲百待废兴。昔日的一流世界帝国变成了屈居美、苏之后的二流国家。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大国地位,欧洲主要大国都有了重新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经济的思想。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构想。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从1951年开始至今,欧洲演绎着不断扩张和深化的历史。1950年5 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史称“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定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该条约于 1952年7月25日生效。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摘要:1348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瘟疫—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它不仅流行极为迅速,而且破坏力非常之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黑死病几乎冲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一切方面,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行政体制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对其后的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为之改变。它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社会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瘟疫不断,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前不久在美洲发现的甲型H1N1,瘟疫已经成为困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进行探讨。在探讨欧洲发生的瘟疫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1348年发生的黑死病以及继后的几次黑死病上。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在还原黑死病真实图景的同时,更多的则让黑死病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科技、医疗等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黑死病联系起来。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芜,大量工作无人从事,社会的法律秩序信仰约束都大大松弛了,社会进入了某种无秩序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场瘟疫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黑死病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这种不利因素视为一种短期影响,他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黑死病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把黑死病看作西欧社会转型的一个契机。在经历黑死病的冲击后,西欧反而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略带贬低意味的词,学术界和普遍大众的主流意见都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愚昧而灾祸丛生的时代,但是要挣脱这种桎梏,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渺茫。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黑死病的爆发使原本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反而变得顺畅了。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黑死病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1]“标志中世纪的结束”。[2] 一、黑死病的爆发 黑死病,医学上称作淋巴腺鼠疫,简称鼠疫。鼠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传染性极强,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人一旦被感染存活的可能性极小。病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高热、咳血、身体呈黑紫色,状况十分可怖。所以,“黑死病”的“黑”并不只是意味着一种症状或一种颜色,更代表了“可怕”“恐怖”的涵义。教皇御医乔利阿克在其著名《外科学》一书中,曾述及1348年的鼠疫:“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大,特别是咯血的患者,与之接近探视都无不染上此病。亲如父子亦不能探望,此时仁慈已告绝灭,希望也濒于绝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在其著作《十日谈》中对这场瘟疫的状况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这鼠疫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No.1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刘 华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 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理论是欧洲一体化建立和深化的主要指导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且互为补充,在欧洲一体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发挥不同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选择。 [关键词] 欧洲一体化;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423489(2004)0120008205 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已成为全球众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学习和借鉴的样本。研究指导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建立及不断深化发展的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欧洲一体化理论作初步的探讨。 一、一体化理论与欧洲一体化 一体化思想古已有之,从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古希腊时期的城邦联和到19世纪中期以罗伯特?欧文和约瑟夫?蒲鲁东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直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绘都体现了一体化思想的不断发展。当前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潮流,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有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有欧洲联盟,亚太地区有亚太经合组织等等。这些组织中,欧盟是组织最完备,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无疑也是一体化理论运用最为成功的。 (一)一体化理论的概念与欧洲一体化实践 在讨论欧洲一体化理论时,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体化的概念。大多数一体化理论家强调:国际层次上的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各参与方的同意,共同的规范、价值、利益或目标的形成为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基础。[1](P.548)由此一体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导致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厄恩斯特?哈斯的定义就认为:“说服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的中心的过程。这个中心的组织机构拥有或要求掌握对已经存在的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 的确,客观的世界存在于无政府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存、求发展。许多民族接二连三地被卷入一个以变量和混合动机的竞争为特征的共同体之中。他们的利益在某些重要方面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又得益于相互间的协调行动。[2](P.270)在当今世界中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例外。因此各国都希望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诸如安全、政治、军事等高政治领域进行合作,同时在贸易、环境、金融、投资、移民、社会保障等低政治领域也充分协调。当各国的预期合作利益大于单独行动的利益时,合作就会产生,一体化进程由此开始。当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一体化的各国的利益逐渐融合、趋同,并且逐步产生认同感和共存感,一体化进程也就获得了各国的普遍支持,能够不断深化和发展。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张骥、闫磊 2013-1-23 13:03:4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而言较为隐性的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难以企及的影响,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从欧洲统一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欧洲观念的深化发展,欧洲共同的文化政策和在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的压力面前欧洲的文化抗争问题及文化因素阻碍一体化进程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张骥,男,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闫磊,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A81, 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1-0083-1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已经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如今的15国,2004年将发展成25国,其内涵已从最初的煤钢联营深入到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共同货币政策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民政事务的政策合作,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文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对欧洲统一观念、欧

“普世主义”既来自于罗马教会维护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精神统治的努力,也来自于古罗马帝国经久的魅力。十字军东征(1096—1270),作为西欧国家共同的对外宗教战争,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罗马教皇身为东征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感召力及其一统的权威,基督教会的权势因此达到了鼎盛[1](pp20-28)。有人评价说:“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pp53-57)尽管基督教会不遗余力地宣扬和推广“普世主义”,强调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和教会权力的普遍性,但终于敌不过王权,最后教会本身也分裂了,然而,谋求统一的追求与梦想覆盖了以后几十代欧洲人的灵魂。 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它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交往以及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争。这些战争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此时,欧洲的理想主义者提出了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谋求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卢梭则认为,只有依据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欧洲联合才可能实现;杰·边沁在《国际法原则》中提出了“普遍和永久和平的计划”;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公布了一个永久和平计划;圣西门致力于“重新组织欧洲社会”,提出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联盟;拿破仑有过用武力统一欧洲的宏伟计划,他曾表示:“我要把还是计划的内容付诸实现。我们应当

文艺复兴读书笔记

文艺复兴读书笔记 【篇一:欧洲文明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欧洲文明史基佐著 10300700042周博言 第一讲 在第一讲中,他说:“法国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和焦点。”其他地方崛 起的文明思想和制度,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在法国接受新的预习,才 能从法国出发,征服欧洲。(下划线为引用原文)虽然这么说有夸 耀法国之嫌,但从地理上看也确实如此,法国基本处于欧洲中部, 我虽不完全赞同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无疑,法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 置注定他将要在欧洲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花了一些篇幅以一种极为诚恳的方式来讨论什么是文明,“我们要 注意不要陷入纯粹哲学中,不要定下某种推理原则,并由此演绎出 文明的本质??我们研究的是这个词一般的通俗的意义。??通常意义 来自普通见识??一个词的通常意义是逐渐发展的,在事实的不断出 现中形成的。当一个看来是属于某一词的意义范围内的事物出现时,它好像被自然而然地收纳进去了。词语的词义会逐渐伸展??”我非常 赞同他的看法,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某个事物时,经常会陷入 纠结于定义的怪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看法。即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普通含义,而普通含义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普通 见识,我们不必每次都要用哲学的逻辑来讨论其普通含义(虽然有 时仍然需要,但那是哲学范畴的),否则那会非常地累。他同时也 提出了一个发展的观点,及一个词语的普通含义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不断吸纳进新的事物(有可能也会去除一些旧的事物),我们在 讨论不同时期的同一词语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这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 他通过四个假设,提出文明的第一个概念: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 后进一步提出第二个概念:人性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发展未必会 立刻带来人性的发展,我总是联想起中国古代的社会(尽管我对古 代历史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取得巨大的成就,还有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文化艺术品。但人性的发展似乎并不 是如此,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也并不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 时候还不如先秦时期。作者认为,人的内心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社 会带来了利益,而社会状况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个人带来了利益??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2012级历史学120301082 张兰兰 回顾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战后的欧洲整体地位下降,从昔日的霸主变成此时的美国后面的跟屁虫,欧洲整体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整体联合的意识慢慢萌芽,当然这并不是欧洲联合的全部原因,但却是导火索。真正的欧洲联合是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签订到现在六十多年的时间,欧洲虽然没有达到欧洲联邦的目标,但是欧洲一体化还是取得巨大的进展,而面对这样一个高度的政府间的联合,他们在联合过程中具有怎样一些独到的特征呢? 一、总结历史,超越民族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大陆自中世纪到二战一直陷入混战当中,国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混战中脱颖而出的几个大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各国的矛盾日益加重。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发展到其极端,形成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强调本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而不惜损害、侵略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并以为天经地义。欧洲国家之间由于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而战争不断,或是为在欧洲争夺领土和生存空间,或是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民族极端主义的表现无处不在,德国的“战争伤疤”变成新纳粹图腾;而法国:“去妖魔化”能走多远;英国更是以爱国的名义实施暴力;俄罗斯的光头党试图“有所作为”等等。坚持文化多元和族群包容是欧洲二战后一直坚持的主流价值,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石之一,而极右翼思潮则是对此主流价值的极大挑战。如今,挪威凶案用血淋淋的现实给欧洲国家以警示,如何在继续推动主流价值的同时遏制极右思潮的蔓延和升级,欧洲社会正面临考验。 纵观欧洲的历史,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弥漫于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狂热,回顾纳粹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就足以说明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引起欧洲人民和社会精英的痛定思痛的反思。于是,欧洲民族主义出现了一个转折或转型。一批欧洲主义者,把民族极端主义和绝对的民族国家主权视为战争的根源。认为对此如果不加以破除,则新的战争仍然不可避免。而法德之争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点,法国的欧洲主义者让·莫内认为欧洲必须走一体化之路,才能解决法德之争。但是,如果还是以战胜国高人一等的态度来对待德国,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法国必须放弃第一次大战后那种作法,要把法德放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限制主权,把法德之争引上欧洲一体化的轨道,从而使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并为欧洲联邦奠定最初的基础。 二、经济一体化为先导 纵观欧洲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领略到欧洲一体化最先是经济的联合,首先通过在经济领域的磨合,以减少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政治,科学,文化等等其他领域的联合。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欧盟、申根、欧元区的区别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声称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恢复世界经济正常秩序,并提出了旨在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战后恢复提供经济援助。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1948年,一个非政府论坛性质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会上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例如建立欧洲议会、制定人权宪章、设立人权法院等等。在舆论上为欧洲一体的正式开始作了充分准备。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爱尔兰以及荷比卢三国共10个国家签订了《欧洲理事会章程》,设立欧洲理事会。严格地讲,这次行动只是一体化的前奏,但是欧洲理事会的工作仍然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一些重要的协定和《欧洲人权公约》、《欧洲社会安全公约》、《欧洲社会宪章》都是由欧洲理事会主持签署的。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当时,为了限制联邦德

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 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 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 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巴黎条约》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的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 条约》;。条约规定: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建立共

欧洲文明的进程读书笔记

第四章:“民族国家”——近代欧洲政治文化之一 本章的主题是近代欧洲的“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可总结为两条线:一是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即民族国家成为欧洲的普遍现实;二是欧洲人的相互认同感,即欧洲观念。前者通向主权国家,后者通向所谓欧洲统一进程。 一、泛说“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指的是基本上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的那种国家形态,语族与民族重合在一起,“国家”便有了雏形。这是一个欧洲概念。 1、“民族国家”观念成为普遍的政治现实,是欧洲近代时期的事,但它的观念在中世纪已经自发地存在; 2、“民族国家”观念是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宗教、语言)综合观念; 3、“民族国家”观念的普遍出现,结束了神权大一统时期,古典意义上的“帝国”观念从此让位给近代国家观念。 二、近代政治学的创始人: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认为国家最重要的是强有力的统治。在当时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君主必须不惜一切可能的手段建立强有力的国家。霍布斯是新时期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是按约建国的契约论,他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学从神学的道德人格中解放出来,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着眼于意大利的各个分裂邦国,霍布斯已经着眼于欧洲的普遍现象,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民族国家的观念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 三、从黑格尔的国家学说看欧洲 黑格尔把此前的关于民族国家的学说作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虽然黑格尔有浓厚的日耳曼国家情节,但是黑格尔关于国家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哲学,无论如何批评它是“国家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精神——民族要变成“国族”、要变成“国家”——则是近代欧洲政治中的普遍性问题。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把近代欧洲政治的基本因子抽象为“神”的理念指导下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将“国家理念”分作三个层次:(一)直接现实性,它是作为内部关系中的机体来说的个别国家——国家制度或国家法;(二)它推移到个别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法;(三)它是普遍理念,是作为类和作为对抗个别国家的绝对权力——这是精神,它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给自己以它的现实性。 四、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世纪便已经孕育,但成为普遍现象则在近代,并且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从欧洲整体来看,建成民族国家的道路是曲折而复杂的。 西欧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各国签订《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的的观念不仅在条约里,更在人们的观念中显现。从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国家的存在不断凸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砧板上打出来的。 东欧的民族问题较之东欧要复杂得多。各民族长期受到异族的压迫,经常在强族的驱赶下东离西散,居无定所,在十九、二十世纪还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其自身的特性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充分发展,以致于建立享有充分主权民族国家的任务完成的并不彻底,至今东欧地区仍存在频繁的民族冲突。 第五章:“欧洲观念”——近代欧洲政治文化特征之一 对于“欧洲观念”这个欧洲的政治文化,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看法: “欧洲观念”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它的出发点是欧洲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反映了在基督教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可以说,“欧洲观念”是反映欧洲的“自性”的,然而“自性”同样应该理解为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清史杂谈 2009-08-03 08:21:15 阅读134 评论0 画家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景象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无疑即指此事。中医拿黑死病应该有些办法,如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大约都是治愈过它的,据说当时医书上所谓的“伤寒”,其实往往就指的是黑死病,它也常与天花和登革热等恶性传染病混为一谈。 5至8世纪时,欧洲曾经不断发生严重的流行病,搞垮了强盛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军队,使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到了从叙利亚到埃及的大片土地。不过,那些并不是鼠疫,而大概是天花和疟疾之类。时光如水,转眼到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和他彪悍的子孙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用金戈铁马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庞大帝国。

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时间的争论

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时间的争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史学界共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 这是传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论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应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把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在政治上。英国革命宣布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国家原则,推翻了流行于欧洲2000多年的“神圣王权”,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体、议会政治和两党政治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所效法,而英国革命所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也在后来历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了证实。 第二,在经济方面。英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且使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所产生的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尤其重大。英国革命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

观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文化史上,准备了“启蒙”时代。 最后,英国自革命后至近代末期,始终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世界近代史从英国革命开始,许多问题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二、尼德兰革命说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因此,要确定它的开端时间,必须先确定开端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开端的标准呢?他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发端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时机,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它在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开始的世纪,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二,在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地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表现出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路标。 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确定它的分期标准时,必须牢固树立以近代世界为一全局、整体的观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舍。 只有把上述三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地综合考察,才能正确地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一、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雅典大瘟疫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如此记录了这场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二、多种瘟疫集体爆发安东尼瘟疫 公元2世纪中期,伤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瘟疫,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最后,整场瘟疫导致罗马本土1/3人口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500万。 三、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开始于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东罗马帝国属地的埃及爆发,接着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区。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大量尸体不论男女、长幼和贵贱,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一起。这场鼠疫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死于鼠疫。 四、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欧洲黑死病 “黑死病”于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在3年内横扫欧洲,并在20年间导致2500万欧洲人死亡。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皮肤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故称为“黑死病”。 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五、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杀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六、惟一强制免疫的疾病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 1648年,墨西哥的Yucatan半岛首次爆发大规模黄热病。此后的两个世纪里,黄热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故又称为“美洲瘟疫”。此病传播媒介为伊蚊,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

欧洲一体化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欧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欧盟。 欧盟,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欧盟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欧盟国家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众所周知,欧盟成立于二战之后,推动欧盟成立的动机起初是渴望重建二战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担忧欧洲会再度陷入战争泥潭。1950年5月9日,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石。西欧6国在“煤钢共同体”基础上创建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性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其后的50余年时间里,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阶段,并实现了由经济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的延伸。欧盟的建立,也让欧洲的一些国家实现了迅速发展。例如,爱尔兰战后初期曾是欧洲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加入欧共体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超过英、法、德等欧盟大国。 以经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政司法合作为三大支柱组建的欧盟在世界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欧盟国家通用欧元,这在经济上是一个重大举措。采用统一货币能够加大联盟内国家的相互经济依赖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通货膨胀。统一的货币使得欧盟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欧元进行结算。再次之前,由于沙特的提议使得美元成为了世界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对外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是美元。欧盟使用欧元,减少了欧洲国家对美元的依赖程度。无独有偶,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开始有大量的亚洲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试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与价值 摘要:毫无疑问,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组织,其一体化进程具备一般区域集团组织的共性,而西欧世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也造就了其发展进程独特性和规律性。首先,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过渡,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第三,欧洲一体化是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第四,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实行了灵活渐进的原则,排除强制性的一体化;第五,竭力寻求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欧盟是当今国际体系中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一个重要存在。经济上,它是一个堪与美国匹敌的重要行为体;政治上,它代表着西方世界里与美国不同的声音,是多边主义和规则治理的倡导者。追根溯源,欧盟的力量源泉来自于战后50多年的欧洲一体化建设。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争演主角。欧洲人开始积极地推进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区域集团化实践。从1951年4月18日,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以及西德签署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到1991年欧盟成立,欧洲完成了经济政治乃至多领域的一体化。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

纵观欧洲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领略到欧洲一体化最先是经济的联合,首先通过在经济领域的整合,以减少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政治,科学,文化,军事等等其他多个领域的联合。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 有关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需求外溢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将政治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西欧或者欧洲国家主权的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表明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的一体化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谨慎敏感的心态, 同时也说明了某些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直接、明显的效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西欧或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最为迫切和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差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的理目标标,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 政治一体化并非违背欧共体乃至欧盟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民声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才能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而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因而,现阶段他们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给他们安全感。因此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可以让欧共体或者欧盟成员国以及各成员国的人们看到一体化所带来的益处,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