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消费下大型购物中心内部动线与空间设计研究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I 摘要.....................................................................................................................II Abstract................................................................................................................III 插图索引.............................................................................................................VIII 附表索引..............................................................................................................XII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经济背景 (1)

1.1.2 社会背景 (2)

1.1.3 文化背景 (3)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4)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5)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5)

1.3.1 体验式消费 (5)

1.3.2 大型购物中心 (6)

1.3.3 内部动线 (7)

1.4 文献综述 (8)

1.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8)

1.4.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8)

1.5 研究方法 (10)

1.6 研究框架 (11)

第2章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及特征解析 (12)

2.1 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 (12)

2.1.1 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 (12)

2.1.2 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 (14)

2.2 我国当代购物中心的特点 (17)

2.2.1 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17)

2.2.2 与传统商业空间的比较 (19)

2.3 我国当代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19)

2.3.1 业态多元化 (19)

IV

2.3.3 空间多样化 (20)

2.3.4 主题个性化 (21)

2.4 本章小结 (23)

第3章体验消费下动线与空间的设计理论 (24)

3.1 当前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24)

3.1.1 人的需求层次 (24)

3.1.2 购物心理阶段 (25)

3.1.3 消费心理趋向 (26)

3.2 当前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26)

3.2.1 购物行为方式 (26)

3.2.2 购物行为趋势 (27)

3.3 购物心理和行为对消费空间的要求 (27)

3.3.1 安全性 (27)

3.3.2 可识别性 (28)

3.3.3 舒适性 (28)

3.3.4 体验性 (29)

3.3.5 易选择性 (30)

3.3.6 可信性 (30)

3.3.7 促进交往性 (30)

3.4 体验消费下动线与空间设计的关系 (30)

3.4.1 空间设计影响消费动线 (30)

3.4.2 消费动线决定空间设计 (30)

3.4.3 消费动线与空间设计的互动 (31)

3.5 购物中心内部动线空间的构成 (31)

3.5.1 点 (31)

3.5.2 线 (32)

3.5.3 面 (32)

3.6 内部动线设计的评价原则 (32)

3.6.1 可达性 (32)

3.6.2 可识别性 (33)

3.6.3 人性化 (34)

3.7 本章小结 (34)

第4章内部水平动线与空间设计 (35)

4.1 水平动线组织模式归纳与比较 (35)

V

4.1.2 辐射式组织模式 (38)

4.1.3 环式组织模式 (39)

4.1.4 网格式组织模式 (40)

4.1.5 混合式组织模式 (42)

4.2 基于体验消费的水平动线组织原则 (43)

4.2.1 动线形成回路 (44)

4.2.2 动线曲直结合 (44)

4.2.3 方向转换自然 (45)

4.2.4 空间收放有序 (45)

4.2.5 动线长度适宜 (46)

4.3 水平动线设计策略 (48)

4.3.1 出入口位置 (48)

4.3.2 采用循环型动线组织模式 (49)

4.3.3 节点空间的运用 (49)

4.3.4 主力店的合理布置 (49)

4.3.5 内部空间的人性化 (50)

4.4 本章小结 (52)

第5章内部垂直动线与空间设计 (53)

5.1 垂直交通设施的分类与特点比较 (53)

5.1.1 自动扶梯 (53)

5.1.2 自动步道 (56)

5.1.3 电梯 (56)

5.1.4 楼梯 (57)

5.1.5 坡道 (57)

5.2 垂直动线设计策略 (59)

5.2.1 垂直交通设施的合理布置 (59)

5.2.2 垂直业态的合理布局 (62)

5.2.3 不同楼层人流的引入 (65)

5.3 本章小结 (66)

第6章内部动线节点与空间的体验式设计 (67)

6.1 动线节点空间设计 (67)

6.1.1 中庭 (67)

6.1.2 边庭 (72)

6.1.3 内广场 (73)

VI

6.2 空间界面要素的体验式设计 (75)

6.2.1 顶界面 (75)

6.2.2 侧界面 (76)

6.2.3 底界面 (77)

6.3 空间环境要素的体验式设计 (78)

6.3.1 界面材质的运用 (78)

6.3.2 光环境与色环境设计 (78)

6.3.3 绿化景观与附属设施设计 (80)

6.4 节点空间的体验式设计策略 (82)

6.4.1 宜人的尺度 (82)

6.4.2 诱导性 (82)

6.4.3 个性化 (82)

6.5 本章小结 (85)

结论 (86)

参考文献 (89)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2)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93)

附录C (大型购物中心内部动线与空间体验的问卷调查) (94)

附录D (购物中心各层主要商铺和业态调查统计表) (96)

致谢 (98)

VII

插图索引

图1.1 日本福冈博多运河城 (4)

图1.2 上海浦东正大广场 (4)

图1.3 论文框架图 (11)

图2.1 美国规模最大的购物娱乐中心——Mall of America (14)

图2.2 北京赛特购物中心 (15)

图2.3 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 (15)

图2.4 大连胜利广场(左)&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右) (16)

图2.5 中国购物中心2001—2011年间开业比例 (17)

图2.6 深圳万象城建筑群 (19)

图2.7 青岛百丽广场喜悦真冰滑冰场(左)&百老汇影城(右) (20)

图2.8 上海浦东正大广场内部空间 (21)

图2.9 南京水游城 (22)

图2.10 青岛宝龙城市广场 (22)

图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示意图 (24)

图3.2 消费者的购物心理阶段 (25)

图3.3 到购物中心主要目的统计表 (26)

图3.4 体验舒适度的增加对延长消费时间的可能性统计表 (26)

图3.5 在购物中心内发生迷路的频率统计表 (28)

图3.6 在购物中心内定位的依据统计表 (28)

图3.7 购物中心内部各种特色空间的体验活动 (29)

图3.8 消费动线与空间设计的关系 (31)

图3.9 日本福冈博多水城平面动线形态 (32)

图3.10 南京水游城平面动线形态 (32)

图3.11 上海凯德龙之梦长宁店购物中心中庭 (33)

图4.1 北京东方新天地一层平面动线 (36)

图4.2 上海恒隆广场平面动线 (37)

图4.3 上海恒隆广场内部弧形通道 (37)

图4.4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平面动线 (37)

图4.5 上海证大大拇指广场平面动线 (37)

图4.6 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平面T型动线 (38)

图4.7 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平面Y型动线 (38)

VIII

图4.8 广州天河正佳广场平面动线 (38)

图4.9 上海凯德龙之梦购物中心长宁店平面动线 (39)

图4.10 上海凯德龙之梦购物中心长宁店一层平面图 (39)

图4.11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购物中心平面动线 (39)

图4.12 广州天河城购物中心平面动线 (39)

图4.13 美国购物中心平面动线 (40)

图4.14 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平面动线 (40)

图4.15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平面动线 (41)

图4.16 深圳海岸城平面动线 (42)

图4.17 青岛宝龙城市广场平面动线 (43)

图4.18 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射线动线处理方法 (44)

图4.19 梅西百货射线动线处理手法 (44)

图 4.20 上海百联又一城(左)与上海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右)临街商铺展示性对比 (45)

图4.21 意大利格兰奇购物中心顶部与地面设计 (45)

图4.22 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统计表 (47)

图4.23 调查对象购物时间统计表 (47)

图4.24 调查对象初始疲乏时间统计表 (47)

图4.25 调查对象对购物中心内部动线形式的倾向性统计表 (48)

图4.26 深圳华润中心万象城内部循环型动线组织 (48)

图4.27 深圳华润中心万象城主力店平面分布及人流移动分析 (50)

图4.28 上海百联又一城内局部通道宽度示意图 (51)

图4.29 上海百联又一城不同性质功能空间尺度示意图 (51)

图4.30 不同购物中心休息区设置 (51)

图4.31 某购物中心服务台和导购牌 (52)

图4.32 上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导购牌 (52)

图4.33 浦东正大广场地面标识 (52)

图5.1 并列断续式示意图 (54)

图5.2 上海百联又一城并列断续式自动扶梯 (54)

图5.3 直列连贯式示意图 (54)

图5.4 济南恒隆广场直列连贯式自动扶梯 (54)

图5.5 并列连续式示意图 (54)

图5.6 上海凯德龙之梦虹口店并列连续式自动扶梯 (54)

图5.7 交叉连续式示意图 (55)

图5.8 西安民乐园万达广场万千百货交叉连续式自动扶梯 (55)

IX

图5.9 北京西单大悦城通天扶梯(1F-6F) (55)

图5.10 香港朗豪坊通天扶梯(4F-8F) (55)

图5.11 香港时代广场景观电梯 (57)

图5.12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景观电梯 (57)

图5.13 香港朗豪坊室内8-11F楼层示意图 (58)

图5.14 上海浦东正大广场室内坡道 (58)

图5.15 深圳华润中心万象城内部自动扶梯与入口位置关系 (59)

图5.16 香港apm中庭自动扶梯 (60)

图5.17 成都IFS室外自动扶梯 (60)

图5.18 上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二层自动扶梯位置及服务半径示意图 (61)

图5.19 上海百联西郊中心广场景观电梯 (61)

图5.20 上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二层电梯位置及服务半径示意图 (62)

图5.21 上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内部垂直交通设施分布示意图 (62)

图5.22 香港MegaBox垂直业态分布图 (64)

图5.23 主力店多层布置对人流的向上拉动力 (65)

图5.24 上海凯德龙之梦购物中心长宁店 (65)

图5.25 南京水游城入口空间示意图 (65)

图6.1 调查对象在购物中心内部停留时间最长 (67)

图6.2 北京颐堤港购物中心中庭与主入口位置 (69)

图6.3 中庭的剖面形态 (69)

图6.4 典型购物中心垂直式中庭设计 (70)

图6.5 不同宽高比产生的空间感 (70)

图6.6 中庭举办的各种临时活动举例 (71)

图6.7 香港MegaBox内部边庭 (73)

图6.8 边庭的剖面形态 (73)

图6.9 内广场的平面形式 (74)

图6.10 上海百联西郊内广场设计 (75)

图6.11 不同形式的顶界面 (76)

图6.12 不同形式的侧界面 (77)

图6.13 不同形式的底界面 (78)

图6.14 同一场景在不同灯光下产生的不同效果 (79)

图6.15 购物中心不同色彩产生的不同效果 (79)

图6.16 香港K11购物艺术馆内部绿化设计 (80)

图6.17 南京水游城内部绿化设计 (80)

图6.18 南京水游城内部水体设计 (81)

X

图6.19 香港K11购物艺术馆内部景观小品设计 (81)

图6.20 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宫购物中心 (83)

图6.21 德国Loop5购物中心 (84)

图6.22 迪拜购物中心室内水族馆吸引大批客流 (84)

图6.23 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心 (85)

XI

附表索引

表1.1 不同经济时代特征的比较 (1)

表1.2 传统消费模式与体验消费模式比较 (2)

表1.3 购物中心的基本分类 (7)

表2.1 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 (14)

表2.2 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 (16)

表2.3 大型购物中心与传统商业空间的比较 (19)

表3.1 空间界面的表现形式分类和作用 (33)

表3.2 空间界面的方位分类和作用 (33)

表4.1 水平动线的组织模式 (35)

表4.2 合适的步行距离调查 (46)

表5.1 自动扶梯各种布置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5)

表5.2 购物中心各层主要业态分布统计表 (63)

表5.3 不同业态主要使用的时间段 (64)

表6.1 中庭的平面布局 (68)

表6.2 边庭的平面布局 (72)

表6.3 个性化主题的分类 (83)

XII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商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购物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主要载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了商业建筑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商业经营模式、顾客消费方式、设计规范要求等各方面因素的不断改变,使购物中心的内部动线与空间设计趋向复合化,尤其是体验式消费的普及更是要求购物中心内部空间设计需要从消费者的体验角度出发去考虑,营造富于个性化设计的购物空间环境。这一转变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1.1经济背景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欢迎来到体验经济时代》(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1]一文,向世界宣告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自此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体验经济时代(见表1.1),与之前经济时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形态,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强调情感表达,其核心和灵魂就是体验式设计。

表1.1 不同经济时代特征的比较

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

经济提供物产品商品服务体验

经济功能采掘提炼制造传递舞台展示

提供物的属性可替换的有形的无形的值得记忆的关键属性自然的标准化的定制的个性化的

供给方法大批储存生产后库存按需求传递在一段时间后披露卖方贸易方制造商提供者展示者

买方市场用户客户客人需求要素特点特色利益突出感受

经济模式购买型消费体验型消费

表格来源:作者根据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基摩尔著. 体验经济. 夏业良,鲁炜译. 表9-1整理所绘[2]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