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讲解

从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讲解
从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讲解

第七章:从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

第一节:行为科学学派的先驱人物:

一、福莱特(Foggtt,Mary P.1868年一1933年){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三

军参谋长}

福莱特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她开始主要是学哲学的,但她有着广泛的兴趣,对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心理学和成人教育等都有兴趣,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她的主要著作有:《新国家》(1920年)。《动态的管理》(1941年)、《自由和协作》(1949年)等。

福莱特的价值和后来的命运。

福莱特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①通过利益的结合来减少冲突;②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邮形势规律;③通过协作和控制来达到目标;④领导的基础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在这些问题上,她的观点主要如下。

1、通过利益的结合来减少冲突

社会组织内部总是有冲突存在的。处理冲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压服的方法。

第二种,妥协的方法。

第三种,利益结合的方法。这就是把冲突双方的利益结合起来,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通常需要引人某些新些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可能是一种启发性的思想或见解,但更经常的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利益结合的最大障碍在于人们对它缺乏思想准备和训练。利益结合的解决办法比较困难,需要智慧、识别力和创造力。但必须用这种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福莱特的“利益结合原则”同泰罗的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相似。有些学者认为它是理想主义的,无法实现。但也有人认为它是有启发性的。如循此思路前进,对于冲突的解决是有帮助的。

2.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形势规律

为了实现“利益结合原则”,人们必须重新考虑他们对权威和权力的看法。要用“共同的权力”来代替“统治的权力”,用共同行动来代替赞成和压制。福莱特提出的克服办法是,使命令‘非人格化”,变服从个人命令为遵循“形势规律”。形势规律的基本原理是以科学管理的下述论点为基础的:在泰罗的职能管理中,人们服从的是经过研究确定的事实,而不是由某一个人的权责所决定的。如果权威是由职能产生的,那就同等级制度和地位没有关系。

3.通过协作和控制来达到目标

除非在一个特定形势中的全部要素(人和物资)是团结协作的,控制就不可能实现。控制的基础在于自我指挥的各个个人和群众认识到共同的利益,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控制,以便达到这个共同目的。

关于协作的四条基本原则是:①协作是涉及一种形势中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因素;

②协作由全部有关负责人的直接接触形成;③协作要在早期阶段进行;④协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四条原则所达到的结论是:组织就是控制;组织和协调的目的是保证达到可控制的成果;协调达到团结,团结就是控制。

4.领导的基础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

领导不应以权力为基础,而应以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形势中的相互影响为基础。

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组织的目标。他要使下属知道,所要实现的不是他个人的目标,而是由群体的愿望和行为产生的共同目标。组织目标同职工的个人目标结合在一起,

这要求最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者所依靠的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协调和确定目标的技巧,唤起下属对形势规律的响应。

二、芒斯特伯格《Munsteruerg,Hugo 1863年一1916年)

芒斯特伯格是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和工业效率》(1913年)。《一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914年)、《企业心理学》(1918年)等。

芒斯特伯格是首先指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心理学家,并最早确定工业心理学的范围和方法(美国电车司机选拔、一战士兵的选拔)。他指出,当时美国有两种意义重大的社会运动。第一种是为学校毕业生提供选择职业的指导。第二种是工商业中的科学管理。心理学对这两种社会运动都可以做出贡献。

他指出,心理学家在工业中的作用应该是:①帮助发现最适合于做某项工作的工人;②决定每个人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能达到最高产量;③帮助人们在思想中形成最有利于企业利益的状态。

三、朗特里(Rowntree,BenjaminS.1871年一1954年)

朗特里是英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对企业中人的因素问题做了较多的研究和实践。他先后作为自己家族企业的劳工董事和董事长,在自己的工厂中进行了有关改善工人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试验,并为工人建立了一笔养老基金。他于1919年在自己的工厂中实行每周工作5天、共44小时的工作周制,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他在1927年创建英国第一个管理研究团体。他的著作主要有:《企业中人的因素:工业民主的试验》(1921年)、《董事会和企业的目标》、《工业中的经济条件》等。

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l)重视人的因素,提出了两条原则:①不论一个人从事工业的动机是什么,其真正的基本目的必须是为社会服务;②工业是一项人的事业,男人和女人从中获得生活手段。他们也有权从中获得生活手段。朗特里在他自己的企业中和在英国工业中,为实现这两条原则努力。

(2)关心工人的福利,并在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企业社会化的典型)。

(3)在工人教育、工时、工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

(4)在推行科学管理、提高工效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他认为,经营工业企业不是办慈善事业,只有高效率地进行组织和管理,才能有足够的赢利,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和改善工人的条件。所以,他成为英国推行科学管理运动的一个先驱者。

(5)在加强劳资双方的信息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在自己的工厂中推行一种劳资双方共同协商的制度,并取得了成功。

四、哈特内斯(Hartness,James)

哈特内斯是美国的企业家,对管理应重视人的因素这一思想做出了贡献。他的惟一著作是1912年出版的《工厂管理中人的因素》一书。他的基本思想有三:①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许多方面过于机械论,过于依赖效率工程师。②当时新出现的许多效率工程师完全忽视了管理中人的因素。③提高效率的问题既包括工程和经济方面,又包括心理方面,必须两者兼顾,不能只顾前者而忽视后者。

他一方面充分了解到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管理的优点,并带头实施这些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考虑到管理中人的因素、人的性质和习惯等,指出如果忽视了后一方面,科学管理几乎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五、蒂德(Tead,Ofdway)

蒂德是美国的教育家、编辑、管理人员。他的早期著作主要讨论人的行为,而以后的著作主要探讨如何把这些思想应用于创造性的管理过程。

他于1918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工人心理的著作——《工业中的本能》,他试图在该书中显示出工人的恐惧、抱负、态度和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性格。他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人们心理习惯和倾向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他的结论是,从长期来看,在人的行为的决定中,本能同其他任何因素一样,起着重大的作用。他很注重把心理学应用于工业,强调人的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

他还提倡职工参与管理和工业民主,主张成立公司工会,以便工人参与管理。

六、巴布科克(Babcock,George De Albert ,1875年一1942年)巴布科克是美国的高级经理和管理学家。他把泰罗制应用于汽车工业,并在职工咨询、工资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主著作有:《泰罗制在富兰克林公司管理中的应用》(1917年)、《工作程序安排和调度》(1914年)、《以事实为依据来确定个人的工资;》(1916年)等。

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l)最早实行职工咨询制度,比梅奥后来推行的类似制度早了好多年。他在富兰克林汽车制造公司中推行这种制度,并使之成为整个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曾有人把它叫做是早于霍桑试验多F的一项有独创性的试验,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一个工业结构中针对人的方面的最早尝试”。

(2)制定了一种经过改进的计算基本工资率的公式。这种公式指够随着生活成本和职工个人成绩的变化而自动地调整基本工资率。

(3)设计出了一种用单一的控制板来形象地显示综合计划制度的措施。富兰克林公司由于采用了这种控制板,减少了控制的工作量,大大地节约了资金。他能够把科学管理同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结合起来,关心职工的福利。

七、丹尼森《Dennison,Henry S.1877年一1952年)

丹尼森是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他的著作主要有:《职工的利润分享和股权所有》(1926年,合著)、《组织工程学》(1931年)、《现代竞争和企业政策》(1938年,合著)等。

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l)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主张通过提高职工的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他认为,企业不但应该为股东服务,而且应该为职工和整个社会服务,要使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他提出要把非经济的激励手段同经济的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以便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忠于企业。

(2)主张自下而上的组织设计方式。不要先设计组织结构和任务,而应先找出“思想一致”的人,组成小组,最后再发展成为整个组织结构。

八、霍普夫(Hopf,Harry A,1882年——1949年)

霍普夫是从英国移居到美国的管理学家和管理工作者,在管理中人的因素、管理及组织的性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的著作主要有:《组织的演变》(193年),〈企业管理和科学观点》(1937年)、《管理的新展望》(1943年一1945年)等。

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问题。他主张所有的经理都应该按照他们的成果来评价和付给报酬,并提出了一些衡量高级经理工作的原则和标准,以便把他们的报酬同工作成绩联系起来考虑。这事实上为20年以后提出的“目标管理”奠定了一个基础。

(2)从整个企业考虑提出“最优学”的问题。他把“最优”解释为“一个工商企业使其规模、成本和人力等因素处于持久平衡,以便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发展状

态”。他指出,一般的公司往往为了企业的某一部分利益(如企业成长)而牺牲另一部分利益,而最优状态则是使所有的因素平衡。这只有在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衡量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

第二节:梅奥、罗特利斯伯格和霍桑试验

一、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

1、梅奥(Mayo,George E.1880年一1949年)

梅奥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主持了有名的霍桑试验,为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主要有:《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年)、《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工业中的团体压力》(1945年)等。

2、罗特利斯伯格(Roethlisberger,Fritz G.1898年一1974年)

罗特利斯伯格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参加了霍桑试验,并同梅奥合作研究达20年之久,成为创建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者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有:《管理和工人》(1939年,合著)、《管理和士气》(1941年)、《组织中的人》(1968年)等。

他在1960年为梅奥的著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再版所写的引言中,对梅奥的评价:“对我来讲,我所知道的梅奥这个活生生的现实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人,一个思想鼓励者,一个临床研究的促进者,一个有关工人组织行为的有用思想方法的发现者。这种组织行为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有成果地发展。我认为这最后一点正是他的最大的贡献……梅奥并不是一个有条理的思考者。他虽然能够有力地表达他的思想,却从来不能严密地表达这些思想。他的成就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能够最好地表现出来。他的主要成果就是受到他的影响、并由他培养出来的人。即使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思想,也常常只是要在田野中加以培育的种子,而不是在实验室中经过严格验证的假设。对于那些主要对企业连续统一体的科学的‘假设—验证’感兴趣的科学家来说,梅奥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还对这个连续统一体的‘假设—产生’感兴趣的科学家来说,梅奥有着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梅奥是枯燥乏味的假设和无意义的高度统计性相关的敌人。”

“梅奥虽然主张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要有发展的机会,但他认识到片面发展的可能性。他认识到,许多事情(不论是令人满意的或不能令人满意的)可能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例如,工人中对产量的限制,对工人团体的团结和团体成员在感情上的安全感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对于工人团体同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来说,则有消极作用。但是,均衡的冻结状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人为的。新的思想方法能够避免它们……梅奥所讲的意思是:让我们把组织作为一个力图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并维持平衡的自然有机整体或系统来加以研究。让我们看看,对它们的这种考察方法是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确定一个复杂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以及‘每当对工人和工业的总体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能否探寻出不平衡的性质和干扰的根源。’我们要注意到,这种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开业医生进行临床考察和诊断询问的模式—…·但是,我们不要低估了它的积极意义。正好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对待亚里斯多德一样,梅奥的思想方法也是这样对待组织行为学上的一些论点的。这种思想方法把组织行为学归纳为一些经验性的问题,一些需要通过观察和判断、而不是通过论证和辩论来解决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合作与竞争:克鲁泡特金)

l、职工是“社会人’

“群氓假设”论认为:①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②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行动。③每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具可能合乎逻辑地

思考和行动。从这种假设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对这些“群氓”只能用绝对的、集中的权力来统治和管理。这正是传统管理理论所主张的。

“社会人假设”论认为:个人只有完全投人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①对社会和个人来进.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互相竞争。②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只为自我利益而行动的。③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多地是由情感,而不是由逻辟引导的。小组的合作、小组感情超过了效率的逻辑。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原因。因此,梅奥等人指出,工厂中的工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人的,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重等。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生产率。底的“自由”。

梅奥等人尖锐地批评了“工业社会”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某些方面,指出工业化破坏了促使社会团结的文化传统,造成了“社会解体,和“不愉快的个人”。梅奥曾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中指出,当时的工作条件阻碍而不是促进个人满意地适应环境。工人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不能找到适当地表达其个人问题和不满情绪的渠道。这种状况使得工人悲观失望,并有一种怨愤情绪。其表现就是对企业管理当局持疑虑态度,限制产量,以及其他多种表现土气低落和效率低下的行为。如梅奥认为工业生活造成了一种个人无能为力的感觉,因而导致社会失调和各种偏执失常的行为。无论在原始社会或发达社会中,人们在工作中的合作始终依存于一种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态度的持续不断、而又经常演变的非逻辑的社会规范。单只坚持生产的经济逻辑就干扰了这种规范的发展,并导致团体中的人们产生了水平较低、并同经济逻辑相对立的社会规范。其表现之一是“限制产量”。因此,要考虑到人的社会和心理方面来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以便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协调。这个职责首先要由企业管理当局担当起来。

罗特利斯伯格在《职工生产率中人的因素》一文中也指出:“工作中的人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并不完全是一种逻辑的动物,他们有感情。他们希望能感到自己重要,并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工作重要。他们虽然也对自己的工资袋的大小感兴趣,但这不是他们关心的首要之事。他们有时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工资报酬能确切地反映他们所做工作的相对重要性。有时甚至比维持社会承认的工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上司对他们的态度……总而言之,正如其他绝大多数人一样,职工也需要人们把他看成是属于某个团体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新的激励重点必须放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便人们之间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l)非正式组织及其作用。所谓正式组织就是传统管理理论所指出的,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规定企业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一定组织体系。其中包括组织图、方针政策、规划、章程等。传统管理理论所注意的就是人群组织的这一方面。罗特利斯伯格在《走向统一的管理理论》一文中曾指出,非正式组织应该被看做是“一些惯例、价值观、准则、信念和非官方的规则”。

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材料指出,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①它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的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得过多,以致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得过少,以致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②它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的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等。

(2)非正式组织的利弊。梅奥等人认为,非正式组织的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十一点:

①支持企业管理当局的政策和目标。②使个人有表达思想的机会。③提高士气,降低职工离职率。④以社会报酬的形式对职工进行补偿。⑤改善信息交流工作。⑥使职工在一个不重视个人特点的组织内有维持个人特点的机会。⑦提高职工的自信心并减轻他们的紧张状态。⑧对指定任务的完成给予支持。⑨在工作环境中提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⑩提高个人之间的协作程度。⑾减少个人对工作和环境的厌烦感。

非正式组织的不利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抵制企业管理当局的政策和目标。②限制职工的个人自由,强迫职工一致。③可能共谋组成同管理当局敌对的工会。④反对革新和改变。⑤限制产量。

至于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有利之处。克服其不利之处,则在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的恰当处理和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传统中国人的看法)。

(3)“效率的逻辑”和“感情的逻辑”及其冲突的解决。所谓效率的逻辑是指企业的各个成员为了提高效率而保持正式的协作关系,存在于正式组织中;感情的逻辑则指人群组织中非正式的行为标准,如对非正式组织的忠诚等。不但工人有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有非正式组织。但是,效率的逻辑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占更重要的地位,而感情的逻辑则在工人中占更重要的地位。所以,效率的逻辑可以说是“管理人员的逻辑”,感情的逻辑可以说是“工人的逻辑”。(孔子曰: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假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只是依据效率的逻辑来管理,忽视了工人的感情的逻辑,就会使管理人员的逻辑同工人的逻辑发生冲突,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山东鲁能目前的困境),在采用传统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时,这种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至于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梅奥认为,企业管理当局要充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的逻辑同非正式组织的感情的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使管理人员同工人之间、工人相互之间能互相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效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梅奥等人认为,依据“社会人”和“非正式组织”的观点,企业中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关于社会人的领导者的观点是以“人为什么而工作?”的基本观点为依据的。从上述关于社会人和非正式组织的观点可以看出,金钱或经济刺激对促进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起第二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职工的满足度。而这个满足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职工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罗特利斯伯格在《管理和士气》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为组织提供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他的工作、对他工作上的同伴和他的上级的感觉。金钱只是工人所需要满足的一小部分。工人所需要满足的还有:“被社会所承认,在社会上重要性的明显证明,安全的感觉,这种感觉更多地是来自成为一个组织的公认的成员,而不是来自银行中存款的金额。”

可见,所谓职工的满足度主要是指职工的安全的感觉和归属的感觉等社会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而言。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的变化,只有第二位的关系,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人的共同态度及士气。而士气又同工人的满足度有关。工人的满足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士气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而工人的满足度又依存于两个因素:①工人的个人情况,即工人由于其个人历史、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个人态度和情绪。②工作场所的情况,即工人相互之间或工人与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因此,企业中管理人员的新的领导能力在于,要同时具有技术一经济的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满足企业效率的逻辑的能力同满足工人非逻辑的感情的逻辑的能力是不同的。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了解人们的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通过同工人交谈来了解其感情,以便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

持平衡。平衡是取得高效率的关键。

工人通过社会机构来获得社会地位、安全感和满足感,愿意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合作并贡献其服务。如果技术变化过于迅速,而管理当局不了解工人的感情,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就会产生不平衡。所谓新的领导能力,就是能够区分事实和感情,能够在经济的逻辑同非逻辑的感情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新的领导能力就可以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解决劳资之间以至工业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生产率。

t

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7914972.html, 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作者:柯平 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管理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组织文化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战略上,加强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探讨了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概念,揭示了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局限性以及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最后,作者就我国图书馆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提出了策略和建议,指出当前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应将重点放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上。 关键词:图书馆组织文化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图书馆管理 2003年美国《图书馆管理》曾连续刊登B.L.Mauriee的《管理沉思》系列文章,指出图书馆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近十年来,许多问题仍难以解决,使图书馆管理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本文借鉴管理学理论,讨论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路向,指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1管理大趋势 在图书馆管理的所有著作和教科书中,无一例外地将科学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大量应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国内外各式各样图书馆管理理念、模式与实践,以致于学院派的论著从20世纪80年代的“图书馆科学管理”过渡到90年代以来等同于科学管 理的“图书馆管理”,而管理实践上逐步讲“科学”并具体到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等等。 如果跟踪管理学理论前沿就会发现,科学管理原理一直是管理学的支柱,作为现代管理的标志,促进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化,是管理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环境引发的管理问题复杂化,科学管理局限性愈加突出并被学界普遍认识,于是产生了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两大流派,前者与着眼于加快生产速度,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科学管理不同,更注重经营方针、目标的确定,以提高效果;后者重视人的积极因素,把人看作管理的主体,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系教授张德认为,纵观世界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1769—1910)、科学管理(1911—1980)、文化管理(1981-)三个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管理的软化。经验管理的特点是主要经营者靠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而科学管理主要靠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高效率。“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60-70年代的行为科学,力图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缺陷和不足,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正是这种努力的最新成果。企业文化理论完 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世界管理的大趋势。由科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不是哪个学派的主观臆断,而是科学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集中表现,是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和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 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五、组织行为学的现状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 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 1.亚当斯密(Adam Smith) ?(1)《国富论》(1776) ?(2)《道德情操论》(1759) 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880-1930年代)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思想理论核心: 1.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2.人要管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不管的话,放任自流,效率就会低下。 3.提高效率的手段就是运用科学方法 4.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 肯定泰罗制的人: 它把精确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引入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企业管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的方法。 它改变了人们对工人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率不仅要拥有精良的设备,还要训练工人掌握操作这些机器的最优方法。 说明他认识到了人这一重要资源,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他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否定泰罗制的人: “科学管理”缺乏人性,把工人和工作分离,把人和他的人性分开,工人在他们眼里就像是生产流 水线的组成部分一样,是没有任何情感的“生产人”,或者充其量不过是追逐计件工资的“经济 人”。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 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时期(50年代以来) 它重视的是对物和工作的管理,忽视了人,尤其是人的各种需求。其管理思想的实质是“胡萝卜加大棒”,其结果使工人沦为大机器这个怪物的附属品。企业组织关心的焦点不是人,而是生产率。 (2)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 Fayol) 主要着作:1916年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定义管理的一般职能以及管理实践的原则。 ?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包括六种活动,管理只是经营职能中的一部分。管理活动包括五大因素。 ?提出着名的管理原则14条。 他所归纳的这些原则,成为组织管理的经典理论,影响十分广泛。 (3)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即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总之 ?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三人分别代表了当时管理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科学管理”理论、“计划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在理论上卓有建树。 ?但他们都轻视或忽略了一点,即人是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不考虑人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 (1)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背景 人际关系学派的诞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从经验管理到文化管理

从经验管理到文化管理 “管理”一词如何解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没有管理就没有这个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的终极追求就是要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人类社会亘古以来就苦苦思索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永远向前推进的生存发展行为。 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理论的演变。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的。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到思想再到理论,然后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将管理学的形成过程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比较和归纳,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表示出管理学的形成过程。 管理思想萌芽始于原始人的活动。集体狩猎、实物分配、简单分工、结绳记事就是有意识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埃及金字塔由10万人力、230万块巨石、20年时间修建的。其中的规划、人力、组织搬运已有较为高超的管理。中国的万里长城、大的宫殿园林建筑、先进的制度无一不体现着管理的影子。古代先贤孔子、孟子、老子他们的学说中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比如《孙子兵法》成为了日本商界的必读书目。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1796年第一个企业在英国诞生,管理学似乎找到了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企业生产及组织中似乎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字。但是早期的企业家普遍依靠个人经验、直觉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来指挥下属,运作企业。生产中的工作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再加上实行工资制,资本家根本不知道一个工人能做多少工作,资本家想让工人多做些工作,工人则想少做工作多拿钱,恨过人用“磨洋工”来消极抵抗。劳动效率很低。除此之外呢,经演管理阶段,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师傅的经验摸索,而且实行平均主义,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截然对立的。从此看来,20世纪之前的管理都可以看作为经验管理,它的典型特点有四点:1. 管理关系非常简单2.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3. 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 4.对管理认识较为肤浅。虽然经验管理只是对管理实践的初步总结核对管理经验的简单积累,并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但是其中许多原则或方法在今天仍被采用,例如:分工协作、组织管理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管理学上升到科学,他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并不是意味着就是科学管理,同经验管理相比只是引入一些科学的意识方法。管理理论研究进入科学管理研究阶段。此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美国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德国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首先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是在大量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他多包括的内容有:定额管理、实现工作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努力挑选一流的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为此泰勒做了搬运铁块的实验、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相继发表《计件工资制度》(1895)、《车间管理》(1903)等著作。根据定额的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劳动量与工资紧密挂钩。工资付给不是付给职位,而是按照他们的贡献。可以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

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学说及相关研究 代表人物: 创始人:华生 集大成者:斯金纳 格斯里(联结) 赫尔(强化)米勒、多拉德 ?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S-R: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二、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强化(格斯里)◆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四、与强化有关的著名研究启示 ◆习得性无助(失助) ●努力无效的经历学会自暴自弃 抑郁,“心死”

浅谈华为企业文化的管理20160521

浅谈华为企业文化的管理 一、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涌现出一了大批优秀企业,但像华为这样既拥有本地气质,又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科技公司并不多。从跟跑到领跑,从创新到引领,华为用30年时间,造就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神话。但神话不是一蹴而就,华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一流企业,不仅仅是掌握了几项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打造了先进的企业文化。 华为的巨大成就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成功。企业文化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诚如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的:“企业文化创新的成功不取决于它的新颖度,它的科学内涵和它的灵巧性,而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华为以它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验证了这一论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管理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2、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指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一套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文化体系,并使广大员工认同企业所倡导的文化体系,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发挥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节、辐射等功能,以最大程度实现多层面自主管理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管理主张尽可能通过文化来对生产经营进行管理,从过去强调命令和服从的传统企业管理,上升到注重企业文化的驱动性、影响性和激励性的现代企业管理。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管理原理

读《科学管理原理》有感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他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如果说彼得德鲁克把管理的定义真正的确定,并且把它全球化的话,第一个真正认真研究劳动,真正把管理当成一种科学的人,不用质疑一定是弗里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于1911年出版,标志着一个管理时代的新纪元,给予着我们对于管理的无穷启示,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著作。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讲述了如何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要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更为详细的方法为把具体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再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实现了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最后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工作量,这样更加体现出了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一个劳动者都可心悦诚服。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原理”是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的一种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泰勒是第一个对工作进行研究的人,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的人。他认为,工人做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甚至每种动作都会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形式,用在同一类工作中的工具也会非常繁多。只有经过准确、精密、持续的动作、工时和工具研究,找出最佳动作、最短工时和最适当的操作工具,进而将其确定为工作标准,才能快速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的教学,更需要研究,坚持以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开展问题导向式教研,加强问题的收集、提炼和整合,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并将成果进行转化,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成效。但现实中,我们对工作的分析研究实在是太少了,大多工作都是凭经验和惯性开展,不去改善,不敢创新,致使学校发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科学管理原理的精髓,在于突出强调管理要“以科学取代个人经验判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用数字和事实说话,才能做到管理的精细化。 什么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呢?我总结的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在立足于劳资双方“双赢”的基础之上,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的,其次对于管理工作要按照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工,接着对于管理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再并对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定额化和标准化分析,最终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办法,从而提高整体工作过程的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简称为“双赢、分析、增效法”。 《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管理层与工人保持友好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做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校领导与老师、学生和谐友好的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想构建和谐校园,让师生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首先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坚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刚性的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的管理和谐统一,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给予师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办事公道、施政公开”的理念,增强学校办学的透明度,使教师对领导的人格魅力敬信佩服,对领导的处世原则心悦诚服,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精心培训工人是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思想体现。泰勒认为,工人必须按照工厂所提供的最佳方法和最适合的工具开展工作,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选择。

最欣赏的管理流派 行为科学学派

我选择的问题是:结合实际谈谈你最欣赏的管理流派是什么?为什么? 1 概述 17世纪——18世纪,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管理思想的早期演变和发展,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从早期管理、古典管理、中期管理到管理理论丛林,以及现代管理新思潮的出现,可以说管理学的流派一直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在众多的管理流派中,我最欣赏的是行为科学学派。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而行为科学学派便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将人的管理提升到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它将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在当时,行为科学学派转变了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这一改变非常有突破,至今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为研究者,从幼年开始,我们通过感觉、询问、倾听和阅读等方式观察别人的行为,试图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解释别人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些行为,同时,我们也往往试图预测别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举动。众所周知,人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类可能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是不可能被完全掌握的,所以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充满了挑战,同时也非常有趣。 2 案例 在快乐中赚钱——美国西南航空公司 美国西南航空,创建于1971年,当时只有少量顾客和一小群焦急不安的员工,现在已成为美国第六大航空公司。 1、总裁用爱心管理公司 公司总裁和董事长赫伯.凯勒,是一位传奇色彩的创办人。 当踏进西南航空公司总部大门时,你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氛。门厅内展示着公司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墙上布置着数百幅图案,包含着成千上万张员工的照相,有公司主办的晚会和集体活动以及万圣节留念等,还有员工们的一些工

浅谈科学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

浅谈科学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 科学管理―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所谓科学管理,不是一套效率机构,不是一套计件付酬新制度,也不是一套奖金制度和红利制度的科学管理,而是工作于某一机构或某一产业的员工的一种“完全的心理革命”――是一种关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关于他们对其雇主等方面责任的“完全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1、对人的劳动的每种要素规定一种科学的方法,以此代替以往凭借经验的方法;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挑选,然后进行训练和教育以发展其技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由工人自己挑选工作,设法训练自己;3、真心诚意地与工人合作,以确保全部工作都能按照已确立的科学原则进行;4、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均等地分配工作和承担责任。 企业文化―是一种归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特殊的组织文化。它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价值观、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等均表现为企业独有的文化心态和氛围;它又是一种管理理念,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文化是以管理为目的的文化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灵魂的所在。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1、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企业价值观;2、企业文化的现实手段是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人本书化;3、企业文化的重要管理方式是实施软管理。 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管理的软化,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对于跟踪世界管理的先进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程度至关重要。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管是企业管理的伟大创举,但它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在泰勒所处的时代,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人远远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也许“经济人”假设在当时并非没有道理。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物质上的报酬,这是传统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经济人假说的主要内容是: 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2、一般人都缺乏雄心壮志,也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宁愿要他人来领导与指挥。 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要。 4、人习惯于守旧,把对变革,把个人的安全看得高于一切。 5、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一般人参加工作都是为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工作。 根据“经济人”假设,管理学家们认为应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介绍 创始人:梅奥 代表人物:马斯洛,梅奥,赫茨伯格 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 主要内容:行为科学学派以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理论,强调用观察和实践的方法去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控制,探求行为与需要、动机、目标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的行为规律,以提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见性和有效控制,试图为管理者提供领导和激励组织成员的有效方法。产生背景:二十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管理学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除硬件外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行为科学理论和学派因此出现。 基础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虽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归因理论等。 2、与管理方式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提出的“X—Y理论”,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美国行为科学家克里斯·啊吉里斯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加以发展,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最后发展成为健康的个性。 3、有效的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4、有关组织团体行为的研究。团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并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团体可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也可划分为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等。团体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 摘要: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使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与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他首先提出了提出管理转变必须考虑人性。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企业管理、人性化、制度化 正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多大中小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在人性得到充分张扬的今天,人性化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它的内容经历了一个由人本管理向以德为中心的人为管理的转变,它涵盖了自爱、自然、自强的精神维度,革故鼎新,顺天应人,讲求中恕、权变,试图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开拓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人作为人性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处于中心的位置。这种中心不是一种自私的理念,而是寻求在尊重人的基础上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凝聚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员工价值观念更加强调个性、人性,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普遍认同。这种变化使员工要求管理人性化,管理者也愿意施行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人性化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管理学科的发展,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逐步由注重机械的效率向注重人的价值转变。以利益和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逐步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过渡,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注重和顺应人性。像世界上的一些知名企业都在向这种模式转变或已经运用这种模式,例如:微软、松下。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稳定与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与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在表面上纷杂的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变的自然规律,洞察下一步的前进方向,识别出潜在未知需要和为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变化并自如的应付变化,这就是现代企业人性管理的任务。人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与变化、速度与反应、灵敏与弹性,它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企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它依据信息共享、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知识由得到显的转化,创造竞争优势。人性管理是企业在已有先进技术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型,提高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超越,主动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实现经营状态的变化,为用户提供质优、价格适中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坚持“复限式”的经营原则,打破原有的分工边界,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采用人性的生产技术和动态组织结构,充分发挥所有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他借助文化管理来凝聚人心。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 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 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

从内部控制到文化控制_朱灵通

□财会月刊·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2013.3下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从20世纪之初出现“内部牵制”的概念算起,内部控制理论大致经历了从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发展阶段。虽然内部控制理论日益完善,但是仍然有以下局限: 1.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内部控制理论建立的假设前提是人是自私自利的,即经济人假设。由于认为人是经济人,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从事舞弊、贪污、盗窃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予以监控这些非理性行为。当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并不全是非理性的,正如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所说的,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人除了利己外,还有利他的一面。 同时,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人都是一个“无差别”的经济人,但实际上经济的诱惑力对每一个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些人会为10万元铤而走险,而有些人则对之无动于衷。若内部控制面对不同的人却设置统一的标准控制流程,内部控制就可能存在“控制不足”和“控制过载”现象。 2.内部分工导致交易成本过大。内部控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分权制衡,其实质就是在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内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亚当·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人们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 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同理,合理的分工可以促进管理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内部控制使一项交易和事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处理,使他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理论上一项交易和事务由越多的人来处理即分工越细,则舞弊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分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如协调成本、信息交流成本等也越大。Coase (1937)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一定是因为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企业内部控制过细,即内部分工过细,必然导致交易成本 增大,如果该交易成本超过了市场平均成本,企业就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失去生存的能力,那么作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内部分工要讲求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有效率。而内部分工的效率直接制约着内部控制的效率。目前内部控制理论过于强调分工和牵制,忽视了低效率分工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3.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内部控制制定出标准的控制流程,用于防范、发现和纠正差错及舞弊,要求企业员工严格遵守这些流程。长此以往,企业员工就有可能成为一群“墨守成规”的内控的“奴隶”。变化是创新的本质,而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作对号的“笼子”,消除不合规的变化,使企业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 内部控制将企业成员个人行为内化于企业的目标中,抑制了员工创造变化的能力。Simons (1995)指出:通过建立标准操作程序和规则手册告诉员工如何工作会破坏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Shih 与Yong (2001)认为:控制体系过紧的监控行为和资源利用约束,很可能会破坏员工的创造性及进行试验与冒险的动机,从而对组织的创新行为产生破坏性影响。 4.内部控制设计、执行、监督者的有限理性。通常企业的内部控制由管理层负责设计,而管理层也只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并不能预测所有可能存在的差错和舞弊环节,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和预测,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也无法面面俱到而克服控制盲区。同时,所谓控制的盲区也是动态变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他们并不能完全认清控制盲区。 内部控制的执行者也是有限理性者,他们并不一定完全理解制度设计者的初衷,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而使内部控制失效。 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者如内部审计人员也是有限理性 从内部控制到文化控制 朱灵通(博士)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内部控制理论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文化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扬弃,主要体现为:机会人假设对经济人假设的扬弃;价值观控制对机会控制的扬弃;立体式控制对平面式控制的扬弃。内部控制须向文化控制转化,其路径为:从内部控制制度到制度文化, 从制度文化控制到以精神文化控制为核心的全面文化控制。【关键词】内部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文化□·06 ·

科学管理原理模拟试题

科学管理原理模拟试题 一、判断题 1.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 2.科学管理坚信: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不一致的。(×) 3.同时满足工人的高薪酬这一最大需求和雇主的低产品工时成本这一目 标,是不可能的。(×) 4.使工人、雇主双方遭受到最大害处的是‘本性磨洋工’。(×) 5.科学管理通过工作分析与工作执行分离,实现了以科学的知识代替过去 的经验(√)6.在科学管理下,工人在日常操作时,可以使用自认为最合适的工具和办 法。(×)7.泰勒认为,企业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 人缺乏科学指导。(√)8.单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只有在其实现了日产出最大时,才可实现其财富 最大化。(√)9.通常管理下,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比起他们属下的所有工人的知识和 技能总和都要强。(×)10.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是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 协作。(√)11.如果人和机器的生产效率都发挥到了极至,能力成倍地增加后就很有可 能导致一部分工人的失业。(×) 12.在通常的管理制度下,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是不可能的。(√) 13.科学管理认为,从事管理者有责任去发现规律,以替代过时的经验。 (√) 14.科学管理原理不适用于太复杂的工作。(×) 15.为保证平均铲运负荷,铲运矿石时,用大规格铁锨,铲运灰土时,用小

规格的铁锨。(×)16.挑选工人不是要寻找特殊的人,而是从普通人中挑选少数特别适宜从事 这类工作的人。(√) 17.吉尔布雷斯先生所提出动作研究的方法,并不适用每一个行业。(×) 18.在个性化管理工人的方式下,工人出现一次失职应适当降低其工资。 (×)19.由于在科学管理下技工工作的特殊性质,老师必须到工人中间去培训。 (√)20.科学管理下,如果工人由于工作过度疲劳,所规定的任务一定是错误的。 (√) 二、单选题 1.财富最大化只能是(B)的结果 A、企业最大化 B、生产率最大化 C、工资最大化 D、奖金最大化 2.在“积极性加激励”管理制度下,实际上所有的问题由( B )决定, 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半问题由( D )决定。 A雇主 B工人 C最高级别领导 D管理者 3.科学管理相信,从每个工人的每项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 D ) A最佳方法 B简单规则 C最佳顺序 D科学规律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 C ) A、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B、实行计件工资 C、动作的标准化 D、实行职能工长制 5.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直接监督指导下属人员工作上,他 一定是( A ) A、工长 B、总经理 C、董事长 D、车间主任 6.科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独一无二的要素是(A)。 A、任务观念 B、工资 C、奖金 D、动作 7.科学管理比通常管理制度下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古典学派与“人际-行为”学派的企业传播理念.

古典学派与“人际-行为” 学派的企业传播理念 [ 06-03-25 17:30:00 ] 作者:阮志孝编辑:凌月仙仙 摘要:企业传播作为一种组织的传播活动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企业传播理念是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传播理念在古典学派管理理论要素中已成为了不明确的一个部分。到“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大发展的阶段,传播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的Y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等理论中,传播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企业传播理念古典学派“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 企业传播作为一种组织的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传播现象,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有多长的历史,它就应该有多长的历史。然而,真正从传播的角度对企业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还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二十世纪才有了企业传播的理论研究。早期的企业传播理念是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 企业的组织管理理论真正成为系统的管理理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今天,到进入21世纪,在百年的历史中,产生了众多学派。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教授曾把它们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从其历史的发展和内容来看,形成这一丛林的基本学派有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是古典管理学派的形成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德国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r),美国人卢瑟·古利克(Luther.Gulick),英国人林德尔· 厄威克(Lyndall.Urwick)等。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是“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兴起时期。“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早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人埃尔顿·梅奥(Elton.mayo),美国的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herger)。后来,则有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库尔特·卢因 (Kurt.Lewin)、美国人布雷德福(Dr.Leland.Bradford)、美国人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等。人力资源学派则有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罗伯特· 布莱克(Rober R.Blake)和珍·穆顿(Jane S.Mouton)及威廉·乌奇(大内)(William.Ouchi)等。 第三个阶段:在二战前后,特别是二战后。在这段时期,继古典学派和行为学派之后,出现了很多学派。据哈罗德·孔茨1980年的论文《再论管理理论的丛

[创新理念,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创新理念,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建校于1951年。学校现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实行初中部和小学部教学管理分设并平行竞争发展的内部机制。随着不断发展,这所有着60年发展史的学校正以她崭新、昂扬的校园风貌迎接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学校在各项管理机制上锐意创新,大胆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管理办法,这就是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组织纪律与组织照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民主与法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据校长汪伟彪介绍,xx年下半年以来,学校将以往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了、汇编,形成了系统的细则规定,其中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教学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管理办法》等十八项制度,内容涉及到了学校政务财务管理、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等机制,以及学困生、边缘生、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培养及帮扶机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一方面使具体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则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及学生的积极性。 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在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人文关怀的精神注入让依法治校更具人性化。事实证明,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依靠科学的管理。近几年,该校在管理制度上的探索使学校在管理水平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在搞好校园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足文章。 如何创造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培育一片土壤,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熏陶呢?汪伟彪校长介绍说,自xx 年下半年以来,学校不但消除了校园脏乱差的现象,而且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绿化建设、植树种花、设置盆景。“这样,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改善,取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赞扬。”汪伟彪说。 同时,学校制作了一大批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悬挂在教学楼墙壁、走廊等处,其内容涉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品德修养、文化学习、人文积淀等。学校还组织教师在校墙上画出文化墙,以富含哲理的漫画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做人;在新旧教学楼的台阶上张贴名言警句及国学经典语句,学生每天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台阶上行走,其人格修养每天都能得到陶冶。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学校的良苦用心。 说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校长汪伟彪感到最为满意的是学校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但是,通过思考和探索,我们较为理想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汪伟彪说。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当地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后,成为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后来又出国去深造,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

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

文化管理的新概念:专业领域的专家经验

文化管理的新概念:专业领域的专家经验 内容摘要:新公共管理正在引进德国的合同管理策略,这种策略具有延长工作绩效与目标的柔性化的特点。工序控制被越来越多的完成合同的个人责任的结果控制取代了。在文化领域里,合同管理制以期创造的承诺,不仅在公共管理方面,而且关系行政机构以及新近成立的独立企业的社区。但在现实中,许多程序进行了不符合理论要求的操作。为了探索结构层面的订约过程的文化领域,在德国,,我们在文化领域的三个文化场所里进行了专家访谈。总共有11名专家被要求提供其个人的评价,得出了以下议题:合同管理和特殊效果;进程谈判的有关改革;雇员后果;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后果。出现的情况是多方面的。专家们阐述了理论上与合同管理相比更新的选择。不过,他们抱怨说,由于一些体制上的缺陷和行政任务的大幅度增加,他们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特别是信任水平对于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的领导层尚未建立.。而结果将会在正在进行的谈判中讨论。 关键词:合同管理;新公共管理;专家访谈;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公共管理;文化机构简介 在德国的文化场所里的合同管理,在这篇文章里给出了实证,可以理解为德国式的新的公共管理(NPM)。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见,例如Donleavy和Hood 1994年;弗林,威廉斯和Pickard 1996年;James和Manning1996年;Osborne和Gambler 1992年;Peters 1998 )。我们仅限于一些基于Manning (2000)的关键报表论述,是为了提高公共机构及企业的工作效率(前身),以及他们的政治责任。 NPM形容一种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一)集中的公民或客户, (二)问责制的结果,因此提倡分散控制,而服务提供商集中高效优质的服务。这也引起了各种替代方式来提供服务,“包括由决策者和捐助者提供半市场的公共和私人服务”(Manning2000 : 1 )。 综上所述, 一个主要特点是合同管理扩展工作绩效和目标的柔性化,而同时个人的责任、表现和动机有所增加。它旨在化解即使是在社会上获得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身份的矛盾,通过泰勒原理和结构性的限制,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合同管理,越来越少的工序制,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责任与个人对于完成目标的结果控制。在80年代和90年代,新公共管理被认为在管理领域里是最好和最有创意的方式。. "但是,衡量它所谓的普遍意义, NPM在发展中国家显然并未成为主要的公共管理模式" (Manning 2000 : 1 ) . 尽管某些方面很有变革性的意义。,"等级官僚机构还没有被大量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