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序言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他在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

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应该感谢杨绛先生把《斐多》译成了中文。推动中

西思想和意念的回合与交流,《斐多》实在是一本最适当的经典著作。

德国莫宜佳(博士、教授)敬序

史仲仁译译者前言

我这篇翻译根据《勒布经典丛书版》(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柏拉图对话集》原文与英译文对照本(英国伦敦1953年版)第一册192-403页《斐多》篇英语译文转译。英文译者是法乎勒(Harold North Fowler)。

我的参考书有以下几种:

《哈佛经典丛书》(The Havard Classics)收藏家版本(Collector's Edition)美国格洛列企业公司(Grolier Enterprise Corp.)1980年版柏拉图对话选的《斐多》英语译文。译者叫约威特(Benjamin Jowett);

《柏拉图的〈斐多篇〉》(The PHAEDO OF PLA-TO),附有序言及注解,盖德(W. D. Geddes)编,伦敦及爱丁堡1863年版;

《柏拉图的〈斐多〉》(PLATO'S PHAEDO),附有评注分析,瓦格纳(William Wagner)编,克莱门(Willard K. Clement)修订波士顿1894年版;

《柏拉图〈斐多篇〉》(The PHAEDO OF PLA-TO),附有序言及注解,威廉逊(Harold Williamson)编,伦敦麦克密伦出版公司1924年版。

人名地名等除了个别几个字可意译,一般只能音译。一个名字往往需用许多字,这一长串毫无意义的字并不能拼出原字的正确读音,只增添译文的涩滞,所以我大胆尽量简化了。不过每个名字无论简化与否,最初出现时都附有原英译名。

本篇对话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讲述的地点在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

注解是我为读者加的(本文中已省略)。

在场人物

伊奇(Echecrates)

斐多(Phaedo)

阿波(Apolloderus)

苏格拉底(Socrates)

齐贝(Cebes)

西米(Simmias)

克里(Crito)

监狱的坚守人(原译为“十一名裁判官的仆人”,中译简称“坚守”)

伊奇:斐多啊,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服毒的那天,你和他在一起吗?还是说,那天的事是你听别人讲的?

斐多:我和他一起在监狱里,伊奇。

伊奇:那么我问你,他临死前说了什么?他是怎么死的?我很想听听。因为最近没有一个弗里乌斯(Phlius)人去雅典,弗里乌斯也好久都没有外地人来。没人清楚那天的事,只说他服毒死了,所以我们没办法得知详细情况了。

斐多:你连审判都没听说过?审判怎么进行的也没听说过?

伊奇:听说过,有人讲了,不过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已经被判了死刑,却还迟迟没有处死。斐多,这是为什么?

斐多:伊奇,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雅典人送往得洛斯(Delos)的船,恰巧在他受审前“船尾加冕”。

伊奇:这是什么船?

斐多:据雅典人传说,从前悌修斯(Theseus)等一伙十四个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去的时候,就乘的这条船。他救了自己,也救了同伙的性命。据这个传说,当时雅典人对阿波罗发誓许愿,假如这伙童男童女能保得性命,雅典人年年都会派使者到得洛斯去朝圣。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他们年年都去朝圣。按雅典律法,出使得洛斯的船在往返期间,城里该是圣洁的,不得处死囚犯。这段时期有时很长,因为船会遭遇逆风。阿波罗的祭司为船尾加冕,就是

出使的船启程了。我不是说吗?那条船是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前天加冕的,所以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以后,在监狱里还待了很久才处死。

伊奇:斐多,他临死时发生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他的朋友和他在一起吗?还是监狱的监管人禁止他们在场,所以他孤单地死了?

斐多:不孤单,有很多朋友和他在一起,好几个呢。

伊奇:你可以把当时的所有情况仔细地告诉我吗?要是不太忙的话。

斐多:我现在不忙,我会试着尽量仔细地讲给你听。因为,无论是我自己讲,还是听别人讲,借此能想起苏格拉底,永远是我莫大的快乐。

伊奇:好啊,斐多,我的心思正和你一样,希望你尽量仔细地讲。

斐多:对我来说,陪他在监狱里的时候,感情很特殊。如果我看到一个朋友快要死了,我心里一定是悲伤的,可是我并没有。因为看他的态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的,而且很高尚地在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所以我想,他即使到了亡灵的住处那里去,也不会没有神灵的呵护,当他到了那里时,他的境遇也一定是好的,因为他是个好人。就因为这个,我并不像到了丧事场合而自然地满怀悲悯,我没有这种感觉;不过我也不能感到往常听他谈论哲学时的快乐,而我们那天却是在谈论哲学。我的心情很奇怪。我想苏格拉底就快死了,我感到的是一种异常的悲喜交集。当时我们在场的一伙人心情都很一致。我们有时笑,有时哭。尤其是阿波,你认识他,也知道他的性格。

伊奇:我当然知道。

斐多:他简直不受控制了。我也和别人一样,都很激动。

伊奇:斐多,当时有哪些人在场?

斐多:有几个雅典的本地人。除阿波之外,有克里和他的儿子以及贺莫(Hermogenes)、艾匹(Epiganes)、依思(Aeschines)和安悌(Antisthenes)。皮阿尼亚(Paeania)区的泽西(Ctesippus)也在,还有梅内(Menexenus)和另外几个雅典人。不过柏拉图(Plato)不在,我想他是病了。

伊奇:有外地人吗?

斐多:有底比斯(Thebes)人西米(Simmias)、齐贝(Cebes)和斐东(Phaedonides)、麦加拉(Mcgnra)

的尤克(Euclidcs)和忒松(Tcrpsion)。

伊奇:什么?阿里(Aristippus)和克琉(Cleombrotus)不在那儿?

斐多:不在。听说他们俩当时在爱琴岛(Aegina)。

伊奇:还有别人吗?

斐多:我想已经全了。

伊奇:那么,你们谈了些什么呢?

斐多:我试着给你从头讲起。此前我和他们一伙就经常去探望苏格拉底。监狱附近就是他受审的法庭,天一亮我们就在那儿聚会;监狱开门不是很早,我们交谈着直到开门;门开了我们就进监狱去探望苏格拉底,一天的多数时间都和他在一起。最后一天的早晨,我们集合得很早,因为前日黄昏,我们离开监狱时,听说开往得洛斯的船回来了。所以我们约定清晨就到老地方会合。我们到了监狱,往常应门的监守出来拦住我们,让我们等他来叫我们。他说,“因为这时那十一位裁判官正为苏格拉底卸下锁链,并指示今天怎么处他死刑”,过了片刻,监守回来叫我们进去。我们进了监狱,看见苏格拉底刚卸掉锁链。任姊(Xanthippe),你知道她的,她正坐在苏格拉底身边,抱着他的小儿子。她见了我们,就像女人惯常的那样,哭喊着说:“啊,苏格拉底,这是你最后一次和你朋友们的交谈了呀!”,苏格拉底看了克里一眼说:“克里,叫人送她回家”,她捶胸哭喊着被克里家的几个佣人送走了。苏格拉底从他的卧铺上坐起,拳起腿,用手抚摸着,然后说:“我的朋友们,所谓愉快,真是个怪物!愉快总是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连着。看上去,愉快和痛苦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相逢。可是谁要是追到了这一个,就势必会碰到另一个。愉快和痛苦像是同一个脑袋连着的两个身体。我想啊,假如伊索(Aesop)想到了这一对,一定会编出一个寓言来,说神灵设法调解双方的争执却没辙,就把两个脑袋拴在一起,所以这个来了,那个跟脚也到。我现在正是这种情况。我这条腿被铁链锁得好痛,现在痛苦走了,愉快就跟着来了”。

这时齐贝打断说:“嗨,苏格拉底,我真高兴,你这话提醒了我。你把伊索寓言翻成了诗,又作诗颂扬阿波罗,许多人问起这事呢。前天,艾凡(Evenus)就问我,你从未作过诗,怎么进了监狱却作起这些诗来了。他一定还要问呢。等他再问,假如你愿意让我替你回答,你就教我怎么回答”。

苏格拉底说:“齐贝,你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他。我作这几首诗,并不想和他或他的诗媲美,因为我知道这并不容易。我只是想试验一下我做的某些梦的意义,并确保自己没有忽视责任。我说说我的梦吧,我过去常做同一个梦,

梦是各式各样的,可是说的总是同一句话,它说:“苏格拉底啊,创作音乐!培育音乐!”,我以前以为这是督促我、鼓励我钻研哲学。我生平追随的就是哲学,而哲学是最高尚、最优美的音乐。梦督促我的事,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这就好比观赛者用加油声来鼓励参赛者,可是现在,我已经被判了罪,因为节日而缓刑,正好有一段闲余的时间。我想,人们通常把诗称为音乐,说不定梦里一次次叫我创作音乐就指作诗,那么我就该照做,不该违抗。我是个就要走的人了,该听从梦的吩咐,作几首诗尽尽责任,求个心安。所以我就作了一首赞美诗,歌颂这个节期的神。然后我想,一个诗人,如果是真的诗人,他不仅把文字造成诗句,还该创造故事。我不会创造故事,就把现成的伊索寓言改成诗。齐贝,你把这话告诉艾凡吧,说我和他告别了;并且劝告他,假如他是个聪明人,尽快跟我走吧。看来我今天得走了,因为这是雅典人的命令”。

西米说:“什么话呀,苏格拉底,给艾凡捎这种话!我和他很熟,据我对他的认识,我敢说,他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听你的劝告”。

苏格拉底说:“为什么?艾凡不是哲学家吗?”。

“我想他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艾凡会听从我的劝告。任何人如果对哲学真有爱好,都会听从我的劝告。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不该自杀。据说,这是不容许的”,苏格拉底说着,把双脚垂放下地,此后他一直这么坐着。

齐贝就问他说:“苏格拉底,你既然说哲学家愿意追随死者,为什么又说自杀是不容许的呢?”

“怎么,齐贝?你和西米都是费洛(Philolausus)的学生,你们就没听到他讲过这个问题吗?”

“苏格拉底啊,我们没听到他仔细地讲”。

苏格拉底说:“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不过我不反对把我听到的话再说一遍。现在也正是时候了,因为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讲讲那里的事,想想我们的看法。因为从现在到太阳西落,我还能做什么事呢?”。

齐贝说:“那么,苏格拉底,你告诉我,到底为什么自杀是不容许的。我和费洛同住一个城里时,我听他讲过和你刚才一样的话,也听到别人说过一个人不能自杀。可是没人给我讲过那些道理”。

苏格拉底说:“你得有勇气,也许你会听到些道理的。不过你也许会觉得奇怪,惟独这条法规绝对严格,不像别的事可以有例外,尽管有时人宁愿死了也不要活着;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的,一个人到了生不如死的境地,善待一下自己就成了不敬神明,却非得要等别人来善待他”。

齐贝笑着说出了方言:“天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苏格拉底说:“这话照我刚才那样说,好像很不合理。不过,还是有些道理的。有人私下里有一套理论,把人比作监狱里的囚犯,囚犯不得擅自越狱。我觉得这套理论很深奥,不易懂。不过,齐贝啊,至少我相信是有理的。我们有神灵守护,神灵是我们的主子,我们是神的财产。你相信吗?”。

“对,我相信”。

苏格拉底说:“那么,假如属你的财产,未经允许就自我毁灭了,你不生气吗?假如可以的话,你不就要惩罚它吗?”。

“当然”。

苏格拉底说:“那么,一个人不该自杀,该等神灵的命令,说来也不是不合理的。像我,就是神灵在召我了”。

齐贝说:“似乎是有道理的。不过,苏格拉底,你刚才说,哲学家应该心里早就有准备,情愿地去死;你现在又说,我们有神灵守护着,神灵是我们的主子。假如你现在的话是对的,那么你刚才的那句话就怪了。正因为神灵是最好的主子,神灵守护着我们呢。一个聪明的人,不会离开自己的好主子。聪明人决不以为他一旦获得了自由就能自己照管自己,比神灵照管得还要好。傻瓜也许会这么想,以为他应该离开主子,就不想想自己不该离开好主子,能跟他多久就跟多久。所以傻瓜会没头没脑地逃走,而聪明的人总是愿意和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主子永远在一起。苏格拉底啊,我们这话和你刚才说的恰好相反,可是我们这个看法好像是对的。因为聪明人面临死亡该是苦恼的,傻瓜才会高兴”。

苏格拉底看齐贝这么认真,露出赞许的神色,看着我们说:“齐贝总爱叮着问。不管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他始终是不肯信服的”。

西米说:“哎,苏格拉底,我觉得齐贝这次说得很好。因为真正聪明的人,凭什么要离开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主子呢?而且我觉得齐贝正是在说你。你自己承认,守护我们的神灵是好主子,你却又要急着离开我们和守护着你的神灵”。

苏格拉底回答说:“你说的有道理。你认为我也该像在法庭上那样回答你们的谴责吧?”。

西米说:“就是”。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得想想怎么先给你们一个好的印象。我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我给法官的印象很差。

按说,我临死不觉得悲苦是不合理的。可是我深信,我正要到善良智慧的神灵那儿去;那边还有已经去世的人,他们比这个世界上的人更好。反正你们可以放心,我到了那边会碰到好人,尽管这一点我并不敢肯定。不过那边的神灵都是好主子,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有关主子的事我不用愁苦,而且我大有希望,人死了还有一份储藏等着他呢。照我们的老话,好人所得的,远比坏人的好”。

西米说:“哎,苏格拉底,你打算抱定自己的主张上路了,你那主张就不该让我们知道吗?你说的好人所得的好,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有份呀。而且,你如果能说得我们信服,你也就是回答了我们对你的谴责”。

苏格拉底说:“我会尽力让你们信服的。不过克里好像有话要说,他等了好一会儿了,我们想听听他的话”。

克里说:“没什么,苏格拉底,只是那个照管给你服毒的人一直在跟我唠叨,叫我警告你,尽量少说话。他说,话说多了,身上发热,影响毒性发作;有时罪人要是说话太多,毒药得喝个两遍,甚至三遍”。

苏格拉底说:“别理他,叫他尽责,准备给我喝两遍药,如果有必要,就喝三遍”。

克里说:“我简直料定你会这么说的。可是他跟我唠叨好一会儿了”。

苏格拉底说:“别理他。你们现在是我的审判官。我现在正要回答你们的谴责。我要跟你们讲讲:一生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时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西米和齐贝啊,我就将这番道理给你们讲个明白”。

“很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生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却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西米笑着说:“嗨,苏格拉底啊,虽然我现在没兴致笑,你却招我笑了。因为我想到世上无数的人,如果听到你形容哲学家的话,一定会说你这话很对;我们家乡人对你的话也会完全同意,说哲学家追求的就是死;他们还会加上一句,说他们看透了哲学家,哲学家就是该死的”。

苏格拉底说:“西米,他们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看透了哲学家这句话不对。因为他们并不明白真正的哲学家怎样要求死,怎样该死,哲学家要求的死又是怎样的死。不过这话我们先搁置一下,让我们说说,我们认为世界上有死亡这回事吗?”。

“当然有啊”。

苏格拉底说:“我们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

了肉体而独自存在。我们不就是这样想的吗?死,不就是这样吗?”。

“不错呀,就是这样”。

苏格拉底说:“好,我的朋友,我还有个问题要听听你的意见。如果我们意见一致,我们当前的问题就能说得更明白。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一心挂念着吃喝玩乐这类的享乐吗?”。

“苏格拉底,他绝不会的”。

苏格拉底说:“对爱情的快乐呢?他在意吗?”。

“绝不在意”。

苏格拉底说:“好,还有其它种种自身的享用,比如购买华丽的衣服呀、鞋子呀、首饰呀等等,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在意吗?除了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不但漫不在意,而且是看不起的。你说呢?”。

“照我看,真正的哲学家看不起这些东西”。

苏格拉底说:“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哲学家不愿将自己贡献给肉体,而尽可能避开肉体,只关心自己的灵魂呢?”。

“是的”。

苏格拉底说:“世上的多数人一定认为一生中不享受肉体上的快乐,就活得冤枉了。谁要是对肉体的享乐毫不在意,他就和死人差不多了”。

“这话很对”。

苏格拉底说:“好,我们再说说怎样寻求纯粹的知识吧。如果和肉体一起去寻求智慧,肉体是助手还是阻碍呢?我是说,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不正确的,这话对吗?可是如果视觉、听觉都不正确、不可靠,其它的感觉就免谈了。视觉、听觉还是最可靠的知觉呢。你说不是吗?”。

“我觉得没错”。

苏格拉底说:“那么,灵魂何时能求得真实呢?因为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

“是啊”。

苏格拉底说:“那么,灵魂如果想求得真理,只能在思想里领悟到一些吧?”。

苏格拉底说:“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干扰——一切声音、形象、苦乐都没有,尽量撇开肉体,脱离肉体的

感受,专心一意地追求真实,这该是最适合思想的境界吧?”。

“是的”。

苏格拉底说:“就为这个缘故,哲学家的灵魂看不起肉体,并且避开肉体,争求独立自守。不是吗?”。

“显然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西米,我再问你。绝对的公正,我们认为有?还是没有?”。

“我们认为一定有”。

苏格拉底说:“绝对的美,绝对的善,有没有?”。

“当然有”。

苏格拉底说:“你们有谁亲眼看见过吗?”。

“确实没有”。

苏格拉底说:“或者由别的任何感觉接触过没有?我指人的感觉接触不到的很多东西呢。例如体积的大小、健康、力量等——就是说,每一件东西里的实质。我们能由肉体来思考这种种事物的实质吗?一个人观察事物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他先得尽心地做好准备,才能接触到这点知识。该这么说吧?”。

“就该这样说”。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观察事物时,尽量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掺杂任何知觉,只运用单纯、绝对的理智,从每一件事里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体,因为他知道灵魂有肉体陪伴,肉体就扰乱了灵魂,阻碍了灵魂去寻求真实的智慧。能这样单凭理智而撇开肉体的人,该是做了最好的准备吧?西米,这个人该比任何人更能求得真实的智识吧?”。

“苏格拉底,你说得完全正确”。

苏格拉底说:“那么,真正热爱智慧的人,经过这番思考,都会同意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引导我们和我们的论证得出这么个结论——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既是真理,那么我们有这个肉体时,灵魂和一堆恶劣的东西掺杂在一起,我们的要求是永远得不到的。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营养的需求,就产生了很多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更阻碍了我们寻求真理。再加上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恐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们说的,使我们连思想的闲暇都没有了。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

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赚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因此我们没时间研究哲学了。还有最糟糕的呢。我们偶尔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这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开肉体,全靠灵魂去认识。所以这番论证可以说明,我们要求的智慧,我们声称热爱的智慧,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是得不到的,要等死了才能得到,因为如果说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灵魂不能求得纯粹的知识,或者呢,要等死了才能得到。人死了,非要到死了,灵魂不带着肉体了,灵魂才是单纯的灵魂。我们当前还活着呢,我想,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迫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直到上天解脱我们。这样呢,我们脱离了肉体的愚昧,自身是纯洁的了,就能和纯洁的东西在一起,体会一切纯洁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求得真实了。因为不纯洁的不能求得纯洁。我想,西米啊,真正热爱知识的人一定都是这样想的。你觉得对吗?”。

“苏格拉底,你说得对极了”。

苏格拉底说:“假如我这话正确,我的朋友啊,等我到了我要去的地方,我一生中最关切的事情就大有希望能实现了。现在指定我动身的时刻已经快到了,我就抱着这个美好的希望动身上路。不光是我,凡是相信自己的灵魂已经净化,有了准备的,都能带着这个希望动身”。

西米说:“确实如此”。

苏格拉底说:“净化,不就是我们谈话里早就谈到的吗?我们得尽量使灵魂离开肉体,惯于自己凝成一体,不受肉体的干扰;不论在当前或从今以后,尽力独立自守,不受肉体的枷锁。你说是不是啊?”。

“肯定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所谓的死,不正是这里说的灵魂和肉体的解脱和分离吗?”。

“正是”。

苏格拉底说:“我们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唯独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切地要解脱灵魂。他们探索的课题,就是将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你说不是吗?”。

“显然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一开始就说的,假如一个人一生中一直在训练自己,活着要保持死的状态,他临死却又苦恼是荒谬的。这不是荒谬吗?”。

苏格拉底说:“其实,西米啊,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在一切世人中间,唯独他们最不怕死。你该照这样想想;他们向来将肉体当作阻碍,要求灵魂超脱肉体而独立自守,可是到了灵魂脱离肉体时,却又惧怕、苦恼了,他们寄托毕生希望的地方就在眼前了,却又不敢去了,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他们不是一直在追求智慧吗?他们不是讨厌带着肉体,一直想避开肉体吗?很多人死去了亲人、妻子或孩子,都愿意到那个世界去,指望见到生前爱好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呢。一个真心热爱智慧的人,而且深信只有到了那个世界上才能找到智慧,他临死会悲伤吗?他不就欢喜地走了吗?我的朋友,假如他是个真正的哲学家,他临死时是绝不会愁苦的。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唯有到了那边,才能找到纯粹的智慧,别处是找不到的。照这么说,哲学家怕死不就非常荒谬吗?”。

“确实非常荒谬”。

苏格拉底说:“西米啊,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临死时愁苦,就足以证明他爱的不是智慧,而是肉体,也许同时也爱钱财,或是权位,也许又爱钱又爱权。不是吗?”。

“你这话很对”。

苏格拉底接着说:“西米啊,所谓勇敢,是不是哲学家的特殊品格?”。

“一定是的”。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不受热情的激动,能约束情感而行为适当,通常称为自制。自我节制,只有看不起肉体,一生追求哲学的人,才有这种品格吧?”。

“应该是的”。

苏格拉底说:“假如你仔细想想,一般人的勇敢和节制,其实是荒谬的”。

“苏格拉底,这话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说:“哎,你不知道吗?一般人都将死亡视作头等坏事的”。

“他们确实将死亡看作头等坏事”。

苏格拉底说:“勇士临死时并不惧怕,他们是惧怕遭受更坏的坏事吗?”。

“这倒是真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除了哲学家,一般人的勇敢都是出于惧怕。可是,勇敢出于惧怕和懦怯是荒谬的”。

苏格拉底说:“关于自制,不也是一样吗?他们的自我克制是出于一种自我放纵。当然,这话听来好像不可能。不过他们那可笑的节制,无非因为怕错失了自己贪图的享乐。他们放弃某些享乐,因为他们贪图着另一种享乐,身不由己呢。一个人为享乐而身不由己,就是自我放纵啊。他们克制了某些享乐,因为他们贪图着另一种享乐,身不由己。我说他们的自制出于自我放纵,就是这个意思”。

西米说:“看来就是这么回事”。

苏格拉底说:“亲爱的西米啊,我认为要获得美德,不该这样交易——用这种享乐换那种享乐,这点痛苦换那点痛苦,这种惧怕换那种惧怕;这就好像一场交易,舍小钱换大钱。其实呀,一切美德都只能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不论是勇敢、节制,还是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换来的。享乐、惧怕或其它种种都无足轻重。没有智慧,这种那种交易的美德只是假冒的,实质是奴性,不健全,也不真实。真实是清除了这种虚假而得到的净化。好久以前,创立神秘宗教的教主们说,到了那个世界上就陷进泥沼里了;而经过启示、经过净化的人就和神灵住在一起。我想,说这话的不是愚昧无知,他们的话里包含着一番道理呢。据他们说,多数人不过是举着太阳神的神杖罢了,神秘主义者就是指真正的哲学家。我一生尽心追求的,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我追求的办法对不对,我成功了没有,我相信一会儿我到了那个世界上,如蒙上天允许,我就知道究竟了。西米和齐贝啊,这就是我对你们谴责的回答。我就要离开你们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主管着我的主子了,可是我既不悲伤,也不愁苦,我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相信,我到了那个世界上,我会找到同样主子的朋友。但愿你们比雅典的裁判官们更能听信我的话;能叫你们信服我就满意了”。

苏格拉底说完之后,齐贝回答说:“苏格拉底,你的话,多数我都是同意的。不过说到灵魂呢,一般人不大会相信。他们怕的是灵魂离开了肉体,马上就消失了。假如灵魂摆脱了你刚才说的种种肉体的坏处,自己还能凝成一体,还有个什么地方待着,那么,苏格拉底,你那个幸福的希望就很有可能真会落实。不过,要说人死了灵魂还存在,并且还有能力,还有灵性,那就还需要好一番论证呢”。

苏格拉底说:“齐贝,你说的对。我们现在做些什么呢?你是不是愿意继续谈论这个题目,看我说的那一套是否可能啊?”。

“我愿意,我想听听你对这事是怎么想的”。

苏格拉底说:“好吧。我想谁要是听到我这会儿的话,即使是一位喜剧作家,也不会骂我对不相关的事说废话。你要是愿意,我们就将这问题讨论到底”。

“我们先想想,死者的灵魂是不是在下界的那个世界上。有个古老的传说,我们都记得。据说死者的灵魂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然后又转世投生。假如这是真的,假如活人是由死人转世回生的,那么,我们的灵魂一定待在那个世界上呢。不是吗?假如我们的灵魂一个都没有了,怎能转世回生呢?转世回生的说法如果能够证实,灵魂的存在就有充分证据了。如果这个根据还不足为证,那就需要别的论据了”。

齐贝说:“当然”。

苏格拉底说:“我们现在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只讲人,也讲讲一切动物、植物或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就容易明白。我们先确定一下: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是从相反的那一面转化的,而且只能从相反的那一面转化。比如说吧,高贵是低贱的反面,公正是不公正的反面。这些相反的对子不知还有多少呢。一切事物,凡是有相面,它一定就是从这反面转化的,而且只能由这反面转化。让我们看看相反相生是不是一切事物必然的道理。比如说,一件东西变得较大了,必定是从它原先的较小变大的”。

“对呀”。

苏格拉底说:“如果一件东西变得较小了,那东西一定原先是较大的,然后就变得较小了,不是吗?”。

“这倒是真的”。

苏格拉底说:“较弱是从较强转化的。较慢是从较快转化的。不是吗?”。

“是的”。

苏格拉底说:“更好从更坏产生,更公正从更不公正产生。对不对呀!”。

“当然对”。

苏格拉底说:“那么,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相反相生的。这件事充分证实了吧?”。

“证实了”。

苏格拉底说:“还有呢,每一对相反的事物之间,总有两种变化:变过来又变过去。较大和较小之间的变化就是增加和减少,我们就说这边儿加了,那边儿减了。是不是呀?”。

“是的”。

苏格拉底说:“还有其它类似的变化呢。假如分解和组合,冷却和加热。相反的东西,都这样从一个状态变成相反的状态。尽管我们有时说不出这些变化的名称,这些东西免不了总是从这一个状况变成相反的状态。不是吗?”。

“确实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比如说,醒是睡的反面,生也有个反面吧?”。

“当然有啊”。

苏格拉底说:“反面是什么呢?”。

“死”。

苏格拉底说:“生和死既是相反的两件事,生和死中间的变化,也无非是变过来又变过去呀!生和死不就是相反相生的吗?”。

“当然是的”。

苏格拉底说:“刚才我说了两对相反的事。现在我给你讲讲其中一对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反的又变为相生。另一对相反的事就由你来对我讲。我刚才说了睡和醒两件事。醒是从睡变换的,睡是从醒变换的。变化的过程是原先醒着,然后睡着了;睡着了呢,又醒过来了。这话你是否同意?”。

“完全同意”。

苏格拉底说:“你就将生与死的变化,照样儿给我讲讲。你不就要说,生是死的反面吗?”。

“是这么说”。

苏格拉底说:“生和死不是相反相生的吗?”。

“是的”。

苏格拉底说:“从生产生什么?”。

“死”。

苏格拉底说:“从死又产生什么呢?”。

“生,我只能这么回答”。

苏格拉底说:“那么,齐贝,无论是人是物,活的都是从死的产生的吧?”。

“这很明显”。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的灵魂肯定是在那个世界上待着呢”。

“看来是这么回事”。

苏格拉底说:“在生和死的变化里,只有一个过程是看得见的,因为死显然是看得见的。不是吗?”。

“确实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下一步怎么说呢?变回来的那一过程,我们就不承认了吗?自然界向来是周全的,不会在这件事上只顾一面呀。我们是不是还得承认,死又向反面转化呢?”。

“我们得承认”。

苏格拉底说:“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又活过来了”。

苏格拉底说:“假如有死了又活过来的事,那不就是由死转化为生吗?”。

“是啊”。

苏格拉底说:“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正像活的会变成死的,死的就也会变成活的。照这么说,我觉得充分证明了死人的灵魂总有个地方待着,等候回生呢”。

齐贝说:“是的,苏格拉底,根据我们已经确认的事实,这个结论是必然的”。

苏格拉底说:“齐贝,我觉得这些论断都没错。我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证实呢。假如生生死死的一代又一代只是一条直线的从一头走向另一头,没有来回来回的圆圈循环,那么,你看吧,到头来所有的东西都成了同一个形式,没有别的变化了,也不再代代相承了”。

齐贝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苏格拉底说:“这话一听就明白。打个比方吧,如果睡觉只有一顺的过程,没有反面;睡去了就不再醒来,那么,睡眠的安狄明(Endymion)还有什么意思呢?他就一睡不醒了;别人和别的东西也都和他一样,一直在沉沉地睡了。再说吧,如果物质只有混合而没有分解,那么,安那克沙戈拉(Anaxagoras)所说的“世间万物是一片混沌”就实现了。所以啊,亲爱的齐贝,假如有生命的东西都得死,死了永远是死的,那么,到末了,一切东西不全都死了,再没有活的了吗?因为活的东西假如不是从死里回生,而由别处受生,活的都得死,到头来,世上一切东西不够被死吞没了吗?能逃避这个结局吗?”。

“我看这就不可避免了,苏格拉底呀,你的话,我觉得完全正确”。

苏格拉底说:“齐贝,我这话千真万确。我们刚才一一肯定的,都不是睁眼说瞎话。转世回生是真有这么回事的。活的从死的产生,人死了灵魂还存在,都是实在的事”。

齐贝接着说:“还有呢,苏格拉底,你喜欢说认识只是回忆。假如这话是对的,我们有前生的说法就多了一个证据。必须是我们生前已经有了认识,今生才能记得呀。我们的灵魂在投入人身之前,已经有这个灵魂了,而且在什么地方待着呢,不然就不可能记忆。所以这是灵魂不灭的又一个论证”。

西米说:“齐贝,我可要问问你,认识只是记忆的说法有什么证据吗?你提醒我一下呀,因为我现在就记不起啊”。

“这很容易证明。你可以向人家提问,只要你问得好,他就会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如实告诉你;他不太知道或是不明白的,他就答不上。你要是让他认个数学的图表之类,更能说明问题”。

苏格拉底说:“西米啊,你要是不信他的话,我用另一种方法,来给你解释好吗?认识怎么会是记忆呢,看来你还不太相信”。

“我不是不相信。不过我们现在讲的记忆,我还记不起来。我听了齐贝的话,开始记起来了,也开始相信了。不过我还是想听听你有什么说法”。

苏格拉底说:“那你就听我说吧。一个人记得什么事,一定是他从前已经知道的事。这话我们都同意吧?”。

“同意啊”。

苏格拉底说:“由从前知道的事而得到的认识,就是记忆。这话你也同意吗?我是说:假如一个人曾听到、看到、或者由别的方法认识了一件东西,他以后不仅认识这一种东西,还附带着认识到一些不同的旁边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说,他认识到的就是他记起来的。能这样说吗?”。

“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给你举个例子。认识一只七弦琴和认识一个人不是同一回事儿吧?”。

“当然不是”。

苏格拉底说:“那么,你大概知道,一个人看到自己心爱的人经常弹的七弦琴,或是经常穿的衣服、或经常用的东西,他一看到这只琴,心里就看见了这只琴的主人,你说有这事吧?这就是记忆啊,正好比有人看见了西米往

往会记起齐贝一样,这类的事还说不尽呢”。

西米说:“这倒是真的”。

苏格拉底说:“这种事不就是记忆吗?尤其是年长月久、不在意而忘掉的事”。

西米说:“是记忆”。

苏格拉底说:“好,我再问你,一个人会不会看见一匹马或七弦琴的图像而记起一个人来呢?会不会看了西米的画像而记起齐贝来呢?”。

“一定会”。

苏格拉底说:“他看了西米的画像,能记起西米本人来吗?”。

“会”。

苏格拉底说:“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见相像和不相像的东西,都能引起记忆。是不是啊?”。

“是的”。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如果看到了相像的东西而引起了记忆,他是不是一定也会想想,他记忆里的东西和眼前所见的东西是不是完全相像?他会这么想吧?”。

西米说:“一定会”。

苏格拉底说:“那么,还有句话你说对不对。我们所谓的“相等”是有这么回事的。我不是指这块木头和那块木头相等,或其它各式各样的相等,我指的是超越了种种东西的相等,另有个抽象的相等。有吗?我们能说有这么个相等吗?”。

“有,我坚决肯定有”。

苏格拉底说:“什么是抽象的相等,我们懂吗?”。

“当然懂”。

苏格拉底说:“我们这点儿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不是从我们刚才讲的这种那种东西来的吗?我们不是看到了木头和木头相等,从这种、那种物质的相等而得到了相等这个概念吗?概念里的相等,和这种那种物质的相等并不是一回事,你承认吗?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几块木头和木头,有些地方相等,有些地方却不相等,有这事吧?”。

“当然有啊”。

苏格拉底说:“可是绝对的相等,能有哪个地方不相等吗?抽象的相等能不相等吗?”。

“绝对不能”。

苏格拉底说:“那么,刚才说的这样那样的相等,和抽象的相等不是一回事”。

西米说:“我得说,绝不是一回事”。

苏格拉底说:“抽象的相等,尽管和这样那样的相等不是一回事,可是这个概念,这点儿知识,不还是从这样那样相等的东西得到的吗?”。

“是的呀”。

苏格拉底说:“抽象的相等,和这样那样东西的相等,也可以像,也可以不像,是吧?”。

“是的”。

苏格拉底说:“这没关系,反正看到了一件东西,就想起另一件东西,不管像不像,你终归是经过了一番记忆”。

西米说:“确实是的”。

苏格拉底说:“我们不是正在讲同等数量的木头或别的东西吗?我们觉得这样那样的相等,和抽象的相等不完全相同吧?这样那样的相等是不是比抽象的相等还差一点儿呢?”。

“差别很多”。

苏格拉底说:“如果有人看到了一件东西,心想“这东西我好像似曾相识,可是不同,还差一点儿,比不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人从前一定见识过那另一件东西,所以照他看,像虽像,却比不上”。

“我们定会这么说”。

苏格拉底说:“这不就和我们现在讲的正是同样的情况吗?某些东西相像,不过并不是抽象的相等”。

“对呀”。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一定是早已有了相等这个概念,所有看到相像的东西,就觉得像虽像,却不是概念里的相等,还差一点儿。不是吗?”。

“确实是的”。

苏格拉底说:“我们也承认,相等这个概念是从种种感官里得到的。没有视觉、触觉等感官,就得不到抽象的

概念。我认为无论哪种感觉,反正都是感觉”。

西米说:“是的,苏格拉底,在我们现在的辩论中,种种不同的感觉都一样是感觉”。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总是从感觉里得到这点知识的,就是说,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总像曾经认识的,相像却不是绝对相等,还差一点。我们是这个意思吧?”。

“是的”。

苏格拉底说:“那么,在我们开始运用任何感觉时,就已经从不知何处,得到这个相等的概念了。不然我们怎么会觉得这东西像那东西,却又不是绝对相等呢?”。

“苏格拉底啊,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只能得出这个结论呀”。

苏格拉底说:“而我们的各种感觉,不是生来就有的吗?”。

“当然”。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就该说,在我们有感觉之前,早已有了相等的概念了?”。

“是的”。

苏格拉底说:“照这么看来,我们出生前就已经这点知识了?”。

“是的”。

苏格拉底说:“假如我们出生前就已经有这点知识了,我们出生时就是带着这点知识来的,那么所有的这类概念——不仅仅是相等、较大、较小等等,我们都已经得到了,你说不是吗?因为我们现在讲的,不仅仅是绝对的相等,也包括绝对的美、善、以及公正、神圣等等,总之,我们反复问答辩证的时候,凡是我们称为“绝对”的东西都包括在内了。所以,以上种种知识必定是在我们出生前都有的”。

西米说:“这话对”。

苏格拉底说:“假如我们得到了一点儿知识而没有忘记,那么,我们应该总是生出来就有这点知识的,而且一生有这点知识。因为有知识就是得到知识之后还保留着,没丢失。而失去知识呢,西米啊,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忘记吗?”。

“对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假如我们出生前所有的知识,在出生时遗忘,后来在运用感觉时,又找回了从前所有的知识,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开启和引导西方两千多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走向的两大哲学巨擎。人们普遍认为,此后的西方美学思路便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前者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后者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继而,在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者视柏拉图为其先祖,而现实主义却尊奉亚里士多德为其开山鼻祖。二人美学思想上的对立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形象地定格在他的名画《雅典学派》之中:柏拉图手指苍天,而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但人们常常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来说明亚里士多德对其恩师的学说的批判性。因此,学界着重考察了二者美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如有人从柏拉图的“理式”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出发讨论二人诗学思想的差异,也有人深入分析二人在“摹仿说”上的区别,还有人结合当代文学批评的最新潮流,认为柏氏的美学思想属于道德批评,而亚氏的美学则应归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畴。 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与后者迥然不同的学说。然而,作为柏拉图的爱徒,难道亚里士多德仅从恩师那儿学会了方法论上解构老师的批判性,没学到其老师本体论上的一点点思想和观点?如若这样,于情于理解释不通。从师生关系来看,亚氏的美学思想从柏氏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前者或多或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二者之间理应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本文着重考察二人美学思想方面的相似性,从而指出西方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纠正断裂性的认识,弥补对美学思想进行简单化贴标签的失误。 首先,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二人都持反映观。众所周知,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举例说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理式之床,是由神创造的;第二种是由木匠按照第一种理式之床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床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的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学说中的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文艺世界。文艺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反映理式世界,因而,文艺世界依赖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依赖理式世界;反过来,理式世界支配现实世界,现实又支配文艺世界。虽然柏拉图坚持认为理式之床才是本质的、真正的床,画家所画的床是对真理的“影像的模仿”,和真理隔着两层,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柏拉图的玄奥的理式世界且不考虑他对真实概念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文艺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即柏拉图的摹仿说中包含了文艺反映现实的观点,关于这种反映是真实的反映,还是歪曲反映的问题,这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则可另当别论。如果从这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是直接继承了老师的观点。 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中,他放弃了柏拉图对理式的追求,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认同文艺的可能真实性埋下了伏笔。在《诗学》中,他转向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追求。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指出,诗人是摹仿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过去或当今的事,传说

太阳的话读后感

太阳的话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太阳的话读后感(一) 四年级的一篇诗歌《太阳的话》,文章比较简单明了,这节课严老师在指导小组合作的方法切实可行,如在小组读文的时候,老师强调:你给他提的建议要让他马上能得到提高。我想我们在教学生时就是要具体告诉他怎样做到最好,说话要到位。本节课学生在仿说诗歌和仿写诗歌时,学生们展示了较高的运用语言能力。严老师自己说讲完课后,知道自己在讲课时出现了诸多语病,如不能说“ 读出你的感受和感情” 。可以说“ 读出你的感受” 或者“ 有感情的读一读”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解读一篇文章,是探讨生活;用动听的语言引导别人,是一种艺术。 太阳的话读后感(二) 在《太阳的话》这首诗中,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享受太阳带来的欢乐和美好。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生活,一个普普通通的词,热爱生活,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但是谁也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个词,生活是由几千几万个小事构成的,做好事是生活,受批评是生活,同情一个人还是生活,生活不一定要干出

大事,有什么壮举,平凡人就要过平凡的生活。 什么是热爱生活,是想着今天赚多少钱去吃喝玩儿乐吗?是想着怎样做自己才不吃亏吗?还是想着怎么样才能赢的上司的欢心吗?都不是,热爱生活是信任自己,信任他人,把每一件为大家着想的事放在心上,活的有价值。整天勾心斗角,疑心重重,问心有愧,这样不如放弃生活。一个人只是躯壳在装样子,毫无意义可言,这样的的生活何趣之有? 遇到困难,要去面对,不能逃避问题,躲避生活,贝壳之所以玲珑剔透,是因为它经过浪花的淘洗,松柏之所以苍翠挺拔,是因为它受过风雨的考验。生活就像一把花伞,只要你热爱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它总会转到精彩的那一面。 热爱生活吧,它将让你的人生五颜六色! 太阳的话读后感(三) 这首现代诗,作者用了第一人称将自己当成太阳来描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渴望走进人们心灵的感想。从第一小节中的两个“打开”,突显了太阳走进人们心灵的渴望。“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这两次重复的短句,就形象地展现了太阳急切的心情。“我带着……我带着……”四个“我带着”用了排比的手法。花束,香气,温暖,亮光,温暖,露水,这一连串美好的事物,再加上形容词:金黄的,林间的,满身的。就让人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希望和生机。“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可以看出太阳希望人闪能看到希望和光芒。这首诗表达了太阳渴望将希望和阳光洒满人们心

《太阳》读后感

《太阳》读后感 下面是带来的《太阳》读后感,让我们共同来了解太阳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首先,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太阳离我们有亿里远,如果我们日夜不停地走,还要3500年呢!而太阳又是那么的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正因为太阳这么大,温度这么高,距离我们又这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地球上一切的生物都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万物的生长需要太阳,有了太阳,地球上的树木、花草、动物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人类的吃、穿、住、行也都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不能在地球上生存。可见太阳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啊! 因为有了太阳的热量,才形成了空气中的水蒸气、云、风、雨、雪······这些自然现象。太阳还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利用它来预防疾病。我们生活中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来工作的。在其他的科学技术中,也用到

了很多有关太阳的能量······ 地球上的一切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么美丽,太阳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读完了《太阳》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诗歌真的很优美,让我很感动。 《太阳》讲述了动人的母爱,它用真诚与柔美的诗句讲述了孩子们对童年的渴望。童年,孩子们一生中那最最美丽的时光,那纯真而又美丽的时光,讲述了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希望让梦想飞翔,《太阳》恰恰写出了孩子们这一个愿望。 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书的内容我已经深刻的理解了,让太阳长上翅膀里写着每一个母亲的母爱和孩子们的梦想。假如生活是四季,那母爱便是春天的第一个绿叶,假如生活是太阳,那母爱便是太阳升起的第一缕阳光。 《太阳》让我收获了很多感动,亲爱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也去读一读,让它也能给你们带去感动。 推荐阅读: 《赵州桥》读后感 《文言文两则》读后感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

柏拉图对话录__第1卷

柏拉图对话录__第1卷 第 , 页这个集子开头的三篇对话是对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及去世的解释。我们不知道柏拉图写作这些对话的顺序,但是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有很好的理由从围绕苏格拉底这位主要人物之死的这几篇对话开始。因为只有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代表他自己讲话,而在其他对话中,尽管他几乎总是主要发言人,但很少是在讲他本人的意思。在柏拉图的三篇晚期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个听众,而在最后一篇对话中,他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开头的这三篇对话中,苏格拉底详细地谈论了他的生平和信仰。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受到一桩最严重的指控,出席雅典法庭受审,向他的同胞公民辩白自己。他受到的指控主要是:“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中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细节。被判处死刑后,苏格拉底表示接受判决并作最后陈述,这些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他的为人,而这样的描述似乎在其他任何对话中都没有出现过。伟大的精神领袖和伟大的圣人总是在装饰着历史的篇章,但是苏格拉底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同。他确实是一位神的仆人,生活在对神的完全服从之中,总是幽默地讥讽这个人的世界。他耗费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点燃每个人内心的善的火第 , 页花,使之成为烈焰。他反对盲目的固执、愚蠢的欺骗、自我主义的冷漠。当他遭到失败,给自己招惹来凶恶的敌人时,他感到有点儿后悔但又感到有趣,表现出一种悲哀的同情,因为他关心每一个人,就好像他在对自己说“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宣判他人有罪。《申辩篇》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为人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先生们,我不知道我的原告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但对我来说,我几乎要被他们弄得发昏了,因为他们的论点是多么令人佩服啊。不过,另一方面,他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个字是真的。在他们的连篇假话中有句话尤其使我感到惊讶,我指的是他们对你们

太阳读后感100字三篇

太阳读后感100字三篇 太阳读后感(一) 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首先,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太阳离我们有1.5亿里远,如果我们日夜不停地走,还要3500年呢!而太阳又是那么的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正因为太阳这么大,温度这么高,距离我们又这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地球上一切的生物都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万物的生长需要太阳,有了太阳,地球上的树木、花草、动物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人类的吃、穿、住、行也都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不能在地球上生存。可见太阳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啊! 因为有了太阳的热量,才形成了空气中的水蒸气、云、风、雨、雪……这些自然现象。太阳还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利用它来预防疾病。我们生活中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来工作的。在其他的科学技术中,也用到了很多有关太阳的能量…… 地球上的一切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么美丽,太阳有多么神

奇的力量啊! 太阳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它让我了解到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如果步行到太阳去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太阳很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他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有了太阳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读后感(三) 语文书上的第二十一课《太阳》主要内容是: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后来用箭射死9个太阳。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走20多年。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太阳特别的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起太阳来只是一个盘子一样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什么东西碰到太阳,就会变样子或非常的很烫。 所以地球上的太阳给我们了很多很多帮助,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太阳没有,我们的世界也不会这么美好这么可爱! 词语理解:1、凝成:凝聚在一起

3部必看的欧美电影英语原著小说汇总

【英语原版下载】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物种起源] 内容简介······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着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着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 下载地址: 【英语原版下载】The Wealth of Nations [国富论] 内容简介······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着。这本专着的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这本专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翻译家严复的《原富》。 下载地址: 【英语原版下载】 (The Religion of a Doctor) [虔诚的医生] 内容简介······ Religio Medici (The Religion of a Doctor) is a book by Sir Thomas Browne, which sets out his spiritual testament as well as being an early psychological self-portrait. In its day, the book was a European best-seller and brought its author fame and respect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英语原版下载】哲学书籍 Meditations [沉思录] 内容简介······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着,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 下载地址: 【英语原版下载】The Golden Sayings of Epictetus [比克泰德金言录] 内容简介 下载地址: 展开 【英语原版下载】—The Apology, Ph?do and Crito [柏拉图对话录] 内容简介······ 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同题,主要谈灵魂。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讲述的地点的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 下载地址: 【英语原版下载】The Journal f John Woolman [约翰·伍尔曼日记] 内容简介······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Quaker minister John Woolman journeyed and preached throughout the American colonies. His Journal, a recognized American classic, portrays an ethical sensitivity comparable to St. Francis of Albert Schweitzer; and his keen sense...... 下载地址: 英语原版下载】——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自传 内容简介《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作品评价在美国文化史上,《富兰克林自传》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

《小太阳》读后感600字

《小太阳》读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小太阳》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太阳》读后感600字: 家像海上的灯塔,等待远航的船只归来;家像黎明前的启明星,照亮旅人前进的道路;家像沙漠里的一汪清泉,滋润着忙碌奔波的人们的心灵......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却从《小太阳》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本书是林良爷爷以“丈夫”、“父亲”的角度来记叙了:一对父母、三个女儿和一只小狗组成了一个平凡的家庭。林良爷爷用他温暖的笔触,书写了一部有趣而并不“传奇”的“家庭史”。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首尾相隔了14年,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散文体小说。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打架教育》,讲了琪琪和樱樱两人打架,“我”及时宣布家庭里的“政治制度”,目的就是要维护樱樱在家庭宪法里的合法地位——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由于“宪法”赐予她的职责和权力,琪琪必须对她服从。俗话说得好,君子动口不动手。一个人如果不能奋发向上,受人重视,她的谦和不谦和,根本毫无意义。但是,一个具有值得重视的美质的人,如果不懂得谦和,她的美质也就变得格外不重要了。人类社会所能接受的,事实上只有一种人:谦虚的杰出人物。只有在这种人面前,她们才肯献出人性中

的“稀有情愫”——敬爱。 有时候,为了形容家的美好,我们试图用一些华丽的、带着刺眼光芒的词语去修饰它,但这样,其实只是走远了它。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这就是家的样子,朴实且真切。林爷爷笔下的家,就是平凡的。三个小孩就是三个太阳。樱樱、琪琪和玮玮,虽然经常调皮,不免惹是生非,可一次平息的怒火,就是一片的温暖光芒。供稿:六(3)班郑雯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柏拉图《对话录》片段

柯里西亚斯:苏格拉底,对于普通的一个奇怪的传说,你可以不相信,但是,对于亚特兰蒂斯,绝对是真实的,因为梭伦是希腊有史以来最贤明的七个人之一。他是我们家族的先祖,也是我曾祖的最好的朋友,他曾在自己的许多篇中提及过它;我的曾祖告诉我的祖父,然后我的祖父又告诉我们,要我们记住曾经在亚特兰蒂斯有过如此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但他已经随着那个文明的消失和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类遗忘。但正是因为只有他还能铭记,所以他才是我们中最伟大的人,如果我们能用合适的方法证实他的这些叙述,那:降是对我们先人的最好的感恩…… 苏格拉底:我对此也十分赞同口可是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明梭伦所描述的这个著名的古代城邦绝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呢? 柯里西亚斯:下面我将为您讲一个我从一位长者那里听来的关于古代世界的故事。那时我的曾祖已经将近90岁的高龄了,而我当时还不到10岁。今天的青年成年标志在当时被称为阿帕图里亚节;按照传统,在这个节日上,所有的父母要奖赏自己的孩子朗诵诗歌,这其中的许多就是梭伦的作品,在那个时代,他的诗是非常受年轻人欢迎的。作为 我们家族的一名成员,他不仅是最贤明的人,而且也是最高贵的诗人。我依然记得家族中的老者也非常赞赏梭伦的学识和为人,每当提及梭伦,他们总会微笑着说:“如果梭伦也像其他诗人那样,将诗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他从埃及回来以后将所有见闻和经历整理成书,在回到家乡后没有受到各种派系纠纷的困扰,不用将精力牵扯到其他无谓的纷争中去,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像荷马与赫西奥德一样的伟大诗人。” “那么他的诗都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柯里西亚斯?”一位对梭伦不甚了解的人问道。 “雅典人曾经做过的所有世上最伟大的创举,那些本应该更加令世人瞩目,但却由于时代的堕落以及缔造历史的人们的消亡而没能流传下来的先辈往事。” “那就讲给我们听听吧!”另一位说道,“他是从哪里又是怎样听到的这些古代的事情的?” 答曰:“在埃及三角洲,也就是尼罗河分流的地方,在那里有一块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五篇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五篇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最主要的便是讲述了在战争中“迷惘的一代”的人物的生活与思想变化。有看过一次,似乎还没有全领悟其中的内涵呢。以下是的有关《太阳照常升起》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一直觉得海明威是个硬汉型的文人,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参加一战,在欧洲当战地记者,喜欢看斗牛,打猎,航海,游历欧洲等等,没想到看完此部小说,才了解他并不是天生的硬汉,在自己生活的年代中的遭遇与经历造就了他后来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用饮弹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样性格的文人不多,我很是敬仰与钦佩…… 与其苟且活着,不如自己了结,生命由自己主宰……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小说中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经历,正是海明威在参加一战后的那段经历的缩影,他借此来表达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主要是心灵上的创伤,这些创伤是永远无法愈合的。那个年代的这批受战争创伤的年轻人,心灵空虚,病态,桀骜不驯,没有明确的理想与目标,无精神支柱,所以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

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传道书》 我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1926年,还藉藉无名的海明威推出了首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个人以为是他最好的长篇之一,虽然在当时算不上石破天惊。之前,他也有过一系列短篇投石问路,纵然水波不兴,也成为长篇准备中的练笔,使长篇处女作丝毫没有生涩的痕迹。当然这也有巴黎的良好催化作用在其中——饥饿与贫穷的磨练,良师斯坦因小姐的指点,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恩恩爱爱、相濡以沫…… 可惜的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在其成名后就一一分解。窃以为,吃得太饱,钞票与老婆太多,往往与才华的枯竭程度成正比。这是后话。 起初并不明白科恩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所起的作用。他显然不是一个应该被忽略的人物,开首就是一篇科恩小传,将其人交代清楚:就读于老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曾是大学拳击冠军——身强体壮,出身富有的犹太家庭——身家清白,为人厚道,对女人尤其心软——要么被女人抛弃,要么被女人捏在手心。看起来并无不妥,中产阶级的普通一员,却无值得大书特书之处。看到后来发现苗头不对,他与书中正派的主人公及其寓公朋友总是格格不入,就象牛栏里那头想与公牛处好却被孤立的犍牛。后来我恍然大悟,科恩是作为一个未曾受过创伤的参照物而存在。所谓受过创伤,就是吃过战争的苦头,象巴恩斯被战争阉了就是一个直接的象征。

朝着太阳走读后感

朝着太阳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朝着太阳走读后感 看了张安阳的长篇文学传记《朝着太阳走》,颇受教益,感慨万端。因为本书的主人公是我们丹东曙光集团的缔造者李进巅,所以,倍感亲切。 《朝着太阳走》不仅描述了李进巅在创办曙光之前的风雨人生之路,而且透过生动的描述,从哲理的层面上解读李进巅的风雨人生,深层开掘他的性格,塑造他的形象。不言放弃,这是李进巅风雨人生最重要的经验,也是他最基本的性格。他从童年时代起,经历困顿的生活,到作为“双突干部”被逐出市委,政治生活上遭受重大挫折,以及在曙光创业路上的举步维艰,经历许多曲折,但他在每次受挫之后,都从不轻言放弃,而是迎着风雨前行;而且他还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他总是认为,“失败给了我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这一点,不仅凸显他宁折不弯永不满足、永远奋斗的坚韧的性格,也是他冒着风雨前行的重要人生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讲信誉是一个成功企业家最重要的经验,也是李进巅的人生信条。他认为,“信誉是金,金子有价,而信誉则千金难求。”因此,他在为人和创业中,坚持以诚信为本。他是一个重信誉的企业家。亲民思想、平民姿态,这是李进巅成功后难得的表现。因为他有这种亲民思想和平民姿态,所以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了解员工的

困苦,理解和体恤员工的需求。他说:“以心换心,才能赢得人心。领导者被员工拥戴,成为员工的依赖,这个企业才能被视为‘职工之家’。”曙光经历风风雨雨,不断壮大,同李进巅这种亲民思想和种种关心职工的举措是分不开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也是李进巅作为一位成功企业家的重要经验,同时也是他儒雅性格的一种表现。他提出的“创造效益、造福社会”的企业文化理念,创造的“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企业精神以及所谓“鲶鱼效应”的选人用人原则,都为曙光的成长创造奇迹、成为比百亿产值更加可贵的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读过《朝着太阳走》这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科书,从书中我们领略了李进巅的人生经历,领略了他的创业史,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为此,我们要以李进巅为榜样,爱岗敬业,勇于进取,奋力拼搏,努力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回报企业,以回报社会。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渔夫的太阳》读后感

《渔夫的太阳》读后感 这是一个具有象征寓意的小故事,全文基本是由富翁和渔夫的对白堆叠砌成。富翁的话引导思路,渔夫的话发人深省。 品位之间,我从以下两处略得肤浅体会。 其一,“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10公斤鱼,平时要撒网5次。今天天气好,我只撒网2次,任务就全部完成,所以没事睡大觉。”此处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瞥见渔夫人生观的冰山一角——活在当下。 我们现在活着,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我们只有现在,它才是我们应该感兴趣的。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因为生活永远都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渔夫的太阳》中,富翁给渔夫描绘了一幅渔夫变成老板后海边睡觉晒天阳的美好憧憬。而在渔夫看来,未来的太阳未必比现在的太阳更灿烂,未来不可知,抓住此刻的美好时光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联想到同样寓意的一则小故事: 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在穿越沙漠,赶往绿洲。一日天将黑时,老人指着前方说:“那就是绿洲了。” “我们为什么不马上赶到那里去?” “因为我们需要睡觉。” 其二,《渔夫的太阳》结尾处,“渔夫哈哈大笑说:你这个人真会说笑,那我现在不就在睡觉晒太阳吗?难道我晒到的太阳和你晒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吗?” 此处,我们站在渔夫的立场分析可知,对于渔夫而言,此刻他所享受的太阳和富翁所描绘的愿景中的太阳是相同的。根本不必大费周章先变成老板再享受那未来的阳光,而且那样会浪费掉现在的大好时光,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也。 而当我们站在富翁的立场分析,我们可知,对于富翁而言,他们两个晒到的太阳确实不同。醉翁之意不在酒,富翁晒太阳,享受的不仅仅是阳光,更是享受经过艰辛奋斗变成老板、富翁的成就感。 人跟河流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曲线。河流由岸和水构成,人生由追求和行动构成。对于河流,没有水在岸间流动,岸的约束就失去意义。但如果没有岸的约束,水就会没有目的四处横流,最后变成一片沼泽,一汪死水。在富翁眼里,渔夫就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就是没有岸的约束的流水,早晚会变成一汪死水,不会有成就感。 因此我们要像俞敏洪先生说的那样:“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也应该像河流一样,既要有岸的约束,又要有水的灵动。如果我们不约束自己的行动,就会把精力消耗在无聊的事情上面,比如长时间上网、看电视、打游戏,这些事情不过是用肤浅的趣味来来磨灭我们生命远行的意志。所以,我们要像岸一样约束自己的行为,专注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_德育可能性_问题的思考_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_赵爽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56期) №6,2009Vol.33General,№156 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 ———从柏拉图美诺篇①说起 赵爽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德育理论界对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表达与解释存在重大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对《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的误读与误解。为此,采用历史回溯法,澄清美诺向苏格拉底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该问题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关联,方能在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内真正理解“德育可能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关键词]德育可能性;美诺篇;小德育理论[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09)06-0122-03 [收稿日期]2009-07-27 [作者简介]赵爽(1971-),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①M eno 在汉语中被译为美诺、梅诺、曼诺、米诺等,为统一起见,在本论文中统一为美诺。 在德育实效性备受瞩目的今天,“德育可能性”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对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认识决定了德育理论的走向,影响着德育实践的策略选择。 一、德育可能性问题:表述及分析 德育可能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在德育原理类著述中多有表述。如台湾《德育原理》(1984)一书将 “德育的可能性”作为第一章,其对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解释是:“德是可教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道德教育,或德育,是可能的;反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道德教育,或德育,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德育可能性问题就是“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钟启泉、黄志成编著的《西方德育原理》在第一章“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中间接引用了《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1990)。“告诉我,苏格拉底,人类的德是可教的,还是通过训练掌握的;或者也不是习得的,人之所以具备德性乃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素质;或者别的什么方式造就的呢?”并认为美诺篇“一方面指出了德的可教性,一方面又指出了德的难教性” 。可见,这里也将矛头指向了“德是否可教”。黄向阳《德育原理》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中开门见山提出:“美德(道德)可教吗?” 檀传宝《德育原理》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中更指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即是问“德育何以可能?”这实 际上包含三个问题:第一,“道德”或“德性”是可教(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吗?第二,如何理解“教”?第三,“道德”为何可以交给儿童?(德育对象为什么可能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是否具有“可教性”?) 综合上述几位专家对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其一致性表现为: 首先,他们都认为,德育可能性问题就是“德(道德、美德、德性)是否可教”问题。该问题源自《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是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 其次,他们无一例外地用“可教/不可教”范式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第三,他们都肯定了“德育可能性”问题在德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性、关联性地位。 德育可能性问题如此重要,然而,各家在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表达方式上却存在重大分歧。 第一,美诺提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上述各位专家的表述中,我们发现,德或者与美德相等同,或者与道德相等同,或者美德与道德相等同,或者道德与德性相等同。 在汉语中,德、道德、美德、德性,这四个词既具有相关性,也具有独立性,但并不能完全等同。 第二,德育可能性问题与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是否是同一问题,如果不是同一个问题,二者具有何种关联? 【教育学研究】 ·122·

四个太阳 听后感

《四个太阳》听后感 莱西市香港路小学张娟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章,作者通过画四种不同颜色的太阳来表达自己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课文语言优美,读起让人感到亲切、惬意。在这节课中,李老师用音乐给学生一种优美的气氛。而且,李老师指导的朗读,令我受益匪浅。李老师那亲切的语言和时时的鼓励话语,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文章中。 李老师借助课件展示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给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变成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且,在这期间,李老师加了优美的音乐,给孩子们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万紫千红的季节。这个环节精妙之处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停留在对春天欣赏的感性层次上,而是结合优美的旋律和画面,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赞美春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密切的结合。通过对比——冬天,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冻僵了孩子的小手,多想温暖一下呀!红色是温暖的,所以就画红色的太阳。学生对夏天有亲身的感受,那么,让学生说一说夏天的感觉,注重了学生的多元体验,尊重了个性。这样学生广开思路,发表对四季的独特感悟,在教学秋天时,教师利用课件渲染秋天的景色。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落叶,作为情境创设。小朋友说得津津有味。周老师引领学生画一个自己心中的太阳,准备送给谁,再写一段话。使学生学习更进一步升华情感,使学生不留痕迹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板书设计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同的太阳送给不同的季节,总之都是为了别人。教师在设计每个环节时,都以激发兴趣为主,良好的兴趣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用心思考。 在这堂课中,李老师亲切的话语,循循善诱的目光,笑容可掬的面容,值得我不断地学习,还有课件设计实在很精美,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手段。 李老师的的课真可谓精彩之极,老教师身上所展现的魅力让我折服。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需要多像李老师学习,争取进步的快一些。

(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序言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他在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

太阳读后感

太阳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太阳读后感(一) 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首先,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太阳离我们有1.5亿里远,如果我们日夜不停地走,还要3500年呢!而太阳又是那么的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正因为太阳这么大,温度这么高,距离我们又这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地球上一切的生物都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万物的生长需要太阳,有了太阳,地球上的树木、花草、动物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人类的吃、穿、住、行也都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不能在地球上生存。可见太阳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啊! 因为有了太阳的热量,才形成了空气中的水蒸气、云、风、雨、雪……这些自然现象。太阳还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利用它来预防疾病。我们生活中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来工作的。在其他的科学技术中,也用到了很多有关太阳的能量…… 地球上的一切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么美丽,太阳有多么神奇的力

量啊! 太阳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它让我了解到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如果步行到太阳去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太阳很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他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有了太阳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读后感(三) 语文书上的第二十一课《太阳》主要内容是: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后来用箭射死9个太阳。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走20多年。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太阳特别的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起太阳来只是一个盘子一样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什么东西碰到太阳,就会变样子或非常的很烫。 所以地球上的太阳给我们了很多很多帮助,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太阳没有,我们的世界也不会这么美好这么可爱! 词语理解:1、凝成:凝聚在一起。

柏拉图斐多篇

论苏格拉底之死 ——节选《斐多篇》 苏格拉底的名字我们从小就很熟悉,但是却很少去挖掘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的众多言论精神都为柏拉图所传承的层面。通过柏拉图我们才认识到他的内在形象。“认识你自己”,这样轻轻地一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却包含了无数意义。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头,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斐多篇》,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全书以对话形式展开,即苏格拉底行刑当天与前来看望的学生们的临终对话,谈论的正是生死大事。 结合柏拉图的其他三篇对话录《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我们了解了苏格拉底被判罪故事的全过程:公元前399年,梅勒托指控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不信本邦的神灵,企图另立新的神灵;二是犯有毒害青年之罪,请求处以死刑。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凭借自己的智慧、正义、勇气进行了申辩,然而世间终究庸者众,苏格拉底智慧的曲高和寡,不论其态度如何真诚谦逊,对大多数重颜面对知识无所追求的人而言,被苏格拉底这样反复诘问以至哑口无言或者恼羞盛怒绝非乐事,另外苏格拉底平日里一贯有话直说的性格也积累了很多人的怨恨,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苏格拉底最终被群众投票判处死刑。后来已被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因恰适雅典人一年一度到提洛岛敬神的朝拜得以缓期执行死刑,在监狱中关押长达一个月。苏格拉底的同龄好友克里托为苏格拉底布置好一切帮助他逃跑,苏格拉底却用逻辑论证,表明他不能破坏国家法律,坚持善和正义的决心。而《斐多篇》描述的正是最后一幕苏格拉底在朋友面前安然赴死的情景。 故事中最无法回避的背景就是雅典的民主,雅典人在近2500年前就形成的民主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只是一种梦想甚至是幼想的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须有人冒着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风险才能宣扬和鼓吹的体制。反思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个高速发展且有序的国家,应该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维持的。法律的本质是规则,规则是理性的必要形式。法律由民意制定,民意,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它仍然是民意;法律,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它必须被遵循。无论制度完善与否,一旦制定出来,那就一定要按照这个制度执行下去,不会因为立法者的权力,就可以放宽限制。守法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法律,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或实践发现如果不遵守法律可能会受到惩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在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里,

日有所诵读后感10篇

日有所诵读后感10篇 《日有所诵》是亲近母语研究院基于儿童诵读课程的内容建设,为儿童精心编选的诵读教材,以下是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日有所诵》,一本亲近母语的书籍,一本充满新鲜丰富语言的书本。在《日有所诵》里,我们徜徉着,陶醉着,投进中国母亲的特有的带着灵性的汉字里遨游。 汉字输入法的一横一坚、一撇一捺,总是饱含着它们的情谊。看着汉字、读着汉字,似乎眼前就出现了这汉字的意思。看着“落英缤纷”,似乎眼前就出现了落叶落花飘落着的美丽情景,读着“幸福”二字,似乎眼前就出现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安康的景象。 当然,要学会诵读它们。美美地诵读着母语时;你会感到无比快乐,身心都受到熏陶。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要与汉字融入到一起,这样才能读进去。当你仿佛就身入在文章的情景交融时,你就能控制好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你已经到达忘我的境界时,神态运作都会发生变化。 就像《青草回旋诗》和《朋友》一样,《青草回旋诗》国作者写出了对青草的热爱,想必作者也同样热爱大自然。而《朋友》一文中想必作者应该拥有着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自从我读书了《朋友》一文后,就觉得一股脑的把自已的烦恼发泄给别人是自私的。要知道别人也有心事,如果这样做,那么别人的心是否也“库存”不下了?心事就像滚滚长江,也有装不下的时候,那么别人像你倾诉心事的时候,你也应该用心倾听着别人的心事。

快满出来了,承受不住了,不妨试试去与大自然中的某物交流、倾诉。小草小花、小猫小狗,它们听了你的心事后不会去“泄密”,也不会悲伤。而你倾诉完之后,也会心情舒畅。所以,我们也要与大自然做朋友。 暑假读了《日有所诵》这本书,让我的脑海里又增添了许多好词好句。这本书分为十五个部分,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到底有多大:山林里大象可算大,大卡车也装不下。 如果和高山比起来,唉,就像点点蚂蚁房上爬。头顶上的高山 可够大,白云朵朵头上挂。要是和地球比起来,呦,不过是烧饼上的小芝麻。脚下的地球真是大,江河湖海都是它的小花褂。要是和宇宙比起来,嘿,不过是沙漠里的一粒沙。 这段话语言很流畅,用词也很搭挡,诗歌通过层层递进的排比 方式,突出了宇宙的广大。诗中的比喻充满童趣,生动自然。 跌倒了,再爬起来。胜不骄,败不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如 果我们中华民族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国还怎样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中国人必需有不怕跌的精神,这样我们中国才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才会越来越强盛不衰。所以我们必需有不怕跌的精神。 在《日有所诵》这本书中,《跌倒》这篇故事让我有太多的感想。《跌倒》这篇文章主要是鼓励我们身边的朋友:如果你跌倒了,你就应该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