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讲课讲稿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讲课讲稿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讲课讲稿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1990年我国第一个特殊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后,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种类型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这些特殊区域在不同阶段为我国承接国

际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功能不一致、政策不协调等问题。为此,2008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这6类区域进行整合,配置统一政策、功能,执行统一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将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将逐步整合转型为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临近港口的称为“保税港区”,设立在内陆的称为“综合保税区”。

一、综合保税区概念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以虚拟港口为依托,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即叠加了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综合保税区实行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与中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

之间,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海关监管所需的其他设施,是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

二、综合保税区政策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综合保税区主要政策为“境内关外、三税、三免”。境内关外指在我国境内,海关辟出一个专门区域,进出国内的货物就相当于进口和出口,进出境外的货物不需办理海关报关手续;“三税”指保税、退税、免税;“三免”指免许可证、免配额管理、免付汇核销。其中,保税是政策的核心。

综合保税区享受优惠政策简表政策

内容

保税加工政策

免税:从境外进区的设备、原材料、基建物资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制成品及边角料、残次品、余料、废料销往境外免征出口关税;企业出口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保税: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包装物件及消耗材

料,予以全额保税。

退税:从区外进入综合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可办理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使用水、电、气实行退税政策。

免证:货物可以在综合保税区和其他国家之间自由进出,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需配额和许可证;海关不实行《登记手册》管理;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不实行合同核销,不实行单耗管理。

保税物流仓储及进出口贸易政策

区内存储货物的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可在不改变物权情况下,根据物权单位的指令,将仓储于保税仓库内的货物直接或进行简单加工后自由配送;销往区内、国内其他特殊监管区或境外,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区外企业可将多种商品入区获得退税后,根据客户指令集运出口。

国内外采购商从境外采购货物,进入综合保税区,按照区外企业需要,分批次办理出库供货。

加工贸易企业将采购的国产中间产品出口到综合保税区(国内货物进区可视同出口),再由下游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手续,以达到出口退税的目的。

区内企业可开展研发业务,所用境外和国内的仪器、设备、材料等不受产业限制一律享受免税、保税和退税政策;境外和区外进出的检测货物,享受保税政策;国产出口设备等货物可进入区内保税维修并复运出境。

区内与境外间进出的货物,海关实行备案制,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海关监管政策

海关对综合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口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可向海关集中申报手续。

经海关批准,区内企业可将其进口料件和生产的半成品委托区外企业加工,经加工后返回综合保税区。区外企业也可委托区内企业加工,加工后返回区外。

海关对于综合保税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或者保税区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实行保税监管。

综合保税区货物不设存储期限。

检验检疫政策

区内企业从境外入区的仓储物流货物以及自用的办公用品、出口加工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免予强制性产品认证。

从非保税区进入综合保税区的货物,又输往非保税区的,不实施检验。

经综合保税区转口的应检物,在区内短暂仓储,原包装转口出境并且包装密封状况良好,无破损、撒漏的,入境时仅实施外包装检疫。

对入区后又复出区进入国内市场的货物,在检验检疫有效期内免予实施检疫。

转口应检物出境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和输入国家或地区政府要求入境时出具我国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检疫证书或

检疫处理证书的以外,一般不再实施检验和检疫处理。

区内企业之间销售、转移进出口应检物,免予实施检验检疫。外汇管理政策

企业可开设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及资本项目外汇专用账户,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需核定。

进出综合保税区的免税、保税货物,以外币计价结算,其他物品进出综合保税区可以外币计价结算,也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企业不实行合同核销制度,与境外之间的进出境贸易项下的

外汇收支,无需向外汇管理局办理收付汇的核销手续,外汇凭相关单证从银行支付。

企业有条件购汇,允许人民币资金注册企业,以不超过其注册资本中实际到位的人民币部分购汇。

中外资企业均可开立外汇现汇账户,企业经营所得外汇实行意愿结汇,外汇收入可以全额留存。

其他方面政策

启运港退税:从国内其他港口启运经潍坊综合保税区中转的货物,在离开启运地时即可办理出口退税。

离岸账户:综合保税区内允许开设离岸账户,为企业开展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跨国公司可在区内设立财务中心和结算中心。

自由流转:综合保税区内货物可以在区内企业之间自由流转。区内企业之间在转让货物时,只需向海关报送货物品名、数量、金额等电子数据信息,不需要报关办进出区手续。

三、已批准设立的保税区

截止2012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有

22家,分别是:盐城综合保税区、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济南综合保税区、沈阳综合保税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潍坊综合保税区、成都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海南海口综合保税区、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江苏昆山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陕西西安综合保税区、河南新郑综合保税区、新疆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山西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

其中,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天竺、河南新郑、广西凭祥等16个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行。

四、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从2006年第一个综保区获批至今,国内综合保税区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可借鉴方面:

建设高效便捷的大通关平台。建设高效便捷的大通关平台,是国内综合保税区的一个共同特点。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等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大通关平台。这是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是大通关信息平台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的确定,积极创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探索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和模式。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以北空港为依托,以商贸和物流两大产业为支柱,构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电子数据,以及综合信息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应用托管、专业交易市场和公共数据交换等五大基本服务体系。

其次是改善区域通关环境,提供高效率大通关服务。海关、商检以及外汇局等部门先后在综合保税区内设立办事处,向周边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率的通关服务。如苏州综合保税区设立后,其业务辐射23个省市,服务的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12通道全自动智能无人值守卡口、12000平方米国际高标准绿色环保监管仓库、全天候开放一站式服务大厅等。不但吸引到国内20家大公司的入驻,而且以整合的资源、叠加的政策、创新的模式,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再次是构建“海陆空”贸易运输立体格局。不少综合保税区通过建立虚拟空、海港,实行区港联动,提高了通关效率,通过建立集装箱堆场,换箱还箱点、货物集拼中心等载体,积极同周边海港、空港合作,引入陆空联运、海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实现虚拟口岸功能的实体化。苏州工业园区没有

机场、没有港口,后来该综合保税区陆续创造出SZV(苏州的城市代码)空陆联程全新模式、“区港联动”快速通关模式,并打造了“虚拟空港”、“虚拟海港”的概念,为企业加入全球化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存在的问题: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于2008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1年9月30日封关运营,是我国第一个设立在陆路边境线上的综合保税区,第一个设立在民族自治区的综合保税区,唯一一个实现与境外直接相连的综合保税区,第一批入区的10个项目分别为北投保税物流仓储项目、长达永睿物流项目、越利马物流项目、中外运物流项目、金贝物流项目、中集国际物流项目、翔越集团物流项目、汉都仪进出口贸易项目、侨盛进出口贸易项目和金盛包装加工项目,涵盖了物流、贸易、加工等企业,总投资5.87亿元;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2009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0年8月31日通过国家验收,同年12月22日正式封关运营,是目前中俄边境地区唯一的综合保税区。从上述综保区运营情况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吸纳资金和项目难度很大。上述两个综保区均处在边境地区,加工配套产业落后,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边境贸易多是过境货物,如何通过建设综合保税区来弥补这一不足,培育繁荣发达的商贸市场,这是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需要考虑的

重要问题。

2.缺乏高层次商贸人才。综合保税区是一个人才集聚高地。国内综合保税区一般都建立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利用综合保税区内政府、高教区院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适合综合保税区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本地化。缺少综合保税区管理、国际资本营运、涉外金融、涉外法律等方面的人才,是凭祥、绥芬河等沿边综合保税区建设的一大弱点。

3.出口加工贸易比重偏低。绥芬河口岸与我市类似,进口货物占口岸货物总量的90%以上,出口货物仅为10%。与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口资源加工产业和完善高效进口物流产业和

市场营销网络相比,出口加工业和境外销售网络才刚刚起步,贸易额不到贸易总额的1%。综合保税区主要是为发展出口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制造产业而设立,培育和壮大配套产业任重道远。

二、三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分析

(一)地区生产总值。从总量上看:1992年开放之初,珲春、满洲里、绥芬河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7亿元、4.7亿元和2.8亿元,珲春与满洲里相同,绥芬河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过10年的发展,2002年三市经济总量分别为15.4亿元、20亿元、11.9亿元,已经形成三个梯次,但由于总量都很小,差距并不明显。又经过近10年的发展,2011年三市

经济总量分别为100亿元、154.1亿元、91.7亿元,满洲里异军突起,与珲春的总量差距由10年前的4.6亿元,增加至54.1亿元。而绥芬河作为一个地域面积不到珲春十分之一的小城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和珲春市并驾齐驱(参看表2)。从增速上看:1992年—2011年,三市GDP年均增速分别是17.5%、20.2%和20.2%,珲春的年均增长低于满、绥两市2.7个百分点。但从2009年—2011年的情况看,珲春经济增长强劲,GDP增速始终居三市第一位,2011年达到19.2%,比满、绥两市分别高6.1和7.2个百分点(参看表3)。从人均GDP看:2011年三市人均GDP分别为7023美元、9731美元、21832美元,单从这一指标衡量,绥芬河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极高。珲春人均GDP在总量上不占优势,但增速则高于满洲里和绥芬河,2011年珲春人均GDP 增速分别比满、绥两市高出6.7和12.6个百分点(参看表4)。(二)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构成看,满洲里、绥芬河产业结构较珲春更加合理。1992年—2011年,珲春三次产业结构由19.3:42.7:38演变为5.0:70.8:24.2,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4.3和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提升28.1个百分点。2011年,满洲里三次产业结构为2:29:69,绥芬河为0.6:16.8:82.6,均呈“三二一”格局。经济运行规律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次产业结构直接关联。国民收入处于贫困温饱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呈“一

二三”排列;国民收入处于小康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呈“二一三或二三一”排列;国民收入处于富裕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呈“三二一”排列。因此,满洲里、绥芬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进入较高阶段(参看表5)。

(三)经济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满洲里、绥芬河的经济遭受了重挫,满洲里的经济发展至2011年也没有恢复到2008年水平,2009年绥芬河财政收入降幅高达40.6%,而珲春由于经济外向度小、二产比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稳步增长。2011年珲春、满洲里、绥芬河三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为13亿元、16亿元、12亿元。增速方面,2011年绥芬河以43%的增速位居首位,分别高出满洲里、珲春9.8和6.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GDP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2011年,三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10.4%和13.1%。从财政收入指标看,珲春、绥芬河的GDP增长质量略好于满洲里(参看表6)。工业增加值:珲春在全力推进开发开放的同时,始终抓好工业经济。2011年,珲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1.7亿元,分别是满洲里的2.2倍、绥芬河的10.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满洲里、绥芬河高出20.1和2.5个百分点。但从近三年的情况看,珲春与满洲里、绥芬河在工业经济总量和增速上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这说明,满洲里、绥芬河的工业经济正在加速发展。经济发

展规律表明,要做大经济总量,关键还要靠工业(参看表7)。城乡居民收入:与自身相比,近年来珲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2009年—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7%,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8.7%。但与满洲里、绥芬河相比,珲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早在2009年,满洲里、绥芬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2万元,而珲春还在1.3万左右波动(参看表8)。2011年,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757元、21000元、22865元,增速分别为5.6%、14.8%和17.8%。2011年珲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579元,相当于绥芬河的50%,而且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满洲里由于农村人口少,故不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参看表9)。

(四)拉动经济增长因素。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珲春、满洲里、绥芬河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82.7亿元、100亿元、61.5亿元,分别增长37.3%、220.5%、41.2%。近三年来,珲春与满洲里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距逐年拉大,由2009年的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3亿元;与绥芬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由2009年的36.5亿元减少到2011年的21.2亿元,满、绥两市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参看表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2年,珲春、满洲里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6亿元、3.1亿元(绥芬河没有本年统计指标)。开放20年来,满洲里旅游、购物、文娱、餐饮等特色

假日消费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活跃。2011年,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31.1亿元、85.7亿元、14.8

亿元,满洲里比珲春高54.6亿元。2009年—2011年,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7.6%、13.5%、14.9%,珲春稍占优势(参看表11)。外贸进出口总额:2009年—2011年,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浮动较大,年均增速分别为24.7%、-2.6%、41.2%。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三市进出口总额均为负增长,分别下滑17.3%、38.2%、39.8%;2011年,三市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0.2、63.3、70亿美元,绥芬河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边境陆路口岸第一位,分别是珲春的6.9倍、满洲里的1.1倍,增速比珲春、满洲里分别高出2.9和50.9个百分点。相比而言,珲春的对外贸易规模和总额较小(参看表12)。从进出口结构看,绥芬河、满洲里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分别占贸易总额的68%和84%,而珲春以出口为主,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87%。

(五)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珲春(2016年)

满洲里(2015年)

绥芬河(2016年)

绝对值

年均

绝对值

年均

绝对值

年均增长

增长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82

30

308

20

428.7

36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6

26

32

22

54.89

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7

32

167

18

68.5

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00

25

600

48

245.5

32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1.8

36

50

10

182.1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6000

12

40000

17

49700

17

农民人均收入(元)

11000

10

39000

22.6

(注:以上数据来自三市党代会报告)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二零一三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前言 (1) 1.1编制依据 (2) 1.2评价原则 (7) 1.3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 (7) 1.4评价范围 (8) 1.5评价时段 (11) 1.6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11) 1.7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17) 1.8评价标准 (24) 1.9主要技术路线 (27) 2规划概述与分析 (28) 2.1规划背景 (28) 2.2规划概述 (29) 2.3规划协调性分析 (50) 3环境质量现状与预测 (51) 3.1环境质量现状 (51) 3.2环境影响预测 (52) 4规划合理性综合论证 (56) 5 规划调整建议 (58) 6综合结论 (59)

第一章总论 1前言 2010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批复》(国函〔2010〕65号)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机场综保区”),批复面积7.385平方公里。机场综保区分为中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 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广州市交委牵头各部门,拟定了《组建广州空港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和《设立广州空港经济区工作方案》,并上报市政府。《方案》中提出:规划设立广州空港经济区,并划定广州空港经济区及四个核心区范围。 2011年8月,为保证广州空港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顺利推进,也保证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开发建设,广州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广州市空港经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该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的审查,待批复实施。 2012年3月,市空港委、市规划局联合组织《广州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编制。2012年6月,陈建华市长指示,空港经济区必须充分考虑与广州北站的关系,要求重新开展范围划定研究。2013年3月13日,经过市领导同意空港经济区范围扩容为439平方公里。 2013年,广州空港经济区纳入全市“2+3+9”战略发展平台,在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方案稳定基础上,开展了《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0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区域开发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华南环科所成立了项目组,在对

沈阳综合保税区背景资料

沈阳综合保税区背景资料 一、园区概况 沈阳综合保税区是在原有的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辽宁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基础上整合组建的,于2011年9月7日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沈阳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7.1982平方公里,分为A、B两个区块,两区块间距离为81.3公里。 A、B两区将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布局、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战略局面。此外以A、B两区为中心,通过设置保税仓库或者综保区C区等形式逐步把保税业务向沈阳经济区其他城市辐射扩展,形成“双核多星”的发展布局,延伸服务功能,实现“虚拟港口”与腹地经济的良性互动。 A区是由原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和原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合并后组建的;A区规划面积4.1982平方公里,位于沈阳近海经济区,东至通海产业大道,南至沈盘公路,西至回水渠,北至南三路,其中一期建设面积为1.168平方公里;A 区将依托沈西工业走廊和沈阳近海经济区的资源优势,吸引大型的仓储、分拨、配送及采购类别的物流企业以及加工贸易型企业入驻,突出综合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的功能。 A区经沈西开发大道,可直达营口港;经本辽高速、沈大高速,可直达大连港,经沈阳西部货运铁路,可直达盘锦港;经保航路,可直达桃仙空港。

B区是由原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改建的;B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位于沈阳浑南新区东产业区,东至祝科街,南至沈抚铁路,西至文溯街,北至浑南大道,其中一期建设面积为0.686平方公里。B区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以及背靠桃仙机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保节能等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类别企业入驻,突出口岸通关和保税加工功能。 B区毗邻沈阳国际桃仙空港。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四通八达,尤其是沈阳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快实施的城际轻轨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优化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交通环境。“公海联运”、“铁海联运”、“空港联运”的立体交通构架,实现了沈阳综合保税区同海港口岸和空港口岸之间的快捷链接。 二、功能布局 沈阳综合保税区重点承担通关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三大主要功能,可进行仓储物流、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和海关允许的其他业务等九项业务。从产业定位来看,就是要把综保区打造成“四个中心”,即国际保税产品的研发中心、展示展览中心、加工中心以及国际保税物流中心,形成通关作业、保税物流、保

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服务中心项目员工培训策划方案

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服务中心全过程咨询服务项目《2020年员工培训策划方案》 2020年3月10日

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服务中心全过程咨询该服务项目 《2020年员工培训策划方案》 一、培训目的: 为提高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服务中心全体员工业务水平,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更好的加强项目内部学习交流,凝聚内部共识,为业主提供优质化的全过程咨询服务,打造公司标杆项目部,特制定此培训策划方案。 二、培训对象: 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服务中心项目全体员工。 三、培训内容: 1、专题业务培训; 2、工作体会交流; 3、最新规范、标准学习交流等。 四、培训方式: 集中讲座 五、培训时间及主讲人: 每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周三下午16:00-17:00进行培训,地点:施工现场总包会议室,每次培训结束前,确定下次培训内容及培训主讲人,主讲人为项目部全体员工,原则上轮流主持,不限次数。

六、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青岛综合保税区位于临空经济特区,临空经济特区地处胶州市东北部,是青岛临空经济的发展主体和主要功能承载区,将依托胶东国际机场和青岛公务航空机场资源优势,聚集临空指向性强的航空产业和高时效性的临空高科技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设立。在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设立综合保税区,以依托新机场空港资源、为机场航空货运提供保税物流等服务,并发挥综合保税区在保税加工、研发、展示等方面的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区内聚集核心企业、区外发展产业配套,带动区域航空产业的发展。 为此,青岛市拟设立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以服务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国际货运功能发挥,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增值服务;服务于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聚集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于山东省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建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区;服务于国际和区域合作,建成日韩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合作的区域枢纽。 2、工程概况:

如何做好综合保税区的整体规划

如何做好综合保税区的整体规划 国内现有的综合保税区大部分是从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的。比如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在原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口加工区、空港口岸的基础上整合拓展而成,于2008年7月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为5.944平方公里(一期封关运营面积为3.177平方公里,于2009年由海关总署等国家十部委联名验收),是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又比如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是在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基础上拓展而成的,于201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4.68平方公里。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是由封关运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整合升级而成,规划面积3.204平方公里,于2016年1月13日正式获批设立。南宁综合保税区是由南宁高新区托管的南宁保税物流中心转型升级而成的,于2015年11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总规划面积为2.37平方公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综合保税区基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中智物流咨询结合在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规划研究经验,认为在保税物流中心(B型)、口岸、出口加工区等项目规划初期就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否则在后期就会面临诸多问题。 我国现行主要保税形态比较如下: 保税物流形态比较 形态 描述 典型代表 自由贸易区 是指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 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 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 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分区域性、国际间两种类型。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制造、拆装、改装、加标签、分类、与其他货物混合加工、金融等功能。较其他形态,新增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功能。 上海自贸 区 综合保税区 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 一身,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发展国际中转、 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综合保税区开 展口岸作业业务,可在任何口岸(海港或空港)转关出口, 无须再开箱查验。 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成都综合保税 区 保税港区 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上海洋 —1—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1990年我国第一个特殊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后,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种类型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这些特殊区域在不同阶段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功能不一致、政策不协调等问题。为此,2008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这6类区域进行整合,配置统一政策、功能,执行统一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将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将逐步整合转型为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临近港口的称为“保税港区”,设立在内陆的称为“综合保税区”。 一、综合保税区概念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以虚拟港口为依托,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即叠加了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综合保税区实行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与中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

之间,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海关监管所需的其他设施,是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二、综合保税区政策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综合保税区主要政策为“境内关外、三税、三免”。境内关外指在我国境内,海关辟出一个专门区域,进出国内的货物就相当于进口和出口,进出境外的货物不需办理海关报关手续;“三税”指保税、退税、免税;“三免”指免许可证、免配额管理、免付汇核销。其中,保税是政策的核心。 综合保税区享受优惠政策简表政策 内容 保税加工政策 免税:从境外进区的设备、原材料、基建物资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制成品及边角料、残次品、余料、废料销往境外免征出口关税;企业出口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保税: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包装物件及消耗材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案例 信息化建设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成功运作的前提和关键。200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设立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在海关总署、科技部、原信息产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指导和支持下,2007年12月,园区在原先进出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以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集成创新,完成了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虚拟国际空港和海港功能,完善了电子政务功能,拓展了电子商务功能,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关监管机制,促进了现代物流集聚发展。截止2009年4月,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有物流企业、代理报关公司、代理报检公司、区内企业共400多个用户,口岸物流日业务量在1500票左右,保税物流日业务量在1200票左右,日处理进出口监管货值1.56亿美元。 案例背景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是在园区已有的陆路口岸、出

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础上,整合叠加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中心)政策,集口岸通关、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金融服务、检测维修、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监管区。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分为口岸作业区、仓储物流区、和保税加工区三个功能区域,实行围网监管。信息化建设随着园区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同步推进。2001年,园区建立了公共型保税仓库系统和出口监管仓库系统,实现保税、出口监管库集中报关审核管理、快速通关。2002年,建立了进出口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空陆联程通关管理。2005年,采用“政府扶植、实体建设、实体运营”的模式,在原有海关监管系统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2006年5月,启动大通关信息平台建设,同年11月,园区订制海关总署H2000数据全部落地,成为全国省级以下信息平台建设中第一家获得总署H2000报关数据的项目。2007年12月,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系统规划开发完成,成为海关总署唯一推荐的中国特殊监管区域海关辅助信息化系统,也为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监管系统试点单位。2008年2月,原信息产业部批复同意将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列为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唯一试点,并批准在综合保税区设立中国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

空港综合保税区有哪些税收优惠

刘晓伟 纳税辅导 据报道,全国第一家空港型的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将于6月底前完成一期围网封关验收,并投入使用。另外,已完成前期规划及配套设施建设,号称中国最大空港型综合保税区的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也将有望近期获批。这些消息引起了国内部分投资商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经营者的高度关注,面对空港综合保税区的招商邀请,他们急于了解,空港保税区适合哪些企业进驻?空港保税区有哪些税收优惠?进驻空港保税区后税务操作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综合保税区是政策最优惠经济区 空港综合保税区是依托航空港,大力发展国际航空物流的重要载体。综合保税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整合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是中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企业落户在空港综合保 税区便可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 策,进入保税区内的中国产品可实行 退税,国外产品则实行免税。因此,空 港保税区依托国际机场,集口岸通 关、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于一 体,可以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运行成 本。 由于综合保税区整合叠加了保税 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 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所以国家税务主 管部门出台的针对保税区、出口加工 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的优惠政策 全部适用于空港综合保税区。但是投 资商需要注意的是,税收优惠只适用 于增值税、消费税。而对于企业所得 税,虽然货物进入保税区内视同出 口,可以享受出口退税,但仍然是《企 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中国境内企业, 只是特殊封闭区域的企业,不因为地 域特殊而享受特殊的所得税减免优 惠。另外,地方各税也不予减免。 哪些产业适合进驻综合保税区 从综合利用航空港优势、税收优 惠、产业对外依存度等因素分析,空 港综合保税区将主要适合发展保税加 工、保税贸易、保税物流和服务贸易 等方面。主要有:(一)先进制造业,尤 其是对航空运输时效性有极大依赖的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以及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二) 保税贸易方面可建立采购中心、物资 集散中心和销售中心;(三)服务贸易 主要有产品研发设计、产品检测维 修、展示展览、交易结算、物流金融、 设备租赁、信息服务、综合商业服务 等临空产业集群。在空港周围区域, 可发展与空港综合保税区关联度较大 的配套上下游企业、商贸及物流发展 业。 从税收角度考虑,以高附加值产 业为例,由于含有技术因素的高附加 值部分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税发票, 也就无法在出口环节退税,出口退税 政策受益菲薄;另外,由于名义退税 率的存在,并不能实现全部退税,货 物在向国外出口时企业实际负担了一 部分增值税。所以,如果能将高附加 空港综合保税区 有哪些税收优惠 37

综合保税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综合保税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以郑州航空港为例 姓名翟书红 学号 11061022043 院系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2011 级 指导教师庄羽 2015年4月20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概述 (3) 第一节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3) 一、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3) 二、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3) 第二节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STOW分析 (4) 一、机会分析 (4) 二、威胁分析 (4) 三、优势分析 (5) 四、劣势分析 (5) 第二章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7) 第一节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分析 (7) 一、航空物流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7) 二、高端制造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8) 三、现代服务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9) 第二节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10) 一、促进就业 (10) 二、增加收入 (11) 三、提高生活水平 (11) 第二节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分析 (12) 一、保税区的整体城市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2)

二、保税区的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3) 第三章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15 第一节综合保税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一、土地利用问题 (15) 二、拆迁安置问题 (15) 三、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16) 四、招商引资问题 (16) 五、人才引进问题 (16) 第二节针对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16) 一、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16) 二、以人为本,建设舒适宜居的安置区 (17) 三、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就业技能 (17) 四、狠抓项目引进,开展链式招商 (17) 五、多途径招揽人才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

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 202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作为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大西安发力产业结构升级关键期,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和重大利好。 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是我省唯一一家临空型综合保税区,总用地范围约1.7212平方公里,未来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规划中的货运专用跑道无缝对接。 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具备综合服务,满足口岸作业,国际物流业务,销售服务,专业服务功能,航空制造,创新服务,加工物流混合业务等八大业务功能,根据综合保税区实际需求主要服务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 目前,通关中心、查验场地、监控中心、海关信息化系统、海关辅助管理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使用,10万平保税仓库及10万平办公场所建成运营。2016年7月正式封关运营的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已累计完成进出口额44.8亿元,为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积累了前期运营经验。依托中国北方地区第二大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挥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等六大独特优势,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三个经济”发展新核心、欧亚贸易连接新节点、自贸试验区建设新引擎和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全面建成面向“一带一路”的临空型综合保税区。 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具备八大业务功能: 一是综合服务,设置联合办事大厅,方便企业办理各类业务; 二是满足口岸作业,布设海关等部门的联合查验场地,及查验、预检、验放、扣留等设施,可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规划中的第五跑道联通; 三是国际物流业务,主要服务跨境电商物流、航材仓储、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和贸易衍生的物流等业务; 四是销售服务,主要针对国际采购分销、跨境电商、保税租赁、专业产品展示交易和外贸综合服务等业务,开展贸易和展示等; 五是专业服务功能,主要开展航空培训、检测认证和保税研发等业务,紧邻机坪区域重点发展航空维修和租赁业务,靠近自贸大道区域重点发展检测认证和保税研发业务; 六是航空制造,为加工贸易生产企业的入驻提供服务,主要开展航空制造业务; 七是创新服务,发力文化贸易、服务外包和创新金融等业务; 八是加工物流混合业务,根据综合保税区实际需求主要服务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 根据海关对进入特殊监管区域准入条件的相关规定,结合综合保税区独有的功能特点,“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是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的主要服务目标,具体包括生产加工、保税物流、检测研发、保税维修、保税展示、服务外包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入区企业除了将享受综保区基础政策外,未来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还将结合临空特色,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化政策,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使命与方向 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陕西加速“三个经济”发展、西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多重战略赋予了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五大重要使命:一是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发展_张海燕 七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发展_张海燕七 科技信息 ○规划与设计 ○ SCIENCE & TECHNOLOGY INF ORMATION2011年第 11期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发展 张海燕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 【摘要】简单介绍综合保税区的概念、主要税收政策,和这几年在我

国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郑州新郑综保区的概念性规划。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特殊监管区 20世纪 90年代初,我国借鉴国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和成功 经验,在沿海邻港地区相继设立了 15个保税区。经过 10多年的开发 与建设,保税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成为 “寸土寸金 ”的开放最前沿。但 是,由于设立之初的历史局限性,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功能并不到位,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关不畅、优势削弱已成为保税区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区域经济龙头的中国港口城市开始了新一轮改革:保税区与港口联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向自由港过渡,随着苏州工业(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建成,我国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 物流中心逐渐发展成熟,中国保税区正向看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形式迈进,统称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 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 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 务,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 化的特殊开放区域。 综合保税区实行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综合保税 区与中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之间根据海关总署文件(署加发【2007】143号文)要求,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 以及海关监管所需的其他设施。目前我国已批准的有:成都综合保 税区、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 合保税区、海南海口综合保税区、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黑龙江绥芬河 综合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江苏昆山综合保税区和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河南新郑综合保税区,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