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题1: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在社会存在庙宇的限制范围之内,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首先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其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再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最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在它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的某种趋势。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自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时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要做到常抓不懈。

题2: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这一原理在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上有何指导意义?

答: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但是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②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已经“过时”的自由化观点,或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不用发展的教条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其次,这一原理也是

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割裂了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陷入了两个极端的错误。绝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题3:

试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相互关系的原理,并依据这一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

答:①理论是人们对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高度概括而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依赖于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第二,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错误的理论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指导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第三,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历史科学的总结,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四化建设的理论武器。学习的意义在于:第一,掌握这一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三,理解这一理论是发展社会事业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题4:

试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阐述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①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突出和巨大的。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用机制,这些都是与我国生产力状况相适合的,因而对生产力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多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左”的思想影响形成的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经济体制,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改革生产关系中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才能发展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断解决而又不断产生。深化改革是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坚持这种自身改革的进程中,才会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

题5:

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答: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在前进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旧事物发展来的。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辩证否定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它区分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既不能一概否定,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搞复古主义。对于国外文化也要采取分析的方法和批判的态度,决不能闭关锁国,一概排斥,但也不要照抄照搬,盲目引进。要结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创新、吸收与改造的关系。总之,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根植于学习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现在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性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主张相对独立于其他人格学习取向。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行为的社会性起源和认知思维过程在人类机能各方面——动机、情绪、行为的重要性。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关于行为的内在重要性和行为的外部决定论之间的争论,他们提出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的把该领域划归于与人本主义取向相对立的行为主义的范畴。最后,虽然该理论强调了学习在理解人类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但对认知过程的强调,以及认为学习在无奖赏情况下也可以发生的观点则与传统的强化学习理论有分歧。 关于人的观点 Bandura 和 Mischel 都意识到对人的总的看法和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联系,并明确地提出了这方面的观点。当今的社会认知理论注重把个体看作积极动的并能运用认知过程去阐明事理、预见未来、选择行为过程并与他人交流。既注重内部因素又注重外部因素。从根本上说,当个体能适当运用其功能时,社会认知理论就将个体视为一个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和谐的有机体。相互决定论的历程包括个体按照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各种可能的结果在诸多目标中进行主动选择或对不同情境进行区分。 Bandural 和Mischel 都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配合,并致力于建立以系统性观察为基础的明确的概念,社会认知理论讲求的是人类行为的广泛方面与严格的科学态度并重,主要的内部过程和系统性的观察并重,不反对自我报告。 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对人格结构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对认知过程的强调,其中两个结构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注意:自我的概念和目标的概念。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而是一系列认知过程。人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反应,如自我赞扬和自我批评,被视为理解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关键。社会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机能中的一部分历程。从某方面说,个体并不存在“自我”这样一个结构,而只是个体一部分的自我历程。社会认知理论不只是提出一个自我概念,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的自我概念及自我控制的历程可以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成为Bandura 思想的中心,即与自我效能或与处理特殊情境的理解能力有关。自我效能的概念是指个体对其在具体任务或情境下有关行为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动机、行为表现和情绪唤醒。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认知过程,强调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理解。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观察学习涉及通过观察别人而学习复杂行为的能力。自我调节与个体对自身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有关,而不是机械的对外部刺激产生反应。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楷模。有证据表明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楷模的行为表现而学得。因此,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或他人说话从而学会语言,这个过程叫仿效。通常这一类行为的学习历程也包括模仿或认同。然而,模仿指细致地重复他人的某种反应,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表现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的反映。虽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这个必然的变化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社会意识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时、同等程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如我国目前的封建迷信思想。二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总是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内容、性质及其需要。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这种不同步性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当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时,反映这种存在的旧的社会意识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的发展。 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或预见未来,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旧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迟早要归于灭亡;新的理论也只是在社会存在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时才可能产生。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只能指出其根本趋势和大致轮廊,而不能详尽无遗地描绘其具体细节。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如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出现,仍然是以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假如当时法国和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取得如此成果的。同时其社会意识的先进性本身也是相对的,当时英国在经济思想上就远远高于法国和德国。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与价值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与价值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本文就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展开思考, 分析了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表现形式, 阐释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和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是我们认真深入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深刻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现实作用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我们发挥意识的作用, 发挥精神的力量,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意识; 独立性; 表现形式; 现实意义; 1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生产及其活动的能动反映, 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如法律、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表现特点,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 1.1 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 它会或早或晚地反映社会存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个概念最早是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一封书信中提出来的, 按照恩格斯的提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相关概念的阐释, 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发展规律, 不论社会意识何时反映社会存在, 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规律永不会改变, 意识形态归根到底还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2) 因此, 意识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论与价值 1.2 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1.2.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落后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 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通常是先有了社会存在, 然后才有为适应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 往往不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认知与社会学习理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一、内部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 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把人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 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 197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 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 (一)交互作用论 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 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 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再现。 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注意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行为,也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三)对强化的发展 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象是自己获得了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的相应行为也随之减少,象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一个人在表现某项行为之后,若自己感到有成就,那种满足感,就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 (四)预期作用与行为目标 解释行为的学习与表现的差异 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对行为的后果,有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认知理论

第一章社会认知理论 1.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目前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与行动三者之间的交互决定论)的理智把握,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于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即人类行为与人内在诸因素以及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在三者交互作用的机制中,班杜拉又特别重视由人的各种因素构成的自我系统,他由此衍生开来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应或有效性,它包括一系列的自我效能现象,其中最为核心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水平相关,但并不代表个人真实的能力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决定人们对行为任务的选择及对该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时也影响人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以及情感反映模式。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被称为自我效能信息,班杜拉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的。 1.亲历的成败经验 亲历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亲身行为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因为*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身的认识最可*,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个体对自我形成行为表现成败的各个因素(如: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寡等)的权衡。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非常重要。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 言语说服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信息源是他人的鼓励、评价、建议、劝告等。言语说服是进一步加强人们认为自己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手段。尤其是当个体在努力克服困难时,如果外界有人表达了对他(她)的信任或积极的评价,会较容易增强其自我效能。 4.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有时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比如生理上的疲劳、疼痛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可通过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情感四种中介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用实例说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课程作业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老师韩汝胜 学生陈思瀚 学号114301102 课程编号240 学院国际关系 专业国际政治 完成时间2012年11月5日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结合实例分析) 陈思瀚24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测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的存在的社会意 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一国 两制的构想,这一进步的社会意识预见了中国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未 来,指导中华儿女在二十世纪末完成了收回香港澳门的百年夙愿。二战 中日本领导人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错误地估计了日本 侵略军的实力与中华儿女的反抗精神,最终导致日本深陷战争泥潭,难 逃战败的命运。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 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产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首先,作为坚定的共产党员,邓小平受到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熏陶,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毛泽东思想的 灵魂“实事求是”使邓小平充分思考了当时特定的国内外形势。最后, 周恩来在外交上的“求同存异”方针启发了邓小平不同制度之间和平共 处的可能。而日本二战领导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主张则是日本明治 维新后形成潮流的军国主义、法西斯思想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 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大学,博学的老师们将 科学的思想技术教授给学生们,给社会的发展、学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而在某些农村地区,道士巫婆将迷信思想灌输给村民,组 织迷信活动,给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 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 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

2016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6章满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6章在线测试 A B 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C D 的 A B C D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B C D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A B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 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 久地存在下去 D

A、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 B、社会有机体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 C、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D、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E、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2、国家的本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D、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3、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包括它()。 A、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时发生根本变革 B、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E、采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是( )。 A、哲学 B、艺术 C、语言学 D、逻辑学 E、宗教 5、整个社会意识形式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是()。

正确错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当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正确错误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正确错误 、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正确错误 、在阶级社会中 正确错误

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

福师1203考试批次《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求,请设计一份面向幼儿家长的关于幼儿学会做事的调查问卷。(50分) 考核知识点: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见P41-48 调查问卷的设计步骤: ●问题设计 ●答案设计 ●问卷编排 通过大家对《幼儿学会做事的调查问卷》情况的理解来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阐述,例如问题设计就涉及到每个人对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表现的不同理解了。没有统一答案。 编制调查表要注意: ①标题应简明醒目; ②表中须能容纳所有的调查项目; ③复杂表应有填表说明; 有的表末应注明填表单位和填表日期以备查用,以示负责。 二、选题的基本途径是什么?(50分) 考核知识点:选题,参见P6 1)从教育实践中选题 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教师和校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有待于认识,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些问题中有的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有的则属于某一特定领域。当前大多数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只要是一位有事业心的教育工作者,都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中可以选择提炼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而且提出来的课题往往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比较可行。因此,从工作实践中提出课题时要特别注意对有关问题进行科学提炼,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体现特点。 2)从教育理论中选题 教育实施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也使教育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

展。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必然会有许多空白点,也会有已有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矛盾的地方,或者存在一些值得完善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随着科学的高度综合化和分化,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提出研究课题也是教育课题的重要来源,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新的教育边缘学科理论都是这样形成的。 从教育理论中提出课题,首先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这对教育理论工作者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对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就难一些,但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从教育理论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研究课题,验证或丰富、充实有关理论,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理论性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一些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课题也可以受教育理论的启发而提出来。 3)从教育科研规划中选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科研愈来愈受到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都从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需要出发,定期制定出一批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如“十五”教育科研规划,提出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了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一二项进行研究。 福师1203考试批次《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说明设计一份信度高的教育调查问卷要注意的主要事项。(30分) 考核知识点: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见P45-46 参考答案: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引起注意: 1. 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2. 问题的排列组合 3. 试测与修订。 结合知识点以及自己的实际理解扩充每条知识点。 二、什么是实验效度?举例说明教育实验内外效度的关系。(30分) 考核知识点:实验效度,参见P60-63实验效度是实验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分为内效度和外效度两种。 参考答案:

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晚年曾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根源。恩格斯说:“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的分工的地方,单独的劳动过程就成为相互独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1页)社会意识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当它一旦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出来后,就离开经济基础相对独立起来,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并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恩格斯还从社会意识产生的特点的角度揭示它的相对独立性。人们在创造社会意识时,总要利用先前世代和当代的人们所积累的思想资料,加以改造和发展,而这些思想资料是人脑的产物,它们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手段表达出来并世代相传,经历着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社会意识产生的这种特点,也使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各种社会意识的形成都有其经济根源,推动人们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的最终动力不在思维本身而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思维过程都要以客观材料为对象,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各种思想资料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成果都要以物质外壳为依托,它们之所以能流传下来,都是由于现实的需要和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 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这种非完全同步性表现为两种情况:(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对变化了的社会存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在阶级社会中,反动阶级总要利用过时的社会意识为其反动政治目的服务。所以,当社会存在变化了,旧的社会意识不会立即相应地发生变化,特别是离经济基础较远的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更为迟缓。(2)某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可作出某种预见。(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一般说,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的,但往往出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而社会意识水平不高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而其社会意识领域却超过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各种具体历史条件诸如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历史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国际条件的重大影响。但这种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出现,仍以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因此,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的构建,不仅主要地从现实的社会存在中汲取养份,反映社会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概括当今社会实践的新鲜经验,提炼现实生活提供的思想资料,而且还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批判继承过去的历史遗产。今日的社会意识又成为后人利用的思想资料。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人类的精神文明日积月累,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对社会意识的遗产,不能兼收并蓄。继承什么,如何继承,归根到底受到现实社会存在及其发展要求的制约。根据现实的需要,区别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继承中超越历史。(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各种形式在内容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联系、协同地对社会生活起作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以什么方式、发生什么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所提出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的形式影响最大。各社会意识形式既反映经济又受到政治的重大影响,并往往以政治为中介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亦对政治、法律思想产生影响。社会意识各形式间的相互作用表明:经济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正确揭示社会意识各形式间的相互作用,阐明政治在经济和思想间的中介作用,将有助于说明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既反对了唯心史观,又避免了历史观上的机械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它就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得永恒得、必要得条件,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得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与延缓得作用。如,一个国家得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与社会得重要作用。二就是“人口因素”,就是重要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与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得有生命得个人得总与。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就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与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得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得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就是辩证统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1、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得基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实践得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得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不断发展变化得现实世界得反映。 例子: (1)富人与穷人得烦恼————社会存在得性质决定社会意识得性质,社会意识得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得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得辛酸,饥区得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得女孩子对上海得欢乐颂小区得不同瞧法,体现了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与发展。社会意识就是具体得,历史得。每一时代得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得内容与特点,具有不断进步得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就是深深埋藏于经济得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得或早或晚得发生变化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