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不等关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不等关系》的内容和习题。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四)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练习中的习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的浸透。

●教学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

●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关系,以及不等关系的应用.

Ⅱ.新课讲授

[师]既然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接触过不少,能举出例子吗?[生]可以.比如我的身高比她的身高高5公分.

用天平称重量时,两个托盘不平衡等.

[师]很好.那么,如何用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呢?请看例题.

如图1-1,用两根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图1-1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师]本题中大家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个是了解“不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

[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圆的面积是πR2,其中R是圆的半径.

两数比较有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情况,“不大于”就是等于或小于.

[师]下面请大家互相讨论,按照题中的要求进行解答.

[生](1)因为绳长l为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得面积为()2,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就是

()2≤25.

即≤25.

(2)因为圆的周长为l,所以圆的半径为

R= .

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就是

π·()2≥100

即≥100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4(cm2).

圆的面积为≈5.1(cm2).

∵4<5.1

∴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9(cm2).

圆的面积为≈11.5(cm2)

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均为l cm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 .

因为分子都是l2相等、分母4π<16,根据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因此不论l取何值,都有> .

二、做一做

投影片(§1.1 B)

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离地面1.5 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为 3 cm.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只列关系式).

[师]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列出关系式.

[生]设这棵树至少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得

3x+5>240

议一议

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由≤25

>100

3x+5>240

得,这些关系式都是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由此可知:

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三、例题.

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

(2)a是负数;

(3)a与6的和小于5;

(4)x与2的差小于-1;

(5)x的4倍大于7;

(6)y的一半小于3.

.四、课堂练习

5m

在通过桥洞时,我们往往会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这是限制车高的标志。你知道通过该桥洞的车高X(M)的范围吗?在通过桥面时,我们往往会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这是限制车重的标志。你知道通过该桥洞的车重Y(t)的范围吗?

10t

根据本题可以向学生浸透法教育:《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

五.课时小结

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特别要注意“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的理解.

通过不等关系的式子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板书设计

§1.1 不等关系

一、1.投影片§1.1 A(讨论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2.做一做(投影片§1.1 B)

根据已知条件列不等式

3.归纳不等式的定义

4.例题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不等式有较完整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等式是由表示问题情境中的不等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不等号和不等式的概念;根据给定的条件列出不等式;在数轴上能表示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鉴于此本节课我以几个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不等式是为了描述客观世界中不等式数量关系而产生的模型,经历不等式的产生过程;此后学生在原有等式的基础上进行不等式概念的自我建构,内化概念;对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学生以往的学习中也早有经历,教学中我着重通过例题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并掌握列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的地方,将问题的解决提升为一种方法,然后让学生课堂练习进行及时反馈,强化知识点,达到教学重点的突出;数轴是研究数和数量关系的重要工作,不等式在数轴上的表示更是解不等式组的重要基础,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我设计着先让学生回顾数轴及实数1在数轴上的表示,学生很容易就能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相应的点进行对应,之后我就进行追问不等式x<1在数轴上的表示,学生这时产生了知识上的冲突和探索的欲望,我再引导学生跟x=1在数轴上的表示进行比较和区别,让学生逐步感受x<1在数轴上的表示是点汇集成一条线的过程,从而突破了教学上这一难点,从学生后面两个不等式在数轴上表示的自我探索的结果来看,这一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的.最后例2不等式的应用, 学生做起来并不困难,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解决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2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与开头呼应.。同时通过习题进行了法制教育《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的浸透

为什么是0.61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建立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总结并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工具作用和人文价值,体验探索之后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情境设计和练习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保法》的浸透。

教学重点用一元二次方程刻画现实问题——市场营销.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活动目的:通过回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得比较理想,能够比较详细的说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关键。

二、新课

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降价应为多少元?

分析:本例中涉及的数量关系较多,学生在思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列表的形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本题的主要等量关系: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5000元

如果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那么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元。

每天的销售量/台每台的销售利润/元总销售利润/元降价前

降价后

填完上表后,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进而解决问题了。

当然,解题思路不应拘泥于这一种,再利用上述方法解完此题后,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找寻其他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求定价为多少?直接设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x元,应如何解决?

注:在这里可以进行法制教育的浸透,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保法》。

三、巩固练习:

四、小节

本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P66页随堂练习1、习题2.9 1

四、教学反思

1、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进行教学。

在教师创设的“获得一定的利润”“面积的规划”等问题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投入自然解决问题的实际活动中,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思维。通过两种不同的解法,引发方法之间的比较;通过教师形象的比喻,使方程的出现自然流畅。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方程建模思想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掌握方程建模思想的有效运用,从而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遭遇的困惑与挑战及调整观念提升认识:

本节课面临一个时间的问题,在例1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从备课来看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新课改以后所要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过分控制时间,则探究和讨论难免流于形式而不够深刻;如果让学生尽情展开探究,则教学任务完成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3、针对以上问题我的思考和认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引作用不可忽视,应该引导学生沿着一条正确的猜想和讨论模式进行高效率的探究和讨论,而不要在一些有歧义的无价值的问题上过分纠缠,以至于浪费了课堂时间。

(2)练习题不宜太难,但要注意抓住重点题型,只要能有效突破建模的关键即可,不然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此外,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有困难,建议教学时对内容适度删减,或者增加一个教学课时。

4、进行法制教育浸透

根据情境设计和练习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保法》的浸透。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情境设计,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浸透。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回顾交流、情境导入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问题思考:

(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3)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①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当木板面积为0.2 时,压强是多少?

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④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⑤请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注:在这里,可以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浸透。

二、寓思与练、小组探究

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 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所示:

探究:(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课本P142 ),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上讲台演示。

继续探究:

2.如图5-9,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 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

探究:(1)请你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上讲台演示自己的解答。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1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看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5.4 1、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在教学手段上,本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体现知识的背景材料,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动感强,直观性好,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根据情境设计,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浸透。

日相同的概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生日问题的实验、统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有助于破除迷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练习中的习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浸透。

教学重点: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经历用实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的过程,并初步感受到50个同学中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较大.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合作交流法.

本课时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日问题,旨在通过具体收集数据.进行实验,统计结果,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并初步感受到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红楼梦》62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就这样巧,也有三

个一日的,两个一日的……过了灯节,就是大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宝玉又在旁边补充,一面笑指袭人:“二月十二日是林姑娘的生日,他和林妹妹是一月,他所以记得.”

关于生日问题,还有几个很有趣的故事:

(1)有一次,美国数学家伯格米尼去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看台上随意挑选了22名观众,叫他们报出自己的生日,结果竟然有两个人的生日是相同的,使在场的球迷们感到吃惊.

(2)还有一个人也作了一次实验.一天他与一群高级军官用餐,席问,大家天南地北地

闲聊.慢慢地,话题转到生日上来,他说:“我们来打个赌.我说,我们之间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

“赌输了.罚酒三杯!”在场的军官们都很感兴趣.“行!”在场的各人把生日一一报出.

结果没有生日恰巧相同的.

“快!你可得罚酒啊!”

突然,一个女佣人在门口说:

“先生.我的生日正巧与那边的将军一样”.

大家傻了似的望望女佣.他趁机赖掉了三杯罚酒.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猫洞乡佑份小学毛家艳 学科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猫洞乡佑份小学毛家艳教案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8 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案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渗透相关法制内容: 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简况。 教案时间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 2、播放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昔日的黄河与今日黄河的对比,导出课题 -- 《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并板书。 3、“摇篮”怎么会变成祸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治理黄河? 四、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词语。 五、回归主题 1、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2、后来,黄河变了,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3、学生交流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

J 无限制的开垦放牧农作物大量减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Jf T水土流失— 4、治理方案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兴修水利。 六、渗透法制教育 1、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2、顺势简介我国防洪、防沙治沙、环保等方面的法制建设简况及黄河治理工程、黄河防护林建设等重大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第三条防沙治沙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有计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强防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概念,会求一组数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与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法制教育渗透点 通过图表信息可以渗透到相关《环境保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本法的一些规定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

创设情景,列入课题 1、请学生观察课本250页篮球队员的一些数据。 提问: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 2、情同学观察下表,分别计算三中污染物在2003年到2007年中的平均排放量。 提到污染物排放,可渗透到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条知识。 3、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n x x x n ++ 211

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巩固练习: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728567 综合知 识 507470 语言8845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过程见板书设计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学生课堂练习:课本P253 随堂练习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七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合水中学杨立俊 3.3平面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平行、相交、重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及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呢?经过三点呢? 2.线段AB=CD,CD=EF,那么AB与EF的关系怎样? 二、讲授新内容 1.观察P51的图形 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相交、重合、不相交也不重合(平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可能重合,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关键:有没有公共点 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

4.用三角板画平行线AB∥CD.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5.P52的注意内容. 6.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 7.做一做 任意画一条直线a,并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A,通过点A画直线a的平行线,看能画出几条?(学生画图,实际上只能画一条) 8.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9.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a、b、c是三条直线,如果a∥b,b ∥c,那么a∥c. 因为如果直线a与c不平行,就会相交于一点P,那么过P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b平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c. 10.从平行线谈人生:其实我们的人生道路就像一条线,然而国家也有有一条线,就是法律的线,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沿着维护遵纪守法的道路走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线与法律的线平行;当我们沿着为恶社会的道路走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的线终究有一天会与法律有交叉点的。 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P54 1、2题 2.补充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_相交或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两个或三个 .

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3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深入思考,并能将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行动有机结合。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总第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深入思考,并能将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行动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4、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四、布置作业: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课型:总第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西乡中学钟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科学记数法》 斗古中学卓政富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和人均耕地急剧减少的国情,让学生明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相关法律制定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 重点: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 三、教学难点 难点: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一些有关祖国人口、资源、土地的一些数据资料,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作为-个中国人,我们应为她而骄傲。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有关我国的人口、资源等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同学们查到了什么资料呢?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你的调查成果?

学生1:我在图书馆里查到了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大约为1300000000人。 学生2:我从公布的资料上查到了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900000000亩。 学生3:我从电脑上查到了我国石油储量为24000000000桶。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反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沉思) 学生l:我发现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教师伺机点拨:同学们的观察都是正确的,请大家计算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告诉学生美国现有人均耕地面积约9.7亩)。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提问:比较我国在人口、土地方面与美国的差距,今后在这些方面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借机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让学生明白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我国实现可持速发展的基本保证。) 学生2:我发现这些数据都比较大,书写和读时都比较麻烦。(教师赞赏)教师:那么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比较大的数呢? 2.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刚才,同学们都已做了努力的思考,想必都有所发现。你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好吗?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好。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伺机点拨。 3.择优反馈,提升理论 小组交流结束,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的方法好? 学生a:对于较大的数,我们认为可以用数字与记数单位百、千、万、亿等合写的方法来表示比较简单。例如:1300000000可以写作l3亿。 学生b:我在查找资料时发现,有的数可以用一个数乘以10的几次方的形式来表示。 例如:1300000000可以写作1.3×l09。 学生:l.3×109这种写法更方便,因为若带单位的话,例如:1300000000000 写作13000亿会受到限制。 教师:那么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呢? 归纳: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xl0n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3、让学知道,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我国还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有血有肉、爱我们的母亲,除了这个母亲,你们还把什么也叫做母亲呢?(老师、祖国、大地、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板书) 二、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那么,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纱衣”。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并板书: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太可爱的,是地球孕育了生命,创造了神奇,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就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和蔼可亲) 这句话该怎么读?(练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出示课件边出示边讲解)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江河里,鱼儿在自由自在的生活、清凉的山泉在哗哗的流淌……,多美的景色啊。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新华乡中学小学二年级数学组) 教学课题:平移和旋转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情景、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大家看有哪些好玩的玩具?这些玩具你们都玩过吗?那玩过的同学们你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说出来让同学们分享一下。(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师: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展示课件)生:滑梯、火车、秋千、缆车··· ··· 师: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生:(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指名学生回答。 1 师: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怎么分的?自己先分一分。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派人回答。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生: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生: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师:揭示课题,板书:平移和旋转师:谁能找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一: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1] 武佐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 在中小学各年级学生中开设法律常识课,列入课表。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

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在社会品德及其他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各中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 早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常言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因此,在中小学各学科中渗透渗透法制教育,事在必行。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重渗透法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自己对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因此,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不仅是我们义务,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况且法制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

重要部分,它关系到未来的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没有脱离我们的工作实际。 二、加强学习,提高法律素养 认真学习钻研《教师法制教育读本》,把《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自己的必修课程。常言说“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定位的诸多条件中,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要件。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自身具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思想的,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师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后续队伍的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养。 三、认真备课,找准找好法制切入点 认真钻研省教育厅发放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数学分册)和《教师培训手册》中法制教育渗透点,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与法制教育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的。如自编例题:某化工厂今年的黑烟消降率为70%,要在两年内达到95%以上,平均每年的黑烟消降率至少增加百分之几《某市烟尘排放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一)市环境保护局对已达到基本无黑烟的区进行复验,凡炉、窑、灶总数黑烟消降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工业锅炉、工业

一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教学设计 香坪小学:祝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重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北京风光。 难点:读好本文长句子。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插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复习 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词的字音,就可去北京参观游玩了。 (指名读。)小朋友,现在你们到了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生读词语,全班跟读。读好了生字词语,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文章里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什么景色。 二、学文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A、“谁想去什么地方?”(指导朗读。) B、理解“我多想去看看”。 多远算是"遥远"?举例说明。出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 C、“为什么想去呢?” 理解升旗仪式的壮观。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 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显得更庄重。每个早晨经常有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看升旗仪式,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看有关升旗仪式的图片。老师解说。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的感觉?理解"壮观"。 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给学生讲解: (1)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 (2)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 (3)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国,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式者是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时,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学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再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师问:我们学校每周升旗仪式时,你是怎么做的,与学生交流。 闭上眼睛,你们看到升旗仪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这几句话。 齐读全文。 2、指导朗读全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3、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 指名背诵。(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如果请你去,你想去看什么?) 板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 遥远,庄严、肃穆,壮观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2016年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法制教育的旋律。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在游戏中渗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

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016年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2】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而分数又包括全部整数作其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概念的进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再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材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材料时间:地点:培训人:学时数: 一、全面认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 1、是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 2、是要从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高度来认识。 3、要从满足青少年的教育和法制需求来认识。 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在什么背景下编写的? (一)政策背景 1.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 2.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3.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5.从“一五”普法到今年启动的“六五”普法,都把中小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现实背景 1.2008年,我省发生瓮安“6.28”事件,部分在校学生参与,涉嫌违法犯罪,引起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对中小学法制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 2.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榕江某中学“4.01”案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件。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因或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3.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

小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点

小学数学法制教育渗透点 一年级数学 版别:苏教版 渗透点1 ☆学科内容 一(上)∕第四单元∕认位置∕第10页∕情境图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实物展示,师生互动。 ☆示例或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国旗图片后,向学生展示国旗实物,并说明国旗的特征。 2.教育学生: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要热爱、尊重国旗。(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3.师生互动: (1)我们在哪里能看到国旗? (2)回忆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的情境。 渗透点2 ☆学科内容 一(上)∕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12页∕情境图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总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讨论交流。 ☆示例或说明 1.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围绕“教师节快乐”的意思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 渗透点3 ☆学科内容 一(上)∕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52页∕情境图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十一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图片展示,师生交流。 ☆示例或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师生交流:这些小朋友要开展什么活动? 3.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相关内容。 4.通过观察参加植树活动的小朋友人数进入“5+1”或“1+5”的学习。 渗透点4 ☆学科内容 一(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68页、69页∕例题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结合实例,创设情境,结课点睛。 ☆示例或说明 1.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指出它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开展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知道要爱护人民币。

英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英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四年级英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Let’s learn let’s do 教材简析:主要学习时间的表达及描述时间进行的日常活动。需要掌握主要单词、词组:music class, breakfast, lunch, go to bed 等和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It’s time for…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 (1)能够询问时间并做出正确的回答,如:What time is it It’s nine o’clock. (2)能够结合学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如: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3)能够听懂并发出一些指令,如:Time for breakfast, drink some milk. 2 知识目标: (1)认读Let’s learn 和Let’s do 中的单词和句子 (2)能够掌握Let’s learn 中的新单词和句子并能做到听、说、读、写。 (3)理解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Let’s do部分 3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严格的时间观念,珍惜时光;学会遵守《小学生规则》,约束好自己的行为规范,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2)学习策略:注重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 (3)文化目标:了解时钟表示时间的方法及人体对时间的反应(即生物钟)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关学生日常活动的六个单词和词组 难点: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nine o’clock.”“It’s time for…”的理解和运用 5 教具准备: (1)教材内容相关的配套磁带及录音机 (2)教师准备一个教具钟(可以是自制的) (3)教师准备六张单词卡 (4)准备几个钟表卡片,起始时间为上课时间(有几个小组做几张,小组每答对一次前进一分钟)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1教师请一组学生表演第一单元story time中的故事 2教师看完学生表演后,向学生提问:Where is zoom 学生回答:He is in the canteen. 教师又问:Why 学生回答:He is hungry.

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白沙小学:王小会;教学内容:;(统计之认识众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众数在日常生活;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正确掌握怎样确定众数,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引用价值,激;(2)、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教学重点:众数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白沙小学:王小会 教学内容: (统计之认识众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众数的意义。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正确掌握怎样确定众数,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引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两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教学重点:众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众数在一组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回忆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二、教学新课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 (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其 它(说出自己的理由) 2、比较数的大小,择优。平均数是1.475m 中位数是1.485m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学生物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计划 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日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生物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生物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生物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法制案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 (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学案例和制定的相关资料的个人学习过程。教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有关背景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则要熟悉案例内容,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情况,洞察案例中章显或

内隐的疑难问题,并借助有关材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用已有的经验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并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二)课上讨论课上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髓部分。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操纵并注意将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学生的法制观念较差,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结合具体生物学知识进行。在七年级上册《认识生命》的教学中,我首先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三,森林资源丰富,共有木本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还有银杉、水杉、银杏、珙桐、金钱松、台湾杉、鹅掌楸等30多特有珍贵树种,具有“活化石”之称,是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再引入森林的作用和破坏自然资源引起的危害以及自然保护的意义,接着指出国家为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同时制定了《森林法》。《森林法》中规定“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沙、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树林内砍柴、放牧。在采伐森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择伐和渐伐方式。”对此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并求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提到树木花草可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在自然界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要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不要攀枝摘花和踏采花草,也要求学生做好监督工作,使全社会都来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总结评析在总结评析阶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过程特别是案例讨论的成效作全面总结,鼓励个性差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黔西县重新镇沙坝小学杨文俊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知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