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地质学(讲义).jsp

瓦斯地质学(讲义).jsp
瓦斯地质学(讲义).jsp

第一章绪论

瓦斯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

瓦斯地质学是研究煤层瓦斯的形成、赋存和运移以及瓦斯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煤层瓦斯的形成过程研究或者说煤层瓦斯组成与煤级的关系研究;瓦斯在煤层内的赋存与运移;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构造煤特征研究;地质构造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理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与控制措施;瓦斯资源地面开发;瓦斯地质图编制。研究的意义: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害气体,控制瓦斯涌出量、减少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性;瓦斯是温室效应气体,同时是清洁能源,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可以保护大气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研究的方法:利用地质统计法、钻探、探掘、地球物理方法,结合煤田地质、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理论综合研究。

(一)、煤层气和瓦斯的概念

近来,人们采用术语“煤层气”一词,意指赋存在煤层里的天然气。此术语翻译自英语“coalbed gas”。如果讨论“煤层气”的成分,则包含甲烷、重烃、二氧化碳、氮等多种气体成分。如果计算“煤层气”的含量或资源量(储量),又仅指甲烷一种气体的量。“瓦斯”是我国采煤界习惯用的术语。广义上讲,瓦斯是煤矿井下除大气以外的气体的总称,包含:赋存在煤层及岩层里并涌入到矿井的天然气、矿井生产过程中生成的炮烟和其它废气、井下各种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深源放射性物质蜕变生成的气体、自地下水释放出的气体等多种来源的气体。包括:甲烷(CH4)、重烃(即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5)、氢(H2)、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等。

“瓦斯”一词的常用含义有以下两种:

1, 煤矿井下工程里的甲烷(CH4),又称沼气,有时还指二氧化碳(CO2);在确定“瓦斯风化带”时又指甲烷、二氧化碳和氮(N2)三种气体。通常所称的“瓦斯涌出量”往往仅指甲烷一种气体的涌出量,不包含二氧化碳和氮的量。

2,赋存在煤层和岩层里,尚未涌入矿井的天然气。在分析其成分时,通常只分析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氮(N2)等三种气体成分,有时还分析重烃;特殊需要时才分析其他气体成分。通常所称的“煤层瓦斯含量”又仅仅指甲烷一种气体的含量,所称的“瓦斯资源量(储量)”也仅仅指甲烷一种气体的资源量(储量)。如果计算二氧化碳含量,则需说明。(二)“瓦斯抽采(放)”和“煤层气地面开发”

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煤矿开始从待采煤层里先抽放瓦斯,现在国家要求所有高瓦斯矿井都必需“先抽后采”,保证安全采煤;还要求利用抽出的瓦斯,减少向大气排放瓦斯。为此将“瓦斯抽放”改称“瓦斯抽采”。近来我国瓦斯抽采量大幅度增加。

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取得商业化开发成功。我国研究与试验“煤层气地面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进展最好的试验区在山西省沁水盆地东南的晋城矿区。

“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地面开发”两类采气方法的根本区别是:

瓦斯抽采——在煤矿已开拓的地区,从煤矿井下,也可以从地面抽采已受过采掘影响的煤层中的瓦斯;其首要任务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同时利用被抽采出来的瓦斯。抽采规模取决于采煤的需要。抽采瓦斯的成本主要或全部被计入采煤成本。

煤层气地面开发——在未建煤矿或煤矿未开拓的地区,引用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技术从地面开采尚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煤层气;其任务是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当然也将有利于将来在该地区安全采煤。煤层气地面开发必需达到商业性开发的规模。

这两种方法开采与利用甲烷都将减少向大气排放甲烷,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第二章煤层瓦斯的形成理论

一、煤的形成与演化

1,成煤母质——植物(低等、高等)

2,成煤环境——泥炭沼泽

3,地质构造条件——缓慢下沉

4,成煤作用阶段——

第一阶段:泥炭化作用阶段,植物残体经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演化成泥炭;

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 泥炭经地球化学作用演化成煤.

由褐煤演化成烟煤,再到无烟煤,称为“煤变质作用”。

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石墨

∣←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石墨化作用

∣←——变质作用———→∣

二、煤的成分和种类

煤是自然界成分最复杂的一类岩石,属沉积岩中的生物化学岩类。

1,煤是三相物质的复合物,又是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复合物

固相——有机显微组分(macerals)和矿物(minerals);

液相——水和极微量的液态烃(石油);

气相——瓦斯(甲烷、二氧化碳、氮)。

其中有机显微组分、液态烃和甲烷属有机质;矿物、水、二氧化碳、氮属无机质。所以煤是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复合物。

①当然有机质是煤中主要成分。有机显微组分(macerals)是用显微镜可识别的基本单元。有机显微组分被划分为三组:镜质组(vitrinite group)、惰质组(inertinita goup)、壳质组(exinite group)。其中镜质组是主要组分,通常占70%以上。

由这三组显微组分组成四种有机宏观组分(lithotypes):

镜煤(vitrain)——几乎全由镜质组组分组成;

亮煤(clarain)——大部分由镜质组组分组成;

暗煤(durain)——少部分由镜质组组分组成;

丝炭(fusain)——由惰质组组分中的丝质体组成;

②从煤里已发现的矿物种类虽然很多(经文献报道的矿物超过150种),常见的矿物种类并不多,如:粘土类矿物、黄铁矿、石英、方解石, 菱铁矿等。矿物常成为碎屑或碎屑集合体形态分散在有机显微组分之间,多数矿物的颗粒微小,呈球粒、结核、透镜体、条带等等形态;还有一些亚微米-纳米级的矿物微粒镶嵌在有机显微组分内部。

通常用煤燃烧后的固体残渣灰分产率(质量分数,%)近似代表煤中无机质的质量分数;可燃物质的质量分数则近似代表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按煤炭勘探规范的规定,煤的灰分产率低于40%,方可参与煤炭资源量(储量)计算。

2,煤的元素组成——从煤中共检测出86种元素。

按元素的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含量>1‰)和微量元素(含量<1‰)两大类:

常量元素12 种:碳、氢、氧、氮、硫、钙、镁、铝、铁、钠、钾、硅。

其中碳、氢、氧、氮和少部分硫是组成有机质的主要元素;

其余是组成无机质的主要元素

3,煤的化学结构

煤的分子结构很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煤结构的认识还属于假说。

通常认为,煤的基本结构是由芳香族为核心及其周围的官能团和侧链组成。芳香族核心由苯环组成。

官能团和侧链有:含氧官能团、含氮官能团、含硫官能团、烷基侧链等

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苯环增加,官能团和侧链脱落。

煤气和煤油就是脱落的官能团和侧链重新组合而成。

4,煤的工业分类——

根据煤的用途,煤被分为3大类,17小类:

褐煤——褐煤一号、褐煤二号

烟煤——长焰煤、气煤、1/3焦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弱粘煤、中粘煤

无烟煤——无烟煤三号、无烟煤二号、无烟煤一号

划分煤类的指标是:挥发分析出率和粘结性。

挥发分析出率——挥发分(volatile matter,代号V)是煤样品在特定条件下受熱分解出来的液体(蒸气状态)和气体产物,挥发分占样品的质量分数称为“挥发分析出率”,或“挥发分产率”。

粘结性——煤干馏时粘结其本身的或外来的惰型物质的能力。

三、瓦斯的生成

在煤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中,固相煤物质演化的同时产出气体(瓦斯)。

按成因,煤型(成)气包括“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在泥炭化作用阶段,沼泽里的植物残体主要受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同时产出的气称“生物成因气”。现今煤层里不可能保存有这种气。

热成因气——在煤化作用阶段,固相煤物质主要因受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产出的气称“热成因气”。现今煤层里的气应该属这种气。

下图简明表述了煤成(型)气的生成:

生物成因又包括原生生物成因和次生生物成因。原生生物成因发生于泥炭到褐煤阶段,纤维素首先水解为单糖,单糖发酵生成酸、二氧化碳、氢气和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在甲烷菌作用下形成甲烷;次生生物成因发生于煤层后期抬升阶段,化学反应特征类似于原生生物成因。

2 瓦斯的热成因

讨论问题:

现今煤岩组分的含氢量,以及生烃模拟试验结果仅仅表明现今煤岩组分具有的生烃潜能的强弱。如若设想:现今的煤将来再次经受变质作用,各有机煤岩组分的生烃潜能才可能发挥出来,产生上述情况。可是人们希望知道的不是假想的将来,而是煤已经生成的气态烃与液态烃的过去,是各煤岩组分已有过的生烃贡献。现今煤岩组分生烃潜能的强与弱等同于过去已生烃的多与少吗?现今煤岩组分生烃潜能的强与弱等同于过去生烃贡献的大与小吗?显然不等同,煤岩学早已作过论证。

壳质组又称“稳定组”。再泥炭化阶段和煤化作用早期,壳质组内的多数组分是稳定的。这些组分现今的生烃潜能最强,可是过去的生烃贡献却最小。

惰质组组分现今的生烃潜能很弱,其化学结构的芳构化程度强,官能团与侧链几乎全脱落‘被认为是具“惰性”的组分,划归Ⅳ型干酪根。惰质组组分这些特征是天生的吗?惰质组的成因很复杂,其中有些惰质组组分天生如此,它们现今的生烃潜能弱,过去的生烃贡献也小。惰质组内还有些组分并非天生如此,在以往的煤变质作用过程中,与共生的壳质组和壳质组比较,它们产出多较多的气态与液体烃,以致自身芳构化程度增强。这些惰质组现今生烃潜能弱却是过去生烃贡献大所造成。

研究瓦斯(煤层气)的生成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和瓦斯抽采没有重要意义。因为:煤层瓦斯(煤层气)是现今残留在煤层里的煤成(型)气,其数量只是已生成气体的很少部分。决定煤层瓦斯(煤层气)的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气体的运移与保存因素,而不是气体的成因因素。

四、煤层气(瓦斯)的成分和“瓦斯风化带”

(一)、煤层气的成分

煤层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成分有:

烃类气体——甲烷(CH4)和少量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

乙烷、丙烷、丁烷统称“重烃”

在天然气地质界所称的干气,指各种烃类总体积中CH4 >95%,重烃<5%,

湿气中CH4<95%,重烃>5%。煤矿瓦斯一般都是干气。

非烃气体——二氧化碳(CO2)和氮(N2);

微量气体——氢(H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又称“沼气”;次为二氧化碳(CO2)和氮(N2)。在个别矿区(如:甘肃省窑街矿区,吉林省菅城矿区)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CO2,属无机成因的气体运移进入煤层。

(二)、“瓦斯风化带gas weathered zone”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发现,顿巴斯浅部瓦斯的成分有垂向分带现象,自浅部向深部一般可分四个带(如下表所列),采煤界习惯将前三个带统称为“瓦斯风化带”。

严格说,用“瓦斯风化”一词并不确切。在所谓“瓦斯风化带”内,煤层里发生过瓦斯与地表大气互相交换,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瓦斯中的部分甲烷散入大气,同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氮进入煤层,以致煤层内的甲烷浓度减小,二氧化碳与氮的浓度增大。甲烷、二氧化碳与氮本身并没有“风化”。现在术语“瓦斯风化带”已经广为流行。

“瓦斯风化带”以下的甲烷(CH4)带的气体成分才是正常的瓦斯成分。研究煤层瓦斯应该以正常瓦斯带,即甲烷带为对象。正常瓦斯带的气成分中的甲烷浓度理应不低于80%。有些文献作者没有注意这一点,把“瓦斯风化带”里的气体与正常甲烷带的气体混在一起作分析,以致在讨论瓦斯成分与含量时往往发生概念不清。

确定“瓦斯风化带”的下部边界应该用甲烷及重烃浓度之和≥80 %(按体积)为指标。煤矿实测瓦斯成分的资料往往不足,难以勾画出“瓦斯风化带”下界。采煤人员用相对瓦斯涌出量(<2m3/t.d),或瓦斯压力(<0.15MPa),或瓦斯含量(烟煤2~3m3/t,无烟煤5~7 m3/t)等指标划定“瓦斯风化带”下界。

第三章瓦斯在煤层内的赋存与运移

一、煤的孔隙和裂隙结构

煤层内存在有孔隙和裂隙两个系统,即双孔隙系统(dual pore system)。

被裂隙分割成的煤块体称煤岩基块(coal matrix,又翻译为“煤基质”)。煤岩基块内孔隙的容积占煤孔隙和裂隙总容积的绝大部分,是煤层气吸附储集的主要空间。天然裂隙系统是煤中流体(液体和气体)渗透的通道。由于双孔隙系统的存在,煤中气体的运移有两种机制,即在基块中的扩散,以及在裂隙系统中的渗透。

(一)、煤孔隙结构(coal pore structure)

煤孔隙结构指煤层所含孔隙的大小、形态、发育程度及其相互组合关系。表征煤孔隙结构的基本参数是:孔径、比孔容、比表面积、孔隙度和中值孔径等。观测煤孔隙的方法很多,如压汞法可用于测量直径大于7.5nm的孔隙;低温氮吸附法可测量孔径更小的孔隙;二氧化碳吸附法常用于测量比表面积;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孔隙特征及其充填情况,并可判别孔隙的成因。

①煤比孔容(specific pore volume of coal)——单位质量煤中孔的容积,常以厘米3/克或毫升/克为单位。在煤变质过程中,大孔和中孔的比孔容在总比孔容中所占比例有减少趋势,而微孔的比孔容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

②煤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oal)——单位质量煤中孔隙的表面积,常以米2/克为单位。煤中孔径小于10纳米的微孔的比表面积在总比表面积中占有的比例最大。用不同方法测量比表面积的结果不一样。通常用二氧化碳作吸附质,采用吸附法测量比表面积,若改用氮作吸附质,或者用压汞法测比表面积,其结果小很多。

③煤孔隙尺寸分类

煤中孔的大小差别极大,最小孔的孔宽为纳米(nm,即10-9 m)级。?我们曾测出的最小的孔宽约0.6nm左右,其中装下一个甲烷分子(直径为0.41nm)后,?第二个甲烷分子进不去。煤中还可能有更小的孔,连一个氦分子(直径为0.178nm)也通不过。

前苏联学者霍多特(Ходот,В.В.)1966年提出煤孔隙大小分类方案,即按孔半径将煤中所含的孔分成四类:

我国煤中孔隙发育特征有如下认识:

(1)、所有煤里同时存在大小不等的孔隙。

(2)、在煤这种多孔物质内,以孔宽小于200 nm的过渡孔、小孔、微孔和超微孔为主。

(3)、在同煤级的煤中,镜质组(特别是基质镜质体)内部小于200 nm的孔较发育,由此推测,在以镜质组为主要成分的镜煤和亮煤里较为富集煤层气。

(4)、在不同煤变质程度的煤中,孔隙总体变化趋势是:褐煤的孔隙最为发育,烟煤的孔隙发育程度相对较差,到无烟煤阶段,孔隙又有所增加;随煤级升高,孔宽大的孔所占比例下降,孔宽小的孔所占比例上升。褐煤的孔隙虽然最为发育,但是孔宽大的孔所占比例较大,总比表面积并不大,褐煤又含水较多,褐煤矿埋藏一般都浅,以致褐煤的含气量通常较少。无烟煤内孔宽小的孔所占比例较大,总比表面积较大,加上无烟煤对甲烷的吸附性较强,以致在其他地质条件相同条件下,无烟煤往往含有较多的煤层气。

以上只是测试资料反映出来的现象。

从实用角度出发,用压汞法和低温吸附法定量测试煤的孔隙,以及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定性观察煤孔隙都没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二)、煤中裂隙(fracture in coal)

煤受各种地质应力的作用所形成的自然裂缝。裂隙是煤层气(瓦斯)运移的通道。

我国传统煤地质学关于煤裂隙的概念引自前苏联文献。按传统概念,煤裂隙可分为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两种成因类型。

内生裂隙(endogenetic fracture)——煤化作用过程中,煤中凝胶化物质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体积均匀收缩产生内张力,从而形成的裂隙。它主要出现在光亮煤和镜煤条带中,其特点是:①垂直或大致垂直层理;②裂隙面较平坦,常伴有眼球状的张力痕迹;③有裂隙方向大致相互垂直的两组,其中一组较发育,为主要内生裂隙组,另一组稀疏为次要内生裂隙组;

④在中变质烟煤中最发育,而在褐煤和无烟煤中不发育。由于内生裂隙的发育与煤变质程度有关,光亮煤条带单位长度中的内生裂隙数目可作为煤变质程度的标志。

外生裂隙(exogenetic fracture)——煤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裂隙。其特点是:①发育不受煤岩类型限制,可切穿几个煤岩分层;②以各种角度与煤层层理斜交;③裂隙面上常有波状、羽毛状擦痕;④外生裂隙有时沿袭内生裂隙重叠发生。

煤中的外生裂隙相当其他岩石中的构造裂隙,煤中的内生裂隙是煤独有,其他岩石没有的裂隙。

割理(cleat)——煤中的自然裂隙。按有些文献对“割理”的描述,“割理”相当“内生裂隙”。

割理被分为两组:

面割理(face cleat)——煤中的一组延伸较长的主要割理。面割理是煤层气渗透的主要通道。端割理(butt cleat)——煤中一组次要割理,发育在两条面割理之间,其延伸受面割理的制约。

二、煤层气在煤中的赋存状态coalbed gas occurrence

气体在煤层内有三种基本赋存状态,即:①被吸附于煤的孔隙、裂隙内表面上的气体,即吸附气;②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煤的孔(裂)隙中,即游离气;③溶解于煤层水中的气体,即溶解气。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三种状态的气体处于统一动态平衡体系中。在储气空间内,当压力增高或温度降低时,游离气量减少,吸附气量增加;反之,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时,吸附气量减少,游离气量增加。溶解气的多少也受控于温度和压力。

煤层气总量中以吸附气占绝大部分,游离气占少部分,溶解气占极少部分。

(一) 吸附与解吸

当被吸附的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引力场的作用时,可回到游离气相,并吸收热量,这一过程称为解吸。吸附和解吸互为可逆过程。

通常采用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表征煤对甲烷的吸附特征。

吸附等温曲线(adsorption isotherm curve)——在吸附平衡温度恒定的条件下,煤吸附甲烷的量与甲烷平衡压力的函数曲线。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通常可用兰格缪尔方程(Langmuir equation)描述,即

V= (V

L

?b?p)/(1+b?p)

或V = (V

L ?p)/(P

L

+p)或

bp

abp

V

+

=

1

式中:V为在给定温度条件下,气体压力为p时,单位质量的煤(换算成脱水无灰基)吸附气体的体积,米3/吨;V L或a为吸附常数,又称兰格缪尔体积,米3/吨;b为吸附常数,(兆帕)-1;P L为吸附常数,兆帕,又称兰格缪尔压力,P L= 1/b;p为吸附平衡时的气体压力,兆帕。我国采煤界常在30℃条件下作等温吸附试验。

煤层甲烷兰格缪尔体积(coalbed methane Langmuir volume)——

描述煤对甲烷吸附等温线的兰格缪尔方程中的吸附常数(V L),中国采煤界常用字母 a 表示此常数。此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在给定温度条件下单位质量煤饱和吸附气体时,吸附的气体体积,有文献称此为“饱和吸附量”或“极限吸附量”。

煤层甲烷兰格缪尔压力(coalbed methane Langmuir pressure)——

描述煤对甲烷吸附等温线的兰格缪尔方程中的吸附常数(P L)。此常数的物理意义是,煤对甲烷吸附量达到兰格缪尔体积一半时,其所对应的压力。P L 与吸附常数 b 的关系是,P L=1/b。兰格缪尔压力是影响煤吸附等温曲线形态的参数,兰格缪尔压力越小,吸附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反之,弯曲程度越小。吸附等温曲线形态对煤层气产出有明显影响。

(二)吸附质(气体)在单位质量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取决于四方面因素:

①吸附质(气体)的性质——试验时只用单一的甲烷。煤层气的实际成分除甲烷外还有二氧化碳、氮和其他微量气体。人们已经研究用甲烷、二氧化碳和氮的混合气体作试验。按吸附性,二氧化碳>甲烷>氮。CO2分子直径为0.46nm,CH4分子直径为0.41nm,N2分子直径为0.38nm,H g原子直径为7.5nm。

②吸附剂(固体)的性质——人们对试验用的煤样品考虑到水分。我国采煤界用干燥煤样品,煤层气探查部门用含“平衡水”的煤样品,有机煤岩成分和矿物成分都未与考虑。另外,要考虑煤级、组分等。

③吸附平衡的温度——我国采煤界用30℃,煤层气探查部门用取样点的地温。

④吸附质(气体)的平衡压力——一般加压到6 Mpa左右。

由此可见,人们对等温吸附试验的条件作了简化处理。实测等温吸附线的只能大体反映煤对甲烷的吸附特征。

(三)煤层气开采与瓦斯解吸中的基本概念:

①煤层含气饱和度(gas saturation in coalbed)——

煤层孔隙被气体充满的程度。通常从吸附等温曲线上求得,即含气饱和度等于实测含气量与原始储层压力在吸附等温曲线上所对应的理论含气量的比值。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煤层含气饱和度:

Sg =V/V r =(V/V L)[(P L+Pr)/Pr]

式中:Sg 为煤层含气饱和度;V 为实测含气量(米3/吨);Pr为实测储层压力(兆帕);V L为兰格缪尔体积(米3/吨);P L为兰格缪尔压力(兆帕)。

②临界解吸压力(critical desorption pressure)——

在煤层降压过程中,气体开始从煤基质表面解吸时所对应的压力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P cd=V?P L/(V L—V)

式中: P cd为临界解吸压力(兆帕);V 为实测含气量(米3/吨);V L为兰格缪尔体积(米3/吨);P

L为兰格缪尔压力(兆帕)。也可直接从吸附等温线上求取。对于气饱和煤层只要煤储层压力下降,就有吸附气从煤层中解吸;对于气不饱和煤层,需要降到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才能有吸附气解吸。因此,可根据临界解吸压力和原始储层压力及其两者的比值,来了解煤层气早期排采动态。临界解吸压力越接近于原始储层压力,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需要降低的压力越小,越有利于气体开采。

③吸附时间(sorption time)——累计解吸出的气量占总吸附气量(包括残余气)的

63.2%所需的时间,单位是小时或天数。它可作为表征气体从煤储层中运移出来的速度的近似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煤层气的早期生产动态。若煤的吸附时间短,其开采井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达到产气高峰;反之,需较长时间后开采井方可达到产气高峰。

④煤储层压力(coal reservoir pressure)——煤储层孔隙内流体所承受的压力,常以兆帕〔斯卡〕MPa为单位。煤储层压力一般都是指原始储层压力,即储层被开采前,处于压力平衡状态时测得的储层压力(有人称它是被生产扰动之前储层中的压力)。对煤储层压力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煤层含气量、气体赋存状态有重要影响,而且也是气体和水从裂隙流向井筒的能量。

煤储层压力一般可通过试井测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注水/压降法(injection/falloff test)。在设计时间内,先向测试层段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关井,压力降落,测得井底压力与时间的函数,根据压力曲线的外推法求得该储层压力。

煤储层压力一般随煤层埋深增加而增高。即,煤储层压力与深度显示正相关关系。

⑤煤储层压力梯度(coal reservoir pressure gradient)——在单位垂直深度内,煤储层压力的增量。在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用下列公式求得煤储层压

力梯度:

m=(p-p0)/(H-H0)

式中:p、p0为在深度H、H0处的压力;m为压力梯度;H为距地表深度;H0为风化带深度。

⑥煤储层压力系数——

实测储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之比。

压力系数压力梯度

超压(高压)——>1 >0.98 MPa/100m 或>9.8 KPa/m

正常压力——=1 =0.98 MPa/100m =9.8 KPa/m 欠压(低压)——<1 <0.98 MPa/100m <9.8 KPa/m

据32个矿区资料,各煤级煤储层超压状态占32%,正常压力22%,欠压46%;

中煤级煤储层大多数为欠压。

⑦煤层瓦斯压力(coalbed gas pressure)——煤层孔隙内气体分子自由热运动撞击所产生的作用力;在一个点上力的各向大小相等,方向与孔隙的壁垂直。瓦斯压力测定方法是:自井下巷道打钻进入煤层,在钻孔中,密封一根刚性导气管,实测管内稳定的气压,即为瓦斯压力。

煤层瓦斯压力大小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在一个井田内的同一地质单元里,瓦斯风化带以下的近代矿井开采深度范围内,未受采动影响的煤层瓦斯压力与其埋深呈正相关。

煤层瓦斯压力是决定煤层瓦斯含量和煤层瓦斯动力学特征的基本参数。按有关规程规定,煤层的瓦斯压力≥0.74 Mpa,该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

⑧瓦斯压力梯度(gas pressure gradient)——煤层埋藏深度每增加一单位(通常用1米或100米),煤层瓦斯压力平均增加值。瓦斯压力梯度随地质条件而异,中国煤矿的瓦斯压力梯度一般变化范围为(0.01±0.005)兆帕每米。

由上图可知,储层初始压力是1620psia(1psia=6.9KPa),大约为10Mpa,经排水降压到一定程度后发现有气体流出,此时的储层压力便称为临界解吸压力,此时临界压力为648psia,大约为4Mpa。初始储层压力对应的甲烷吸附量为450,临界解吸压力对应的为实际吸附量355,则含气饱和度为355/450=79%。

测量煤储层压力变化和等温吸附线,就可以推测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估算煤储层的理论含气量,计算煤层气的饱和度;预测煤储层在降压、解吸过程中,煤层气的采收率或可采资源量。

⑨废弃压力(abandonment pressure)——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煤层气井疏水降压

所能达到的最低井底压力,又称枯竭压力。废弃压力大小与矿区地质构造、煤级等因素有关。据美国经验,废弃压力可达0.7兆帕。煤层气井废弃压力是计算煤层气最大采收率的主要指标之一。

三、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运移

煤层气在煤层的运移方式有二:扩散与渗透。

(一)气体扩散(gas diffusion )——煤层气在煤岩基块内的微孔系统中因浓度差产生的运移。其过程可用菲克扩散定律描述。

Fick 第一扩散定律:dx

dc DA dt dm -= dt dm ——扩散速度;D ——扩散系数;A ——扩散面积;dx

dc ——浓度梯度。 聂百胜、何学秋(2000a ,2001a )根据努森数(孔隙直径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的比值,即r d k n /=)的大小对煤中瓦斯的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瓦斯在煤体中的扩散有以下几种模式:菲克扩散、努森扩散、过渡扩散、表面扩散和晶体扩散;当努森数10≥n k 时,孔隙直径远大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气体分子的碰撞主要发生在气体分子之间,气体分子与孔道壁之间作用较小,符合菲克扩散定律,为菲克扩散;当1.0≤n k 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孔隙直径,气体分子与孔道壁之间作用增强,而气体分子间作用居于次要地位,为努森扩散;当101.0≤≤n k 时,两种作用同样重要,为介于菲克扩散和努森扩散之间的过渡型扩散;煤是良好的吸附剂,当气体分子被强烈吸附于固体表面时,就产生表面扩散;当孔隙直径和瓦斯气体分子直径相差不大,在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瓦斯气体分子可以进入微孔中以固溶体存在,发生晶体扩散,晶体扩散在所有扩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75,76]。聂百胜(2001a)对煤粒(平均粒径为0.473mm )的扩散实验[77]表明,煤粒瓦斯的扩散速度随时间变化呈现负指数规律。

(二)气体渗透(gas seepage )——煤层气在煤层裂隙(割理)系统内因压力差产生的运移,其过程可用达西定律描述。

Darcy 定律:L

p K KI V ?== V ——渗透速度;K ——渗透系数;I ——压力梯度。

1、煤层渗透率(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 )

煤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用渗透率表示。

实验表明,单相流通过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流时,符合达西线性渗流定律

p

A L Q k V ?=

μ (3) 式中: V Q ——任一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时的体积流量,cm 3/s ;

p ?——样品两端压力差,MPa ;

A ——样品横断面积,cm 2;

L ——样品长度,cm ;

μ——流体粘度,cp (pa.s );

k ——渗透率,d ,2m d μ=。

对气体而言,在利用达西公式计算渗透率时,必须引入平均体积流V Q 。

按气体状态方程:

R Q p Q p Q p V V V ===221100 (4)

式中:1p 、2p ——样品前后两端的气体压力;1V Q 、2V Q ——在1p 、2p 压力下气体体积流量;0p ——5

1001.1?Pa ;0V Q ——在0p 下气体体积流量

令 2

21p p p += (5) 又p

Q p Q V V 00= (6) 代入公式(3),则)

(2222100p p A L Q p k V -=μ (7) 煤体中瓦斯的渗透能力影响因素如下:

①煤基质解吸收缩对渗透能力的影响

根据傅雪海的研究,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随着煤储层压力的降低,煤层气发生解吸,煤基质出现收缩,且随着煤级的增加,煤基质收缩系数减小。理论和实践证明,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随着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排出,煤基质收缩,煤储层渗透率得到改善,煤储层的绝对渗透率越大,煤基质收缩效应越明显,且收缩效应引起的渗透率增量与流体压力呈现对数关系。

②有效应力对渗透能力的影响

有效应力等于作用于煤储层的地应力与其孔隙和裂隙内的流体压力之差。煤储层流体压力降低后,在围压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应力必然增加。有:

j i e p p -=?σ (8)

式中:e σ?为有效应力增量,i p 和j p 分别是前一状态和后一状态的流体压力。 由此,单位体积煤体的孔隙、裂隙的压缩量为:

)(j i v e p p C -=?φ (9)

式中:v C 为体积压缩系数。

因此,在只考虑储层压力降低的情况下,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煤体被压缩,孔隙率降低,导致煤体渗透性降低。冯增朝(2003a ,2005a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有效应力对裂隙的变形影响比孔隙的影响要灵敏的多,在煤体的孔隙裂隙双重孔隙系统中,裂隙是决定煤体渗透性强弱的主导因素。

Mckee C R (1988a )、张新民(2002a )、董敏涛(2005a )的研究表明,煤层的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幂指数的负相关关系,而Somerton (1974a )、谭学术(1994a )、王宏图(1999a )、孙培德(2000a 、2001a )、鲜学福(2007a )的研究表明,煤层的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负指数

关系。

③孔隙瓦斯压力对煤体渗透率测试的影响

傅雪海(2002a )的研究表明,在有效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测试采用的流体压力越小,滑脱效应(或克林伯格效应)越明显,引起的渗透率增量越大。

④煤体力学性质(如强度、弹性摸量等)对渗透能力的影响

陈金刚(2004a )的研究表明,煤基质收缩能力与其力学参数具有良好的负指数关系,并进一步提出煤基质收缩的根本控制因素是煤本身固有的力学参数,强度大的煤体在开发煤层气过程中的基质收缩变形量较小,煤储层渗透性能改善较弱。

⑤煤体结构类型对煤层渗透能力的影响

钟玲文(2004a )的研究表明,煤体结构类型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大于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碎裂煤的渗透性最好,其次是原生结构煤,碎粒煤的渗透性差,糜棱煤渗透性最差。对于原生结构煤,煤体结构几乎没有受到构造破坏,煤层的原始结构、构造保存完整,以割理为主,这类煤的渗透能力最好,特别是割理最为发育的中变质阶段煤;碎裂煤中割理依然存在,外生裂隙和继承性裂隙增多,构造应力改造后的裂隙系统可能使渗透率提高,也可能降低,与裂隙发育的方向和充填程度有关;碎粒煤以外生裂隙多组、多方向发育为特征,渗透能力较差,其渗透率一般在23101m μ-?以下;糜棱煤由发育劈理的鳞片状煤和无任何裂隙的土状煤组成,渗透性极差,渗透率在23101.0m μ-?以下。

由于煤的非均质性强,一般采用试井获得渗透率,而不采用在实验室内测试样品的渗透率。渗透率是评价煤层气可采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煤的渗透性比较差,我国煤的渗透性更差,多数矿区的多数煤层属低渗透性煤层。

试井渗透率mD

外国煤层 中国煤层

高渗透率煤层—— >10 >1

中渗透率煤层—— 1-10 0.1-10

低渗透率煤层—— <1 <0.1

四、煤层内瓦斯赋存和运移的地质因素

煤层内现今的煤层甲烷(瓦斯)储存量仅是生气量的少部份,各部位的煤层甲烷又处于吸附—解吸和运移的动态平衡状态,所以煤层甲烷(瓦斯)含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气体的运移与储存条件。煤的变质程度只是影响煤层含气量的一个方面的因素,煤层所处矿区地质条件又是另一方面的因素。因为气体是易运移的流体,所有地质因素,例如:煤层赋存深度、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断层,裂隙)、顶底板渗透性、水文地质、煤质、煤层厚度、岩浆侵入等等,都可以对其产生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采用“分析主导因素”的方法分析各地质因素。

第四章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和机理

一、瓦斯的涌出

1、瓦斯涌出gas emission——瓦斯均匀放散到井下空间。

煤矿采用“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相对瓦斯涌出量”两个参数表示涌入全矿井或某煤

东北大学2020级自命题大纲-普通地质学

020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均为约占) 概念题 20分(14%) 简答题 50分(33%) 论述题 50分(33%) 综合题 30分(20%) 总分 150分 (四)参考书目:《普通地质学》,舒良树主编,2010年,地质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矿物 晶体与非晶质体,矿物形体、基本性质,常见矿物描述(二)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的基本概念;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4.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三)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基本概念;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常见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基本概念;2.原岩的变化; 3.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常见变质岩 (五)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2.绝对年龄的测定原理;3.地质年代表(六)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层空间位置的确定;2.褶皱;3.节理 4.断层;5.地壳发展的构造旋回 (七)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2.风化作用的类型 3.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4.风化作用的产物 (八)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2.河流的侵蚀作用 3.河流的搬运作用;4.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2.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十)湖泊及沼泽地质作用 1.湖泊、沼泽的概念;2.湖泊的地质作用; 3.沼泽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普通地质学真题

2013年普通地质学803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2、节理: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用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即裂隙或裂缝)称为节理。是地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3、角度不整合:即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产状一致,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4、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5、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地质年代,即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等级主要有宙、代、纪、世等 6、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就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8、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成分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二、简答 1、地震是什么?地震有哪几种类型?全球地震主要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地震:由于地应力的突然释放或其它能量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的现象,称为地震 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上覆岩层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发生塌陷引起) 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 2、矿物是什么?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

我国瓦斯地质的发展与应用_袁崇孚

第22卷第6期煤炭学报V ol.22 No.6 1997年 12月JOURNAL OF CH INA COAL SOC IET Y Dec. 1997  我国瓦斯地质的发展与应用 袁 崇 孚 (焦作工学院) 摘要 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瓦斯地质的发展.这一新兴学科如何向前发展是令人关注的问题.10多年来,瓦斯地质学科在服务煤矿生产实践中,在煤矿瓦斯地质编图、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瓦斯涌出量预测和突出危险性预测以及煤层气评价诸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成效. 关键词 瓦斯地质 应用 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 TD712 瓦斯地质是70年代后期在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新领域.它是研究煤层瓦斯赋存、运移、分布,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与地质因素的关系,并探明其规律性的边缘学科,是在吸收地质工程和安全技术工程两学科的相关理论,经过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理论提炼,直接应用于资源、环境和煤矿安全生产的新学科.瓦斯地质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它把对煤矿瓦斯涌出和突出分布规律的研究与瓦斯的综合治理结合起来,提高了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了瓦斯防治措施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它把对煤层瓦斯生成和赋存规律的研究与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和评价结合起来,提高了接替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由于瓦斯地质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符合我国煤矿生产建设的客观需要,这门学科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在煤矿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瓦斯地质的发展 70年代煤炭院校的部分地质教师涉足矿井瓦斯与地质因素关系的调查研究,它们的介入提高了对瓦斯现象的认识[1],煤炭工业部科技局对这项研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纳入了部级科研计划.1978年在焦作召开了煤炭行业第一次瓦斯地质座谈会,交流和肯定了瓦斯与地质之间的关系,“瓦斯地质”的名称也为大家所接受.一些单位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总结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成果,瓦斯地质工作逐渐被引入煤矿瓦斯防治领域中.1983年煤炭工业部下发的煤技字1751号文件《关于加强瓦斯地质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了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推动了瓦斯地质工作的开展.煤炭工业部科研项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的实施促进了瓦斯地质工作的普及.瓦斯地质工作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普及到提高的逐步深化过程. 我国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全国统配及重点煤矿总数的46%以上,我国煤矿中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约250多对.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发强度的增大,以及一些新井的建设投产,矿井瓦斯涌出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突出矿井的数量和突出次数有所增加,突出矿井煤炭产量所占的比重也逐年有所增大.矿井瓦斯涌出和排放不相适应的情况在一些高瓦斯矿区表现严重,矿井瓦斯涌收稿日期:1997-04-28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 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 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 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 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 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 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19.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20.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 21.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22.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23.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24.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25.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 26.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27.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28.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29.地堑: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岭。

考研真题普通地质学全版.doc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试卷1998-2007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

★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 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瓦斯地质学重点

《瓦斯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 瓦斯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和分布规律,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及其预测方法,直接应用于资源、环境和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2.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1.瓦斯的形成 2.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 3.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瓦斯危险性预测 第二章瓦斯地质基础 1.什么是瓦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是指从煤层及煤层围岩中涌出的,以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的统称 矿井瓦斯成分很复杂,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还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重烃类气体 2.矿井瓦斯来源于哪几个方面? 1煤(岩)层和地下水释放出来的 2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 3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3. 瓦斯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爆炸范围是多少? 无色、无味、无嗅、可燃烧、窒息、有毒性、微溶于水。 爆炸范围:5%-16%(体积百分比) 4.瓦斯的危害和用途有哪些? 1.可造成瓦斯窒息事故(>43%呼吸短促,>57%即刻昏迷) 2.可酿成瓦斯燃烧事故(<5%或>16%存在火源)

3.引起瓦斯爆炸事故(5%-16%存在火源) 4.产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用途: 1.用城镇煤气 2.用作锅炉和窑炉燃料 3.瓦斯发电 4.作为机动车燃料 5.用作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 5.瓦斯是如何形成的? 6.简述瓦斯的垂向分带,各带的瓦斯成份有何不同? 7. 瓦斯风化带的界限是如何确定的?影响瓦斯风化带深度有哪些因素?瓦斯风化带下限 1)煤层中所含瓦斯的CH4成份达80%; (2)煤层瓦斯压力为0.1-0.15MPa;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环境水文地质学习题集讲义

环境水文地质学 习题集

环环境境水水文文地地质质学学习习题题集集 目录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第二部分: 填空题 第三部分: 作图题 第四部分: 简述题 第五部分: 计算题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水文地质学 环境科学 自然环境问题 人为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问题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第二章: 生态学 生态系统 林德曼定律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破坏 环境系统工程 第三章: 地方病 水迁移系数 地球化学垒 生物地球化学病带 地氟病 地甲病 克汀病 大骨节病 微量元素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 污染程度 水质标准 地下水背景值 自然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方式 大气污染 酸雨 拉波特效应 热岛效应 辐射损伤 驱体效应 第五章: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物理学作用 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弥散作用 弥散现象 分子扩散 对流弥散 第七章: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部分 填空题 第一章 1.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是近代水文地质学理论与实践领域内的崭新 课题它包括保护地下水资源免于涸竭和免于污染两方面的内容 2.目前人类活动的范围它限于地壳地面和围绕的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包括不到11千米的海洋和高度不到9千米的大陆表面和海岛,以及高上海平面12千米以内的大气层 3.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为环境问题 4.地质环境应具有物质组成 地质结构 动力作用这三种基本要素 5.环境地质问题是研究由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中物质组成,性质状态和地质结构变化及其与有关的地质作用和现象问题. 第二章 1.任何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联系等 基本功能. 2.按林德曼定律,假若某人靠吃鱼增加体重2公的,需吃鱼20公斤这些鱼需消耗2000公斤的水草 3.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标准是结构破坏 功能衰退 4.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 生产 生活 还原 5.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第三章. 1.人体组织中元素的丰度与地壳元素丰度图式相似,若人体中某种元素与标准丰度曲线明显偏离 即可能与其具体生活环境的特异性密切相关 2.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及毒性取于微量元素的 剂量 元素存在的状态及组合的致病影响 3.水的迁移系数公式

瓦斯地质学

第一章 瓦斯:瓦斯狭义上讲就是甲烷,广义上是指井下所有涌出有害气体的总称 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压力作用下,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是另一种类型的瓦斯特殊涌出现象 地质构造变动:岩层形成后,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发生变形和变位(位移、倾斜、弯曲、断裂),其原始产状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变动。 地质构造:发生构造变动的岩层所呈现的各种空间形态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两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瓦斯地质学是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实践证明:所有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均发生在构造煤分布区。瓦斯突出煤体具有瓦斯高含量、高解吸速度、低强度、低渗透性的“两高两低”特性,因此构造煤控制着瓦斯灾害的发生,影响着瓦斯的治理,亦控制着煤层气的地面开发,是瓦斯地质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第二章 中国含煤盆地成生时期与全球具有同时性,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石炭纪以后,并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晚三叠世)、侏罗纪(早、中侏罗世)、白垩纪(早白垩世)及古近纪和新近纪(第三纪)为主要成煤期 板块:地球岩石圈被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等三大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大小不一的不连续的岩石圈块体。 板块构造:由于洋底分裂、扩张、板块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全球性板状地质构造。 1 中国石炭纪含煤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现今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在西伯利亚板块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仅有零星的残存盆地。 2 中国二叠纪含煤盆地的分布格局与石炭纪大体相似,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从沉积范围、沉积特征及改造后的含煤盆地特征方面,华北板块更具继承性。华南板块石炭至二叠纪随着海盆的扩展、退缩,二叠纪含煤盆地比石炭纪更为广阔,几乎遍布整个扬子地块。 中国三叠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华北板块与扬子地块。 侏罗纪含煤盆地分布 经过三叠纪过渡时期后,侏罗纪含煤盆地分布状况已完全改观。大型盆地除鄂尔多斯侏罗纪含煤盆地仍继承发育外,在华北板块和扬子地块大型含煤盆地基本上不复存在,但在塔里木板块周缘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兴安活动带西部的准噶尔地块却发育了规模较大的侏罗纪含煤盆地。 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布 白垩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板块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及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天山-赤峰活动带和华北北缘隆起带。 中国大陆南部,仅在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见有零星白垩纪含煤盆地。 古近纪和新近纪(第三纪)含煤盆地分布 古近纪和新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的东部。除台湾活动带台西盆地面积稍大外,其余盆地面积都很狭小,分布零星。古近纪和新近纪含煤盆地发育时代在大陆北部以老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主,而大陆南部以新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主。 瓦斯成因类型 从泥炭到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其分子组成变化如下: 4C16H18O5(泥炭)→C57H56O10(褐煤)+4CO2+3CH4+2H2O C57H56O10 (褐煤)→C54H42O5(烟煤)+CO2+2CH4+3H2O C54H42O5(烟煤)→C15H14O(半无烟煤)+CO2+CH4+H2O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 摘要:本文在编制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系统地整理了中国2000余对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特征的地质背景,探讨了中国不同含煤时代煤层的瓦斯区域分布特征。得出中国煤层瓦斯区域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特征,划分出20个大区,88个带,300余个不同瓦斯等级的矿区。 关键词:构造演化;瓦斯地质图;分区;分带;瓦斯地质规律作者简介张子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近30年来,一直从事瓦斯地质和瓦斯灾害防治研究工作。所在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2.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0概述八十年代初,原焦作矿业学院承担的煤炭部重大攻关项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编制出全国25省(区)、矿区、矿井三级瓦斯地质图。1990年,张祖银、张子敏[1]共同负责编制、出版了《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系统地展示了瓦斯地质研究成果,推动了瓦斯地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既具提高控制瓦斯事故各项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又指导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是重要的安全基础,奠定了瓦斯地质学科的理论体系[2]。本文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3-6],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瓦斯分区,分带。1各大地区煤层瓦斯区、带分布中国煤层瓦斯形成和分布受着区域构造的控制[7]。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依据矿区或煤田煤层瓦斯形成的地质背景、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大小、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情况,按照中国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划分为20个大区和88个带。20个大区中,高瓦斯区8个,低瓦斯区12个;88个瓦斯带中,高瓦斯带36个,低瓦斯带52个。在大区中分布着若干个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和矿井,全国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79个,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74对,(图1)。(1)华北地区:有7个大区,其中高瓦斯区3个、低瓦斯区4个;有27个带,其中高瓦斯带11个、低瓦斯带16个。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23个,占全国总数的29%;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67对,占全国总数的24.1%。-->[换行](2)华南地区:有7个大区,其中高瓦斯区4个、低瓦斯区3个;有35个带,其中高瓦斯带16个、低瓦斯带19个。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46个,占全国总数的58.2%;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81对,占全国总数的66.3%。 (3)东北地区:有2个大区,其中高瓦斯区1个、低瓦斯区1个;有13个带,其中高瓦斯带6个、低瓦斯带7个。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7个,占全国总数的8.9%;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1对,占全国总数的7.6%。 (4)西北地区:有4个大区,全为低瓦斯区;有13个带,其中高瓦斯带

考试大纲(0818普通地质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概念题 20分 简答题50分 论述题 50分 综合题 30分 总分 150分 (四)参考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年。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矿物 晶体与非晶质体,矿物形体、基本性质,常见矿物描述(二)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的基本概念;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4.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三)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基本概念;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常见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基本概念;2.原岩的变化; 3.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常见变质岩 (五)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2.绝对年龄的测定原理;3.地质年代表 (六)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层空间位置的确定;2.褶皱;3.节理 4.断层;5.地壳发展的构造旋回 (七)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2.风化作用的类型 3.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4.风化作用的产物 (八)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2.河流的侵蚀作用 3.河流的搬运作用;4.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2.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十)湖泊及沼泽地质作用 1.湖泊、沼泽的概念;2.湖泊的地质作用; 3.沼泽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十一)风的地质作用 1.风的剥蚀作用与风蚀地貌;2.风的搬运作用方式 3.风的沉积作用及风积物、风积地貌;4.荒漠的形成和类型 5.黄土的成因及特征 (十二)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毕鸟夫带;4.古地磁与磁异常带5.转换断层;6.海底扩张的概念和机理;7.板块构造

瓦斯地质汇总

瓦斯地质汇总 第一章绪论 1.瓦斯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煤矿开采方面的技术理论,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 2.构造煤是煤层受地质构造挤压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 3.瓦斯突出煤体是指含高能瓦斯的构造煤体。 4.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表明:构造煤控制着瓦斯灾害的发生,影响着瓦斯的治理,亦控制着煤层气的地面开发。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主要是指运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流体力学、量子化学、力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构造煤力化学成烃作用、构造煤瓦斯多场多相耦合作用、构造煤探测理论和技术等,为瓦斯突出煤体预测、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5. 瓦斯(煤层气)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 瓦斯(煤层气)的高效抽采是瓦斯灾害治理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1.地质条件复杂 2.煤层透气性低 3.抽采难度大 第二章含煤盆地和瓦斯形成理论 1.含煤盆地是指赋存煤炭的沉积构造盆地。 2.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5个主要聚煤期:石炭纪聚煤期、二叠纪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晚侏罗至早白垩世聚煤期、晚白垩至始新世聚煤期,其中石炭纪和二叠纪聚煤期成煤量最多。 3.瓦斯成因类型:生物成因(原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热解成因、裂解成因 )两类。 4. 煤层气发生率——指从泥炭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总量。 视煤气发生率——指从褐煤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阶段生气率——指煤化过程特定阶段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5. 地质构造演化对煤层瓦斯保存的影响: 瓦斯是气质地质体;

中国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每次构造运动的规模、涉及范围、构造应力场等均不尽相同; 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拉张裂陷、隆起剥蚀会使煤层瓦斯大量逸散; 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挤压拗陷有利于瓦斯保存,挤压剪切易于形成构造煤、同时形成好的封闭条件; 6.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瓦斯保存的影响: 1.向斜构造 2. 背斜构造

水文地质学资料课件3

Basis of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The Occurrence of G.W
吴 勇 博士、 教授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章内容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含水系统 3.3 地下水分类 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地下水面(水位):
包气带与饱水带
地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 形成一个自由水面,以海拔高度表示称之地下水位
(一般通过打井,地下开挖来确定)

包 气 带 与 饱 水 带
地下水位

3.1.2 包气带
包气带(zone of aeration or zone of unsaturation) ?特点: 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介质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
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
?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
土壤水带, 中间带(过渡带) 支持毛细水带,毛细饱和水带 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 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 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发,消耗出去。

3.1.3 饱水带
饱水带(saturation zone)
?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 →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
①重力水
②结合水
? 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通)→传递压力→在水 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 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 力水涌出来!

瓦斯地质学习题

瓦斯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瓦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第二章瓦斯地质基础 1.什么是瓦斯?瓦斯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2.矿井瓦斯来源于哪几个方面? 3.瓦斯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爆炸范围是多少? 4.瓦斯的危害和用途有哪些? 5.瓦斯是如何形成的? 6.简述瓦斯的垂向分带,各带的瓦斯成份有何不同? 7.瓦斯风化带的界限是如何确定的?影响瓦斯风化带深度有哪些因素? 8.瓦斯在煤体中赋存形式有哪几种? 9.什么是瓦斯吸附?什么是瓦斯解吸? 10.简述煤体中孔隙分类及特征? 11.煤的等温吸附曲线?影响煤体瓦斯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煤层瓦斯是如何运移及运移方式有哪几种? 13.什么是矿井瓦斯涌出? 14.什么是相对瓦斯涌出量?什么是绝对瓦斯涌出量? 15.矿井瓦斯涌出形式有几种? 16.矿井瓦斯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17.什么是煤与瓦斯突出?如何分类? 18.简述煤与瓦斯突出的特点?压出的特点?倾出的特点?

19.什么是始突 xx? 20.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是什么? 21.突出分为几个作用过程?第三章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 1.什么是含煤岩系?什么是煤层围岩? 2.什么是煤层顶板、底板?什么是直接顶、老顶、伪顶? 3.简述聚煤期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煤层厚度的变化? 4.简述沉积环境的演化是如何控制煤层瓦斯的分布? 5.什么样的沉积序列(组合)对瓦斯保存有利? 6.什么是突出煤层?什么是突出煤系? 7.煤的变质程度是如何影响瓦斯的生成量 ? 8.什么是绝对孔隙度 ?什么是有效孔隙度 ? 9.什么岩石的渗透性 ?表征指标有哪几种 ? 10.构造复合、联合处有何特点? 11.简述煤层围岩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2.简述断裂构造是如何影响瓦斯赋存? 13.简述不同类型的浪漫主义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4.埋藏 xx 是如何影响瓦斯的赋存? 15.岩浆侵入对煤层瓦斯是如何影响的? 第四章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讲义

§1 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地质学学科中的地位,了解它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关系,通过引入具体工程实践问题,针对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 §1.1 地球科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 ——提问:让学生回忆中学时所学地质学知识,谈谈自己对地质学的认识?(如基本的地质现象,著名地质学家的认识等等) 一、地球科学与地质学概念 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人类目前唯一生存环境的关于地球的基础科学。它包括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地质学: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目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简单介绍地球的形状及特点,包括形状、大小、形成时间) 二、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对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目的就是使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互相协调,既要保证工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要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造成对工程建筑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 ——————对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的区别要进行必要介绍 2、水文地质学: 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应用这一规律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和调节地下水以兴利避害。 “找水”“地下水资源”“水与环境” ——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之学科,研究的是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介绍相关的水文地质灾害问题(注重故事性,避免纯粹的专业问题,提高

普通地质学_重要试题库完整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第1章绪论答案 二、填空题 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 二、是非题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 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 .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瓦斯地质学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瓦 斯 地 质 学
主讲1 魏国营 教授 主讲2 贾天让 讲师
1
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一节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自学) 第二节 不同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三节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煤层瓦斯区带划分及特征 (自学)
2
1

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一节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自学) 第二节 不同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三节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煤层瓦斯区带划分及特征(自学)
3
第二节 不同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煤层瓦斯赋存高低、煤层瓦斯涌出量大 小,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等,主要取决于煤层 瓦斯的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这两个条件与不 同时代的含煤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含煤地层主要有形成于晚古生代的 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中生代晚三叠世的 含煤地层,早、中侏罗世的含煤地层,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含煤地层,第三纪的含煤地层。
4
2

(一)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晚古生代是中国古板块稳定发展阶段,加上 石炭—二叠纪气候地理条件适宜、比较广泛的克 拉通环境,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上20余个省 (区)范围内广泛的沉积了石炭—二叠纪的含煤 地层。
5
6
3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略图







0


500 km






内 蒙 东

准 天











Ⅱ1


8
6 71

阴 山 燕 辽 高 瓦 斯 区

塔里木板块

69

柴达木北缘祁连山低瓦斯区
呼和浩特
9 10
Ⅲ3


西宁
77
68 兰州
30°




Ⅳ1
鄂 75 76 尔 多 银川 斯 盆 地 高 瓦 斯 区
Ⅱ2
华北板块
17
山 北京 天津 西 11 冀 渤 海 石 家庄 东 高 豫 12 鲁 瓦 太原 北 苏 北 低 斯 低 瓦 济南 区 13 瓦 斯 16 14 斯 区 区 15



滇 Ⅳ2
拉 萨











67

四川盆地 成都
18 郑 州 豫 2019 21 两高 西安 西 高 淮瓦 瓦 斯 72 豫斯 2223 区 东区 74 24 合肥
66 龙门山大巴山高瓦斯区 65 64 重庆 63
鄂 西



Ⅴ1



















100°
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控制的区域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图2-2-5 中国石炭纪古地理略图
准格
天 山陆 海槽
塔 里 木 古 陆
尔古
昆仑海槽
巴 彦
喜马拉
雅海槽
喀 拉 山 海 槽
康上 滇 古 陆






湘 62 滇 59 西 58 中 60 61 黔 川 川南黔北黔西 51 东 西 高瓦斯区 贵阳 桂 56 南 5352 中 54 低 南 50 昆明 55 57 瓦 低 49 斯 瓦 斯 区
▍ ▍

华南板块




南宁
高 73 瓦 斯 区 25 浙 南昌 27 赣 闽 长沙 2826 沿 29 湘 38 37 海 39 2 粤 41 40 福州 低 桂 42 瓦 43 44 东 30 斯 454647 48 区 高 瓦 斯 广州 台湾岛 区 香港 澳门 东沙群岛
Ⅲ 1 武汉
35 南京 3334 下 上海 扬 子 32 31 36 地 杭州 区


钓鱼岛 赤尾屿 台北
海口 海南岛
110°



120°
张子敏 主编、闫江伟 清绘 2008.12

古 陆 蒙 木
辽 古 陆
内蒙
海槽

华 北 海 盆
秦岭 古陆




淮阴 古陆
古 陆








浙 闽 粤


4 沈阳


5
7













准噶尔-兴安活动带




宾 海 板

塔里木西北低瓦斯区



瓦 斯
79












1


40°

70 瓦 斯 乌鲁木 区 齐


哈尔 滨

西











部 高
78

长春 3





Ⅰ 尔






























Ⅰ1






2












中 东
1





▍ ▍












40 °

太 平 洋 板 块
30 °













广州













南海诸岛
7
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