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灾荒,1942历史背景

中原大灾荒,1942历史背景
中原大灾荒,1942历史背景

中原大饥荒:《温故1942》的历史背景

2011年11月6日电冯小刚新片《温故1942》已经开拍,预计明年暑期上映。这部影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小说《温故1942》,描绘的是一场河南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并不完全是作家的文学想象,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中原大饥荒”

“中原大饥荒”其实从1941年就开始了。当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庄稼大幅度减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绝收”现象。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

刘震云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过当年的一个段子。灾民甲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灾民乙就去割他的肉,要吃他。甲被割疼了,抗议说:“兄弟,我还没死呢,先别吃。”乙说:“你已经不行了。”甲说:“真的吗?我怎么觉得我还没死呢?”乙答:“你真的不行了。”甲说:“那好吧,反正我已经比村里的老张多活十天了。”说完,甲真的就咽气了。

两个灾民的这种对话可能有后人演绎的成分,但它至少说明当年大灾荒的惨烈之状。

灾难在一点点地加剧,可国民党政府非但不积极组织救灾,还照旧征税。当地政府隐瞒灾情,粉饰太平。灾情是通过“小道消息”的形式一点点传播的,因此,到了1942年,大饥荒已经相当严重了,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层还被“蒙在鼓里”。后来,得到“新闻线索”的《大公报》决定派记者张高峰去河南实地采访。张高峰到了河南之后,被惨烈的灾情所震撼,经过采访,他发回了《豫灾实录》的通讯,首次披露了河南饿死数百万人的事实(这些都是估算,后来美国记者白修德通过调查后估算,大饥荒饿死了300万到500万人)。

收到前线记者发回的采访稿,《大公报》同仁亦深感震惊,1943年2月初,重庆版《大公报》刊发了张高峰的报道,著名报人王芸生还撰写了《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论,社论说:“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馑死亡的地狱……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换到几斗粮食……忆童时读杜甫所咏叹的《石豪吏》,辄为之掩卷太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于今日的事实。”通讯和社论一出,《大公报》洛阳纸贵。可是,此报道和社论惹恼了蒋介石,《大公报》收到“停刊三日”的处罚。

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政府喜欢“报喜不报忧”,并认为《大公报》的报道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所以,他们也就没拿河南的旱灾当回事,灾区的赋税照征不误。

美国记者报道“中原大饥荒”

《大公报》刊发“河南大饥荒”稿件并因此遭“停刊三日”处罚之事发生后,舆论哗然。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也想去河南一探究竟。这其中就有美国《时代》周刊的著名记者白修德。

白修德(1915—1986)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TheodoreWhite),白修德是他的中文名字。他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弟子。他本来想研究中国历史,但费正清认为他身上具有与斯诺相同的记者素质,便建议他做记者。于是,带着费正清的推荐信,白修德于1939年走进重庆,开始了他的新闻职业生涯。他在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后来还访问延安,并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

凭着美国记者的特殊身份,白修德通过了国民党有关机构的审批,获得了去河南灾区采访的许可。虽然已经有所耳闻,但亲眼所见的灾区情形还是让白修德深受震动。在河南灾区,路旁、田野中一具具尸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白修德拍下了多幅野狗从沙土堆中扒出尸体来啃的照片。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他走访了许多村庄,访问了许多灾民。

从灾民的口中,白修德了解到,残酷的灾难已经彻底摧毁了人伦道德。吃人之事毫不奇怪,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不少灾民所声辩的是:自己只吃死尸,没有吃过活人。一个父亲被控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掉吃了,这位父亲辩解说是在孩子死后才吃的。还有一个农民被控杀掉别人送给他的八岁儿童,因为在他家屋旁的大坛子里发现了小孩的骨头。这位农民也辩白说是小孩死掉后才吃的。白修德写道:“我们在这个村子里只待了两个小时,无法判断是非曲直,任何人都可能说谎,所以我们又继续策马前进。”

白修德每天都与农民和低级官员交谈,以了解更多的情况。他发现,军队征收的军粮往往高于全年的收成,农民还要向地方政府官员纳税。而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又比比皆是:军官和当地官吏借收税之际“搭便车”收费,这多出的部分就成了他们薪水之外的补贴。在税款分配之后,高级军官会把多收来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得款中饱私囊。还有一些人借灾荒之际囤积居奇,把粮食价格“炒高”,大发国难财。

白修德还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晚上,当我们住在一个军司令部的时候,一群中年人来访问我们,说他们代表着当地社会。他们起草了一个报告书,希望我们带到重庆去。他们给了我们两份。这报告书说,全县十五万人中,十一万人已什么吃的都没了,垂死的人每天约有七百,死掉的人每天也有七百左右。自从饥荒开始以来,政府发放的救济品为麸皮一万斤。我们和这群人的领袖谈了一下。他有地吗?是的,二十亩。他收获多少谷物呢?每亩十五斤。抽税要抽多少?每亩十三斤。

这时,一直在旁听他们谈话的指挥官勃然大怒,这位指挥官级别不低,是位将军。他把那个农民叫到一旁训斥一番,然后这位农民回到白修德旁边,改口说刚才说错了,税不过每亩五斤。

同时,这位将军要求他们把这些农民刚才给他们的书面报告退回。他们退回了一份,但

这位将军坚持必须把另一份也退回。白修德写道:“我们相对默然,在昏暗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农民在发抖。我们明白,待我们走后,我们的一切罪名都会归在他身上,我们交回了报告书。”

把各村、县情况汇总后,白修德估计受灾最重的40个县中大约有300万至500万人饿死。但是,当他向河南省省主席说起饿殍遍地的情景时,这位省主席却说他夸大事实:“只有富人才得把赋税全部交纳。对于穷人,我们所征收的,绝不超过土地上所能出产的东西。”

可见,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官员的贪腐都加剧了灾难,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灾情在国外引起了轰动

白修德知道旱情固然严重,但如果政府停免赋税、采取赈灾措施,就能迅速减少灾民的死亡人数,因为在河南省邻省陕西就有大批存粮。然而,各级官员对灾情总是轻描淡写,力图掩盖真相。

白修德把他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了文章,但他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是通不过国民党的新闻审查的。权衡之后,他决定越过国民党的新闻审查制度,直接将稿件发回美国。就这样,他在洛阳电报局将电稿发出了。

他后来说:“按照规定,这篇报道和任何新闻报道一样,应当发回重庆,由我在宣传部的老同事进行检查,这样,他们肯定会把这篇报道扣压下来的。然而,这封电报却从洛阳通过成都的商业电台迅速发往了纽约。或者是因为这个电台的制度不那么严格,或者是因为洛阳电报局某一位报务员在良心的驱使下无视有关规定,这篇报道没有经过检查就直接发往纽约了。于是,消息首先在《时代》杂志上传开了———这家杂志在整个美国是最同情中国人的事业的”。

白修德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在美国发出后,反响十分强烈。美国朝野对当时中国政府不顾民众死活的做法大为不满。

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正在美国访问,她顿时大怒,认为此报道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由于她与《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HenryR.Luce)是老朋友,所以强烈要求卢斯将白修德解职。只不过,宋美龄的要求被卢斯拒绝了。

从河南灾区回到重庆后,白修德立即要求向蒋介石面呈实情,但蒋却拒不接见。白修德说:“一夜之间,我在重庆成了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一些官员指责我逃避新闻检查;另一些官员指控我和电报局里的共产党员共谋,把我的报道偷发出去。”

宋庆龄得知这种情况后,一再对蒋介石说事关数百万人的性命,劝说蒋介石见白修德。最终,蒋介石同意会见。见面时,蒋介石对白修德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坚决否认有人吃人

和野狗吃死尸的事情发生。不得已,白修德只好拿出了野狗吃人尸体的照片。

看到白修德的照片后,蒋介石才意识到他被骗了。他向白修德表示感谢,称他是比自己派出的任何调查员都要好的调查员。

随后,蒋介石下令采取有效措施救灾,陕西、山西等邻省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河南。河南灾民的死亡开始减少,历时三年的“中原大饥荒”才慢慢终止。

几个月后,白修德收到了一位在灾区的传教士的来信,信中写道:“你回去发了电报以后,突然从陕西运来了几列车粮食。在洛阳,他们简直来不及很快地把粮食卸下来。这是头等的成绩……省政府忙了起来,在乡间各处设立了粥站。他们真的在工作,并且做了一些事情。军队从大量的余粮中拿出一部分,倒也帮了不少忙。全国的确在忙着为灾民募捐,现款源源不断地送往河南。在我看来,如果当局愿意的话,他们随时都有能力对灾荒进行控制。你的访问和对他们的责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他们惊醒过来,开始履行职责,后来也确实做了一些事情。总之,祝愿《时代》和《生活》杂志发挥更大的影响……在河南,老百姓将永远把你铭记在心。有些人心情十分舒畅地怀念你,但也有一些人咬牙切齿,他们这样做是不奇怪的。”

中原文化和中原崛起 汉英翻译

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解读中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我们要实现中原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新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所以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两个跨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只有把这两大跨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这次我们举办“中原文化香港行和2007年豫港贸易洽谈会”,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发挥中原文化的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形成推动中原崛起的新动力。为此,我们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中原崛起,用人文精神凝聚中原崛起,以文化产业支撑中原崛起,以人才智力支持中原崛起,以创新文化推动中原崛起,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现阶段,我们首先要把家底摸清,弄清到底有多少文化的“金矿”、“银矿”、“铜矿”、“铁矿”。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文化资源的普查,一旦普查结束我们就制定开发利用的规划。从当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八大产业可以很好地发展,这就是传

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八大产业。我省的这八大产业都是省委、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无论从资源禀赋看,还是市场潜力看,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期待的经济效益。比如书法绘画,我们商丘市有一个王公庄村,家家户户画老虎,一年卖画四百万。我们的开封市多数成年人都是书法爱好者或者是各级书协会员。书法绘画在河南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全国领军人物,现任的中国美协主席和中国书协主席都是我们河南人。再如功夫产业,少林功夫影响已经波及世界,来自国内外学习武术的学员仅登封一地就有10万多人,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时专程拜访少林寺。陈氏太极拳也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设馆收徒,吸引了大量国外的年轻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一斑。在此,我真诚的欢迎香港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到河南去看一看,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河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措施有力,有9800万勤劳智慧的中原儿女的奋发进取,有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海内外朋友的热情参与,中原文化就一定能够迎来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 The Culture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Central China Interpreting the 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2005年7月 July2005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史道祥 (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 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 “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 收稿日期:2004—09—08 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

科隆大教堂说明

科隆大教堂说明 人物: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 时期:十九世纪 我是一名建筑师,之所以成为建筑师,还是源于一座建筑——科隆大教堂。这座历经三个世纪,最后却在1560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中断的工程,直接触动了心中的震撼。从此,在心中便立下誓言,以后一定要重开大教堂工程,让他成为我们德国最杰出的建筑。 在1842年,得到一些殊荣的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个梦想,便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幸而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是封顶。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建筑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我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建筑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 用石头建造骨架券和飞扶壁时,即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虽然教堂最初的蓝图是由建造过亚眠大教堂的法国建筑师设计的,但是我们的建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智慧树知到 《中原文化(哲学篇)》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原文化(哲学篇)》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摇篮。 A:中原文化 B:中原历史 C:中原哲学 D:中原精神 正确答案:中原哲学 2、中原哲学对古代中国的()、( )、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主要哲学流派,尤其对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 A:儒家 B:道家 C:杂家 D:五行家 正确答案:儒家,道家 第一章 1、()又称《易经》,在我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A:《周易》 B:《说卦传》 C:《系辞传》 D:《文言传》 正确答案:《周易》 2、《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及一卦大

旨。 A:卦名 B:卦例 C:卦气 D:卦义 正确答案:卦名 3、《易经》(经文)由六十四卦卦符、()、()、三百八十六条爻辞组成。 A:八卦 B:卦例 C:卦名 D:六十四卦卦辞 正确答案:卦名,六十四卦卦辞 4、京房是汉《易》的代表人物,视《周易》为(),创占筮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 A:义理之书 B:圣贤之书 C:象数之书 D:卜筮之书 正确答案:卜筮之书 5、邵雍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被称为“北宋五子,均熟悉易经义理象数,()更是象数易研究者,()兄弟研易各自独立著有“易传”,曾游学求官于开封,葬于平顶山郏县。中原易学承前继后,构建了完整的体系。 A:朱熹 B:司马光

C:范仲淹 D:苏轼、苏辙 正确答案:苏轼、苏辙 第二章 1、《道德经》后()章为《德经》。 A:45 B:50 C:44 D:37 正确答案:44 2、道家思想及其理论的提出,主要就是师法于自然之“()”。 A:道 B:理 C:法 D:德 正确答案:道 3、老子对“无为”之“为”,常以()来表述,即第六十五章所谓“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A:修为 B:敢为 C:善为 D:应为 正确答案:善为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概论)

试卷代号:1 3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概观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思想的法则)代替(历史的法则),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王是(最高权力 )的掌握者,而不是(所有权力)的把持者。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户籍)和(什伍连坐)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顾炎武)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两税法)、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摊丁人亩)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国人答案要点:简单地说,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果。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的典礼如“大蔸 礼”之类。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7.八股文 答案要点: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吉”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八股文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化史研究的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群族的历史道路和历史命运。春秋战国东西两大区域的文化分野,其间的胜负,关涉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假如不是商鞅那一套富国强兵论最终获得了胜利,而是在治国理念上走《管子》“轻重”之术的路线,中国的历史文化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首先,以小农为核心的重农主义,肯定不会在中国获得那样永久性的统治地位。 其次,《管子》的“轻重”之术,是一种国家干预的治国之术。它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最早奠基中原文化是由炎黄二帝奠定的基础,后来经历夏商周这几个王朝以后,逐渐有了文化的概念,特别是在春秋五霸时期,齐国在管仲的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连接一些国家对楚国的扩大意图进行了扼制。这就产生齐鲁文化的大国家观。接过来的晋文公在城濮重创了楚国的军队,于是晋国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所以说,中原文化最主要是这三个文化组成的:鲁国的儒家文化,齐国的国家战略文化,以及三晋政治谋略组成的。以后,中原文化就是在以上的文化,对外文化进行批判和融合所形成的广义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的特性,更宜被视为一种地域文化。 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显又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视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形成的直接关联。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由这种文明衍生的文化,则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的范本。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它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历史上,它依托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原文化在辩证和谐的理念引导下,一开始就培育出一种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原文化认为,要生息繁衍、安身立命,就必须革故鼎新、锐意创新。中原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渐渐磨练出了一种审时度势、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使他们不愿安于现状、坐以待毙,而是认识到只有顽强奋斗、开拓有为,才能安居家园,繁荣发展。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现代的红旗渠壮举,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中原文化还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国语·郑语》里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事实上,中原文化一直把风伦教化看作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造福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根本途径。 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先后创造了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新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实现了文字载体的新突破,北宋毕的活字印刷迎来了铅与火的新时代,开创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成熟于宋代的火药,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 一、晏殊、欧阳修 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是以小令为主。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1、晏殊: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2、欧阳修: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 二、范仲淹、张先、王安石 1、范仲淹: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 2、张先: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张三影” 3、王安石: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三、柳永 1、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其二、开拓词境,雅俗纷陈。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他的艳情词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对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22101030 缪海洋 摘要: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河南省居中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和黄河的影响,使中原文化表现出创造性与根源性、历史延续性、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中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特点 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 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文化泛指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其周边地区在内的地域文化;狭义的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省域内的文化。本文中的中原文化是就狭义而言的。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改造该地区的环境所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时空特点和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

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二)创造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经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兼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放性就是说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

惠济区大背景概况

概况 惠济区位于黄河南岸,是郑州市内五个行政区之一。作为郑州市规划的市区北部组团(惠济区)的主体,其东临郑东新区,西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下辖两镇、六个办事处和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郑州农业高新技术试验区和大河工业园三个开发区。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总人口20.1万,其中城镇人口9.7万。 一、惠济区生态环境绝佳 惠济区拥有距省会城市最近的自然山体—邙山,滨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全区600万株树木、6.4万亩有林面积,构成了“人在林中走、车在绿中行”的天然大森林、大氧吧和省会的“绿肺”,已成为郑州居民休闲、度假、居住的首选之地。巨大的生态价值、一流的人居环境,使惠济区成为了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 二、惠济区旅游资源丰富 惠济区居于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的中心,旅游资源丰富,国家4A级景区--黄河风景名胜区和花园口景区、富景生态游乐世界、大河庄园等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璀璨,中华第一城――西山古城和古汉冶铁遗址、纪信庙、花园口扒堵口、惠济长桥遗迹等古文化遗存首尾相连;黄河迎宾馆、思念果岭山水、丰乐农庄、四季同达生态园代表了省内会议服务与接待的最高水平,“黄河风情、生态休闲、古汉文化”三位一体的近郊游产业发展迅猛。背靠郑州300余万市民人群,依托丰富的邙岭和黄河滩地资源,惠济区以乡村游为特色的环城游憩带发展方兴未艾,极具开发价值和成长潜力。 三、惠济区区位优势明显 亚洲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横跨黄河南北,将两岸联成一体。京珠高速、连霍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等陆路交通主动脉穿境而过。以花园北路、文化北路、清华园路、天河路、江山路、古须路为南北方向,以大河路、绿源路、迎宾路、开元路、英才街、新柳路为东西方向,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区域供排水、电力、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区内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连霍高速郑州中部下道口,紧邻全国最大的客运站“郑州车站”,从惠济境内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仅20分钟路程,通达优势无与伦比。 四、惠济区产业特色突出 按照着力营造“一区(最佳人居环境区)、两中心(会议中心、休闲中心)”,大力发展“三个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惠济区坚持走“生态强区、工业富区、旅游兴区、农业稳区”的发展之路,以“三全”公司为主导,食品、医药、印刷、饲料等支柱工业发展迅猛,以“毛庄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汽车贸易、水产品、调味品、纺织品等现代物流、商品批发业交易旺盛,以省体育中心、大学城北区为支撑,大型文化体育场所初具规模,在农副产品加工、都市工业、商务楼宇开发建设、高新农业、生态建设、休闲旅游、特色餐饮、商贸物流、教育服务、文化创意及产业开发等领域,惠济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惠济区发展潜力巨大 惠济区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和“土地综合利用试验区”,有新规划48.8平方公里新城区,有20个村庄被列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其中6个村被市政府批准首批实施改造;河南惠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郑州市域范围内唯一的省级开发区,其环境最宽松、成本最低廉,政策更优惠、服务更高效,将建成食品、机械制造、能源新技术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型工业区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交通 惠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地势平坦,是进出中原的咽喉,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京广铁路大桥、亚

智慧树知到中原文化武术篇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武术又称为功夫,与()国画、京剧并称为我国四大国粹。A:中医 B:书法 C:中药 D:造纸 答案: 中医 2、武术有传统武术和()武术之分。 A:竞技 B:比赛 C:表演 D:散打 答案: 竞技 3、武术产生于古代人类与()的搏斗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A:动物 B:人 C:野兽 D:大自然 答案: 大自然 4、抱拳礼起源于唐朝。 A:对 B:错

答案: 错 5、泰拳是武术的一种。 A:对 B:错 答案: 错 6、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武术有内外家之分。最典型的内家拳是() A:太极拳 B:形意拳 C:八卦掌 D:武当拳 答案: 太极拳 2、从地理位置上讲,少林拳系是以()为中心 A:闽粤 B:四川 C:黄河中下游 D:湖北、福建 答案: 黄河中下游

3、公元702年,()首创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取才的先例。促进了中原地区群众性的练武活动 A:隋文帝 B:李世民 C:武则天 D:隋炀帝 答案: 武则天 4、武术中的内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练精气神,一类是练() A:铁布衫 B:金钟罩 C:二指禅 D:硬功 答案: 硬功 5、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表演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十一人中有5名来自中原的河南。 A:对 B:错 答案: 对 6、中原地区,武术门类有40多种。 A:对 B:错 答案: 对 7、中原地区诞生了外家拳、内家拳两大代表拳系:少林拳和太极拳系。

A:对 B:错 答案: 对 8、明代出现了戚继光的武术专著《纪效新书》。是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时期。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创于中原影响全国的三大拳种是少林拳、苌家拳和()。 A:太极拳 B:梅花拳 C:形意拳 D:八极拳 答案: 太极拳 2、国内五大太极拳流派是陈式、武式、吴式、孙式和()。 A:杨式 B:赵堡式 C:李式 D:和式 答案: 杨式 3、位于河南省嵩山的()是公元495年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开建的。A:中岳庙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地处中原,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中原成为天下士人向往与交流的中心。中原,长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中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历史上许多名人诞生与成长的地方。中原历史名人的界定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籍于中原,根在中原的名人,他们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流寓在外,但在思想行为方面,仍然具有较多的中原特性;一是籍于中原以外地区,但长期在中原地区活动并在中原地区留下大量的活动遗迹,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经与中原结下较多的文化情结,值得中原引以为豪。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的表现之一,便是拥有丰厚的历史名人资源,这种有别于其他省区的独特的资源特点,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认真、科学而又有序地挖掘中原历史名人资源,不能仅仅单纯理解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功利目的,而且应与“以德治国”的新思路相吻合,为新世纪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一、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著名学者丁文江先生对“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的历史人物的籍贯进行考证,共有5700余人。其中西汉时期,河南籍名人39人,占19%,在各省中名列第二;东汉时期,河南籍名人170人,占37,名列第一;唐代,河南籍名人219人,占17%,名列第三;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24人,占22%,名列第一;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7人,占6%,名列第四;明朝,河南籍名人123人,占7%,名列第四;汉唐宋明,河南籍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第一。王天兴先生等主编的《河南历代名人辞典》,收录自传说时代至现代的名人3730人,其中清代及以前3057人,各代分别为:先120 ,秦汉时期422人,魏晋南北朝时期365人,隋唐五代时期548人,宋辽金元时期756人,明清时期846人。姚泽清先生收录的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198名河南历史名人,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商鞅、吕不韦、苏秦、尉缭、范蠡、孙叔敖等18人;秦汉时期有李斯、陈胜、陈平、张苍、贾谊、杜诗、邓禹、许慎、张仲景、蔡文姬等54人;魏晋南北时期有钟繇、司马懿、阮籍、向秀、干宝、谢安、谢灵运、范晔、范缜、江总等39人;隋唐五代时期有张巡、玄奘、姚崇、一行、杜甫、吴道子、韩愈、李商隐、李贺、王审知等44人;宋元明清时期有吕蒙正、韩琦、程颢、程颐、郭熙、李诫、岳飞、许衡、史可法、吴其浚等43人。实际上,北宋及以前的绝大多数历史名人,即使不是河南人,也在河南长期活动并保留有大量遗迹与传说。从考古发现看,河南的史前文化谱系不断,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与河南密切相关;自夏代到北宋近3500年间,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河南,七朝古都中安阳、洛阳、开封名列其中;用于体现河南历史文化丰厚的地上与地下文物达3万处以上,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单位5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达130余万件;地下文物居全国首位。与名人相关的100大姓中。源于或部分源于河南者达73个,占海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其中可以确指的常见姓氏的起源地为:林(淇县、卫辉、洛阳),郑(荥阳、开封、新郑、新密),李(洛阳、鹿邑),杨(灵宝),于(沁阳),许(登封、许昌),卢(卢氏、洛阳),杜、程、贺、褚、解(洛阳),钟(长葛),廖(唐河、固始),白(南阳、息县),江(正阳、民权),戚、孟(濮阳),尹(洛阳、宜阳),文(开封、许昌、濮阳),殷(淇县、安阳),王(洛阳、开封、淇县、卫辉),黄(潢川),何、韩、游、轩辕(新郑),谢(南阳、太康、唐河),韦(滑县),傅(安阳),蒋(淮滨),潘(固始、中牟),范、顾、姚(范县),孙(濮阳、淮滨),熊(新郑),康(禹州、淇县),史(南乐),龙(偃师),常(开封、新郑),庄(商丘),葛(宁陵),张、柳(濮阳),周(洛阳、汝南),郭(陕县、荥阳),朱(柘城),沈(沈丘、平舆),蔡(民权、上蔡、新蔡),戴(商丘、民权),方(洛阳、登封),陆(洛阳、嵩县),毛(宜阳、济源、原阳),段(荣阳、辉县),武(商丘、安阳),刘(洛阳、鲁山、偃师),梁(开封、汝州、洛阳),唐(方城、唐河),袁(商水、太康、洛阳),吕(新蔡、南阳),魏(开封),夏(巩义、登封、杞县、偃师、淮阳),石(淇县),孔(新郑、商丘、淮阳、濮阳),邱(洛阳、淮阳),侯(新郑、洛阳),雷、禹(登封),温(温县、洛阳),陈(淮阳、平舆、长葛),胡(淮阳、洛阳、舞阳),宋、华(商丘),冯(荥阳),邓(邓州、新野),苏(辉县、温县),叶(叶县),秦(范县、洛阳),邵(汝南、济源、安阳),汤(偃师、商丘),赖(息县),古(洛阳、鹿邑),管(郑州),丁(开封、商丘),单(洛阳、孟县),娄(洛阳、杞县),樊、苗(济源),骆(淇县、内黄、洛阳),司

世界四大教堂

世界四大教堂 普遍说来只要是跟着旅行社的欧洲游看的最多的就是教堂、广场、和各种雕塑,我们也不例外。因此,我的欧洲之旅系列就不想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流水帐,摘出来各种板块给大家一个横向的印象吧。 就教堂来说,欧洲集中着世界四大教堂,但是现在评比结果好像参差不齐、众说纷纭,我就以我们导游给我们介绍的为准吧。 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进入0.44平方公里的城中国——梵蒂冈内,看到的只有一座金壁辉煌的大教堂,至于这个国家的1300多位居民(常住只有500多人)住在哪里,我也是找到了一张简易地图才明白。教堂的后面有一片梯形的土地,容纳着梵蒂冈居民,这里的国界就是两边的圆柱围廊的围墙。 这个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天独厚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几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圣彼得教堂除了红衣主教世界闻名,还有一件藏品是它的骄傲。进入教堂一层可以免费参观到米开朗几罗的成名作——怀抱死去婴儿的圣母玛丽亚。那时米只有24岁,能够准确的雕刻出圣母面容的忧伤痛苦和必须顺从上帝旨意的无奈,使很多大师置疑这个作品是否出自他手。这也与米以后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雕塑不让拍照,边上站着一位彪形大汉守卫着,我没有得逞。 教堂里还有两件雕刻艺术杰作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和他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圣彼得宝座。

教堂前的广场叫彼得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于1667年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 广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高 25.5米,重320吨),圣人圣彼得在这里被挂在倒十字架上。 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右边是玛德尔诺17世纪时修的,左侧的是贝尔尼尼设计后来修的复制品。令人好奇的是,站在两个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站在左面喷泉的左侧一块大理石点上看左侧的柱廊也是一排,站在右面喷泉的右侧点上看右侧柱廊还是一排,这就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 世界第二大教堂——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中原银行app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创意产业

中原银行app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创意产业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它以几倍、几十倍的增幅提升传统产品的价值,因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并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变量推动着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是政府官员都将文化创意产业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国际的广度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河南文化的建设。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这种地下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累,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进而影响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文化版图的变化。同时河南省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结合中原本土文化推动河南创意产业就显得十分重要。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客观上来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原文化是中原的独有品牌。中国有句古话“得中原者得天下”,讲的除了中原在战略上位置重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原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文化浓缩着中国文化。有句话叫做:“一千年以内看北京,三千年以内看西安,五千年以内看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它所开创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是全世界华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支柱。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

中原文化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这里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 一、史前文化。河南史前文化的特点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二、政治文化。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三、圣贤文化。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人非常崇尚圣贤。历史上河南的圣贤很多,而且涉及很多领域。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等。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思想文化。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百家集中原,其中儒、道、法、佛是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儒学的元圣是周公,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祖籍在河南,他周游列国游说讲学,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道家的创立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道德经》是他在河南灵宝函谷关所作;法家的创始者韩非子是河南人;把佛教引入中国的唐玄奘也是河南人。 五、名流文化。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位名人中,20%是河南人。 六、英雄文化。中国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中原文化中既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英雄,也有史册记载的英雄,如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爱国将领岳飞等等。 七、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三皇五帝中,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耕文化是随着农业生产在中原地区兴起并不断发展的。 八、商业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税收制度都诞生于河南。王亥是商业鼻祖,子贡是最早的儒商,此外还有第一个爱国商人玄高等等。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开封,1500年前人口有150多万人,是国际性大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市场繁荣的真实场景,而当时的伦敦只有5万人。商业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1、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 万 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公元1386 年,到公元1485 年才 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 米,长 130 米,中间拱顶最高45 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 拱、壁柱、花窗棂,有135 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 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 多 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 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显得华丽热闹,具有世俗气氛。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 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 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 有圣母玛利亚雕像,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2、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 e 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 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1163 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 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

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1953 年6 月2 日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3、俄罗斯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也叫复活教堂或喋血教堂,1883 年-1907 年由巴尔兰德建造,是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进分子杀害而建,是1881 年3月1 日,恐怖份子格涅维斯基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案发地点。 4、美国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英文全称 (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 )。这座逾百年历史的圣约翰教堂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 街交界处。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圣约翰大教堂是一间新教主教大教堂,以其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而享誉全球。该教堂始建于 1892 年,建筑工程时断时续,至今还在进行之中。圣约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阶段: (1) 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热设计,建筑风格 为罗马式; (2)1916?1941年,主设计为克兰姆,建筑风格为哥 特式; 3)1945 年至现在,继续完成剩余部分,右中厅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