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物资源

苏州生物资源
苏州生物资源

苏州动物园于1954年5月1日建立,位

于姑苏城东内河口的一个孤

岛,面积约30亩。该园内古

树参天、绿树成荫、花草繁茂,

动物布局紧凑合理,是保护野

生动物、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和

人们文化娱乐的良好场所。

动物园的东部和后部,饲养着

几十种哺乳类动物;西部分布

几十种鸟类动物;横跨东、西

两部的中央,有优美的金鱼观

展廊;金鱼馆前面的东、西水

池,饲养着国内仅存的一对斑

鳖;在园外西面有有两幢两层

隔离饲养和繁殖大楼,有长桥

与园内相通。动物园里饲养着欧洲、非洲、亚洲、澳洲、美洲和我国特有珍贵野生动物,如川金丝猴、黑叶猴、羚牛、长颈鹿、白虎、火烈鸟、美洲黑豹、节尾狐猴、袋鼠、白长角羚、赤猴等。其中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完全具备了中型动物园的规模。

苏州动物园还先后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种群,如华南虎和东北虎种群等。而且,苏州动物园现有世界上已知3只活体斑鳖中的一对(母鳖原是长沙动物园的),是拯救斑鳖的唯一希望。

另外还有非洲狮、金猫、豺、黑鹿、东北虎、华南虎、食蟹猴、鸡尾鹦鹉、大绯胸鹦鹉、马鹿、棕熊、岩羊、松鼠猴、小熊猫、白长角羚、丹顶鹤、鸸鹋、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鹇、蓝孔雀、金钱豹、勺鸡、石鸡、非洲狮、白长角羚、金钱豹、华南虎、黑天鹅、节尾狐猴、松鼠猴

、金钱豹、节尾狐猴、节尾狐猴、白长角羚、羚牛、豪猪、华南虎、扭角羚、岩羊、梅花鹿、白长角羚、亚马逊鹦鹉、赤猴等珍稀品种。

苏州海洋馆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

假区环太湖大道28号。苏州

海洋馆是太湖水世界的一期

项目,包括水族馆、潜水馆和

海洋剧场三个主题部分。苏

州海洋馆内有着全球个洋的

珍惜海洋动物。一进入水族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苏州海洋馆的特色之一,长江和太湖流域淡水鱼类展示。据称,这是国内唯一的以长江和太湖鱼类为主的淡水展示区。这个淡水展示区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长江刀鱼以及太湖内的各种鱼类。

在海洋动物展示区,可以看到来自红海、印度洋、南太平洋等全球各大洋的珍惜海洋生物。穿行于长长地圆形透明隧道,游客立刻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海洋馆内还有一座亚洲领先的室内潜水馆。这座潜水馆水量1800吨、水深15.8米。它真实还原了马尔代夫原生态40-60米深的水下珊瑚环境,并配备一定量的生物负载,游客可以畅游其中与鱼儿来一次亲密接触。海洋馆最吸引人的可能要数4只日本瓶鼻海豚和2只南美海豹,经过短暂培训后,它们已在海洋剧场为广大游客带来精彩纷呈的节目。

苏州海洋馆打破了常规模式,打造了国内第一座展示长江、太湖淡水生物的水族馆。从我国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扬子鳄到太湖白鱼、银鱼、鳊鱼等本土鱼类,都被“一网打进”。除此之外,美洲、红海、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全球各大洋的珍惜水生物种也应有尽有。

海洋热带雨林里,五光十色的珊瑚海,婀娜多姿神态各异。与之共生的乌贼、长脚蟹、中华龙虾、石头鱼、狮子鱼、叶海龙、黄海马、箱豚、牛角、七彩鳗……为沉静的海洋世界带来勃勃生机。而“摸摸鱼”、“虚象踏浪”、“荧光壁”等数十项互动性游戏,让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变得可感可

知。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

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

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

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

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

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

于明正德年间。拙政园分为东

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

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

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

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

阁,其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

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

所,厅内陈设考究。着力讲究

不对称美。园中“与谁同坐轩”

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

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

影楼,另一个对着“鸳鸯厅”,

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

好映着入山的笠亭,而笠亭的

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

扇子。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

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

心,亭台楼榭皆依水而建,具

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

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

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山岛上

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

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

异。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

池为中心,远香堂为主体建

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

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

从建筑名称来看,大都与荷花

有关。西部原为“补园”,面积

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

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有牡丹,菊花,松树,一串红,雏菊,紫藤,红梅、绿梅、腊梅、南天竹、火棘、枇杷、栀子花、松、竹、荷花、杉树、牡丹、芍药、江浙山茶、月季等乔木、灌木,以及以松、杉、柏为主体,配有冬红果、山楂、木瓜、杜鹃、榔榆、雀梅等品种的苏派盆景。不同花季之时,还会专题举办一些植物展览:如洋兰、国兰、山茶展,等等。

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花系有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泡桐等。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

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

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

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

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

园占地约30亩,中部以山水

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

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

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

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

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

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

州园林之冠。留园全园分为四

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

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

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

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

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

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

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

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

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

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

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

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

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

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

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

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

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

(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

溪楼、清风池馆等。全园分为四部分。中部原是“寒碧山庄”,乃全国精华所在。布局以山池为中心,环以山石楼阁,贯以长廊小桥,明洁清幽。西部以大假山为主,粗犷雄浑,枫林满山。北部一派自然山村风光,用竹篱分割的盆景国内集苏州盆景之名品,令人目不暇接。东部以华丽宽敞的大型厅堂与轩廊、石蜂间列,组成空间变幻、各具特色的经典园林空间,尤其是围绕“冠云峰”而设的庭院,突出江南名石“冠云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留园假山处理手法多样。中部假山山体大势布局具有主山平远、副山高峻之感。主山东西延伸,山峦横向展开,产生平远意趣,隔水相望,成为远景山。副山南北走向,沿爬山廊拾级而上,近观石峰高耸挺拔。山中古木茂盛,浓荫蔽日,仿佛深山峻岭。在主副山垂直交汇处,做水源出处,造涧峡状,石梁飞渡。树种以银杏、南紫薇、榔榆等落叶乔木为主,间杂木瓜、丁香之属,春英夏荫,秋毛冬骨,与池西假山上的香樟、桂花等常绿树种适成对比。这样常绿树种便隐去了池西假山的最高点,从而突出了池北假山的主景地位。水池南面则在高低错落、造型多变的建筑物间留有形状、尺度富有变化的庭院,并布置竹石花台小品,以

与山池相协调。西部景区是以积土大假山为主景而形成的山林景观,漫山枫林,杂以香樟,点缀亭榭一二,秋时醉红撼枝,层林尽染,与一墙之隔的中部银杏黄叶相映成趣,互为借景。山南环以曲水,遍植桃、柳,仿晋人武陵桃源,使人有世外之感。造园者善于寓意造景,选用的花木常与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海棠的娇艳,腊梅的傲雪,牡丹的富贵,兰草的如意。例如园林中常常用到的荷花,每当荷花凋零之时,就会让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园内广种修竹,个为竹的一半,同时也是竹叶的形状,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像竹一样轻逸脱俗的性格特点。

留园的设计主要是以山、池、树、石为主,亭、台、楼、阁为辅,通过景物与房屋的空间组合,使之相互穿插、渗透、融合,将小空间转化为视觉的大空间。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

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

“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

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

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

改名“药圃”。明亡后,在清初

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

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

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

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

地。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

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练

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

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术价

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因艺圃较小,没法另辟盆景园,各种盆景布置于墙角、室内。香草应该是艺圃的园草。在庭院的四周,围墙前、转角处、山石边,种植有天竺、榔榆、探春、桂花、结香、腊梅、凌霄、鸡爪枫等花木。这些花木,有些四季常青,有的四季次第开花:探春,每年二三月,其金黄色的花在寒风中预示着春天的来临;结香,先花后叶,每年三四月满树黄花;凌霄,爬藤植物,攀延于墙上,每年七八月开出漏斗形红花;桂

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艺圃始建于明,名药圃,清初改为艺圃。花,每年九十月开花,花虽细小,然飘香满园;天竺,冬天最寒冷日子里,其变成红艳的叶子和枝头结成宝塔型的鲜红色球果为萧条寂寥的园子增添了生气和喜庆;高大粗壮的榔榆树、姿态雅丽的鸡爪枫、四季青翠的竹子;即使在这微观园林中也体现出自然山林的气息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主体建筑“博雅堂”南有小院,院中设太湖石花台,主植牡丹。池南堆土叠石为山,山上有逾百年的白皮松、朴树、瓜子黄杨等,林木茂密,山林之气由此生成。池东、西两岸以疏朗的亭廊树石,作南北之间的过渡与陪衬,显得自然贴切,隽永有味。池东南现有屋曰“思嗜轩”,其旁植一枣树,当时艺圃园主姜嗜好食枣,曾在园中植有枣树,作为明朝的直臣、忠臣,枣树其核为红色,可喻赤子之心,以表达自己对明王朝的忠心;其子姜实节为思其父,特在园之西南构小轩,名之“思嗜”,并有诗云:“开花青眼对,结实赤心期。似枣甘风味,如瓜系梦思。”其父子亲情,感人肺腑。轩西临池处有亭曰“乳鱼”,旁有老柳、梧桐各一本,当时文氏药圃,仿学陶渊明,植有五柳,姜氏艺圃进门后,有青桐数十本,这些植物均有隐逸高洁之意。水池西南有三折曲桥名“渡香”,池中历史上曾植有白花重瓣湘莲、花色娇艳的小桃红,以及罕见的一茎四花、

宛若众星捧月的荷花品种“四面观音莲”,人渡池上桥,满溢荷花香。桥之西南为“浴鸥院”,院中小池与大池相通,散置湖石及南迎春、红枫等花木;院内更有百年榔榆一株,堪可入画。纵观艺圃,黛山青池,水木清华,房栊窈窕,可称胜地。

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性评估 摘要 生物多样性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组成。由于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各层次中研究最成熟的层次,故我们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传统生物多样性的度量模型,我们知道有两个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即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考虑到传统度量模型在使用时,多以物种相对多度作为群落多样性测度的变量,因而其计算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某种不合理性。为此我们引进改进后的DIV多样性指数模型,该模型是对物种丰富度指数的推广,着重强调个体数量对群落多样性贡献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指标构建原则和层次分析法,特别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并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又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两个评价指标,即森林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森林濒危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以此扩大评价指标的范围,使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更加全面有效。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层次分析法 一、问题重述 2010年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越来越被人类社会关注,相关的大规模科研和考察计划也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考察计划都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如何评价被考察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针对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但现在还缺少一种能全面考虑不同因素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的方法。于是在此背景下,本文要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数学模型,设计一个全面而有效的评价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以利于今后考察和科研工作。 二、问题分析 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对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他们生存环境的总称, 具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 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考虑到物种多样性指标体系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相对比较容易测定,因此本文我们着种通过分析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来间接 给出评价生物多样性的指标]2[。

江苏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产业现状分析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加快发展江苏生物医药外包产业 摘要:文章从分析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阐述了江苏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条件和优势,以及发 展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业对江苏原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江苏生物医药外包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江苏;生物医药外包产业;发展 目前,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全球生物医药外包出现的巨大潜在市场,给我国带来了承接国外药企外包业务的极好机遇,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生物医药外包市场的热土”。江苏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以求在生物医药外包服务浪潮中抢占先机。 1.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生物医药外包是指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做自己擅长的、核心的业务,将本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非核心业务,以契约的形式交给更专业、高效的外部供应商来完成。它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得到迅速发展,至90年代末已成为制药产业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生物医药外包的组织形式有:①合同研究组织(cR0)。即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发包方提供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包括发现和甄别、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申报及后续工作等。②合同生产组织(CM0)。即通过合同形式为发包方提供药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产品生产包装和质量管理等项服务。 (1)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各领域的业务已全面启动。 目前。长三角地区开展的医药外包业务,无论是CRO,还是CM0,虽

总体规模尚不大,但其所包括的各领域业务都已全面启动。 ①cR0业务。从事cR0业务的机构分为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外资cR0 公司、合资型CRO公司和本土CRO公司四大类。这些机构所承担的业务内容包括:新药的发现、甄别和临床前研究(如药明康德等);l临床试验(为多数外资及合资cR0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上海):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报(本土CR0公司多数从事这类业务)。按所承担的业务类别,又可分为生物外包(包括蛋白质、基因工程中间产物及现代生物技术);化学外包(包括药物前体发现、筛选与合成)和植物药外包(植物药的分离、提取和纯化)。②cMO业务。长i角地区开展CMO业务也取得较好的进展,尤其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外包形势较好。我国药品制剂出口的瓶颈在于国际认证。例如,药品合法地进入美国须向美国FDA申请注册并递交有关文件,化学原料药按要求提交一份药物管理档案 (DMn;进入欧盟的最终用户须通过cos认证;进入澳大利亚须通过TGA认证,等等。据统计,至2006年,我国共有30家药企的68个人用原料药通过FDA认证,其中长三角地区有12家(占40.O%)33个品种(占48.5%):至2005年,全国共有31家药仑的42个人用原料药通过cos认证,其中长三角地区有12家(占40.O%)33个品种(占48.5%)。江苏有昆山市东方制药厂、苏州第四制药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4个抗生素和5个抗肿瘤药通过FDA认证,南通制药总厂的氟尿嘧啶、无锡Rhodia制药有限公司的非那西丁、无锡凯利制药有限公司的两米替丁、扬州制药厂的盐酸强力霉素和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的VC通过了COS认证。 (2)医药外包产业层级渐现。 目前,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产业渐现以下三个层级:第一梯队已由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

题目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 关键词个体数量贡献度参数估计 摘要: 本文是一个讨论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使其能够同时考虑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综合影响。以数理统计的思想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相关的生态初等模型。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针对问题前言中提到的只以某地区物种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给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不完善的:沙漠与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对比显然不能利用各自物种数量的多少。正如问题中所说,遗传多样性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之一。遗传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差异,如人类就在进化中就分为了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三者都是智人,但性状有很大不同。而其中的基因多样性难以统计,人人之间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简化思想,仅从种群内单体数量上来近似反应基因的多样性。 目前,对于生物多样性方面,在物种数量多度和物种个体的相对多度方面,都有成型的分析算法,但是没有对各物种在分布均匀度上对其进行加权,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某个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贡献进行系数分析。 Keywords: individual quantity contribution degree parameter estimate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order that it can consider genetic 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at the same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苏州工业园区简介(宣传片文字稿)

苏州工业园宣传片(文字稿)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论是经济实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都走在了中国开发区的前列,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国务院副总理 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方主席王岐山 苏州是一座古城,2500年的历史幻化成小桥流水的旖旎;苏州工业园区是一座新城,15年的传奇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演绎。1994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在中新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堪称奇迹的跨越式发展——昔日的农田水乡,如今以占苏州市%的土地,%的人口,创造了15%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GDP比开发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开发区建设以来,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滚滚而来的中外投资,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截止到2009年底,园区实现了4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2006年,实施科技跨越计划至今,苏州工业园区R&D投入占GDP 比重达%,已经建成科技载体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级创新基地

10个,设立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集聚各类研发机构160多家,创投机构85家,100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区内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经济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从建设初期就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园区高标准建设了9通1平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园区管委会和各相关机构,时时处处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了高效、透明、公平、规范的亲商服务理念,亲商、富商、安商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如果说园区人的借鉴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全方位地大胆借鉴吸收,那园区人的创新,则是世界先进理念与中国国情结合地勇敢探索,是支撑园区居安思危、超前谋划、借鉴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动力。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中国国务院先后授予苏州工业园区多个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园区创造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全国首条空陆联程航线、全国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全国首个政府部门充分授权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全国唯一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园区人创造了许多个国内第一,也就是这一个个第一、唯一铸就了园区创新发展之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创新的国际理念和本土实现,给地区发展奉献了一种崭新的智慧,它涵盖东西方价值观的努力,孕育了一个人融共赢新的模式。 新一轮全球经济变革已经开始,面对国际产业重新划分的迅猛浪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初稿) 生物医药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是我市加速提升发展的新的战略产业。为加快推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提升发展,发挥其在本轮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对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先导作用,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根据《江苏省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计划(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1. 医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008年,苏州市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2003年~2008年年均增长14%以上。全市共有医药企业536 家,占全省24.6%,位列全省第一。排名世界500强的葛兰素史克、礼来等一大批国际医药知名公司业已建成投产,近两年又形成了生物医药投资新高潮,参天制药、住友制药、协和发酵、大冢制药、强生公司等多家医药企业相继落户苏州;惠氏、碧迪等公司也纷纷追加扩产投资项目。同时,民营医药生产企业迅速崛起,占我市医药产值的份额从2002年的不到15%增加到2006年的33%,而且有一批企业正处于高速上升期,不断做大做强。 2.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在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聚集了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人员数量和科技开发水平均处全省前列,形成了较强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其中的佼佼者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及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等较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和部省级生物医药研究开发课题,在基因药物、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现代中药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仅苏州中药研究所一家便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题、“九五”攻关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高新技术创业基金课题等项目20余项,已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项。 3.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平台特色优势明显 在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支持方面,我市已具备一定的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实验动物培育方面,有:西山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中心大实验动物培育基地、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苏州贝尔达生物科技公司动物实验平台;在动物笼器具生产方面,有全国第一家实验动物器材和净化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艾可林实验动物器材厂,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包括各类技术人员在内的雄厚技术力量、精良的加工设备和先进理念的管理团队,其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国家专利。 4.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附件三: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组 二○一○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1.1 任务来源 (1)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 (1) 1.3工作过程 (1) 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 (1) 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1) 2.2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 (2) 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 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3) 3.3 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可行性 (4) 3.4 国家相关文件要求 (4) 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 4.1标准适用范围 (4) 4.2 标准的主要内容 (5) 5 主要技术要点说明 (5) 5.1本标准的目标 (5) 5.2评价范围和评价对象 (5) 5.3评价指标 (5) 5.4指标权重 (6) 5.5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6) 5.6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 (6) 6 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6) 7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 8 参考文献 (6)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规范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掌握并了解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明确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与方向,整体上提高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能力,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下达了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814,项目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 本标准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标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涉及物种分类、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利用等。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数据采集和处理、计算方法、等级划分等内容。 1.3工作过程 项目承担单位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支持课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在云南和四川两省开展示范研究。2007年,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该项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以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评价对象,以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和物种受威胁程度等为评价指标,旨在掌握和了解全国及各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的“常态化”,切实提高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试点工作首先在云南、广西和江西三个省(自治区)开展,基本工作周期为一年。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山东、湖南、青海五省(市)。2009年又将山西、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新疆八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这些工作为本标准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项目承担单位在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迅速成立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调研并系统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欧盟、相关国际公约、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于2008年9月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 2008年12月23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对本标准的定位、适用范围、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 2009年3月17日和6月4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分别在北京、南京召开了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研讨会,对本标准草案进行了研讨。根据各省试点情况和研讨会的意见,编制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 国内外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制定本标准提供了借鉴。 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是表达生物多样性评价现状与保护效果的一种交流工具。单位面积上物种丰富度的区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分布格局。由于数据资源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采用指示物种(类群)来代表一个地区的所有物种资源。但人们对采用什么样的指示物种(类群)及不同生物类群间分布格局的一致程度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Nature》《Science》等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府〔2010〕16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已经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 (2010~2012年) 根据《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全市加快转型升级现场交流推进会精神,围绕“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的要求,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计划(2010~2012年)。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按照“跨越发展、三年翻番”的要求,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位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着力推进人才、政策等要素聚集,努力营造并充分发挥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富集效应,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最强大的增长极,为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区三城”和“两个率先”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领域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江苏省确定的六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根据国家和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当前我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装备和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装备及应用;生物质能源装备及应用;核电装备;高效大容量蓄电装备及应用;新能源汽车等。 (二)新材料产业。包括:纳米材料及产品、半导体材料、光学玻璃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人造纤维制造;新型化工材料;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制造;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天航空材料;微电子材料等。 (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生物工业产品制造;生物农业产品制造;生物环保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制造等。 (四)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制造;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包括:软件业;服务外包。 (六)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包括:智能电网装备;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及运营服务等。 (七)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关键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模组制造;新型平板电视。 (八)高端装备制造。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制造;精密数控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 三、发展目标 (一)规模倍增发展。2010~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总量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出总量的比重达到35%,全面达标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新兴产业占比要求。 (二)产业链基本完善。培育2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并推进形成产业联盟。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高性能人造纤维、纳米技术应用、节能环保装备、新光源、功能陶瓷、新型金属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物联网设备、精密数控装备(机器人)、航空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 (三)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12年,拥有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240家。其中,营业收入10~30亿元的企业160家,营业收入30~50亿元的企业近40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4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15家)。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经济合作项目之一。从1994年园区开发至今,它已从一片农田变身为苏州市区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城市行政规划区域。本文通过比较园区开发前后的面貌,分析园区迅速崛起的原因,展望未来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发展 一、工业园区二十年的巨变与发展 1、工业园区开发前后的对比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波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自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吸引力城市”评选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之首。 然而,谁又能想到如今环境优美、拥有投资价值的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三十年前竟是一片的水稻田。 2、工业园区的发展概述 17年前金鸡湖西17年后金鸡湖西17年前,当掘土机在苏州市的东边轰响时,人们并没有想到金鸡湖畔将从

此升起一颗璀璨的“明珠”;17年后,3299家外商投资企业入驻、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这颗璀璨“明珠”闪耀出的夺目光芒让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倍感骄傲。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经验”,于是,在两年之后的1994年,由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旧貌换新颜,昔日的农田水乡逐渐变成集商务、居住、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这颗“明珠”由此慢慢绽放出它的光芒。 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17年间,苏州工业园区各项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 如今,7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工 业园区内投资了124个项目,全区投 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 美元以上项目6个。在IC、TFT-LCD、 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 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连续3年新增科 技与服务业项目超过制造业项目。 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2.1个百分点,国际知名品牌服务业项目日益增加,形成了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等走在全国开发区的前列。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政策资金重点聚焦力度,科技三项经费连续三年翻番增长。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形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9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建成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1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创投资金规模超160亿元。创新主体快速集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1个、高新技术企业384家,100余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区内实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以每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围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 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产总值/元 1991235.1035.76147.2252.114178

苏州工业园区政策汇编之科技创新篇

一、科技创新 政策依据:《园区管委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苏园管规字[2014] 9号)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体制机制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1、鼓励科技创新创业 (1)新进入园区科技创新企业 给予启动资金最高100万元 (2)新入驻园区科技创新企业 房租“一免减半”,补贴上限免租期30元/平米,减半期15元/平米 (3)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项目 经认定,按领军政策实施 (4)新引进重大项目和新建研发机构 经批准重点支持 2、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产业支持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纳米技术应用产业 云计算产业(按园区云计算产业培育政策实施)、软件产业(按相关政策补贴)、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2)空间支持 销售收入达到规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园区科技企业,享受国有土地出让或国资载体整栋转让 (3)活动支持 举办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动,最高按活动支出30%补一次性贴,上限300万元/活动 (4)应用支持 适当支持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应用研发与示范工程 3、优化科技金融体系 (1)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对投资园区的创业给予基金参股最高5000万元/只 风险补贴最高100万元/项目 (2)政策性天使投资专项资金 对领军人才项目给予风险投资,对创新成长期科技企业给予风险投资最高1000万元(3)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金融(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业务发生实际损失,给予风险补贴最高200万元/机构/年 (4)其他金融类补贴—贷款贴息 对中小企业、经认定的金融产品参与企业,最高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贴息,总额最高50万元/企业/年 (5)其他金融类补贴—金融服务补贴 对中小企业的融租赁费、担保费、科技保险费,单类业务最高补贴10万元、 4、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

苏州新建生物制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苏州新建生物制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影响,与人类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该行业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生物医药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贡献作用。 近年影响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利有弊,受研发难度提升、专利药到期等影响,全球医药销售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但是随着CAR—T疗法进一步推进,PD-1/PD-L1抑制剂推出,全球医药销售有望迎来新一波高速增长。目前,全世界有7000多种药品和疗法处于开发阶段,预计2022年全球制药研发总支出将达到1820亿美元。 该生物制药项目计划总投资3295.8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453.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46%;流动资金841.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54%。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6421.00万元,总成本费用5086.18万元,税金及附加55.50万元,利润总额1334.82万元,利税总额1574.43万元,税后净利润1001.1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573.3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0.50%,投资利税率47.77%,投资回报率30.38%,全部投资回收期4.79年,提供就业职位118个。

目前,各国、各组织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圈定的范围很不统一,甚至不同人的观点也常常大相径庭。本文采纳有关学者的观点,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界定为: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生物医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相结合,以及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即“现代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狭义的“生物医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医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盒)、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