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一)

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一)
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一)

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一)

作为《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者,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挽救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一生平大略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又陵,又字几道。他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长大后师事黄宗彝,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转而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现代造船技术。他对几何、代数、水重学、光学、电磁学、地质学、军事学、伦理学、音乐等学科知识都有涉猎。1876年,严复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脱离本行,转移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制和哲学。在这一时期,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了解非常广泛。他不仅对西欧近代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顿、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尔等有所研究;而且对古代欧洲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鸠鲁、德谟克里特等,也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些思想内容对严复影响最巨者,则是当时西欧盛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在英国广泛传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哲学中的实证论、不可知论等主观唯心论思想。

这些见闻与学习经历,使得严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更为直接与深刻,比之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仅靠间接得来的认识大不相同,以致郭嵩焘、吴汝纶、梁启超等都交口称自英国归来的严复“中西兼通”。这一学术造诣上的特点,为严复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回国一年后,严复被李鸿章调至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等职。但从政治上来说,由于洋务派名为新政,实则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方面妥协的本质,李鸿章对严复并不真正予以重用;而与此同时,严复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不满意。他不相信李鸿章所举办的洋务事业能救中国,认为他们所谓的“富国强兵”之道,不过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始终认为,必须从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上效法西洋,才能致中国于富强,免于灭种亡国。因为对洋务派失去信心,严复企图通过“仕宦”之途,依靠封建旧势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尽管他深为“仕宦之不达”而感慨万千、牢骚满腹,但还是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两次应试,均以失败告终。他借科举来登上政治舞台,以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也落空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的自强求富的事业毁于一旦,一个泱泱大国不仅败给了一个蕞尔小国,而且还被迫签订空前的屈辱条约,这直接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新的一轮瓜分殖民地的竞赛在列强之间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救亡图存的问题摆到

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面前,同时也给严复带来巨大的心灵创痛,他在给吴汝纶的信中说:“尝中夜起而大哭,嗟呼,谁其知之!”在没有政治实力、无法实现其救国主张的情况下,严复采取了以译着的方式来达到警世的目的。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他的一种新的斗争手段。

甲午战争后至戊戌政变前的三年间,维新运动蓬勃发展,严复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个出色的提倡变法自强的理论家与宣传家。在这三年内,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第一,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了《论民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及《辟韩》四篇重要论文,向封建专制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其中《原强》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辟韩》则对封建主义专制政治提出了最尖锐、最严厉的抨击。第二是《天演论》的翻译。这是他最负盛名的翻译作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第三是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内中主要社论,大半出自严复之手,文风尖锐泼辣。《国闻报》与当时梁启超在上海所办的《时务报》南北响应,风行全国,成为宣传变法维新的重要阵地。

然而,从本质上说,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制约,严复并没有对封建势力彻底绝望,他依然希冀得到朝廷的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戊戌政变前后,他写了长篇政论《拟上皇帝书》,希望光绪帝效法西方,变革政制。但无情的历史再次将他的希望打得粉碎。在北京,严复亲眼目睹了戊戌政变的过程。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严复离开

天津水师学堂,先后任天津开滦煤矿华人总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信译局总办、复旦大学校长、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校长、北京学部(教育部)名词馆总纂等职。但他的精神所寄,仍在于继续维新运动时期提倡西学的工作。在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前这十余年中,他主要翻译了如下几部资产阶级著作:亚当·斯密:《原富》(1902)、斯宾塞:《群学肄言》(1903)、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1903)、甄克斯:《社会通诠》(1904)、孟德斯鸠:《法意》(1904-1909)、约翰·穆勒:《名学》(1905)、耶方斯《名学浅说》(1909)。它们与《天演论》一起,是严复最重要的八部译着。这八种西方学术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来,此后西学的传播才开始具有明确的理论形式和思想内容。这个时期的严复仍以积极向上的工作,影响着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辛亥革命以后,严复担任了几个月的北京大学校长,但基本上过着衰病闲居的生活。同时,他虽然在所著文章及致亲友的书札中还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思想上,已完全走上保守的道路。在政治方面,他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反对共和,主张恢复帝制,甚至对戊戌变法,也以“轻易猖狂”为由加以否定。在文化方面,他主张尊孔读经,喜读老庄,反对五四运动,走向历史潮流的对立面。1921年,严复病死于故里。

综上,严复的一生,从思想发展脉络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前,是其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时期;甲午战争至戊戌政变以前

即维新运动时期,他是一个出色的资产阶级维新理论家。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戊戌政变至辛亥革命以前,他通过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伦理学等方面著作,介绍并提倡“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继续作出贡献。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到他去世之前,他虽仍保持强烈的爱国思想,但政治思想却远远落在时代之后了。严复思想上的曲折变化,既体现出严复本人在社会动荡中思想发展不可避免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

二严复思想的主要方面

严复的思想成就,主要包含在两类成果中:一是他自撰的政论文章;二是他所翻译的一系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尤以后者为典型。在严复看来,他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决不在“汽机兵械”及“天算格致”,而是要直探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脉所在,所以,他不仅翻译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等,还介绍了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这样,严复的翻译,其意义不仅超过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对西方天文水利知识的介绍;同时也超过洋务派、维新派有选择的支离破碎的译书活动。不仅如此,在严复一生所翻译的170多万字的西方著作中,约有十分之一的内容是他自己撰写的按语,它们或对名物做诠释;或对原书观念做补充与纠正;或对国内外实际问题提出见解,突出地反映着严复的政治倾向,强烈地表现着他的政治态度和主张,体现了严复的爱国热情与思想精华,特别值

得重视。

(一)维新以救国的政治主张

严复具有突出的政治热情。他最主要的著述活动,都可以视为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政治斗争方式。这一点,不仅在他的自撰文章中有表现,就是从他所翻译的著作序言、译例、案语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如他在《原富》译事例言中指出:“夫计学者,切而言之,则关于中国之贫富,远而论之,则系乎黄种之盛衰。故不佞每见斯密之言,于时事有关合者,或于己意有所枨触,辄为案论。丁宁反复,不自学其言之长,而辞之激也。”从他对所译西方著作的取舍中,更能看出他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在他的译着中,只有《原富》、《法意》、《群学肄言》、《社会通诠》四书是取原书全译的;《群己权界论》及《中国教育议》,只不过是较长篇的论文;《天演论》也只是赫胥黎《进化与伦理》一书的序论与本论两章;至于《穆勒名学》则尚不及原书之半。这种选择反映出,严复一方面要使人们在船坚炮利之外,更多地了解西洋各国之强盛的根本即社会政制思想;另一方面则要将西方学术著作中,他认为最切合中国现实状况者,视其先后缓急和时势之需要而介绍给国人。在具体的政治主张方面,严复的思想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主张变法维新。这一认识主要体现于他1895年发表于《直报》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四篇震动一时的政论,以及1898年出版的译着《天演论》中。经过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广泛了解,加上他自己的思考,严复开始对早年信奉的“新政”由模糊的

怀疑进而加以明确的否定,认为其结果只能类于“淮桔为枳”,并不能救中国于危急之中。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当前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人们只有认清社会历史的潮流,采取积极的措施,才有可能保种强国,免于覆亡的危险。“呜呼!观今日之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论世变之亟》)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局面,依然希望用愚民政策来平息动乱,维持表面上的大一统;用科举制度来牢笼天下,防民造**;用闭关自守的办法来苟延残喘。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顽固派则抱着对外国的成见,一方面狂妄自大,一方面对外国的侵略束手无策,最终损害了国家利益。因此,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强兵之术与民主制度,顺从“浩浩成江河”的天下形势,否则,“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论世变之亟》)。严复用以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工具,最重要者是进化论。通过《天演论》的翻译,严复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古以来万物适用的公理,如果再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必将为“天演”公例所淘汰,到那时中华民族将“无以自存,无以遗种”。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严复提出了救国的根本出路:第一是“鼓民力”。因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那么国家要富强,先要人民的体力强健,才可以和外族竞争。因为一切兵战学术都需要强健的体魄。第二是“开民智”。这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方法。中国人让六七岁童子就读高深的哲理,对于开发智慧毫无用处。就是科举、考据、词章、义理、心性

之学也非真知识。相反,这些东西严重地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造成了锢智慧、滋游手、坏心术等严重后果。因而要废除科举取士的八股制度,设学堂,讲西学,以研究自然、注重实验为主。第三是“新民德”。中国的教育只限于少数士人享受,其他的农工商贾各阶层都没有受良好的教育机会,所以德育根本谈不到。因此,要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代替中国封建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把教育真正普及到大众中间。第四是“立宪政治”。其主要措施包括乡举里选与土著为吏两个方面。所谓乡举里选,就是由民间选出代表来设立议院,决定一切人材的使用,法制的废立都由民意为标准;土著为吏就是地主自治,使一地方的人自己推举代表来管理当地的政治,养成百姓自治的能力。而在这四者之中,以开民智为最重要。只有老老实实从“愈愚”的教育文化工作做起,从全民族的教育即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着手,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第二,强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在《辟韩》篇中,严复对韩愈的名著《原道》所提出的君主起源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它首先有力地批驳了韩愈宣扬的“圣人”万能论,认为在人类社会初起之时,如果存在“圣人”的话,那么他们都必须是野兽而不是人,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界的伤害而夭亡;其次,《辟韩》还批判了韩愈关于君、臣、民三者关系的认识。指出,老百姓是从事生产,互通有无,共同生活的,决不是只为了供养国君。君和臣是老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置的,国君和大臣如果不能实现为民除害的使命,就应该被抛弃,并引用庄子“窃钩者

诛,窃国者侯”的话,来揭露封建君主“窃国大盗”的本质。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原道》在揭示古代社会国家产生、发展的进程方面,不无理论价值;而对封建君主制的批判,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出现,但严复的论述,是第一次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民约论”思想,对传统政治体制与历史观念的否定,这在当时不啻为震天的惊雷,其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严复之批判封建专制,并不彻底反对君主制,而是有所保留,希望依靠开明君主的力量来推行维新事业,在《救亡决论》中,他就劝光绪皇帝学习先祖康熙“勤苦有用之学,察究外国之事”。这种倾向在他的晚年,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地位的缘故,变得尤为突出。

严复

严复 严复,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父亲是医生。1853年12月10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严复童年曾从师当地宿儒黄昌彝读四书五经,十四岁时,父卒,家计困难,乃投考沈葆桢所办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以首名被录取,次年入学。这是严复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开始,为他以后钻研西学奠定了基础。1871年(同治十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派至军舰实习五年,先后随舰巡历新加坡、槟榔屿、黄海及日本各地。1874年,又曾随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测量海口、筹备海防。 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先肄业于朴次茅斯,后又入格林尼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考课屡列优等”。他留心英国社会政治状况,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文化,曾到英国法庭实际观察,作中西异同比较。当时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他极为赏识,“引为忘年交”(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547页)。 1879年,严复毕业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次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在此任事达二十年,直到1900年才离职他去。在此期间,严复感于仕宦不达,言不见重,曾先后四次应科举考试,欲博一第,但都未能如愿。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举国震动,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尖锐揭露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1897年,严复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为宗旨,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使《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该书始译于1895年,正式出版于1898年。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可以说是从严复开始的。《天演论》出版后,给当时中国思想界以巨大震动,它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启迪人们奋发图强寻求振兴国家的出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当时在知识界流传最广的新格言。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曾评论说,“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第2期(1905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继续奋力于译事,到1909年(宣统元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The Study of Sociology);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和《名学》(A System of Logic);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以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Logic the Primer)等书,共一百六十多万字之巨,而且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著,足见其功力之深,笔耕之勤。在这些译作中,所加按语多达数百条,

严复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使国人大受刺激。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⑥ 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他说:此三大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何则?无人才,则之数事者,虽举亦废故也。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因此,严复提出“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的“救之之道”。他阐述西学为实用之学,为国家致富强之学,指出“欲救中国之亡,则虽尧、舜、周、孔生今,舍班孟坚所谓通知外国事者,其道莫由。而欲通知外国事,则舍西学洋文不可,舍格致亦不可。”“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⑦ 严复批评“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的迂腐观念,指出天在变,地在变,道也在变:“夫始于涅菩,今成椭轨;无枢渐徙,斗分岁增;今日逊古日之热,古晷较今晷为短,天果不变乎?炎洲群岛,乃古大洲沉没之山尖;萨哈喇广漠,乃古大海浮露之新地;江河外啮,火山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702331.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严复思想及其现实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及后来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中国正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唯一能符合现代性的是“五四”期间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以前的严复、孙中山都开始了思想启蒙。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应是近代与现代的界碑,其表现是对近代社会文化观———中体西用的批判。严复的现代性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取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来说明。严复通过撰文、翻译、著书,全面介绍和阐述天赋人权论和西方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不仅是中国倡导自由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第一人,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严复;现代性;自由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岗峰,男,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 为什么身处近代的严复,其思想是属于现代的?关于近代和现代的区分,我们可以先看看什么是现代。在西方学者看来,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讲,现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世纪&"年代。康德于’$()年专门写了“什么是启蒙”的文章,米歇尔?福柯曾把这一文章视为“现代性态度的纲要”黑格尔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视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成就。哈贝马斯进一步说明这三大历史事件都建立在主体性原则基础上,这主体性原则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这是一个新的社会知识的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它的自然科学、道德观念和现代艺术都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的。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简略表述。说得更详尽一点儿,现代性包括:(’)一系列特定的对世界的态度,即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对由于人的介入而导致的历史转变持开放的立场;(!)错综复杂的经济组织,尤其 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特定领域内的政治组织, 包括民族———国家和广泛民主。”+’, 这三个方面,有的社 会学家更注重物质的、经济的方面,包括马克思、吉登 斯。吉登斯说他看重马克思,“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影响 比以前社会类型更突出、更深远,而这些都是围绕着资 本主义的诸种制度而被结构化的。”+!, 另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更注意意识形态的方面,如马克斯?韦伯认为关于世界的祛魅以及传统权威类型与传统理解方式的 终结,是最接近对现代性的准确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去综合和控制一切。”进一步地,海德格尔点出了这种态度由于下列的存在会被瓦解的可能性,“即现实太巨大了,以至于不能被完全地算计和 把握。”+), 福柯主张将现代性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态度,而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其想要把‘现代时期’同‘前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区分开来,不如更好地探索现代性的态度,探索现代性自形成以后,以及自从它同‘反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争执以后的那种特殊 态度。”+&, 从历史时期看,中国的现代性被认为是从’-’-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这是因为当时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为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从综合上看,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历史阶段,达不到工业文明,很难说步入现代社会。尽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反证了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严复思想和现代性 王岗峰 !!"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 任课教师:孟凡君 专业:英语 班级:语言文学2班 学号:222009322210097 姓名:邬驰倩 2011 年12 月25 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邬驰倩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 引言 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 1.1 严复生平 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

严复逻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

严复逻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 早在明代末年,著名学者李之藻就翻译过西方逻辑学著作《名理探》。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此书尚未在学术界产生太大影响,西方逻辑学没有在中国真正扎根。直到清末,严复在学习和研究西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西方逻辑学的奥秘,并由此倾注很大精力与时间加以翻译和介绍,从而在晚清学术界掀起一股提倡逻辑学科学方法的热潮。 《穆勒名学》原名 a system of logic,ratiocinative and lnductive,出版于1843年。原书分为名与辞、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归纳方法、诡辩、伦理科学的逻辑等六部分。作者穆勒·约翰(j.s.mill,18061873)是英国近代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严复在19001902年间翻译了该书的前半部分,1905年金陵木刻出版。19121921年间,商务印书馆又以铅字排印出版,文中错字较多。新中国成立以后,三联书店又据此刊本标点出版。 严复在研究和宣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逻辑学作为思维方法论的重要性。他认为,逻辑乃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西方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有新的认识论一一逻辑学为指导,西方逻辑学是科学发明、文明进步的关键。而中国要富强,最根本的也在于掌握科学逻辑方法。为此,严复本着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大力宣传西方逻辑,翻译了穆勒的《穆勒名学》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并且组织名学会,以各种方式促进逻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严复在译介西方逻辑学著作时,通过大量按语,表达了自己的逻辑思想。首先,严复阐发了归纳、演绎两种科学方法。他说:格物穷理之用,其涂术不过二端。一日内导;一日外导。内导者,合异事而观其同,而得其公例。学至外导,则可据已然已知以推未然未知者。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其次,严复针对中国旧学弊端,强调归纳方法。严复认为吾国向来为学,偏于外籀,而内籀能事极微。并且,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虽有演绎推理,但却缺乏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即由逻辑归纳得来的公例 (规律性的结论)。旧学之所以多无补者,其外籀非不为也,为之又未尝不如法也,第其所本者大抵心成之说,持之似有故,言之似成理,媛妹者以古训而严之,初何尝取其公例而一考其所推概者诚妄乎?严复把所有经验知识严格建立在归纳基础之上的穆勒逻辑学引人中国,他看到这种逻辑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某些错误倾向有独特的纠正与解毒作用。这些逻辑错误在严复心目中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弊病,如消极、惰性、拒绝付出最大的努力紧密相联的。他认为外籀之术重矣,而内籀之术乃更重。一切新知识,一切科学公例,即关于事物普遍性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都是通过归纳法才能获得。不但社会科学的公例,而且自然科学的公例也都由归纳所得。明者著论,必以历史之所发见者为之本基。其间抽取公例,必用内籀归纳之术,而后可存。公例无往不由内籀,不必形数公例而独不然也。 严复对西方逻辑学的输入,不但在当时对于纠正中国学术之弊病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近代社会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开创了研究逻辑学的新时期,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逻辑学在中国曾有过两次较广泛的传播,第一次就是在严复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之后。减如近代学者郭湛波所言,自严先生译此二书,论理学始风行国内,一方学校设为课程,一方学者用为治学方法。此时的逻辑学被视作救危扶国、济世安民的良药和工具,输入尤为当务之急。逻辑学著作也风靡一时,很多逻辑学著作是甫一出世,海内争先睹,再版皆罄。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章士钊、金岳霖、冯友兰、牟宗三、朱光潜等中国近现代文化论坛上的代表人物,都在严复影响下对西方逻辑学的推广和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西方逻辑学这个真正的舶来品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扎下根,促进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随着逻辑学被成功输入,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为国人所接受,逻辑学在中国的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 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达(expressive nesS :通顺流畅 雅( eleganc^ :文字古雅 Yan fu put forward this “ threceharacter guide ” inhis preface to the tran slati 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 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 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 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 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雅。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 已。岂钓奇哉。……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 and elegant。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 The Book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严复科学思想研究

严复科学思想研究 【摘要】: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代海军留学生的成员,他的历史功绩的主要方面却不在实务领域,而在于将其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切身体认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述诸于笔端、广布于国人,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现代之际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启蒙作用。百年来,学界对严复的思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多个侧面,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本文从严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中择取科学思想这一鲜为人关注却在严复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主题为核心论题展开探讨和研究,以期丰富和深化严复思想研究。本文主体包括导言、正文六章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言部分围绕本文主题集中探讨了可行性、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概况等内容,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与困难作了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思路作了初步的缕析,对研究的整体框架作了粗略的预设。通过以上工作为有效推进严复科学思想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第一章主要阐明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包括时代思想文化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在思想文化背景方面,文章择取了既能突出反映整个时代特征又与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文化本土化实践趋向为视角,文章认为,正是科学文化本土化的具体实践为严复提供了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机会,而严复科学思想一经形成又返归到中国科学文化本土化的历史实践中并将其推向了深入;严复的教育背景分为中学教

育和西学教育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对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作用。通过对以上背景的分析,为我们认识严复科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侧面。第二章主要论述严复的自然观与天演哲学思想。严复自然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大胆预设较之构成物质的原子而更为微观的“太素物质”的存在,并在对“道”、“气”的阐释中对宇宙本体作了唯物论的解释;探讨时空问题之后,提出宇宙万物的起源“咸其自己”无所谓造物主的观点,并论证宇宙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肯定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同时又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严复对自然的论述与阐释有益于深化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中国自然观的发展。而自然观作为严复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维,它的形成则有着更为广阔的哲学思想根据,即以西方近代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进化为科学基础,选择与汇释斯宾塞普遍进化主义、社会有机体论和赫胥黎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交相胜”等观念而形成的天演哲学思想。严复天演哲学的核心论题是“天行”与“人治”的关系,他一方面将作为“天行”的生物进化主义及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从而将天演进化的适用范围拓展到属于“人治”的人类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治”的主动性。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严复的科学观与科学主义思想。严复以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炽热关怀,深入探讨了何谓“科学”、“科学的功能与价值”等重要命题,形成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的科学观内容,他指出科学施之于外则有益于事功,修之与内则可“增益智慧、变化心习”,而二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回国后,先是在福州马江船政学堂任教习,不久调任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严复在报纸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文章,笔锋犀利,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严复又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极力鼓吹变法维新。《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书,原名《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一本论文集。严复译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上按语,阐发己见,改名为《天演论》,在《国闻报》的增刊《国闻汇编》上连载,1898年正式出版。 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甲午战争后,严复以笔报国,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1897年,他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这3年,即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这时候《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界强烈的震动。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这位五十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向来目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也爱不释手。于此可见《天演论》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严复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 严复( 1854.1.8 —1921.10.27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 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使国人大受刺激。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 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1895 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 ”⑥ 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他说:此三大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 ”“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何则?无人才,则之数事者,虽举亦废 故也。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因此,严复提出“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的“救之之道” 。他阐述西学为实用之学,为国家致富强之学,指出“欲救中国之亡,则虽尧、舜、周、孔生今,舍班孟坚所谓通知外国事者,其道莫由。而欲通知外国事,则舍西学洋文不可,舍格致亦不可。”“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⑦ 严复批评“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 的迂腐观念,指出天在变,地在变,道也在变:“夫始于涅菩,今成椭轨;无枢渐徙,斗分岁增;今日逊古日之热,古晷较今晷为短,天果不变乎?炎洲群岛,乃古大洲沉没之山尖;萨哈喇广漠,乃古大海浮露之新地;江河外啮,火山 内崩,百年之间,陵谷已易;眼前指点,则渤澥旧界,乃在丁沽,地果不变乎?然则天变地

王国维生平思想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誓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王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对王讲: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听了罗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认为是“大辱”,想自杀,经家人严密监视未遂。1925年,他到清华学校研究院任教,从事古代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工作。1927年4、5月,北伐军进抵河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王国维于6月2日写就遗书,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便投颐和园内昆明湖自杀,结束了他遗老的生活。 综观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先是研究哲学,继而转向研究文学,再而转向研究史学,以史学的研究贡献最大。哲学 王国维研究哲学,先是读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书很深奥,难以悉解。他便又读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写了《汗德像赞》、《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叔本华和尼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释理》等论文,全面介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法律、政治各方面的阐述都运用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探求精神上永恒的真理,人生哲学就是探求揭示人生即痛苦这一真理以及其解脱之道。美学是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揭示人生的真义,使人超然物外,忘记利害关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求得暂时的解脱的功效。他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文学小言》等文,是发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名篇。他又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分析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他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精神是展示了生活之欲造成的巨大苦痛,从而走上了解脱之路。“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这一观一悟,写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独具慧眼,第一次道出了小说的内在含义,推倒了封建文人视《红楼梦》为“诲淫”之作的偏见,也批评了“索引派”繁琐的历史考证的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推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作品,肯定了它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王国维研究哲学产生了疲惫的心态。他曾在《自序》中述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的形而上学,高严的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① 当时西方传入中国的哲学有两大潮流:一是英国的实证主义,如洛克、休谟、斯宾塞等,即严复所宣传的一套实证论、经验论思想。另一是德国的哲学,如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思

帝师陈宝琛为严复写墓志铭

帝师陈宝琛为严复写墓志铭 上岐村位于仓山区盖山镇西部,南面临乌龙江,西面有渡口,北与福湾路相接,东经战备路与义序相连。 上岐村与下岐村合称为阳岐,阳岐河从上岐村中穿过,滩地、平原土壤肥沃,是花果之乡。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祖居和卒葬地,上岐村有福州最早的尚书庙,以及规模宏大的玉屏山庄,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2个,区级2个。 严复墓: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如今要前往上岐村十分方便,途经宝龙城市广场等中心城区的公交311路的起点站就设在上岐村旁的严复公园附近。1921年10月27日严复去世,终年68岁的他叶落归根选择葬在家乡。因为有严复墓,这里开辟出严复公园。 严复墓所在的鳌头山,在上岐村东北面,前有小河环绕,后有松山环抱,左有石岗,右有池塘,四季花香氤氲,有“鳌头山好浮佳气”之说。严复生前为自己选择的葬身之地书曰“惟适之安”四个字。他的好友、帝师陈宝琛为他写《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水东,玉屏耸张灵所钟。绎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峰,媳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销扇金铜,鲸去鼍跋陆变江。鸱犹阅世君非朦,咽理归此万年宫。” 据介绍,自从311路公交车的起点设在附近后,到严复公园纪念瞻仰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此前,严复墓曾数十年无人打理,直到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复墓目前保存尚好,记者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不少网友都希望将严复公园修建得更好。目前公园最核心的严复墓地只有重要节假日才对外开放,因为是国家级文物,如此管理可以理解,但是公园内配套设施太少,网友们希望可以修建更多配套设施。 严氏宗祠:吸引严氏子孙回归 从严复公园步行几分钟便来到上岐村,充满现代气息的阳岐小学就立在村口。经过学校不足100米,便是严氏宗祠,内设严复纪念馆。 如今,每逢重大日子,严氏子孙便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开展各种活动。严复纪念馆馆长严孝鹏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举办的纪念严复的活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严氏子孙的凝聚力也很强,只要有活动,都会想尽办法回来参加。今年1月初,这里举办了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纪念活动。台湾妇女界领袖人物、严复之孙女、前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就特意赶回来参加此次纪念活动。 严复故居:静静地定格历史 从午桥回到严氏宗祠,再沿着往西的小道便可到严复故居。站在保存尚好的故居前,静静地伫立,仿佛时光已然穿越,可以依稀看到严复当年在这里生活的影子。 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严氏古老祖屋,两进两天井。据介绍,小小少年的严复9岁回乡时,就住在刚进祖屋大门的左侧厢房,并在此攻读《大学》《中庸》。1866年春季,在这座祖屋里,刚刚12

严复与孟德斯鸠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 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汉族,是清末 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 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 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 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 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 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 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 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 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为总办。严复 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论自由》即《群己权界论》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Yan fu put forward this“three character guide”in his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岂钓奇哉。……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and elegant。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He adds that if

严复的新闻思想(初稿)

目录 绪论 (1) 一严复的生平简介 (1) 二严复与《国闻报》 (2) 三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 (3) (一)新闻自由 (3) (二)新闻自由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4) (三)新闻自由思想的评价 (4) 四严复与梁启超新闻改革思想的异同 (5) (一)关于新闻改革的目标 (5) (二)关于新闻改革的内容 (6) (三)关于新闻改革的条件 (6) (四)关于新闻改革的异同根源 (7) 五严复的救国思想 (8)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试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摘要 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报刊政论家,被誉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和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创办的《国闻报》,为思想启蒙和变法维新摇旗呐喊,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集严氏思想之大成,一经发表,便振动了中国社会,给思想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奠定了严复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本文从严复的生平出发,论述了他的新闻自由思想,救国思想及他与《国闻报》的联系等,并通过与梁启超对比,分析其新闻改革思想,最后总结清末严复的新闻思想。 【关键词】严复新闻自由改革救国思想《国闻报》 On Yan Fu News Thought Abstract Yan Fu is not only famous Enlightenment thinker and translator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a well-known newspapers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Known as advanced to the West to find the truth of salvaging Chinese and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kers of the Western culture.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founded the "National News", think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orm Restoration beating the drums,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ournalism.H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history, he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Set GEN ideological culmination of Yan Fu translated as "Evolution and Ethics", is published, the vibr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tellectual injected fresh blood, laid the Yan Fu'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Yan Fu's life, discusses his press freedom of thought, the National Salvation ideology and links him with the "National heard the report," and by Liang Qichao contrast, analysis of press reform thinking, concluded late Qing Yan Fu news ideas. [Key words]Yan Fu freedom of press reform save the nation thou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