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解读20100624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解读20100624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解读20100624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解读

张勇

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间围绕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激烈,资源约束越来越紧张,环境状况愈发恶化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内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之一,各种旨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存在诸如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步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赶超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多种表述方式。上述多种表述可以统称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但是概念表述上的多样化不免提高了概念运用时混淆的可能性,常常造成学术交流过程中“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和问题,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就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做简要分析,就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基本构成要素形成较为严谨的认识,以建立分析和比较各类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战略理论的逻辑平台。

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军事上的“战略”概念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后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道路,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发展经济、强国富民成为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也随之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958年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发表的同名著作而首先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赫希曼首次从“战略”意义上正面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使“经济发展战略”一时间成为专指发展中国家由落后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的战略部署这样的专用名词,进而使更为广义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被广泛传播、认同和推广,成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技进步大大加快,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和实施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联合国先后制订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四个10年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随之,经济发展战略在国际社会广泛流行开来。1973年,美国学者柯林斯在军事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柯林斯认为,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应该运用和动员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心理等各种手段,以保证国家的安全,是国家战略,而国家战略包括应付国际和国内问题的政治战略,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战略,以及国家军事战略等,这些战略的汇总就是“大战略”。在我国,党的11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发展战略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1981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不是也不能孤立的发展,它必须同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教育、生态、环境、人口和文化观念等相互协调发展,发展战略应该包括“经济的”和“政治的”的发展战略问题,简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逐渐成为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军事上的“战略”概念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后的产物,所以要真正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我们要对战略的概念基本含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战略作为一个概念,源于军事领域,是一个军事术语,与战术相对应。从语源的角度考察,中文的“战略”一词是1886年从日文转译法文而来的,英文、俄文、法文和德文等西方语言中“战略”词汇均源于古希腊语。从语意的角度考察,战略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战略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其次

战略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辞海》中对战略的解释更注重非军事化: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该词最早见之于西晋司马彪《战略》一书,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该词翻译西方的同一概念。西方语言中,以英语为例,战略(Strategy)的含义与上述表达也大抵一致。

战略既然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为了深刻理解其内涵,我们有必要体会运用和创造战略概念的军事家们和军事词典的有关论述,特别是著名军事家的经典表述。

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和战争条件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对概念的表述是不同的。

普鲁士的比洛(1757-1808)认为:“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

瑞士的若米尼(1779-1869)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就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最重要点上去的一种艺术” 。

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1780-1831)在著名的《战争论》中提出:“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

英国利德尔.哈特(1895-1970)认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称战略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和实践。”

1972年我国军事科学院编纂的《军语》中对战略的界定是: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1997年《军语》则将战略界定为: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上述关于表述虽然不同,但是各种表述背后的核心含义却是一致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即战略的本质含义是为了实现战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谋划,是一种手段,它着眼于处理和解决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重点性的问题。“战略”概念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后并不改变其本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于光远先生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一般是根据全局性质的具体情况,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采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方向。

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按照“全局”的范围大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在相对不等的范围、层次、领域和意义上适用,如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赶超战略、三步走战略。我们使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上使用。但是无论在哪个层次意义上使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是不变的,正如于光远所指出的,“只要是战略,不论是哪一种类的战略,就具备从军事战略推广到政治战略,再推广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保持着的一切战略都具备的共同特征” 。具体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局性——“战略是以总的奋斗目标而不是局部目标为出发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大趋势和若干重大方面的总体部署,是把一定范围或领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虽然也要考虑局部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但对于这些利益关系和矛盾的考虑是从“全局一盘棋”的角度,以协调全局利益关系,维护公共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2、长期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的预期选择和带有根本性的部署安排,对全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是制订中长期规划的指导原则和基本依据,因而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3、统帅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是在特定的主导机构统一部署下集体行动和公共选择的结果,是全体相关成员共同利益和奋斗目标的现实体现,它是一种围绕某个核心目标按特定次序合理配置而形成的重大方针政策体系,对全体成员的行为和整个活动或行动具有综合统帅作用。

4、重点性——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总揽全局的谋划,必须以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要环节为核心,是为重点性。

5、稳定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稳定性特征是由其上述四个特征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具有统帅性的总体部署和谋划,其制定是非常慎重的过程,一旦制定并实施其实施是严肃的,不容随意改动,因此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6、利益性——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任何发展战略,无论其内容和谋划方式如何,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发展战略主体的长远利益最大化。从利益性的角度,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其称之为一个发展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不如称之为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

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战略的基本内容或基本成分,是战略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也是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展现,是战略具备可操作性的基础,是战略能够成为战略的基础。因此,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战略概念的实质内容。

在军事领域,一项战略能够成其为战略,并进而能在实际当中得到运用,必须具备完整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中战略目的和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所谓战略目的和任务是国家(集团)为了实现总的政治目的而赋予军事斗争的基本历史使命,是在一定时期内军事斗争的基本指向。它从根本上规范军事斗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范围,规定军事斗争的进程和限度,决定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方向和目标。

所谓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一定时期内或一次战争中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实施的行动准则,是战略的主体和核心。

所谓战略手段是为了达成战略目的而运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解决用什么进行军事斗争和怎样进行军事斗争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例如于光远认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概念中,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实现战略目标应采取的步骤等基本要素。李成勋则提出了“五要素论”,即认为无论何种类型、哪个层次上的发展战略都必须具备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对策五个基本要素。还有学者从具体要素的角度提出构成经济发展战略的要素有8项,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产业结构、资金、技术、生产力地区布局、人口、对外贸易和经济体制。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被普遍接受的是“五要素论” ,其具体内容为:

1、战略方针——又称战略指导思想。它是发展战略选择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指导战略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想,是整个发展战略的“灵魂”。战略方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发展主体整个战略构想和创意的高度概括,对于整个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统帅作用。因此,战略方针是发展战略中具有原则性、纲领性、简明性的要素。

2、战略目标或战略任务——即发展主体在某一时期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通常要用有关综合指标或多元性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战略目标实质上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内外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综合体现发展总体要求的总量指标或发展指数及其体系。战略目标是整个发展战略的“核心”,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确定适当的战略目标。

3、战略重点——指发展全局中的主要矛盾,或对全局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或因素。对于全局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前沿带动作用的先导因素,抓住这样的重点往往会带来“纲举目张”的战略效应;另一种是制约全局发展的薄

弱环节,抓住这样的重点则会解除发展中的“短边”约束或“瓶颈”约束。战略重点的突破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战略步骤——从当前状态到发展目标的实现往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般要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发展战略的制订必须将战略目标按阶段由近及远逐步细化,选择每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及其实施途径,这就是所谓战略步骤。从时序动态来看,一个战略期大约需要经历近期准备、中期推进、远期完善三大步骤;有了战略步骤,就将未来的目标与现在的状态关联起来,使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5、战略对策——指贯彻战略方针、实现战略目标、实施战略重点和步骤的基本策略和重大举措。这是整个发展战略中具有较大灵活性、针对性的战略要素。作为战略对策,也要求从全局宏观着眼提出思路,但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针对具体情况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着力点,并对其实施效果做出科学论证和测试。

综上,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做简要分析,我们就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基本构成要素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一个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逻辑平台。在这个逻辑平台上,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考察和辨析、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例如,从“全局”范围大小的角度,我们可以考察以国家为战略主体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部门或产业发展战略,等等;从战略目标或战略任务的角度,可以考察小康战略,赶超战略等等;从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的角度,可以考察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以及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等等;从战略步骤的角度,可以考察“三步走”战略。

总之,对于众多名义上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我们需要从基本含义、基本构成要素等多个角度加以区分,对各类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比较和考察时要从同一逻辑起点出发,才能对各类层出不穷的“战略概念”加以甄别,使名义上的战略概念成为有特定具体意义的概念。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战争与战略理论集粹》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5、利德尔.哈特《战争论》,中译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6、美国陆军学院《军事战略》,中译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7、苏联军事科学院《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8、《经济发展战略学》李成勋,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9、王文荣《战略学》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于光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于光远《战略学与地区战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3、刘光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钟契夫《中长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国飞)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1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概述 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为: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例如决定是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从而让明天拥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2)如何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所生产出的产品。 3.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正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4.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经济学除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货币的稳定性。 二、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机制解决了“生产什么、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公务员读本(共60题,共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讲终要落实到()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上来。[2分] A政策 B资金 C人才 D技术 正确答案: C 2.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要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人才。[2分] A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B重点专业,重要领域,应用技术型 C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应用技术型 D重点专业,重要地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确答案: A

3. 就两个市场发展来看,()方式仍占我国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绝大部分。[2分] A期权融资 B债券融资 C民间融资 D股权融资 正确答案: D 4. 我国人均资源少,发展面临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土地和水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分] A六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 D

5. 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持续增,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很大差距,美国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其研发经费的比重约为()。[2分]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正确答案: B 6.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2分] A政府,高校,社会 B政府,社会组织 C政府,高校,组织 D政府,企业,社会 正确答案: D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 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 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 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加快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版,促进福建经济再上新台阶,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 以创新为主引擎,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主要目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比重稳步增加,创新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引进共建“国字号”研发机构或平台8~10家,建设国家级学会服务站等会企协作创新平台300家,在本科院校中重点建设35家以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18家以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达500个、800个、240个和200个;高新技术企业2600家,创新型企业6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0家,众创空间200家,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20家;全省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63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70%,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约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新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6英寸Ⅲ-Ⅴ族化合物集成电路、存储芯片(DRAM)等项目建设,加快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协同发展。壮大新型显示产业,加快推进8.5代TFT-LCD面板、莆田华佳彩6代Oxide液晶面板、厦门天马微(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液晶模组和智能终端生产规模。推动信息通信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研发生产,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在很多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看来,经济学是门“不明觉厉”的学科,就像外行人看IT和码农一样。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呢,或者说,经济学能给我带来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更能看到很多用本能看不到的精彩。专栏里有个例子,受过经济学训练和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两群人,对这个世界看法的差异,远远超过他们的种族、信仰、职业、身份等等差异。学习新知识的一个悖论在于,只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才能体会到因此带来的新视野和快感,很多时候,正因为我们对新事物的不了解导致我们没有兴趣去了解它。 开篇,薛教授即讲述了经济学家的视角及研究对象: “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而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之后,薛教授以经济学家的视角,讲解了稀缺、成本、需求、价格、供应、信息不对称、合作等方面的经济学核心概念,语言简单易懂,思想新奇独特,案例丰富有趣,一气读完,丝毫不觉乏味。

我们怎么看待社会上流行的破窗理论 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我们要思考那些看不到的损失。“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可以用来从事其他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存款为什么有利率 “任何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关于我交易的期货市场,薛教授也有精彩论述: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100分答案)

? 3.到2020年年底,开展()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 6.()不属于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应主要内容。(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 ? 1.()不属于探索和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内容。(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特许经营 o B .合同能源管理 o C .合同环境治理 o D .新能源合作研发 ? 2.广西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 )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虚拟经济 o B .实体经济 o C .线下经济 o D .线上经济 o A .600 o B .500 o C .700 o D .800 ? 4.科学规划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崇左、玉林、钦州为外围,打造服务泛北部湾地区的现代 海洋服务业集聚群,形成全产业链。(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南宁 o B .桂林 o C .北海 o D .百色 ? 5.为了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发挥科技创新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一动力”的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三个坚持、五大突破、七项任务、九张名片”的发展思路。()不属 于“ 七项任务”的内容。(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平台载体建设 o B .人才活力激发 o C .绿色生态发展 o D .创新能力提升 o A .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稀土行业管理体系 o B .统筹规划,拓宽稀土行业范畴 o C .提升行业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在很多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看来,经济学是门“不明觉厉”的学科,就像外行人看IT和码农一样。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呢,或者说,经济学能给我带来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更能看到很多用本能看不到的精彩。专栏里有个例子,受过经济学训练和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两群人,对这个世界看法的差异,远远超过他们的种族、信仰、职业、身份等等差异。学习新知识的一个悖论在于,只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才能体会到因此带来的新视野和快感,很多时候,正因为我们对新事物的不了解导致我们没有兴趣去了解它。 开篇,薛教授即讲述了经济学家的视角及研究对象: “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而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之后,薛教授以经济学家的视角,讲解了稀缺、成本、需求、价格、供应、信息不对称、合作等方面的经济学核心概念,语言简单易懂,思想新奇独特,案例丰富有趣,一气读完,丝毫不觉乏味。 我们怎么看待社会上流行的破窗理论?

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我们要思考那些看不到的损失。“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可以用来从事其他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存款为什么有利率? “任何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关于我交易的期货市场,薛教授也有精彩论述: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观点,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了。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书中前言所说,它助我变得更理性、悦纳和进取。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2015-12-21 人民日报任理轩 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与失衡相对立。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发展吸取世界发展经验教训,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或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慢与发展快的矛盾长期存在。消弭这些矛盾,既要推进发展,又要搞好协调,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求发展、谋发展,但发展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战结束不久,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拉美一些国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长达数十年。它们除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饱受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腐败多发、贫民窟乱象、公共服务短缺等的困扰。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路架桥。 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和今后五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要城市这一头而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题目及答案 2016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题目及答案(2016全员培训)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一般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高新技术研究计划,一般仅需专利或结项论文,而无需产业化。[2分] A. 纵、横向课题 B. 立体课题 C. 纵向课题 D. 横向课题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2. 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要防止创新中的()现象,努力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走互利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2分] A. 孤岛 B. 重复 C. 抄袭 D. 单一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3. ()是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核心。[2分] A. 资金 B. 人才 C. 政策 D. 技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 科技人才选聘和评价制度中的重要特征是()。[2分]

A. 创新学习 B. 公正性 C. 公平性 D. 公开性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5. 2014年,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位,被引次数第()位。[2分] A. 一,三 B. 三,十一 C. 二,四 D. 三,七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6. 全球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是()。[2分] A. 印度 B. 美国 C. 中国 D. 南非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7. 由于创新周期与周期主导产品生命周期的共同作用,在历史上出现的五个周期里,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规律性的现象。每个周期都要经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分] A. 创新与成本竞争 B. 科技与生产力发展 C. 科学技术与成本竞争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A 8.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的主体是()。[2分] A. 学术机构 B. 国际组织 C. 科研院校 D. 政府部门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9.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结构能有效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其中“培养模式”是指()。[2分] A. 四合一 B. 学徒制 C. 双师型 D. 产学研用结合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0.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的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建成()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分] A. 发达国家 B. 发达型国家 C. 经济强国 D. 经济大国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11. 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应在保证市场安全性的前提下,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具有良好前景的科技企业发行()融资债券。[2分]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 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 正文: 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

怎样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有些同学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

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

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各个公司调整策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个企业只有保持创新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8月8日上午,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登永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生产设备,一边介绍说。目前,该公司主打产品是150纳米的镍粉,下一步将研发80纳米的镍粉,并将借力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院士工作站,研究特质合金,力争让企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凭借着不懈的创新与研发,**新材料现已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镍粉制造企业。 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企业是我市实体企业发展的亮点之一,也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缩影。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六增六强”的战略举措,其中第二条便是创新增效强改革,要求全市上下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这一“动员令”的发出,迅速在全市上下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增效强改革的提出,让许多企业有了“顺风跑”的感觉。 “市委、市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更加增强了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信心。”8月8日,**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告诉记者,该公司主要生产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高温合金材料,目前正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研发生产高温合金的下游产品3D打印粉末,其主打产品高温合金也将通过技术改造向更高端迈进。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聚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试生产。该公司负责人说,倡导创新的地区,也一定是片创业的热土。该公司现拥有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他们相信这些技术一定能在**开花结果。 各地、各有关部门也纷纷谋划如何做深“创新文章”。 沭阳县将抓细抓实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更新换代。**经开区将进一步转换发展动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市科技局副局长***说,该局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支撑力度,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市已谋划一系列新“动作”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聚焦“双高”主体培育,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按照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设立企业培育库,开展梯队培育;带领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南征北战”(上海、北京)、“东北五校行”等产学研活动,深入科技合作和交流,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千亿级产业培育和百亿级产业提速布局创新

经济学核心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 分配 效率: 给定技术 + 稀缺资源 = 最优质量 + 最多数量 的商 品和服务。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 《国富论》; 宏观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经济科学的目的就是要理解经济生活。 怎样理解经济生活: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例如经济计量学等的专业分析技术)和历史记录等科学方法。 经济推理中的一些谬误: (1) 前因后果谬误:(出自于因果推论),如果我们仅仅 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想当然的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就犯下了前因后果 谬误。 (2)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3)合成谬误: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么就犯了“合成谬误”。 实证经济学:研究事实本身,只要利用分析和经验例证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规范经济学: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本身,只能依靠政治辩论和投票决策去解决。 B.经济组织的三大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 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市场经济: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机制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指令经济: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所有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大多数决策都由市场经济而形成,政府主要负责监督和纠偏作用) C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投入:指的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 产出: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它们可以用于消费或用于进一步生产。 投入的别称:生产要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有效率地得到的最大产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供一个经济体进行选择的菜单。 增加投入,或改进生产技术,能使经济体产出更多的商品和 土地: 自然资源。 劳动: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 资本: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章节题库-经济学核心概念(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说明:我们严格按照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8章。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答: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所以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都同市场机制、价格决定有关。当然,它也研究具有整体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这同样是以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为出发点的。 3.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 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1表示。

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是对我市形成国内乃至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同全国一样,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这种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

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市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