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斯韦尔模型与开尔文模型综述

麦克斯韦尔模型与开尔文模型综述
麦克斯韦尔模型与开尔文模型综述

麦克斯韦尔模型与开尔文模型综述

1弹性力学概念和流变学的两个基本模型

在流变学里,应变不与应力成简单的正比关系,这两者不是线性关系。在这里,表述应变、应力和时间三者关系的公式不再称为应力-应变关系,而称为“本构关系”。

马克斯威尔模型由一个弹性元件和一个流性元件串联组成,描述具有弹性又具有流性的材料。岩石在瞬间受力条件下具有弹性,在持久力作用下具有流性,恰好可用马克斯威尔模型描述。马克斯威尔粘弹性模型中的粘性元件采用了牛顿流体模型,即线性粘性流体。牛顿流体是指受应力时产生的流动速率与应力大小成正比的材料。表述为

σ=ηε(1)

式(1)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流动)速率,η为比例常数,流变学中称为粘性系数(模量)。式( 1)可与弹性力学中一维虎克定律的形式进行比较

σ=Eε(2)

式(2)中ε为应变,E为比例常数,又称杨氏模量。式( 2)表示材料的应变与应力成正比,与式( 1)的不同就在于应变速率ε上,其中包含着时间因素。

2 开尔文( Kelvin)模型简介

比马克斯威尔模型( 1868)晚几年,提出了开尔文模型( Kelvin ,1875)。与马克斯威尔模型不同,将弹性元件a和流性元件b不是串联,而是并联,就组成了开尔文模型,如图1所示。元件a为弹簧,具有完全弹性,其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虎克定律式( 2) ,在此可写为

σ

(图1 开尔文模型)

a为弹性元件弹簧, b为流性元件有阻尼的唧筒, 两者并联,σ为应力

元件b符合牛顿流体条件,参照式(1)可写为=η 由于是并联,所以两元件上应力之和应等于总应力σ ,有

σ= +=E+η

σ=E+η (3)

式(3)为开尔文模型的本构关系,为深入了解开尔文模型的性质,给出一些特定情况来分析。

(1)第一种情况。我们给这个模型两端突然一个应力,例如拉应力,量值为并保持不变。模型的并联关系要求并联两元件的变形量要同步,弹性元件虽然有能力响应应力的作用,力图达到对应的应变值,但碍于流性元件的滞后性,必须跟随流性元件的缓慢速度使变形逐渐跟上来。这个过程的应力在初始时几乎全由流性元件承担,弹性元件只承担很小的应力,而随着应力保持的时间延续才逐渐增大,这样应力也逐渐由流性元件身上转移到弹性元件身上,最后完全由弹性元件承担。在这个应力条件下,模型的最终应变量是弹性元件对应这个应力的应变值,只是比单一弹性元件达到这个应变值的时间要滞后,这种现象称为滞弹性。岩石和很多材料一样,都具有滞弹性。关于岩石由开尔文模型描述的性质我们稍后解释,现在继续式( 3)的推导过程。已经设定应力保持不变,故式( 3)中σ=(常数),所以式( 3)可改写为

由于σ和η都是常数,还由于并联的两个元件同步变形,所以=,而且也等于模型的总应变。这样上式可以改写成只有ε为变量的形式

这是一个变量为ε的一元一次常微分方程,它的解是

(4)

式( 4)中t 为持续时间,马克斯威尔模型类似的方程式

E和η都是代表材料性质的两个常数,岩石的E值远小于η值,但随着时间延续,括号中的第二项可以有t=1的情况,或者t=。在马克斯威尔模型里,称这时的t为马克斯威尔松弛时间( Maxwell relax time)。在式( 4)中,我们也可以称当t=η E 时为开尔文延迟时间( Kelvin retard time) , 对于岩石材料,这个时间约为~s。随着时间的延续,式( 4)的负指数接近负无穷大,括号内的第二项(负指数项)就接近零,这时式( 4)的形式接近于

这就是弹性元件在应力作用下的应变值。我们可以看出开尔文模型是一个滞弹性体,与马克斯威尔模型不同的是,它的应变不会随应力延续而无限地增加,用它对岩石作描述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岩石的应变量不会无限地随时间延续而增加,应变达到一定值时会停止,过量的应力也会使岩石破裂。

(2第二种情况。当时间延续到时,应变为,如果此时将应力突然减为零,弹性元件虽然有立即释放全部应力的趋势,碍于流性元件不能立即恢复其已有的变形,应力只能逐渐从弹性元件上释放, 变形也只能逐渐恢复。这时,由于外力已完全从模型上撤除,整个模型的复原完全是内部的功能交换过程,也称内能损耗。如果是振动变形,则是振波的阻尼衰减过程。

联系到地震过程,当岩石突然破裂时,破裂面上已经不承受外力,相当于应力在该处已撤除,但是破裂面两侧的位移并没立即停止,岩石内的振动也要继续一段时间,这就是地震后的余震过程。将岩石的具体参数( E、η )值代入式( 4) ,就成为了解余震所持续时间的参考依据。式( 4)中/E 是弹性元件对应值的应变,这样式( 4)可改写为

(5)

式(5)表示模型的当前应变与可达到的弹性应变之比随应力保持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接近1 。而当突然撤去外力时,应变并不立即回零,而是逐渐逼近零。图2示出这两个过程。图2中的曲线上升段对应

图2开尔文模型应变随时间的变化

突然加力时应变的增加过程,如果不撤除应力,应变会逐渐逼近水平虚线,即弹性可达的值。如果在时间时撤除应力,应变并不沿垂直的虚线降为零, 而是沿坡型虚线下降,逐渐降为零。这就是开尔文模型描述的应变对应力变化的滞弹性现象,开尔文模型可以较逼真地描述岩石的弹性滞后现象,滞弹性也是流变性质的一种特征。

3 流变力学模型的地质应用

流变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如果从第一个流变模型———马克斯威尔模型提出( 1868)算起,流变学的形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百余年来流变学对大变形力学,对变形具有时间依赖性

质的解释有重要贡献。自然界最广泛的大变形,最明显的对时间的依赖莫过于地质过程引起的岩石变形产生的构造形迹。马克斯威尔模型描述岩石在低应力下的高应变性质,但它在理论上没有设定多低的应力就不能引起流变,也没限定岩石是否有所能达到应变的最高限,好像岩石可以在无穷小应力条件下, 只要时间充足就可以产生无穷大的应变一样。所以马克斯威尔模型描述的材料基本上是流体性质的材料。开尔文模型则不同,只要应力保持不变,应变虽然随时间在缓慢增加,但增量越来越小,并且不会超过一个定值,即对应每个应力都有一个应变极限。这个值对应弹性元件在该应力条件下的最大弹性应变,它表示所描述的材料是有强度的,不是永远流动的,岩石的弹性应变值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开尔文模型更适用于变形不大的岩石变形现象,例如与地震相关的许多现象。所以开尔文模型描述的材料基本上是固体性质的材料,但两个模型的共同点都显出变形对时间的依赖。

岩石的流变性质有时与流体性质相似,自然界中发现许多大变形而不破裂的流动构造,用马克斯威尔模型描述时效果非常好。也有许多变形值有限度的流变构造,用开尔文模型描述时效果也非常好。针对岩石的流变构造选用哪种模型合适要依据对构造形迹的实际测量和推测。

图3 较复杂的模型a和b

马克斯威尔模型和开尔文模型是流变学的两个最基本模型。流变学的发展是在这两个基本模型上再串联或者并联流变学元件,以期增加其弹性和流性性质。在掌握马克斯威尔模型和开尔文模型的基础上, 不难推导出复杂模型的本构关系。但是复杂模型虽然可以描述材料的复杂性质,却带来很多计算上的困难,有时还不如用简单模型描述更合适。所以模型的选择往往在精确度和运算简便之间权衡,只要精度大致够了,模型选择得越简单越好。图3是比上两个基本模型稍复杂的模型, 它们只增加一个弹性元件,分别并联(图3a)和串联(图3b)于马克斯威尔模型和开尔文模型上。

在自然科学探索中常常利用模型来定量地描述较复杂的过程。地质学也是常常通过模型阐述某种演化过程的。例如板块理论中就有海底扩张模型(传送带模型)、转换断层模型、板块俯冲模型等,后来又建立了地幔柱模型。流变学模型则是从力学领域发展起来的,在描述岩石性质时,地质学家从力学领域学习和借鉴这些模型,得以准确地描述岩石的性质和解释地质过程。岩矿和地球化学借用了许多化学原理,古生物学借用了许多生物学原理,构造地质学理应多借用物理力学原理。

参考文献

1.刘瑞珣, 张秉良, & 张臣. (2008). 描述岩石粘弹性固体性质的开尔文模型. 地学前缘,15(3), 221-225.

2.刘瑞珣. (2007). 流变学基础模型的地质应用及启示. 地学前缘,14(4), 61-65.

3. 袁静, 龚晓南, & 益德清. (2001). 岩土流变模型的比较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6), 772-779.

4. 袁建新, & 孔令伟. (1994). 土的广义流变模型与固结问题. 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摘要: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决定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则是最早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本文首先从一般访问控制技术入手,介绍访问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模型,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了包括传统DAC 策略在内的多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接下来列举了四种自主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和他们的优劣之处;最后对自主访问控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简略介绍其发展趋势。 1自主访问控制基本概念 访问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中主体(例如进程)对客体(例如文件目录等)的访问(例如读、写和执行等)。自主访问控制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是由客体的属主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允许主体(客体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定谁以何种访问模式去访问该客体。 1.1访问控制基本要素 访问控制由最基本的三要素组成: ●主体(Subject):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如用户、进程、 I/O设备等。 ●客体(Object):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如文件、共享内存、管 道等。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 如访问矩阵、访问控制表等。 1.2访问控制基本模型 自从1969年,B. W. Lampson通过形式化表示方法运用主体、客体和访问矩阵(Access Matrix)的思想第一次对访问控制问题进行了抽象,经过多年的扩充和改造,现在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变种。本文介绍的是访问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是引用监控器,这是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进而介绍了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二是访问矩阵,这是访问控制技术最基本的抽象模型。

完美主义研究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 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 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 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 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第四代搜索引擎前沿综述

第四代搜索引擎前沿综述 刁轶夫3061401080 2010年5月 1.介绍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上信息的发展呈现两个基本的趋势:规模的爆炸性增长,覆盖领域的不断扩大。如何在海量,非结构化信息中,提取对用户有用的信息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课题。搜索引擎正是通过对信息的自动搜集,索引,在用户发出请求时经过实时排序,为用户呈现其最有价值的信息。 由搜索引擎衍生而来的关键词广告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并造就了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但同时,谷歌以pagerank为核心的第三代搜索引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数据量的增长和数据覆盖范围的增加迫切呼唤第四代搜索引擎。 我认为,第四代搜索将把个性化信息及人际推荐关系叠加到链接分析上,大大改善搜索结果排序效果;同时,跨媒体搜索将实现诸如用图片搜索图片等功能,打通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的界限,颠覆现在全部基于关键字的搜索方法,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的搜索体验。 2.搜索引擎发展历史及趋势 2.1 搜索引擎发展历史 从Lycos和Yahoo的时代到现在,搜索引擎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三代。Andrei[1]的文章中对前三代搜索引擎的特征做了描述: Google经过改进Pagerank和一系列技术,演化至第三代,而第四代搜索引擎有大量公司如Cuil,Quora探索,但还未形成成熟的产品。 下图援引自Google创始人论文[2],说明第二代,第三代搜索引擎的主要原理: 首先搜索引擎通过爬虫技术(Crawler),根据网页链接爬取互联网内容;然后建立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同时通过Pagerank技术,基于random walk的思想计算出每个网页的Pagerank。前面几步都是独立于用户查询进行的。当用户提交查询关键词后,搜索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_訾非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4):943-945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訾 非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 m)心理是《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 SM-III)的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参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缺少精确的定义和量化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的心理咨询和资质优异教育领域,这种心理愈来愈被看作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并且已普遍承认这种特质是多维度、多侧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 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 1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之渊源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推源其始,可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1]。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她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在人类的众多动机中,Adler认为,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2],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Adler提出[2],追求完美的动机的不同取向,可以导致四种生活方式: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除了社会型代表着一种将追求完美的动机妥善地导向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外,其他三种生活方式则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 Adler是唯一一位将“追求完美”看作人类天生动机的主要心理学家。其后的心理学家大多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Horney用“完美主义”指陈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3]。在她看来,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荷妮指出,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这类个体相信,人类生活是按照绝对可靠的公正和正义的机制运行的。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Hollender[4]则描述了另一种完美主义者类型,这种完美主义者虽然缺乏创造力,却是一类辛苦工作,务求做事尽善尽美的人,他们的工作对人类的生存是重要的。他们与Horney 指出的那类以努力创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以体验自恋式的满足的完美主义者是不同的,通常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心理问题,因而不应当被看作神经质类型的完美主义者。由此,Hollen-der[4]认为有两类完美主义者,一类是Horney提出的那些追求外在的评价,追求完美的“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类是辛苦工作,务使自己的工作尽善尽美的人。Hollender还提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其中父母的批评和期望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为关键的。 2 测试完美主义心理的量表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以美国心理学家为主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心理现象开始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Burns[5]设计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完美主义量表》,并把完美主义定义为:“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Burns的这个由十个问题组成的采用莱科标度(Likert Scale)的量表开创了对完美主义进行实验研究的先河。但是他把完美主义看成单一维度的心理机制,此假设后来受到广泛质疑。 Hewitt等人[6]经过研究发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完美主义心理可以看成一个三维度的结构,即:自我导向的(self -oriented)完美主义,指向他人(other-oriented)的完美主义,和社会决定的(socially prescribed)完美主义。Hewitt等人所设计的《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ultidi mensional Perfectionis m Scale;简称MPS)[6]即用来测量这三个维度。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努力将所有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则是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人完美无缺,对他人的错误和不尽力完美之处感到不安;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体尽力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生怕别人对他失望[6]。Hewitt等人[7]的研究还发现,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和很多种类的神经症相关,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仅与一些神经症有微弱的相关[7]。似乎比较明确的是,完美主义者的神经症主要是由个体能力与他们所认定的外在标准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者受外在强加的标准左右,把它们看成非此不可的“必须,”因而在标准不能达到时缺乏灵活性,难接受较底一点的标准,从而容易导致神经症。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也给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和期望,但当标准和期望不够现实不能实现时,能够及时调整,因而较少发生神经症。 Frost[8]等人则从完美主义心理的产生原因方面归纳出了完美主义心理的六个特征,包括“对错误的在意度”(concern over mistakes)、“行为的迟疑度”(doubt about actions)、“个人标准”(personal standards)、“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父母期望度”(parental expectations)、“父母责难度”(parental criticism),并设计出了反应这六个特征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rost's Multidiment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FMPS)[8]。 “对错误的在意度”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心态使个体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行为的迟疑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时,常感到不能满意,犹豫不决,不能真正结束已完成的工作。极高的和不现实的“个人标准”是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的又一个特征。这种个体遇到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时,不能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己的标准,始终期望完全胜任每一件工作并且超过别人。Frost等人在设计量表时曾认为,个体 943 作者简介:訾非,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博士。E-mail:zi fei@https://www.360docs.net/doc/e616725174.html, DOI:10.16719/https://www.360docs.net/doc/e616725174.html, ki.1671-6981.2004.04.046

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1 ThemathematicalmodelingandprojectionofChinapopula tionafter1980 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99级王彦 摘要 以LESLIE矩阵构建人口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8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并用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含假设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推算82年至98年的逐年的以岁为单位的年龄构成。通过调整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输入的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两胎”这一政策将在未来15年内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所建模型有很好的移植性,理论上来讲可推测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一年的年龄结构,并可通过调整参量定量分析一部分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可供有关研究及政策制定部门参考。 abstract BasedontheLESLIEMatrixasthedynamicfunction,webuiltupthemathematicalmodelof thechinapopulationdevelopmentsincetheadoptionof“FamilyPlanningPolicy”.,,wef urtheralculatethepopulationagedistributionin2015withandwithoutadoptionof“asp ousecanhavetwochildrenifthetwopartiesofthespouseareboththeonlychildintheirfam ily”.Thismodelcouldbeused,throughadaptingitsparameters,tocalculateandproject populationdevelopmentundersomedifferentsocialconditions 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的规划都必须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而人口普查只能为我们提供某几个时间点的横截面数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其他时间点的人口总数及其构成。于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少数的几个时点的信息比较准确的得到较详尽的其他时点的人口数据。同时我们知道,人口与政策密切相关,这一点对于自80年起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中国更是如此。为了定量分析政策对它的影响,也需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可靠的模型。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作者从人口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出发,建立一个含多方面参量包括政策参量的数学模型。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学中部分专业词汇的定义;第二部分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第三.四部分为该模型的两个应用,针对缺乏相关参量的直接统计数据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五部分为总结和讨论。 0.数据定义 这部分介绍本文中出现的人口学名词并加以简单分析。 年龄别生育率:某年的某年龄妇女生的孩子数与该年龄妇女总数之比。 总和生育率:某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即 总和生育率=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我们可以把年龄别生育率看作一个妇女在该年龄时平均生的孩子,于是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生育率分布可以看成一个妇女处在不同年龄段生育孩子数的分布。我们把这一分布称为生育模式。而总和生育率等于每个妇女一生中一共生育的孩子数。 出生率:某年的出生人数与该年总人数之比。 1“政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No

全文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全文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前言 面对海量的数字化信息,搜索引擎技术帮助我们在其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我们可以通过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帮助我们在Internet上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但是在一些没有或不便于连入Internet的内部网络或者是拥有海量数据存储的主机,想要通过搜索来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却不太容易。所以开发一个小型全文搜索引擎,实现以上两种情况下的信息高效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设计着眼于全文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利用Java ee结合Struts,Spring,Hibernates以及Ajax等框架技术,实现基于apache软件基金会开源搜索引擎框架Lucene下的一个全文搜索引擎。 正文 搜索引擎技术起源1990年,蒙特利尔大学学生Alan Emtage、Peter Deutsch和Bill Wheelan出于个人兴趣,发明了用于检索、查询分布在各个FTP主机中的文件Archie,当时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查询文件时的方便,他们未曾预料到他们的这一创造会成就日后互联网最的广阔市场,他们发明的小程序将进化成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搜索引擎。1991年,在美国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网络组成了CIEA (商用Internet 协会)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商业用途,开始了Internet商业化的序幕。商业化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不再为科研和军事领域独享,商业化意味着有更多人可以接触互联网,商业化更意味着潜在的市场和巨大的商机。1994年,Michael Mauldin推出了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Lycos,互联网进入了搜索技术的应用和搜索引擎快速发展时期。以上是国际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发展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日子。互联网从出现至今不过15年左右时间,搜索引擎商业化运作也就10年左右。就在这短短的10年时间里,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爆炸性增长。于此同时也成就了google、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今天,当我们想要在这片广阔的信息海洋中及时获得想要查找的信息时,已经离不开搜索引擎了。 相关技术

工作狂现象研究综述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 教科院0705班张瑾200730602011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总结有关工作狂的近期研究结果,包括工作狂的定义、类别、成因和测量,为工作狂现象的现状认识做一个概括。 [关键词]工作狂工作沉迷组织 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Workaholic)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工作成瘾者(Work 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理论上,20 世纪 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刘云, 2008)。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 10 年中增加了50%。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 30 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刘晓阳等, 2006)。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1971 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自此,“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 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研究者如Oates、 Rohrlich、 Fassel 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但这些划分大多缺乏理论根据,其产生的过程或不够具体,或不能被实证检验,划分维度比较模糊。对工作狂比较科学的、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Naughton(1987)以“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和“强迫症倾向”(Obsessive-compulsiveTendency)两个维度为基础,提出工作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卷入型工作狂”(Job-involvement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低强迫症倾向,在过分要求的工作中表现良好,对工作很满意,但是对非工作性的事情则不大感兴趣。另一类是“强迫型工作狂”(Compulsiv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高强迫症倾向,可能会是那些工作表现差劲的人,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耐心和具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习惯。 Spence 和 Robbins (1992)根据样本在工作卷入、被强迫工作感和享受工作三个维度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摘要: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本文结合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关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就就业领域而言,完美主义体现了个人渴求一份完美的职业,是个人就业期望的体现。我们都知道适当的就业期望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则可能对个人有利无害。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在中国,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一直以追求卓越和成功为目标。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一定要比我的同学有更大的成就”、“我一定要在我的兄弟姐妹中成为榜样”等等言论,所有的这些言论,都反映出就业领域的完美主义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成为个人做出一定成就决定的阻碍。因此,大学生要想取得应有的成就,就要认清楚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首先最应该做的是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来调整个人对成就的期望,这样取得成就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本文通过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关系的探讨,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1.2相关理论研究 1.2.1完美主义的研究 按照Horney (1950 )的定义,完美主义是过分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倾向,即“苟刻的行为要求”。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神经症亚型。Adler (1959 )认为完美主义是对完满性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天性,Adler表示:“追求完美是生活意义上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是先天的,是一种奋斗,一种内驱力,一种如果没有它生活将变得不可思议的东西”。 Burns (1980 )拓展了完美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望、解析的事件、自我评价、对别人的评价。Frost (1990 )进一步确定了完美主义的行为特质,将其规定为个体对自身过高的成就期望设置,并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批评倾向。台湾学者林俊德(1998 )对其研究结果中提出了准咨商员于初次会谈中的几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定

百度搜索点击模型简介

百度搜索点击模型简介 用户的搜索点击模型(Click Model)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用户查询满意度的建模和分析。 百度真实网页权重里有一个satisfyScore(满意度打分),所以搜索点击行为不仅是提升点击权重,连带提高满意度权重。 在今天的搜索引擎技术中,通过Click Model 衍生出了众多的功能,包括搜索满意度的自动监控、搜索结果的自动调权调序等。 这里提到了搜索点击模型会自动改变排名。 而这些技术的出发点都是User Behavior(用户行为)数据。 在Session 信息(a search session 一次搜索周期信息)里,用户的点击行为往往能提供丰富的信息: 百度网页搜索一次完整的搜索周期包含大量信息,有查询词,搜索结果的标签,标题,链接,高度、宽度,模版,排名,数据策略ID,点击校验参数,时间戳,官网认证标识,何种搜索结果,随机样本ID,查询ID,付费名,是否百度首页,是否登录百度账号,搜索形式,搜索框位置,字符编码,输入耗时等几十项信息。 1.在搜索结果从上至下被用户浏览的过程中,当被点击的结果中间出现了跳跃,例如 Query1(第1次搜索)对应的自然排序结果是Result1(第1个结果), Result2(第2个结果), Result3(第3个结果)…,但是如果大量用户的点击是Result1, Result3, 则Result2 的相关性可能存在问题;意思是点击第1、3个结果,不但可以提升第1、3个结果的权重,还可以降低第2个结果的权重。所以对付竞争对手快速点击一个办法是大量点击其他结果。 2.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同一个Query 产生了一次点击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了对后面结果的点击,则也许说明了之前结果的满足度不够高。 3.一种在搜索结果页降低竞争对手满意度权重的方式,先点击对方的结果,隔段时间 再点自己网站的结果。 4.在同一个Session 里,用户发生主动Query 变换(或称为Query Re-write)也往往能 说明问题,前面的Query 如果搜索结果质量不高,则很多用户会选择修改查询词,此时前面被点击的Title(搜索结果标题)重要程度往往不如后续的Title,等等各类场景很丰富。 5.另一种一石二鸟的办法是先搜索一个竞争对手排名好的关键词,点了之后,更换另 一个自己网站的相关词点击,亦可降低对方网站的满意度。 以上各类的Click Model 思想虽然在实际线上系统中被广泛运用,但竞赛中没有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点击结果在搜索中的排序(对于分析点击模型至关重要)、点击发生的时间、点击停留间隔、用户的Cookieid/Userid(暂存用户信息ID/用户ID)等,限制了

访问控制模型综述

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沈海波1,2,洪帆1 (1.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访问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许多现代企业采用了此技术来保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等几种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论述和比较,并简介了有望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UCON模型。 关键词:角色;任务;访问控制;工作流 中图法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6-0009-03 Su rvey of Resea rch on Access Con tr ol M odel S HE N Hai-bo1,2,HONG Fa n1 (1.C ollege of Computer,H uazhong Univer 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 uhan H ubei430074,China;2.Dept.of C omputer Science,H 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Wuhan H ubei430205,China) Abst ract:Access control is an im port ant inform a tion s ecurity t echnolog y.T o enha nce benefit s and increa se com petitive pow er,m a ny m odern enterprises hav e used this t echnology t o secure their inform ation m ana ge s yst em s.In t his paper,s ev eral m a in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such as tra dit iona l access control m odels,role-bas ed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ta sk-ba sed acces s control m odels,t as k-role-based access cont rol m odels,a nd s o on,are discus sed a nd com pa red in deta il.In addit ion,we introduce a new m odel called U CON,w hich m ay be a prom ising m odel for the nex t generation of a ccess control. Key words:Role;Ta sk;Access Cont rol;Workflow 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主体对客体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是针对越权使用系统资源的防御措施,通过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系统资源受控地、合法地使用。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限制系统内用户的行为和操作,包括用户能做什么和系统程序根据用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的核心是授权策略。授权策略是用于确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的一套规则。在统一的授权策略下,得到授权的用户就是合法用户,否则就是非法用户。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主体、客体、访问是如何表示和操作的,它决定了授权策略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 若以授权策略来划分,访问控制模型可分为: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等。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传统的访问控制一般被分为两类[1]:自主访问控制DAC (Discret iona ry Acces 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 ory Acces s C ontrol)。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制的一种方法。自主访问的含义是指访问许可的主体能够向其他主体转让访问权。在基于DAC的系统中,主体的拥有者负责设置访问权限。而作为许多操作系统的副作用,一个或多个特权用户也可以改变主体的控制权限。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访问控制表(ACL)是DAC中常用的一种安全机制,系统安全管理员通过维护AC L来控制用户访问有关数据。ACL的优点在于它的表述直观、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但当用户数量多、管理数据量大时,AC L就会很庞大。当组织内的人员发生变化、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时,AC L的维护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对分布式网络系统,DAC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强加给访问主体(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的一种访问方式,它利用上读/下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利用下读/上写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MAC主要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系统中,它通过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可以有效地阻止特洛伊木马的泄露;其缺陷主要在于实现工作量较大,管理不便,不够灵活,而且它过重强调保密性,对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方面考虑不足。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为了克服标准矩阵模型中将访问权直接分配给主体,引起管理困难的缺陷,在访问控制中引进了聚合体(Agg rega tion)概念,如组、角色等。在RBAC(Role-Ba sed Access C ontrol)模型[2]中,就引进了“角色”概念。所谓角色,就是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意味着用户在组织内的责 ? 9 ? 第6期沈海波等: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4-04-17;修返日期:2004-06-28

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

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 摘要:社交恐怖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其已经影响到患者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文章主要介绍其定义,测量,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其治疗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影响因素,测量;治疗 一、社交恐怖症影响因素 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影响社交恐怖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和性格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原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恐怖症又称之为“焦虑性歇斯底里”,是由于儿童早期的恋母情绪冲突所致。到了成人阶段,由于性驱力继续表现出强有力的恋母或恋父色彩,从而激起了一种关于被阉割的恐怖和焦虑,恐惧来自于自我对危险的反应,反应水平的差异是由于最初的归因所致。而行为主义者则认为恐怖情绪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良条件反射或行为学习的结果。具体说来,该理论认为恐怖症是由于某些物体和情境与令人恐怖的刺激多次联合出现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因而获得了引起恐惧的性质,使这些物体和情景成为恐怖的对象。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被人拒绝,或者自尊心比较强,害怕被人拒绝,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行为。管新丽,华洁,马银枝对社交恐怖症患者进行的MMPI结果分析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具有个性基础。与许又新的“决定社交恐怖的另一面是人格特征,如果特别爱面子,或是完美主义倾向强烈,这种人更容易患社交恐怖症”的观点一致。Clark与W ells提出的认知加工模式作为SP产生和维持的认知阐释,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验证。SP和高社交焦虑个体,其认知偏差对其症状的产生与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数实验通过调控认知偏差确认了其对社交焦虑产生与维持的作用,却尚未见用于社交恐怖症被试。 生理原因。戴维·西汉认为人体内“5-羟色胺”的失调导致社交恐惧症,信息通过这种物质向大脑细胞传递信息,该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会引起恐惧情绪。有研究表明:假使父母中有一人曾患恐惧症,则子女可能也有患此症的倾向。尽管关于恐怖症是否具有遗传性的研究较少,但研究结果却都非常一致,恐怖症很有可能具有遗传性,尤其是双生子的研究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有人在做双生子调查之后,发现13对单卵双生子中,有4对同患广场恐惧症;而16对双卵双生子中,其

大学生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_张斌

理心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4,7(5):24-2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青年专项(12B095)、福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KJJKCG13-191)、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通讯作者:张斌,男,副教授,博士。Email :zb303@https://www.360docs.net/doc/e616725174.html, 大学生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 张 斌1,2 蔡太生2 (1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长沙410208; 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长沙410011) 摘 要:本研究采用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Slaney 近乎完美主义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292名大 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不同完美主义结构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验证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理论模型。结果显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显著正向预测负性情绪,显著负向预测正性情绪;适应完美主义能显著正向预测正性情绪;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较好。结构方程的群组分析验证了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模型具有跨性别的测量一致性。关键词: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测量等值性 1引言 在过去二十几年的研究中,有关完美主义的文献 过于强调完美主义的适应不良方面,而忽视了完美主义的适应方面。近年来,随着完美主义人格结构理论和研究的迅速发展,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可以分成“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或称“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消极完美主义”)和“适应完美主义”(或称“正常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1,2]。相应地,对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和适应完美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的研究探讨也随之出现[3]。Slade 和Owens 提出了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dual process )模型,该模型认为适应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消极完美主义)在行为倾向、情绪状态和认知过程上不同[4]。 Slade 和Owens 认为适应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的行 为有着内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反应了斯金纳提出的积极和消极强化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模型中,适应完美主义者受到积极强化,强调追求卓越成功的需要;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受到消极强化,强调努力达到高目标,以避免失败。积极完美主义者经常获得赞扬,取得很好的个人成就,有着高自尊,他们设立现实的标准;而消极完美主义者寻求避免平庸或个人失败,倾向于设立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适应完美主义者强调追求成功,对未来的成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因而在失败时他们也能够保持安全感,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强调避免失败,对未来很担忧,他们坚信失败就围绕在他们周围。Bieling 等研究发现,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相比,适应完美主义者在评价 性的情境中,有更少的自我挫败行为,有较多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有更少的负性情绪困扰[5]。 Bieling 等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发现,适应不良完 美主义对焦虑、抑郁、应激等心理病理学变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而适应完美主义对心理病理学变量没有显著预测力[5]。Bergman 等研究认为,消极完美主义者和情绪压抑、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后悔相关[6];而积极完美主义则与生活满意度相关,但与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后悔不相关。Mobley 等认为以前的完美主义研究的样本大都来自美国大学生,有必要在不同的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完美主义研究,这样有利于丰富完美主义研究的成果[7]。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模型进行验证。 2研究方法2.1 被试 整群抽取湖南某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的大学 生,共发放问卷303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96.37%,其中男生137名,女生155名,经检验男女人数无显著差别(χ2(1)=1.11,p =0.29)。被试年龄最大者为23岁,最小者为17岁,平均年龄为 20.04±1.39岁。2.2工具 2.2.1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中文版的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由訾非等[8]修订,共27个条目,包括关注错误、组织性、父母期望、 24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许东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通过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分类,结构等几方面因素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重点阐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 体上呈现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应该如何干预消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发展积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并给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建议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 , 几乎每个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一个完美主义者 , 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 , 因此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然而完美主义只是意识当中的一种愿望 , 它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 , 即跟个体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否则 , 不现实的完美主义带来的只能是痛苦。许多专家通过对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少文献都记载了完美主义和许多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进食障碍、抑郁、强迫症、焦虑、惊恐发作、周期性头疼。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 人们对完美主义心理也会越来越重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在日趋完善和发展。 一、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 , 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有研究发现 , 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中西方文化对完美主义的理解也有差异,因此对在中国环境下的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对这一心理特质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 (一)完美主义的概念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为学界所熟悉和公认的界定,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解释。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Alfred A·dler ), 他提出了“追求优越”的概念。而他对“优越”的解释类似于“完美”。 Alder 认为,追求优越的动机取向不同 ,可以导致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生活方式。其中, 只有社会型代表着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 式 , 其余三种生活方式则表示个体心理的失调。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描述完美主义为“苛刻的要求” , 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神经质性格。完美主义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 , 并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完美时 , 完美主义者就会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 , 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