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毕业实习报告

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学号:W88c715230079 姓名:刘伟

【摘要】对一些结构设计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和构造措施提出不同的看法。在结构设计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设计问题的处理在现行规范和标准中找不到明确的依据或规定。设计者参考的通用标准图集为设计提供了方便,但它们是依据规范、标准、编制单位和编制人的经验编制而成的,有不少结合了编者的个人经验。因此,一些结构构造在不同的规范、标准和图集中做法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基础底板;基础梁;框架梁;框架柱;楼板预留洞;分隔墙

绪论

在结构设计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设计问题的处理在现行规范和标准中找不到明确的依据或规定。设计者参考的通用标准图集为设计提供了方便,但它们是依据规范、标准、编制单位和编制人的经验编制而成的,有不少结合了编者的个人经验。因此,一些结构构造在不同的规范、标准和图集中做法也不尽相同。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和讨论。

1 基础底板和基础梁

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8.4.9条规定:“当筏板的厚度大于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 的双向钢筋网。”

笔者认为,此条规定是针对以前筏板较厚时混凝土的分层浇注,为了避免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出现层面收缩裂缝。而现在随着施工工艺的发展,全国很多地方厚板的混凝土施工已经采用了新方法:分层、放坡、连续浇注、一次到顶,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裂缝,因此厚板中部已没有设置钢筋网片的必要性,这样既节省了钢筋又加快了施工进度。

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基

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地下框架梁DKL 顺便提一句,单层工业厂房,杯形基础的杯口上方,紧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预制“基础梁”,它是用来托墙的,是将其上墙体的重力荷载传递到杯形基础,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俄语翻译不懂专业而翻错的一个前苏联的专业名词,将错就错,错到现在。

1.2 一般基础梁的截面都设计得较大,其刚度远远大于其上部所支撑的框架柱,因此在地震时,塑性铰往往都发生在框架柱根部,基础梁不会产生铰。

所以,基础梁的配筋构造按照非抗震的做法就可以了。例如:梁端箍筋间距不必加密,只需满足强度要求;箍筋的弯钩做成900就可以了,而不必做成1350;梁的纵筋搭接及锚固长度,都可以按照非抗震的要求取值。

1.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

2.16条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

笔者认为,此规定对于截面面积很大的基础梁来说是值得商榷的。通常由于基础梁截面较大,按照规范计算所需纵向构造钢筋面积也较大,如梁的两侧配置大直径钢筋对于减少收缩效果较差。而且地基梁一般埋在土壤内部,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因此,地基梁两侧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可取12~16mm,间距可取200~300左右,并沿梁腹板高度范围内均匀布置。

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

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 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 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房屋结构的平面不规则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三、基础拉梁设计不当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很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一般来说,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方案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截面宽度可取1/20~1/30。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内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时,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14(二级钢),箍筋不得小于Ф8@200。当拉梁上作用有

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增加,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构造基础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或智短柱顶高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当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不大或埋置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拉梁正负弯矩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此时拉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部,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基础则可按中心受压设计。

2 地下室外墙

2.1 地下室外墙

高层主楼、多层裙房或纯地下车库,在土和水侧压力的作用下既要计算弯曲承载力也应验算墙体裂缝宽度,一般这些外墙配筋都是由裂缝验算控制的。目前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裂缝宽度验算都是按弯曲构件考虑的,设计者往往采用一些小软件或工具箱计算。由于没有考虑到墙体存在轴力对裂缝宽度的有利作用,因此为了控制裂缝的宽度而需要增加不少钢筋。高层主楼或多层裙房底层框架柱轴力传至地下室时,由于框架柱与外墙结合在一起,底层柱的轴力沿墙扩散且数值较大,完全有可能不需要为了控制裂缝而增加配筋。为了使地下室外墙受力更符合实际且节省钢筋,裂缝宽度验算应该按偏心受压构件考虑进行局部补充计算。

2.2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笔者在设计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时,常常碰到下部几层尤其是地下室层,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往往要用到C40~C50,而基础底板和地下室外墙出于对裂缝的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只采用C35或C30。如果与外墙结合在一起的框架柱仍采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则地下室外墙与框架柱的交接处的构造处理会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且容易形成隐患。由于框架柱在地下室已与外墙形成T形柱,柱轴力沿墙扩散,柱的轴压比往往很小,远小于规范要求的限值。所以笔者在设计与外墙相结合的框架柱时,两者混凝土强度等级取为相同,如C35或C30。

2.3 地下室外墙一般都按防水设计

地下室外墙一般都按防水设计考虑,设计者对外墙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取值依据有些无所适从。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表3.4.1和表9.2.1,二a、二b类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为20~25;而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第4.1.7-3条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的耐久性和工程环境选用,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又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表4.11.5,外墙外侧直接防水钢筋保护层厚度为40mm,设防水层时钢筋保护层厚度为30mm。不同规范给出的外墙外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一样,让设计者产生了疑问。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工程(结构及构件有疲劳问题或混凝土环境类别为三、四、五类时除外),建议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执行,不用考虑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如果地下室有人防要求,则执行人防设计规范。此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从该规定可以看出,采取防裂构造措施的要求仅是针对梁和柱,对地下室外墙和基础底板则无此要求。防裂构造措施一般采取在保护层中设置Φ4@150的双层钢筋网片,但工程界对此持保留意见,原因是对保护层中钢筋网片自身锈蚀的担心,当钢筋网片锈蚀时,不仅起不到对混凝土保护层的保护作用,反而会加速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从而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因此,工程设计中除基础底面外,应尽量避免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超过40mm。一些设计者在计算地下室外墙时,一般民用建筑的室外地面活荷载往往取为20kN/m2,想必是他们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表4.1.1第8项第(2)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当消防车停在建筑物外时,与建筑物必须有一定的距离,否则救火云梯无法上升至建筑物上部。另外,一辆消防车占地面积至少为100 m2,荷载折合下来,按5kN/m2是能够满足安全的。

在设计上有覆土的地下室顶板时,通常要考虑其上部行驶消防车的情况。而由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表4.1.1中第8项的消防车荷载,是指消防车直接行驶于楼板上,按其轮压折合成等效均布荷载的取值。因此不应直接采用35kN/m2或20kN/m2,而应该将消防车轮压按照覆土厚度扩散后折合成等效均布荷载。

3、框架梁、柱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第10.2.13条规定,位于梁下部

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布置见混凝土规范原图10.2.13)。笔者认为,此规定有些主观,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次梁与主梁现浇在一起,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力从其交接面就开始扩散开,不存在从次梁底部开始扩散。而且由于次梁与主梁现浇在一起,主梁梁身内部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次梁底部。另外按此规定理解,当主、次梁等高时次梁梁底与主梁梁底在一个平面上,主梁恐怕早就被次梁冲切破坏了。因此,笔者认为,主、次梁搁置处,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力由交接面就开始扩散开,其受力更符合斜截面抗剪特性,即只要主梁斜截面抗剪满足要求,则主梁受力就没有问题。另据笔者了解,国外的一些规范也没有此项规定,即主、次梁搁置处不存在所谓的附加箍筋和吊筋。

一些设计者在对框架梁进行配筋时,往往在模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还进行一些放大,尤其是有些结构已经是按抗震等级为一级或二级设计,笔者认为不妥。一般配筋按照计算结果配置就可以了,实际上考虑到楼板T形翼缘和框架柱宽度对框架梁的有利影响,实际配筋应该比计算值更小。因此,笔者认为只需根据计算结果配筋即可,当然某些需要加强配筋的部位另当别论。

一些设计者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往往将框架柱截面设计得过于小,虽然从计算结果看各个指标都能满足要求,更让建筑设计师和业主满意。但如果从“强柱弱梁”的角度来看,就显得有些不合理。如有些建筑柱距8m、层高4.5m,框架柱截面为500x500,而四周框架梁高都做到650甚至700,梁的线刚度大于柱的线刚度好几倍。再加上梁柱节点处梁端配筋往往较大,造成柱的实际承载能力远小于梁,从而变成了“强梁弱柱”,与抗震目标背道而驰,这一点在现有的震害中已有不少此类情况发生。因此,笔者认为框架柱截面设计在兼顾建筑使用和各个计算指标的同时,要考虑到避免“强梁弱柱”的出现。如框架柱截面由500x500增大至600x600,对建筑使用空间影响很小,而柱的线刚度却比原来增大了约一倍。

4、楼板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5.3.18-2条现浇楼板开洞的构造要求规定,当预留孔洞直径D或宽度b大于300mm,但小于1000mm,且孔洞周边无集中荷载时,应在孔洞边每侧配置附加钢筋,其每侧钢筋面积应不小于孔洞宽度内被切断的受力钢筋总面积的一半。笔者认为,此规定有些主观,与实

际受力情况不符。通常楼板都有足够的刚度,当某跨板局部开洞以后,楼板的受力则由非开洞区域的板底钢筋和板面支座钢筋共同承担,只有将该跨板内非开洞区域的楼板钢筋都加强,这样才更安全、可靠。这一点我们从楼梯设计中可以看出,楼梯一般都是按两对边自由、两对边简支(或弹性支座)计算,配筋是整体考虑而不是只在自由边加强配筋。

结束语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5.3.18-3条现浇楼板开洞的构造要求规定,当预留孔洞直径D或宽度b大于1000mm时,应在孔洞边加设边梁。这一条对有些建筑执行起来过于严格,笔者曾经设计过一些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厂房和医院,这类建筑通常各层楼面都有很多的预留孔洞,不少单边或两边洞边尺寸都大于1000mm,如按此规定则洞边四周都设有梁,这样对于设计和施工来说都很烦杂,而且不经济。一般这类建筑楼板板厚及配筋都已加强,应允许孔洞的某一单边或对边为自由边,洞边被削弱的部分由该跨板非开洞区域楼板钢筋共同承担。

在设计一些公建类建筑,如办公楼、医院时,通常建筑楼板上布置有大量的分隔墙,这些分隔墙很杂乱而且大多不固定。有不少设计者在施工图中要求在分隔墙下加设附加钢筋,笔者认为这样可行性不大,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模型计算时这类分隔墙已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板)(GB50009-2001)表4.1.1注5执行,即按楼面等效均布荷载处理。此外,建筑在后期使用时有不少分隔墙会变动位置,在施工时钢筋放样也可能存在偏差,附加钢筋不一定刚好放置于分隔墙下。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M] (GB50010 -2002)。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M](2006年版)(GB50009-2001)。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M](GB50108 -2008)。

[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M](GB 50038-2005)。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GB50007 -2002)。

[6]《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M]2003.2。

[7]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2[M]007.2。

致谢

本论文实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怎样把梁柱配筋和轴压比调到最佳(结构设计经验心得)

怎样把梁柱配筋和轴压比调到最佳结构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

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方法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设计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对住房的结构设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追求。因此,设计师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由历史上的单层、低层向多层、高层进展,采用先进的设计论述和技术,提高住宅设计质量,使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更科学、更以人为本、更安全可靠、更环保和经济,这也是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未来的进展方向。

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方法 1、结构设计的基本策略 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建造的基础环节,优质的建筑设计,是优质建筑形成的第一步。对工程的质量、成本、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费用虽然很少,但是可以影响建筑成本的75%。设计人员在房屋结构设计中,首先是要保证图纸规范、合理。一般结构设计的基本策略大致上有:绘制结构平面图,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地区,需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建筑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的大小值;绘制屋顶结构图,现代建筑形式各异,建筑物形态不同,结构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屋顶的设计更是日新月异。结构设计者除具有相当的设计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正确绘制出屋顶设计图纸的意图;绘制大样详图,这一步可以在建筑详图确定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绘出,这是比较完整的设计图纸,也是一个设计师技术水平的高度体现。 2、关于结构中梁柱设计的理解 结构设计中对梁进行优化,是提高设计质量及建筑效率的有效策略。设计者可以运用本构与重构概念和手法,进行结构中的梁柱设计。科学浅析梁原型的"元"秩序的构成情况,认真探讨材料与力流在梁构件内或梁构件系统之间的自身调整,然后经过计算和浅析,以而提高结构的设计质量。设计者需要确定和构建生成逻辑清晰、具有体现力的结构形态策略与框架。 结构中的梁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形成,适合做梁的材料形成的梁构呈现不同的形式和特质。如混凝土梁的形成,其塑性可使梁外形坚实有力,梁的承受力转变与延

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梁板结构课程 设计计算书
姓名: 学号: 专业:

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
1 设计题目 ................................................................................................................. 1 1.1 基本条件 ....................................................................................................... 1 1.2 基本条件 ....................................................................................................... 1 2 结构布置及截面尺寸 ............................................................................................. 1 2.1 结构的布置 ................................................................................................... 1 2.2 板的截面尺寸确定 ....................................................................................... 2 2.3 次梁截面尺寸确定 ....................................................................................... 2 3 板的设计计算 ......................................................................................................... 3 4 次梁的设计计算 ..................................................................................................... 5 5 主梁的设计计算 ..................................................................................................... 7 6 施工图 ................................................................................................................... 15
I

第七章.框架梁柱截面设计及构造措施

第七章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及构造措施 7.1 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选取首层梁进行计算,梁控制截面的内力如图7-1所示。 从框架梁内力组合表中选出AC 跨和CD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梁端弯矩: V b M M x 2-= (7-1) 图7-1梁控制截面图 7.1.1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首层A-C 框架横梁计算: 支座边缘弯矩: 84.17075.0)26.085.053.11675.069.201(A =??-=上M kN ?m 51 .20075.0)2 6.085 .068.11275 .034.230( =??-=上C M kN ?m 对于梁下部配筋,选用最大正弯矩处为支座边缘处,相应的剪力44.19=V kN 33 .16675.0)2 6.085 .044.1975 .048.171( max =??-=M kN ?m 当梁上部受拉时,按矩形截面计算,当梁下部受拉时按T 形截面计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5.2.4规定的翼缘的计算宽度的确定:(取较小值) ①按计算跨度l 0考虑时:2000 3 600 660030'=-= = l b f mm

②按梁(肋)净距S n 考虑时:2300)3003300(300'=-+=+=n f S b b mm ③按翼缘厚度'h f 考虑时:150010012300h 12b ''=?+=+=f f b mm 注:肋形梁在梁跨内设有间距小于纵肋间距的横梁时,可不考虑③的规定。 故取2100'=f b mm 梁内纵向钢筋选HRB400级钢筋(360=y f N/mm 2),箍筋选HPB300级钢筋(270=y f N/mm 2);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3.14=c f N/mm 2 , f t =1.43N/mm 2);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和截面最大抵抗矩系数查《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表4-3可知:518 .0=b ξ。截面最大抵抗矩系数 384.0518.05.0-1518.05.0-1b b max s =??=?=)()(,ξξα。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11.3.6-1,规定梁最小配筋率: 表7-1梁最小配筋率 由于梁下部配筋由跨中最大正弯矩控制,即m kN M C ?=48.171A ,支座边缘处33.166max =M kN ?m ,计算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按一排布置),则: 555 45-600a -h h s 0===mm )2 (' 0'' 1f f f c h h h b f - α=1.0×14.3×2000×100×(555-100/2)=1516.52kN ?m> 33 .166max =M kN ?m 故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018.0555 20003.140.110 33.1662 6 20 ' 1=????= = h b f M f c s αα 550.0029.0018.02-11211=<=?-=--=b s ξαξ

(梁板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 楼盖(200题) 一、填空题(共48题) 1.单向板肋梁楼盖荷载的传递途径为楼面(屋面)荷载→次梁→主梁→柱→基础→地基。 2.在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设计中,板的短跨方向按计算配置钢筋,长跨方向按_ 构造要求配置钢筋。 3.多跨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方法有_ 弹性计算法__和塑性计算法___ 两种方法。 4.四边支承板按弹性理论分析,当L2/L1≥_2__时为_单向板_;当L2/L1<__2 _时为_双向板。 5.常用的现浇楼梯有__板式楼梯___和___梁式楼梯___两种。 6.对于跨度相差小于10%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可按等跨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 7、双向板上荷载向两个方向传递,长边支承梁承受的荷载为梯形分布;短边支承梁承受的荷载为三角形分布。 g g q,折算 8、按弹性理论对单向板肋梁楼盖进行计算时,板的折算恒载'/2 q q 活载'/2 9、对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极限条件、机 动条件和平衡条件。当三个条件都能够满足时,结构分析得到的解就是结构的真实极限荷载。 10、对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时,满足机动条件和平衡条件的解称为上限解,上限解求得的荷载值大于真实解;满足极限条件和平衡条件的解称为下限解,下限解求得的荷载值小于真实解。 11、在计算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中次梁在其支座处的配筋时,次梁的控制截面位置应取在支座边缘处,这是因为支座边缘处次梁内力较大而截面高度较小。 12、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内力重分布有两个过程,第一过程是由于裂缝的形成与开展引起的,第二过程是由于塑性铰的形成与转动引起的。 13、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板的内力时,计算跨度一般取支座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按塑性理论计算时,计算跨度一般取净跨。 14、在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单向板的长跨方向应放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在长向实际存在的一些弯矩、抵抗由于温度变化或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内力、将板上作用的集中荷载分布到较大面积上,使更多的受力筋参与工作、固定受力钢筋位置。 15、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一般铰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只能单向转动且转动能力有限、能承受一定弯矩、有一定区域(或长度)。 16、塑性铰的转动限度,主要取决于钢筋种类、配筋率和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当低或中等配筋率,即相对受压区高度 值较低时,其内力重分布主要取决于钢筋的流幅,

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方法

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4-12-23T11:21:12.7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汤志勇 [导读] 各因素要考虑全面深入,在进行节点浇筑混凝土时,在安装接点模板之前先要处理好缝的操作。 汤志勇 昆山开发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15301 [摘要]作为建筑物整体构造体系举足轻重的部分,梁柱自然也属于工程结构的关键要素,梁柱的交界位置在危害出现时最容易破坏。因此,结构设计中梁柱交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整体构造的安全系数。现在我就自己实践经验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梁柱交接的处理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 [关键字]结构;梁柱;交接;处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享受水平也随之有了大幅提升,选购房屋时在质量和外形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房屋外形的需求错综复杂,住房建筑单位对于建筑风格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消费者日益提高的住房需求。这就对房屋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从传统的呆板外形到现在多风格外形转换,安全系数也要不断的提升,同时应该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住房的整体设计水平,促进房屋建筑结构趋于更科学合理、充满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为当前高压力生活下的人们提供舒适的房屋。 一、结构设计基本方法的介绍 作为建筑的前提性质的工作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务必严格要求,为建高出优秀建筑物奠定坚实的基础。结构设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年限、质量及成本等因素。不要因建筑设计费少而忽略其重要性,它的设计对建筑成本高达75%的影响。在先期的结构设计时,设计师职责就是要确保图纸科学合理。下面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结构平面图的设计,在要求具备防震的地方,还要建立模型,确定建筑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具体数值;设计屋顶结构图,积极创新,尽量满足人们对住房形态的追求。在掌握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概念,正确设计出屋顶设计图纸的意图;大样详图的设计,这个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依据建筑详图进行,这可以集中展现建筑物的风格特征。 二、结构中梁柱的设计 进一步的优化结构中梁柱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效率与设计质量。设计梁柱结构须通过重构和本构概念及手法,仔细分析、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梁柱结构的设计质量。设计师务必要提供结构完整、表现力强的结构。 梁的建筑材料多种多样,所用材料不同,梁构的特质与形式也不同。例如,采用混凝土形成的梁柱,一般都有坚实有力的外形,并且可以彰显出结构中梁呈的完善造型;正确选用钢材,对形成美观、精细的梁形体具有很大铺垫作用。由此可见,梁构件的优化与重构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两个点。设计方式有很多种,但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实现较高的梁内力,确保建筑质量。确保梁材料充分发挥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复合化、精细化的设计案例。如果让梁的内力向轴力方向调整并重构,通常可以通过梁的原型进行延伸,促使构件分解成截面和跨向支撑等部分。在如上分解以及力的传递的基础上,结构内力的传递逻辑就会显得更加清楚了。同时要求设计师进行新秩序的重新构件。在断面的设计、组合与复合构件的前提下,外形优美、受力合理的结构框架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三、梁柱的节点区 1.梁柱节点区在抗震中的应用 安全是建筑施工的第一要求,这当然包括对抗震设计的严格要求。抗震能力的强弱要看梁柱节点区如何设计,少箍筋或无箍筋的条件下,由于剪压的作用,斜裂缝就很容易出现在建筑物的混凝土上,严重时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的现象。所以,节点区足量的箍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确保施工混凝土的等级符合安全标准,有力确保强节点强锚固,减轻节点区的各种应力。 2.梁柱节点区在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时,框架结构质量直接受制于梁柱交接处理效果,梁、柱共同传递的剪力、轴力及弯矩共同作用于梁柱节点区。安全起见,交接点的设计必须有足够的承受力支撑来自相邻构件的压力, 以确保梁柱整体坚固。 四、常见的梁柱交接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1.配筋问题 提高建筑安全系数的有效途径就是选用钢筋支撑建筑。在建筑的各关键点采用钢筋作支撑可有效巩固建筑牢固性。梁柱交接点钢筋构造的设计作为建筑安全性与强度的关键构成因素。比如,梁柱交接中间节点区梁柱钢筋在节点处的锚固与箍筋如何设置关系到之后的使用和施工。箍筋约束建筑的各重要部位的混凝土是建筑强度形成的经过,形成的建筑强度对剪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一般,设计人员达到增强对混凝土的约束能力和抗剪能力的目的常在设计中尽可能的缩小箍筋的间距,切实保证建筑的有效抗震能力。这就要示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加密钢筋的配置,尤其是在关键部位更要如此。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经常只加密梁柱的末端,而对交界点忽视,这种做法给建筑的施工质量、实用安全度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梁柱交接点有柱、横梁及纵梁三类钢筋集结,构造较为复杂。钢筋密度往往会影响到箍筋的配置。建筑规范明确规定:结构框架中结构交接点核心区的箍筋数量不得少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设计合理有利于巩固梁柱承受剪力的能力。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忽略了对加密节点钢箍的设置,没有全面深入地考虑节点所要承受的内力有多大,有的在节点的核心区连显著和必要的标记都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 2.混凝土处理问题 在确保建筑满足承载要求的条件下,要降低建筑耗材成本,一般在设计时会针对上、下柱及柱和梁板所需的混凝土选择出不同的强度等级,但容易忽略对梁柱的交接点所用混凝土的详细说明。理论上,于梁底标高之下20到30毫米的地方留出施工缝是柱在混凝土施工中的标准,并且梁板和节点区域同时作业。事实上,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往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选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如此一来使梁柱的抗挫折强度大打折扣,导致更容易破坏交接点。由此可见,严格遵循施工要求才能切实保证混凝土具备应有的强度,从而保证建筑结构整体质量符合要求。遵照施工规范,不同的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的情况下,梁柱交接点要严格按照柱强梁弱原则施工,交接点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使用的等级务必一致。此外,设垂直施工缝在梁柱交界处不仅违反施工原则,还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建筑安全可靠。混凝土浇筑应严格遵照设计图纸在梁柱接头四周以小板定位,同时还要优先浇筑梁柱接头的混凝土,之后完成梁板混凝土的浇筑。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与基本构件计算土木设计说明

学院 毕业实训(设计) 计算书 题目:某框架结构办公楼 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及基本构件计算二级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2013年01月10日

2013 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某框架结构办公楼 设 计 和 计 算 任 务 书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二〇一二年十月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设计和计算任务书

一.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步骤。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巩固、掌握读 图和识图的能力,不仅能读懂看懂,而且更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分析实际工程图纸,发挥出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一个实例工程的结构设计训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结构设计训练的一般原则、 步骤和方法,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设计训练技巧,同时还将培养设计训练工作中实事、严谨、准确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初步掌握多层建筑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设计及结构施工绘图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的设计能力。 二.设计和计算的容 1.概况 本工程为某中等专业学校迁建工程之一的行政楼,建筑层数为四层,框架结构,整 体现浇。总占地面积738.3m ,总建筑面积2941.2 m 2 。。建筑高度:17.55m ,局部楼梯间高20.55m 。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工程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砼雨蓬为Ⅲ级。工程设计标高室±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79.45m,室外高差0.45m 。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耐火等级为三级。 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较为平整,自上而下,土层岩性依次为耕植土、粉 质粘土、卵石、基岩。建筑场地等级为二级,基础持力层下无软弱夹层存在,场地稳定性较好。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议以卵石层位基础持力层。场地地下水类型简单,为第四系空隙性潜水。受大气降水及侧向渗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埋深在3.0~3.70米之间。本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 三.结构说明 工程设计墙、梁、板砼等级为C25,柱砼等级为C30,基础砼等级为C15,钢筋选用 一级钢HPB300,二级钢筋HRB335。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板15mm ,梁25mm ,基础梁40mm ,柱30mm ,屋面板:外侧20mm ,侧15mm 。 箍筋必须为封闭式,非焊接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 应小于5d 。砌体工程:本工程±0.000以下墙体采用水泥实心砖,砖强度等级不小于 Mu15.0,水泥砂浆强度等级M10。本工程±0.000以上墙体外墙采用KP1多孔,砖强度 等级Mu10.0,用M7.5混合砂浆砌筑。墙采轻质墙体材料,要求容重不大于3/9m kN , 轻质隔墙做法及构造要求参照省建筑标准图集《MS 型煤渣混凝土空心砖结构构造》(2005浙G31)或行业及厂家相关标准。 四.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自己总结材料结构设计经验

结构设计经验FOR YAN Li(20150120) 一、上部结构布置、PKPM建模、工作流程注意事项 1、小于等于C25混凝土时,保护层厚度+5mm【规范】 2、扭转位移比小于1.2,不用点双向地震 3、抗震缝相关规范:《抗规》6.1.4 4、有效质量系数<90%,说明结构存在局部振动较多,较为松散,常为有较多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的情况。 5、外边柱、墙的外边线到轴线距离沿结构全高一致。 6、双连梁:利用窗台增设连梁。例如原200X600连梁超筋,改为双200X450连梁,建模时按400X450输入 正常连梁,计算结果均分到两根连梁上。 7、15m范围内不应出现非拉通榀框架【省规】 8、初次建模从CAD导入轴网至PKPM时,退出“AUTOCAD向建筑模型转化”菜单时不点“清理无用的节点”, 否则刚导入的轴网、节点又被清除了。 9、现阶段6mm一级钢(270Mpa)供应不足,故不宜采用。 10、PMCAD建模时别忘了点“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 11、强制刚性假定 高层结构计算位移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偶然偏心 双向地震【高规4.3.2】 偶然偏心(只看位移比) 高层结构计算配筋 双向地震 ·计算后发现楼层位移满足要求且位移比小于1.2,在计算配筋和出计算书时可不勾选双向地震。 另外,计算配筋和出计算书时不勾选强制刚性假定和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强制刚性假定 多层结构计算位移 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多层结构计算配筋:双向地震 ·计算后发现楼层位移满足要求且位移比小于1.2,在计算配筋和出计算书时可不勾选双向地震。 另外,计算配筋和出计算书时不勾选强制刚性假定和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12、调模型技巧: ·对于柱、墙较密的区域,柱、墙截面做小,反之做大。 ·受荷较大且靠边的区域柱、墙截面做大。 ·地梁层尽量低矮以作为崁固端。 ·扭转出现在第二周期:两个主轴方向刚度相差较大。 ·扭转出现在第一周期:结构周边刚度弱于中间刚度。 ·刚重比不足时,可调整地基土M值,实在不行就要考虑P-Δ效应。 13、楼板局部开大洞造成的明显薄弱部位应定义为弹性板;开洞较多或较复杂时应定义整层弹性板;多塔

框剪结构——结构设计经验之谈

框剪结构——结构设计经验之谈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密柱高梁空间框架或空间剪力墙所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构件。适用于平面或竖向布置繁杂、水平荷载大的高层建筑。众所周知,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砍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一、水平荷载主要由剪力墙承受 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约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兼具了框架布置灵活、延性好和剪力墙刚度大的优点,二者通过水平刚度较大的楼盖协同工作,在水平作用下呈弯剪型位移曲线,层间变形趋于均匀,比纯框架结构侧移小,非结构性破坏轻,其中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框架起到二级防线作用,比剪力墙体系延性好,布置灵活。因此,框剪结构是一种抗剪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但由于剪力墙和框架的层间位移角弹性极限值相

差很远,当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剪力墙在其底部首先越过弹性变形阶段出现裂缝进而屈服,在出铰部位刚度大幅降低,刚度沿竖向发生突变,在塑性铰区发生塑性转动,从而带动上部的墙体发生刚体位移,再加上弯曲变形,顶部侧移激增,给与之相连的框架施加了很大的附加剪力。而此刻结构的层间侧移角还远小于框架的弹性变形值,框架尚未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水平抗力。剪力墙和框架之间刚度比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地震作用的重新分配,增加了框架的负担,使得框架的延性降低,无法有效地担当起二道防线的作用。另外,框剪结构多用于 10~25 层左右的商住楼,根据工程设计实践,这一类层数的房屋自振周期大都在~,与某些地区的地震卓越周期较接近。如1985年墨西哥太平洋岸的级地震,共有 164 幢 6~20 层的房屋倒塌,其中倒塌率最高是10~15 层的建筑, 5 层以下和 25 层以上的破坏较轻。1975 年我国海城地震、而在1977 年罗马尼亚的弗兰恰地震(卓越周期 ?)中,倒塌最多的也是十几层的建筑物。当楼层多于 14 层时,地震力的大小和破坏率都有一个明显的陡然增大的趋势。因此,采取一些经济实用的方法来改善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的可靠度就显得尤为必要。结构控制理论为多种建 (构 )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新途径。 二、改善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关措施

结构设计总说明书带图完整版汇总情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1.1 本工程位于xx市xxxxx,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由多栋商铺组成; 2.设计依据 2.1 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2 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35kN/m 2(50年重现期);基本雪压:0.45kN/m 2;抗震设防参数:本工程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max=0.04(第一设防水准);场地特征周期Tg=0.35秒;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本工程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地土类别为Ⅱ类。 2.3 xxx工程有限公司2014.10xxx一期-4号中心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书工程编号:2014-K53 2.4 本工程施工图按初步设计审查批复文件和甲方的书面要求进行设计。 2.5 本工程设计采用的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

2.6 桩基静载荷试验报告和地基载荷板试验报告(本工程需有前述报告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3.图纸说明 3.1 计量单位(除注明外):长度:mm;角度:度;标高:m;强度:N/mm 2。 3.2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1.700m。 3.3 本工程施工图与国标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配套使用。 3.4 结构专业设计图应与其它专业设计图配合施工,并采用下列标准图: 国标11G101-1、11G101-2、11G101-3、11G329-1;中南标12ZG002、12ZG003、12ZG313 3.5 管桩专项说明另详。 3.6 本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4.建筑分类等级 4.1 根据国家规范、规程及本工程的相关批文,建筑分类等级详下表:

梁柱设计经验结构设计心得

梁柱设计经验结构设计心得 1 一、梁的设计 1.梁尺寸确定。 该工程定为纵横向承重,主要为横向承重,根据梁尺寸初步确定: 主梁高h : (1/81/12)L, 宽b(1/31/2)h 连系梁高h : (1/10-1/15)L, 宽b(1/3-1/2)h 次梁高h : (1/12-1/18)L, 宽b(1/3-1/2)h 2我这里引用一些梁设计的经验: (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 可在结构设计总说明处画一节点,有次梁处两侧各加三根主梁箍筋,荷载较大处详施工图。 (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 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 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梁外皮与柱外皮齐平。 当建筑有要求时: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1/4柱宽,并宜小于1/3柱宽。(3).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 (4).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此条是从弹性计

算角度出发)。当采用现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5).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均应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6).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7).考虑抗扭的梁,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和梁宽,即要求加腰筋,并且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La。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载力不足。对于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压钢筋以减小挠度。挑梁配筋应留有余地。

梁柱设计经验结构设计心得(汇总版)

梁柱设计经验结构设计心得1 一、梁的设计 1.梁尺寸确定。 该工程定为纵横向承重,主要为横向承重,根据梁尺寸初步确定:主梁高h : (1/8—1/12)L, 宽b(1/3—1/2)h 连系梁高h : (1/10-1/15)L, 宽b(1/3-1/2)h 次梁高h : (1/12-1/18)L, 宽b(1/3-1/2)h 2我这里引用一些梁设计的经验: (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 可在结构设计总说明处画一节点,有次梁处两侧各加三根主梁箍筋,荷载较大处详施工图。 (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 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 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梁外皮与柱外皮齐平。 当建筑有要求时: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1/4柱宽,并宜小于1/3柱宽。(3).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 (4).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此条是从弹性计算角度出发)。当采用现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5).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均应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6).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7).考虑抗扭的梁,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和梁宽,即要求加腰筋,并且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La。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

梁板柱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设计》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张奇指导教师:徐晓红学生班级:土木08-1班学生学号:16 任务参数:序号一 D 序号二 3 设计时间:2011 年 5 月26 日 至2011 年 6 月 5 日

1、设计资料 某综合商场混凝土结构楼板设计,根据建筑方案要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柱采用400400?的方形截面,楼面活荷载为2 5.3m kN 。 (1)楼面做法: 楼面采用mm 20厚水泥砂浆抹面,下铺mm 50厚水泥焦渣,梁板下面采用mm 20厚石灰砂浆粉刷。 (2)材料: 梁板混凝土均采用20C 级,钢筋直径大于mm 12时,采用335HRB 级钢(月牙纹),直径小于mm 12时,采用235HPB 级钢。 2、楼盖结构平面布置 (1)、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跨度为m 5.7,次梁的跨度为m 6,主梁每跨内布置2根次梁,板的跨度为m 5.2,则 4.25 .26 0102==l l ,因此,可按单向板设计。 (2)、按照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5.6240 2500 =≥h , 对民用建筑的楼盖板,要求mm h 70≥,因此,取板厚mm h 70=。 (3)、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500~33312 6000 ~186000 12~ 18 === l l h ,取截 面高度mm h 450=,截面宽度取mm b 200=。 (4)、主梁截面高度750~50010 ~ 15 == l l h ,取截面高度mm h 700=,宽度取 mm b 300=。 楼盖平面布置见图12-

图2-1楼盖平面布置图 、 板的设计 板按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取m 1宽板带为计算单元。 (1)荷载: mm 20厚水泥砂浆 232.002.020m kN m kN =? mm 50厚水泥焦渣 2 3 7.005.014m kN m kN =?

建筑结构设计制图标准

施工图制图原则和顺序 一、目录 根据建筑总平图,并与建筑子项工程相结合,确定项目要分“几套图,几个目录”。 大项目——分栋号楼号,分地上地下进行目录编排。 小项目——尽可能用一套图纸完成目录编排。 顺序:1.通用说明2.特殊说明(如桩基、人防)3.基础(地梁和承台应在一张图中体现)竖向构件(墙柱定位)5.楼层构件(楼板、梁)6.水池或楼梯详图7.节点详图 二、比例及图框 1.优先用A1或A0图框(横竖摆放),避免用加长图框。 2.优先用1:100比例,楼梯用1:50,节点详图用1:25,(用缩小图框及文字方式) 3.大图的比例在1:100-1:150之间,注意采用大比例时,字体要相应放大。 4.当采用分区,分块出图时,应有相应填充的分区示意图,缝相邻的构件应画出。 5.对于简单平面,模版及板配筋可以同一张图中表示。 6.对于复杂平面,模版及板配筋应分两张图表示。 7.对于多层住宅或办公楼,或是高层项目,可尝试板图和粱图在同一张图中表示,这是最方便施工的排图方式! 8.特别----当3~4层粱图与5~6层粱图仅有几根梁截面和配筋不同时,可以在一张图中表示,原位或说明用[_____]表示第5~6层梁,反之用于3~4层。 9.为了确保并提高效率,图框均应用TSSD自己做,预留7000宽图签栏,左下角说明是A几的图框。 10.轴号建筑未定时,可先不套,但应预留空间。 11.轴线、轴网、图框、模版图,墙柱图 地上、地下不同层之间-----善于用图框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三、图层及文字 1.结构底图原则----各专业图层及pkpm生成的图均用向结构底图中拷贝并刷成相应颜色及图层,统一图面,红色只能是不打印的查改图层,用于标注重点及缺漏 2.轴号轴线尺寸及图中构件尺寸定位应分不同图层及颜色。 3.墙柱填充及板面填充应不同图层及颜色,

梁板结构设计

【梁板结构设计】 一、填空题: 1.混凝土楼盖按结构型式可分为肋梁楼盖、井式楼盖、密肋楼盖和无梁楼盖等型式。 2.设计现浇单向肋梁楼盖中的纵向配筋时,跨中截面按形截面考虑,支座截面按形截面 考虑。 3.工程中常用的现浇楼梯根据受力特点可分为、、折板悬挑楼梯和 螺旋式楼梯等。 4.按弹性理论计算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内力时,其杆件的简化包括梁、板和两 个方面的简化 5.当采用弹性薄板理论进行现浇双向板肋梁楼盖某区格板跨中最大正弯矩和支座最大负弯矩计算时,其活 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方式分别为和。 6.对周边支承的矩形板,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值l y/l x 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当l y/l x时,应按双向板计算。7.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方板A和B沿两边支承:板A为对边固定,属于向板;板B为邻边固定,属 于向板。 8. 钢筋混凝土梁纵筋弯起应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保证承载力;保证承载力;保证 承载力。 9.梁式楼梯梯段板的受力钢筋应沿(倾斜/水平)方向并靠(里/外)层布置,分布钢筋则应沿(倾斜/水平) 方向布置。(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10.板式楼梯梯段板的受力钢筋应沿(倾斜/水平)方向并靠(里/外)层布置,分布钢筋则应沿(倾斜/水平) 方向布置。(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11.伸缩缝的设置主要取决于。 12.5跨以上的等跨连续梁可简化为5跨计算,即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均取与第跨相同。 13.支撑梁的纵向钢筋配筋方案,按连续梁的及材料图确定纵向筋弯起和切断。 14.超静定结构才有内力重分布,静定结构只有重分布。 15.在现浇楼盖结构力的传递方式为板荷载传给两个方向梁,然后传给或,其次传给基础。 16.μ为泊桑比,混凝土的μ=。 17.梁板内力计算方法有按弹性理论计算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 18.结构设计原则是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 19.钢材和混凝土为不燃烧材料,因此混凝土结构的耐火设计主要考虑其。 20.欲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距,除布置活荷载外,还应在布置活载。 21.影响结构的非荷载作用主要有温度、沉降、收缩、。 22.梯段板由斜板和踏步组成。梯段斜板不做刚度验算时,斜板厚度通常取 h= l0。 l0 为斜板 水平方向的跨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于承载力、刚度和裂缝控制有较高要求的结构,应采用()的计算方法。 A、弹性理论 B、塑性内力重分布 2.当结构实际跨数多于5跨时,可按()进行内力计算。 A、3跨 B、5跨 C、2跨

建筑设计图纸

工程图纸往往是少则几张,多则数十张到数百张,如何能快捷地学好图纸,达到融会贯通,一般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先粗后精,先建筑后结构,先大后细,先主体后装修,先一般后特殊。 先粗后精,就是先看平面、立面、剖面,将整个工程的设计图纸粗略地看一遍,使对整个工程的规模、特点、结构情况,使用材料要求等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检查图纸是否齐全、清楚,内容有无漏项。然后再一张一张地细看,核对图纸中总尺寸和分尺寸,坐标、轴线、位置、标高、平立面等是否一致,标注是否齐全,有无遗漏、错误之处,各处交叉连接是否相符,门窗型号的位置、尺寸和数量表与平面是否一致等。 先建筑后结构,就是先看建筑图,后看结构图,核对建筑图和结构图的轴线位置、尺寸是否一致,前后有无矛盾; 检查立面图各楼层的标高是否与建施平面图相同,再检查建施的标高是否与结施标高相符。建施图各楼层标高与结施图相应楼层的标高应不完全相同,因建施图的楼地面标高是建筑完成面标高,而结施图中楼地面标高是结构顶面标高,不包括装修面层的厚度,同一楼层建施图的标高应比结施图的标高高出20~50mm。这一点需特别注意,因有些施工图,把建施图标高标在了相应的结施图上,如果不留意,施工中会出错。 此外,尤其要注意由于柱净高(包括应嵌砌填充墙、楼梯平台梁支承在框架住上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之比≤4(Hn/hc≤4或λ≤2)的短柱,其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检查立面图门窗顶部标高是否与所在层的梁底标高相一致(或即使两者标高一致,但两者不在同一竖向平面内,此时应向设计索要梁下挑耳节点构造);检查楼梯踏步的水平尺寸和标高是否有错, 检查梯梁下竖向净空尺寸(净高)是否大于2m,是否存在碰头现象。 结构图部件等大样图及其编号,是否与结构布置图相符;钢筋配置是否齐全合适,钢筋尺寸、数量、形状与钢筋表是否相符,特别是配筋有无遗漏和差错,安装有无问题。 先大后细,就是先看大图后看细部大样图,搞清细部构造要求和作法,以及节点构造的连接处理是否清楚、合理,核对平面图中标注的大样与大样图的编号、尺寸、形式、作法是否一致,所采用的标准图集编号、类别、型号与图纸是否矛盾,大样图是否齐全,有无遗漏。 先主体后装修,就是先看主体结构部分,后看装修部分(包括装饰、防火、保温、隔垫、隔音等)以及其他特殊装修部位构造和材质要求。 先一般后特殊,就是先看一般建筑结构部位,熟悉基本尺寸、标高、部位、构造和要求后再看特殊部位和要求(如地基处理、变形缝的设置、防火处理、抗震构造等)搞清构造和处理方法;有无使用特殊材料,其品种、规格、数量能否满足需要等等。 在学习图纸时,一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图样与说明结合看 要仔细看设计总说明和每张图纸中的细部说明,注意说明与图面是否一致,说明问题是否清楚、明确,说明中的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2、土建图与安装结合看 土建专业也要经常翻翻安装各专业图纸。特别是综合工长和掌握全面的技术负责人,要对照土建和机、电、管等图纸,核对土建安装之间有无矛盾;预埋铁件、预留孔洞位置、尺寸和标高是否相符。 3、图纸与变更相结合 设计中有许多变更通知单、图纸修改说明,要结合起来看,最好把变更说明部分注到图纸上去,以防止施工中遗漏。 这样分层次看图,可以做到有条不紊、较快掌握整个图纸内容和各项要求,同时可以发现问题,消灭差错,有利于施工顺利进行。 图纸会审是由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参加的进行图纸审查会,其目的有两方面: 一是使施工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熟悉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找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二是为了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图纸的差错,使设计达到经济合理、符合实际,以利于施工顺利进行。图纸会审程序通常先由设计单位进行交底,内容包括:设计意图,生产工艺流程,建筑结构造型,采用的标准和构件,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对施工程序、https://www.360docs.net/doc/e616851368.html,方法的建议和要求以及工程质量标准及特殊要求等等。 然后由施工单位(包括建设、监理单位)提出图纸自审中发现的图纸中的技术差错和图面上的问题。如工程结构是否经济、合理、实用,对设计图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各专业图纸各部分尺寸、标高是否一致,结构、设备、水电安装之间各种管线安装之间有无矛盾,总图与大样之间有无矛盾等等,设计单位均应一一明确交底和解答。 会审时,要细致、认真地作好记录。会审时施工等单位提出的问题,由设计解答,整理出“图纸会审记录”,由建设、设计和施工、监理单位共同汇签,“记录”作为施工图纸的补充和依据。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会后由设计单位发设计修改图或设计变更通知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