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

空间缓冲区生成算法的概述与比较

摘要:空间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空间信息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缓冲区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基本功能之一,是众多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缓冲区分析是指为了识别某地理实体或空间物体对其周围的邻近性或影响度而在其周围建立的一定宽度的带状区。

本文对空间对象的缓冲区分析算法作了说明,讨论了分别利用图形学方法和图像处理的形态学方法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对象的缓冲区算法,并且就两种算法的异同做出了分析。

在矢量算法中,各类地理要素根据其空间形态特征分为点、线、面三类,分别以计算机屏幕数据的点、线、面图形对象表示,进行缓冲区分析。

在栅格算法中,地理空间被划分为规则的小单元(像元),空间位置由像元的行、列号表示。以膨胀法原理为基础,进行缓冲区分析。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矢量法;栅格法;膨胀法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它具有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空间数据,以提供空间决策支持信息,因此,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核心,是灵魂。

空间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地图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1]。由于空间分析对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所具有的提取和传输功能,它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也成为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空间操作功能之一。缓冲区分析是根据点、线、面实体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其领域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例如,公共设施(商场、邮局、银行、医院等)的服务半径,大型水库建设引起的搬迁,都是一个邻近度的问题。城市的噪音污染源所影响的一定空间范围、交通线两侧所划定的绿化带,既可分别描述为点的缓冲区与线的缓冲区带。

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空间物体(的集合),确定它(们)的某邻域,邻域的大小由邻域半径R决定。因此物体O i的缓冲区的定义如下:

B i={x:d(x,O i) ≤R}

即对象O i的半径为R的缓冲区是全部距O i的距离d 小于等于R的点的集合,d 一般是指最小欧氏距离。对于多个对象的集合:

O={ O i : i =1, 2, 3,....,n}

其半径为R的缓冲区是单个对象的缓冲区的并,即:

1 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

空间分析是为了解决空间问题而进行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是从一个或多个空间数据图层中获取信息的过程[2]。空间分析通过地理计算和空间表达挖掘潜在的空间信息,其本质包括探测空间数据中的模式;研究数据间的关系并建立空间数据模型;使得空间数据更为直观表达出其潜在含义;改进地理空间事件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空间分析主要通过空间数据和空间模型的联合分析来挖掘空间目标的潜在信息,而这些空间目标的基本信息,无非是其空间位置、分布、形态、距离、方位、拓扑关系等,其中距离、方位、拓扑关系组成了空间目标的空间关系,它是空间实体之间的空间特性,可以作为数据组织、查询、分析和推理的基础。通过将空间目标划分为点、线、面不同的类型,获得这些不同类型目标的形态结构。再将空间目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许多特定任务的空间计算与分析。

空间分析的内涵极为丰富,这里将从空间查询、空间量测、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类分析等几个方面对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逐一简单介绍。

1.1 空间查询

图形与属性互查是最常用的查询,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按属性信息的要求来查询定位空间位置,称为“属性查图形”。这和一般的非空间的关系数据库的SQL查询没有区别,查询到结果后,再利用图形和属性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在

图上用指定的显示方式将结果定位绘出。第二类是根据对象的空间位置查询有关属性信息,称为“图形查属性”。该查询通常分为两步,首先借助空间索引,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被选空间实体,然后根据空间实体与属性的连接关系即可得到所查询空间实体的属性列表。因此,在大多数空间分析中,提供的空间查询方式有:

(1)基于空间关系查询;

(2)基于空间关系和属性特征查询;

(3)地址匹配查询。

1.2 空间量测

对于线状地物求长度、曲率、方向,对于面状地物求面积、周长、形状、曲率等;求几何体的质心;空间实体间的距离等。

1.3 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要素通过分割或合并等生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叠置分析不仅包含空间关系的比较,还包含属性关系的比较。常见的有:点与多边形叠加、线与多边形叠加、多边形叠加。

1.4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针对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缓冲区的产生有三种情况:一是基于点要素的缓冲区,通常以点为圆心、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的圆;二是基于线要素的缓冲区,通常是以线为中心轴线,距中心轴线一定距离的平行条带多边形;三是基于面要素多边形边界的缓冲区,向外或向内扩展侧定距离生成新的多边形[3]。

1.5 网络分析

对地理网络(如河网、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供排水管线等)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空间分析中网络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网络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一项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资源的最佳分配,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输费用最低等。其基本思想是在于人类活动总是趋向于按一定目标选择达到最佳效果的空间位置。网络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有:路径分析、地址匹配、资源分配等。

1.6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多指多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数据分类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数据分类在大部分情况下的操作方法是,先将未经过分类处理的数据输入信息系统数据库,再要求用户建立具体的分类算法,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在分类评价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

2 空间缓冲区与空间缓冲区分析模块

2.1 空间缓冲区

所谓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图1为点对象、线对象、面对象及对象集合的缓冲区示例:

图1 点、线、多边形的缓冲区示例图

空间缓冲区分析[4]根据用户需要给定一个点缓冲、线缓冲或面缓冲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缓冲区的多边形,系统检索出位于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所有的空间对象,显示所检索到的空间对象的几何参数信息和与之关联的属性信息。

2.2 空间缓冲区分析模块

可以用于空间缓冲区分析的几何类型有:点、线、面(圆、矩形、多边形),下面分别对之进行介绍( 如图2所示):

(1) 点缓冲区分析:用户在图形区域中选择一组点状地物或一类点状地物或一层点状地物,根据用户给定的缓冲区距离,系统自动形成点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系统再将此点缓冲区图层和其它指定的做空间叠置分析。

(2) 线缓冲区分析:用户在图形区域中选择一类或一层的线状空间地物,根

据用户给定的缓冲距离,系统自动形成线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系统再将此线缓冲区图层和其它指定的做空间叠置分析。

(3) 面缓冲区分析:用户在图形区域中选择一类或一层面状地物,根据用户给定的缓冲区距离,系统自动形成面缓冲区多边形图层。面缓冲区有外缓冲区和内缓冲区之分,外缓冲区仅在面状地物的外围形成缓冲区,内缓冲区则在面状地物的内侧形成缓冲区,当然也可以在面状地物的边界两侧均形成缓冲区。

图2 空间缓冲区分析功能模块图

可以用于空间缓冲区分析的空间拓扑关系类型有:相交、包含、被包含三种空间关系,这三种空间关系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再多做解释。

3 缓冲区分析实现的常用算法

缓冲区生成矢量算法,特别是线缓冲区的生成算法,常见的有凸角圆弧法和角平分线法。

凸角圆弧法是逐个求得每个线段单独的缓冲区,然后用多边形叠质算法依次合并。算法所生成的缓冲区边界,轴线转角尖锐的转折点的平行线交点随缓冲距的增大将会迅速远离轴线,这就会出现尖角和凹陷的失真现象。

角平分线法由画逐个线段的简单平行线,尖角平滑矫正和自相交处理三步构成。角平分线的缺点是难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平行曲线的等宽性。

3.1 凸角圆弧法原理

凸角圆弧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轴线的两端点处用半径为缓冲距的圆弧进行拟合;在轴线的各个转折点处,先判断该折点的凹凸性,然后在折点的凸侧用缓冲距为半径的圆弧拟合,而在折点的凹侧处,用与该点关联的两条平行缓冲线的交点为对应缓冲点。如图3所示:

图3 凸角圆弧法生成的拐点缓冲区

由于在凸侧用圆弧弥合,使凸侧平行边线与轴线等宽。而在凹侧,平行边线相交在角分线上。交点距轴对应顶点的距离如图4所示:

图4 凹侧双线宽度与曲线弯曲程度的关系

由此可见,该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缓冲区边界与轴线的等宽关系,排除了角平分线法所带来的众多的异常情况。

3.2角分线法原理

角平分线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轴线起始点与终止点处作轴线的垂线,并以左右侧缓冲半径dl和dr截出左右边线的起点与终点;在轴线的各个转折点上,用与该点所关联的前后两邻边距轴线的偏移量为R的两平行线的交点来生成两平行边

线的对应缓冲顶点。如图5所示:

图5 角平分线算法的缓冲区生成

3.3 栅格法原理

栅格方法又叫点阵法,栅格方法是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扩张算子。栅格方法基本思想是将点、线和面这些空间目标栅格化,向目标栅格周围扩张,然后进边界提取,生成矢量结果。该方法在原理上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但受精度的限制;并且内存开销大,所能处理的数据量受到机器硬件的限制。

空间点目标、线目标、面目标的缓冲生成的栅格算法思想如下所述:

(1)点目标p的缓冲区是以p为点的生成元,像元加粗次数是借助缓冲距R计算的,然后进行像元加粗。

(2)线目标L的缓冲区是以L为线的生成元,像元加粗次数是借助缓冲距R计算,然后进行像元加粗。如图6所示:

图6线目标的栅格缓冲区

(3)面目标A的缓冲区是以A的边界线与为轴线,借助缓冲距R计算出加粗次数并进行像元加粗。

4 建立空间对象缓冲区方法

对建立空间对象的缓冲区的矢量算法和栅格算法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建立空间对象缓冲区算法的异同和应用范围。

4.1 空间对象的数据表示

空间数据的栅格模型和矢量模型[5]:

在栅格模型中,地理空间被划分为规则的小单元(像元),空间位置由像元的行、列号表示。例如:一条道路由其值为道路编码值的一系列相联的像元表示,要从数据库中删除这条道路,则必须将所有有关像元的值变成该道路领域的背景值。栅格数据模型的设计思想是将地理空间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这个空间中处处有定义。在本毕业设计中栅格法缓冲区针对的是二值化后的影像数据,其格式为*.bmp 。

矢量模型将地理空间看成是一个空间区域,地理要素存在其间。在矢量模型中,各类地理要素根据其空间形态特征分为点、线、面三类。点状要素用坐标点对表示其位置;线状要素用其中心轴线上的抽样点坐标串表示其位置和形状;面状要素用范围轮廓线上的抽样点坐标串表示其位置和范围。在本毕业设计中矢量

法缓冲区对象是利用计算机屏幕数据的点、线、面图形对象。

4.2 建立空间对象缓冲区的原理

4.2.1 空间对象缓冲区实现的矢量法原理

(1)点目标的缓冲区

以P 为圆心,以缓冲距E 为半径作圆。不同点状地物目标的缓冲区半径可以不一样。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点状目标相距较近,或者缓冲距离较大,则其缓冲区可能部分重叠。另外,还有特殊形态的缓冲区,如点对象有三角形、矩形、圆形的缓冲区。图7点目标的矢量法缓冲区分析:

图7 点的缓冲区

(2)线目标的缓冲区

线缓冲区的建立是以线状目标为参考轴线,离开轴线向两侧沿法线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并在线端点处以光滑曲线(如半圆弧)连接,所得到的点组成的封闭区域即为线状目标的缓冲区[6],如图8所示:

图8 线的缓冲区

(3)面目标的缓冲区

面目标缓冲区边界生成算法基本思路与线目标缓冲区生成算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面目标缓冲区生成算法是单线问题,即仅对非岛多边形的外侧形成缓冲区,对岛屿多边形的内侧形成缓冲区,而对于环状多边形内外侧边界可以分别形成缓冲区。特殊情况下,可以指定不同的面状缓冲区宽度不一样,甚至同一面状目标内外侧的缓冲区宽度也不一样,如图9所示。

(a)规则面缓冲区(b)非规则面缓冲区

图9 面的缓冲区

4.2.2 空间对象缓冲区实现的栅格法原理

本论文是基于膨胀算法的缓冲区分析。从数学的角度看,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空间对象或集合,确定它们的领域。

数学形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图像分析学科,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一个结构元素去探测一个图像,看是否能够将这个结构元素很好地填放在图像的内部,同时验证填放结构元素的方法是否有效[7]。图学形态学中的基本运算有膨胀算法,其定义为:

A⊕B={a:(-B+a)∩A≠Φ}

上式表示把结构元素B平移a后得到Ba,若Ba击中A(即Ba与A的交集不为空),记下这个a点。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a点组成的集合称做A被B膨胀的结果。

空间对象缓冲区的膨胀生成算法原理:

(1)点目标P的缓冲区:以P为点生成元,借缓冲距E规定像元加粗的结构元素,然后进行像元的膨胀。

(2)线目标L的缓冲区:以L为线生成元,借缓冲距E规定像元加粗的结构元素,然后进行像元膨胀。

(3)面目标A的缓冲区:以A的边界线为轴线,借助缓冲距E规定像元加粗的结构元素,并进行像膨胀。

5 缓冲区常用算法存在的问题

由于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复杂性,各种形式缓冲区生成算法往往在缓冲区的边界线生成过程中都遇到特殊的、难以解决现象或问题。

5.1 栅格算法的问题

传统栅格算法在原理上较简单,容易实现,但受精度的限制,并且内存开销

大,难以实现大数据量的缓冲区分析,而且处理的数据还受到机器硬件设备的限制。

5.2矢量算法的问题

(一)缓冲区失真现象

(1)基于角平分线的算法当轴线转角太大时难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边界的等宽性。在尖锐转角处,凸侧角点随着角度的进一步变锐而沿角分线远离轴线顶点。根据图10所示,远离情况可用公式表示:

当偏移量R不变时,d随着张角B的减小而增大,因而在尖角处平行线之间的宽度遭到破坏。

图10 用角平分线法生成缓冲区的双线不等宽现象

(2)基于凸角圆弧的算法在轴线转角尖锐的转折点的平行线交点随缓冲距的增大将会迅速远离轴线,会出现尖角和凹陷的失真现象。如图11所示:

图11 线的缓冲区失真现象

(3)不对称缓冲区问题

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建立不对称的缓冲区。如在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两侧拆迁的范围不同;在环境评价中,河流左右岸的影响度不一样等。当建立左右缓冲距不相等的缓冲区,即不对称缓冲区时,在轴线两端以内的地方,它缓冲区边界的生成方法与对称缓冲区方法一致,而在轴线两端处,由于左右缓冲距离不相等,在轴线两端会产生尖角现象,如图12所示:

图12 不对称缓冲区端点处圆弧拟合

(二)自相交现象

(1)当轴线的弯曲空间不能容许缓冲区边界线自身无压盖地通过时,缓冲区边界线就会产生自相交现象,并形成若干个自相交多边形,如图13示:

图13 线的缓冲区边界自相交多边形

(2)某些线目标对象(轴线),其自身就有相交现象,如图14示:

图14 轴线自相交情况

(三)缓冲区重叠现象

缓冲区的重叠是指不同的实体目标的缓冲多边形之间的重叠,如图15示:

图15 不同目标的缓冲区重叠处理

(四)模型欠结构化,校正过程复杂

为了克服角分线法和凸角圆弧法产生的大量缺陷,采用相应的补充判别方

案,对算法模型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校正出现的的各种异常情况。由于异常情况不胜枚举,校正措施必然繁杂,因而模型的逻辑构思不易做到条理清晰,从而难以实现结构化。

6 总结

空间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功能之一,缓冲区分析是空间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本文对空间对象的缓冲区分析算法作了说明,讨论了分别利用图形学方法和图像处理的形态学方法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对象的缓冲区算法,并且就两种算法的异同做出了分析。

在矢量算法中,各类地理要素根据其空间形态特征分为点、线、面三类,分别以计算机屏幕数据的点、线、面图形对象表示,进行缓冲区分析。

在栅格算法中,地理空间被划分为规则的小单元(像元),空间位置由像元的行、列号表示。以膨胀法原理为基础,进行缓冲区分析。

同时,总结出了常用缓冲区生成方法在算法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算法的运算速度、尖锐角和凹陷等畸变现象和缓冲区失真问题。

参考文献

[1] 卫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 133.

[4] 郭仁忠.空间分析(第二版)[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方大春.基于GI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城市设施规划中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

[7] 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缓冲区分析的综合应用

练习 6 综合练习: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 1.1 点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1)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4) 1.3 多边形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6) 2.综合应用实验 (7) 2.1 水源污染防治 (7) 2.2 受污染地区的分等定级 (9) 2.3 城市化的影响范围 (12)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 里德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注:在ArcView GIS 3.x中Find Distance功能与ArcGIS 中<<欧几里德距离>制图功能相同。

点击“环境设置”按钮

设置“常规选项”中的“输入范围”,使其与 StudyArea 相同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 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将地 图适当缩小。

GIS缓冲区分析与地图输出

实验三缓冲区分析及地图输出 一、实验要求 1.了解缓冲区的用途 2.学会缓冲区设置方法 分别以东陵路及三环路为中心设置100米间隔的5条缓冲带;以校食堂为中心设置500米间隔的1条缓冲带。 3.分类显示矢量要素 实验材料:landuse.shp 4.遥感影像波段设置 5.分级显示栅格文件 实验材料:depth(grid文件) 6.实验结果一:制作土地分类图;实验结果二:栅格文件分级图 将第3步结果图件,即根据landuse按土地分类制作土地利用分类图;将第5步结果文件depth分级图插入实验结果中。 二、实验步骤 1.了解缓冲区的用途 缓冲区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围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它在交通、林业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湖泊和河流周围的保护区的定界、汽车服务区的选择、民宅区远离街道网络的缓冲区的建立等。

2. 学会缓冲区设置方法 分别以东陵路及三环路为中心设置100米间隔的5条缓冲带;以校食堂为中心设置500米间隔的1条缓冲带。 步骤 软件打开后,在tools工具栏下找到customize,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最后把设置缓冲区的快捷键拖出到工具栏上。 打开图像,按要求分别在三环和东陵路上创建线条,图层选择线的图层b,

点击设置缓冲区的快捷键,对话框中图层选择b,点击下一步 按要求具体操作如图所示,注意单位是米,点击下一步

注意文件名和储存位置,以便下次使用,点击完成 输出图像如图所示

接下来做食堂的缓冲区,注意图层不要选错。点击下一步。

GIS缓冲区分析报告

Ex7:缓冲区分析 一、 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 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 熟练掌握ARCVIEW 缓冲区分析的技术方法。 3、 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准备 1、 软件准备:Arcview 2、 数据准备:文件point.dbf ,point.shp ,point.shx (点文件),文件line.dbf , line.shp ,line.shx (线文件),文件polygon.dbf ,polygon.shp ,polygon.shx (面文件), 三、 实验内容 1、 原理验证实验 (1) 点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1) 新建视图,在视图中添加point 层面并激活; 2) 在【Analysis 】菜单中选择【Find mapping 】命令; 3) 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 产生的新栅格主题,Distance to point.shp (如图 1)。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 层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层面的所有要素进行。 (2) 线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1) 新建视图,在视图中添加line 层面并激活; 2) 分别选中line 层面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区分析 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3) 取消选定,对整个line 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与前两个分析结果的区别 (如图2)。 (3) 面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新建视图,添加polygon 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面的缓冲区分析与点、线的缓冲区分析有何区别。(如图3) 图1. point 层面的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实验分析

实验五—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数据准备 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ex6.rar)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点击“Environment Settings”按钮 设置“General Settings”中的“Extent”,使其与StudyArea 相同

2)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2(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2)分别选中图层line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 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 Euclidean Distance >; 设置“Environment Settings”中“General Settings”中的“Extent”为“Same As Display”

实验6、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实验六、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 距离>,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注:在ArcView GIS 3.x中Find Distance功能与ArcGIS 中<<欧几里德距离>制图功能相同。 点击“环境设置”按钮

设置“常规选项”中的“输入范围”,使其与StudyArea 相同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2)分别选中图层line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 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 设置“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中的“输出范围”为“Same As Display” 3)取消选定,对整个line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与前两个分析结果

ArcGIS空间叠加分析与缓冲区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习利用arcgis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的操作,掌握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准备 1、实验背景: A.市区择房 随着商品房的发展,由于房屋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而且综合考虑小孩成长的缘故,所以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对房屋的地段、环境,上学是否便捷,是否靠近名校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所以综合考虑上述的因素,购房者就需要从总体上对商品房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宜的购房地段。要求:所寻求的市区是噪声要小,距离商业中心要近,要和各大名牌高中离的近以便小孩容易上学,离名胜古迹较近环境优雅。综合上述条件,给定一个定量的限定如下: 离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外,交通要道的车流量大,噪音产生主要源于此;(ST为道路类型中的主要市区交通要道) 距大型商业中心的影响,以商业中心的大小来确定影响区域,具体是以其属性字段YUZHI; 距名牌高中在750米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距名胜古迹500米之内。 最后分别将满足上述条件的其中一个条件的取值为1,不满足的取值为0,即如果满足距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内,取值为1,反之为0;其他亦是如此,最后将其累加得到分级。即满足三个条件的累加得到3,满足2个条件的得到2,最后将全部分成4级。 B.学校选址 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综合上述条件,给定新学校选址要求: 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 新学校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高的区域; 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愈近愈好; 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 各数据层权重比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势位置因素各占0.125。最后必须给出适合新建学校的适宜地区图,并对其简要进行分析。 2、实验材料: 软件:ArcGIS Desktop 9.x , 实验数据:文件夹ex5中 (1)市区择房数据: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商业中心分布图

Arcgis实验五缓冲区分析应用

实验五、缓冲区分析应用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点击“Environment Settings”按钮 设置“General Settings”中的“Extent”,使其与StudyArea 相同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

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2)分别选中图层line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 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 Euclidean Distance>; 设置“Environment Settings”中“General Settings”中的“Extent”为“Same As Display”

空间缓冲区的功能应用举例

空间分析应用及举例(缓冲区的应用) 姓名:侯先成 班级:2014级地理科学(1)班 学号:1409080540010 序号:8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对GIS数据进行空间运算而生成新的信息。这些工具构成了所有空间建模和地理处理的基础。在三种主要的GIS数据类型——栅格、矢量及不规则三角网中,栅格数据结构为空间分析提供了最强的建模环境及空间运算。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与灵魂,是GIS区别于一般的信息系统、CAD或者电子地图系统的主要标志之一。空间分析,配合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能提供强大的丰富的空间数据查询功能。 空间缓冲区分析是指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他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临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它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和基本的空间操作能力之一。现实中的任何问题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在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我们要找出问题的主导影响因素,将研究的问题抽象化,建立模型,这样才便于对问题进一步的分析。 举例: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发生8.0级强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死亡,上千万人口受灾;并且在地震区山体滑坡、崩塌、地表植被破坏等随处可见,滑坡造成江河堵塞,形成大大小小的堰塞湖上百个。堰塞湖是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有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沙丘等造成。汶川地震中造成的堰塞湖不仅仅造成大片区域的淹没,由于堰塞湖坝体的不稳定性,对下游也是一个极大的洪水威胁,因此堰塞湖成为地震灾区可能导致洪水灾害的一个严重安全隐患。 5月23日唐家山堰塞湖蓄水已超过1亿m3,并且每天以800多万m3的库容量增加,以2m的速度上涨,风险等级正在逐步上升,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遇强降雨随时存在溃坝风险,唐家山堰塞湖成了悬在下游的数十万群众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对于堰塞体较为巨大的唐家山堰塞湖,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不断监测和分析,堰塞湖水从坝顶溢出从而溃坝的可能性很大。根据中科院的测算,如果1亿m3的洪水决堤,完全能吞噬一座50万到1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一旦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就会给下游地区带来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尽管唐家山堰塞湖最终在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统筹安排下排除了险情,但是活过头来分析堰塞湖监测和抢险过程中的珍贵数据,对了解和掌握地震形成堰塞湖过程和抢险泄洪的规律,意义都十分巨大,因为它对于科学防治和处理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及其相关灾害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利用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4 实例与练习 5.4.1 市区择房分析 1. 背景: 如何找到环境好、购物方便、小孩上学方便的居住区地段是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购房者就需要从总体上对商品房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选择最适宜的购房地段。 2.目的: 学会利用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数据: 试验数据位于\Chp7\Ex_1,请将练习拷贝至E:\Chp7\Ex1\ a)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 b)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 c)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 d)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 这些文件综合在一起是city.mxd 2.要求: 所寻求的市区是噪声要小,距离商业中心和各大名牌高中要近,是为了环境优雅离名胜古迹较近环境优雅。综合上述条件,给定一个定量的限定如下: a)离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外,交通要道的车流量大,噪音产生的主要源于此;(ST为 道路类型中的主要市区交通要道) b)距大型商业中心的影响,以商业中心的大小来确定影响区域,具体是以其属性字段YUZHI; c)距名牌高中在750米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d)距名胜古迹500米之内。 最后分别将满足上述条件的其中一个条件的取值为1,不满足的取值为0,即如果满足距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内,取值为1,反之为0;其他亦是如此,最后将其累加得到分级。即满足三个条件的累加得到3,满足2个条件的得到2,最后将全部分成4级。 3.操作步骤: 首先打开ArcMap,打开E:\Chp7\Ex1\city.mxd文件将文件加入到窗口中来,这时五个文件全被加入ArcMap; (1)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 1)选择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打开图层的属性表,在右下角的打开option选项中,在菜单中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在弹出的select by attributes对话框中,左边选择“TYPE”双击将其添加到对话框下面SQL算式表中,中间点“=”,再单击Get unique values将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的列表框中,然后选择“ST”属性值,双击添加到SQL算式表中,单击APPLY按钮,就将市区的主要道路选择出来了;(图7.64)

缓冲区分析

1、空间缓冲区分析。 (1)为点状、线状、面状要素建立缓冲区。 1)打开菜单“自定义”下的“自定义模式”,在对话框中选择“命令”,在“类别” 中选择“工具”,在右边的框中选择“缓冲向导”(如图 1 所示),拖动其放置 到工具栏上的空处。 图1提出“缓冲向导” 2)利用选择工具选择要进行分析的点状要素,然后点击,在“缓冲向导” 对话框设置缓冲区信息,如图2及图3所示。 图2 线状缓冲区信息设置1

图3线状缓冲区信息设置2 3)利用选择工具选择要进行分析的线状要素,然后点击,在“缓冲向导” 对话框设置缓冲区信息。 4)利用选择工具选择要进行分析的面状要素,然后点击,在“缓冲向导” 对话框设置缓冲区信息,如图4所示。 图4 面状缓冲区信息设置 2、学校选址。 要求: (1) 新学校选址需注意如下几点: 1)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 2)新学校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高的区域; 3)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愈近愈好; 4)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 (2) 各数据层权重比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势 位置因素各占0.125。 (3) 实现过程运用ArcGIS的扩展模块(Extension)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部 分功能,具体包括:坡度计算、直线距离制图功能、重分类及栅格计算器等功能完 成。 (4) 最后必须给出适合新建学校的适宜地区图,并对其简要进行分析。

具体操作: (1)打开加载地图文档对话框,选择E:\Chp8\Ex1\school.mxd。 (2)从DEM 数据提取坡度数据集: 打开工具箱→“Spatial Analyst 工具”→“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在打开对话框中设置,如图5所示;生成坡度图,如图6所示。 图5 “坡度”对话框设置 图6 坡度图 (3)从娱乐场所数据“Rec_sites”提取娱乐场所欧氏距离数据集: 打开工具箱→“Spatial Analyst 工具”→“距离分析”→“欧氏距离”工具;在打开对话框中设置,如图7所示;生成欧氏距离数据集,如图8所示。

实验6、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实验6、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实验六、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 层:StudyArea ,point 2)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 离>,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注:在ArcView GIS 3.x中Find Distance 功能与ArcGIS 中<<欧几里德距离>制图功能相同。 点击“环境设置”按钮 设置“常规选项”中的“输入范围”,使其与

StudyArea 相同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 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 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将 地图适当缩小。

2)分别选中图层line中的两条线,进 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 设置“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中的“输出范围”为“Same As Display”

缓冲区分析-空间统计-空间分析

缓冲区分析-空间统计-空间分析 1.1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选中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后,按设定的距离条件,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然后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从而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得以扩展。 根据缓冲区建立的条件,缓冲区建立的形态多种多样,常用的对于点状要素是圆形,但也有三角形、矩形和环形等;对于线状要素常用的有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或单侧缓冲区;对于面状要素常用的有内侧和外侧缓冲区。这些缓冲区形态各异,但是可以适合不同的应用要求,其建立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缓冲区应用的实例有如:判断河流与疾病之间是否有关系,确定河流污染区域;分析危险品仓库一旦爆炸所涉及的范围;根据水源或栖息地分析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等。 1.1.1缓冲区分析基础 缓冲区是一种因变量,是地理空间上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在尺度上的表现,由所研究的要素的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缓冲区是给定空间对象或集合后,根据临域的半径或缓冲区半径,获得它们的领域。对于一个给定的对象A,它的缓冲区可以定义为: (式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P x x A r = { | d( , ) } 其中d一般是指欧式距离,也可以是其它的距离,如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闵氏距离等;r为邻域半径或缓冲区建立的条件。 1.1.2ArcGIS中的缓冲区分析操作 步骤详述如下: 步骤1: 打开ArcMap,加载图层“village”和”River”。该数据放在 “C:\Example\Data\5.2BufferAnalysis”,同时在C盘下新建“C:\Example\Train\ 5.2BufferAnalysis”文件夹,用于存放结果数据。

点要素的缓冲区分析

点要素的缓冲区分析 Option Explicit Private Sub Map1_AfterTrackingLayerDraw(ByValhDC As stdole.OLE_HANDLE) Dim sym1 As New MapObjects2.Symbol sym1.SymbolType = moFillSymbol sym1.Style = moTransparentFill sym1.OutlineColor = moRed Map1.DrawShape Map1.FullExtent, sym1 End Sub ------------------------------------------------------------------------------------ Private Sub Map1_MouseDown(Button As Integer, Shift As Integer, x As Single, y As Single) 'Point buffering Dim ptAs New MapObjects2.Point Dim eventPt As New MapObjects2.GeoEvent Dim buffPt As New MapObjects2.Polygon Dim buffEventPt As New MapObjects2.GeoEvent Set pt = Map1.ToMapPoint(x, y) Set eventPt = Map1.TrackingLayer.AddEvent(pt, 1) Dim rect1 As New MapObjects2.Rectangle Set rect1 = Map1.FullExtent rect1.ScaleRectangle (1.6) Set buffPt = pt.Buffer(Text1.Text, rect1) Set buffEventPt = Map1.TrackingLayer.AddEvent(buffPt, 1) End Sub -----------------------------------------------------------------------------------------------------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dc1 As New MapObj ects2.DataConnection Dim mylyr As New MapObjects2.MapLayer dc1.Database = App.Path dc1.Connect Set mylyr.GeoDataset = dc1.FindGeoDataset("chinaprj")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6862737.html,yers.Add mylyr mylyr.Symbol.Color = moGray Text1.Text = "150000" Map1.TrackingLayer.SymbolCount = 2 With Map1.TrackingLayer.Symbol(0) .SymbolType = moPointSymbol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应用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点击“Environment Settings”按钮 设置“General Settings”中的“Extent”,使其与StudyArea 相同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

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2)分别选中图层line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 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 Euclidean Distance>; 设置“Environment Settings”中“General Settings”中的“Extent”为“Same As Display”

缓冲区分析及应用

重庆交通大学《GIS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业:测绘工程 设计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题目:基于ArcG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班级:2010级01班 设计者: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6日至2013年6月27日

课程GIS原理及应用班级测绘1班指导教师题目GIS缓冲区分析及应用同组人数1-7人 课程设计要求1、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算法。 2、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相关应用。 3、相关实例解决——休闲农业区建立和市区住房分析问题。 4、分析问题——怎样利用GIS缓冲区建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 5、解决问题——基于ArcGIS软件缓冲区分析、叠加功能解决该问题。 (1) 数据矢量、栅格之间的转换; (2)缓冲区建立,叠加分析; (3) 综合分析得出成果。 6、结合成果进行相关评价。 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设计报告主要包括内容: 1、课程设计目的; 2、课程设计任务及内容; 3、课程设计使用数据说明; 4、课程设计思路及技术流程; 5、课程设计实现的详细步骤; 6、课程设计成果分析讨论及成果展示; 7、课程设计体会(包括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收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教学工 作的建议) 8、参考文献 要求: ?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每个同学均应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及数据; ?设计报告要求文字通畅,排版规范; ?设计报告文字原则上不少于5000字,并装订成册。 上机时间安排 星期 周次 一二三四五六日第17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第18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 指导地点及考核时间1、指导地点: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 2、考核时间:第18周星期五上午(答辩方式考核,学生用PPT汇报及演示) 版面要求1、题目用黑体三号,段后距18磅(或1行),居中对齐; 2、标题用黑体四号,段前、段后距6磅(或0.3行); 3、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程序代码用固定值“15”; 4、标题按“一”、“㈠”、“1”、“⑴”顺序编号。

实验4-3 GIS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应用)

实验4-3、缓冲区分析应用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 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 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 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 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 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注:在ArcView GIS 3.x 中Find Distance功能与ArcGIS 中<<欧几里德距离>制图功能相同。 点击“环境设置”按钮

设置“常规选项”中的 “输入范围”,使其与 StudyArea 相同 3) 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 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 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缓冲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 设置“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中的“输出范围”为“Same As Display” 3) 取消选定,对整个line 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与前两个分析结果的区别(如下图)。

实验五 GIS空间叠加分析与缓冲区分析

实验五空间叠加分析与缓冲区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习利用arcgis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的操作,掌握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准备 1、实验背景: A.市区择房 随着商品房的发展,由于房屋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而且综合考虑小孩成长的缘故,所以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对房屋的地段、环境,上学是否便捷,是否靠近名校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所以综合考虑上述的因素,购房者就需要从总体上对商品房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宜的购房地段。要求:所寻求的市区是噪声要小,距离商业中心要近,要和各大名牌高中离的近以便小孩容易上学,离名胜古迹较近环境优雅。综合上述条件,给定一个定量的限定如下: ●离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外,交通要道的车流量大,噪音产生主要源于此; (ST为道路类型中的主要市区交通要道) ●距大型商业中心的影响,以商业中心的大小来确定影响区域,具体是以其属性字 段YUZHI; ●距名牌高中在750米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距名胜古迹500米之内。 最后分别将满足上述条件的其中一个条件的取值为1,不满足的取值为0,即如果满足距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内,取值为1,反之为0;其他亦是如此,最后将其累加得到分级。即满足三个条件的累加得到3,满足2个条件的得到2,最后将全部分成4级。 B.学校选址 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综合上述条件,给定新学校选址要求: ●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 ●新学校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高的区域; ●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愈近愈好; ●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 各数据层权重比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势位置因素各占0.125。最后必须给出适合新建学校的适宜地区图,并对其简要进行分析。 2、实验材料: 软件:ArcGIS Desktop 9.x , 实验数据:文件夹ex5中 (1)市区择房数据: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

实验六——缓冲区分析的综合应用

实验六缓冲区分析的综合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与操作。 2.通过实验,具备综合利用各项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rcGIS 10.2 2.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一)原理验证实验 1、内容 (1)点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2)线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3)面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2、试验要求 创建几个新视图,在视图中分别添加点主题、线主题和多边形主题,然后分别作点、线、多边形的缓冲区,设置视图的单位和距离单位都为km,验证缓冲区分析原理。 (二)应用实验 1、水源污染防治 point层面表示了水源(如:水井)的位置分布,要求利用缓冲区分析提出水源污染防治的方案。 在本例中认为距各个水井0.1km以内的区域对水质的影响和污染最大,因此,可将距离水井≤0.1以内的区域提出作为缓冲区进行专项的污染防治。 2、受污染地区的分等定级 point层面表示的是几个点状污染源,距污染源的远近不同,受污染的状况也不同,距污染源越近,受污染越严重,据此对污染源附近地区进行分等定级。 分级的依据为:共分为4级,距污染源≤0.15,重污染区;距污染源≥0.15 and ≤ 0.30,中度污染区;距污染源≥0.30 and ≤0.45,轻度污染区;距污染源≥0.45,无 污染区。 四、实习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以电子版和打印版的形式提交,包括原理、步骤、结果。 实验数据:提交所有新生成的专题数据层文件。 所有的实验结果压缩成“学号_姓名_作业6”.rar提交

缓冲区分析

2.4.1缓冲区分析 在GIS的空间操作中,涉及到确定不同地理特征的空间接近度或邻近性的操作就是建立缓冲区。例如在一个城市中,要对某个地区进行改造,就需要通知该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一定距离(如500 m)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居民搬迁;在林业方面,要求距河流两岸一定范围内规定出禁止砍伐树木的地带,以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某项目进行选址时,可利用建立缓冲区,来查找沿某公路两侧10 km以内尚未被利用的土地分布情况等。 因此,缓冲区分析就是研究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的缓冲区多边形。如图2-5所示为对点、线、面实体建立的缓冲区示意图。 应该说明,用缓冲区操作生成的缓冲区多边形将构成新的数据层,该数据层的数据并不是在数据输入时生成的。另外,根据地理实体的性质和属性,规定不同的缓冲区距离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沿河流两岸绘出的禁止砍伐树木带的宽度应根据河流的类型以及河流两岸土质而定;在规划研究中,距交通线、居民点、中心商业区等线状或点状地理实体的距离是进行土地评价和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指标。结点的影响范围和相互引力等也需要通过扩散距离来决定,所以在进行缓冲区分析时应允许设置可变距离值的缓冲区。当对某地理实体的可变距离项设置为零时,将不对该实体建立缓冲区。

2.4.2拓扑叠加分析 一般情况下,为便于管理和应用开发地理信息(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建库时是分层存放的,也就是要根据数据的性质进行分类,性质相同的或相近的归并到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层。为确定空间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将不同数据层的特征进行叠加,从而产生具有新特征的数据层。或者根据图形范围的属性、特征进行多个属性数据的统计分析,即统计叠加。在直观概念上,叠加操作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性质的数据层重叠放在一起,产生新的数据层和新的属性。拓扑叠加操作能够将输入的特征属性在空间上加以连接,并建立新的多重属性值。所以,通过这种区域多重属性的叠加操作,可以寻找和确定同时具有几种地理属性的分布区域。例如,为显示出某城市工业区中具有不稳定土壤结构的所有地区,就可以将土壤结构分布图与土地利用分区图进行多边形叠加操作,产生其合成图。 在统计叠加操作中,所得到的是新的属性数据,其目的是统计计算某种要素在另一种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得到的新属性值可能与原叠加数据层上的属性意义不同,可以是分类值、名称等,也可以是基本元素分析或集合分析的结果。例如,进行土地评价所涉及的多因素分析中可能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深度、排水性能、土壤结构以及地形、地貌等各个数据层的信息。如果直接对这些数据层上的属性值进行数学运算,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必须将其变成另一基本元素(如用数值量化的土地适用性)后,才能进行这种多因素分析的数学运算,其运算结果可以是统计报表。 2.4.3拓扑空间查询

缓冲区分析应用

实验缓冲区分析应用(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 距离>,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注:在ArcView GIS 3.x中Find Distance功能与ArcGIS 中<<欧几里德距离>制图功能相同。 点击“环境设置”按钮

设置“常规选项”中的“输入范围”,使其与StudyArea 相同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2)分别选中图层line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 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 设置“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中的“输出范围”为“Same As Display” 3)取消选定,对整个line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与前两个分析结果

空间缓冲区生成算法的概述与比较

空间缓冲区生成算法的概述与比较 摘要:空间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空间信息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缓冲区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基本功能之一,是众多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缓冲区分析是指为了识别某地理实体或空间物体对其周围的邻近性或影响度而在其周围建立的一定宽度的带状区。 本文对空间对象的缓冲区分析算法作了说明,讨论了分别利用图形学方法和图像处理的形态学方法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对象的缓冲区算法,并且就两种算法的异同做出了分析。 在矢量算法中,各类地理要素根据其空间形态特征分为点、线、面三类,分别以计算机屏幕数据的点、线、面图形对象表示,进行缓冲区分析。 在栅格算法中,地理空间被划分为规则的小单元(像元),空间位置由像元的行、列号表示。以膨胀法原理为基础,进行缓冲区分析。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矢量法;栅格法;膨胀法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它具有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空间数据,以提供空间决策支持信息,因此,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核心,是灵魂。 空间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地图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1]。由于空间分析对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所具有的提取和传输功能,它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也成为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空间操作功能之一。缓冲区分析是根据点、线、面实体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其领域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例如,公共设施(商场、邮局、银行、医院等)的服务半径,大型水库建设引起的搬迁,都是一个邻近度的问题。城市的噪音污染源所影响的一定空间范围、交通线两侧所划定的绿化带,既可分别描述为点的缓冲区与线的缓冲区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