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得光》导学案

《看不见得光》导学案
《看不见得光》导学案

《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及物体的颜色成因。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知道看不见的光的存在

(4)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通过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在高科技上的应用,体会科技的力量。

基础演练:

1、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现象是光的_______现象,是通过光的形成的,光带上色光的排列依次为____、橙、_____、绿、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

2、“色光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色光等比例混合后为______色光;颜料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后为色。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的它的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所有色光。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菠菜上,菠菜呈____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____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_____色。

4、看电影时,因为电影幕布发生 _______ 反射,所以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戴一头金黄色假发,穿一件白上衣的歌唱演员,在屋顶上挂一盏红色霓虹灯的大厅里演出,在这盏灯的照射下,我们会看到她戴的假发是 _______ 色,上衣是 _____ 色。

5、在一张白纸上用绿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当只用红光照射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红纸上面有一个色的“光”字。

6、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7、对各种色光都不能反射的物体的颜色是()

A.红色B.灰色C.黑色D.蓝色

8、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油画,我们将会看到()

A.清晰的画面B.什么也看不到

C.白色的一张纸D.一些红色的斑点

9、_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线都属于看不见的光,靠近红色光的是________线,靠近紫色光的是线;太阳的热主要以________形式传送到地球上。

10、判断题

(1)太阳光中包含引起人的视觉的可见光,还包含人眼看不见的光。()

(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3)红外线最显著的作用是热作用。()

(4)利用红外线可进行遥感。()

(5)红外线是浅红色的,而紫外线是淡紫色的。()

(6)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7)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

(8)医院的手术室经常用紫外线灭菌。()

(9)人们照射紫外线越多越好。()

(10)臭氧层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11、关于紫外线的主要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B.能杀死微生物

C.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 能进行遥控

思维拓展

12、《园艺家为何失败》

一个爱园艺的人,发现植物叶子多数呈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光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噶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可是园艺家失败了。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欢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慢,甚至枯萎。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2)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为什么看到叶子是绿色的?

生活拓展

13、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中,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却很少。

植物学家对4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光,太阳光由7种色光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他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少的原因。若吸收7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花很少。

(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推断白花反射、吸收色光的情况。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探究、归纳出光的传播规律。 2、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3、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 4、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形成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自主学习(看课本P69-P70)完成下列各题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光源,光源 又分为自然光源和________ 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还有其它的自然光源如________ 、。. 光源是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火把、 蜡烛、电灯等?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在同一种介质中;该介质均匀透明、因此可以说光在 ______________ 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________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 3?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和的直线,一表示光传播路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光线是实际光的理想化模型,所以不存在,不仅它无粗细可言,而且如同几何学中的直线一样,有相交但不互相干扰的特性.4.影: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____________ 的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黑暗部分称为影? 日常生活中的______ 、____ 和小孔成像等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 律来解释?最早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是我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和他的学生做的小孔成像实验.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 __________ m/ s.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以认为是____________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c,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c.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6.光年:光年是的单位,其意义是光在一年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不是时间单位。 二、实验探究 用激光分别射入水、空气、玻璃中,观察光在水、空气、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可在水中加牛奶,在空气中喷清新气雾剂。 学生汇报现象,归纳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发现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 ..()汤.汤() 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诗两首导学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 预习指要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 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 1.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惜 ( )傥 ( )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 ) 颓圮.:( ) 【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课堂探究】

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子,能说出光源的概念,并且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教师讲解,能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教材以及教师讲解,能说出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 m/s,并且能说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复习回顾 1、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声在真空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3、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新知探究 一、光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光源。 2、下列物质:①发光水母,②萤火虫,③太阳,④月亮,⑤钻石,⑥电灯,⑦火焰,⑧霓虹灯。其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是___________,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空气中沿___________传播;

2、光在均匀液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3、光在均匀固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4、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__________。 结论:光在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间最大的速度。 课堂小结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导学案 设计:周灿军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学校目标:1、通过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了解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热爱新的学习环境。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学时代,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初中生活。 学习重点:知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挑战。学习难点:认识到初中生活是给我们成长的礼物,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初中是一个美妙的名词,是我们成长生涯中的第二段旅程。从我们迈进中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一条崭新的路已经铺在我们面前。在这条路上,你想留下什么样的脚印?是直是曲,是进是退,往往就在你一念之间。刚刚进入中学的你,为融入新的生活做好准备了吗? 二、学习探究 主问题1、上了中学,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新期待?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阅读思考问题。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记录自己思考的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主问题2、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发现?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4页上方内容。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写出本题答案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 主问题3、为什么书上说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自学要求: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机会和挑战分别指什么?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同学们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内交流结果后,老师在班内提问。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 三、知识拓展延伸 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2、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4 、《诗经》两首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芦台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69—72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光源及光源的分类。 ②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并利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 ④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69—p7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钻石、电灯、电视屏幕、萤火虫,上述物体中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空气中能传播吗?________ 光在水中能传播吗?__________ 光在玻璃中能传播吗?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_____________传播。 4.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________(想想你现在眼前看到一条条线了吗?) 5._______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____表示,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__________m/s=___________km/s。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各色灯光和精彩的烟火表演。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光源 1. 设疑: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疑: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得出结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练一练:请将课前预习案中第1题的光源进行分类。 板块二: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实验: [实验1]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

《诗经》二首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金佛寺学校六年级语文学科学生学案学科主任签名:________ 课题:《古诗二首》计划课时数:2 主备人:马天武 中心备课负责人:马天武年级主任签名:时间:____月_____日 【学习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导学案设计 一、【知识链接】 1、题目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随性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田园”指农家的田园生活;“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描写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的诗篇。《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2、作者了解: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晚年隐居退隐。他的诗作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主要作品《青远店》《州桥》《双庙》《四时田园杂兴》等。 二、【预习导学】: 一、看拼音,写汉字。 yún( )田 jì( ) 麻 lí( )落 jiá( )蝶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xīng xìng 高兴()兴( )奋时兴()兴()趣 dāng dàng 当()家妥当()当()选上当()三、辫字组词。 昼()耕()供()绩() 尽()耘()拱()债() 傍()蜓()织()蝶() 旁()挺()知()谍() 四、解释下列词语。 昼()耘()绩麻()各当家()童孙()供()肥( ) 稀( )篱落() 五、读诗句,写出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三、【质疑探究】 1、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3、你能找出描写农民劳动繁忙景象的诗句吗?请抄写下来。 4、从小孩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首诗) 1、诗人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少年有梦》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6年9月年级:七年级备课教师:陈坤锋 一.独学检测 1.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___________,让生活更有__________。人类因此__________和发展。编织_____________,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_____________密不可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⑴中国梦基本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现中国梦必须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 4. 努力,是一种______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_______________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不懈追求。 二.群学探究 1. 少年为什么需要梦想? 2.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3. 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三.当堂练习 1. 在班里召开的“你的梦想是什么”的座谈会上,小丽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小明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小强说:“我的梦想是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这说明了() ①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②少年需要梦想 ③梦想一旦确立就不能变化④少年的梦想能促进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有一个非同常人的计划 B.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C.要设计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D.要设计一个与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目标。 3.“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这句平实的话告诉我们青年人() A.成才的关键是得到机遇 B.艰苦奋斗就能实现梦想 C.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D. 要自觉地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 4.2016年4月8日下午,长沙市一中逸夫楼会议厅座无虚席,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响起,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月优秀事迹报告会在此举行。“保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我始终怀揣着的梦想。”现场,湖南科技大学2012级法学专业学生彭月月与400多名高中生畅谈梦想。 1. 彭月月的梦想体现了少年梦想的什么特点?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 姓名 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 寤寐( ) 芼(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关关: ②洲: ③窈窕: ④逑: ⑤寤寐:。 ⑥思服: ⑦悠哉悠哉: ⑧芼: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 ) ②钟鼓乐.之( ) (3)古今异义。 左右流. 之 古义: 今义: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只称《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 的诗歌305篇,也称“ ”。 《诗经》分为 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 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 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 “赋”: 的意思。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3.全诗共三个小节,每小节讲的内容是什么?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课时学案;背诵课文及重点字词。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②苍苍: ③溯洄:④溯游: ⑤晞:⑥阻: ⑦跻:⑧采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本单元围绕“快乐的夏天”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古诗二首》《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学生可在本单元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乐趣。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学习本组教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池上》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动作描写,有心理刻画,让我们体会到童真童趣。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池》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荷叶圆圆》 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要下雨了》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的运用,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积累经典语句的兴趣。

4.会读会背有关天气的谚语。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和快乐。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的运用,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积累经典语句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和快乐。 12.古诗二首………………………………………………………………… 2~3课时 13.荷叶圆圆………………………………………………………………… 2~3课时 14.要下雨了………………………………………………………………… 2~3课时 语文园地六………………………………………………………………… 2~3课时 现在的很多孩子难得去亲近大自然,对于夏天的认识也只是止于电视、书本之中,因此,教学本单元的课文,首先必须制作好贴近夏天的实物和课件,为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一定要抓好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边欣赏美丽的画面边学习课文中,去体会夏天的美好和乐趣。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加强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12.古诗二首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古诗《池上》和《小池》时,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设计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的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前准备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哪些是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设计小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并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3、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3×108m/s,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学案导学 【课前导学】 1.光源:自身能够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沿直线传播。 3.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真空中的光速。 【课堂导学】 一、光源 1.列举一些你知道的自然光源:。 2.列举一些你知道的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传播速度叫,用字母表示。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 4.谈谈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哪些区别?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器材:一只激光笔,一个烧杯,一只蚊香,一个打火机,一个果冻,一张卡纸,一瓶自来水和一盒牛奶。 思考与讨论: 5.小组合作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探究光在均匀的气体中、均匀的液体和均匀的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淡牛奶水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是。6.能不能用身边的器材做出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呢?观擦教师演示实验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结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交流讨论: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说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形成了哪些现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 2、做一做想一想:小组自制小孔成像仪,并观察看到的现象,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联系生活,夏天浓密的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什么? 【课后练习】 1.太阳、月亮、烛焰、电视机荧光屏中属光源的是() A.太阳、月亮 B.太阳、烛焰 C.月亮、荧光屏 D.四个都是 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3.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B.光只是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路线是直的 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倒影 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 小孔成像 5.有个过路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6.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点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条形的 7.下面你看到的是日食及月食形成原因的图示,它们的形成原是。【答案】1. B 2. B 3. A 4. A 5. B 6. A 7. 光的直线传播

第2课时少年有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感受梦想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知道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掌握追逐梦想、实现梦知识目标 想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难点:努力就有改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2.师导入:看了视频中的梦想,大家都开心一笑,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少年有梦》(板书课题) 3.解释少年:指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也就是少男少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有梦就有希望 1.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2.梦想的重要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1)这段话中你能得出梦想的重要性吗? (2)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教师总结: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仍然有意义。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有梦想,就有希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3.朗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的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少年需要梦想。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材料一: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海伦·凯勒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材料二: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东关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些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2)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教师讲述: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教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祖国正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来共同努力建设,你点点滴滴的付出都饱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 5.播放视频——中国梦 目标导学二:努力就有改变 1.梦想与现实 观点一:从小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梦想才可能实现。(正确) 观点二:梦想与现实是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错误) 观点三: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导方向。(正确) 观点四:现实常常把梦想打败。(错误) 观点五:总有一个梦想会在现实中开花。(正确)

课题 古诗二 首 学 课型主体课文官课时 2 具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 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 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 方法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 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 情感。 重点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 感。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学 习 导学案导学评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师:学过 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 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新诗。(板题) 回顾知新 预习 板块 收集白居易的诗 导学板块一、诵读展示 学生按要求自学《浪淘沙》 默读《浪淘沙》。 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浪淘沙》。1.默读《浪淘沙》。2.把不懂的字词划 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3.《浪淘沙》写的是哪里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2)谁 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查查字典,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3)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4)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借助注释,结 合图画、展开想 象,理解诗句的 意思,感受黄河 磅礴的气势和丰 富的想象,体会 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1.光源的概念: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沿直线传播。 3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1)(2)(3). 4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2)(3) 5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6.光年是单位。 1、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能够用_______来解释;晴天在有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太阳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是因为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__________.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中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C.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现象 D.早晨,我们在海边看到日出,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为了检查一块长木板的棱是否直,简便可行的办法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 长度方向看去,如果棱上各部分在一点上,这条棱就是直的,这样做的根据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传播很快 D.光沿直线传播 5.下列几种“影”,哪一种属于光不能到达而产生的影() A.电影 B.水中倒影 C.摄影 D.太阳光下的树影 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B. C. D. 7、若一次闪电后4s才听到雷声,则人距闪电处__________m。 8.通过门缝往外看,眼睛离门缝越(近或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这能够用光的 来解释。 9、一架激光器朝着月球发出信号,经2.56s左右,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求月球和地球 返回的信号,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 10、运动员在实行100m短跑比赛时,终点记录员没有经过训练,不是在看到发令枪冒出白烟时开始计时,而是在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所记时间将产生 s的误差?若运动员以8m/s 的速度匀速跑动,运动员在跑 m后记时员才开始计时。(v声=340m/s)。 11,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500秒,太阳距地球多少千米?

2.少年有梦 【新知先学】 一有梦就有希望 1.编织人生梦想,是____________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__________。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________。 3.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1)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________的愿望。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________紧密相连。 (3)少年的梦想,与____________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二努力就有改变 1.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________。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____________。2.如何努力,实现梦想? (1)努力,是一种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________,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____________。 (2)努力,需要________。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___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 (3)努力,需要________。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要点探究】 探究一有梦就有希望

20世纪初,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于是,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要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梦想。他一生仍然喜欢小提琴,他拉得仍然十分蹩脚,但他却能自得其乐。这位少年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么,梦想还有意义吗? 努力就有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