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关键,就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学习习惯;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运用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做好合作学习,首先应该科学地组合,分工明确,一个小组一般是4~6人,在组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好成员成绩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搭配。并且组内的成员要做好分工,每一个人都要提起一方面的责任,担任相应的合作角色,除此之外,要在一定时间内做好角色的互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中去体验和感受,以此来有效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应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踊

跃发言,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用语言来表达,和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娄庄中学钱坤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

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课 题学习,体验数学内在联系,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学生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不同学生获得各取所需的知识。 一、活动目的 (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 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 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三 )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二、活动过程 :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实践兴趣。某科技小组的学生在 3 名老师带领下, 准备到仙女山公园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 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 折 收费 ;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 7 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 费正好相同。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 :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 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生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 X 名同学,两家旅行社 定价为“1。”80%X=70%(X+3)。解得 X=21。答 :科技小组共有21 名学生。师 : 正确,很好!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 合算 2、鼓励自主交流,让位学生实践。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 非常热烈。生A: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 1 人时,甲

旅行社 :80%×(21+1)=。乙旅行社 :70%×(24+1)=。>。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 B: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 1 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 人,得 到这个结论。师 :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 3、感悟实践过程,体验实践乐趣。师:其它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学生 人数应有什么变化生:学生人数小于21 人时,选甲旅行社合算。师:老师人数变为 2 人时,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同学们一起讨论,气氛顿时跃起 来。 )师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见解,好吗生1: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 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生2:我利用第 1 题的结论。因 为,当甲旅行社乙旅行社价格一样,老师人数/ 学生人数 =3/21=1/7 时,得 到2/ 学生人数 =1/7 。所以当学生人数为 14 名时两家收费一样。剩下的两 个问题与前面同学的思路一样。 4、运用实践结果,发展创新意识。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很新颖!是 否正确,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同学们还有其它想法吗生3:老师我还有 其它解法。解 :设学生人数为X 人,单价为“1。”如选甲旅行社,即 80%X<70%(X+2),则 X<14;如选甲、乙旅行社一样,即80%X=70%(X+2),则X=14;如乙旅行社。即80%X>70%(X+2),则 X>14; 三、活动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不等式解的,方法完全是正确的。这是我们今后要学 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讨、实践 (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 的空间 )。 四、活动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这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四个方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2.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结合合《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案例1: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CB、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师(出示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先观察下列生活中一些现象(多媒体演示),再回答问题: (1)一位外地教师问小王裘村中学在什么位置?小王告诉他从汽车站出发,往东走1000米,再往北走50米,就是裘村中学。 (2)张师傅来教室替女儿拿学习用品,邬老师告诉他:你女儿坐在第三列第五行。 (3)一艘渔船在汪洋大海中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快艇立即在A处测出该渔船在北偏东45度,距A点27海里处。 (4)中央气象台报告:2003年5月29日8时,第4号热带风暴“莲花”的中心位置在北纬22.1度,东经125.8度。 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2、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生1:这些现象都是讲“定位”。 生2:两个有序实数对能够确定一点的位置。 生3:有多种确定位置的方法。 3、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师:好!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定位问题,需要用数学去解决。 我们知道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的方法是建立适当的数轴(参照系),怎样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我们先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2: 现象(1)提供了“定位”的一种方法,能否将其数学化? 生4:以裘村汽车站为原点,以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50米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数轴(x轴),再以x轴上表示20的点为原点,以正北方向为正方向,以50米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数轴(y轴),则y轴上表示1的点就是表示裘村中学。

生5:两条数轴的原点能够重合。 师:好!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组成的图形就是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一种参照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揭示课题),此后教师结合图形介绍:坐标系、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等概念及点的坐标特征(突出“有序”)。 4、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师:现在我们应用直角坐标系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1)已知点求坐标 问题3 写出图中A、C、D、E、F、G各点的坐标(图略)。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再实行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略) (2)已知坐标描点 问题4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描出下列各点: A、(4,3); B、(2,-3); C、(0-4,-1); D、(2,-2); E、(2,0); F、(0,-3); G、(1/2,-3/4);O、(0,0);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同时教师实行个别指导,再实行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略) 5、纵横拓展,鼓励创新 师:我们从上述两个问题中能够概括了这样一个结论: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现在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5 观察直角坐标平面,回答下列问题? ①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何特征?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 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 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 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 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 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 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 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 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 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 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 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 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 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 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 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整理人 尼克 初中数学综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植树的学问 熊颖慧

植树的学问 【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1、了解数学建模的含义;探究数学建模的基本规律。 2、挖掘教材,探索教材知识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 (2)、隐性目标 1、初步学会用建模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3、学会以教材为本编拟数学应用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材料:黄瓜、FLASH软件、小刀、多媒体各项设备。 2、知识:初中数学八年级部分几何、代数相关知识;环保、城建等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问题的素材。 教学难点: 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之间的信息加工、分析处理过程。 教学原则: “三主”原则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启发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模化(抽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言 今天的课是一堂 数学活动的研究课。 学生认真伶听。 为创设教学 情境做伏 笔。 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上 好这堂研究课? 你们怎样用所学的知 识确定我们班的陈雪 琴同学现在的位置? 讲述两类方法:坐标 确定和方向角确定。 多媒体演示。 学生以学习合 作小组进行讨 论并确定方案。 学生回答 学生看 鼓动学生 激活学生 带学生进入 教学情境 了解数学文 化的价值 课题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探究

实验材料准备:黄瓜三根、 刀三把、一个有地砖 或墙砖的场地、 一个七人的学习 小组。 实验要求:每小组将 黄瓜分成七份。(一组 在教室内,另二组就 在教室外) 媒体演示:点击 三个小组实际 操作,并先代表 陈述分配方案; 其它学生在堂 内设计分配方 案。 学生看、想 激发兴趣; 培养实践能 力、语言表 答能力、学 生之间的协 作能力。 了解身边的 数学。 讲授数学建模:对一个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视角经过信息分析、加工、抽象处理,用数学语言描述其中的关系、规律或空间形式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分析、加工、抽象 例题:C岛在A岛北偏东50度方向,B岛在A岛北偏东80度方向,C岛在B岛北偏西40度方向,求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角∠ACB的度数 答疑: 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点“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

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 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

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 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作者单位:何坊一中 作者姓名:张秀华

课题:如何节约开支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3)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课前准备: (1)调查自己家里一个月的上网时间; (2)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问题的素材。 教学难点: 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之间的信息加工、分析处理过程。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启发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模化(抽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到外地考察,采集标本。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很容易想到利用方程解决。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X名同学,两家旅行社定价为“1”。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80%X=70%(X+3)。 解得X=21。 答:科技小组共有21名学生。 师生共同评价。正确,很好! 2、自主交流,学生实践。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合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非常热烈。A组: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1人时,甲旅行社:80%×(21+1)=17.6。乙旅行社:70%×(24+1)=17.5。17.6>17.5。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B组: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1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人,得到这个结论。师: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如果上题中科技小组的学生人数减少呢?情况又会怎样?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实践得出,当学生人数减少时,选家旅行社合算。 3、感悟过程,体验乐趣。在上面的问题中,其它条件不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5.1确定位置》 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5.1确定位置》 题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带领学生从熟悉的场景进入本节内容,能够较好地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有利于于数学活动的展开,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和活动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位置现象,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为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提供了有利契机.这一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坐标、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对用两个量表示物体的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理性的知识,积累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具有了初步的应变能力,只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了解平面内确定物体位置都需要两个数据;掌握平面内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定位。 2、过程与方法:在现实情景中感受物体定位的多种方法,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在实践中体会和掌握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方式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感受丰富的现实背景,体验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与方法,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 图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 【案例简述】 案例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出了3‰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1+3‰)=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化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1+3‰)=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2‰)=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1211(元),实际亏损了1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感兴趣。本案例教师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实际上是“东施效颦”,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仅仅是教师用了自己在生活实践经验体会去审视数学问题。教师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教师的讲述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些在教师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2、案例中学生数学“视界”的困惑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创与STEM教育在我国不断地蓬勃发展,我们学校 师生也积极参与到科创与STEM的教育中来,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面对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在STEM化的学科中的学习工具,以及创造性思维来 解决问题,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尝试将时下较热的PBL项目式学习融合。STEM教育 的精髓是解决实际问题,PBL项目式学习精髓在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整经历解决 复杂问题的过程,将二者结合,通过一系列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围绕实际的项目式问题展开教学。本文以“哪个城市夏天更热”为例,阐述如何在科创与STEM教育理念下,通过项目式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课程资源再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 本节课学习安排在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是以比较两个城市夏天更热作为 研究内容。笔者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项目式问题,课前让学生投票决定选择哪个主题进行研究,以及同一主题,选择哪两个地方进行比较。最终选定了两个研究主题主题一:哪个城市夏天更热?吐鲁番盆地和重庆?主题二:哪个地 方冬天更冷?漠河和雪乡?这一改动一是让学生自主确定项目式问题并展开研究,二是给学生更多的、更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空间,让他们从历史人文,风土,地理,数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去搜集相关资料。 (二)教学设计上的颠覆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综合实践课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并分享。本节 课笔者大胆地通过项目式问题展开问题展开教学。课前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活动: 1.活动一:选题 (1)主题一:哪个城市夏天更热? 吐鲁番盆地和重庆? (2)主题二:哪个地方冬天更冷? 漠河和雪乡? 2.活动二:提前一周布置学生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经常留心观察

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