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20191225222337

第1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20191225222337
第1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20191225222337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性的材料,是这个时期重要的工具材质和礼器材质;以黑色薄胎为特征的陶器也是这个时代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明显标志。考古学家近年还从黄河中下游到四川盆地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找到了大量的古代城墙遗存。城墙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共同体需要防御外部的攻击,巨大集中的权力中心和复杂的社会组织体系已经存在。

现存的文献关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是后来形成的一些缺乏年代准确性的充满神话和史诗色彩的传说。这些传说可以帮助我们推测那个时代的一些特色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轮廓,只是,我们还无法具体地讨论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演进历程。可以肯定的是,考古学在未来的发展将会为具体揭示中华早期文明时代丰富多彩的面貌提供愈来愈可靠的依据。

——周巩固《世界文明史》3.商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成文资料,始于商朝。商朝的文字资料,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几种。其中以甲骨文最为重要,而且数量最为繁多。

甲骨文虽是商王占卜所用,但内容丰富,并不只是简单地记载吉凶而已,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无论商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关于商代的农业、畜牧、田猎、货币、交通、先公先王、诸妇诸子、家族宗法、平民奴隶、方国地理、刑罚牢狱、征伐战争、天文历法、祭祀宗教、医药卫生等等。特别是关于商代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像国家起源、社会形态、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等,都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到有关资料,以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成文资料,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从文字学来看,它比许慎的《说文解字》早了一千五百多年;从古史学来看,甲骨文发现之前,

有关商代的记载只有《尚书·商书》五篇和《诗经·商颂》五首,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叹称商代文献不足。甲骨文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还有流传到今天的古典文献,像《尚书》《诗经》《楚辞》《山海经》和《史记·殷本纪》等书,到底哪些靠得住哪些靠不住,也必须由甲骨文才能得到印证。把甲骨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学、民族学等,经过详细地占有资料,加以科学分析,用以恢复商代的社会面貌,研究商代的历史,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4.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独特的中国文化有不少特点,一个特点是养蚕和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织品;另一特点是避免将牲畜乳汁供人消费之用——这一点特别引人注目,因为

乳汁和乳制品是欧亚大陆各游牧部落的主食品。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历来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国家或教堂。常见的中国建筑物屋顶华丽,由一排排木柱支承,这种式样也是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了。

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释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

通商朝文字。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多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是当时占卜吉凶祸福用的——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独特的习俗。他们把有关疾病、梦、田猎、天时、年成等方面的疑问刻在龟甲兽骨上,然后在甲骨的不同点上划几道

【素养目标】

[主题立意] “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特征”。

[教学环节及目标]

(1)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结合教材运用地图,在明确早期文明代表遗迹的出现时间及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认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区系特征,了解

史前史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早期国家特征——贵族政治,家国一体。结合西周分封图,明确西周重要封国的空间位置。梳理与概括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内容并结合夏商制度的特点,利用多种史料,认识早期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材解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 [巧联系] 磨制石器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影响深远。它直接促使了农业的产生,农业逐渐代替采集和渔猎,成为主要生产形式。而农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人类定居生活成为可能,村落随之出现,储存粮食的陶器此时大量出现绝非偶然。另一方面,男人因为体力上的优势,逐渐成为生产的主导,父系氏族公社应运而生。

[图证史]

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前至距今一万多年前)

(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

(3)组织:原始人群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组织形式,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母系氏族公社。

2.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一万多年前至距今五千多年前)

(1)代表:

①仰韶文化:处于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

②大汶口文化:处于黄河下游。

③河姆渡文化:处于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2)生产: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出现。

(3)组织:母系氏族公社是基本的社会单位。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多年前至距今四千多年前)

(1)代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2)生产:生产力继续发展,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已经产生。

[释概念] 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是1836年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中国的石器时代基本上是原始社会,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中国的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3)组织:父系氏族公社出现,进一步形成部落;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4)趋势:

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 [勤归纳] 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

(1)生产方式:从渔猎走向农耕。

(2)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

(3)组织方式:从农耕聚落走向政治实体。

[巧联系]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在空间、时间上高度吻合,两者相互印证。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呈现出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历史发展趋势。[图证史] 轩辕黄帝像

[链史实] 世袭制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纪》

[释概念]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是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的学者,即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趣历史] 甲骨文的发现

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着字,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甲骨文”。

1.三皇五帝的传说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实际身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②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③“禅让”制度: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

(3)考古印证: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这些邦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

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②中央:设立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巧联系] 西周地方制度的进步

夏商时期基本上没有打破部落组织,地方划分按照“从人主义”原则。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划分按照“从地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组织。

[图证史] “国人暴动”

③地方:聚族而居,夏王除直接管辖夏部族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考古印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三、商和西周

1.商周时期的政治

(1)商(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都城经多次迁移最终定都殷,即今河南安阳)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内外服制:内服—王畿地区—商王直接控制;外服—方国、部族—商王间接控制。

②政治影响: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即今陕西西安)

①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等级序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确定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③“国人暴动”与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残暴,引发“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文字: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

(2)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以礼器为大宗;贵族身份的象征。

(3)思想: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

3.商周时期的经济

(1)农业: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井田制;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种类繁多。

【课堂探究】

环节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材料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问题] 据材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解读] 地图分区及文字,表明中国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突破了“黄河一元中心论”,丰富了“满天星斗说”。

[结论]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本土特点、多元一体的特点及由多元向一体汇聚的特点。

[深化拓展] 史前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和工具

1.实物资料: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挖掘的发展,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

2.古籍记载: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

的水平和主观目的,其记载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3.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夹杂着个人想象的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内容与真实的历

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也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史实,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中国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就是典型的一例。

4.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

环节二早期国家特征——贵族政治,家国一体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

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子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问题] (1)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有哪些人?

(2)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3)分封的影响有哪些?

[解读] 按照材料的顺序可以归纳出分封的对象为先王之后、功臣和王室贵族。分封的目的需要结合所学分析。分封的影响一方面需要观察地图中周王朝和封国的位置,并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归纳。

[结论] (1)受封的是先王之后、功臣和王室贵族。

(2)从封国的位置看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畿、经略边疆。

(3)加强了西周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西周文化

形式的传播,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集权,易分裂。

材料二周人逐渐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即把茫茫太空神化和抽象化,而周王自称为天子,各邦的君主都可以说是上帝的儿子,周王是各邦诸侯的领袖,是大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嫡长子,所以是天子。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祷,可以祭天,而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抬高了人的地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问题] (4)根据材料说明周朝政治与商朝政治的共同特征。

(5)根据材料指出,周朝与商朝的政治相比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这种发展对周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读] 第(4)问,将答案限制在了政治领域,材料主要论述了天人的关系,由此得出王权与神权的关系。第(5)问,“新发展”应突出人的作用的增强,“影响”应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回答。

[结论] (4)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5)新发展: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周王成为天下的大宗,抬高了周王即周天子的地位。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

1.(2019·上海杨浦区模拟)可与《墨子·辞过》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相互印证的是( )

A.考古发现

B.实物资料

C.神话传说

D.文献资料

解析:A 考古发现与文献相互印证。

2.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使用天然火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解析:C 居住在房屋里、储藏粮食、饲养牲畜,说明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属于新石器时代,C项正确。“采集渔猎”“使用天然火”都是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A、B两项错误。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9·上海奉贤区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解析:A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

4.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B 分封制是周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授予诸侯统辖,是松散的国家结构。

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材料及如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

A.原始社会晚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解析:B 材料和图片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井田制。井田制始于商代,西周时达到鼎盛,春秋时期遭到破坏。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

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解析:第(1)问,七八千年前,中国处于新石器时代,农业已经产生,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粮食的储存两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商代代表性的成就是青铜器和文字,结合材料二归纳即可。第(3)问,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商代的历史信息,商代属于奴隶社会。

答案:(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制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3)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标要求】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知识要点】 ____________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周王、 、 、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兼任各级官员,构 贵族、平平一般拥有_______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生产部门的主要劳 民与奴隶民动者。 1.来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奴隶 2.地位: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用作祭祀祖先的__,或 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军队、刑法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都建了强大的,军队、刑法(暴力手段)制定了严酷的。 与礼仪教化礼仪教化周人倡导的伦常道德和“敬德保民”的思想,用___ ____ (怀柔政策)配合暴力镇压。起到维护____________,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秩序的作用。 目的:为了巩固;大规模分封诸侯。 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和授予某个诸侯,称为“ ”; 西周的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治理,保卫周王;诸侯必须定期分封制到周室朝觐,和。 作用:加强了与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关系;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习题精炼】 一. 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度 2.《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 3.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A.分封制B.禅让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 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A.缴纳租税B.治理郡县C.镇守疆土D.监察百官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人教道德与法制八下】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 导学案教案

人教部编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 第1课时国家权力机关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地位。 2.熟记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 二、自主预习 1.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的代表组成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 三、合作探究 材料一 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近3 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在数量上,比去年增加1147件,增长18.3%,创历次会议新高;在内容上,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反映了对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问题的强烈期待;在质量上,许多建议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材料二在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表明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结合材料说明人大代表如何做到更好地反映和代表民意?

四、随堂演练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人民政府 2.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这表明()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是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表决通过的。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代行其部分职权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代表在线”活动,6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与网民在线进行交流。这说明全国人大代表() ①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由各地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③要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④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决定权③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④提案权和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2020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 2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怎样的?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市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也受它监督。 2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 (2)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3)任免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 (4)监督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 26、什么是行政机关?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如何组成的? (1)含义: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 (2)组成: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27、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8、行政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9、如何理解行政机关的职权? (1)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2)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0、如何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1)从行政机关自身来讲,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2)从外部来讲,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整理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1、禹建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都城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城是亳,后盘庚迁殷。 3、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在牧野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4、西周的分封制: 为稳定政局,西周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5、西周灭亡: 约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甲骨文记事: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在安阳殷墟等地出土大量商周的甲骨。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象形(如日、田)、会意(如明、从)、形声(如河、柄)、假借(如正征、如右佑)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王室衰微: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已无力控制诸侯,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诸侯争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发展生产,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第一个霸主。 4、诸侯争霸的影响: 诸侯争霸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长平之战(白起) 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兼并战争的影响:给百姓带来灾难,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秦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想通过改革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影响: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都江堰的修建,既解决了洪水泛滥,又灌溉了农田,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成都平原。 第八课百家争鸣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三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三 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就青铜器的用途而言,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食器 B、酒器 C、礼器 D、乐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中,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左传》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是中华璀璨文明的奠基时代。要查找青铜文化灿烂时期的资料最合适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同学们都很熟悉我国封建皇帝立太子的事情,那么这种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A、舜传位给禹 B、禹传位给启 C、尧传位给舜 D、黄帝打败了蚩尤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其中的“诸侯”产生于西周哪一项政治制度(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战役中,与其它三个不在同一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 【解析】: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带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题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高产者可免除徭役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 D.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指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5.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9.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10.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统编(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导学案北师大版部编

《早期国家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 2.了解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刑罚与礼仪教化相结合的手段来统治人民,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3.掌握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自主学习】 一、贵族、平民与奴隶 1.贵族:西周时,周王以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统治阶级。 2.平民:是农业和________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奴隶 (1)来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________。 (2)地位:奴隶毫无________,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甚至被当作供品或________品。 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刑法:为了对外________和对内镇压________,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________,制定了严酷的________。 2.礼仪教化 (1)含义:是配合________镇压,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 (2)作用:起着调节__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和维护__________的作用。 三、西周的分封制 【合作探究】 【问题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的社会制度,怎样理解分封制的实质?

【问题2】怎样认识礼仪教化在西周时期的作用? 【自学检测】 1.我国历史上通过分封制管理国家,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3.小王同学制作了一幅西周社会等级结构简图,请你判断诸侯应是() 4.西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是() A.士 B.平民 C.奴隶 D.战俘 5.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 ①军队②刑法③礼仪教化④禅让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单选题:早期国家与社会

单选题: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下面是马小虎同学设计的西周分封图,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4.周灭商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即分封制。下列有关西周分封制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B.加强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系

C.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D.密切周王室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5.奴隶社会时期,构成统治阶级的是() ①天子②贵族③平民④奴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人祭 B.人殉 C.牛祭 D.牛殉 7.殷墟甲骨文中提到墨面、割鼻、断足、斩首等刑罚。从下列甲骨文中判断出活埋的刑罚是() 8.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A.祭祀天地 B.祭祀祖先 C.祭祀社稷 D.祭祀神灵

参考答案 1.解析:题干中材料表达的意思是:西周通过分封亲属保护周王室,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解析:题干材料明确规定天子、诸侯、大夫、元士用鼎的数量,故体现了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 答案:A 3.答案:A 4.解析:分封制打破众邦林立的状态,推动了西周社会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故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C 5.解析:天子和贵族属于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 答案:A 6.解析:从题干的材料中分析被“杀殉”的是奴隶。用奴隶为死去的贵族殉葬,被称为人殉。 答案:B 7.解析:商朝刑罚众多,A项是用刑具把双手铐起来,B项是关进监狱,C项是割鼻,D项是活埋。 答案:D 8.解析:夏、商、西周时期,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缘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故通过祭祀祖先的活动,能达到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B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