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有效作业

如何设计有效作业
如何设计有效作业

如何设计有效作业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有效备课、有效上课的基本理念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所熟悉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案例,然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却被不少教师所忽略,那就是有效作业设计。有效的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它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养成“抄袭”

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整个有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效作业设计的共同特点,供各位同仁共同研究、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针对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动物园里的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领导指示员工加高围栏,从10米加高到15米,第二天,袋鼠又跑出来了。动物园领导大发雷霆,要求员工将围栏从15米加高到30米。这时,旁边笼舍里的长颈鹿哈哈大笑,对伙伴们说:“我敢打赌,如果这帮蠢人不关好笼门,围栏加到100米也没有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没有针对性,不会完美解决问题。同样道理,作业设计也必须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作业,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都能够进步,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兴趣性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一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建设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途径,用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需要我们多联系身边的事物,将有趣的事物与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便可提高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让学生利用一个熟鸡蛋来当做地球,从中画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强化记忆。毋庸置疑,让学生对着课本死记硬背效果难免差强人意。而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层次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他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他了不解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所能达到的程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去完成难度较高的作业,不仅不能让他们体验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反而会深受打击,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让能力好的学生去完成一些基础性的作业,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更会因“任务太简单”而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类学生也慢慢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因此,这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进行有层次的作业布置。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任务。这样既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考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快乐,是真正有效的作业。否则,学生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效作业上而无法真正的提高自身能力。

四、探索性

学生完成作业也是一种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和地理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过程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像观察类作业与调查类作业就很容易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目的。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在旅游的时候,观察当地典型的植被,有助于自然带的学习。

(2)调查作业。调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一些事物,从中收集一些信息,从收集的信息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人文地理中工农业以及人口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调查来更好的理解掌握。

总之,地理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健康良性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