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物理八年级第二章《平面镜成像》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1、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2、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小故事《猴子捞月亮》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2分钟)

为什么猴子没有捞着月亮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

?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二、组织探究

在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先观察几幅图片和观察平面镜中的像感知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关系及像的虚实,为猜测打好基砝。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25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老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等效替代法”

同学们试着用平面镜来验证上面的猜想1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

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启发学生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再启发学生要验证其它猜想应选用什么器材。同学们思考、

分析、讨论所需要的器材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分组探究得岀实验结论。注:展示结论前把重要的实验探究可再现。

三、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5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

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时间大约5分钟)

通过一道例题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巩固训练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加深理解。再通过实例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可以成像。

2、改变光路。

3、改变光路并成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五、当堂检测共9道题(时间大约10分钟)

六、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

平面镜成像-教案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关键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而我尝试着曾加一个平面镜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上,通过给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难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等大的虚像。 二、【学生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的操作能力。引导性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乃至结论的得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光污染的实例,加强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玻璃镜、白纸一张、纽扣电池等小件。 学生用:玻璃镜、玻璃托、白纸一张、塑料蜡烛两个、尺子、笔。 八、【课时安排】40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师:老师叫两名同学上来表演一个小游戏。 (通过游戏展示:两个同学面对面,听老师指令 看谁做的对) 师: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呢,这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 §4.2平面镜成像 1、师生共同探讨 其实平静的水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块 平面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美景: 教师展示光滑的瓷砖、镜湖等图片。 师: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结合我们 生活,思考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何相同和 不同之处?(学生会有一些零散的答案) 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探究。 观察演示 思考原因 1、游戏的玄 机,能引起 学生的兴 趣, 2、教师边 实验,边引 导学生注 意观察。 3、感受大 自然、人文 的美,情感 教育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由此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实验课-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组织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顺序进行. 1.观察,提出问题:(25分钟 1——3步) 大家每天都照镜子,可是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思考)在这里要说明“像”和“物”:我们把镜前的物体称为“物”,在镜中看到的称为“像” 2.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是用实验验证以下猜想:1、像是不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互动、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转变角色与他们一起设计、修改和确定实验方案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创新。 实验器材的介绍: 玻璃板、平面镜、大小一样蜡烛若干、刻度尺、火柴若干、白纸、支架。 (1)选择两个大小完全一样蜡烛的分析与思考。 (2)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 与学生一同分析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分析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在这里要提示常用的科研方法:替代思想,用透明玻璃代替镜子,用与物相同的物体代替像 具体的实验步骤 (1)用支架将平板玻璃架起,将平板玻璃按要求放到画好的纸上,要确保玻璃与纸面垂直。 (2)按要求把蜡烛放好,并从物体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物体的像,然后拿起另外一个蜡烛将它放到我们所找到的像的位置,看它们能不能重合。 (3)在两个蜡烛对应点做好标记,分别测出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 (4)按要求测量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5)改变物体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图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对较弱的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提供帮助,提醒他们记录数据在导学案中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并强调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求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2)平板玻璃必须与纸面垂直。 (3)必须要在物体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像。 (4)对于虚像的特点的得出,一定要要求学生不要透过平板玻璃在白纸上找物体的像,而是直接在白纸上找物体的像。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说明什么是虚像。 4、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7分钟) 选用 实验器材 次数 物到平面 镜距离 像到平面 镜距离 物和像的 大小比较 要记录的其他数 据或现象 1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2)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 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刻度尺一把、平板玻璃一块、木块支架两个、白纸。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木块支架、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由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引入课题:教师在手中拿一块平面镜,背对着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并讲出某某、某某同学的一举一动。 师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请学生提出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并记录在黑板上: 生:1、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物体在镜前前后左右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像到镜的距离是否跟物到镜的距离 有关?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所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并提出猜想,并把学生的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二、新课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 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 人教版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说课稿-苏科版

《平面镜》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这是一节物理实验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二课时讲“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的应用”,本节课我就来讲讲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发现《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分析及。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光的反射的知识延伸,是光现象的重要知识。也是遵义中考轮流考点之一。本节采用自主探索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的反光镜的应用,让每位同学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根据成像作图; ⑵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知道平面镜成的主要特点。 ⑶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光污染”。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记录各 种信息。 ⑵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⑶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 美妙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科学探究,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形式] 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及辅助教学设备,平面镜,蜡烛,透明玻璃,尺,固定夹子,光屏,潜望镜模型,白纸,凸面镜,凹面镜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树荫下的光斑是怎么形成的?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吗? 学生甲:………………………学生已:……………………………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多媒体课件播放“猴子捞月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图片是什么呀? 学生:猴子捞月。 教师:猴子捞到了月亮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井里根本没有月亮,只是月亮的像。 教师:这告诉我们水面相当于了什么?为什么能够成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玻璃等光滑的表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②、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 学 设 计 单位:会泽县鲁纳中学 姓名:胡加云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例如,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跟物是否相等;当物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改变时,像的大小是否改变;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掌握“替代法”“转换法”等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平面镜一块、玻璃板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光屏、火柴、一张方格纸●教学流程图

八平面镜成像特点公开课教案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继上一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之后,本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上来。这节一方面是“光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内容“光的折射现象”做些方法和知识上的准备,教材的顺序安排很好地吻合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并且再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即:意在用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镱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 成的,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 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 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整个过程。 难点: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和分析评估。 四、教学方法: 本节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全套、玻璃板、平面镜、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六、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反射分为几种类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与平面镜的故事和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典故,引入平面镜的两个作用:1、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径。2、平面镜能够成像。从而引入新课,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新课讲解: (一)什么是平面镜? 请同学亲身体验:用手摸一摸课桌上的小平面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平面镜:表面是平的镜子。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呢? 多媒体展示:镜子,玻璃板,光亮的金属,平静的水面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平 面镜所成的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 1.问题与猜想: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照镜子时的情形思考下列问题: (1)你在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吗? (2)像的大小和你一样吗?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陈丽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

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2节 平面镜成像》word教案 (1)

二、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器材: 水杯、蜡烛、玻璃、夹子、棋子、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静的距离______,像与物体的大小也_______,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2.在湖面上方的天空中停着一只小鸟,距水面20m,已知湖水深5m,则小鸟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m. 二、引入新课 演示“浇不灭的烛焰 板书课题:二、平面镜成像 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8第1段的内容找出平面镜的概念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4-12 桥与其倒影,解说宁静的水面是天然的平面镜,水中的“桥”就是水面上桥的像。仔细观察桥与其像有何异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呢? 四、活动探究 “浇不灭的烛焰”的奥秒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1、师生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猜想与假设:像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

设计实验: (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棋子A、B (2)调节棋子B的位置,使棋子B与棋子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3)不断变换棋子A的位置,重做几次。 (4)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 得出结论:像确实在镜子的后面 教师活动: 由刚才的实验,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评估: 平面镜能成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学生自主探究 除了以上一些结论,你还有哪此猜想?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 教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组织同学们去探究。 如:①把像(棋子B)所在的位置与物(棋子A)所在的位置连起来,它们的选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②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吗? 3、活动小结(出示幻灯片)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是/不是)上下颠倒的;(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问:如果已知镜面前有一个物体,该怎样画出此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呢? 例: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师示范作图,边画图边讲解作图的要领,并告诉同学们这种方法叫“对称法”。 练习:用对称法作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人教版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德育目标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 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 白纸一 张、小纸片一张。 2. 分组实验一组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 白 纸一张、小纸片一张、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一套。共分12 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脑后有眼,这是真的吗?”学生回答:“假的。”教师继续问:“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回答:“能。”教师继续问:“如何实现?”学生回答:“借助平面镜。”从而引出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选择的实验器材,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在此渗透了一种重要的物理科学方法“等效替代”)。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 开的白纸铺在在水平桌面上,将带底座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 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方勇华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本节内容分两节课讲授。第一课时讲完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包括学生当堂完成课本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二课时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凸面镜、凹面镜”的有关知识,再加上处理《长江作业本》上本节的习题。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五、就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三学两为”,多说几句。 在落实“乐学、会学、创学”的教学理念上,我谈谈在备课中的一些想法、理解和做法,也是在此向大家作一个交流,不过是我个人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和做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1、在课程的设计上努力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而然爱学习这门课程,他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大大的增强了,真正实现“乐学”。这样,老师也

轻松,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备课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1)尽量挖掘物理知识中的趣味性。 (2)尽量挖掘知识环境中的“美”,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 (3)多鼓励学生,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地喜悦。 2、我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我要求学生玩要痛快、学要扎实。让学生真正地轻松的学、快乐地学,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不赞成课余时间将学生安排得这么死,我更反对中饭后老师进教室大讲特讲。在减轻学生负担上我尽量从两方面去做。 (1)从生活的实际实例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理解记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物理概念和定律,不强求表达的那么标准,减轻记忆的负担。切忌死记硬背。 (2)提高课堂效率,不留课外负担。我基本没有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力争当堂处理。书面作业统一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完成。顶多也只是布置学生回家做些小实验。但是学有余力、物理兴趣浓厚的同学也鼓励他另做一本资料,且随时欢迎他向我询问其中不会做的题目。为将来参加竞赛作准备。 3、我在备课时候比较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的渗透。因为今天要老师就是为了明天不要老师。在传授了思想和方法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我不注重备课中的细节和完美,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补充细节,从而达到完美。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