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二课熟悉的物品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二课熟悉的物品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二课熟悉的物品word教案

熟悉的物品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通过大量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描绘静物的基本技法。本课围绕着静物画,启示我们要改变常态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从描绘静物工具的多种选择、构图的角度变化到表达方法的多元展开,均可以更宽广的视角面对,形成全新的绘画意识。同时本课也传递着另一个概念:静物是有生命的,描绘它们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不同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体会静物画中多样的构图美,感受静物画的线条之美和意境之美,发现用画笔记录身边物品的乐趣。

学习——要确定一幅静物画的构图,首先要决定一个主题,然后选择一些合适的补充物来组成和谐的视觉结构,这种布置的整体结构能够加强主题,传递思想和营造气氛。

学习构图的基本法则: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

尝试——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可以画出不同的笔触。尝试用不同的笔表达不同物品的质感和自己的情感。尝试用各种熟悉的物品进行组合练习,体会不同的构图意境。

研究——描绘静物有多种手法,可以是用线的描绘也可以加一些明暗增加物体的体积感。

实践——选择合适的工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二、课时建议

两课时,一课时为线造型的静物的学习,另一课时为素描静物作品的学习。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构图的基本法则和构图形式,掌握静物画的不同表现方法,

体验构图的不同角度、不同工具呈现的不同趣味,感受静物画的艺术美。

技能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学习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了解静物画的构图要求。

情感目标:感受静物画的美,体验线造型多样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多种表现方法,并能从多种视角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能用灵活的、善于发现艺术美的眼光去观察、捕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三、教学准备

素描静物作品、线造型静物作品、笔、课件、资料。

四、教学内容要点

静物:生活中的物品被当作绘画对象时,被称为静物。

写生:写生是直接对照实物、实景进行客观描绘的一种表现形式。素描写生是用单色工具在“二维”的平面画纸上,摹写客观物体“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

构图:构图就是一幅画的结构。绘画要给人以美感,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因素,使之组合成优美的构图。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是构图中最重要的基本法则。

常见的构图形式:水平式(安定有力)、垂直式(严肃端庄)、三角形(正三角过稳,锐角刺激)、S形(优雅有变化)、长方形(有较强和谐感)、圆形(饱和有张力)、辐射(有纵深感)、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渐次式(有韵律感)、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素描:素描是绘画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指用单色完成的画作。

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关系。

三大面:亮面——受光面;中间面——侧面受一部分光;暗面——背光面。

五调子:亮部——是物体受到光线直射的地方,调子淡;半明部——又叫中间调子,是物体受光侧射的部分,调子变化复杂而微妙;明暗交界线——是明部和暗部的分水岭,调子最深;反光部——它是侧面环境光影的结果;投影——它

是由物体阻挡了正面光源而产生。亮部和半明部属于亮面,明暗交界线、反光部和投影属于暗面,它们构成明和暗两大系统。

教学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入手,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摆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使学生能有全新的绘画意识,这是教材带给我们的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觉融进作品。

一、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身边易得的物品,进行组合游戏的准备。

二、欣赏与发现

师生带着问题一起走进大师的静物画世界,领略线条的魅力。

当带着问题进行欣赏时,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欣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而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宽泛性和针对性的结合,使不同基础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特点的发展方向。引起大家的思考。

设置的问题:

1. 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

2. 这些静物是如何组合的?

3. 画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静物的?

4. 作品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5. 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画家是怎样的作画状态和情绪变化?

三、尝试与交流

不同的画笔可以画出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触,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物品的质感传递给我们的情感。选择钢笔、铅笔、炭笔、木炭条、毛笔或自制的笔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直接的线条造型经验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师的作品架桥铺路,生成更多的对话。

四、分析与研究

1. 以一组摆好的静物为例,小组讨论如何取景、如何构图,以何种方式表达。分析构图的基本法则: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研究构图的一些基本形式:

水平式、垂直式、S型、三角型等等。

2. 以《静物》为例分析。通过师生的研究发现:改变单一的观察角度,从任何一个局部入画都可以形成有意趣的构图。打破一贯的思维方式,形成多变的画面感觉。

3. 以作品为例,师生进一步讨论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画面更有感染力。描绘静物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简洁的方法,也可用复杂的方法,线的描绘便于我们捕捉物品的形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够增强物体的体积感。

4. 用笔的轻重和疏密,是素描写生中重要的表现手段。研究明暗造型的基本规律。研究素描写生的方法。

五、实践与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身边的物品摆放成一组静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构图,完成一幅以线为主的静物画。

教学评价建议

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静物画的体验及感悟。师生评价应该从描绘静物时观察的角度、表现手法和构图的创意进行全程点评。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参考案例

一、实践导入

1. 以小组为单位将各自课前准备的日常物品进行自由组合搭配,并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用最擅长的手法以绘画的方式记录。

2. 交流各自的心得,分享描绘熟悉的日常用品时的愉悦心情,并且发现日常物品也能成为绘画对象。当对它们进行艺术性的描绘时,就成为了“静物画”。

二、欣赏与发现

1. 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师生一起走进大师的静物画世界,领略线条的魅力。欣赏时关注:a.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b.这些物品是怎么组合的?c.画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的?d.画面是如何突出主次的?e.你最喜欢哪幅静物画,画面传达出什么样的情绪?

2. 对比欣赏毕加索的《瓶花》与马蒂斯的《静物》,感受不同的记录方式和

不同的意境。马蒂斯画了他喜爱的波斯风格的瓶子及蔬菜、水果。每件物品都画得十分饱满、圆润,线条间的疏密组合,使得物体前后秩序分明。画家用笔的舒缓,使我们看到了优雅的作画状态。和马蒂斯相比,毕加索的静物画则是另一种感受,结实有力的线条,充满了张力的画面,大色块的背景,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装满花朵的瓶子、花和画家恣意的激情。同样的物品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三、研究与分析

研究一: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触,便于表达不同物品的质地和情感,让我们一起尝试不同的工具带来的不同发现,交流各自对不同工具体验的发现。

研究二:书籍、帽子、茶杯——这些熟悉的物品应该进行怎样的组合,研究构图的法则和形式,讨论选择哪个角度,选取哪一部分入画。

研究三:描绘静物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简洁的方法,也可用复杂的方法。线的描绘便于我们捕捉物品的物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够增加物品的体积感,研究素描写生的技巧。只要用心去画,在静物画中就会有我们的真情实感流露。

四、讨论与创作

1. 用前面所学,把之前摆放的静物进行重新组合,并讨论改变观察角度所带来的变化。

2 . 选择一个特别的观察角度和自己感兴趣的构图,以线造型的方式进行描绘,可以只用线表达形体,也可以加明暗增加体积感,画面要注意主次,并试着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展评与分享

在全班开个作品发布会。交流各自的发现。

六、延伸与拓展

关注静物画,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静物。

相关链接

莫兰迪:选择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关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

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使自己的作品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

参考书目

1. 《水彩经典:世界水彩600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周刚(作者)

2. 《水彩经典:世界水彩600年》,回眸600年来世界水彩的发展,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水彩艺术由理性、自觉、意向直至追求精神和谐的发展足迹。更为重要的是,水彩艺术的发展,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水彩艺术由理性、自觉、意向直至追求精神和谐的发展思潮的所有思考与任务。对于艺术创作的理想,每一个艺术家的天性中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600年的水彩发展当然也是600年的艺术发展,它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审美反应和审美愉悦。水彩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中的综合价值比任何出自媒介和画种单纯谈论水彩的意义大得多。

3. 《静物画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焦燕清(作者)

静物画,是指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以静态物体作为研究与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根据画家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精心的摆布和安排,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达到了高度表现,总体谐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无生命的物体在画家的笔下呈现出物象外在的盎然生机,传递着内在的审美情感。静物画通常以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或素描为描绘手段。

由焦燕清编著的《静物画的高度》以静物画如何在西方美术史上从一种附属的地位发展成独立画种为主线,以艺术家的生辰时间排序,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来向读者展现静物画的多彩面貌。

4. 《色彩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任志忠(作者)

《色彩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讲述了:在2008年9月出国之前,我就一直在酝酿以色彩为线索出一本书,向大家介绍西方的一批绘画大师。这些大师中的有些人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在世界绘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有些人则是在色彩的运用方法上另辟蹊径,成为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还有一部分大师,却是文怀而抱质,穷究绘画艺术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成为横亘在多个领域之间的文化丰碑。向国内的广大读者介绍这样一批绘画大师无疑需要对西方绘画史进行全面的梳理,从多个角度几个层面筛选出一些代表人物,集中体现绘画艺术中有关色彩运用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本书收录了西方34位绘画大师的三百多幅作品,包括从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伦勃朗到当代欧洲艺坛的明星里希特等画家的作品,历史跨度近400年,这段时间的西方绘画艺术可谓流派纷呈、众星璀灿。由于篇幅的限制,编者只能在具象绘画这个范围内选择一些代表人物,向广大读者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

欧洲文艺复兴开启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新纪元,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研究这两种同质同向的元素结合之后,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此后的欧洲艺坛先后出现了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纳比派、野兽派等极具创新意义的新艺术流派,产生了诸如伦勃朗、莫奈、塞尚等多位改写艺术史的绘画大师。这段时期同时也是欧美新艺术运动和新绘画思潮风起云涌、继往开来的时期,其间有印象主义直面自然,结合光学研究解放色彩的写生运动,有后期印象派重新思考绘画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绘画本体规律的绘画结构主义运动,以及结合当代哲学、心理学、视知觉研究成果的新具象绘画运动。这些艺术运动对人类以往的绘画行为进行总结,对前人的绘画目的进行反思,对绘画的当代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为人类以后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呈现出一幅精彩而清晰的艺术生态图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