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

2018年行动计划

为促进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山西省“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山西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坚持“服务企业、紧抓项目、培育产品”的工作思路,加快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2018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启动1个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动筹建1个产业技术联盟,新认定3户以上装备制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5-10个以上装备制造行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三、重点任务

1.培育重点装备企业

重点整合省内优势资源,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装备制造业形成以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重型机械企业、煤机装备企业等龙头带动,基础工艺装备企业、液压装备企业、节能装备企业等重点拉动,电子智能装备企业、载重汽车企业、新

能源汽车企业等具有强劲发展态势企业推动,煤化工装备企业、能源装备企业、农机装备企业等具有发展空间的企业作为补充的企业发展格局。

2.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以太重集团、永济电机等9户装备制造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以省级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依托现有或新组建的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探索启动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鼓励省内重点装备制造行业组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技术联盟,合力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做大做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积极研发新型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套装备,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3.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落实省政府“转型项目年”重大安排部署,配合相关部门重点推进中车太原机车公司太原城轨车辆造修基地建设项目、山西华翔集团增材制造项目、中铁磁浮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太原重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等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项目纳入“全省百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参与全省五大科技计划(专项)重点研发专项(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申报指南修订,帮助企业争取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4.促进重点产品培育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我省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煤化工装备、煤层气装备、高端铸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迈入产业价值链高端,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走向全国及世界。培育装备制造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推动骨干企业申报全国质量标杆,发挥品牌效益和质量标高示范引领带动作用。2018年争取在装备制造业培育5户工信部品牌培育试点企业。

5. 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工作

推进太重集团、风华装备等公司重大技术装备中试、初次商业化应用及产业化。推动召开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工作现场推进会,搭建保险公司同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交流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营商机制,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6. 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

支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采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或制造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省级技术改造资金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专项。按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总体要求,积极开展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步伐。同时,择优推荐我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试点示

范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7.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

积极落实《山西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组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轨道交通、煤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装备物联网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标准制修订,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及时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制、修订一批山西省装备制造地方标准,并努力上升为国家标准。

8.加强行业运行监测

围绕重点项目开展、重大技术突破、重点产品生产销售等情况,分行业召开座谈会,调研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情况。初步搭建装备制造业企业运行监控机制,按节点进行装备制造业运行分析,为政府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9.促进金融资本支持。

支持金融和投资类企业、信用和融资担保企业等金融机构,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装备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和“企业创新板”挂牌,实现股权融资。

10.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组织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参加、参展国家、国际有影响力

的专业性展会,利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山西品牌丝路行、西部制博会等大型展会,搭建省内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外厂商对接交流平台,扩大我省装备制造业影响力,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品牌价值。

四、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措施,增强任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切实提升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2.加强统筹协调。省经信委牵头负责推进工作,各地市经信委按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密切配合,跟踪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创新工作方法。积极研究解决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运行态势。立足自身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逐步形成可操作、能落实的系统性支持措施。

附表: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

附件

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

单位:万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概况

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对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今后10到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虽然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但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将依靠工业,而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目前中国工业总产值占GDP的50%,并且每年增长速度都比GDP的增速快2到3百分点。工业中,采掘业受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制造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制造业是夕阳产业”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几十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机器,创造了中国接近3/4的外汇收入。 当然,目前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还远未形成主流,但在制造业生产环节方面,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高速、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上,更多的体现为中国这些年发展所积累的

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市场规模上。”这种比较优势就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保证。这使得至少在今后50年,制造业都会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虽然中国在劳动力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但中国也正大力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去年,中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近5年内,中国政府将出资8亿元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的“十五”计划也明确表示,将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据悉,新材料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业瞬息万变动化系统、数控机床、光电子器件等将是中国重点支持的领域。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其中包括制定鼓励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技术政策,执行有效的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以及鼓励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发展等。针对中国长期的比较优势和正积极培育的竞争优势,经济学家预测,未来2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GDP的增速,10到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中国装备”远离“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中国装备”却难以装备“中国制造”,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新兴的汽车生产大国,中国的汽车产量去年突破325万辆,而所用的机床70%来自国外;作为传统的纺织工业大国,中国高档纺织制造业却基本没有原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也靠国外进口;中国造船产业近年来已跃居世界前列,但船体材料和技术大多依赖国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副司长李冶介绍,中国装备工业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但出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oc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 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 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 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 年12 月10 日,第 1 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 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 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 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 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 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不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我们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南。我们党要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要发展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手段和载体——装备制造业,本文想专门谈谈这个话题。 制造业的范围很宽。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来划分,制造业可以分为一般消费品制造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资本品制造业、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指资本品制造业。日本把装备工业定位为生产现场机械的产业,包括工厂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械制造业。根据我国的统计分类,装备包括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等。从纵向来看,装备制造业是包括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技术升级必然带来新的一轮设备更新。因此,建议把研究内容集中到装备制造业上来。 装备工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要的重要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仅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而且所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要靠装备工业来实现,有些装备工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如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信设备制造等等。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设备制造业,能够形成新的高效生产力。 装备工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 的>'https://www.360docs.net/doc/e62576000.html,/jingji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根据国际统计,一些现代机器设备制造业被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装备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工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装备工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装备工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工业。因此,装备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 民>'https://www.360docs.net/doc/e62576000.html,/jingji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工业作为主导产业。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的形势极为严峻,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装备工业摊子大、水平低、效率差,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目前,国内设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低档次的大路货产品生产过剩,而技术水平高、有竞争力的产品短缺,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目前,全国有机电企业约10万多家,资产平均占有量约2000万元,效率逐年下降,产值增加值率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2019年行动计划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2019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山西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我省装备制造业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夯实产业基础,突破重点领域,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不断增强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山西制造强省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19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推动筹建1个产业技术联盟,培育5户以上装备制造行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新增5户以上装备制造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重点任务 1.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整合省内资源依托工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太原、大同、长治、运城汽车制造基地;晋中纺织机械和液压机械制造基地。培育发展太原、晋城、长治、晋中、运城、

大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长治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太原煤化工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太原、吕梁、晋中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基地。构建太原、长治电子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铸造基地;太原、临汾、忻州锻造基地。 2.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培育大同电力机车、永济电机、太原机车、晋西车轴、太重轨道交通、智奇铁路设备等重点企业;煤矿机械重点培育太重煤机、山西煤机、平阳重工、金鼎煤机、阳煤华越、阳煤忻通等重点企业;重型机械重点培育太原重工、通泽重工、汾西重工、北方风雷、金瑞法兰、天宝法兰等重点企业;汽车工业重点培育大运汽车、山西新能源汽车、成功汽车、宇航汽车、比亚迪、江铃重汽、大同齿轮等重点企业;纺织机械重点培育经纬纺机、鸿基科技、贝斯特机械等重点企业;液压机械重点培育太重榆液、长治液压、方盛液压、高行液压、斯普瑞机械等重点企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集聚,全面打造产业链,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3.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突出项目抓手,2019年重点推动20个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重点推动华翔集团“互联网+”协同制造机加工智能化工厂升级项目、智奇铁路高铁轮轴生产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太原中车轨道交通城轨车辆造修基地项目、东杰物流新建智能装备及工

太原市重型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1期 Jun2012 [摘要]太原市装备制造业多年来已形成了围绕太重带动其他重型机械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格局,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起重设备生产基地、最大的挖掘设备生产等基地,并且在冶金装备、锻压设备、 焦炉设备、物流搬运设备等技术上具有很大优势,论文在立足目前具有的技术、设备优势上,提 出了太原市重型装备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装备制造;重型机械;技术;设备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58-02 [专题研究与新论] 太原市重型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王迎红 (太原市经济信息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产业关联度高,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能源重工业城市,太原市装备制造业处于相对集中,且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国家煤矿机械的重要产地,同时也是重型机械和军民用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一、太原市重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太原市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重型机械产业,具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专利申请量每年以20%的比例增长,培育出了起重机、减速机、油膜轴承三个“中国名牌产品”、“TZ”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围绕太重,已带动发展起近千家重型机械配套企业,太原地区配套产业集群格局已初步形成,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起重设备生产基地、最大的挖掘设备生产基地、最大的航天发射装置生产基地、最大的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生产基地、最大的矫直机生产基地、最大的多功能旋转舞台生产基地、唯一的管轧机定点生产基地、唯一的火车轮对生产基地、国内品种最全的锻压设备生产基地等。但较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大型成套冷、热连轧机的自动控制和检测关键技术、重型机械的高可靠性及检测控制技术、重型锻压设备的集成技术、大型锻件生产能耗和钢种开发等方面;还有部分的设备和产品尚不能生产,大型起重机、大吨位快锻液压机与操作机、大口径无缝钢管连轧管机组等所需配套件,要求高可靠性、长寿命,国产配套件在性能、品种、规格等方面难以完全满足要求。大型成套设备许多配套件需要进口解决,进口量多的配套件约占主机产值的50%,已成为制约我市大型成套设备研制生产的瓶颈。主机制造企业与配套件制造企业需要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重型装备是太原市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和代表,主要技术优势如下: 1.冶金装备 近年来,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为代表,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生产基地、最大的矫直机生产基地、唯一的管轧机定点生产基地,系列产品为:大型钢管生产设备、大型螺旋焊管生产设备、钢板和钢管矫直机、大型钢板剪切机(和太原科技大学联合生产)、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特大型冶金起重设备、大型转炉设备等。管轧机和矫正机产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中17辊板材矫正机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1辊板材矫正机获银奖,十二机架微张力减径机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产了Φ200~Φ2000mm锥形穿孔机,轧制规格范围属世界之最;生产了Φ159mm连轧管机组及国内Ф180连轧生产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太重中标了五条大口径螺旋焊管生产线和两套水压试验机组,这些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重集团轧钢设备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大型管轧机占85%,各类板材矫正机占30%以上,管棒材矫直机占25%左右。 太重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够独立开发、成套制造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现代轧机油膜轴承的高新技术厂家,其生产的适应现代轧机的高速重载、连续、自动等特点的油膜轴承,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太重油膜轴承为国内重型机械行业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太重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油膜轴承生产制造基地,在国际市场形成了与美国摩根、德国西马克三足鼎立的格局。国内市场占有率为90%,产品出口到德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南非、越南等国家。 太原科技大学和太原重工共同完成的大型钢板滚切剪机成套设备获得2008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德国和日本在我国冶金领域的统治市场的局面,并获得2009年度冶金设备中唯一的国家自主创新新产品证书,这对推动重型装备产品技术上一个新台阶起到重要作用。 太重煤机太原矿山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已制造出15套高速线(棒)材轧机。其中向印度出口三套,其余供给攀钢、齐钢、太钢、天钢、昆钢、武钢等国内10余家大钢厂,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 2.锻压设备 太重已生产各种液压机150多个规格品种、600多台套,已形成系列产品,同德国SPS公司合作生产了气瓶压制生产线,同日本小岛铁工所合作制造了2×20MN 汽车纵梁压机,同日本小松制作合作制造了1830mm开卷落料堆垛生产线。自行开发研制的SMC液压机、单双动板冲液压机、金刚石液压机成套设备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的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 158··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2576000.html,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饶伟涛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2期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它是为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和基础设备的首要产业。本文主要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用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关键词】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发展问题优化措施 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都一再证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经济得到稳步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Kaldor,1967),技术自主创新和自主扩散的增长源泉也来自制造业(Hersh,2003),寻求制造业稳健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期盼,是经济独立和繁荣的重要保证(李斯特,1961)。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而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的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战略目标。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 (1)产值现状:千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2004-2018年时间段内,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呈直线上升态势。从67937亿元增加到510540亿元,增速高达6倍。2012年环比增长10%,2014年为5.5%,2016年却降至4.2%。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下降。从具体行业来看,截至2017年,计算机、通信设备产值最高,第二是交通运输设备,2004年产值是13795亿元,2017年已达到135677亿元[1]。 (2)贸易现状:贸易额持续增长,出口比例不断递减。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出口交货值及占比不断上升。2009年是36272亿元,2018年增至76534亿元,增速达8%。但是,出口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是35.4%,2018年已经降至17.8%。这说明我国对装备制造业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导致出口比例的降低。从具体行业情况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比重最低,仅为7.3%。 (3)国际竞争力现状:TC指数不断上升,但差距仍旧很大。从2004-2018年整体上来看,日本的TC指数最高,国际竞争优势最强。在2010年前后发生变化,2018年为0.41。韩国排名第二,之后是德国、中国和美国。中国TC指数不断上升,到2016年已經提高至 0.12。美国和日本TC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可见,次贷危机对各国影响巨大。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主要问题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第2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2 收稿日期:2012-01-17,修回日期:2012-06-13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技术效率评价的省际比较”(2009GXQ6D1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的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理论与政策研究”(71173141);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2010041017-01)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2.028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敬春菊,苗敬毅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运用DEA 模型测算并分析了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及存在的原因。研究表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行业差异较为明显;金属制品业技术创新效率要高于其他行业;能源的可获得性和政府创新经费的投入对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了提高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业;DEA 模型;技术创新效率。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2-0131-04 Analysi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Discrepa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Shanxi JING Chunju ,MIAO Jingyi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31,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Shanxi and analyz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DEA model.It show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and the industry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the fabricated met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others.It has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echnology efficiency with the energy availability of funds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Finally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anxi.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DEA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1相关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和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李双 杰等[1] 采用DEA 方法,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指出对投入中的人力和财力配比进行改善是应当关注的 问题之一;黄鲁成、张红彩等人[2]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制造业行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显示“投入能力是影响北京市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显著因素,而各类型制造业创新能力的 排名符合一般规律” ;杨砚峰、李宇[3]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效应与规模结构,并设计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张建辉等[4] 借助DEA 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结果表明,除金属制品业外,其余的装备 制造业都为DEA 有效;冀巨海[5] 等运用多指标投入产出法和因子分析定权法等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提出改善技术创新效率的 建议。 这些研究文献表明,在不同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中,当资源运用于技术创新时,他们的利用效率不尽相同,存在很大差别,部分资源未能发挥其全部潜能。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布局、自然地理环境、本省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成为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发展瓶颈,因此,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山西装备制造业行业间技术创新效率,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EA 分析方法应用于技术效率评价时具有一些良好特性:⑴可以同时进行多项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评估,无需预设函数与参数估计;⑵DEA 皆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投入和产出项的量纲不能影响效率值,对于资料的选取有弹性;⑶DEA 评估结果是综合相对效率指标,其结果值易对各DUM 做比较评估;⑷DEA 可同时接受比率尺度与顺序尺度等虚拟参数做资料处理,运用范围较广;⑸DEA 的执行

中国装备的制造业的国内外现状,趋势

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很大比重;是高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可以说装备制造业是高科技的载体;是产业升级的手段,生产工作母机、提供重大装备;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术和数字化战争时代,装备制造业生产武器装备水平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装备制造业还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它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一、发展过程 观察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演变是和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相联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可以将其划分为起步阶段(1949~1978年)、成长阶段(1979~1996年)和起飞阶段(1997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机械装备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造工作,同时筹建大型骨干装备企业。经过四个五年计划,中国装备工业在曲折前进中仍然取得了一定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装备制造体系 1979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对外开放中取得了迅速发展,技术进步的模式、方法和途径有了很大变化。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特别是鼓励利用外资;以逐步降低关税和本币较大幅度贬值等方式推进出口替代。逐步完成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市场经济几乎解决了所有传统领域中的经济短缺现象;许多传统产业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珠江三角洲通讯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技术装备制造业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精尖设备技术受制于人,这对于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国家重视不够及其战略的失误和滞后。1956年到1976年20年间,我国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落后先进国家。 第二,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技术落后5~20年。一般低水平加工能力和普通机械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却不能制造,如燃气轮机、核电设备、高速铁路设备、干线飞机、数控加工中心等。 第三,数控系统、发动机和关键部件是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数控系统是装备的神经系统,代表着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发动机制造技术落后直接制约我国飞机、船舶、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关键部件和基础元器件落后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分布在老工业基地,改革步伐迟缓,官僚体制严重。设备制造企业与使用企业之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除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外,其余处于萎缩状态,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第五,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装备制造业需要研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xx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曾经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相对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十五”期间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全国的格局来看,发展依然滞后,问题比较突出。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领先到落后的发展过程,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历程概述 山西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山西的资源禀赋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山西装备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条件。 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最早起始于太原机器局,于1898年创办,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 到了1937年山西已经有了36个企业,成为当时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太原也是全国机械工业集中的中心城市之一。解放前夕,山西解放区有21个大厂,44个分厂,有职工2万多人,是全国解放区中职工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机械工业地区。另外当时由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有52个工厂,有职工2万多人,也是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解放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都把山西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地区。如在“一五”时期由苏联对我国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山西有16项,占到了 38.4%。从2O世纪6O年代初到7O年代末,山西又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大三线”、“小三线”加起来山西有5O多项,从而使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最快的1971年曾经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成为当时山西工业的第一大行业。在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仍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延续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船舶工业实现好转,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展望下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发展将继续“平稳回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船舶工业将逐步好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将出现新起色。 但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下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需求持续低迷、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等问题。近年来全球经济状况转变,作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迅速攀升,部分产业“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仍然严峻;另一方面,周边新兴经济体的“供给替代”作用开始逐步显现,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必须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贸易方式转变,必须在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首先须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等部署和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启动建设一批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等进行攻关,推动试点示范应用。二是继续组织实施装备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及科研或产业化专项,论证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创新应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进,鼓励制造企业与使用部门共同开展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应用。四是鼓励产学研用加强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其次应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和服务、能源管理、物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开发一批智能装

2019年我国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分析(内含详细数据)

2019年我国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分析 从行业的角度讲,高端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从所处产业链的环节上讲,高端制造业处于某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一般而言,高端装备制造业可划分为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现状 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制作业为例,2019年1-12月,我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截止12月底,规模达到11275.3亿元,同比增长4.5%。同期利润总额达到622.1亿元,同比增长1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能制造业方面,以工业机器人制造为例,2019年1-12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86943.4套,同比下降6.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航空装备制造业方面,2018年我国航空装备产业达845.1亿元,其中航空器整机产业规模495.8亿元,航空零部件产业规模230.5亿元,航空发动机产业规模86.1亿元,机载设备与系统产业规模32.7亿元。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以卫星应用行业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保持逐年增长,2010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收入已达1680亿美元,2012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收入突破2000亿美元,达20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9%,增长速度自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截止至2018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达3600亿美元,其中,卫星应用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卫星应用产业收入占航天产业规模整体的7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亿元,较2017年增长18.3%。其中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1947亿元。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 势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山西省煤机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全省煤机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经(信)委、各行业办、有关企业: 《全省煤机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年一月二十九日 全省煤机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煤机装备制造业是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矿井、推动煤炭深加工技术升级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我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为贯彻落实《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我省煤机装备制造业尽快做强,推动产业升级,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行业现状我省煤机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煤炭采掘、洗选、焦化、气化和矿井安全设备为主体、研发与制造并举的产业体系。煤机研发已形成以煤科院太原分院国家级煤机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太原重工露天采掘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以太重煤机山西省煤机行业技术中心、山西省煤机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煤机工程CAE 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并相继开发出1800KW 超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国内首台连续采煤机、大功率重型刮板运输机、国内采高最大的电液控液压支架、短臂机械化成套掘进设备等具有国际国内较高技术和制造水平的煤机综采设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矿用挖掘机等露天采掘设备。煤机制造已形成太原重工、太重煤机、平阳重工、山西煤机、汾西重工、煤科总院太原分院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长治清华、山西安泰、阳泉华越、山西华鑫、忻州通用、山西森特等一批骨干企业。大型煤炭企业所属煤机修造厂也由单纯煤机

维修和备品备件生产逐步向煤机专业制造企业发展。受煤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吸引,大同机车、太原轨道交通装备公司等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也欲进入煤机制造领域。我省煤炭资源整合和大型矿井建设给我省煤机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煤机装备制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煤机装备制造业约有企业100 多家,2008 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00 亿元。 但是,我省煤机制造业还存在企业规模较小、核心技术掌控水平低、产品配套能力不强、市场协作能力差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依托煤机制造龙头企业,推进煤机行业重组整合,瞄准全球煤机产业的技术制造前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重点发展井下综采综掘成套设备,积极拓展煤炭洗选、焦化、气化成套设备,大力培育煤矿安全设备和煤机配套产品,全面提升煤机制造水平,打造山西煤机品牌,实现我省煤机制造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省煤机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 其中煤机成套装备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煤矿安全和煤机配套 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煤炭洗选装备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焦化、气化设备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依托煤机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煤机综采综掘成套设备研制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