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生平简介精编版

贝多芬生平简介精编版
贝多芬生平简介精编版

贝多芬生平简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LUDWIGVONBEETHOVERR?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1819年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

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

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

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

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

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

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

浪漫乐派的源头。

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并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戏剧

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

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3)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

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

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钢琴协奏

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

首,钢琴变奏曲20首,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精神。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他的作品中英雄主义成型和达到高潮的时期。我认为其典型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柯里奥兰序曲》和《爱格蒙特序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1804年。十七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倡导的共和精神,深深吸引了贝多芬,引起了贝多芬的强烈共鸣。而波拿巴的几次战斗,把这种共和精神也向周边扩展开去,包括贝多芬当时所在的维也纳。这时贝多芬感到到非常兴奋,它期待着法国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共和国,也把波拿巴看作伟大的英雄、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拿破仑的称帝使得贝多芬的期待破灭,但是它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没有丧失,而且不断地反映在其后的作品中。1800年,贝多芬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谱了曲,那时他就开始了对英雄的描写,但是英雄主义在这个舞剧音乐中反映的并不是十分突出。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鲜明特性形成的代表作。 在第三交响曲中,贝多芬在第一和第四乐章中都采用了普罗米修斯舞剧中的主题,说明他的这部交响曲的英雄特征,就像他在题词中所说“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个伟人的纪念而作”。它的第一乐章是一幅波拿巴的肖像,但不是那种简单肖像,而是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形

象。乐曲的一开始就开章名义,没有引子,二个乐队强奏的E大调主和弦后直接进入普罗米修斯主题,树立起英雄的形象;副部主题是一个附点动机,由不同的乐器轮番奏出。主部主题的呈示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坚定情绪,而副部则展示出贝多芬式的柔美,带有舞蹈的节奏。这二个主题在展开部中互相对比,并且逐渐加大了冲突。我认为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英雄主义风格的成型代表作,就是主要从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来说,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征。它给我们充分展示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经过这些冲突之后,在再现部中情绪变化成为更加坚定和高亢。整个展开部中都是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在乐曲的发展中,主部素材中不断加进铿锵有力的顿音,而副部片断有时作为对比出现,有时在低声部与主部素材冲突在一起,副部主题在冲突中时而表现出情绪起伏,时而又作为出斗争过程的衬托。最后,乐队齐奏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将英雄气概发挥到极致。再现部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已经演化成英雄的胜利形象,而副部主题则表现出更多的平和,少了一些柔美。 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人民抬着亡故英雄的灵柩缓步而行。这不是一首悲痛的哀歌,而是对英雄的缅怀。整个乐章中很少有那种悲恸,而是一种追思的情绪。乐章中部的军鼓军号更是表现出对英雄过去的称颂和赞叹。十七年后,当贝多芬知道了拿破仑被囚孤岛的结局时,不禁叹道:“十七年前我写的音乐正是用于这件悲惨的事故”,他很高兴在这个乐章内对这位盖世英豪结局的预感。

贝多芬 英文简介

Well, it seems that many geniuses are a little crazy. He also had strange personal habits such as wearing filthy clothing while washing compulsively. Yes, but besides these problems he worked very well, and wrote many things. His father taught him in the beginning, but unfortunately he was an alcoholic and beat him. Well, there's no wonder he went crazy. Luckily, Beethoven's talent was soon noticed by others. That's when his career lifed off. We talk about his career in periods: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periods. In his early period he emulated Haydn and Mozart, his middle period began shortly after he found he was going deaf. So this is when we start to see large-scale works expressing heroism and struggle. These include many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classical music. Yes, then his late period is greatly admired for intellectual depth and intense, highly personal expression. He stopped composing in 1826. Ludwig van Beethove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of all time. Much of his music was filled with great joy. Unfortunately, Beethoven’s life wasn’t filled with joy or happiness. Ludwig van Beethoven was born in 1770 in Bonn, Germany. He had a difficult and miserable childhood. His father, Johann, was a musician for the king. Johann started to give Ludwig piano lessons before he was four years old. Ludwig was so small that he had to stand on the piano seat to reach the piano. When Johann saw how quickly Ludwig learned, he knew his son had talent. He was determined to make Ludwig into a concert perfo rmer, and he was very demanding. He hit Ludwig’s hand when he made a mistake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导读: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

贝多芬简介

姓名:贝多芬国籍:德国年代:1770-1827 职位: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所以,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个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五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就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协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很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持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鲜明独特,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贝多芬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发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清澈的泉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熊熊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费德里奥》、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对贝多芬以后的历代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这些伟大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 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生

平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温柔。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贝多芬一生的成就

作曲家贝多芬一生的成就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那么贝多芬一生有多少成就?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贝多芬一生有 多少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贝多芬一生有多少成就 贝多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艺术方面。他发展并创新了交响曲,贝多芬赋予了慢乐章新的特点,即如赞美诗一般表达出贝多芬式的悲怆。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 鸣曲是人类在音乐历史发展上的宝贵财富之一。他在奏鸣曲结构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音乐界的伟人对音乐的变革,是音乐的创意。 贝多芬取得了相对于其他音乐家来说非凡的成就,他解放了音乐艺术,他的音乐可以表达他所处时代的时代特点,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分别描述了他的精神历程。他采用了海顿式手法,继承了他人的旋律。同时他把莫扎特旋律中的深情纳为己用。贝多芬的音乐个性鲜明,粗犷、热情是他的音乐所具有的特征。 贝多芬的成就离不开本身的努力,虽然他的父亲逼他从小练琴,虽然家庭的帮助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的发展,但是没有他个人的天赋,苦练也难以成就天才。贝多芬的一生都系在音乐上,他取得了无数成就,获得了无数人的赞美。 贝多芬历史地位有多高 天才的成长之路通常是坎坷的,而作为音乐的巨人,贝多芬的童年也是极其悲惨的,父亲严苛的教育是他音乐之路的启蒙。我们庆幸的是悲惨的命运与艰辛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反而造就了他以后的成就与他今天的地位。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的《月光奏鸣曲》、充满悲愤味道的《悲怆》,令人难忘的《命运交响曲》都是其代表作,还有各类小提琴和钢琴交响曲。这些都是贝多芬地位的象征。不过贝多芬正值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时,便失聪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老天跟贝多芬开了这么大的玩笑,而贝多芬仍坦然面对,双耳失聪更激发了其斗志。 当然,我们记住贝多芬不仅仅因为他卓越的音乐成就。更因为他那颗向往和平,充满英雄气概的心灵,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面前,贝多芬坚持创作,并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心声,愿望与世界观,于是我们记住了这首《第三交响曲》。 纵观贝多芬的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 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可以说 是继承了巴赫海顿与莫扎特的音乐精髓而来。音乐史上因为有贝多芬的存在而更加熠熠生辉。贝多芬地位也因为音乐更加无人可及。 贝多芬是怎么死的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上了严重的感冒,引发了肺 水肿。1827,贝多芬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当时检查出的原因是肝脏病。这天,风雪交加,一代音乐天才贝多芬就此死去。可是后来,关于贝多芬的死因仍然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问题,虽然大多数人认为他死于肝脏病,可仍有一些异议。有的人认为贝多芬其实是死于一种比较少见的风湿病,使得每个器官都发炎,最终不堪折磨而死去。因为他临死前的疼痛是很多人亲眼目睹到的。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他的关于贝多芬是怎么死的的看法,比如说我国著名的学者赵鑫珊,她认为贝多芬其实是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的简介和他的故事。

贝多芬简介贝多芬的简介和他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1797年以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26岁时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

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二、贝多芬的故事: 1、贝多芬的出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折而亡,贝多芬因此成为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和气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精品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体会传记的写作特点: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筛选传主的重大事件与品质,并做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奋斗的一生。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并对传主做出正确评价。 2.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挫折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教学准备】 1.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1)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奇闻轶事。 (2)聆听名曲《致爱丽丝》《命运交响曲》等。 (3)“罗曼?罗兰”的相关资料。 2.通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找出贝多芬肖像描写部分,理解作者评述。 (2)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3)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4)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5)贝多芬的作品。 (6)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7)《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 (8)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 1 / 4

【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音频、视频、文档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 师对学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中国达人秀》。(视频) “残缺也可以创造完美”是马丽翟孝伟对待不幸命运的态度,从此我们记住了这一对完 美的组合。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他生命的长度、高度和亮度。贝多芬更是如此,面 对接踵而至的不幸,他发出了不屈的呐喊:扼住命运的咽喉。作者罗曼罗兰饱含着深情和对 真理的追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呢?一起走进《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4分钟) 二、解读文本 (这篇人物传记,篇幅很长,考验我们同学能力的严峻时刻已经来临了。下面大家以组 为单位,成立人物访谈栏目组,根据课本提供资料进行一次人物专访,让大家多角度了解贝 多芬。)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设计好问题和答案。(5分钟) (提示: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是以一定的顺序(一般是时间)介绍人物的成长经历(包 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评论人物的功绩成败。我们可以从时间入手,从事件入手,抓住主人公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经历。) (二)人物访谈活动,多角度了解贝多芬。(每两组一个角度,设计问题,筛选信息, 以记者问罗曼罗兰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活动展示12分钟)(三)方法小结:(根据学生提问和回答及板书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1.概括人物主要事迹。 2.概括人物品质特征。 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注意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链接高考文档,展示模拟题及设题形式) 分析本文:(8分钟) 记叙顺序及主要事件 2 / 4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贝多芬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作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贝多芬既坎坷又传奇的一生

贝多芬既坎坷又传奇的一生 贝多芬自小家庭环境不好,他的母亲和父亲是二婚,父亲只是个歌手,平时就给些贵族表演取乐,赚钱不多,又经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疯,打骂他们母子二人,所以贝多芬不仅有个贫穷的童年,还是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的父亲为了让他出去赚钱,就虚报他的年龄,年仅六岁就被父亲带着到处表演。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也是在这些过程中跟着其他音乐家学习的。后来贝多芬去了维也纳,偶然的机会被莫扎特听到了表演,莫扎特对此大加赞赏。也就是在这以后,贝多芬的才华被发现了,拜了莫扎特和海顿为师,对他的音乐发展之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贝多芬 可惜贝多芬从二十六岁开始便听力下降,三十岁的时候就基本失聪了,虽然到处求医,但最终都无果。贝多芬却就是在失聪的状态下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交响乐。后来,贝多芬被迫无奈只能告知大家耳朵的情况,四十岁已经确认耳聋了,连微弱的声音也听不到了。贝多芬传奇就传奇在他不是神童,但是在没有听力的情况下,却凭着强大的内心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可以看出来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已经到达了内心深处,发自灵魂的创作。也许是受家庭生活不幸的影响,贝多芬终生未娶,但是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爱过一个女人,搞艺术只能弄个吃喝,生活过的极其清贫,这个女

孩最后选择嫁给了伯爵,这件事对贝多芬的打击很大,甚至为此自杀。 贝多芬的幸福瞬 间 可是贝多芬没有把这种悲观的情绪通过音乐传达给世人,而是靠他强大的内心通过音乐给我们传达力量和阳光。贝多芬孤独一生,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后来父亲又相继离世,在贝多芬离开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时,身边已经没有亲人,但却有二万多粉丝前去送行,因为他是大家的乐圣,是灵魂的乐者,他的心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所以贝多芬在欧洲的地位很高,更是德国的骄傲。

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交响曲简介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当时贝多芬26岁,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这首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4个乐章:1.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具古典传统特征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不明确的和弦。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2.如歌的行板。围绕一个简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3.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的快板,在这个乐章中已使用谐谑曲的快速度,其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4.柔板,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一段简单的音阶的重复,引出一个舞蹈性主题,表现出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的笑声。其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这首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第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吵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贝多芬这首作品则是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作的。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10月完成于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斯塔特”小村。1802年,贝多芬已预感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中写成的,它与“海利根斯塔特遗言”几乎同时完成。这首交响曲被称作“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挣扎中僵死。”这首作品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1.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包括浪漫与神秘色彩的引子和活泼的第一乐章,主题刚劲、喧闹、活泼,副题是木管奏出的歌唱。2.小广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由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反应,整个乐章充满了旋律美。3.谐谑曲,快板。这个乐章充满出人意料的力度与节奏变化,中段有一段精致优雅的18世纪为木管而作的三重奏。 4.极快的快板,柏辽兹称它为第二谐谑曲,充满活泼与快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资料讲解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 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

李斯特生平介绍

李斯特生平介绍 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26-1851年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1828年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0年出席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结识罗伯特·舒曼和理查德·瓦格纳。 1842年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创作《前奏曲》。 1851年创作《玛捷帕》。 1852年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盛极一时。1833年起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同居,生子女三人,女儿科西玛先嫁比洛,后嫁瓦格纳。1840-1847年,在欧洲、俄国等地巡回演出,与卡洛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同居。1848-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1850年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

贝多芬生平年表

年表 1770年12月17日:约翰·凡·贝多芬(Johannan van Beethoven)与他的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凯沃里希·莱姆(Maria Magdalena Keverich Leym)所 生的第二个儿子,路德维格·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波 恩(Bonn)接受洗礼;他很可能是在头一天12月16日出生的。他的 兄长路德维格·玛丽亚(Ludwig Maria)出生于1769年4月2日,却在 婴儿期夭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弟弟,卡斯帕·卡尔(Caspar Carl,出 生于1774年)和约翰(Johann,出生于1776年)。 1773年12月24日: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格·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去世,享年61岁。从1761年到他去世,老路德维格一直是选帝侯马 克斯·弗利德里希(Max Friedrich)的宫廷乐队指挥。许多年里,贝多 芬在自己的房间里始终悬挂着祖父的肖像。 1778年幼小的路德维格作为演员在科隆(Cologne)第一次公开露面;他的父亲声称自己的儿子于1772年出生,以此强调孩子只有六岁,是个小 天才。贝多芬自己在许多年里也对这个出生年份坚信不疑。1778年, 他开始跟随管风琴家吉尔斯·凡·顿·艾登(Gilles van den Eeden)上音乐 课。 1779年贝多芬的第一位重要的老师克里斯蒂安·格特劳勃·尼夫(Christian Gottlob Neefe)到达波恩。 1781年莫扎特定居维也纳。年轻的贝多芬给随母亲前往荷兰;他在波恩开始跟随尼夫学习。

1782年第一件音乐出版物:《根据德莱斯勒(Dressler)一首进行曲而作的钢琴变奏曲》,“par un jeune amateur Louis van Betthoven, agè de dix ans.” 从1782到1783年,他创作了三首“选帝侯”(Electoral)钢琴奏鸣曲。 1783年尼夫对贝多芬充满赞美的评论刊登在克拉莫(Cramer)的《音乐杂志》(Magazin der Musik),其中提到这个男孩非凡的钢琴演奏天赋。他“在 尼夫先生的教导下”弹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Well-Tempered Clavier),尼夫正在训练他作曲,以及“如果他的进步像开头那样,他 一定能够成为第二个沃尔夫冈·阿玛蒂乌斯·莫扎特。” 1784年选帝侯马克斯·弗利德里希去世,马克斯·弗朗兹(Max Franz)即位。 贝多芬被任命为宫廷管风琴师,每年以150弗罗林(florin)作为酬劳。1785年贝多芬创作了三首《钢琴四重奏》(WoO 36)。安东·赖歇抵达波恩。 1787年贝多芬在春天前往维也纳,可能会见了莫扎特,或者至少听了他的钢琴演奏;母亲的疾病迫使他返回波恩。7月17日,母亲去世。 1788年康特·费迪南·冯·华德斯坦(Count Ferdinand von Waldstein)抵达波恩。 1789年时任宫廷管弦乐团中提琴手的贝多芬,请求选帝侯将他父亲的一半薪金付给他,以便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1790年约瑟夫二世(Joseph II)驾崩;贝多芬创作了两首康塔塔。一首为约瑟夫的去世(WoO 87),另一首则为继位者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 的加冕(WoO 88)。12月:海顿离开波恩,经维也纳前往伦敦。 1791年贝多芬为一部“骑士芭蕾”(Ritterballet,WoO 1)创作音乐,并在波恩上演。这首作品在演出时被署名为华德斯坦作曲。《“李吉尼”变奏曲》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

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