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诊改方案: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与运行方案

中职学校诊改方案: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与运行方案
中职学校诊改方案: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与运行方案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制度与运行方案

(试行)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及《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等文件要求,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部署,经研究,学校决定组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组织机构,制定《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于201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教学工作诊改)。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履行教学质量自我保证的主体责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自主诊断和自我改进。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与自我改进制度,建设“学校、教师、学生、专业、课程”与“决策、质量、资源、服务、监控”五纵五横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规范管理、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努力适应社会需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具体目标

1.规范学校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教育部颁发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

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践行“改变从今天开始”,倡导“提高质量从我做起”,不断提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2.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高运行管理效率;新建现代化综合实训大楼,建设“武汉市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新建室内体育馆和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计划”;扩建学生生活区,创建武汉市优质特色学校;做好学校整体建设规划,推进南北校区文化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创建“武汉市文明校园”。

3.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完善面向(3+2)中高职衔接、技能高考及就业等不同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梯队培养计划”,抓好教科研工作,推进一体化课程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校企合作课程研发和技新术开发;加强信息化资源与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智慧教室和网络课堂;推进评价和考核制度改革,健全“多方参与、多维建构、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发挥机电技术应用、现代制造、汽车制造与维护等专业优势,加快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等课程建设,以特色求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4.建立管理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和管理平台,建设对接市级以上管理平台的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和实时监控与分析。建立数据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强质量监控和考核,促进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质量管理。

5.完善制度体系: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人事、财务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明确权责、规范流程、强化执行,建立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6.健全运行机制:不断加强学校“决策、实施、管理、监控、激励、保障”等内部运行机制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三)重点任务

学校坚持以完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

设、校企合作状态和学校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状态”十项教学工作诊改任务为重点,全面、持续开展教学工作诊改。

1.办学定位——发展目标规划、专业结构、在校生规模、招生分布及趋势等;

2.人才培养目标——辍学比例及趋势、应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应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及趋势等;

3.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状况、学生违纪率和素质教育成果等;

4.专业建设——专业设置状况、学生专业分布及趋势、录取率、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

5.课程建设——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标准制定情况、校企合作和校本教材建设等;

6.课堂教学与实践——听课评课、多维评教、教学事故管理、学生出勤管理等;

7.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科研成果、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及赴企业实践情况等;

8.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基础设施、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例、图书资源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等;

9.校企合作状态——校企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输送兼职教师及接收教师赴企业培训;

10.学校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状态——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质量保证制度、年度自我诊改报告、年度质量报告、数据上传质量分析和评教覆盖面分析等。

三、制度设计

按照“规划引领、目标先行,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建立体系、循环递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提升、创新发展”的原则,建立“诊改年度循环、三年周期循环、质量螺旋递进”自主诊断与自我改进制度,全员、全面、全过程推进教学工作诊改。

四、组织实施

重点抓好“做好培训工作、抓好重要环节、规划时间进度”三个

方面的工作:

1.做好培训工作

校外参加培训、校内组织培训。重点做好全员培训、分级培训和专项培训工作,促进教职工全员、全面、全过程参与教学诊改。

2.抓好重要环节

清查现状、制定目标——各部门在全面清查现状的基础上,按照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逐级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诊改要素,根据创新发展和逐步提升质量的要求,制定部门年度质量目标和标准。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完成各部门质量目标和标准的审核与汇编工作,推行目标管理。

健全制度、建立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目标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学校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各部门在上级文件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民主管理程序,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为抓手,建立学校统筹推进、部门过程管控、数据实时呈现、逐步提高标准的教学诊改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制度;促进部门协同和联动管理,建立协调机制、联动机制。

规范流程、着力改进——各部门根据各项规章制度,对照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构建面向师生、家长和社会公开的,接收多方监督的“开放式”工作运行与管理程序,科学设计工作流程并在部门醒目位置及网络平台予以公开,用流程解读各项规章制度,诠释质量管理标准。各部门按照工作流程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过程监控与协调机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工作流程整理汇编,收集各部门年度更新和实时改进的流程信息,加强流程动态管控,促进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建设平台、管理数据——对接市级以上平台,搭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据管理标准,实现源头采集和实时传输,保证数据客观真实。按照学校质量标准,建立校本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监测与预警系统。各部门要定期查阅数据波动性分析图,明确相关数据所反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予以改进。从2016年9月1日起每学期定期釆集数据,力争从2018年开始实现数据地实时采集和传输。

内部审核、促进诊改——建立质量管理内部审核制度,督促各部门落实教学工作诊改责任。教学质量内审委员会每年(每三年工作周期)对教学工作诊改总体情况进行审核,对各项工作制度建设、标准执行、流程管理、数据监测、质量管控和目标完成情况工作出具内审报告,对各部门教学诊改的组织实施、成果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下一年度(每三年工作周期)的诊改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面向师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开展走访调查,及时反馈各类问题,督促诊改落实。

3.规划时间进度

根据要求,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运行分为“试运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和持续提升周期”三个阶段。

(1)试运行阶段——启动诊改(2016年)

2016年6月22日至8月31日——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学习专家专题报告材料。以问题为导向,启动全面清查工作。组建学校教学工作诊改机构,成立学校教学工作诊改领导小组、教学质量内审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初步制定教学工作诊改实施试行方案,为持续开展、常态化开展教学工作诊改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2016年9月1日——9月30日,继续抓好问题清查工作,同时开展全员培训,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各部门根据发展规划,制定质量目标,建立质量标准,开展诊断工作。

2016年10月1日——12月31日,开展专项工作培训,培养教学工作诊改骨干力量。完成初次教学工作诊改,按要求采集和传输数据,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质量报告。

(2)全面实施阶段——年度循环

2017年1月1日起,每年在加强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清查现状、制定目标,健全制度、建立标准,规范流程、着力改进,建设平台、管理数据,内部审核、促进诊改”等教学诊改工作环节,抓

住“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状态和学校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状态”等教学工作诊改重点,完成各项任务,按年度持续开展教学工作诊改。

(3)持续提升周期——周期循环

从2016年开始,以每3年为一个教学诊改工作周期,整体回顾2016-2018年三年来的教学诊改工作实施情况,集中分析3年来的各项工作数据,完成阶段性工作总结,接受省教育厅及教育部专家进校抽样复核。然后进入新一轮教学诊改周期,结合复核意见,深入开展“三年周期循环、质量螺旋递进”教学工作诊改。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教学工作诊改领导小组

组长:龙善寰校长

副组长:牛志平学管招生就业副校长

黄卫山教学培训信息副校长

成员:杨捷督导教研质量办

宋天齐教务处

蓝丽人事科

王国鑫办公室

郭鑫学生科

黄涛招就办

孙洪逵财务科

马贤忠信息中心

主要职责:确定学校质量目标,制定教学工作诊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专项培训和交流,统筹落实教学诊改工作。

(2)教学质量内审委员会

主任:龙善寰

副主任:黄卫山

委员:杨捷易雄宋天齐王国鑫郭鑫全建华

黄涛孙洪逵袁地军罗晓马贤忠熊涛张国俭韩喜峰周志文张虹张素容

主要职责:负责学校质量管理内审工作,对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各部门教学工作诊改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审核,为学校持续推进教学工作诊改提出意见和建议。

(3)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主任:杨捷

副主任:马贤忠杨磊

成员:熊涛余俊胡阳

主要职责:组织安排教学工作诊改培训、推进实施和年度质量管理考核与总结工作,主持制定质量保证规划,实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质量考核,执行质量监控,主持建设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平台,规范管理数据上传工作,撰写学校年度教学工作自我诊改报告(模版见附件)和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并按要求向社会公开发布。

2.经费保障

(1)将教学工作诊改运行产生的费用列入日常经费支出,确保学习培训、诊断改进、交流提高等诊改工作正常运行。

(2)申请市级专项经费支持,建设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

3.文化引领

(1)建立《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改交流培训制度》,开展诊改业务培训,大力宣传质量文化,强化内部质量意识。

(2)建立学校诊改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交流。

(3)编制《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指南》。

在本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可向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反映。

附:1.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路线图

教学工作诊改运行路线图线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